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这已是现代社会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了。然而,在历史上,婚姻则是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而存在,它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与男女双方是否两情相悦无关。从女方角度来看,嫁人主要为了三餐温饱,于是,男方的家世背景、财富多寡成为择偶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小说创作于18世纪末的英国,“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这一观念渐渐冒出苗头。作者讲述了四对男女的结合,也借助其高超的叙事能力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
1、简与宾格利童话般的爱情
隆伯恩庄园的女主人本尼特太太,有五个漂亮的女儿,却没有儿子。按照英国的财产继承法,女儿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一旦本尼特先生去世,他的所有财产将由远亲柯林斯先生继承。柯林斯先生与本尼特一家并无感情,本尼特太太及女儿们有可能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恐慌,把女儿们嫁入豪门就成了本尼特太太的奋斗目标。
简是本尼特太太的大女儿,宾格利则是内德菲尔庄园的新主人,家财万贯。简漂亮善良、温文尔雅,宾格利开朗随和、理智幽默,两人在公共舞会上一见倾心。双方家世相近,志趣相投,极为相配。唯一的负分项,就是简的母亲和三个妹妹。本尼特太太出身低微,是一个笨拙、无知而又谄媚的市井妇女,三个妹妹则缺乏教养管束,行为浮夸。但这并不妨碍宾格利的热情,虽然有妹妹及好友的阻挠,他仍与简顺利完婚。
简无疑是幸福的,她是镇上最漂亮的姑娘,知书达理。她不需要在金钱与爱情之间做抉择,宾格利满足了她完美婚姻所有的条件。
2、夏洛特现实的婚姻
夏洛特是卢卡斯爵士的女儿,也是隆伯恩庄园二**伊丽莎白的闺中密友,聪明懂事。
科林斯先生是伊丽莎白的表哥,也是隆伯恩庄园未来的法定继承人。他年纪轻轻便鸿运当头,在凯瑟琳夫人的提携下成为司铎,坐拥一座好房子和非常可观的收入。他一方面对凯瑟琳夫人感激涕零,一方面又因大权在握而自我感觉良好,整个人变成了骄傲与奴性、自大与谦卑的混合体。其举止言行,很受伊丽莎白鄙视。
科林斯先生需要找一个太太。在求婚伊丽莎白失败后,他迅速把目标转向了夏洛特。夏洛特也很不喜欢柯林斯先生,但还是愿意委身于他。
“我不是浪漫的人,你知道的。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舒适的家庭;考虑到科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生活境况,不是我瞎说,嫁给他以后,我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比较大,至少和绝大多数准备结婚的人所期待的差不多。”夏洛特对伊丽莎白说。
夏洛特已经二十七岁,她没有倾城的容貌,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能找到这样的归宿,也算不错了。在婚姻面前,夏洛特无疑是理智而又清醒的。
科林斯不爱夏洛特,夏洛特也不见得爱科林斯。这是一桩现实的婚姻,也是大多数人的婚姻,为生存各取所需。
3、丽迪雅的轻浮婚姻
丽迪雅是本尼特太太第五个女儿,年仅16岁,继承了本尼特太太的所有缺点,天真、鲁莽、无知而又轻浮。在那个封闭传统的年代里,她不顾社会评议,整日混迹于部队军官之中,享受着男人们的殷勤吹捧。
维克哈姆是一名中尉军官,品性低劣,不学无术,毫无前途可言。但是,他年轻帅气、能说会道,俘获了不少女人的好感,丽迪雅就是其中之一。
丽迪雅天真地以为维克哈姆会娶她,于是跟着他私奔,这件事让整个家族蒙羞。洗刷羞耻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人结婚。维克哈姆以结婚为交易筹码,拿到了2500英镑巨款还清欠账,并收获一份北方军队的工作。
丽迪雅沉浸在婚姻的美好生活中,跟着丈夫远走边关。
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爱情的婚姻,只能依靠姐姐的接济维持下去。
4、伊丽莎白骄傲的爱
伊丽莎白是本尼特太太的二**,活泼、聪明、勇敢又富有修养。在婚姻问题上,她有自己的主见,物质的富裕和有尊严的爱情,一样都不能少。
在本尼特太太的允许下,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却被严词拒绝。科林斯的品行,得不到伊丽莎白的敬仰。
维克哈姆外表温文尔雅,言行举止又深得伊丽莎白欢心。但由于他缺乏经济基础,伊丽莎白恰如其分地把两人关系维持在朋友层面。
宾格利的朋友达希,出生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性格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也不善交际。
“长得还行吧,但也算不上多好看,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现在我可没心情给那些其他男人看不上的姑娘捧场。”舞会上初见,达希向宾格利评价伊丽莎白的话,句句传入她的耳中,其傲慢、无礼的态度,也深印在脑海。
之后,维克哈姆对达希颠倒黑白的毁谤,又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希的憎恨。
偏见遮蔽了她的双眼。舞会过后,达希多次示好,聪敏的伊丽莎白却完全没有察觉。
达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伊丽莎白表白,她的震惊无法形容。“他滔滔不绝地指出伊丽莎白家世如何低微,双方如何门户不对,自己既然宁可身份地位受损也要娶她,足见对她的确是一片真心。”达希真实的表白伤害了伊丽莎白的骄傲,两人不欢而散。
达希给伊丽莎白递去一封信,详细叙说了维克哈姆的斑斑劣迹,证据确凿。
反复阅读信件后,伊丽莎白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导致我如此愚蠢的,并不是爱情,而是虚荣。自从认识他们两人开始,我便因为其中一个人的奉承而得意,又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冷淡而生气,所以对待他们两个都是充满了偏见和无知,毫无理智可言。”
而达希,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父母都是好人,特别是我父亲,他既仁慈又和蔼,可惜他们却纵容我、鼓励我、甚至教导我做一个自私高傲的家伙,除了自己家里的亲戚,谁也不关心,而且瞧不起其他任何人,至少要鄙夷地认为他们无论智力还是财富都远远不如我。从八岁到二十八岁,我就是那样的人;你给我一个教训。在你这里我才明白什么叫谦卑。”
“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放下傲慢与偏见后的达希与简,历经曲折,终成眷属。作者给予了故事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
作者的故事
现实中的作者简·奥斯汀,并没有伊丽莎白那么好运。
