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形式是怎样的

话剧形式是怎样的,第1张

中国戏曲:声音在耳 情形在目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是由歌、舞、剧三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而以剧情为主的一种民间舞台艺术。它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戏曲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

戏曲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代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金称“院 本”)。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了元代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已空前繁荣,出现了像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深受人民喜爱的戏曲作品和艺人。到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传奇剧。各地方剧种也蓬勃发展,以昆腔、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核心。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根本特点是“虚”和“空”。所谓“虚”和“空”,是指它在舞台表现上,不同于话剧和歌剧,基本没有什么舞台美术和装置。传统的戏曲表演形成“空台艺术”的物质原因,自然是那种三面观的民俗戏台建筑。但是,中国戏曲选定了这种“空舞台”的表演方法,还有其更深层的道理,那就是中国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启迪。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正是遵循这“有生于无,实出于虚”的人生之“道”进行的艺术实践。所以,它所依靠的不是小小的有限的舞台上的布景与陈设,而是“人”。因之,它尽管囊括了诸多的艺术因素,但多种艺术因素却是以人的表演为其中心。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又一特点,是以写情为主旨。

明末清初的文艺理论家也是戏曲评论家李渔认为戏曲的“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还说“情自中生,景由外得”,“妙在印景生情”,并强调“务使一折(指戏曲)之中,七情具备”。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戏曲作品中,描述人之丰富情感者比比皆是。像《杨门女将》、《王佐断臂》中杨家将、岳家军那种反抗侵略、前仆后继,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爱国之情;像《逼上梁山》、《野猪林》、《打渔杀家》中林冲、鲁智深、肖恩那种反抗封建统治的愤怒、反抗之情;像《铡美案》、《四进士》中包拯、宋世杰那种主持公道、铁面无私、扶小救弱的正义之情;像《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中白蛇娘娘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与董永等男女主人公所体现的那种热爱自由、心地善良、向往美好生活的真挚爱情等等。戏曲演出,往往是情溢舞台,情满剧场,情入人心,父子、母女,夫妇,兄妹,姐弟,亲友,师生之间,喜、怒、哀、乐、啼、笑、羞、媚、骄、娇、嗔、痴、气、急、怨、恨、惊、恐、悲、惘、迷、怜……六欲七情,表现得无不酣畅淋漓,无一不震撼观众的心灵,引起心弦的颤动,使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唏嘘不止。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是十分重视和讲求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

一是在展开故事情节时,采用了上场人物的自我表白,行话称作“做表”。这是中国传统戏曲别具一格的地方。“做表”包含着很丰富的意义:它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概述人物身世,交待环境,表露情绪,烘托气氛,甚至于复述事情经过……更为重要的是,还对整出戏的布局做了“启示”,在结构上起到“交待”、“开端”的作用。二是在情节布局上讲求一种让观众明白、不让剧中人明白的处理方法。像越剧《红楼梦》中描写宝玉结婚时,观众已知新娘不是黛玉,而剧中人宝玉却不知,还兴高采烈喜不胜喜,这就非常强地加强了该戏的悲剧效果,同时也紧紧勾着观众之心。又如京剧《杨门女将》一开始即通过“孟焦报丧”,使观众明白边关吃紧、宗保阵亡,但剧中人还不明白,因而产生了“发现”、“惊变”、“陡转”等一系列情节发展。三是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使其心里蕴藏着长时间的等待和焦急。像折子戏《除三害》便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在吉询向周处叙述第一害时,观众已做了情绪上的准备;叙述第二害时,观众情绪产生了一个趋向突变的趋势,而在第三害表明之前,吉询却不再唱了,来了一个“触动”却“不立刻发生”的停顿,观众在这惊变“要现未现”的当口,显得十分焦急。正是这种布局,即使已经看过多遍的观众,虽早知道第三害是什么,但还会被那个“不立刻发生”的停顿,搞得十分焦急,而始终处于兴致勃勃的情感状态。四是在整体布局上,往往讲求有头有尾,线索单纯,结局一般是“大团圆”,善恶结果都有明确交代。这些全都具有其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颇具魅力,生命长青,除上边所谈之外,更为主要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即它的综合性、技术性、程式性、夸张性和虚拟性。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使其无论在叙事拟人,表意抒情方面,做到了既不是凭空地直诉,也不是苍白地呻吟,而是将具体的人物形象,即生动丰富的戏曲舞台形象诉诸观众,是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客观存在。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其程度远远超过话剧、歌剧、舞剧等其它综合性艺术。它不仅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即使仅仅依凭唱腔、道白和“文武场”音乐(通过广播),也能构成形象,听众也能据此理解剧情,理解人物的情感,明白人物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其次,是它的技术性。一个戏曲演员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或她不仅要有歌唱演员那样的好嗓子和演唱技巧,也需要有话剧演员那样良好的音色、音质和表演才能,还要有舞蹈演员那样良好的体形和严格的舞蹈基本功,甚至还要有杂技演员那样娴熟的技巧和武术家的出色的功夫。

