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在封神演义里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女娲在封神演义里的地位到底有多高,第1张

天地时代,天帝等同妖皇。天地人时代,即封神之后,天帝等同玉皇大帝,因为天地人由天地升级而成。…爬行,鸟类,哺乳的族长算作女娲,帝俊,西王母。龙的低端是爬行,高端是蛇尾人身,再高得封神后的天人身了。天之子是五爪金龙,所以玉帝虽代表龙系,仍与族长级的女娲差了一点。……封神前没神这一级,妖级的娲皇就是最高级,至于那时华夏有修真人族,没封神,人族的地位没确立。之上有道级的三清,及准道级青龙,朱雀等。至于鸿钧,是生成盘古的前之道,与现行的盘古之道,不算作在体制之中。……掺合进封神的只有三清,所以女娲的地位,仅次于三清。封神后女娲入圣,不混天庭,超越了神级,应已是后天的道级。

出于对女娲的怀念,后代建造了女娲陵和女娲庙进行祭祀,不过由于对女娲的主要活动区域存在着不同看法,因而对女娲陵究竟在何处也就产生了相异的观点。有人认为,女娲陵在女娲当年活动的中心区域,即今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人根据《山海经》认为女娲陵在云南;也有人认为河南淮阳的伏羲陵本就是女娲陵。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传说中的女娲是伏羲之妹,被其兄封为女皇,居汝水之阳。她对人类最主要的功绩是“抟泥土造人”和“炼五色石补天”,是华夏民族的一位始祖。

女娲生活在远古时期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这个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在人类面临的巨大自然灾难面前,她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以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爱心,拯救了人类社会,缔造了人类文明。从此以后,“苍天补,四极正,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可以说,没有母亲,就没有子孙后代;没有女娲,就没有中华民族儿女的一切。此外,女娲还制造了乐器――笙簧,为人类制定了婚姻媒妁,为人类后代的繁衍作出重大的贡献。一些学者研究后认为,女娲伏羲结合之后,所生儿女后代主要有飞龙氏(朱襄)、潜龙氏(昊英)、居龙氏(大庭)、降龙氏(浑沌)、土龙氏(阴康)、水龙氏(栗陆)、青龙氏(句芒),此外还有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共工氏(康回)、柏皇氏、赫蛋氏、昆仑氏、葛天氏、屠龙氏、伏龙氏、尊卢氏、祝融氏、骊连氏、无怀氏、金提氏、有巢氏等等。如此看来,全球中华儿女的血管中,都流淌着女娲殷红的血液,都继承了女娲的遗传基因;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都珍藏着对中华民族伟大母亲深挚热爱的感情。

出于对女娲的怀念,后代建造了女娲陵和女娲庙进行祭祀,不过由于对女娲的主要活动区域存在着不同看法,因而对女娲陵究竟在何处也就产生了相异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女娲当年的活动主要是黄土高原的山西,主要在冀州活动,古人认为两河之间为冀州,就是包括今天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在内的山西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女娲所补的天,很可能是指“穴居野处”的原始人类所住的“山洞”的洞顶。由于当时发生了巨大地震,山崩地裂,人类所住洞穴的天顶开裂、坍塌,才引发了“天柱折,地维裂”,才有了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壮举。今太行山区不少地方都是“五色”的花岗岩地质构造,所以在太行山一带留下了多处补天台、娲皇洞、娲皇窟等女娲的遗迹。

女娲所处的远古时期,文明制度尚未建立,不可能有都城,所以,她实际上是以一个母系部族首领的身份统领、治理天下。《路史》说,女娲治于中皇山之原,这中皇山大概就是《禹贡》所记的冀州之域的中霍山。在北方人口语里,“皇”和“霍”发音相近,因此有可能中霍山被错记为中皇山。可以推测,当年女娲氏“布政统民”所在的“娲皇故都”,就在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侯村。侯村所处就在冀州之域,附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迹也可以佐证这种观点。侯村大概形成于商、周时期,因为这里是诸侯所封之地,故名。

