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傲慢与偏见》: 洞见简.奥斯汀对“爱”的坚守

豆瓣9.2分《傲慢与偏见》: 洞见简.奥斯汀对“爱”的坚守,第1张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

作为一部以婚姻、爱情为剧情推进线索的小说,作者简奥斯汀在作品中着墨较多的有两段爱情故事:一是简与宾利,一是伊丽莎白与达西。这两段爱情故事最后都以幸福美满的结局收尾,但即便是美好的爱情,也曾历经坎坷,有个人、环境以及各种现实因素的阻挠,这篇文章就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爱情为基础,去探寻人性本质—“傲慢”与“偏见”,并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洞察简奥斯汀笔墨背后对“爱”的坚守。

读过《傲慢与偏见》的读者都知道,开篇有这么一句话: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孩子们把男人的钱包当成第一考虑因素,毕竟在当时,女人没有工作,也没有继承权,唯一让自己生活的不错的办法就是找个富裕的人结婚。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所以当一年有五千镑收入的宾利出现在女孩们的视野里的时候,故事就此开始了。

在18世纪的英国,参与舞会就是未婚青年男女相识的重要社交活动,所以宾利一搬到内德菲尔,就立即举办了一场舞会,舞会那天,与宾利同时来的是达西,不仅一表人才,而且也很有钱,这就使得达西也迅速成为舞会的焦点。

达西对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始终保持着冷漠的旁观态度,当宾利介绍伊丽莎白给达西认识时,达西并不领情,甚至拒绝了伊丽莎白伴舞的邀请。

这段达西略带傲慢的话不巧被伊丽莎白听见,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莎白对这位傲慢的达西先生的偏见产生了。

而偏见一旦产生,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一个固有的刻板系统,让我们不能客观的看待眼前发生的事件,相反还会对我们认为的“真相”深信不疑。

当伊丽莎白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了帅气绅士的年轻军官威克姆,他讨人喜欢的言谈举止与达西的傲慢印象截然不同,而正在他们聊的火热时,达西和宾利正巧路过,这次偶然的遇见以达西很不友好的掉头离开结束。

不知缘由的伊丽莎白听信了威克姆的谎言:

威克姆的父亲是老达西的管家,老达西曾在遗嘱中给了威克姆一个牧师的职位,但是达西因为嫉妒剥夺了他的权利,但他又不愿意揭发达西的恶行,因为他谨记达西父亲的恩情。

他将自己说成是被人辜负又以德报怨的人,将自己的遭遇归因于达西的“傲慢与自大”,伊丽莎白对这番言论深信不疑,她没想到达西是这样阴险恶毒的小人,因此更加厌恶达西,对达西的偏见也加深了。

不久之后,达西的表兄菲兹威廉上校在于伊丽莎白的聊天中,提到达西破环了宾利和伊丽莎白姐姐简的婚事,并直白的解释是达西嫌弃简的出身以及家境,因而让朋友宾利“及时止损”。到这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了她的头脑。

她为姐姐失去幸福而伤心,也不能原谅达西的所作所为,所以在达西全然不顾两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放下自己的理智让感情占据上方,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她吐露真心时,她断然拒绝了,骄傲的达西先生当然接受不了这种直白的拒绝,言语冲撞间也将自己的“傲慢”展露无遗:

她和达西前期的关系,简奥斯汀用一句流传甚广的台词生动概括:

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

达西在表白失败之后,也开始了自我反思与思考,之后给伊丽莎白留下一封信便扬长而去,这封信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和误会作了解释,尤其是关于对威克姆的谎言和对简的伤害。

他叙述了威克姆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挚而诚恳,甚至牵扯到了她的妹妹:

威克姆最初要求用同等的财富去取代老达西遗嘱中的 “牧师” 职位,在获取财富不久就将其挥霍一空,后来当得知“牧师”一职空出来后,又希望达西能够帮助他获取,深知他本性的达西拒绝了他的请求,为了获取钱财的威克姆就开始引诱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被达西发现后驱逐。

看到这里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有了初步的改观。

而对于简与宾利的事情,达西承认了自己确实有阻挠,但为什么阻挠是处于对朋友宾利的关心:

一是因为在达西的角度看来,简对宾利的情意远不及宾利对简的爱:

二是达西曾无意间听到班内特太太的言论,她以女儿攀附权贵为荣,一些可笑的言论令他不想让朋友牵扯进去。

虽然不知道达西所说是否是事实,但这封信对两人的关系进行了缓冲。

后来在彭伯里,通过管家的介绍伊丽莎白了解到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妹妹乔治安娜非常爱护,而在庄园偶遇达西时,这次意外的相处,让伊丽莎白除了对达西的偏见。

在这期间,伊丽莎白收到了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电报,这也验证了达西对威克姆的描述,至此对达西的偏见完全消失。而与此同时,这桩丑闻对家庭的冲撞,让一家人深陷舆论中心,也正是达西默默的安排好了一切,找到莉迪亚,并给了威克姆一大笔钱,安排好了他们的婚事,让班内特一家的生活归于平静。

这种默默付出甚至不让伊丽莎白知晓的方式,维护了伊丽莎白的自尊,伊丽莎白在妹妹回家说漏嘴的时候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感受到了达西对自己的爱,回忆起与达西的相处,才知道自己早就爱上了达西。

拉德克里夫人在《尤多尔弗的奥秘》中写道:

不要相信初次印象,只有养成沉稳、端庄的心性,才能抵消强烈情感的作用。

保持理智,才能在“初次印象”不太愉快的时候,抑制由自己强烈情感所带来的偏见,也只有保持理智,才能进行思考与自我反思,消除自己的傲慢。

伊丽莎白与达西从歇斯底里的争吵到回归理智的思考,再到坦诚的交流,才是两个人走向美满结局的推进剂。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缺乏生活来源,社会地位低下,甚至连继承权也可以被剥夺,小说当中班内特太太一提起此事就痛骂不已,却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妇女不得不把嫁人当成跳板,依附在男权社会里面,鉴于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的考虑,当时人们对“爱情、婚姻”不得不掺杂了很多功利性的东西。

小说中伊丽莎白不受时代背景的限制,坚持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以及独立的人格,简奥斯汀通过描写伊丽莎白一生中经历的几次求婚,最为明显的体现了伊丽莎白所代表的作者的婚姻爱情观念,表现了在当时男权社会压制下伊丽莎白所代表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表达了简奥斯汀对爱的坚守。

其中最早求婚的是柯林斯。柯林斯是伊丽莎白的表哥,也是班内特家的财产继承人,因此一旦伊丽莎白的父亲去世,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就要为栖身之所和生计发愁,正因为如此,柯林斯在面对伊丽莎白时有一种莫名的掌控感,他认为伊丽莎白会基于生存考虑答应他的求婚。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伊丽莎白并没有唯唯诺诺的接受,而是十分果断的拒绝了他的求婚,这是伊丽莎白女性独立意识十分明显的地方,她不会把自己的爱情当作一场交易。

接下来就是达西的求婚,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两次。第一次求婚时,达西带着他傲慢的态度,以一种屈身的姿态来向伊丽莎白求婚,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伊丽莎白虽然知道达西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颇丰,但是达西的姿态没有让伊丽莎白感受到爱,而且此时伊丽莎白对达西带有偏见(达西诋毁她的家人和破幻她姐姐的幸福),让她拒绝了达西的求婚。

第二次求婚时,达西放下了他的傲慢,伊丽莎白也放下了她的偏见,看到了达西对自己的尊重与爱,这个时候他们才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于是答应了达西的求婚。

在伊丽莎白眼里,她的爱情和人生不是金钱和社会地位的附属,她想要的是尊重和真正的爱情,她追求的是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伊丽莎白代表的就是简奥斯汀在爱情里的态度,简奥斯汀在创作《傲慢与偏见》之前,爱上了一个叫做汤姆的青年,这个青年像达西一样傲慢,但不是因为社会地位和财富,而是因为自己学识的优秀,这一点也可以确认,因为他后来成为了爱尔兰首席大律师。

简奥斯汀与他的相识也是从不愉快到互相欣赏,就像书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但不同的是,因为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汤姆最后娶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而简奥斯汀的家人也希望她能嫁给上流社会的人。