简·奥斯汀的父亲乔治·奥斯汀收入虽颇为优裕,却仍不能为女儿提供丰厚的嫁妆,而这导致她在1796年错失了一段美好姻缘。托马斯与简·奥斯汀在公共舞会上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她估计托马斯会很快向她求婚,可托马斯的叔母唯恐简·奥斯汀拖累托马斯,把他送往伦敦求学。托马斯在伦敦很快移情别恋,迎娶某个富家女,事业蒸蒸日上。
1802年,简·奥斯汀拒绝了哈里斯的求婚,虽然那人有大片产业等待继承,却非她所爱的对象。
1817年,简·奥斯汀因疾病逝世,年方四十二岁,终身未婚。
2019年3月2日于深圳
一、伊丽莎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矣。”[3]心理学家也说:“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也要考虑到教育的倾向。”[4]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较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众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
伊丽莎白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这样的“她们没有哪一个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伊丽莎白要比她的几个姐姐伶俐些。”[5]从这句话中,我们对伊丽莎白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别的姑娘都糊涂,只有伊丽莎白聪明。
如果此时我们不看下文,单从此处设想一下伊丽莎白,她聪明,伶俐,在识人一方面必定不凡,不以自己的喜怒哀乐影响对人物的评价,但是后来的事实正好相反。试看她与达西的第一次见面,就因为她听到“她还算可以,但是没有标致到让我动心。我现在没有那种兴致。向那些遭到别的男士白眼的年轻**投去青睐。”这一句话,她对达西有了成见,她对妈妈说:“我可以毫不含糊在向你保证,下次绝不同他跳。”她的确做到了,在后来达西第二次见面请她跳舞时,她拒绝了。
凭心而论,达西身材魁伟,相貌英俊,气宇轩昂,悟性比受到大家热烈欢迎的宾利较胜一筹,达西一年有一万镑的收入,见识不凡,受过良好教育。就是因为没有请伊丽莎白共舞,使她在此时产生了偏见你看“而且要不是他伤害了我的这份傲气,我还能很容易原谅了他的那份傲气呢”可见一斑。
“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6]达西先是发现伊丽莎白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使她看上去聪慧非凡,继而又发现她虽然身材不是理想中的,但是她脚步轻盈,她谈吐幽默,风趣,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所有的这些吸引了他,迷住了他,她和别的女孩是如此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对一和人发生了好感,对她又不是很熟悉,不了解她的喜怒哀乐,这样是不敢贸然的去接近她,而是观察她的一言一行,看她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去揣摩她是什么样的人,再想办法去和她交往。达西先生也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但是伊丽莎白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捣鬼,认为他想找自己的毛病来讽刺她,借以破坏她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用我们的常识来看,如果不是喜欢上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她反而这样认为,可见对达西的偏见已较深了。
对一个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总以为他处处不好,有时也会把自己幻想出来的缺点加到他身上。伊丽莎白在照顾姐姐的期间,在他们之间发生过几次讨论:女子多才多艺达到标准,人的性格问题,伊丽莎白每次都是针对达西,以此来与他对抗。试想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可是归结为偏见得到了巩固。
接下来,魏肯的出现,对达西的中伤,,再加上达西给她的印象又是傲慢,也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引了她,是她的智商变低了。本来漏洞百出的话她也深信不疑,使伊丽莎白在对待达西的殷切问好时,她无法用勉强礼貌的态度回答。等到不知所措答应共舞后,她又埋怨自己不该如此,觉得这样作对不起魏肯。她的朋友夏洛蒂劝她说达西对他有意思,她说:“下决心痛恨一个人,却又发觉他让人喜欢,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到现在她是有点故意对达西存有偏见了,不是不自觉的。
再后来,伊丽莎白在达西的表弟费茨威廉少校口中得知,达西破坏了姐姐和宾利的好事,对达西的恨不打一处来,说他是刽子手,非常干脆达到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而且尽量的侮辱了达西,把达西的自尊伤的体无完肤,你看“哪怕世界上只剩你这一个男人,也别想说服我嫁给你。”对达西达到偏见达到了顶峰。
与对待达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待魏肯,伊丽莎白之对魏肯的爱不同于娜塔莎对阿辽沙的爱“我不是把他(阿辽沙)当作一个般配的人那样爱他,不是通常女人爱男人那样爱他,我爱他就像我是一个母亲爱孩子。”[7]她对魏肯的感情也不同于维特之对绿蒂,维特的爱带有少年的热情与冲动“绿蒂对你的回忆是多么的圣洁,多么的温馨,仁慈的上帝呀,最初的幸福时刻又得以重现了。”“她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她正在酝酿一种能毁掉我和她的毒药,而我也满怀喜悦地接过她欲置我死地的酒杯一饮而尽。”[8]而是更多的像郝思嘉对艾思礼的感情“她如今能清楚的看到,他只不过是她自己的一个幼稚的幻想。假设她在那遥远的日子里最初就和他结婚而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他也早就没有什么价值了。”[9]同样的伊丽莎白也是这样,她爱上了自己替魏肯编织的花环。
魏肯她只想到他的种种优点,缺点被她故意掩盖了,她在姨妈家发现魏肯非常明显地流露出向女人献殷勤的味道,她却欣然地接受了。魏肯说不怕见达西,说只要达西不先离开这个地方,他是不会先离开的,但到了舞会他爽约了。她没有想到在一全陌生人面前讲自己的委屈,讲别人的不是要多么的不得体,他那样宊出自己,显得是多么粗俗下流。魏肯因金**有了财产离开伊丽莎白,她没有想到他惟利是图,不安好心,相反还为他开脱 。
也许应了那句自己的样样都好,自己看中的人也是这样。也许他没有的好处她也会把别人的优点加到他身上的,同样对他的缺点她也故意的忽略。这样在人不在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是不会省悟的,所幸的是伊丽莎白没有碰壁,达西用事实让她看到魏肯的真面目。
与偏见对应的是伊丽莎白也有一颗爱心,简(大姐)因为淋雨感冒了,这样的小病,三个妹妹没有放在心上,做妈妈的也没放在心上,但是我们的伊丽莎白却执意要去看看姐姐病得怎么样,况且是在没有车坐,在泥泞中独自行走三英里的情况下,不在乎到达时的狼狈相,不在乎大清早拜访别人不礼貌,在她的心里想的只有姐姐,亲眼看到姐姐安好就放心了。试想如果没有一颗爱心能做到这些吗?
