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咏的个人简介?

主持人李咏的个人简介?,第1张

李咏 开放分类: 娱乐、主持人、CCTV、幸运52、快乐6+1 姓名:李咏 出生地:新疆 出生年份:1968年 星座:金牛座 生肖:猴 血型:A型 学历:北京广播学院 业余爱好:和朋友聊天,看VCD 最喜欢的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最喜欢的格言:自己想干什么就尽量去干什么 最难忘的事:恋爱 工作类型:主持人 工作地点:北京 栏目所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获得奖项): 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经中央电视台 入行经历 1993年记者 至1996年专题片编导 1996年主持对台节目《天涯共此时》 1997年主持《欢聚一堂》 至1998年专栏编导、主持人 1998年综艺节目主持人 同年主持《幸运52》 2002年开始主持春节联欢晚会 2003年开始主持《非常6+1》 夫人:哈文 李咏:金钱知足常乐 在央视的主持人队伍里,李咏绝对算一个“异类”。从天生的相貌到自己设计的花哨西服和蓬松卷曲的头发,李咏脸上挂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对于外界对李咏身价以及走穴的各种谣传,李咏保持一种平静的理财心态:知足常乐。 央视从2003年开始评选“十大优秀栏目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以来,至2005年,李咏是其中为数极少的“三连冠”幸运儿之一。李咏这个在央视如此怪类的人为什么能受到如此大的欢迎呢?李咏给出的答案:“我不是帅哥,我是酷哥,其实就两个字,我够自信。”对于理财,李咏笑着说:“钱都给老婆管,平时也抽不出什么时间打理理财计划,把工作做好,把孩子教育好,把老婆哄好就知足了。” 金钱知足常乐 随着《幸运52》的成功,外界传言李咏的身价是4亿,“刚知道自己一夜之间身价达到4个亿的时候,我出门都担心别人会绑架我,那多冤啊!”李咏委屈中还带着他一贯的幽默。其实,李咏一年的工资收入20万元,他本人也曾经多次流露了知足常乐的心态:“钱你说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够用就可以了,我又不想成为富豪,如果我想成为富豪的话,我不会干这行。我只想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除了跟几个自己的知心朋友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吹吹牛,剩下的时间就在家待着。我可以喜欢待在家里听女儿咿咿呀呀地唱着歌,看着老婆甜甜的笑容就很满足了。” 随着《幸运52》、《非常6+1》和《梦想中国》等栏目的成功,连续三年,李咏获得十大优秀栏目播音员、主持人。其实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下,面对各种各样的榜、评比,李咏都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李咏觉得:钱,它是一个很虚缈,是怎么计算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李咏觉得不是坏事,某种程度上代表观众认可程度和社会业界的一个认可程度。李咏最看重的就是观众对他的认可。李咏坚决不做那种“傀儡”式主持人,从语言风格到外在打扮,李咏都坚持自己的“个性”,观众喜欢他的幽默诙谐的主持风格,就是对他的认可,对他的支持,比四十个亿来得还重要,比多少钱都金贵。 央视已经有许多主持人出书立传,李咏却没有出书的打算,李咏说:“我不扎堆儿。”他说游很多出版社找过他,只是他都没回应,一方面是很忙,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写书是总结,他现在没到这个状态,还不想这么早就为自己树碑立传,将来也不会。 李咏还特有自知之明的表白:“我挺尊敬作家的,没事看点杂书,可爱好归爱好,特长是特长。”但对于别人写书挣了不少钱,李咏也不眼红:“我不是说某些人写了这类书不好,各人有各人的行事方法。钱也不是坏东西,没钱不能活,为了钱活不好,我现在不考虑这些是因为我的钱现在还够花。” 工资交给老婆打理 哈文既是李咏的爱妻,又是他的老板——《非常6+1》节目的制片人。他俩先是同班同学,后是初恋情人;既是一对夫妻,还是同事搭档。李咏在台前风光无比,哈文却默默地“藏”在幕后,李咏曾笑言,老婆是老板,自己的工资由老婆发。 李咏认识哈文也充满戏剧性,哈文是李咏的同学,是从宁夏考到广院学播音的,起初李咏发现这个女孩侧面很好看,轮廓清晰分明,于是每天上课就用笔给女孩画画,两个人就这么画到一起了。 为了讨哈文欢心,李咏想多赚钱给她买礼物,于是就旷课去配音、去拍电视剧、去做美术设计,为此他的学习在班上也出于后头。第一次配音的时候,李咏得到的报酬是一分钟6毛钱!刚开始他们班有20多个同学一起去配音,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李咏一个。那时候的李咏经常是一大早骑上20公里的自行车从广院到呼家楼,一直忙到天黑,再骑着车回学校。等到了学校早就过了饭点没吃的了,无论多苦,李咏都凭着坚韧的性格咬牙坚持下来了。哈文也被他坚持的追求从同学变成了老婆,他笑言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哈文是个很理性的人,李咏感性而冲动,哈文正好和李咏互补,这也是他们彼此吸引对方的地方。李咏对哈文的依赖要多一些,每个月的工资都是交给老婆打理,对理财也没什么概念,没有什么理财计划,自己也求得轻闲。李咏评价自己的老婆都包含激情“我媳妇哈文,是我的导师,是我经济支柱”。 婚姻像经营公司 对婚姻,李咏也有独特的理解。李咏认为结了婚就像夫妻开公司一样,存在一个共同利益,就是家庭,为了这个共同的利益去努力就是经营,这样赢了利大家都有好处。结婚是一件很严肃的大事,有了家庭就要共同维护,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经营婚姻要有一套处理问题的方法。面对出现的矛盾,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很重要。比如争吵从来不过夜,一定要讲清楚,问题出在哪儿,有什么办法解决。讲不清楚时,就要互相体谅,互不伤害。 以前李咏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常常丢三落四。很注意细节的哈文对丈夫的这些行为看不惯,常常提醒他,两人经常为此发生磨擦。现在李咏已经习惯凡事向妻子咨询,如果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基本上会以妻子的意见为主。所以老婆永远是对的。表面上看来,李咏似乎有点“妻管严”,但他认为这才是爱,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多赚钱是为了爱、一件事情做与不做也是为了爱。爱是一种尊敬、是一种尊重。 当然,经营婚姻还要注意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结婚这么多年,凡是遇到节日、纪念日,李咏都不会忘记给哈文买礼物,尽管这些礼物并不昂贵,却是夫妻感情的红丝带。 2005年11月,李咏和哈文共同参加一个活动时,有位热情的女观众上台想拥抱一下李咏,李咏得到身旁的哈文同意后,才大方地与那个女观众拥抱了一下。 结婚十多年了,李咏和哈文的爱情还是一如既往,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呵护这个三口之家,家庭和婚姻就像自己的公司,需要双方用一生一世的真情去打理和经营。 : 主持栏目 《幸运52》 《非常6+1》 《欢聚一堂》 《生活》 《天涯共此时》 《梦想中国》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补充:主持栏目 2《幸运52》 《非常6+1》 《欢聚一堂》 《生活》 《天涯共此时》 《梦想中国》