第三是它的程式性。所谓程式,就是将形态的某些要素定格化后加次遵守之,沿用之,也就是戏曲各艺术因素的组织化、节奏化和美化。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从舞台装置到服装、化妆、从文学到音乐,从声乐到器乐等等各个部分,整个艺术表现都有一套程式。从剧本创作来看,主要角色上场常常是先打引子,再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自述身世等等。这种手法在许多戏中都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编剧的程式。从表演方面来看,各种身段与动作表现都有相应的特定用途一切动作几乎都是规范的,而且常常要配以音乐锣鼓点。亮相、打背供之类,也都有程式。从音乐方面来看,各种板式与腔调都有一定的规格,什么情绪下用什么腔,也有其基本规范。如悲哀是用反调,哭时用哭头、大悲调、哭迷子等,抒情时用慢板,叙事时用二六、二八、原板等等。板式与板式之间的衔接也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戏曲程式的要求,扮演不同人物的角色又叫“行当”。所谓“行当,就是指剧中人物的不同的身份、年龄、性格、扮相,以及表演上唱、念、做、打的不同要求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基本上有生、旦、净、末、丑等几类。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正是其通过“程式”的灵活运用,“行当”造型的生动鲜明,充分调动艺人唱念做打“四功”及口眼手身步“五法”等艺术因素和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戏曲舞台人物形象。

四是夸张性。从常识来讲,各种艺术均有夸张的特点,但像中国传统戏曲如此大胆地夸张实属罕见。我们可以把戏曲与话剧作一比较就不难看出:话剧艺术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表现生活内在的或本质的真实;而戏曲则是通过近似的形象,表现生活内在的或本质的真实。首先,戏曲可以把某个动作,某段念白、某个情节加以强调、夸张,使之比真实生活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在戏曲艺术中,只有用似乎违背生活真实的夸张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其次,是把某些情节、某些念白加以精炼、简化、使之比真实生活还要简短。它的主要目的是对那些非主要情节,但又必须交待的情节,用几句话和几个动作一下就带过去了。

五是虚拟性。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无论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塑造什么样的人物,舞台上一般不用“景”,只设一张台子两把椅子,并没有实在的、立体的景物。如此,戏曲中人物形象的“生活背景”,则完全要靠人物的动作给以虚拟。这种虚拟随心所欲,流畅自然,而且顷刻可变,且变化无穷。大到山水城寨,小到一针一线,全然靠了艺人优美潇洒的动作,使观众会意而联想出那幅“景”来。这种虚拟的“示意”和“象征”减少了观众的视觉分散,使其可以把精力完全集中在人物形象上,看他(她)的“做”和“打”,听他(她)的“唱”和“念”,领略他或她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悲欢,或是在站坐走停、举手投足,以及仪态风度。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不外乎有人、有情、有故事情节、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人为核心,情为主旨,布局是其魅力的“组织完成”,固定程式是其美化的链条。正是这些独特的东西,构成了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勾魂、摄魂”“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李渔《闲情偶寄》中语)的魅力之所在。

前秦苻坚为帝时,有一对恩爱夫妻,男名窦滔,女名苏蕙。窦滔字连波,右将军窦于真的孙子,窦朗的第二个儿子。窦滔风神秀伟,熟续经史,能文能武,甚为时人推崇。苻坚视之为左右臂,历加重任;窦滔干得也很有政绩。苏蕙字若兰,陈留(今属河南)令苏道质的第三女,仪容秀丽,才智出众;以谦虚静默为规箴,不求显扬。十六岁时与窦滔成婚,窦滔非常爱她。但她生性好嫉妒,是不足之处。

