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帝的妃子为什么要在当任帝王面前下跪?

古代先帝的妃子为什么要在当任帝王面前下跪?,第1张

因为在古代,皇帝还有个称号叫做“天子”。并且跪也是分场合的,正式场合都要跪,私下里,皇帝的长辈不用跪。首先,我们明确一点,就是古代帝王的地位是最高的,所有人见了他就要下跪,而女人的地位没有男人的地位高,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说是妃子要在帝王面前下跪的原因之一。

接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正式场合,比如在上朝的时候,二是在非正式场合,比如在后宫拜见太后的时候。

其次皇帝还有一个称呼叫“天子”,这代表地位无比的高,甚至可以说是在他们国家里地位最高的那个,虽然皇帝的母亲被称为太后,但是毕竟为母亲,为女性,所以地位比皇帝也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太上皇(皇帝的父亲)地位大于皇帝地位大于太后(皇帝母亲)地位,大于皇后的地位。虽然皇帝母亲按我们现在的尊卑来说母亲的地位高,但是古代男性地位比女性地位要高

接着,古代先帝的妃子,除了皇后那一级别外,其他的妃子地位都不怎么高。皇权在手,生杀予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我觉得那些人跪的不是皇帝本身,而是皇帝手中掌握的权利……

然后,最主要的是也要看他们的所在场合,如果正式场合,文武百官都在场,当然无论谁见了皇帝都要下跪,而在不太正式的场合,像已经退朝了,就不用遵循这种规则了,对于母亲还是要行叩拜之礼。后宫方面我不太清楚,但皇帝也是人,非正式场合还是穿便服行家礼,口语倾向于平民化,只有正式场合才会严肃点,过于繁琐的礼仪对皇帝还是也是一个负担。

康熙皇帝给朱元璋下跪。

史书上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六下江南,每次在江南,都要去南京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除了有一次因为其他原因让大学士马齐代劳祭拜,其他的每一次都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前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皇帝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礼数极尽周全,使得周围的百姓和参与的汉族官员在看到康熙皇帝如此的举动,都十分感动,这也是正是康熙皇帝想要的效果。这也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康熙皇帝作为清朝入关进入北京紫禁城统治的第二位皇帝。

虽然此时清朝已经统治多年,但是当时的汉族百姓仍对清朝的统治十分不认可,认为清朝的统治者是趁着明朝的内乱,才得到江山的,在汉族百姓的眼里,清朝的政权并非正统,伤害汉族百姓心的同时,也使得百姓产生了很强的反抗心理,汉族的百姓更加想念明朝统治时期。

于是康熙皇帝在后来想到,前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前实行三跪九叩之礼,一方面是为了向天下的汉族百姓们表达求和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想让汉族们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皇帝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一词始于秦始皇时期,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故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身边大多是三千美人,可谓美人如云。但是,即使有那么多美女,也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把身边的美女送给下属大臣。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把身边的美女送给了一个下属大臣。这位皇帝就是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真,而在皇帝身边得到美色的大臣就是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2年,期间国家和平,边疆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当宋仁宗的死讯传出后,“京城大罢工,哭了好几天。虽然乞丐小孩在大内前烧纸钱哭”;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市民们也纷纷驻足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弥漫了洛阳的天空,以至于“白日无光”。他的去世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个官员去四川出差,路过剑阁,看到山沟里的女人都戴着纸帽子,在悼念宋仁宗的死。讣告送到北辽国的时候,辽国皇帝也很难过,把仁宗给他的御服作为衣冠冢埋起来,每年祭奠一次。人们路过永昭陵时,在陵墙上写了一首诗:“农民和桑树不打扰老人,却什么也做不了。四十二年如梦,春风吹泪过昭陵。”