2019年高考作文素材

1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创新的魅力

2 李咏辞世,键盘侠可有悔意

3 让忙碌变得充实

4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5 师生互动,一次规则和公平的示范课

6 愿他们的心灵不再“留守

7 打动我们的是值得铭记的生活

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本周,离去的不仅仅是燕子,还有我们熟悉的人:李咏意外去世,让世界惊愕,促使我们反思生命,也正视生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的意外走红,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总有美好,年轻的生命能装扮世界,老骥伏枥也能发出光和热。期中考试马上要来了,同学们你们本周有进步吗?

“魔性”的吸引力就是创新的魅力

“一排一排的漂亮姑娘,我连看都不看一眼,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谈恋爱了”“他说天不亮就起床了,还种那个鬼‘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随着一段课堂上讲解元稹、陶渊明等古诗的视频合集在网络上流传,62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出人意料地成了“网红”。特别是其幽默生动、充满“魔性”的讲解风格,不但被学生认为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还令很多网友纷纷点赞,甚至有人表态“想去上学了”。

只要上网看几段戴建业老师视频,想必诸位也会认同上面的评价。虽然老先生满口的“汉普”的确使一些字句不那么容易听清楚,但从视频中的阵阵笑声不难猜测,大多数时候这并没有影响到课堂效果。回想一下我们以前的古诗词课,除了背诵,大多数精力都在“揣测”作者的中心思想吧,也就难怪戴教授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了。这不禁还让人联想到当年央视百家讲坛上的另一位大学教授易中天。操着同样不甚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的都是古代文学的内容,却都同样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可见,哪怕是讲者和听者的交流不一定的顺畅,传统文化在今天也不是没有市场,同样可以让人听得欲罢不能,会心一笑。