当她知道达西拆散了姐姐和宾利的幸福,面对有钱有势的达西的求婚,她一口回绝丝毫不给人家一点面子。与她形成对比的是她的好朋友夏洛蒂,从修养和见识她们不分上下,但是面对稍有资产的柯林斯的求婚她一口答应了,尽管她明白柯林斯不是有情趣的人。伊丽莎白正是由于对姐姐的爱,所以她更加的对达西不满,她不能给破坏姐姐幸福的人以机会。
对姐姐的好,姐姐本身是很讨人喜欢;但是对妹妹她也存着爱心,虽然妹妹和她的性格是那样格格不入。在妹妹莉迪亚要去度假时,她冒着被妹妹和妈妈怪罪劝爸爸不要让妹妹去。等到她的担心变为现实时,她首先考虑的不是她和简因这而受到的连累,相反的她为妹妹的明天担心。而此时她和达西的关系刚刚出现了转机,她对达西好不隐瞒,告诉了他妹妹的事。
如果 不是太关心妹妹她是不会这样做,相反她应该对达西隐瞒,以后把达西㧓到手再说也不迟。
在伊丽莎白所有的性格中,高度的自尊心也是其突出的一个,她过了20岁,不到21岁,也许说她少年心性,但是作为女性显得尤为可贵,面对强大势力不去奉迎,不去投其所好。相反,她自尊自爱,以自己在方式表达了反抗。
在面对达西的姨母干涉她婚姻的精彩对话更为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要知道凯瑟琳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回头看伊丽莎白的这一举止就会感觉更为难得了。夫人身材高大,虽非德比郡治安委员会成员,却是这个教区最活跃的治安推事,只要有哪个村民喜欢吵架要,不肯安分守己或者哭穷叫苦,她都要亲自出马,到那个村庄去解决纠纷,平息怨愤,直到把他们骂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才算罢休。面对这样的人物,能和她说话就不错了,能和她对答如流,并且有勇气说不据理力争就更为难得了。“你没有权利来过问我,像这样一种行径,也别想让我坦率直陈。”“我犯不上要装成和夫人你一样坦率,你可以问我问题,我也可以不必回答。”试问这样的话出现在一个中产阶级**口中能不惊奇吗?
当然她只所以拒绝这个要求,里面包含对达西的爱,如果不爱他,她为什么不答应呢?经历了与达西的曲折交往,经历了妹妹私奔事件的担惊受怕,伊丽莎白真的长大了,不再对人对事抱有偏见了,有了达西这样明理的丈夫之后,她会变得更成熟。
二、达西
作为女性作家,作为终生未嫁只有恋爱经历的作家,奥斯汀作品中在主人公大多为女性,她们性格多变,有血有肉,这和作家的经历有关,也显示了作家写作态度的认真。相比而言男性形象就单薄一些,达西也是如此,除了傲慢别的就不是很明显了。
达西不像白瑞得(《飘中》的主人公)浑身上下流露着流氓气息,玩世不恭,也不像希思可厉夫(《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那样心灵扭曲,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明明爱凯瑟琳,却是伤害她“我一句安慰你的话也不说给你,这也是你活该,你自己害死了你自己。”[10]这是人在自己喜欢的人马上就要死的时候说的话吗?这样在人还是人吗?回过头来再看达西就舒服多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始终如一,这样虽说少了份浪漫,但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这样来看他对伊丽莎白的傲慢就有意思多了,出于天性的不同,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可以利用不长的时间就和他们混熟,溶入其中;但有的人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达西就属于后一种人,不幸的再加上他又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权倾四野,尤其是他明明舞跳得好,但是在男客少,女客多的情况下,他宁可自己闲坐也不跳舞,不是他傲慢还有别的理由可言吗?
等到爱上伊丽莎白,他不按正常的逻辑去表白,相反他听伊丽莎白和别人的谈话,明明是自己想请她跳舞非得说成“难道你不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瑞乐舞吗?”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请他赏脸,而不是他请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
爱了人家,就应该创造机会表白。但是达西拥有这样的机会是怎样做的呢?他俩单独呆了半个小时,他却聚精会神看书,连看都没看她一眼。在夏洛蒂家,他可以看地就是不看她,在第一次求婚时,他把自己的爱,把和她缔结良缘的反对思想和她说了,还满心认为她一定也在盼望他向她求婚,而且还带有她不会拒绝的神情,如果不是傲慢还有别的理由可以吗?