女娲死后,她的长眠之处――“女娲陵”也在侯村。宋初《太平寰宇记》中已经提到了女娲墓,说墓在赵筒子城东南五里,高二丈。清代县志中说,宋初给守陵五户长吏,春秋奉祀。位于侯村东北的女娲陵分为正、副二陵,正陵在娲皇庙正北,是一个高四五米的圆形土丘,周长约50米。副陵在娲皇庙西侧,大小与正陵相近。一般认为,正陵埋葬女娲之体,副陵埋葬女娲生前所用之物。在女娲陵副陵东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娲皇庙,全称为“娲皇圣母庙”。庙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达300米。该庙始建年代无考,唐天宝六年时曾经重修。正殿为补天宫,主要塑像是女娲,墙壁上绘有女娲断鳌、炼石的故事。现在庙中还有三株古柏,最大的一株为“猴头柏”,高20多米,径围在85米以上。根据轩辕黄帝曾到山西万荣“汾阴睢”一一女娲“抟土造人”圣地“扫阶而祭”的传说判断,它与陕西桥山“黄帝手植柏”一样,是黄帝来此朝拜“女娲陵”时所植。

自古以来,侯村娲皇庙一直是享受历代帝王祭祀的国家级神庙,庙中有宋开宝六年的《大宋新修娲皇庙碑铭并序》碑和元至元十四年《大元国重修娲皇庙碑》,以及明清两代多位皇帝遣官致祭的御制碑。宋碑上说:“乃诏诸郡县,应境内有先代帝王陵寝之处,俾建寺庙,四时祭享,庶百姓祈福焉。乃于平阳故郡,得女娲之原庙。遂令中使藏事、有司揆功,选良材,召大匠,以坚易脆,去故就新。”这座建于唐代以前的女娲庙,其实就是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女娲葬在侯村的见证。历代帝王的御制碑文,使得侯村女娲陵和女娲庙在历史上享受到较高的待遇,大大有别于其他各地的同名庙宇,成了一座国家级的神庙。

另一种观点认为,女娲的葬地在今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境内。这是一位叫扶永发的学者通过对《山海经》研究后找到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他认为这些文字与今日的云南剑川县西北、兰坪县东南之地极为吻合。

当时有座叫不周负子的山裂开来后合不拢了,一山变成了两山。不周负子即今剑川县上兰乡美水行政村驻地美水登之南夫再木村西南的核走山及西北之美水山。白族语夫再木原名“府寨”,即“不周负子”中“负子”两字的近音。核走山与美水山之间隔有一小溪将两山分开,古人以为两山原是一山。“两黄兽守之”是当时在不周负子山的相应位置处用黄颜色所绘的两兽,用以表示不周负子山的位置所在。不周山和不周负子山是两座山。郭璞注《山海经》时说:“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故今此山缺坏不周迎也。”其实郭璞是误以不周负子山为不周山了。不过不周山在今丽江县九河乡河源行政村所属水塘箐村北之垭口。该处为古共工国南面的门户,为要道所经之地。

《山海经》提到的“寒暑水”,在今兰坪县东南部通甸乡丰华行政村所属黄木村东南所出的水溪。该小溪今无名,于夫再木东南入于白石江。这条小溪在《山海・西次三经》中称为“流沙水”。白石江发源于剑川县西北界的老君山,这里的一段江在书中自然称为“观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指小溪西有座山叫湿山,就是今小溪西的青岩头,在兰坪县境;小溪东的幕山,是指今小溪东侧的山神岭,在剑川县境。“有禹攻共工国山”,指现今的鸡足山,在两县的交界处。

共工国是炎帝的玄孙之子共工所建的国家,其驻地约今丽江县石鼓镇石鼓街北至红石崖间的金沙江河谷中。共工国在南面的门户不周山处进行了防御,大禹就绕道通过不周山,最后灭掉了共工国。

