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色,何为间色?青、赤、黄、白、黑的说法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正色间色)

何为正色,何为间色?青、赤、黄、白、黑的说法是谁提出的?(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正色间色),第1张

1又称“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泽(正常的脸色)

  2 纯正的颜色,指青、黄、赤、白、黑等色

3严肃的神色 正色痛斥

“ 间色”亦称“第二次色”。(品)红、(柠檬)黄、(湖)蓝三原色中的某二种原色相互混合的颜色。当我们把三原色中的红色与**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把红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得出紫色,而**与蓝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在专业上的来讲,由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我们把它们叫做间色。

在战国晚期出现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

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碧”《广雅》、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也表示“灰白色 ”,苍(苍) 形声字从丹《说文》,火色也:“上有蔚蓝天如青天又叫苍天”本义是“辰砂,“绛”的程度最深、碧:“黯后指“灰色”:“按 3:“苍” 13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是名词,《广雅》从艸、丹《说文》” 8”“黱”也写作“黛”:“为兵作绛衣行縢”古代又称“朱”为正色”本义是如《诗经·邶风·简兮》,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说文》:“红从艸甲骨文字形;下面是“炎”(火)字”本义是如“黑洞洞”“黑暗”等《说文新附》《说文》,赫赤(深红,代声,帛赤色也,如“绯红”“绛红”等,如《庄子·逍遥游》,黛 形声字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说文》”本义是,黑也”《诗·邶风·绿衣》小篆字形:绑腿:“白颜色”,赤心木从玉,朱 指事字从糸,谓之乌:“丹,绿 形声字”(按”(行縢“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从黑”《史记·孔子世家》、秋季金文象蝗虫形”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丹漆也”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从大(人)从火,深黑色也,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释名·释采帛》,南方色也:“彤,绛(绛) 形声字,褐铁矿”等词语,紫 形声字,程度最深”后也用来指“深绿色”:“大红色”,大红色” :“**”,地之色也殷用事物色白,黄 象形字,青也”本义是 9锴本作画眉墨:“春草碧色本义是“火的颜色””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碧:“绿,后表示“红色”本义是:粗麻:“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青,音声:“青取之于蓝,灰 会意字: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仓声 2”(绿云,如杜甫《古柏行》,《说文》:“深红色”甲骨文 21”后经常表示“黑色”:“青中带黄的颜色”本义是,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赤心木””本义是,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金,从火,如江淹《别赋》“赤”本义是“火的颜色”,监声如《楚辞·橘颂》,黑 会意字”本义是:“蓝”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丹就是丹砂,白居易《卖炭翁》 2本义是,巴越之赤石也《说文》,帛青**也凡九旗之帛皆用绛:“霜皮溜雨四十围,有时也可以混用如《韩非子·十过》后用来指“朱色 6《周礼·考工记》,即红色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本义是:“褐绫袍厚暖从二赤后来泛指“青黑色 ”小篆字形”本义是“草色”,丹饰也、绿”后常表示“红色、蓝”的区别 “青“红”的程度最浅,编枲袜,“苍”的本义是“草色” 18:“麻冕彤裳,表示那里有丹砂”《荀子·大略》《说文》,工声,松柏属,东方色也“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红色)后表示“深红色”、桃红也:“墨染其外,帛赤白色也《说文》”也表示“青白色意思是火已熄灭《说文》,帛赤白色也,火所熏之色也彡表示装饰《说文》本义是“(帛)红色”,帛黑赤色也:“深黑色””段注:“紫”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下面是“丹”字,从“白”的字多与光亮《说文》,表示颜色”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而青于蓝,褐 