在对魏肯的态度上,他明明知道魏肯的种种不好,但是他不说出来,他认为时间长了人们发现的。在伊丽莎白对魏肯怀有好感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面对伊丽莎白的无理指责 他还是不会说出来,高贵的傲慢呀,差点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也许要说他对伊丽莎白的误会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是因为爱情使然的话,那么对佣人慷慨对佃农的大方,只能说明他有一颗爱心。
伊丽莎白的性格经历了陷入偏见,克服偏见。在对待婚姻上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充满幻想,柯林斯的求婚以及朋友夏洛蒂的所作所为,使她愤慨于爱情受到了物质利益的亵渎,魏肯的翩翩风度吸引她时,她几乎相信他具备了一切美德。直到了解魏肯各种劣迹之后,她才认识到对仪表的心醉以及令人神往的交谈都不是心的契合,爱情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从没发生过改变,只是被拒绝了一次,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在伊丽莎白拒绝了姨母的无理要求,心中重又燃起了希望,再次求婚,终于如愿以偿。
伊丽莎白答应嫁达西不是原来的达西,而是个革除了傲慢的达西,以真心实意对待爱情的达西。不能算是对达西的屈服,而是达西在爱情面前的屈服,在未来幸福的理想面前的屈服。这样说来即使达西不是富翁伊丽莎白也会嫁给他的,因为他们真心相爱。
这个世界上,除却少数特殊的人,剩下的普罗大众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这都算得上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后半生的幸与不幸,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这次选择。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不仅仅是找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结合,共同步入婚姻的围城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相爱到一定程度,一起组建一个家共度一生那么容易。
对于一个人女人来说,好的婚姻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从而让你的余生不会为了碎银几两到处奔波,夫妻不会为了几个钱而频繁争吵,孩子也能够在好的成长环境下健康长大。
除了经济基础外,“爱”是一段婚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试想你选定的要与他共度一生的那个人,不能与你度黄昏,不能问你粥可温,仅仅是搭伙过日子,那么这样的婚姻有何意义。
爱情就好比婚姻这堵墙的地基,而地基的牢固程度则决定着这段婚姻能够维持的长度。当一段婚姻中爱的成分被逐渐消磨时,仅靠着其他的东西(如责任,孩子,利益等)来束缚时,那么这样的婚姻也是摇摇欲坠的,哪怕可以坚持到最后,过程也是很痛苦的。
对于一本经典,反复阅读比悉心珍藏的价值要大得多,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是我的书单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婚恋教科书,不同年龄段,不同心境,有不同的收获。
记得刚上大学时读到这本书,完全被书中吉英和彬格莱,达西和伊丽莎白那王子与灰姑娘般的爱情深深吸引,幻想着自己也能在转角处遇到自己的王子。而如今自己也面临着婚姻的选择,再来读此书,发现了很多婚姻的智慧,使得我更加地珍爱此书。
面对婚姻,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态度,有的人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和心仪的人锁入婚姻的围城,有的人却对未知的婚姻充满恐惧,迟迟不敢步入婚姻的殿堂。
如今,女性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主要是因为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在不断地提升,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面对不满意的婚姻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再加上时代和社会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女性无需承担太多的舆论压力,从而可以更加勇敢的说“不”。
但是在普遍现象的背后,还能常常看到一个来自于“低教育”地区的“盲嫁”现象,我们在各大自媒体平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女性:她们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早早步入婚姻,在自己尚且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已经拖儿带女。
在农村,这部分人的离婚率极高,女性在很小的年纪就陷入那些喜欢耍酷,拉帮结派当的年轻小伙子的“爱情圈套”,很快就辍学结婚,继而生子育儿。等到懂得了生活的不易,看到婚后男人满身恶习,死性不改,婚姻陷入死局后,抛弃儿女,忍痛选择了回归自由。
这种婚姻与书中丽迪雅和韦翰的婚姻几乎是同一种性质,而这样的婚姻结局也只有一种,那就是以悲剧的方式结束,要么是结束婚姻,要么是结束一生。
韦翰是一个道貌岸然,人品败落但善于伪装的人,初看光鲜亮丽风度翩翩,光是长相和皮囊他可以迷倒一片怀春少女,就连思想独立的女主伊丽莎白都曾被他吸引,然而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那种人,一旦认识的时间长了,所有伪装下的丑陋就会被一一的揭穿。
年仅15岁就出去社交的丽迪雅,从小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也不喜欢阅读,没有心计没有城府,再加上受她那肤浅粗俗的母亲的影响,丽迪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长了脑袋但是忘了装脑子的姑娘。
在韦翰的三言两语下,原本就风骚的丽迪雅便成功的进了韦翰的鱼塘,最初两人爱得轰轰烈烈,很快爱情泡沫就在现实的猛击下破灭,虽然婚前韦翰靠以不娶丽迪雅为威胁得到了一笔财产,但很快就被他败光。
很快他原形毕露,吃喝嫖赌,到处赊账的本性暴露,对丽迪雅的激情也不复存在,他常年不归家,在外面和别的女人风花雪月,年幼的丽迪雅经历了一段婚姻后瞬间长大,然而这成长的代价太过沉重,再也没有了挽回的余地。
她只能一个人贫苦地守着已经逝去的爱情不断地回忆聊以自慰,只能守着清贫的家,用针线活来打发时光,半生的幸福就这样葬送在年幼无知的选择中。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过:两个人的婚后蜜月旅行应该换为婚前旅行,这样就可以在舟车劳顿中看到彼此最真实的样子,看到他最破败的样子,看到他的为人处世,从而再决定要不要与他结婚。
其实要看清一个人,并非一定要通过旅行,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必须要时间,所以选择婚姻不能太过急切,你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去看清那个人,一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也许是错觉,相反,在相处中看到的点点滴滴,才是最可靠的答案。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你都这么大了,还没有找对象,你不怕自己嫁不出去吗?”