古代传说女娲是伏羲之妹,伏羲即黄帝。《山海经》中说颛顼之子淑士建了个国家,这个淑士国约在今剑川县上兰乡新生行政村驻地新生邑处,就是在小溪东面的山下。书中又说:“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从文意上看,女娲是葬在“栗广之野”,即栗广山。栗广两字互换就是广栗,相当于今兰坪县通甸乡丰华行政村所属的黄木村南面的山上。此山不高,其上长有树木,大多为松树。在山顶的密林中有一直径10米、高约12米的圆形土台,凸起于四周的缓坡之上,猜测这是一座古墓,就是女娲的下葬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其实就是女娲庙。淮阳城北保存着完好的太昊伏羲陵,当地人称伏羲为人祖爷,而事实上,“抟土造人”的人祖应是母神女娲。女娲和伏羲关系甚密,常为一体。五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就说到陈州为太昊之墟,在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时人谓之翁婆墓。这明白地告诉后人,伏羲庙曾经是女娲和伏羲共享之庙,而最早原来就是女娲庙。

在今天的淮阳,每年的二月二至三月三,有长达一月的太昊陵庙会,规模宏大,附近数省的人都前来赶会。这种情况在《诗经》中已有反映。《礼记》中说,仲春之月,以太牢以祠女娲,又说“仲春三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这个庙会其实是渊源于对女娲的祭祀。在太昊陵显仁殿西北角台阶青石台上,有一石窟,俗称“子孙窟”,求子者在那里膜拜,还须用手摸一下窟门,这个子孙窟,是远古女阴崇拜的典型遗迹。

在太昊伏羲陵内有女娲观,观中自古以来一直出售泥娃娃,这种风俗来源于对生殖女神女娲的崇拜。在庙会期间,当地人还出售一种泥泥狗的泥塑,被史学家称为图腾文物活化石。泥泥狗中一种较大的人面猴,似人似猴,腹部涂纹作女阴形,这是泥泥狗中惟一的人面,实为女娲。

中华民族神话系统中的创世母神是女娲,传说她炼石补天,掌管着人类的婚姻和生殖。女娲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神祗。随着男子在氏族中地位的提高,又出现了男性神祗,即伏羲。其实女娲应在伏羲之前,但是到了父系氏族时妇女的地位低下,伏羲的地位就高于女娲之上,女娲甚至成了伏羲的妹妹或妻子,所以原来身居人祖的女娲,创世功绩也附会在伏羲的身上了。根据上面的这些论述,这种观点最后的结论是:淮阳太昊伏羲陵的前身就是女娲庙。

女娲陵到底在哪里?从历代官方的态度来看,女娲陵应在山西的侯村。不过,求证古书并加以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多少有点道理,结合了民俗学来进行研究更是让人不得不相信。女娲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许她的陵墓本来就不存在的,所谓的女娲陵无非是后人的纪念处,真真假假的这些纪念性陵墓反倒说明了女娲的确是我们华夏民族公认的一位始祖。

体现了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舍己为人、为了全人类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万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扩展资料: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

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女娲补天

参考资料:

-女娲

女娲是华夏民族人类崇拜的上古正神,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按照陆压道人的模样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了婚姻制度。女娲娘娘为创世元灵的三弟子,与鸿钧老祖、混鲲祖师、陆压道人是同门,主修玄空气。女娲娘娘人身蛇尾,与伏羲是兄妹也是夫妻。

由于水神和火神混战,水神最后战败,怒撞不周山,世间天塌地陷,人类出现世界不久就遭遇了滔天灾难。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爆发大战,共工战败。一怒之下撞向了不周山,将不周山撞塌。而不周山是撑天的天柱,天柱一倒,整个大地全部陷入了各种各样的灾难之中。女娲不忍心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死于这场灾难中,于是砍巨龟四足重新支撑天地,稳固空间。待天地重新平稳之后,炼五色石修补天之窟窿。这就是女娲补天的由来。