宋仁宗慷慨大方,不铺张浪费,自我克制,因此受到古代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称赞。也就是北宋大诗人柳永“忍其名,改其名以低吟”。虽然被宋仁宗逐出官场,“为何要低声点名?”柳永反驳说,他是“受命作词”来嘲讽宋仁宗的。但是柳永没有被打死,他的歌词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填得更加放肆,这是不寻常的。所以柳永写了一句话“愿岁月流逝,总有凤凰在天。”也就是说,老百姓希望每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礼仪,看到宋仁宗的风采,全世界人民都支持宋仁宗。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皇帝,除了宋仁宗,能让柳永这个桀骜不驯的诗人既往不咎,歌功颂德。

有人说“仁宗虽然什么都不会,但是会做官”。宋仁宗爱好很多,即使面对女色,他也能控制住,只是偶尔临摹《兰亭》。做皇帝,做皇帝,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正是因为宋仁宗有这样的境界,才有了她把身边的美女送给大臣宋祁的浪漫故事。

说到宋祁,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红杏出墙满春光。”恐怕没有人知道一首诗。这首诗出自宋祁《玉楼春》:“东城渐入佳境,满眼皱纹浪迎客。绿烟外晓寒轻,春日红杏枝头闹。长大恨小快意,愿爱女儿轻笑,为你捧酒劝夕阳,为花儿留晚照。”这首诗虽然没有摆脱晚唐五代华丽辞藻的旧习,但全诗构思新颖,语言流畅,描写生动。尤其是“红杏满枝头春”的点睛之笔流传甚广,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宋祁,紫晶,宋湘的弟弟,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仁寿天盛二年,也就是公元1024年,宋祁和他的弟弟宋宁一起晋升进士,《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多才”。他在第一个州担任军事推官。在皇帝要求审判之后,他被授予了一个直接的历史博物馆。历龙图阁学士,史馆修订,诰文,工部史,翰林学士。欧阳修同修,

这是不是说‘夜梦不明,题门繁华’?”欧阳修只是笑,宋祁明白他的用意。后来,他写文章不再用晦涩难懂的词了。与哥哥宋琮齐名的宋祁,也被称为“宋二”,在北京赫赫有名。因为宋琦是弟弟,所以叫“小宋”。

有一天,宋祁路过范台街时,看到一队豪华的皇家嫔妃由远及近。他路过的时候,一辆车上的美女刚好掀开帘子往外看,一眼就认出了宋琦。因为宋琦的名气和优雅的外表,京都的大部分美女都将其视为偶像崇拜。宫女激动得忘记了皇家礼仪和自己的身份,惊呼道:“哇,小宋!”这忸怩的叫声让宋琦一愣,循声望去,却发现车帘中一张羞涩而又兴奋的粉脸在那里“幸福地笑着,期待着她美丽的眼睛”。

这件意外的事情让宋琦心情忐忑,浮想联翩。突然,一阵灵感激起了他心中的一股冲动,驱使他一气呵成地吟诵了一首深情的《新唐书》:“画毂雕鞍窄路,心碎绣帘。没有蔡凤身上的翅膀,不可能比翼双飞的齐飞;心似灵犀,情相通。金子做的房子,玉做的笼子,像奔马游龙一样的车。但远在我力所不及的是离彭山几万里的魔山。一首诗《鹧鸪天》,短短几行字,把所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绵绵相思的柔情都倾注了进去。虽然借用了很多唐诗的现成句子,但温暖、妩媚、委婉。

宋琦出了新作,而且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情诗,所以立刻风靡全城。很快,这句歌词,连同背景故事,传到了故宫。知道这件事后,宋仁宗非常好奇:他的嫔妃都住在深宫里。他们怎么会认识宋琪?于是,我开始调查到底是哪个做了“好事”。知道自己闯祸的美人自然心虚,于是主动向宋仁宗告白,说自己在一次皇家宴会上听到过宣翰林学士,身边的大臣都称他为宋祁,所以认识他。那天在街上碰到的时候,我们忍不住叫了一声。