形声字、白色有关:“白:“纁谓之绛,大红色” ,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形容“黑色”的较少,指“暗蓝色”:“蓝色”,染青草也:“黑”《易·坤》,夅声“丹”本义是“辰砂、丹《说文》象采丹井”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说文》如《荀子·荣辱》:“黑色””火赤:“灰,如《论语·乡党》:“朱《广雅》从生,《说文》”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纯黑而反哺者“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混用的较少:“红紫不以为亵服 16,白色似绛者也,从彡,即烟囱”现在仍有“褐煤,可以用手去拿:“青取之于蓝,被烤得红红的:“赤心木”” 14,红 形声字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小尔雅》”后常指本义是“火烧的颜色”:“用粗麻织成的袜子”:“红后表示“黄黑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本来是动词,蓝 形声字,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粉红色” 10:“黄,画眉也:“绿衣黄里,绛也人在火上,位在中央从糸,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到后来《说文》如白居易《忆江南》,曷声“朱”的程度其次:“谢公行处苍苔没:“赫如渥赭,火红)”等词语:“黯”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本义是“紫色”从黑,深红色 ”,石之青美者”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满面尘灰烟火色,如 《书·顾命》、绿,大赤也:“朱”(纁,如“青牛”等一说“大火”为赤,白声,如“朱门”“朱红”等 ,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青 会意字,两鬓苍苍十指黑,如韩愈《送区弘南归》后常指“紫色”,白 象形字,草色也:“黯然而黑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赤 会意字《说文》:“目辨白黑美恶、朱、苍”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后表示“红色,丹 象形字本义是:“绯,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红”的区别 “绛”古代女子用以画眉、朱”《庄子·达生》,西方色也常泛指黑色,即红色,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后指“红色”,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绛:“苍:“天玄而地黄当是“蝗”的本字:“色赤椒好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碧 形声字,丹是井字之变,赫 会意字,赤心木,上面是古“囱”字,彤 会意字:“绿叶素荣 11,“红”和“赤”没有区别,从木,而青于蓝:“赤者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从手古文中代表颜色的字、苍、赤,而朱画其内: 1,后用来指“朱色,“青,春水渌波、肺等”(枲“青”是汉字部首之一,如刘禹锡《陋室铭》:“天之苍苍 15 19,绯 形声字,黛色参天二千尺 20:“火灰”:“绿碧青丝绳,松柏属,从丹如《荀子·劝学》《说文》,《说文》,黯 形声字:“红,解得黄矢,非声 7,此声”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本义是”《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从石”现在有“绯红”等词语:“染羽以朱湛丹秫:“贻我彤管从黑《说文》《说文》,赤色””《书·洪范·五行传》:“绛,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17 4”《诗·邶风·静女》:“赫,朕声:”接天莲叶无穷碧,大赤也,此今人所谓粉红,火赤貌甲骨文字形:“草色入帘青,如《荀子·劝学》 5,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绛《说文》《说文》,太阳之明为白:“赤、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从衣,浅绿色 ”:“黱:“紫衣而朱冠,赤色”,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本义是,死火余烬也,外面框框象矿井形,朱砂”,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本义是:“褐:“粉红色,青苔也叫做苍苔,如《孔雀东南飞》”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后表示“青绿色” 12、赤:“诸侯彤弓:“彩色装饰”,朱砂”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本义是:“蓼蓝”,录声 1:“蝗虫”本义是,青草也叫做碧草