大龄剩女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于别人而言,这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用来解闷儿的一个寻常话题,但是于剩女本身而言,要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非常大的。有时候其实不是不想嫁,也不是太过于挑剔,而是真的遇不到那个让自己托付终身的男人。
在书中,夏洛蒂是一个有智慧,有想法的女人,她可以一眼看出吉英和彬格莱的感情问题,并且说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将爱掩藏得很深,有时却难免带来不利。如果一个女人对她的爱的对象一点儿也不透露出她的情感,她也许会失去得到他的机会的;如果那时仍然以世人都还闷在鼓里的想法来自慰,那就不免太可怜了。
在男恋女爱中,感恩图报和虚荣的心理几乎每个情人都有,如果不借助这些而听其自然,是很难成功的。情爱的事,开始的时候都好说——对某人有些偏爱好感,那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要能真正地去爱,如果得不到对方的鼓励,却很少人有勇气去追求的。
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夏洛蒂是一个那么聪明智慧的姑娘,然而就因为她相貌普通,家世平凡,所以婚姻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别人看不上她的容貌,她看不起一般人的地位,直到28岁了还待字闺中,因此没有机会去经历一场真正的爱情,轰轰烈烈的爱一场。
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转而把希望放在她身上时,她哪里不知道她不过就是一个替代品而已,然而夏洛蒂没有更好的选择,虽然在她心中伊丽莎白的地位胜过柯林斯,但是面对现实的残酷,也只得捡起地上的六便士,然后再抬头看天空的月亮。
在书中,人人都夸赞伊丽莎白是最聪明最有主见的姑娘,能够不被金钱(柯林斯)和容貌(韦翰)诱惑,勇敢的选择自己的爱情,然而我看到的最聪明的人却是夏洛蒂。
首先她能够清楚地定位自己,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下,以夏洛蒂的容貌家世,再加上大龄剩女这个标签,柯林斯是她的所有选择中最好的一个,柯林斯这个人虽然毛病诸多,但并不是多么严重的毛病。
其次她能够包容别人的不足,虽然柯林斯过于自大,喜欢夸夸其谈,太过自以为是,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缺点,然而他最坏的缺点也就止于此,这就是他的人品最低处。夏洛蒂看到了这些低处,也接受了这些低处。在他们的婚姻中,没有你侬我侬,没有花前月下,但是也做到了相敬如宾。
柯林斯一心做自己的牧师职业,夏洛蒂在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单独的房间,柯林斯非常尊重她,两人常常一起到凯瑟琳夫人家做客,生活虽然没有激情,但是谁能保证自己的人生和爱情一直有激情呢,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
看到一个人的缺点还能坚定的选择他,接受他的最低处,发现他的优点和好处,用最大的包容去爱着他,这也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处世准则。
若说什么是爱情开始最美好的样子,我想一定是一见钟情或者是似曾相识,因为你一眼看去就看见了她最美好的样子,那么她停留在你脑海中的影子都是美好的。
但是这样的感情开场白足够精彩,进入主题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矛盾出现了,因为你已经把你喜欢的人幻化成一个梦中情人的模样,一旦发现了他身上的缺点,那必然会伤人至深,更有甚者这段感情可能会因为最初的完美主义而以失败告终。
美丽大气的吉英与风度翩翩的彬格莱,两人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吉英的美丽温婉,成了整个舞会最闪耀的明星,彬格莱善于交际,谦卑和蔼,讨得了整个舞会上男女老少的喜爱。无疑,他们都是光鲜美好的人,他们在彼此心中留下的印象也是极其美好的
两人虽然初次见面就暗生情愫,但是他们的感情线并没有太大的进展,也像灰姑娘与王子那样,经历了千帆磨砺才有情人终成眷属,与灰姑娘与王子不同的是,吉英与彬格莱之间的阻隔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他们自己的内心。
两人因为初次见面在彼此心中留下的印象太过美好,只看到对方的高处,在后来的相处中发现了一些对方的缺点,追求爱情的脚步就停止不前了。
吉英虽然长得绝美脱俗,然而她身后的家庭却是一地鸡毛,粗俗肤浅的母亲,毫不自爱的妹妹,还有那些品味低俗的亲戚们,这些东西好比满地的尘埃,从小锦衣玉食的彬格莱在门第之差上产生了徘徊。
听从朋友和妹妹的安排离开了朗博恩,虽然没有立马爱上别人,但对吉英当初的那份热情也不复存在,吉英因为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长大,也像父亲一样变成了一个不善表达的人,虽然喜欢彬格莱,但是从未主动表达过自己的爱意。
面对吉英的家庭和吉英对自己不冷不热的回应,彬格莱也在这段感情中逐渐暴露了自己的“低处”,彬格莱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慷慨的大男孩,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主见,内心自卑的人。
面对感情,彬格莱踌躇不定,连自己的婚姻和感情都不能做主,两人的感情在彼此暴露了“低处”后,再也没有进展,哪怕内心都想着对方,也依然故作矜持。
其实不管在爱情还是在其他的感情中,我们都不应该有太高的期望,因为越高的期望值所代表的失望会越多,最终受的伤害也会越多。
人无完人,不要把一个人标杆的太过完美,我们应该学着去喜欢、包容别人的不完美,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要全面地发现他的所有,不要表象迷惑,也不要过早的定义。
简奥斯汀年仅21岁就完成《傲慢与偏见》这部著作,初次题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来改为我们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从《最初的印象》和《傲慢与偏见》这两个书名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本书的主旨,最初的印象是指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第一印象,傲慢与偏见是指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本书的主人翁伊丽莎白和达西看似矛盾重重,其实两个人是非常般配的,灵魂与思想共舞,容貌与品行同行,虽然两人在门第上悬殊,但是以伊丽莎白的性格,他们的婚姻不会成为“扶贫”式婚姻,在经济与爱情双重保障下,两人的婚姻也会很幸福。