但是与汤姆不同的是,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将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才有了《傲慢与偏见》等著作的问世。

她的作品大都以美好的结局收尾,不知道这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还是对爱情的憧憬,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当中都表达了简奥斯汀对爱情的坚守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吁。

简奥斯汀的书没有多么的奇伟瑰丽,她不过是在表现生活,她作品中出现的都是你我普通生活中会遇到的人。

她的婚姻爱情观念十分的超前,在爱情、婚姻方面,她称得上是历史上最深刻的洞察者,她以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将自己对“爱”的看法写给世人看,她曾经在给侄女芬妮的信中嘱咐道:

关于爱情与婚姻,不要吹毛求疵,更不要过于草率。

没有爱情的结合是一场悲剧,如果对方的缺点盖过良好的品质,也应该果断放弃这一段关系。

尽管她写了六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却终身未婚,并不是因为爱情不眷顾她,而是她选择对“爱“的坚守,就像书中班内特先生对伊丽莎白说的那样:

我知道你和一个在理智上无法匹配你的人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

        《傲慢与偏见》作为经典文学爱情**,倒是很早之前就看过了,纸质书确实还没看过。年初刷抖音时碰巧看到推荐这本书的视频,最打动我的推荐理由是:如果到了适婚的年龄,可以看看此书中女性人物择偶观和婚姻观。考虑到自己快要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还是单身,正是处于婚姻焦虑的尴尬期。立马就从购物网站入手了这书,如果能从书中得到些新的感悟,绕过所谓现在剩女的焦虑。我买的这版《傲慢与偏见》是线装本,正中下怀,是我最喜欢的版本,超过300页的书,线装本翻阅非常方便。看过**后,具体情节大概都还记得。怀揣着印象中的情节,便开启这次阅读之旅。没想到,一开始便停不下来,上班也期待着下班回到家里捧着读起来,妥妥是高中时期熬夜读青春小说般。看着班内特先生和夫人,马上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我老妈,妥妥现实版“班内特夫人”,到处求着各处亲友帮我物色适婚的男性,有机会就安排相亲。班内特家大女儿-简,外表是五个姐妹中最为出众的。在内菲尔德初次舞会上,表现端庄,样貌出众,是唯一与宾利先生跳了2场舞的女性,大家都看出宾利先生为简着了迷,简在舞会中赚足了好感和注意。女一号二女儿伊丽莎白也在这场舞会中认识了达西先生,小说中的男一号,也从第一次见面中就见识到了达西先生的傲慢,偏见的开端。达西先生倒对伊丽莎白心生好奇,想要认识她。

        因宾利先生对简一见钟情,为了多创造相互接触的机会,让妹妹多次邀请简和伊丽莎白入府聚会,说白就是喝喝下午茶、玩玩小游戏、吃吃饭之类消磨时间的活动。达西先生跟宾利先生是好友,借住在宾利先生的家里,他们两对渐渐熟悉起来,但是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傲慢讨厌的印象还是有增无减。简对宾利先生却是动了心,她只跟伊丽莎白偷偷倾诉,始终克制没有流露出来。简的克制让我联想到中国女性通常面对男性的追求而表现矜持,有情遮三分。克制让宾利先生觉得简无动于衷,没有对他一往情深,加上好友达西先生也有同感,文章后面有提到达西拆散了好友婚姻的描述。宾利离开了内菲尔德,回到伦敦,简独自伤心和思念。

        书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章节,伊丽莎白到姐妹夏洛特家中拜访,柯林斯是她的丈夫,一位一本正经、讲究客套的牧师,也是伊丽莎白的表兄。其实这位牧师当时还追求过伊丽莎白,他得意洋洋地向伊丽莎白介绍屋内的陈设、房间的大小和朝向,为的是特地给她证明:拒绝自己的求婚,是多大的损失。这三角关系见面已然是一个修罗场,他们却还能表面平淡无奇的相处好一段时间。 复活节前,在柯林斯先生的恩主凯瑟琳夫人的庄园内,伊丽莎白碰上了达西先生,顺便提一句,凯瑟琳夫人是达西先生的姑妈。标题“一定是命运的“一定是命运的捉弄”的章节中,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多次偶遇,老话说的好:越不想见到的人越容易见到,墨菲定律在作祟。在达西先生的表兄菲茨威廉不断与伊丽莎白接触,嫉妒和紧张的催化下,达西在这里向伊丽莎白吐露心声,向她求婚。伊丽莎白面对突如其来的表白,刚好得知到是他破坏了姐姐和宾利先生的婚姻,对姐姐的疼惜让她转化为对达西的愤怒和讨厌,表白以失败告终。翌日,达西先生亲自将一封长信叫给伊丽莎白,主要解释了她讨厌他的两点。伊丽莎白也因这封诚信满满的信,心乱如麻,思绪翻滚,我觉得这里伊丽莎白已经对自己的偏见,羞愧,同时爱情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