从其学生和网友们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戴建业教授的古诗讲解之所以具有“魔性”,关键是其生动幽默的讲课风格。他说,自己讲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跟学生“真诚地聊天”。反映在语言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自然是很多对古诗词内容口语化的、段子式的讲述,而不是照本宣科、陈词滥调。这更切合新一代年轻人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者倍增亲近感。有了这种亲近感,就传达给听者一个重要的信号: 讲者不是高高在上地灌输,而是在与听者平等地交流。这首先是一种形式上的“真诚”。

除了语言的幽默,更重要的“生动”在于,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尤其是很多“换作我会怎么样”的内容,讲课人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营造了一种具有代入感的课堂氛围,也就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这是内容上的“真诚”。 人们学习传统文化,不单单是为了会背会读会讲一些诗词故事,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古人之道和做事逻辑,将之投射到今人的一言一行上,在对比中对接古与今,从而去发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养分。 听听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上也遵从了这样的逻辑。

固然,人们不能苛求每一位老师都用这样的讲课方式。不过总结这种讲课风格的“魔性”,关键在于从语言表达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激起了听者的兴趣,这代表了文化创新的魅力。戴建业教授说:“我用这样的方式讲课,是希望所有爱诗歌的人不是大家学习,而是让人欲罢不能,这样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就会提高。”如果说创新对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兴趣,让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传承呼声越来越响亮。从易中天品三国到戴建业“魔性讲古诗”说明,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哪怕是一堂课、一件文物,只有不断创新面向现代人的表达交流方式,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实现跨时空对话交流,才能在人们心灵的共振中打通和延续文化血脉,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李咏辞世,键盘侠可有悔意

昨天,央视原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哈文的一条微博瞬间击溃了网络。微博称,她们一家带着李咏赴美抗癌17个月后,“永失我爱”。消息来得太突然,很多网友无法接受。而更让人无法原谅的是,在治疗期间,李咏一家还被造谣移民美国,言语中不乏讽刺和谩骂。

如今,移民传闻随着李咏的溘然长逝不攻自破,在事实“反转”和结果“反差”的对比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暴力的可怕。

不知过去的17个月中,李咏一家在美国为其治疗癌症时,面对造谣中伤,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想必是嘴角的一抹苦笑,是心里的一股委屈,抑或只是一声叹息。面对莫名其妙的指责,哈文只是简单而又果断地回了一句“没有”。这或许是“不计较”,或许是“顾不上”,但并不代表这份伤害就不存在。哈文的好脾气,或许也只是一种无奈和无力罢了。

相反,网络暴力往往比硬暴力更具杀伤力。前不久,在最新一季的《奇葩说》中,面对“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的辩题,辩手陈铭爆料他在六一儿童节晒女儿照片时,被网友留言:“这个孩子丑得,湖北村货的基因,没差了。”一向温文尔雅、以好脾气著称的陈铭愣是没控制住情绪。或许在那位网友看来,这只是一句吐槽,但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李咏突然去世,给外界造成的反应明显是震惊的、同情的、惋惜的。我们甚至不排除当时指责、谩骂李咏移民的网友,此刻也加入了蜡烛与合掌的缅怀中。只是不知他们心中,是否有些歉意和忏悔泛起,更不知他们是否会在此后的网络言行中,是一如既往地恶语伤人,还是多一些冷静、明辨和思考。

因此, 我们也能够明显分辨网络暴力,它们和正当的、正义的网络表达区别在于:不分事实,听风是雨;不论是非,只讲情绪;不思后果,只图痛快。它们自以为躲在屏幕后面无须负责,它们自以为“人微言轻”影响不大,但众人都这么想,网络暴力便如千流汇海,恶浪滔天。

随着移动互联网愈发深入社会生活,网络暴力也正越来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负能量。随手一句留言,它们或许没有车祸那么触目惊心,没有自然灾害那么简单粗暴,没有凶徒那么面目可憎,但却往往伤人于无形,直入肺腑,影响深重。