三界生灵涂炭,于是女娲娘娘熔练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拯救了三界生灵。因此,女娲娘娘又被称为大地之母。深受天地人三界的爱戴和尊敬,也成为了三界之中声望最高的人物了。但如果要说女娲娘娘在三界的地位,女娲在三界之中地位和权力并不是最高的人物。

玉皇大帝就像古时候人间的皇帝,而天庭就像朝廷一样。那女娲娘娘只是一一个江湖高手,但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女娲娘娘也是玉皇大帝的下属。有一次人间发生浩劫 , 女娲娘娘拯救了苍生,因此女娲娘娘从此收到了朝廷的嘉奖和尊敬,但不是说女娲娘娘的权力就变高了,只是她的声望和名声变得最大了。

其实女娲娘娘在书中的权力不是很高,但是声望却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女娲娘娘在书中可能一官半职都没有,但是却是享受人神共敬的上古正神,几乎所有的神仙都尊敬女娲娘娘。也就是说女娲娘娘在三界的地位并不高,但却受万物的爱戴、尊敬,这其中也包括三界之主玉皇大帝。所以女娲娘娘是三界中最具威望的上古神女。

女娲娘娘在仙界的地位如何?

在传统神话中,女娲娘娘的地位极高。她拥有两大功绩:其一,造人;其二,补天。

既然人类都是女娲娘娘制造,那么,女娲娘娘自然是人类的创世之祖,在人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是,在《封神演义》中,反复提到女娲娘娘的功绩只有一条——补天。女娲造人的说法被作者给雪藏了。

原文中商容是这么介绍女娲的:“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

在后来,商容又说:“女娲乃上古之正神,朝歌之福主。”

商容两次介绍女娲,都只是提到了女娲有补天之功,而只字不提女娲造人的功绩。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和明代神话崇拜的变迁有关。中国神仙地位的升降,和每个时期的主流思想有很大关系。早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女娲造人的故事流传,甚至,女娲一度被人尊位人类“三皇”之一,即伏羲、女娲、神农。但是从南宋开始,理学兴起,到明朝达到巅峰。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反映在神话世界,女娲的地位也迅速降低,不但从三皇中除名,甚至在很多小说中,连人类始祖的身份也被去除了。

像《封神演义》就是只讲女娲补天,而不讲女娲造人。明代中期的《西游记》更是直接把女娲写成了老君化身,把女娲的一切功绩都划给了太上老君。

当然,除了时代思潮的影响外,小说作者如此选取,在构思上也另有意图。

若《封神》中女娲娘娘是人类之祖,那么,即便商纣王再怎么荒*无道,也不至于对人类之母产生邪念。若商纣王不生邪念,就不会激怒女娲,也就不会有妖狐乱世,《封神演义》的故事就编不下去。

总之,在《封神演义》中,女娲娘娘在仙界的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被严重拉低了。

那么,女娲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原文第一回说:且言女娲娘娘降诞,三月十五日往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三圣而回,下得青鸾,坐于宝殿。

三月十五日本是女娲娘娘的生日。在自己过生日这一天,女娲娘娘不在家中好好享受万民供奉,竟然还要跑到火云宫去拜见伏羲、炎帝、黄帝。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女娲娘娘的地位比伏羲、炎帝、黄帝要低。

并且,原文中用了一个等级指向非常鲜明的词——朝贺。

在中国古代,唯有臣子朝见君王,才会用朝贺这个词。朝贺这个词,就等于是说,伏羲、炎帝、黄帝是君,而女娲娘娘是臣。

伏羲、炎帝、黄帝在仙界是什么地位呢?

在书中曾经提到,当初乃是三教共同签押“封神榜”。

何谓三教?

