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也是近代不可多得的才女。她一生中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她就是近代极具传奇色彩的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善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组长等职务。在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林徽因就读于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五四运动一年后的春天,林长民得到了一个去欧洲考察的机会。
这位留学日本的父亲生性开朗,不拘传统。在一番思量后,他决定带上16岁的林徽因一同前往欧洲。并对林徽因说道:“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地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于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林徽因,就这样走出国门,跟着父亲走向世界。
在伦敦期间,林徽因考入了圣玛丽学院,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常常跟她在一起写生描图,渐渐也喜欢上了建筑。林徽因一生的挚友汉学家费慰梅说:“她有学习建筑的梦想,想带一些西方的古典建筑思想回国的欲望,她认为中国需要一种能使建筑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林徽因也用她余生的时光去践行了她的梦想。
东北大学的校徽是她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她参与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也是她设计的,她和丈夫梁思成共同完成了很多建筑学的论文。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五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在欧洲期间,徐志摩应林长民的邀请,来到林家做客。三个人谈笑风生,16岁的林徽因被徐志摩优雅的谈吐,渊博的知识,英俊的外貌所打动。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和美丽所吸引。多年以后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道:“在他24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才激发了他的诗词创作。”他们频频相约,最常去的就是康桥那个迷人浪漫多情的地方,多年以后独自一人的徐志摩再来康桥时写下了《再别康桥》。
徐志摩疯狂地爱着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当然看在眼里,林徽因就让徐志摩离了婚再来找她吧。于是徐志摩不顾张幼仪还在身孕之中,迫不及待地就抛弃妻子,发了离婚通告之后就匆匆去像林徽因求婚了。徐志摩一到北京,林长民先请他吃饭,他写道:“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之。”见多识广的林长民,虽然也欣赏徐志摩的才华。但是他当然更清楚,徐志摩并不适合林徽因。
接着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也为了未来的儿媳写了一封信给徐志摩:“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徐志摩回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后没几日,林徽因就和梁思成订了婚。
在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搭乘一家邮政飞机遇难身亡。也许冥冥之中有一种预感吧,就在他出事前的晚上。他在写给林徽因的字条上说:“明早六点飞行,此去存亡不卜。”远在京城的林徽因听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号啕大哭。林徽因曾经爱过徐志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林徽因是理智的,在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由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七七事变爆发,虽然在那个时候病重的林徽因特别需要一个可以安身静养的地方,很多外国友人劝他们出国避难,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决定跟随北京的高校南迁。在病榻上的林徽因,明明是那个身体最虚弱的人。却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这样鼓励南迁的学者们:“我们这种人太无用了,也许会死会消灭,可是总有别的法子让我们国家进步了,弄得好一点儿,挣出一种新的局面,不再是低着头被压迫者,我们面对事实时很难乐观。但是往大处看,抓紧信心,我相信我们大家根本还是乐观的,你说对不对?”
七七事变之后,林徽因一直坚持着文学创作,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书会的活动。经常一起交流的人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跟林徽因可谓是门当户对,结婚的时候,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道:“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后来被誉为中国哲学第一人的金岳霖出场了,他对林徽因的人品和才华欣赏至极,而林徽因也对这位才高八斗骨、敦厚儒雅的书生十分钦佩。
有一天,梁思成出差在外,金岳霖来到林家做客。金岳霖向林徽因表白,于是林徽因说这要问一问梁思成的态度。等到梁思成回了家,林徽因怏怏不快地对梁思成说她特别苦恼,因为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如何是好。林徽因无所隐瞒,坦诚相告,梁思成自然无比痛苦,辗转反侧一夜,最终决定尊重妻子的选择,如果她选择了金岳霖,那么祝福他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又原原本本地把这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异常震动对她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在1955年,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在金岳霖送别的挽联中,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理所当然的事。专家曾提出一个经济指标叫“美女指数”,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和这个城市的美女数量成正比。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定有很多包括美女在内的高收入的精英,这些精英中的男性,也符合美女们的择偶标准,自然会吸引众多美女前往。而经济落后或衰退的城市,不要说美女,年轻人的比例都很低。没有好的发展机会,年轻人只能到别的地方找机会,城市剩下的多半是生活已经定型的中老年人。这种现象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别突出。