李咏已逝,所谓的“移民原罪”也烟消云散,但正义不该止于大白。一些习惯于施加网络暴力之人须要反思:在键盘上敲出的每一个字,都意味着责任。当它带着锋利的刃口,在舆论场肆意飞舞的时候,那不是什么“作品”,而是在“作秀”的同时,很可能还在“作案”。

让忙碌变得充实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凌晨3点不回家》的网文引发网友共鸣。现代生活中,忙碌,的确成了不少人的生活常态:“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总干不完;忙应酬,忙补课,周末也不得闲;即便是休假游玩,也常常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或许有些夸张,但生活节奏也免不了是争分夺秒、应接不暇。

在很大程度上,忙,是奋斗,是拼搏,是马不停蹄向梦想前进。 在每一本时间管理的“攻略”上,都不会有人教你不劳而获。县委书记廖俊波,把车子、饭桌、工地当作办公室,每天工作到深夜;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将每天从早上6点到午夜1点的学习计划细致到分钟;乡村医生贺星龙,18年间出诊17万次,摩托里程足以绕地球10圈……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没有人可以不奋斗就到达终点,没有人可以不忙碌就收获幸福。无论是一心为民,还是献身学术,以梦为马,忙碌就能让人变得充实。

在我们栖居的城市,随时都有人在工作。当“夜班人”“熬夜族”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回家,便利店营业员、环卫工人早已开启了新的一天。24小时“不打烊”,为城市带来了故事,也平添了不少魅力。吆喝的小贩、值班的警察、开夜车的司机……忙碌的人们激活了城市运行的机理。尽管城市也面临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等问题,但忙碌意味着进步空间巨大,当勤劳努力的个人组成干劲冲天的群体,每个城市的未来都值得期待。

就国家而言,忙碌是发展活力的表征。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30年不懈治沙的“库布其模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每一步,无不是由行动者的汗水创造出来的。如今,早高峰的北京地铁4号线以1分43秒的发车效率将一批批上班族送达岗位,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日夜不停,一艘艘巨轮把货物运往五大洲,这是中国活力的生动注脚。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地区互相比照你追我赶,离不开企业奋发图强鏖战商海,更离不开个人争分夺秒增长才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方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不过,就有些人而言,之所以忙忙碌碌、片刻不息,不见得是选择了远方,也有可能是选花了眼。在现代社会,人们看似从重复劳动中被解放出来,但物质的丰富、生活的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手机、汽车减轻了沟通之苦,但网络社交、保养停放令人伤神;成为健身达人、追剧狂魔、手游玩家也是让人劳神的“小目标”。五颜六色的生活,是时代进步的馈赠,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忙碌的源头。稍不小心,朝着目标阔步而去的忙碌,就会变成无头苍蝇式的庸碌,甚至带来低效混沌的“拖延症”。所以,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忙得充实、忙得有效,让忙碌真正加快前进的步伐?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奔跑,片刻不停才不会掉队。事实上,在每个城市不舍昼夜的“接力跑”中,个体虽要以国家社会的宏大叙事作为参照,却不用独自跑完全程。即便忙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忙不应占据生活的全部。 正如反复折叠的铁丝必然会断,切莫让忙碌拖垮了身体。既要在忙碌中提高效率,把刷手机、侃大山等无谓的忙碌剔除出去;也要找到忙碌的节奏,慢一拍,喘口气,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明日的赛程会更自如。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 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 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由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 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 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师生互动,一次规则和公平的示范课

高校校园频频传出的新闻,给人这样的印象:维护规则和纪律、维护教师尊严、师生间平等相待,这些好像很难同时做到,很难兼顾。不是某位老师言行失当,就是哪个学生举止太出格;或者是某项规定不尽合理。但是,发生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次因交作业引起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却令人深有感触、深长思之。

有网友以“事虽小,理不轻”论之,非常恰当。这次师生互动,堪称一堂内容丰富的示范课,既是一堂“规则课”,也是一堂“公平课”、“公开课”;甚至是一堂非常出色的作文课。

许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可能影响学期评分。她以对规则“理解不同”为由,在微信群里要求马寅翔老师接受她补交作业并“共担风险”,即视她没有违反规定,不扣分。

马老师要她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由。许同学用了3个小时,交出一篇长文《论迟交作业之合理性》,马老师随即撰文一篇《 关于 “迟交作业案” 的归入法分析》来回复。因为许同学证明自己不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只是没有按时上交,而马老师最终认为论证有效,并认为接受其作业不会伤及对其他同学的公平。