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伊丽莎白和达西完美的爱情就差点因为初次不好的印象而错失,达西是一个活的真实自在,从不愿意做那些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因此在两人初次见面的舞会上,现场唯一一个没有跳舞的达西不愿意邀请没有舞伴的伊丽莎白跳舞,达西一整晚不苟言笑,与整个舞会格格不入。
很快,每年1万英镑收入的达西就变得不受欢迎了,大家都偏向喜欢每年只有5千英镑收入的彬格莱,由此可见,一个人无论有多富有,一旦别人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好处时,人们也不愿意对他故作殷勤了。
之后的几次相处,伊丽莎白更是对达西印象不佳,达西接近伊丽莎白时那不自然的举动,被伊丽莎白误解为达西是想嘲弄她,后来认识了韦翰,韦翰更是颠倒黑白的说了很多关于达西的坏话,这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几近厌恶。
当达西对伊丽莎白表白时,伊丽莎白十分惊恐,这个一直各种“针对嘲弄”他的男人,怎么可能喜欢自己,不会又是嘲弄自己的新花招吧,她声利词严的回绝了达西,甚至把自己以往对达西的愤怒一吐而空。
若不是因为达西的那封信的解释和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的干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就因为以往的误会无疾而终了,而这所有的误会,都不过是伊丽莎白凭借初次对达西不好的印象杜撰出来的。
一段感情开始的快与慢,往往与第一印象有很大的关系,而一段感情维系的时间长与短,则是与相处中的了解息息相关。
大部分人都是“颜控”,喜欢和自己看得顺眼的人交朋友。
然而等你经历的多了以后你会发现,那些你第一次看见就很喜欢的人,很快成为朋友后关系不一定长久,而那些当初看起来不顺眼,甚至还有不愉快相处经历的人,慢慢的你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成为了挚友。
还是那句话,看人不要看片面,也不要用自己狭小的认知去给别人下定义,他到底是好或是坏,应该交给时间来考验,而不是凭你的一句话。有些人错过还可以回头,而有的人转身就是一辈子。
婚姻的选择是决定一生幸福的大事,愿你在选择婚姻和爱情时,能够看清本质,不要盲目地被一个人制造出来的假象迷惑,看清他的人品低处,也看到他的美好,然后用最宽容的心去爱着他的一切。
摘要:对于英国女作家奥斯汀,她一生创作了六部作品,每部都很成功,对于她的代表作一向以来存在争议,《爱玛》,《傲慢与偏见》,作者自己说在理性和情趣方面后者胜过前者,经过时间的检验,后者的读者始终多过前者。《傲慢与偏见》反映了三种婚姻观,正如一个人的举止可以反映他的性格,在对待婚姻上同样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悲欢离合,由没有好感到厌恶,从有了好感到失望,直到最后缔结良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达西的隐忍,大度,宽容,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给人以成熟,稳重之感。伊丽莎白的活泼,幽默,风趣。像一阵春风给人以清新,轻松的感受。”[1]因此,作家也和达西伊丽莎白一起被广为传颂了。
关键词:傲慢偏见性格伊丽莎白达西
Tries to analyze "Arrogant And Prejudice" leading character's disposition
Abstract: Regarding English female writer Austin, her life has created six works, each very was all successful, always has had the dispute since regarding hers representative works,"Loves Masurium","with Prejudice, author said Arrogant" exceeds the former in rational and appeal aspect the latter, the process time examination, the latter reader have always been many the former。"With Prejudice" has arrogant reflected three kind of marital views, just like a person's manner may reflect his disposition, in the treatment marriage may reflect similarly a person's disposition, in which most appealing is Elizabeth and the darcy vicissitudes of life, from does not have the favorable impression to arrive the loathing, from had the favorable impression to arrive disappointedly, until finally concluded hopes good。“Reads soul-stirringly, darcy bearing patiently, magnanimous, tolerant, to love constant。 For human by mature, steady feeling。 Elizabeth's lively, humorous, charming。 Looks like spring breeze to give the human by fresh, the relaxed feeling。”Therefore, the writer together widely is also praised with darcy Elizabeth。
Key words:Arrogant Prejudice Disposition Elizabeth Darcy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是英国晚餐壁炉前的家庭阅读与以离奇恐怖情节的哥特式小说之后。正如作者自己说:“我的小说所涉及的范围,只是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范围也不外乎居室壁炉前和会亲访友”。[2]正当人们为家庭阅读和哥特式小说感到乏味千篇一律的时候,奥斯汀带来的却是日常生活的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文字有清新幽默,给读者耳目一新。