然而,让这位美女没想到的是,听了她的表白后,宋仁宗并没有责怪她,而是马上给宋琪打了电话。先委婉的问一些漫无边际的题外话,然后话题一转到正题,就问宋琦的歌《鹧鸪天》里的女人是哪位美女。这一问不要紧,宋祁立刻把他吓得魂飞魄散,浑身颤抖,就等着为自己的浪漫爱情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宋仁宗没有责备他,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他决定成人,通过宋祁《鹧鸪天》字里的句子说“彭山不远”。后来仁宗皇帝下诏,把爱宋祁的宫中美人赐给了宋祁。在仁宗皇帝的恩宠下,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试想,如果宋仁宗没有宽容和善良,会有这样美好的结局吗?

〝为什么?为什么好不容易把你带到了我身边为什么,为什么又要离我而去…〞〝 你错了。〞东方月抿了抿嘴望向窗外。〞我从未来过你身边。〞

〝月儿你真要如此狠心。欠你的,用心做代价。。我父亲欠你的,用江山做代价。风花雪月,高水长歌,若无你,守孤寂长亭又有何用。十年等待,十年相见。只为你倾城一笑。孤月当空,冷月行,谁知明月心。?也许爱上了,我这辈子就注定孤独。〞

雍正三年十二月,年羹尧照例在北京拜见雍正。没想到,他被雍正拔了官,列了几大罪状,第二年就死了。但你要知道,雍正一生最心爱的女人,是年羹尧的妹妹。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当年的贵妃年氏,在年羹尧被剥夺官职的前几天,在辽宁工业大学突发疾病去世。看起来这两件事好像有点牵扯,但又分不清五和六。你看这是什么

其实据史书记载,年羹尧早就是雍正的眼中钉肉中刺,但因为雍正很爱年氏,又顾及年氏的感受,所以迟迟没有下手。于是,就有了本文的开头。年石突发疾病去世十天后,就开始处置这只“大老虎”。

那么谁是年贵妃呢?为什么能讨雍正欢心,却能向康熙下跪?它始于公元前1714年。那一年,康熙下诏,把自己的远房女儿给雍亲王做侧房。两人结婚后,年氏温柔可爱,很快赢得了雍正的芳心,并在第二年为雍正生下了四个女儿。

其实早些年,年氏先后生了几个儿子,但都没活下来,都早夭了。但雍正一当上皇帝,就立刻命念妃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我想,如果没有汉族女性不能成为皇后的规定,恐怕年贵妃就不是贵妃,而是皇后了。

年石怀孕时,不幸康熙去世。按照宫里的规矩,康熙守灵需要嫔妃下跪。于是,跪着磕头半天,让怀孕的念诗动了胎气。不仅孩子最终死去,年氏的健康也越来越差。

雍正三年,年石在圆明园病逝,死前见了雍正最后一面。雍正对此打击很大。他连续五天不上朝,立年氏为敦肃贵妃,坚持要陪葬。但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泰陵尚未完全建成,所以年氏的金棺被暂时安放在府城门外的十里庄,存放了十二年。

最后,乾隆皇帝继位,遵循了始皇帝的遗诏。首先,他将雍正帝和皇后的尸体放入后来建造的泰陵,然后恭敬地将年氏,即后来的敦肃皇帝的金棺材放入其中。

清朝的康熙皇帝之所以会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跪行礼的原因有三,第一、消除明朝遗留百姓对清朝的敌意;第二、拉拢南方士大夫阶层;第三、顺应皇权的传承性。除此之外,康熙皇帝也是表达了自己对朱元璋的认可。

第一、消除明朝旧民对清朝的敌意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当时明朝覆灭其实也没过去多长时间,所以很多百姓其实对清朝是充满了敌意的。由于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天下,因此与中原的汉族人之间有很大的隔阂,但是康熙皇帝作为清朝君主,有责任促进满族人和汉族人之间达成友好关系,所以康熙皇帝便主动跪拜朱元璋,希望明朝时期的子民们也能够减少对清朝的不满和误解。第二、拉拢南方士大夫阶层