马老师让许同学为自己晚交作业提出正当理由,还有一个用意:考察她是不是能把所学内容运用到为自己辩护上。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会把法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掌握专业。马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对教学的负责,都在不言之中。

马老师说,许同学的文章写得很长,而且从形式上来看还比较专业,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一两句话打发她,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没办法让其他同学理解我为什么又接受了她的作业。

这里,马老师告诉我们: 对一个学生的尊重,与对其他同学的尊重,是相互联系的,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 也包括对教学的负责。做到了这些,教师的尊严,自然就在其中了。

马老师说,要许同学撰文论证,是对她的考验;但是,这何尝不是对马老师自己的考验?论证的合理,逻辑的严谨,语言表达的准确,从中可以学习如何写好议论文。没有坚实的多方面的能力,不可能有这么精彩的“即兴”发挥。

这次师生间的“辩论”,是在一个有三百名学生的大群里进行的,众目睽睽,任何违背公平、曲解规则都逃不过众人眼睛。这堂课告诉人们: 公开,是公平的保证。

马寅翔这样的老师,是让很多学生折服、羡慕的“别人家的老师”,应该也是校长们最想要的教员。马老师能够这样专注于教学,相信这是一个让人安心于业务、鼓励人钻研业务的学校。马老师只是因偶然的机会而网红,其实每所高校都有很多热爱专业,对学生负责的教师,他们都希望拥有马老师那样的教学环境。

愿他们的心灵不再“留守”

关照留守儿童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父亲给我的那一个眼神”“那个拥抱和那句话,一直给我力量”“我抱着爸爸说:‘你做的玩具是世界上的玩具’”…… 一个留守儿童的作文《我太爱那件礼物了》中,几句简单的话,勾勒出这一群体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让人们看到一颗颗渴望陪伴的孤独心灵。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断增加,改变也一直在发生。前些年,在四川凉山“悬崖村”,孩子们背着书包在悬崖峭壁间艰难前行的身影让人牵挂。如今,有了坚固的钢梯、新建的通信铁塔、连着网线的路由器……大凉山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变得顺畅了。不过,守护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却依然任重道远。前不久,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出炉,这已是这一连续第四年发布。从此前的“陪伴”“守护”,到今年的主题“牵绊”,也在不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记录和分析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结,聚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心理机制,有利于探索出有效的心理帮扶路径。比如,孩子虽然最需要亲情陪伴,但研究发现短暂而粗糙的相聚、亏欠心理下的补偿,比不上平时的涓滴交流;比如,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倾向将真我一面掩藏,因此偶尔回家“看看”,可能不如平时多打电话;再比如,大人外出打工,可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但父母关爱的缺失,却能造成难以抚平的伤害。应该说,近些年社会帮扶力量的进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儿童家庭或学校的物质条件,不少志愿者的倾情付出给予了孩子情感的抚慰,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填补了时间的空白。然而,这种来自社会第三方的努力,难以从根本上缓解造成亲子关系淡漠的时空分离。

有人用 “归期不定、前路不明、何去何从” 来总结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对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比物质匮乏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精神上的慰藉。彼此牵挂的父母与孩子,是什么成了他们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从帮助孩子到帮助家长,如何纾解两个群体的共同焦虑?可以说,将这些问号拉直,在爱与被爱之间传递力量、消除误解,更有利于帮助这群孩子免于孤独,克服迷茫消极的负面情绪,从而走出心灵的困境。

领袖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时至今日,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如何长大的成长问题,也是如何发展的教育问题、如何谋生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纪录短片《棉花村的孩子》中,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孩,早早辍学陷入迷茫,随父母出门打工身心疲惫,再想回去读书却已没有了退路。小女孩的故事反映一系列待解的命题: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如何得到保障?学校如何在心理健康、人格养成上发挥更大作用?强求父母单方面“弃城还乡”并不现实,依赖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唯有用社会大家庭的力量搭建情感沟通的渠道,培厚亲子关系的土壤,才能让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充满阳光。

在发布会的摄影展上,一幅作品尤其引人注目。一个孩子紧紧握住满是磨痕的座机话筒,斑驳的墙上刻的是几串难忘的电话号码。一个完整的中国视野,不仅需要看到高楼大厦,也需要看到乡村田野。关照留守儿童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打动我们的是值得铭记的生活