本文着重就达西和伊丽莎白对婚姻的态度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一、伊丽莎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矣。”[3]心理学家也说:“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也要考虑到教育的倾向。”[4]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较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众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
伊丽莎白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这样的“她们没有哪一个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伊丽莎白要比她的几个姐姐伶俐些。”[5]从这句话中,我们对伊丽莎白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别的姑娘都糊涂,只有伊丽莎白聪明。
如果此时我们不看下文,单从此处设想一下伊丽莎白,她聪明,伶俐,在识人一方面必定不凡,不以自己的喜怒哀乐影响对人物的评价,但是后来的事实正好相反。试看她与达西的第一次见面,就因为她听到“她还算可以,但是没有标致到让我动心。我现在没有那种兴致。向那些遭到别的男士白眼的年轻**投去青睐。”这一句话,她对达西有了成见,她对妈妈说:“我可以毫不含糊在向你保证,下次绝不同他跳。”她的确做到了,在后来达西第二次见面请她跳舞时,她拒绝了。
凭心而论,达西身材魁伟,相貌英俊,气宇轩昂,悟性比受到大家热烈欢迎的宾利较胜一筹,达西一年有一万镑的收入,见识不凡,受过良好教育。就是因为没有请伊丽莎白共舞,使她在此时产生了偏见你看“而且要不是他伤害了我的这份傲气,我还能很容易原谅了他的那份傲气呢”可见一斑。
“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6]达西先是发现伊丽莎白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使她看上去聪慧非凡,继而又发现她虽然身材不是理想中的,但是她脚步轻盈,她谈吐幽默,风趣,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所有的这些吸引了他,迷住了他,她和别的女孩是如此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对一和人发生了好感,对她又不是很熟悉,不了解她的喜怒哀乐,这样是不敢贸然的去接近她,而是观察她的一言一行,看她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去揣摩她是什么样的人,再想办法去和她交往。达西先生也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但是伊丽莎白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捣鬼,认为他想找自己的毛病来讽刺她,借以破坏她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用我们的常识来看,如果不是喜欢上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她反而这样认为,可见对达西的偏见已较深了。
对一个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总以为他处处不好,有时也会把自己幻想出来的缺点加到他身上。伊丽莎白在照顾姐姐的期间,在他们之间发生过几次讨论:女子多才多艺达到标准,人的性格问题,伊丽莎白每次都是针对达西,以此来与他对抗。试想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可是归结为偏见得到了巩固。
接下来,魏肯的出现,对达西的中伤,,再加上达西给她的印象又是傲慢,也许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吸引了她,是她的智商变低了。本来漏洞百出的话她也深信不疑,使伊丽莎白在对待达西的殷切问好时,她无法用勉强礼貌的态度回答。等到不知所措答应共舞后,她又埋怨自己不该如此,觉得这样作对不起魏肯。她的朋友夏洛蒂劝她说达西对他有意思,她说:“下决心痛恨一个人,却又发觉他让人喜欢,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到现在她是有点故意对达西存有偏见了,不是不自觉的。
再后来,伊丽莎白在达西的表弟费茨威廉少校口中得知,达西破坏了姐姐和宾利的好事,对达西的恨不打一处来,说他是刽子手,非常干脆达到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而且尽量的侮辱了达西,把达西的自尊伤的体无完肤,你看“哪怕世界上只剩你这一个男人,也别想说服我嫁给你。”对达西达到偏见达到了顶峰。
与对待达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待魏肯,伊丽莎白之对魏肯的爱不同于娜塔莎对阿辽沙的爱“我不是把他(阿辽沙)当作一个般配的人那样爱他,不是通常女人爱男人那样爱他,我爱他就像我是一个母亲爱孩子。”[7]她对魏肯的感情也不同于维特之对绿蒂,维特的爱带有少年的热情与冲动“绿蒂对你的回忆是多么的圣洁,多么的温馨,仁慈的上帝呀,最初的幸福时刻又得以重现了。”“她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她正在酝酿一种能毁掉我和她的毒药,而我也满怀喜悦地接过她欲置我死地的酒杯一饮而尽。”[8]而是更多的像郝思嘉对艾思礼的感情“她如今能清楚的看到,他只不过是她自己的一个幼稚的幻想。假设她在那遥远的日子里最初就和他结婚而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他也早就没有什么价值了。”[9]同样的伊丽莎白也是这样,她爱上了自己替魏肯编织的花环。
魏肯她只想到他的种种优点,缺点被她故意掩盖了,她在姨妈家发现魏肯非常明显地流露出向女人献殷勤的味道,她却欣然地接受了。魏肯说不怕见达西,说只要达西不先离开这个地方,他是不会先离开的,但到了舞会他爽约了。她没有想到在一全陌生人面前讲自己的委屈,讲别人的不是要多么的不得体,他那样宊出自己,显得是多么粗俗下流。魏肯因金**有了财产离开伊丽莎白,她没有想到他惟利是图,不安好心,相反还为他开脱 。
也许应了那句自己的样样都好,自己看中的人也是这样。也许他没有的好处她也会把别人的优点加到他身上的,同样对他的缺点她也故意的忽略。这样在人不在现实中碰的头破血流是不会省悟的,所幸的是伊丽莎白没有碰壁,达西用事实让她看到魏肯的真面目。
与偏见对应的是伊丽莎白也有一颗爱心,简(大姐)因为淋雨感冒了,这样的小病,三个妹妹没有放在心上,做妈妈的也没放在心上,但是我们的伊丽莎白却执意要去看看姐姐病得怎么样,况且是在没有车坐,在泥泞中独自行走三英里的情况下,不在乎到达时的狼狈相,不在乎大清早拜访别人不礼貌,在她的心里想的只有姐姐,亲眼看到姐姐安好就放心了。试想如果没有一颗爱心能做到这些吗?