在传统文化中,三教经常指儒道释迦,不过,在《封神》书中,却是指以老子和元始天尊为首的阐教,以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以及以伏羲、炎帝、黄帝为首的人道教。

换言之,伏羲、炎帝、黄帝与老子、元始天尊并列,都已经踏入了圣人行列。

女娲娘娘在仙界的地位要比伏羲、炎帝、黄帝等三皇以及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三圣都要低一些。

那么,女娲娘娘比元始天尊的弟子十二金仙等人如何?

在《封神演义》中,女娲娘娘没有直接与他人斗法,不过,在杨戬收服梅山六怪时,女娲娘娘两度现身相帮。

第一次,女娲娘娘亲自赶到捉妖现场,让贴身侍女青云女童用缚妖索抓住牛怪金大升。第二次,杨戬与猴精袁洪斗法,女娲娘娘再度现身,送给杨戬一个法宝,叫做《山河社稷图》,收服了袁洪。

杨戬见到女娲,口称:“弟子杨戬不知娘娘圣驾降临,有失回避,望娘娘恕罪!”

杨戬称呼女娲到来为“圣驾降临”,换言之,在杨戬看来,女娲娘娘已经是圣人级别。

女娲娘娘也说:“你虽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徒,善会八九变化,不能降伏此怪。吾将此宝授你,可以收伏此恶怪也。”

大家都知道,杨戬在第四代弟子中是毫无悬念的第一人。玉鼎真人在十二金仙当中,也是排名靠前的强者。可是,在女娲娘娘看来,光凭这些还不够。言下之意,女娲娘娘的神通自然是在玉鼎真人之上。

还有一点,十二金仙降临,经常是有祥云随身,可是,女娲娘娘出行,不但有五彩祥云,更有仙乐飘飘。在小说当中,享受祥云+仙乐出场待遇的仙人,除了女娲娘娘外,还写到了元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南极仙翁到天庭拜见瑶池圣母,也写到了仙乐阵阵。

纵观五个人的身份,我们可以推测出,女娲娘娘确实也到了圣人级别,比十二金仙高出一个大档次。

这个大档次差距非常大。《封神》中有一个名句形容这个差距叫做——圣人之下皆蝼蚁。

换言之,商纣王虽然地位比十二金仙还略高一些,但还都属于第三个档次,距离女娲有一个大档次。套用上面的话,就是女娲是圣人,纣王是蝼蚁。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女娲同样是圣人级别,为何要去朝贺同为圣人的人族“三皇”?

因为在封神世界中,人族的地位比妖族要高很多。比如,十二金仙面对同等级的通天教主弟子,就经常表示不屑,觉得对方乃是各种鸟兽虫鱼所化,即便成仙,也不入真流。

在所有的神话中,女娲娘娘的本相都是蛇身人面。在《封神演义》第一回又提到,女娲娘娘有法宝招妖幡,可以召唤三界万千妖怪。也就是说,女娲娘娘其实是封神世界的万妖之祖。

一方面是妖族在封神世界受到歧视,地位不如人族。另一方面,人族三皇都踏入圣人行列,而阐教和截教的三位圣人也同样是人族出身。于是,唯一妖族出身的女娲,在圣人行列中就显得形单影只,没有什么话语权。

正因为如此,女娲娘娘才会在过生日那一天还要跑到火云宫听伏羲、神农、黄帝唠叨——唠叨什么呢?自然是封神榜之事——正因为同为圣人却不得不听从号令,女娲娘娘当天本就憋了一肚子火气。

回来之后,又看到被自己庇护的小蝼蚁纣王乱写*诗。纣王竟然觉得自己比女娲地位还要高。这让在仙界本就很不得志的女娲娘娘很生气~

 第1位华胥娘娘。按理说女娲娘娘应该是排第一的,之所以排在第二位就是因为第一位是她的母亲,在《山海经》中记载华胥娘娘生下女娲和伏羲,排在第一位那就理所当然了。据传闻, 华胥和始祖龙是夫妻,所以才会有人面蛇身的女娲。