窦滔以政绩升秦州(今甘肃、青海、陕西各一部分)刺史,又因忤逆苻坚的意旨被贬,命他戍守敦煌。《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因思念夫君,作织锦回文璇玑图诗寄赠流放中的窦滔。而武则天《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记》与此记载不同。说是苻坚攻克晋朝襄阳,因战备危急,必须凭借窦滔的武功才略,于是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诗就作于这个时候。

窦滔有一个宠爱的姬妾赵阳台,歌舞精绝,并世无双。窦滔另设一所住处来安置她。苏蕙知道了这件事情,多方搜索,终于寻到,对赵阳台痛加打骂,窦滔对这件事大为恼火。赵阳台又专寻苏蕙的短处,向窦滔告状,毁坏她的声誉,窦滔更为怨恨。这时苏蕙也有二十一岁了。及窦滔将要镇守襄阳,邀苏同往,苏蕙心中旧怨未消,不与他一起去,窦滔于是带着赵阳台赴任,不再与苏蕙通音讯。

苏氏悔恨不已,常常暗自伤悼,于是织锦作回文诗,名璇玑图。图五采相映,莹心耀目。尺幅八寸见方,八百馀字,纵横反复,皆成诗章,武后文中说计有二百馀首,后人广加寻绎,远过此数。才情之妙,超古迈今。一般人很难窥出其中精奥。苏氏笑道:“徘徊婉转,自可成章,非我夫君,无人可解。”于是命一老家人将图送到襄阳。窦滔读了之后,深感其妙绝天下,于是把赵阳台遣送到关中,准备了车马随从,很隆重地从汉南接来了苏蕙,两人重新和好,远胜过去。

这首妙绝古今的回文诗图如下:

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

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淑窕窈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遐旷路伤中情怀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葳粲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情我感伤情徵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何漫漫荣曜华雕旋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倾宣呜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思涯祸用飞辞恣害圣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戚情哀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我者谁世异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下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幽处已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茂流泉情水激扬眷颀熙长君思悲好仇田蕤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春方殊离仁君莱身苦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意诚惑步育浸集粹我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清新衾阴匀导辛凤知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亲刚柔有女为 房

诗图的读法,千变万化,极为繁复。可参见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对此诗图读法的讲解。在此我们不妨试举几例:从右上角仁字起竖行顺读,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俱成回文:

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再如,从右下角津字起横行左读: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生感旷悲路长,身微悯已处幽房,人贱为女有柔刚。

以上是七言诗。就诗体来说,璇玑图可谓集时代之大成,从三言到七言在璇玑图中都可找到。如三言诗: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在魏晋时期,从三言到七言的各种诗体都已出现,但却很少有人能熟练运用这诸多诗体进行创作。而运用回文的形式却能使诸种诗体备于一篇,简直非人力所能及。而这一切,真的被一个人实现了,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又是一个女人,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到震惊。从她旷绝古今的奇构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聪颖和才情。

回文诗就其形式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文字游戏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美感。有水平的游戏本身就是艺术。有很多种艺术都有形式的限制,而形式的完善与否也成了人们欣赏的内容之一,这可以举微雕、律诗为例。

回文诗这种形式并不是苏蕙的首创。相传晋时傅咸有反复回文诗、温峤有虚言回文诗,还有题苏伯玉妻作的《盘中诗》,都比较简单。苏蕙《璇玑图》的出现,才使这种体裁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回文诗作为一种诗体,从此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如果过分拘泥于形式的完善,很可能有碍于意义的表达。苏蕙回文诗的超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形式完善,内容也相当感人。诗作大多围绕着作者的经历、心绪,或是略带忧愁哀怨地自伤自悼,或是诚恳坦白地表白自己的忠贞高洁,或是孤独寂寞地倾诉着对丈夫的缕缕思念。如“衰年感往日,情劳远忧思”、“厉节中闱,河广思归;不能奋飞,遐路透迤;歌我衮衣,硕人其颀;冶容为谁翠粲葳蕤;同声相追,感我情悲”、“岁寒识松,贞物知终始”等,佳句不胜枚举。