什么会被记住?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洗尽铅华。让人们看到真实的生活,体味各自的奋斗,这样的记录,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最近,有一类“土味视频”悄然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走红。它们大多来自于普通人的生活与奋斗:原原本本地呈现母亲如何制作咸菜,忠实记录在山里做电力维护的日常,直播出江捕鱼的辛劳与收获……这个秋天,鲜活而不做作的“土味”,让人们看到许多“原生态”的生活。

这也让我们思考,在短视频领域,流量如何成为正能量?一段时间,也有一些“三俗”的东西借“土味”之名传播,夸张妆容、雷人雷语,甚至打暴力擦边球,似乎带上“土味”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雅,这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逾越了法律边界,也不可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的整治规范,改变着短视频领域泥沙俱下的局面。“土味视频”的流行,也是用户选择的结果。美貌、猎奇、搞怪或许能博得一时眼球,但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活力长久。有人下了夜班,看到地铁站外台阶上整齐排列着的咖啡罐,感悟着城市夜归人的活力;有人直播农村收秋,金黄的颜色染遍乡间小院,炖煮新粮的大柴锅热气腾腾,一粥一饭都特有滋味……正像观察者所说,“这种生命力与生活贴得那么近,他们很少抱怨,能为搬一天砖得到的一百块钱而满足,为钓到了江里的一条大鱼而雀跃,为每个生活中的小惊喜感动。”从亿万普通人分享的多彩生活中,你能清晰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情,令人感动。

生活是平凡的,但是能够坚守平凡的人,总能找到不凡的价值。 高塔上发短视频的电网工人,为何能收获无数粉丝的感佩?也许不仅是因为艰苦,更因为传递光明。人民日报“中国道路中国梦”栏目也曾刊登过一位电网工人的文章。作者是孩子眼中的“蜘蛛侠”,一边爬高一边拉线。200多米的塔相当于80多层楼,爬上去要迈过1268级台阶。工作甘苦自知,但在塔顶俯视长江,会感觉它变窄了,而自己和塔上的队友却变得高大了。

路遥说过,真正万古长青的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 去除虚火与邪火之后,来源于生活的“土味”注定会火,而且会一直火下去。任何内容生产都试图实现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记录,二是传播。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感动我们的依然是真实的东西,是生活本身。这也是为何在直播热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愿意把流量贡献给记录者的平台,仍能保持强有力的用户黏性。

网上有一句名言,生活不仅是我们活过的日子,也是我们记住的日子。什么会被记住?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洗尽铅华。让人们看到真实的生活,体味各自的奋斗,这样的记录,才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还记得《非常6+1》的节目主持人李咏吗?如今已经病逝4年之久,至今仍记得他的经典动作。

当年,作为幕后工作者的李咏,正是凭借此节目,成功从幕后走到了幕前,成为最受欢迎的主持人。

小时候的李咏,并不叫李咏,而是叫“李勇”。在李咏出生的时候,他并不像其他小孩一样,有“哇”的一声大哭,他从一出生就不哭不闹。

当时父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碍,直到李咏慢慢长大,两三岁都还不会说话,她的妈妈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哑巴。

直到6岁那年,才能开口说话,但是只是简单的奶奶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蹦,这时她父母才发现原来李咏不是哑巴,而是“口吃。”

小小的李咏特别倔,努力尝试各种方式来矫正口吃。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唱歌似乎能够改变自己口吃的情况。

每天早上6点,李咏都会跑到一片小树林里唱歌练声,时间一长,他还真就喜欢上音乐了,立志将来要考上海音乐学院。

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唱歌练习中,他在某天如往常般来到小树林准备开嗓时,发现自己说不出来话。

李咏立马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是因为长期过度用嗓,导致声带受损,需要休养。这一休养就是整整两个月,再次开口说话时,李咏发现自己的声音变得低沉沙哑。

就这样,高音是唱不上去了,之前的努力就算打了水漂,音乐学院的梦就这么碎了。

李咏琢磨着嗓音这么低沉,能不能往广播方面发展?

