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氏的由来?

吕姓氏的由来?,第1张

1、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

2、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4、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扩展资料

1、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1-3]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2、吕臣

吕臣(约公元前235年-前173年),秦末陈胜起义军将领,陈胜被庄贾杀害后,吕臣组织苍头军重建张楚政权,并诛杀叛徒庄贾。后与英布联合抗秦,又先后投奔项梁、刘邦。汉朝建立后,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3、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吕姓

之所以名字一直以来都被大众所重视,就是因为它的功能遍布在每个地方,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使用到自己的名字,而名字的好坏在这时候就会得以体现,能否更好的得到机会,也是我们判断名字好坏的重要因素,所以接下来本文就教你们吕姓最好运取名 如何选择。

吕姓氏的最佳三才配置

吕字的五行为木,因此,吕姓人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一般来说忌用“金”、“土”五行的字。

若姓吕的孩子的五行属“金”,则可在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使用“水”五行的字,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使用“金”五行的字,这样可构成“木水金”等良好的五行三才配置。

若姓吕的孩子的五行属“土”,则可在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使用“火”五行的字,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使用“土”五行的字,这样可构成“木火土”等良好的五行三才配置。

若姓吕的孩子的五行属“木”,木木水、木木火、木木木等都是很不错的配置。

若姓吕的孩子的五行属“火”,木火土、木火火、木火木等都是很不错的配置。

若姓吕的孩子的五行属“水”,木水金、木水水、木水木等都是很不错的配置。

吕姓氏名字大全

吕枝洁 吕雄雪 吕大青 吕一深

吕阳曦 吕杀人 吕滢琳 吕刘丽

吕贞蓉 吕馨瑛 吕振康 吕凤熙

吕骏烽 吕茜宜 吕林梓 吕育勇

吕似玉 吕铎莉 吕红闻 吕文昂

吕力娜 吕瓴婷 吕轩婕 吕东瀚

吕姓氏名字范例赏析

吕芮铭

周易数理: 31

姓名学解释: 福至心灵统领众人,智勇得志,博得名利,繁荣富贵。

姓名含义: 芮芮柔然,勒铭燕然。

吕书达

周易数理: 33

姓名学解读: 鸿喜云集名闻天下,旭日升天,鸾凤相会,隆昌至极。

姓名含义: 知书达礼,孚尹旁达。

吕诸宸

周易数理: 33

姓名学寓意: 瑞启德门旭日升天,隆昌至极,鸾凤相会,名闻天下。

姓名含义: 赛过诸葛,宏宸万里。

吕书羽

周易数理: 23

姓名学解读: 百福具臻权威旺盛,旭日东升,壮丽壮观,功名荣达。

姓名含义: 知书达礼,翠羽明垱。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吕姓的来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吕,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中吕尚就是姜子牙,号太公望,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在齐国,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吕姓迁移频繁,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以后,遗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史称吕琦,他的后代也以吕为姓。北魏时,有鲜卑人姓叱吕氏,在魏孝文帝时被改姓吕。数年后,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被改姓吕。尽管上述三支吕姓后来的发展不及三大主流吕姓,但也都是天下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

吕姓得姓以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 是商朝末年,出自吕侯伯夷之后的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中兴,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历史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齐国十九传至齐康公吕贷,国家被田和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汉初,吕青佐汉高祖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望。至于“东莱”、“著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百家姓中吕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二、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等地。自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浙江平阳和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堂号1、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2、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有一支在东平县吕家庙)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6,浙江新昌县。共尊唐吕延之为始祖。

四、家乘谱牒江苏:

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五、历史名人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

“吕”这个姓的由来是什么啊? 一、姓氏源流

吕(Lǚ 吕)姓源出有三:

1、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2、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3、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得姓始祖: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

吕姓家谱的起源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姜氏与姬、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剔掉膝盖骨)、宫( 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

吕氏有什么来历 吕姓吕姓在常州排列第59位,在全国排列40位。吕姓起源主要有:一、出自古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其裔孙伯夷在虞夏之际封于吕,称吕侯,其后世以国为姓。二、出自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被封于吕,号吕,后世以吕为姓。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常州已有吕姓居住。宋代熙宁三年科考中,吕俱、吕公美成为常州最早的金榜提名人。常州吕姓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学深远,家声联芳。如我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从其十世祖、清代第一位状元、大学士吕宫始,一门出了很多名人、学者,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的艳称。历史上常州吕氏还多才女,如吕采芝、吕采芙姐妹,还有人称“桐花夫人”的才女吕凤等等。常州地区顶吕姓有关的人文景观及地名很多,如吕宫、吕星垣故居,吕思勉故居等。