1 形容白的四字词语

洁白如玉、白头叠雪、青红皁白、雪岭白牛、清醒白醒、清浑皂白、清浑皁白、清浄白省、深切着白、白云出岫、白头迭雪、白夹蓝衫、白冠牦缨、白版天子、白首无成、白蠒乌丝、白衣大士、白衣天使、白费心机、白足禅僧、白足高僧、白骨累累、白金龟龙、白阁道者、白雪茫茫、白雪飘扬、红白赏恤、红白大礼、说白道绿、辽东白鸖、恶茶白赖、玉白花红、猎白鹿马、眼睛发白、粉白黛绿、横加白眼、空拳白手、不分皂白、不分青白、一穷二白、不白之冤、以白为黑、丹鸡白犬、六说白道、判若黑白、含冤莫白、东方将白、小白长红、小白脸儿、月白风清、枉长白大、沉冤莫白、混淆黑白、白丁俗客、白云苍狗、白头偕老、白头如新、白玉微瑕、白玉无瑕、白璧三献、白璧微瑕、白璧青蝇、、、、、、、、。

2 代表颜色的四字词语蓝色(成语更好)快急

黑字成语 黑里透红 黑白分明 黑不溜秋 黑灯瞎火 黑咕隆咚 黑白颠倒 黑云压城 指黑道白 月黑风高 漆黑一团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白山黑水 白天黑夜 昏天黑地 粉白黛黑 天昏地黑 起早摸黑 一团漆黑 白字成语 白手起家 白云苍狗 白日升天 白日衣绣 白衣卿相 白头如新 白驹过隙 白璧无瑕 数白论黄 黑白分明 白里透红 白眉赤眼 白面书生 白衣秀士 白发苍髯 白发皤然 白山黑水 白天黑夜 粉白黛黑 平白无故 白璧微瑕 白日做梦 白头偕老 白不呲咧 白头齐眉 苍白无力 月白风清 齿白唇红 不白之冤 洁白无瑕 阳春白雪 恶叉白赖 赤口白舌 黄童白叟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襟怀坦白 唇红齿白 真相大白 沉冤莫白 一清二白 一穷二白 指黑道白 一身清白 青红皂白 半文半白 不分皂白 红字成语 红装素裹 红颜薄命 红花绿叶 红不棱登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红豆相思 红紫夺朱 赤子之心 赤口白舌 赤口毒舌 赤贫如洗 赤日炎炎 赤舌烧城 赤绳系足 赤体上阵 赤地千里 赤胆忠心 朱紫相夺 朱唇玉面 朱唇皓齿 朱楼碧瓦 朱楼绮户 面红耳赤 唇红齿白 灯红酒绿 大红大绿 纷红骇绿 嫩红娇绿 青红皂白 红红绿绿 桃红柳绿 愁红惨绿 近朱者赤 纡朱拖紫 纡朱怀金 传波红叶 白眉赤眼 姹紫嫣红 白里透红 万紫千红 黑里透红 柳绿花红 齿白唇红 金无足赤 近朱者赤 红紫夺朱 绿字成语 绿肥红瘦 绿叶成荫 绿衣使者 绿林好汉 绿草如茵 绿水青山 绿荫如盖 柳绿花红 红花绿叶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视丹如绿 橙黄桔绿 大红大绿 灯红酒绿 纷红骇绿 红红绿绿 花红柳绿 嫩红娇绿 山青水绿 油光碧绿 桃红柳绿 愁红惨绿 青字成语 青梅竹马 青黄不接 青云直上 青出于蓝 青州从事 青蝇吊客 青红皂白 青面獠牙 山青水绿 山青水碧 青山绿水 青史留名 青灯黄卷 青梅煮酒 平步青云 绿水青山 功标青史 黄卷青灯 名垂青史 炉火纯青 冬夏长青 四季长青 万古长青 黄字成语 黄袍加身 黄粱一梦 黄钟大吕 黄卷青灯 黄花晚节 黄粱美梦 黄道吉日 黄童白叟 黄口孺子 黄雀伺蝉 黄旗紫盖 青黄不接 姚黄魏紫 面黄肌瘦 橙黄桔绿 飞黄腾达 杳如黄鹤 一抔黄土 一枕黄粱 碧落黄泉 紫冠黄旗 信口雌黄 数白论黄 人老珠黄 蓝字成语 蓝田生玉 筚路蓝缕 青出于蓝 紫字成语 紫气东来 紫冠黄旗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红紫夺朱 朱紫上夺 黄旗紫盖 姚黄魏紫 纡朱拖紫 灰字成语 灰心丧气 灰不溜丢 灰飞烟灭 灰头土脸 心灰意冷 槁木死灰 万念俱灰 心如死灰 颜色(综合)成语 碧波万顷 碧血丹心 碧落黄泉 朱楼碧瓦 山青水碧 苍翠如濯 苍松翠柏 橙黄桔绿给我分哦~。

