画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是什么?工笔重彩画法是什么画法?

画人物画的基本技巧是什么?工笔重彩画法是什么画法?,第1张

工笔人物难把握的就是如何把人物画的自然生动。我们刚画了清代画像,乾隆像、令妃、纯妃像,可以学习五官的染法以及皮肤质感的处理。我觉得学工笔还是得从古代的作品入手。另外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重彩画的较高造诣的体现,我同学都染了。

水粉和水彩原本不是中国的,是随着西画一起传来的,简单理解,算是油画的副产品吧,跟重彩画不可混为一谈。

重彩这是国画的一种,是用国画颜料画出来的,算是工笔的一种,不过有的重彩画也带着有写意的成分,所以要明确地界定不是很容易了。

用宣纸可以画重彩,不过一般是用熟宣来作画,这样可以反复晕染。不过现在市面上卖的熟宣很多质量不好,建议选用皮纸,经得起折腾。

补充一点,宣纸分为熟宣和生宣两种,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重彩基本算是工笔的范畴,所以一般用熟宣,熟宣与生宣最大的不同就是熟宣纸上刷有胶矾水,反之渗漏,笔墨落在生宣上有晕染效果,而熟宣上就不会,我说的皮纸是介于这两种纸之间的一种半生熟的纸。

爱痕湖可以算是重彩。不过要指出的是,重彩这种概念是当代提出的,但是其实艺术门类是触类旁通的,要明确地分辨画的类型,已经不是那么刻板了。

画重彩画就用国画颜料,重彩和写意画用的都是国画颜料并没有分别的,写意山水什么的都是属于国画的范畴,所以也都是使用国画颜料。

市面常见的国画颜料都是上海马利牌的,买一盒就OK,这个还有一种高级的颜料,比较贵,可以等绘画技巧练得比较熟了再去买。

再有要提到的就是画重彩要用的笔了,要准备一直蘸颜色的笔和一只染色的水笔,蘸色那只最好选用弹性较佳的,而水笔就用羊毫。

这幅画是属于国画中的工笔重彩。

工笔重彩花鸟画区别于没骨画与写意画的。

一种画。是一种工细的画法,它是用线勾出轮廓,然后着色,所以也叫双勾法。工笔画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不大,要求笔笔送到,线条之间衔接要求严谨,不留空隙,清晰完整。再轮廓内着色,着色的方法基本是渲染,靠多遍完成。工笔花鸟画对动植物的生态,精神都要求表达的真实具体。用色夸张,装饰性强。工笔重彩花鸟画工致耐看,沉厚庄重,富丽堂皇,鲜艳动人。

工笔花鸟画的制作步骤:一起稿和勾线。二晕染底色。三敷染表色。四深入刻画和调整。

(一)起稿和勾线

工笔重彩落墨之后很难改动,所以起稿时一定严肃认真,要求精细准确,笔笔肯定。墨线的深浅根据对象本身的色调来决定。譬如:白色或淡色浅色画墨线要浅,重色画与质地坚硬的物象墨色要深。如枝叶还应视远近层次及光暗变化使用墨色(焦 浓 淡 重 清)勾线除墨色深浅外,重要在用笔。用笔有强 轻 重 疾 徐等变化。线条有粗细,长短,曲直之粉要根据物质质感用笔。一张好的白描也是一张好画。

(二)晕染底色

工笔画把墨当色来用,画某些东西须用墨来大第色,如枝干,山石走兽等着色之前先打好墨底,这是工笔重彩画特殊的表现方法。按凹处暗,凸处明与近处真切色重,远处需浑色淡。晕染出物体的转折 起伏 用墨色表现出体感 质感及明暗。

(三)敷染表色

一般是先染花头,再染叶子。花先染淡色花再染重色花。染花先从画面最前边的突起部分染起。

有些地方须罩染矿物质颜料,如:石青 石绿 朱砂 石黄等。使用石色需先用草绿打底。如石青花色先用花青打底。着石绿叶先用草绿打底等。上石色如遍数多需罩一层淡矾水,使下面的颜色固定,再染色不能和下面的颜色搅浑。初学者要稳重,不要心急。

(四)经过以上几步,画面大的色彩效果基本完成。但有些细部还要深入刻画,象花蕾,花蕊 花萼 嫩叶 叶芽 叶筋等。使画面完整。最后要调整收拾,中国画讲“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一幅画的最后效果如何,跟这一不有很大关系。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减弱,主题突出统一和谐。经过多次晕染有些墨线被覆盖了,画面显得不精神,就需要用线重勾一下,也叫“勒”可以提墨线,也可以提色线。

最后,题款 盖章,一幅画才算完成。

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色重、渲染方式重、画面效果重重彩在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

重彩在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丹青”是古人对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两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颜料。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重彩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历史分量。重彩在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

但随着文人画的勃兴,其“恬淡幽雅”“潇散空灵”的格调意境逐步占据上风,重彩画开始受到冷落,甚至被看成是“艳俗”和“匠气”。近百余年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和西方绘画艺术的传入,人们的艺术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水墨画一统天下的格局已不复存在。

重彩画随之迎来繁荣和复兴的有利契机。当代重彩画如何走向复兴,中西美术史发展都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思想的高度决定艺术的高度。当代重彩画的创新发展,归根结底也要由既符合艺术内在规律、

又反映时代特定内涵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来支撑和促发。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思想高度,则必须兼具历史和国际两种大视野,也即融汇古今、贯通中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45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5
下一篇2024-02-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