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海水稻什么时候成功的

袁隆平海水稻什么时候成功的,第1张

袁隆平海水稻是2017年9月成功的。海水稻立项的初期阶段在1980年,经过袁老精细筛查,找到了有利于我国地理气候种植的抗盐水稻,第一代海水稻的收割工作在试种海水稻的山东即墨金口基地完成。

1、中国***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薛之谦唱歌一开始很火但是没钱赚,唱片公司不给出专辑,又没有钱了,就去开了火锅店和服装店,用赚来的钱投资音乐,现在被大众熟知。

3、小说余罪中的主人公余罪,在无数次的威逼利诱下还是坚守自己作为警察的底线,虽然他并不是很完美,但他把犯罪分子缉拿归案的结局还是可以看出她的初心。

4、影视巨星成龙无数次伤痛,折磨,贫穷都没有打到他,最终拍出了功夫巨片。

5、毛泽东还揣着自己的中国梦,克服困难,经过反封建,抗日,内战,终于在烈火中成长,书写了新中国的第一章。

6、《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者是台湾作家凌茜,由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种为人处世的优雅,沉淀后,去做一个温暖的人。人要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仰,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宠辱不惊,淡定安逸,心静如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做事情,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初心,就是当初的心意,指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方:才,才能。得:得到。始终:其实只是指终,终了,完成。

一般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何谓“初心”、“初发心”,有慧月法师这般解读:

何谓初发心?它是我们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在佛门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发心最真实;一切发心中,菩提心最稳固;相续的菩提心中,初发之心最珍贵。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也只有怀着这份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同心同愿的人,一起穿越生死。

当然知道了,袁老对海南有着深厚的情谊,海南岛南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到秋冬时节,中国各地的育种科研人员在当地获得收成后,将育种材料带到海南岛进行加代繁殖和选育,这一工作被称作南繁。他曾说过在三亚选到一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打破了突破口,培育一个品种要八个世代才能出一个品种,如果是在湖南,要八年,可是在海南,今年发现明年就可以吃了。所以在发现这个野生稻之后,随后50多年他都在三亚南繁做科研,带领团队公关,年复一年的耕耘播种,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全部完成,不断刷新了世界水稻种植最高纪录。所以袁老对海南有着别样的感情。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这梦的种子正是在海南种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袁老与海南南繁基地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68年袁隆平来到三亚,在茅屋草舍里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为水稻产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表示要研究海水稻,因为目前形势是我国耕地日渐缩减,结合我国盐碱地面积多达10多亿亩的国情,希望可以利用起来,麦高盐碱度的海水稻可以使海边不长植物的盐碱地和滩涂可以成为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自1968年以来,袁隆平与三亚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南繁情缘:每年冬天,袁隆平都在三亚的南繁基地度过。直到2021年初,袁隆平还在三亚部署指导相关工作。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亚试验基地做过一个梦: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是多么美妙的梦境!谁能不为一位水稻科学家对事业的如醉如痴,梦魂牵绕,发出由衷的赞叹呢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搞这个研究工作,是很苦的,头上有太阳晒,脚下是泥和水,但是在这里有希望,有目标,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乐几十年来,他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究衣着简朴,饮食清淡,闲时拉拉小提琴自娱

他的快乐,他的充实,来自他所执著的事业他总结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俭朴,身体要好这是一位做学问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不趋时,不趋利,不赶时髦,不做“时尚才人”,不要把自己当“商品”“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孟子》)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哪里钱多,就往哪里钻搞文学专业的改行当律师,学遗传的去当会计,学考古的偏往仕途上挤……所谓“跳槽”,往往给自己出难题,结果像郑人一样,成了失败的典型带来的是喜还是忧假如做学问的人一味适应“市场需要”,想要多出几个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其可得乎

除了跳出“市场”思维模式,选择自己的专业,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和能力所及在这点上,胡适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究竟该学什么,还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他没有依他人的外在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一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以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胡适口述自传》)

22日,长沙街头送袁公,落泪鸣笛,天地同哀伤。一句“袁爷爷,一路走好”让人泪下。“只是希望送袁老最后一程,感谢他为人类所做的突出贡献,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学习袁隆平优秀 事迹 心得感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习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1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 故事 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学习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2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 文章 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 种植 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学习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学习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4

2014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 创新思维 。“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学习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5

稻菽千重浪,杂交最闪光。您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杂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伟大的理想家,激励中华民族为梦想而奋斗。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理想如灯,照亮人生;理想如水,滋润征程。从植物园中理想的诞生,到对农学专业的选择,到对杂交水稻的伟大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事业的伟大理想让人敬仰,对人类的伟大理想让人仰慕。“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突破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大关,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伟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人生永恒。您是当代“神农”,是奋斗榜样,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您是伟大的实干家,启迪中华民族实干成就伟业。梦想引领方向,实干成就伟业。您是一位伟大的实干家。您说:“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风沙,都阻挡不了您行走在田间地头、试验场地的脚步。挽起裤腿的双脚,拿起稻穗的双手,满脸皱纹的面孔,睿智的目光,您是最伟大的农民,您用双手牢牢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充盈。您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风采,启迪我们在复兴伟业创造新的奇迹。

您是伟大的科学家,助增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敢于冲破桎梏,敢于创新探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几万稻苗中寻找,从几颗稻苗中培育,三系法诞生,杂交水稻诞生,海稻诞生,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从杂交水稻茁壮生长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杂交水稻在世界多国“生根开花”。“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一粒种子充盈了中国饭碗,精彩了世界粮食。您用一生的事业解决农业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世界舞台,您是增强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您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高大的丰碑赋能中华民族浩然正气,走向伟大,昂首阔步世界舞台。

五月田野丰收在望,您走了,给我们留下“东方魔稻”稻浪飘香。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今天,我们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

袁隆平优秀事迹心得感悟5篇相关文章:

★ 袁隆平先进事迹2021心得感悟5篇

★ 2021学习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5篇

★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10篇

★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 袁隆平的事迹简短心得作文素材

★ 袁隆平事迹简短心得

★ 袁隆平生平事迹学习感悟

★ 2021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

★ 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

★ 2021袁隆平事迹个人学习心得

可以这样写:

袁老是一位老英雄,他老当益壮,90岁了,虽然自己头脑已经老化,力不从心,但是水稻的功劳怎么能够让别人得到?必须我自己独揽!过去不管是谁,都已经被我拿下,现在也不例外。

没想到又出现了海水稻,竟然是陈日胜这个无名小卒培育的,我必须抢!这就像战场一样勇者胜,海水稻是新的阵地,决不能让陈日胜占领,想办法,多花钱找关系必须拿下。然后告诉主要媒体这样说:“我一心想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我通过杂交培育出海水稻,我的愿望是,未来推广种植1亿亩海水稻,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将多养活8000万人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26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7
下一篇2024-0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