但世上的有人会有比较特别的追求,特别越是真正的精英越会有不同寻常的选择。24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正是出国热兴起的时候,很多高学历的人都选择去发达国家深造、定居,但有个堪称精英的女性,却把自己的人生投向了最贫穷落后的非洲。
清华校园里的缘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考上大学不是件容易事。这种情况下,那个时候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上大学要比现在难得多,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点不为过。能读上清华、北大的人更是命运的宠儿,跨进校门的那一天,就基本注定前程远大了。生于1968年的王丽红就是一个命运的宠儿。自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她,高中毕业不负众望考上了清华大学。一时间她成了家庭和学校的骄傲。父母因她脸上增光,学校拿她做榜样,激励学弟、学妹,王丽红在一片赞扬声中走进了清华校门。
名校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习外,兴趣广泛的王丽红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很多社团,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参加的活动多交往的人就多,不久她认识了一个来自非洲乌干达的留学生苏玛。苏玛是个热情大方、充满活力的黑人小伙,王丽红和他很快就交上来朋友。这是王丽红认识的第一个非洲朋友,两人聊天的时候,王丽红总是充满好奇地问苏玛他们国家的各种风土人情。
这个时候,苏玛就会充满感情地向王丽红介绍自己的家乡。随着交往的加深,王丽红了解到苏玛的乌干达贫穷、落后,深受饥荒和传染病苦难,但苏玛很爱自己的国家,他来留学就是要想学有所成回去改变自己的家乡。苏玛的情怀让王丽红很感动,同时她也认识到苏玛具有正直、负责的人品。
有一天,苏玛向王丽红表白了爱慕之情。王丽红并不感到意外,她已经察觉到他们彼此之间有了超过友谊的好感。于是,王丽红接受了苏玛的感情,两人开始了清华园里的跨国恋情。虽然文化背景不一样,种族不一样,但王丽红和苏玛志趣相投又有较深的接触,挡在两人面前的隔阂早已不存在,他们的恋情迅速升温,到了彼此都愿意托付终身的程度
可是走到这一步阻碍就来了,王丽红的父母知道两人的关系后,立即表示坚决反对。哪个中国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儿能找个好对象,而像王丽红这样的女儿,父母更会加倍珍爱。以后王丽红远嫁国外,即使是发达国家她父母都舍不得,更何况要嫁到乌干达这样落后的地方,她的父母完全无法接受。而且乌干达是实施一夫多妻制的国家,结婚后苏玛再来个三妻四妾,自己的宝贝女儿岂不是嫁进了火坑,王丽红的父母绝不能让这种可能性出现。
面对王丽红父母的反对,王丽红和苏玛没有放弃。她耐心向父母说明她和苏玛的真情实意,苏玛也郑重向王丽红父母发誓,不管乌干达是什么样的婚姻制度,一旦和王丽红结婚,他这辈子只会有王丽红一个妻子,绝不再娶第二个。王丽红的父母都是开明的人,他们怕女儿受苦,更怕毁了女儿自己选择的感情,见女儿和苏玛真心相爱,最后还是认可了他们的关系。得到父母的认可,王丽红和苏玛开始准备两人的婚事,没过多久,两人举办婚礼,喜结良缘。清华才女王丽红毅然远嫁非洲,在亲朋中引起震动。婚礼上,亲朋们在送上祝福的同时,也暗中担心王丽红能不能适应在乌干达的生活。
王丽红了解亲朋们的担心,但她已经做好准备,有苏玛的爱,她相信自己能够面对乌干达落后、陌生的环境。王丽红和苏玛结婚后先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1996年就迁居到了乌干达。
人类的事不管在哪里都是事
生活在乌干达王丽红和苏玛恩爱如初,有王丽红这样的妻子,苏玛没有动过再娶其他女人的念头。凭着清华学到的本领和毕业后在国内的历练,两人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为实现理想渐渐积累起了实力。家庭里,他们有了三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
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不幸降临了。他们的小儿子1岁多的时候染上疾病去世。王丽红早就知道非洲疟疾盛行,到了非洲就小心为全家预防着,但疟疾还是找上了她的小儿子,王丽红心都碎了。但在痛苦面前,王丽红不会做怨妇,她要为改变多灾多难的乌干达做点事,这也是她丈夫苏玛到清华留学的初心。王丽红的想法立即得到苏玛积极响应,这本来就是两人的志向,失去小儿子也促使他要提前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夫妻两商量从提高乌干达人的素质做起,用办教育作为改变乌干达落后面貌的切入点。他们买下了一所中学,给这所中学取名叫鲁扬子中学。王丽红自己当校长也兼任老师。学校收费低廉,还免费提供伙食,尽最大可能降低入学门槛,让贫穷的乌干达少年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办学就意味着贴钱,但夫妻两为自己的理想心甘情愿。苏玛继续打理生意为学校提供经济保障,王丽红一心一意投入到办学上,在学校还亲自教学生中文,传播传统文化,用文化的交流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回国省亲的时候,王丽红参加过清华同学会。她的那些清华同学大多已经出人头地,混得风生水起。和一些富豪同学再见时已认不出眼前的王丽红。在非洲的操劳确实过早改变了王丽红美丽的容颜,但当同学们知道王丽红在非洲所做事情,都表达出由衷钦佩。他们纷纷出资赞助王丽红的事业,还依靠广泛的人脉关系,让更多的人为王丽红的事业提供支持。
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王丽红有了帮助更多乌干达贫困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乌干达贫困学生得到了王丽红的资助,王丽红的学校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些关注将有助于鲁扬子中学的发展,王丽红和苏玛当初的志向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