盛姓盛姓按人数在常州排列第63位。盛氏系出黄帝姬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周代诸侯国盛国始君盛柏的后裔;二出自周文王之子成叔武之后。常州盛姓在本地不属大姓,与常州的历史关系不是很久远。但盛姓在常州乃至中国近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现有资料和盛氏谱牒考证,常州盛氏主要有二支在明代分别从金陵、广陵迁入。常州盛姓中,尤以龙溪盛氏中“长房三分支派”最为有名。龙溪盛氏第十四中,尤以盛宣怀最为知名。常州地区与盛姓有关的史迹和地名有位于大马园巷18号的盛宣怀故居等。

费姓费姓在常州排列第79位。费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主源系出夏禹姒姓后裔,封于费,后世以国名为姓。费姓在常州不是大姓,但却是很有影响的姓氏。历史上常州费姓多出医学界、艺术界、教育界人士,从政为官者亦能洁身自爱,施惠于民。如:费庚吉,字耕亭,清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礼部主事,道光初年任巨著《大清通礼》纂修官,历数年而成,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为“孟河医派”开创者,他曾为林则徐、左宗棠等名臣治愈顽症,后又为道光帝治愈失音症而名闻天下,他医德高尚,业医的座右铭是“欲救人而习医则可,欲谋利而习医则不可”。常州地区与费姓有关的地名、遗迹有26处。供稿:古籍部

吕的来历 10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川,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中吕尚就是姜子牙,号太公望,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在齐国,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吕姓迁移频繁,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以后,遗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史称吕琦,他的后代也以吕为姓。北魏时,有鲜卑人姓叱吕氏,在魏孝文帝时被改姓吕。数年后,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俟吕陵氏也被改姓吕。尽管上述三支吕姓后来的发展不及三大主流吕姓,但也都是天下吕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发展

吕姓得姓以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 是商朝末年,出自吕侯伯夷之后的吕尚(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中兴,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历史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齐国十九传至齐康公吕贷,国家被田和篡夺,族人迁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汉初,吕青佐汉高祖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望。至于“东莱”、“著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值得一提。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著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 名人

吕姓名人,历代不绝。如战国时有秦国宰相吕不韦,汉代有汉高祖吕皇后,三国有名将吕布、吕蒙,十六国有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唐代有哲学家吕才、道家祖师吕纯阳(洞宾、吕祖),宋代有宰相吕蒙正、名臣吕端、吕大防、吕惠卿、吕公著、吕夷简、学者吕大临,南宋有诗人叫吕本中,哲学家、文学家祖谦;明代有画家吕纪,戏曲理论家、作家吕天成;明朝和清朝之间,有思想家吕留成;近现代有史学家吕思勉,建筑师吕彦。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吕姓居于第40位

吕姓在百家姓排多少位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氏,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其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吕氏人口占汉族吕氏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吕姓起源 关于吕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吕是台湾的第二十九个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支。吕姓,始于清康熙煌二十三年矗公元1684年)吕阿四和吕阿南两兄弟。莺歌镇,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氏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次为嘉义县。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 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 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 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

吕 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姓的来源(20-50左右)急急急 出自姜姓。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诸侯国吕国(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

可以说双口吕,简单易懂。

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0位,在台湾排第2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吕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始祖是伯夷。伯夷为姜姓,是炎帝的裔孙,在尧,舜时期负责制订和掌管礼法,是四岳的始祖。

大禹时期,伯夷因为帮助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建立吕国,被称为吕侯。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吕国贵族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吕。

吕姓姓氏来历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姜姓、姬姓。第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洽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

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吕侯入朝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时改称吕国为甫国,分支吕姓至今河南新蔡,史称东吕。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

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绮食采于吕,号吕镇,吕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又食采于厨,故称厨武子,厨邑在今河南商丘北,其子吕相遂以吕为氏。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历史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得姓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历史名人

 吕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初随陈胜起义,与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12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6
下一篇2024-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