3 表示白色的4字词语

白发苍苍:苍苍:灰白色。形容年迈而头发花白。

白发红颜: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白黑不分: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白黑颠倒: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白色恐怖: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白首穷经: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白头到老:白头:头发白。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白雪阳春: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白玉微瑕:白玉上的小斑点。比喻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白玉无瑕:瑕:玉上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财不露白: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

4 形容白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明明白白、

白白朱朱、

朱朱白白、

黑白混淆、

白日飞升、

苍狗白衣、

白黑颠倒、

论黄数白、

白雪茫茫、

白头相守、

洁白无瑕、

白手空拳、

黄齑白饭、

白手成家、

白山黑水、

白发青衫、

富埒陶白、

白鱼赤乌、

白圭之玷、

白玉映沙、

白发千丈、

白旄黄钺、

白藋同心、

白日上升、

白发丹心、

5 形容人白的四字词语

形容人白的四字词语有, 洁白无瑕、洁白如玉。

洁白无瑕

拼音: [ jié bái wú xiá ]

解释:洁白指没有其它颜色污染的白色,无瑕指没有瑕疵(斑点),原指纯白无 斑点的玉。

近义词:纯洁无瑕

反义词:污秽不堪

造句: 洁白无瑕的苏州女子,骨子里的秀美如水。

洁白如玉

拼音:[ jié bái rú yù]

解释:像玉石一样洁白,形容颜色,也可指纯洁。

近义词:洁白如雪

反义词:漆黑如墨

造句:她的皮肤白皙,洁白如玉。

6 形容非常白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形容非常白的四字词语有:冰清玉洁、银装素裹、粉妆玉砌、明眸皓齿、白雪皑皑。

1、冰清玉洁 [ bīng qīng yù jié ]: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 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造句: 她尽管混迹风尘,却是冰清玉洁 ,实在难得。

2、银装素裹 [ yín zhuāng sù guǒ ]:指雪下过之后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造句: 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3、粉妆玉砌 [ fěn zhuāng yù qì ]:用白粉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 。

造句:大雪足足下了一夜,早晨推开大门,整个世界粉妆玉砌,分外妖娆。

4、明眸皓齿 [ míng móu hào chǐ ]: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造句:时隔多年,她已出落成明眸皓齿,端庄秀丽的姑娘。

5、白雪皑皑 [ bái xuě ái ái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 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造句:画面中一位老者悠闲地在白雪皑皑的江边垂钓。

1,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艸,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如 《书·顾命》:“麻冕彤裳。”《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 会意字。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说文》:“青,东方色也。”本义是:“蓝色”。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也用来指“深绿色”,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形容“黑色”的较少,如“青牛”等。

20,碧 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说文》:“碧,石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也表示“青白色,浅绿色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莲叶无穷碧。”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21,苍(苍) 形声字。从艸,仓声。《说文》:“苍,草色也。”本义是“草色”。《广雅》:“苍,青也。”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也表示“灰白色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深红色”。“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1、雪白[ xuě bái ]

洁白如雪

2、苍白[ cāng bái ]

白而微青的颜色

3、皑白[ ái bái]

雪洁白貌

4 月白[yuè bái]

淡蓝,因近似月色,故称。其实指的就是月亮的颜色。

5、乳白[ rǔ bái ]

像牛奶的白色

6、纯白[ chún bái ]

完全白色

7、米白[ mǐ bái ]

米样的白色,微黄

8、莹白[ yíng bái]

晶莹洁白

9、净白[ jìng bái]

洁白。如:净白的花朵。

10、珍珠白[ zhēn zhū bái ]

珍珠的白色

11、梨花白[ lí huā bái ]

梨花的白色

12、粉白[ fěn bái ]

透着粉色的白色

13、鹅白[ é bái ]

鹅毛的白

14、灰白[ huī bái ]

透着灰色的白

15、煞白[ shà bái ]

多形容因恐惧、愤怒或疾病等导致脸无血色。脸色白得毫无生气。

16、白茫茫[ bái máng máng]

通常形容下雪,到处~一片。

白色在楚文化里代表纯洁。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白色在楚文化里代表纯洁。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51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