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的江边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解释一下?

薛涛的江边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解释一下?,第1张

江边(薛涛)

“ 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 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夜夜立清江。”

----就是一个柔情万种的痴心女子,在向心上人诉说对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挚情的心曲。

薛涛是个奇女子,数十年间,剑南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都被她的绝色与才华所吸引。她迤逦妍逸的传奇人生经历,透露出她过人的智慧和独善其身的秉性。虽然身为乐伎,她的急智和才华仍获得了同时代诗人们的爱慕与肯定。

薛涛四十二岁时,她第一次全心全意地爱上了一个男人,那就是诗人元稹。 两人虽然地位、年龄悬殊,但他们却在一起度过了一年极其美好的时光,建立了非常深刻的恋情。

那是元和四年(809)三月,在司空严绶的撮合下,薛涛在梓州结识了当时任东川监察御史的元稹,很快就爱上了这位比自己小十一岁、却又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这时的元稹新科未久,政治上尚能刚正不阿,他久慕薛涛之名,常悄悒于怀抱,这次,他主动申请监察东川,正是为会薛涛而来。一见面,薛涛走笔作《四友赞》,赞砚、笔、墨、纸云:“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使这位 “贞元巨杰”大为惊服。

起初薛涛不过是以职业性的心态与姿容来应付元稹,可就在他们第一次倾谈时,薛涛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她暗暗告诉自己,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一切都顾不上了,满腔积郁已久的热情,一股脑地奔泄出来,两人同时融化在爱的热流中。

薛涛虽为风尘女子,但她以前都是属于那种卖艺不卖身的高级诗妓,周旋于蜂蝶中,却一直洁身自好。而这次一切都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人;第二天清早起来,还真情所致地作了一首“池上双鸟”诗: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这首诗俨然就是一个柔情万种的痴心女子,在向心上人诉说对生活的向往,奏响追求挚情的心曲。在薛涛身上,可以说谁也没能象元稹这样真正享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恋情。对此,多情公子元稹也尽能领略,深为薛涛那绮丽的情意而沉醉,当时他留下的一首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事: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此后两人就开始了同居,直到第二年二月,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离开成都返回京都时,两人不得不挥泪分手。到这时为止,他们已在一起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亲密时日。元稹在离开成都时,薛涛写了一首《送友人》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首送别诗,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分别在“月寒”、“夜有霜”的深秋季节,本来就教人伤怀,可诗人偏说“谁言千里自今夕”,反伤感之意而安慰对方,其伤感之深沉可见一斑。

元稹离开成都后,薛涛对他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她相信元稹说过要回成都见她的话,不惜以全部身心等待与心上人再度相逢。在长庆元年(821),元稹入翰林时,薛涛寄去自创的“深红小笺”,元稹在笺上作《寄赠薛涛》七律一首,托人捎来给薛涛。诗曰: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对薛涛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称奇,同时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见他对成都那一年缠绵岁月还是颇寄真情的。薛涛也写了《寄旧诗与元微之》,其中有“长教碧玉深藏处,总向红笺写自随”的表白。

当时与薛涛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等,都与薛涛有诗文酬唱,但牵动她内心深情的却只有元稹一个。元稹离开蜀中后,薛涛朝思暮想,就象一个丈夫远出的空闺女子一样,等出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成了流传后世的名诗──“锦江春望”四首:其一: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其二:揽革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其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其四: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起初还只是揪心的相思和期盼,期望情人重续旧欢的时日;可是春去春归,音信渐渺,薛涛越盼越失望,她甚至望着天上的云彩、江畔的垂柳、院中的春花,都幻化成元稹的形象,与它们诉说离情之苦。她的一首“咏牡丹”,就是以牡丹拟人,在夜深露重中与盛开的花儿细诉衷情。诗云: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问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同花说相思。

可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元稹实际是一个负心汉,薛涛在锦江畔刻骨铭心地思念着情郎,元稹却又到浙西与年轻貌美的刘采春热恋得如火如荼。风尘才女薛涛毕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支小插曲,他又何曾想过与她相伴终身呢?

贻丰家园为贻成公司倾力打造的高档住宅小区,环境优美,高达305%的绿化率为您一个温馨的居住环境,25层的高层使您对塘沽区一览无余;比邻塘沽轻轨车站,多路公交车通向塘沽区中心及市区,交通便利;购物方便,塘沽区大型超市家乐及洋货市场近在咫尺;东侧紧邻贻成小学,为您的上学良好的环境。

目前销售的是贻丰园小区外侧临广州道底商及小区内部小型商业,广州道底商为3层商业,具有可达性高、商铺分布集中、面积设计合理的特点,面积为120-230_,面宽为7米-14米,进深12米,小商业面积为32-42_,为单层商业。

该商业底商位于广州道与河北路交口的富家湾大型餐饮已经开业,经营状况良好,已经成为河北路上的一个标志型商业,贻丰家园西侧的沿街底商开业率也达到了100%,目前位于本底商西北侧的城市之光商业也接近竣工,据了解已有大型主力店与其签约,随着它的建成将近一步增强该地区的商业凝聚力。

基本信息

小区地址:河北路与广州道交口

物业类型:普通住宅,公寓开发商:天津塘沽贻成实业有限公司物业费:200元/平米·月物业公司:贻成物业公司总户数:850户停车位:地上200个;地下225绿化率:3050%容积率:23总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房价走势