女娲娘娘是我们很熟悉的,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用黄土仿照自己的样子捏一个个的娃娃,还教会人们结婚,赐给女性可以孕育后代的能力。女娲不仅在补天之事以及创造人类之事上面有着很大的功劳,同时她还早就了我们的自然环境,每天能创造出70样东西。

后土娘娘。是我们的大地之母,掌管着地球上的一切,是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因为是司管大地,所以冥界也是她的管辖范围,在道家神话里她是人间的主宰,在上古时期人们祈求庄稼能丰收,祭拜的人就是后土。

 在我们国家的先秦时代,在人类起源的那个时代到商周时候人们基本上都是在用神话的方式来记叙着历史,之所以将这个神话作为一种记叙方式,就是因为神话都是由人撰写出来的。虽然有些地方会有些偏向于玄幻,但是基本上都有着历史的样子。

上古时期有一段时间上是母系氏族时代,这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女娲的诞生,还是女娲造人,这点都能透露出来,而在上古时期的神话中,就有着这样几位对人们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女神。

西游记这一部小说,是神话小说的奠基石,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更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素材和灵感。

在西游记的第一回里,清楚地写着孙悟空的出生情况。原来在东胜神洲一座偏远的海岛上,屹立着一座仙石,这仙石颇有灵气能够呼吸吐纳,更能吸收日月精华让自己逐渐有了灵胎。

瓜熟都要落地,灵胎也不例外,突然有一天这灵石“轰”的一声响,从里面蹦出一只石猴,他就是后来的孙悟空。

在描写灵石的时候,吴承恩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孙悟空的父母,可他字里行间里,都将线索指向了用灵石补天的女娲。女娲真的是创造孙悟空的“母亲”吗?有的人就说了,这小编乱说,西游记里哪里有提到女娲?

在西游记的第35回里曾清楚的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原来天地初开、三界混沌的时候,有一个人化成女娲,她炼石补天,最后救下了这年轻的世界。

可见在吴承恩的西游世界里,他也是承认有女娲的。既然有女娲,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金丹的时候,她又在哪里呢?

当年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御酒后,他不分东南西北居然跌跌撞撞地敲开了兜率宫的大门。这兜率宫一改往日的森严,今日突然变得杳无人迹了起来。原来太上老君带着门卫、道童去见燃灯古佛去了,这给孙悟空偷鸡摸狗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太上老君何许人也?他乃三清之一,身为道家始祖,有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因此,孙悟空偷吃金丹怎么能吃得这么顺风顺水?其中蹊跷的确让人起疑。

当玉帝抓了孙悟空要将他处死的时候,老君又信誓旦旦地将悟空扔进了八卦炉。照理说,老君对八卦炉了如指掌,为什么又留下一个有“风”的巽门?种种迹象表明,孙悟空能够屡次逃过劫难,和太上老君的偷偷放水脱不了关系。

而太上老君的烧火道童金银角大王又曾说过,混沌处分的时候,那位化身为女娲的大神,就是太上老君(详见西游记三十五回)

因此可以说,就是太上老君创造了孙悟空,还在暗地里偷偷的关注着孙悟空的一举一动。在天庭,老君又借着孙猴子之手大闹了天宫。祸事之后,太上老君又将兜率宫的人全部撤空,最后让孙悟空吃下了刚出炉的五壶金丹,从此炼成金刚不坏之身逃过了玉帝的刑罚。

女娲是太上老君的一个化身是否成立呢?不仅吴承恩在书中承认,就连其他古经中也提到了太上老君有化身这样的事。

在《道德经》里赫然记载着,这太上老君作为道家始祖无始无终,无形无名,常常是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曾化为广成子、大成子、务成子、老子等人。

因此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借着金银角大王的说辞,阐明了女娲就是太上老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和西游记的剧情、孙悟空的遭遇不谋而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5157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1
下一篇2023-07-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