这么一想,他就像是抓到了救命的稻草,赶紧去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

没想到,这么一考还真考上了。

进入北广之后,他没有珍惜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而是不停地翘课、迟到,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更是拿了倒数第一的成绩。

在某次的日常迟到中,任课老师终于发火了,把他拽到讲台前让他现在立马进行发声考试,不及格的话这门课直接挂科。

李咏张口就来,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发音都标准极了,任课老师态度一转,对下面上课的同学说道:“你们谁要是能达到和他一样的水平,这门课就过了”。

或许是老师的态度让李咏找到了自信,从那开始,他开始好好学习,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还拿到了学校最高级别的奖学金。也是因此,他成为了学校首推的参加央视广播员考试的人选。

李咏的专业水平非常厉害,在新闻试读的时候,300字的急稿,只有30秒的准备时间,要求从头到尾错误不能出现两次,李咏都轻轻松松地拿下了。

李咏与哈文相识于北京**学院,在一次课后李咏邂逅了富家千金哈文,虽仅仅是在阶梯教室课堂的匆匆一瞥,但毫无恋爱经历的他立刻就被眼前这个陌生女孩所深深吸引着。

“我用右眼瞄她,侧脸轮廓很美。”

李咏回忆起那日初见哈文的场景时,满脸布满了抑制不住的笑意与幸福,毕竟年少时单纯的爱恋,往往能触及到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之后李咏时不时地就会刻意出现在哈文面前,直到有一年的圣诞节,他鼓起勇气向哈文表白,没想到哈文很快就答应了,那时他才知道原来哈文对他也是非常赏识。

1992年两人结婚后,一开始李咏一直想当丁克,所以,两人过了十年的二人世界,直到后来哈文提出想要生一个孩子,随后,哈文很快就怀孕了,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儿。

人们总是喜欢他谈吐幽默又不失优雅的主持风格,所以有他在的地方往往不乏观众的掌声和欢声笑语。

许是天妒英才,李咏于事业高峰期不幸检查出身患癌症,后来他一直在美国治疗,但是经历了长达17个月的治疗终是败给了病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0岁。

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哈文发文:永失我爱。

他这一生,收获过名与利的虚荣,也很幸运地拥有过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所以在他最后的遗言里,“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不舍尚是年幼的女儿法图麦,更不舍那个疼爱了几十年的爱妻哈文。

一晃李咏已经逝世快2年了,当年在美国陪着他斗争癌症的妻女,也一直在美迟迟没有回国。还有媒体曝出哈文带着女儿法麦图李将在美国发展,不打算回国,纷纷骂其忘恩负义。

一直有网友问:李咏作为中国人为何要埋在美国呢?甚至有网友说:这是赚够了钱去国外花啊?

据了解,在“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上,李咏以“身价5亿”名列榜首,当然了,这个“5亿”只是李咏个人的品牌影响力,并不是说李咏手上有5亿的财产。

他在北京富人区的豪宅就价值4000万,还不包括内部金碧辉煌如宫殿一般的装修,后来李咏因病去美国治病,在美国的他同样有一栋豪宅,并且在曝光的李咏治疗费用中,就已经高达500万,

并且李咏出行的跑车是超过400万磅的奢华车,而且李咏本人也是一个比较紧跟 时尚 的人,名牌皮带、名贵手表、镶满钻石的手链、戒指、豹头嵌宝石的项链,这些都是李咏先生的标配。

李咏在生前曾向父亲承诺,不会改国籍的,他永远是中国公民。

他被网暴的那段时间只是去美国做治疗。

李咏本人的意愿:

“我走后就葬在美国吧,带着一盒子灰回去与大家见面,我也挺不愿意的,别毁了我帅气潇洒的形象。”

在李咏的传记《咏远有李》里,他这么描述过自己生命尽头的画面,他表示自己会录一段话放在他的葬礼上:

那时的哈文只有49岁,和很多丧偶的女人不同,有金钱有地位的哈文并没有重新开始感情,另嫁他人,为了让二老彻底放心,她对婆婆说:

李咏走了,我永远是李家的儿媳妇,给你们养老。

其实以哈文当时的年龄和条件,想重新开始,是非常容易的,只是她没有这样做,她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心爱的男人,在另一个世界不再担心。

并且为了照顾好公婆,她不断地给她们打钱,只要有时间就会让女儿法图麦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哄他们开心。

相信在天之灵的李咏看到自己深爱的妻子这样做,也会非常感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778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