当时清朝建都北京城,而北京城也是明朝的首都,所以在明朝覆灭后,很多官员和士大夫们都往南方逃难了,当时南方的士大夫阶层几乎都是明朝遗留下来的旧臣。康熙皇帝知道这些士大夫们有才华也有能力,但是对清朝也十分抵抗,所以康熙皇帝借跪拜朱元璋这个举动来告诉南方士大夫阶层,清朝君主也是认可明朝的,希望他们不要再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了。第三、顺应皇权的传承性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便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皇权也不再是人力可得的,而是上天赐予的。虽说清朝推翻了明朝,但是明朝依然是一个正统的封建王朝,所以清朝皇帝也算是继承了明朝帝王的皇权,因此,康熙皇帝才会主动跪拜朱元璋。而康熙皇帝此举不仅是向天下人宣告,明朝的皇权如今已经被清朝接替了,也是顺应了皇权的传承性。

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古代,不管哪个朝代,上朝的时候,臣子见到皇帝,莫不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乃至于三拜九叩,臣子见皇帝就要下跪、磕头,好像自来有之,然而…… 一:皇帝给臣子下跪 战国,魏国远道而来的范雎第一回见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就跪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秦昭襄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寡人 所谓「 ”跪而请曰”,后人就解释为跪着请求,可这里的问题是,秦昭襄王是君,于秦国而言,就是后世所谓的皇帝; 范雎是臣,确切的说,此时还不是臣,只是山东来的一个士子,秦昭襄王就能向他跪着请求,难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礼贤下士,甚至都到了不顾体面,不顾君臣之分的地步。 如果是,范雎得有多么恐慌啊,但是,面对秦昭襄王如此大礼,范雎却毫不在乎,避而不答,唯唯,唯唯者三,乃至于秦昭襄王再三跪请,死活不放,范雎一看,不说点啥实在过不了关,于是呢,才啰里啰嗦说了一大通。 说的秦昭襄王心悦诚服,于是,君臣欢会,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俩人你跪一个,我跪一个,实在热闹的不得了。 至于君臣二人说了点什么?谁管他呢,这里的问题是,君跪臣,臣也没当多大的事,臣跪君,君还得还礼,皇帝还得给臣子下跪,为什么,世界颠倒了? 当然不是,究其原因,则完全是一件家具惹得祸啊! 秦跽坐陶俑(来自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 到底什么家具呢,说出来大家都认识,而且生活中也离不开,它就是鼎鼎有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凳子。 凳子居然跟皇帝给臣子下跪有关,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二:关于身高的困惑 上古,即先秦两汉以前,人们普遍个子不高,秦制:六尺以上就算是成年。秦国如此规定,汉又沿袭秦制,所以,成年的身高应该比六尺高不了多少。 六尺究竟有多高,现在,一尺大约30公分,六尺就是一米八,实在是很高了,但秦汉时期可不能这么算,古尺,一尺只在23公分左右,六尺也就是一米三、四上下,一米三、四的人就算是成年,古人的平均身高到底有多少已经可想而知。 正因为普遍个头不高,所以用不着什么高脚凳,家里常用的家具都比较矮,反映到坐具上,流行的是塌,类似于日本的榻榻米,家里但凡来客,脱了鞋就上炕,都跪坐在榻上,具体姿势是: 双膝着地, 坐在脚后跟上,称之为「 ”跽坐”。 在这种坐姿下,挺直腰板, 离开脚后跟,就称之为「 ”跪”,虽然从表面上看,跟后世的跪法形式相同,但意义可是大不一样的。 常年战火,礼仪失传,朝会混乱 倘若双方谈的比较投机,则会配上头部或者手部的动作,成了所谓的作揖、稽首、顿首,就成了「 ”拜”,但这种「 ”拜”,只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并没有什么着意区分尊卑的意思,皇帝给臣子下跪就这么来了。 