        接下来,伊丽莎白辞别柯林斯夫妇,到伦敦舅舅处,与他们开启消夏的“北方之旅”。有缘的人,总是出其不意就能偶遇。当伊丽莎白和舅舅舅妈游览到达西的老家时,因想到拒绝过达西的求婚,如果再见面肯定尴尬。本来达西是后一天才会到家的,提前到家的惊喜就是偶遇了好久不见的她。这个章节非常有画面感,值得反复阅读。达西温柔的攻势和体贴周到的照顾,让伊丽莎白误会解除,好感升级。

        伊丽莎白收到简的信,信中提到家里发生一件大事:妹妹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私奔!全家都找不到妹妹,家里乱作一团。那个时候的社会,女人失了贞洁,动辄身败名裂,全家人都要遭受恶意舆论的潮水。班内特先生亲自出门解决,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等待消息。达西先生没有袖手旁观,机智又巧妙得帮助解决了这件事,用钱说服威克汉姆赢取莉迪亚,还不动声色将功劳过渡给伊丽莎白舅舅,后面还是莉迪亚说漏了嘴,伊丽莎白从舅妈信中得知了前因后果,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爱意中,还升级了感激之情。

        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回到了内菲尔德,这次宾利是想向简求婚,重拾旧情。一切说开之后,他俩心心相惜,故事已圆满。在达西离开之后,他的姑妈凯瑟琳夫人到访,仔细阅读她和伊丽莎白的对话,相信都能感觉到伊丽莎白的勇敢和机智,如果是简,可能遭受羞辱后就会哭泣好一阵,然后默默放弃,然而伊丽莎白的做法是正面刚,不愧为班内特先生最喜欢的女儿。

        班内特先生作为一个父亲,我觉得是非常好的父亲,他 开明,不受世俗的束缚,享受生活和书籍世界。当伊丽莎白不愿意嫁给柯林斯先生时,母亲非常生气,因为她觉得伊丽莎白忘恩负义。因为等班内特先生百年之后,他没有儿子,他的财产只能由柯林斯继承。如果伊丽莎白能和柯林斯结婚的话,那这一切都能迎刃而解,不用担心财产落入他人之手,让班内特夫人和他的女儿们避免无法生活的窘境。这样的情况下,班内特先生还是选择尊重女儿,并且与柯林斯的接触中,也衡量过他不是适合伊丽莎白结婚的对象。第二次,我对班内特先生惊喜的点:当达西向班内特先生阐明要娶伊丽莎白后,他不是用力撮合女儿和高富帅 ,而是真切的去了解女儿的感受和想法,询问是否考虑清楚后的决定!我觉得伊丽莎白的主见和勇敢,是得益于这位父亲的。

    《傲慢与偏见》是霸道总裁文的开山鼻祖,简·奥斯汀让我们了解到阶级制度的英国旧社会,感受到抚慰人心的感情。如果你看过**,不妨再看看这本书,其实**的删减和改编部分很多。总之,这是一本不会过时的经典小说。文中几乎都是平实的语言,并没有深刻的话语。那就用这两句短语做个结语吧!