从记载文字看来,窦滔与苏慧之间原来很是恩爱,可谓郎才女貌。窦滔对苏蕙吃醋的处罚是移情别向,“不通音问”;而苏蕙却委曲地以作织锦回文的方式来感悟丈夫。这是那个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是苏惠唯一可采取的最聪明、最有效的方式,否则就会遭到幽处冷宫以老终年甚至被抛弃的命运。诗写出了她的冰清玉洁的情怀,独处空房、华年虚度的悲哀和孤寂,对丈夫的茕茕思念,而其幽怨之情又绝无激烈、泼辣之嫌,完全符合《诗》“怨悱而不乱”、“温柔敦厚”的意旨。这也是其回文诗在意旨方面得到封建文人欣赏的一条重要原因。

后代人受苏蕙诗作的影响,创作了很多回文诗。署清代朱象臣重订的《回文类聚》一书收集了《璇玑图》及后代人对《璇玑图》读法的解说、对《璇玑图》的题识、评述及仿作。仿作的形式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璇玑图》的形式和织锦回文的故事在后代小说戏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明冯梦龙《情史》辑录了这则故事,他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中的很多诗篇都是回文诗。清代李渔《合锦回文传》小说就是借苏蕙《璇玑图》来编织故事,其中的人物也作了大量的回文诗。最有名的,是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了,这部学者化、考据化的小说全文录载了武则天的题记,《璇玑图》全文及读法。在戏曲方面,元代关汉卿就有《苏氏进织锦回文》杂剧,明有传奇《回文锦》,清洪升有《回文锦》杂剧,俱佚;明无名氏有《织锦回文》戏文,未见。

清孔广林《璇玑锦》杂剧,今存,收入郑振铎编《清人杂剧二集》中。第一折《锦怨》叙苏蕙的闺怨之情及织锦的情形。开篇苏蕙的一段唱腔:

[仙吕入双调过曲][风云会四朝元] [四朝元头]流光飞箭,三春欲尽天,任朱扉通启,翠箔齐卷,景好欢趣鲜。想伊人,此际[中吕宫会河阳]鼓角无声,士马安然。[四朝元]竟日寻芳,笙歌酣宴,[中吕宫驻云飞]只把莺花恋。(嗏)奴苦自吞连。[南吕宫一江风]绿惨红愁煞厌流簧啭,中怀万与千,只忧丈夫浅。[四朝元尾](怎便得)圆机括,丝(丝)缕(缕),引他长见。……[前腔]肫诚一片,凭谁就里传。(到介)借天关星布、地轴风转,巧把情绪展。(上机介)向支(注:应作“织”字)机坐定,左右梭流,上下丝,万络千条,齐归一线,总待人来辨。(只是我的心绪,如何理清哟,嗏!)委曲也难言。密(注:应作“蜜”字)意深情,只仗回文显,循环四处联,纵横万言变,红黄紫白,萦(萦)绕(绕)寸心盘旋。

窦滔遣家人毕有仁进京朝贡,不给家中捎片言只字。苏蕙得知后十分伤心,但仍然表示“凭伊永负三生愿,俺情绪总如春茧”。第二折《锦缄》,乳娘与毕有仁一番对唱,侧面反映苏蕙两年来“寂寞守故家”、“望眼生花”,而窦滔却“赵氏藏金屋,齐眉远天涯”、“薄情足堪诧”的状况。苏蕙并不认为窦滔是有错的,而认为“命定(在)前世原非假”,“破迷只索修书帕”,“凭锦将夫化”。至于这样做的结局如何,那只有“奴身听天罢”了。而且,织锦的目的,也只是击败赵阳台,重夺夫君。毕有仁也唱出了“阳台、任你多娇姹,怎比灵机透九华”之语。从 历史上的苏蕙到清代的作者,都陷入了严重的迷失。他们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转化为妻妾争宠,矛盾转移了,意义也淡化了。进一步说,这种迷失是一种社会病,时代病。在封建社会里,夫权对女性的压榨已毫无人性可言。作者在沉睡中又帮助确立了这种制度。织锦回文这个故事本身的消极意义也在于此。第三折《锦悟》,写窦滔读回文后悔恨交加,遣离赵阳台,命毕有仁去接苏蕙。有一段唱词表达窦滔的心情,文辞颇为优美:

[双调近词][武陵春]一幅鱼油,全把情丝离绪抽,回文周折处,似我恨悲交纽。无端一错铸六州,抛他孤雁空林守……料得凝思际,泪交流。香闺移步下阶头,园憩亭休,看莺燕穿新柳。蓦地伤怀忆宦游,忆宦游。(怕)迷津失足忙援手,非怜影单,那悲凤孤, (要)无惭好仇(似应为“逑”)。兀的(不)苦煞(他)也么哥,兀的(不)愧煞(俺)也么哥。承妻决疣,关山迢递阻河洲,无限深情远寄投。