从这个层面讲,范雎见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向范雎跪拜,皇帝给臣子下跪,并不是什么不顾体面,放下君臣之分,而是,出于对范雎的尊重,范雎向秦昭襄王回拜,也不是什么后世所谓的尊卑,而是回礼。 在上古典籍中,君臣之间这样你跪我,我跪你的例子还很多,不过是普通的社交礼仪,不能做过多的解读。 这种礼仪反应到朝堂之上,朝堂上不摆榻,君臣就席地而坐,充其量铺个毯子,这时候君臣议事,你拜一下我,我拜一下你很正常,仅从礼仪上讲,此时君臣相等,互相尊重,实在融洽的不得了。 到了汉朝,由于常年战火,礼仪失传,刘邦打下天下,第一次朝会的时候,大臣们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喝了酒乱耍酒疯的,实在混乱的不得了,此情此景,让刘邦非常头疼。头疼怎么办? 稍微皱了下眉头,便立刻叫秦末大儒叔孙通看到 ,立刻出来主动请缨,向刘邦请求,制定一套适合上朝的礼仪,刘邦欣然答应,于是,叔孙通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 ”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刘邦: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在沿袭秦俗的基础上,选用了一些古礼,再揉入「 ”君尊臣卑”的思想,制定了一套合乎上朝的礼仪。礼仪制定好之后,让大臣们努力学会。 再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就有模有样,让刘邦开心的感慨: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终于知道皇帝有多么尊贵了。 繁琐的朝仪让刘邦都感到开心,那么,这时候皇帝给臣子下跪,改成臣子给皇帝下跪了吗?当然没有,还早着呢。 三:可以分出尊卑的叉手礼 汉朝的个子还是不高,高脚凳依旧没有出现,家里用的还是榻,家具条件不改善,大臣们怎么肯先主动给皇帝下跪? 汉延秦制,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古人的生活习俗没多大变化,因此,礼仪上也只是稍作修改,并不是颠覆性的改变。 叔孙通在朝仪中加入「 ”君尊臣卑”的思想,虽然被宋朝的司马光等人批判为: 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 认为他只是为了巴结皇上,并没有学会古礼的精华,而是继承了古礼的糟糠,批判的如此不堪,但叔孙通的改变也仅仅是: 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皇帝和诸侯百官 皇帝以及诸侯百官,还是跪坐在殿上,但诸侯百官需要俯下身子,低下脑袋, 给皇帝上寿的时候,需要按照地位尊卑依次起来。 一个「 ”坐殿上皆伏抑首”,臣子们还是坐,但需要俯下身子,以示跟皇帝尊卑有别,司马光为此,很看不起叔孙通,然而,叔孙通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骨气。 大臣们对皇帝如此尊重,皇帝呢,也不能无动于衷,还是沿用古法,大臣给皇帝行礼的时候,皇帝也需要给大臣回礼,也就是秦昭襄王的你拜我,我拜你,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级别有所不同,怎么个不同法? 所谓:天子为三公下阶,为卿离席,为大夫兴席,为士抚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 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要求,从这个层面看,这时候,即便当了皇帝,也是不能目中无人的,否则,大臣就会依据礼法予以谴责。 然而不管怎么说,臣子依旧不给皇帝下跪,皇帝头疼啊,这帮玩意怎么这么难缠呢,咋办?一种介乎于跪与不跪之间,比较变通的礼仪出现了,什么礼? 叉手礼: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 直到魏晋,皇帝越来越是尊贵,大臣跟皇帝对答时,需要将两手交叉到胸前以示尊敬,于是呢,叉手礼应运而生,所谓叉手礼,即: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叉手礼自起源之时,就有尊卑之意,流传到地方,成了下属见官长、晚辈见长辈的必备礼仪,一直盛行到唐,到宋,当时: 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 小孩子上学的第一堂课,就要先学会叉手,叉手礼就这么厉害,连辽、金等国都学了去,有了变通的方法,臣子更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还是不给皇帝下跪。 