        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

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个人感觉每个角色与原著非常像,尤其是男女主角,将“傲慢”与“偏见”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中我理解了几点:

在两人初次见面的舞会上,达西拒绝与伊丽莎白跳舞并说伊丽莎白长得还行,但还没有漂亮到让他心动的地步,这个对话刚好被伊丽莎白听到了,所以她认为他很傲慢——,其实这跟他的贵族出身离不开,进而对他产生了偏见。

尤其在她听到韦翰先生说达西先生不好以及得知彬格莱先生的离开导致姐姐吉英痛苦的根源是达西先生所致的时候,这更加深了她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偏见,从此她处处和他对着干。达西也很不喜欢班纳特一家人的行事作风,但她却认为伊丽莎白和吉英是与众不同的,但达西也因为自己的偏见让彬格莱离开吉英。

后来达西认为有必要澄清误会,他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信,她看完信开始反思自己的偏见,对达西的看法也开始转变。此后与达西的接触当中,重新认识了他,也喜欢了他。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呢尤其我们习惯以对别人的第一印象评价别人,一旦我们对另外一个人有偏见,那就不会再带着公平的标准去评判。

“傲慢让别人无法爱上你,偏见让你无法爱上别人。”请放下傲慢与偏见,不要仅凭自己的第一印象去评判别人,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别人,同时也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伊丽莎白听了韦翰的一面之词,便相信了达西是个傲慢无情的人,而她的妹妹丽迪雅仅是听了韦翰的花言巧语,就答应与他私奔,却不知他是个小人。

在这个世界总有人喜欢歪曲是非、颠倒黑白,但你却偏偏选择相信了他,不假思考地相信他说的每一字、每一句,而那个人却暗地里嘲笑你这个天真地傻瓜。

有些人正是利用你的善良无知才选择欺骗你,让你落入他的圈套,即使爱上一个人,你也要在沦陷前擦亮眼睛。看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心也不是非善即恶,世事多变,人心复杂。你可以善良,但不能对人性的恶一无所知,你可以一片赤诚,但永远不要太轻易相信一个人。”

所以,不要光用眼睛看这个世界、也不要光用耳朵听别人的话,有些事情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正如《小王子》中所说:“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下次别那么轻易相信一个人,请擦亮你的眼睛,用心去感受。

达西先生第一次对伊丽莎白表白时,把自己心中的阶级观念诚实的表达出来,加剧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厌恶,直接就拒绝了达西,也让达西明白了她对他的偏见,对他各种行为的不赞同。

达西从薄雾清晨中走来,对伊丽莎白进行第二次告白,“请你老实告诉我,你的心情是否和4月一样,我的心情和情感依然如旧。只要你说一句话,我便再也不提这桩事。但如果你的感觉改变的话,我想告诉你,我爱你。”

伊丽莎白姐姐吉英不擅长流漏自己的情感,即使很喜欢彬格莱,她也不会表达,而彬格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被达西劝阻后就选择了离开,还好后来他被达西的鼓励下又向吉英表白结婚。

爱一个人就要及时表达,让对方明白你的心意,否则你们或许就会错过彼此。尤其一个男生,如果遇见喜欢的人,不妨大胆一些,何必一直以朋友的身份掩饰自己对她的爱呢

爱她,就大声告诉她!给她一个浪漫的告白!

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二十七岁的“之所以嫁给柯林斯,只是希望有个“归宿”,不再成为家里的负担,但她从不曾在精神上得到爱情的满足。而对于柯林斯来说,他只是想为自己的房子找一个女主人,这个人是谁无所谓。这样的婚姻无异于“搭伙过日子”,各取所需罢了。

丽迪雅是个轻狂的女子,也是个十足的花痴,她天真单纯,太容易轻信一个男人,因为贪婪美貌和感情冲动,选择跟着韦翰私奔。但可想而知,两人婚后只有无尽的痛苦。

而伊丽莎白和姐姐吉英,她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不会随意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在影片中,伊莉莎白和姐姐吉英讨论过自己的恋爱观:“我只为真挚的爱结婚,因此我注定会变成一个老姑娘。”我很赞同她的观点,婚姻不能当儿戏,如果选错了人,那未来几十年会是何等的可悲!即使成为老姑娘又如何,婚姻就不应该将就。其他人的想法根本没那么重要,不必让他们扰乱你的节奏。

最后,我希望每个女孩都能像伊丽莎白那样,找到彼此真正相爱的那个人,再选择步入婚姻。记住唯有真挚的爱情才值得你步入婚姻,不要草率地嫁给一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5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