当她知道达西拆散了姐姐和宾利的幸福,面对有钱有势的达西的求婚,她一口回绝丝毫不给人家一点面子。与她形成对比的是她的好朋友夏洛蒂,从修养和见识她们不分上下,但是面对稍有资产的柯林斯的求婚她一口答应了,尽管她明白柯林斯不是有情趣的人。伊丽莎白正是由于对姐姐的爱,所以她更加的对达西不满,她不能给破坏姐姐幸福的人以机会。
对姐姐的好,姐姐本身是很讨人喜欢;但是对妹妹她也存着爱心,虽然妹妹和她的性格是那样格格不入。在妹妹莉迪亚要去度假时,她冒着被妹妹和妈妈怪罪劝爸爸不要让妹妹去。等到她的担心变为现实时,她首先考虑的不是她和简因这而受到的连累,相反的她为妹妹的明天担心。而此时她和达西的关系刚刚出现了转机,她对达西好不隐瞒,告诉了他妹妹的事。
如果 不是太关心妹妹她是不会这样做,相反她应该对达西隐瞒,以后把达西㧓到手再说也不迟。
在伊丽莎白所有的性格中,高度的自尊心也是其突出的一个,她过了20岁,不到21岁,也许说她少年心性,但是作为女性显得尤为可贵,面对强大势力不去奉迎,不去投其所好。相反,她自尊自爱,以自己在方式表达了反抗。
在面对达西的姨母干涉她婚姻的精彩对话更为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要知道凯瑟琳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回头看伊丽莎白的这一举止就会感觉更为难得了。夫人身材高大,虽非德比郡治安委员会成员,却是这个教区最活跃的治安推事,只要有哪个村民喜欢吵架要,不肯安分守己或者哭穷叫苦,她都要亲自出马,到那个村庄去解决纠纷,平息怨愤,直到把他们骂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才算罢休。面对这样的人物,能和她说话就不错了,能和她对答如流,并且有勇气说不据理力争就更为难得了。“你没有权利来过问我,像这样一种行径,也别想让我坦率直陈。”“我犯不上要装成和夫人你一样坦率,你可以问我问题,我也可以不必回答。”试问这样的话出现在一个中产阶级**口中能不惊奇吗?
当然她只所以拒绝这个要求,里面包含对达西的爱,如果不爱他,她为什么不答应呢?经历了与达西的曲折交往,经历了妹妹私奔事件的担惊受怕,伊丽莎白真的长大了,不再对人对事抱有偏见了,有了达西这样明理的丈夫之后,她会变得更成熟。
二、达西
作为女性作家,作为终生未嫁只有恋爱经历的作家,奥斯汀作品中在主人公大多为女性,她们性格多变,有血有肉,这和作家的经历有关,也显示了作家写作态度的认真。相比而言男性形象就单薄一些,达西也是如此,除了傲慢别的就不是很明显了。
达西不像白瑞得(《飘中》的主人公)浑身上下流露着流氓气息,玩世不恭,也不像希思可厉夫(《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那样心灵扭曲,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明明爱凯瑟琳,却是伤害她“我一句安慰你的话也不说给你,这也是你活该,你自己害死了你自己。”[10]这是人在自己喜欢的人马上就要死的时候说的话吗?这样在人还是人吗?回过头来再看达西就舒服多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始终如一,这样虽说少了份浪漫,但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这样来看他对伊丽莎白的傲慢就有意思多了,出于天性的不同,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可以利用不长的时间就和他们混熟,溶入其中;但有的人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达西就属于后一种人,不幸的再加上他又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权倾四野,尤其是他明明舞跳得好,但是在男客少,女客多的情况下,他宁可自己闲坐也不跳舞,不是他傲慢还有别的理由可言吗?
等到爱上伊丽莎白,他不按正常的逻辑去表白,相反他听伊丽莎白和别人的谈话,明明是自己想请她跳舞非得说成“难道你不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瑞乐舞吗?”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请他赏脸,而不是他请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
爱了人家,就应该创造机会表白。但是达西拥有这样的机会是怎样做的呢?他俩单独呆了半个小时,他却聚精会神看书,连看都没看她一眼。在夏洛蒂家,他可以看地就是不看她,在第一次求婚时,他把自己的爱,把和她缔结良缘的反对思想和她说了,还满心认为她一定也在盼望他向她求婚,而且还带有她不会拒绝的神情,如果不是傲慢还有别的理由可以吗?
在对魏肯的态度上,他明明知道魏肯的种种不好,但是他不说出来,他认为时间长了人们发现的。在伊丽莎白对魏肯怀有好感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面对伊丽莎白的无理指责 他还是不会说出来,高贵的傲慢呀,差点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也许要说他对伊丽莎白的误会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她是因为爱情使然的话,那么对佣人慷慨对佃农的大方,只能说明他有一颗爱心。
伊丽莎白的性格经历了陷入偏见,克服偏见。在对待婚姻上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充满幻想,柯林斯的求婚以及朋友夏洛蒂的所作所为,使她愤慨于爱情受到了物质利益的亵渎,魏肯的翩翩风度吸引她时,她几乎相信他具备了一切美德。直到了解魏肯各种劣迹之后,她才认识到对仪表的心醉以及令人神往的交谈都不是心的契合,爱情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从没发生过改变,只是被拒绝了一次,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在伊丽莎白拒绝了姨母的无理要求,心中重又燃起了希望,再次求婚,终于如愿以偿。
伊丽莎白答应嫁达西不是原来的达西,而是个革除了傲慢的达西,以真心实意对待爱情的达西。不能算是对达西的屈服,而是达西在爱情面前的屈服,在未来幸福的理想面前的屈服。这样说来即使达西不是富翁伊丽莎白也会嫁给他的,因为他们真心相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