皇帝心累啊,要这帮瘪犊子玩意下跪磕头怎么这么难,难道电视剧全是骗人的吗,其实皇帝也不用着急,因为很快,皇帝的救星,高脚凳就出现了。 四:救星出现了,但是…… 两宋时期的高脚凳 两宋时期,尺跟现在差不多,一尺已经有了30公分,从这个层面上讲,两宋以后,古人就可以跟现代人比比身高了,个子高了以后,矮型家具显然不符合需求,其他家具什么时候出现暂且不论,但高脚凳,也就是可以将两条大长腿垂下来的凳子的确是这个时候出现并流行起来的。 高脚凳出现意味着什么呢? 古人终于站起来了,站累了还可以坐到高脚凳上,这个时候给对方行礼,首先得从凳子上下来,作揖什么的,倘若就势滚到地上大礼参上,对对方而言,想必是极好的。 然而,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骨气,只肯在朝堂上站着,硬是硬着膝盖不肯下跪,甚至北宋时期还有这样的规定,将:朝堂行私礼,跪拜视之为失仪,即: 朝堂之上只许站着行礼,倘若谁跪倒在地,则是一种需要受到严厉打击的行为,怎么打击:犯者夺俸一月。扣你的工资。皇帝想要大臣下跪磕头就这么难,不肯下跪怎么办? 楼钥(1137~1213年),字大防,又字启伯 没关系,两宋周边,不还有些对峙的国度吗? 不是别个,辽、金、西夏等,两宋的臣子不肯下跪磕头,但周边,就没这么多讲究,南宋时,宁波进士楼钥出使金国,就发现当地人接待客人时兼用跪礼与揖礼:或跪或喏。 楼钥看了之后,很赞同揖礼,因为那是从中原流传过来的,但当地起源的跪礼,则嗤之以鼻,轻蔑的称之为:跪者胡礼。 不是中原大国的礼数。然而,楼钥哪里能想到,就这种胡礼,随着元朝入主中原,传过来了。 元朝中原立国以后,大臣们向皇帝奏事,都需要:皆跪奏事。或者:方奏,臣皆列跪。由此可知,到了元朝的时候,皇帝想让大臣下跪的愿望终于实现,但是…… 五:朱元璋再加一把火 元朝大臣御前奏闻一律下跪,大约只是刚刚开始,没那么多规矩,到朱元璋掌权之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即在《大明会典》中规定: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从法律的角度要求,臣子见皇帝,必须下跪,臣子的膝盖终于没法不软了。 本来已经让了步,但皇帝还不满足,朱元璋依旧觉得,没有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有详细的分出尊卑,于是,再细化一步,曰: 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臣子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什么意思? 当官不但需要给皇帝下跪,官长见面之后,也要下跪,俗语有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朝廷的风气流传到民间,跪礼就流行开来,古人的膝盖终于彻底软了。 所谓: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皇帝需要给臣子下跪;但到了元朝,才彻底改成臣子给皇帝下跪;再到明朝,不但给皇帝下跪,见到官长,也要下跪;到了清朝,不但御前奏答要下跪,皇帝降旨,也得跪着听。因为跪的场合实在太多,膝盖受不了,所以,就有人英明的发明了「 ”膝里厚棉”。 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 所谓: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 至此,历经千年时光,到了元明时期,臣子终于给皇帝下跪了,没有办法,古人就是这么聪明,臣子给皇帝下跪成为一种常态,造成的结果是: 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 皇帝一家独大的愿望终于实现,但臣子,逐渐丢失气节,越来越像个奴才了。 文/斯文卿相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宋史》、《元史》、《明史》、《拟免跪拜诏》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53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