贻丰家园10月均价11731元/平米,比9月上涨007%向阳街板块10月均价10982元/平米,比9月上涨119%周边配套

学校贻成小学、贻成小学、滨海幼儿园贻和分园、滨海外国语学校、向阳第3小学培训中心、向阳第三小学;交通贻和花园(617;617;821;821;833;833)、贻成小学(617;617;821;821;833;833)、贻丰园东门(617;617;821;821;833;833)、金福里(617;617;821;821;833;833)、康居园(109;109;820;820;821;821;844;844)、贻丰园(103;103;109;109;133;133;134;134;501;501;503;503;507;507;805;805;936;936;936区;936区;937;937);购物宝迪超市、金福里食品超市、宝磊烟酒茶超市、君昊超市、帝豪烟酒茶超市、贻丰园超市、贻丰园超市、福天兴超市、海尔中央空调旗舰店NOSYKTTJ001、乐购福州道店;卧龙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贻丰家园社区卫生站、杭州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市第五中心天津市塘沽、美景口腔、亢玉祥中医诊所、贻成东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海运门诊、美景园社区卫生站、博爱宠物;美食临海渔村大酒楼有限公司、北塘周家海鲜、千品渔府;银行建行海洋高新区支行、渤海银行海洋高新支行、渤海银行海洋高新支行、天津银行广州道支行、天津银行广州道支行、农行河北路支行、天津市农村信用社河北路分社、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河北路分理处、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河北路分理处、深发银行塘沽支行;娱乐活动内部配套:大学:滨海学院、泰达学院、中小学:杭州道小学、塘沽第三中学、塘沽十三中学、幼儿园:塘沽第五幼儿园、商场:华润超市、洋货市场、大荣超市、邮局:福州道邮电局、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泰达、其它:周记海鲜重庆火锅鸡;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看。

“女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表达她忘不了曾经深爱过的恋人,一个她认为最适合她的完美男人、最佳伴侣。

作品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是《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诗。这首诗并未直接写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间至美的形象 "水"、"云"、"花"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诗人用一往情深的笔触,真挚热烈的情怀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与怀念之情。全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品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

[ 唐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词句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处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此处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作品翻译

白话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韵译

亲阅沧海,再没有见过真正的波浪,

履历巫山,世上哪还有入眼的云彩

轻轻挥去一路上迷离的风景,

我的心只和你的音容紧紧相依。

见多了舞榭楼台,灯红酒绿,

看惯了莺歌燕舞,花径逶迤。

就算把俗世的春色尽收眼底,

也比不上梦里看一眼你盈盈的笑意。

为什么我会这样潜心修道,

只为修得下辈子和你再做夫妻。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

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者,即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艳情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显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下嫁给24岁仅为秘书省校书郎的诗人元稹。婚后他们如胶似漆,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年仅27岁温柔贤惠的妻子韦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爱妻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爱妻病逝一年之后。

作品赏析

赏析一: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缅怀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赏析二:

首二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咏叹爱情的千古名句。表面意思为:"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别处的水就再难以吸引他。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此诗前二句皆化用典故,隐喻他们爱情之深广笃厚。

首句巧借《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句。(朱熹《孟子集注》解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但是原句以"观于海"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是明喻;而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暗喻的手法,用沧海的深阔无边隐喻他们情深似海。

次句化用"巫山云雨"之典,以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美若娇姬"、"瑰姿玮态"、"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的"巫山神女隐喻爱妻花容月貌、温柔娴雅无与伦比,以此表现爱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无法取代的地位。据宋玉《高唐赋》说,其云为神女所化,"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首二句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 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第三句中,诗人以花喻人,表明自己纵然行走于五彩斑斓的"花丛"间,也懒得回望一眼美丽的"花朵"。进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诗人爱情的专一。"懒回顾"进一步表明诗人对爱妻的痴情以及对其他女子毫无半点眷恋之思的情绪。元稹的《梦游春七十韵》云:"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说明诗人确曾信守过前约。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称赞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里宿",亦可与此参证。

末句承上,道出诗人"懒回顾"的原因:一半是因为诗人已看破红尘,有修道之意;另一半是因为诗人心里只有爱妻一人。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不论尊佛奉道或是修身治学,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近乎遁辞。"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谈到这首诗云:"或以为风情诗,或以为悼亡也。夫风情固伤雅道,悼亡而曰'半缘君',亦可见其性情之薄矣。"秦氏忽视了道教对诗人的影响,只看到了"半缘君",得出"性情之薄"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名家点评

《云溪友议》:“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苦贫……韦蕙从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谢家最小偏怜女……”又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如‘取决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其自夸守礼多情之语,亦不可信也。”

身份疑云

作者昔日恋人崔莺莺的身份究竟大致两种说法:一是寒门闺秀,二是妓女。首先从莺莺的家庭状况:是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崔母)其子曰欢郎,可十馀岁。因此,我们知道莺莺之母郑氏为寡妇,生有一子一女,男为欢郎,已十馀岁,女为莺莺,生年十七矣,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算是富裕,养有许多奴仆可供使唤。由此观之,崔家应非所谓的“寒门”。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785-805)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穆宗长庆(821-824)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

1、含义:必须建立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关系。

2、倾听性原则在课堂上不一味的自我主张,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出改善。

3、兼顾性原则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互帮互助,达到互相进步,改善自身缺点的效果。

4、时效性原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52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