第四折《锦圆》,窦滔苏蕙相见,苏氏问赵阳台为什么不见了,窦滔说已逐置府城之西。苏氏则提出应请她回来,以免被人说自己妒嫉,只要窦滔处理得好,自然会和睦相处。其实,这是剧作者意图弥补苏蕙“性好嫉妒”的“缺点”而创作的,也是封建士大夫们希望妻妾和平相处思想的反映。这样一来,表面上苏蕙成了完人,结局也皆大完喜,但故事冲突淡化了,社会意义也减弱了。

絮絮叨叨的解释

[talk endlessly]

形容 说话 啰嗦 尽言词絮絮叨叨。—— 《元曲选· 梧桐 雨》 详细解释 形容说话 繁琐 细碎。 元 白朴 《梧桐雨》 第四折:“ 长生殿 那一宵,转廻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 《西游记》 第二十回:“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死心塌地,跟着前来。” 蒋光慈 《 少年 飘泊者》 一:“我假设你是一个与我表 同情 的人,所以我才敢提起笔来向你絮絮叨叨地说,向你表白表白我的身世。”亦省作“ 絮叨 叨 ”、“ 絮叨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第四本第四折:“絮 叨叨 促织儿无休歇,韵 悠悠 砧声儿不断绝。” 清 李渔 《 奈何 天·逃禅》 :“我这里絮叨叨,求他见怜。谁知他狠心肠,绝不相念。” 《红楼梦》 第六一回:“奶奶纔进了药歇下,不便为这点子小事去絮叨。” 鲁迅 《呐喊·社戏》 :“外祖母很气恼,怪 家里 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词语分解

絮絮的解释 形容说话连续不断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详细解释语繁不断貌。 清 黄景仁 《八月十四夜偕华峰放舟城东醉归歌此》:“谓我兀坐不解事,絮絮訾我如热谵。”《儿女 英雄 传》第 十七 叨叨的解释 没完没了 地说别一个人叨叨了,听听 大家 的意见吧!详细解释话多;啰嗦。 宋 周密 《癸辛杂 识别 集·银花》:“察余衷素,且悯余叨叨於垂尽之时。” 元 杨景贤 《刘行首》第二折:“走将来唱叫麄豪,口 不住

好久没看过让我感动的青春片,纯纯的青春,没有堕胎撕逼的狗血剧情,是年少纯洁的感情和懵懂的爱恋!这个小作文肯定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看剧时的感受,看剧的时候真的有太多感触和想法,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青春片!剧里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小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展现了年少青春的欢喜,除了感动,还有温暖!几个好朋友,他们在自己年少的青春岁月和父母和解,和生活和解,也和自己和解,在最后的高三岁月,创造浪漫潇洒的青春奇迹!

百度说这是根据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改编了,我一直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可是艺术又赋予了生活所不具有的浪漫,所有的不敢和未完成的事都会在艺术的长河里涌现出来,这个剧就是这样!不知道大家说的对不对,我也没有去找作者的原话和原帖,而剧中的杨夕和李渔是有现实原型的,他们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是真的青梅竹马,而花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现实总是会比艺术创作更加残酷,现实的杨夕一直喜欢李渔,却一直以为李渔不喜欢她,而现实的最后李渔娶了黄澄澄,可是最后两个人也以离婚收场,不过最终,李师傅还是娶了杨夕,他俩这对现实中终于给了一个happy ending!

这是少有的剧,我想看男二李渔和女主杨夕在一起,青梅竹马的感情,十足的默契,很多的话不用说,一个眼神就明白,一个摇铃就知道对方想干什么!李渔一直爱着杨夕,从小就喜欢,因为杨夕小时候说喜欢打篮球的男孩子,于是李渔去打篮球,可是那么了解李渔的杨夕却不知道他最喜欢的其实一直是足球。对李渔来说,杨夕就是年少的欢喜,李渔无时无刻不再为杨夕付出着,而且无怨无悔,杨夕对李渔也是很照顾,他俩就像亲兄妹,李渔成熟稳重,杨夕活泼好动,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李渔一直陪在杨夕的身边,陪她做很多荒唐的事,陪她一起熬夜学习,给她补课,给他成长,这样的青梅竹马怎么能不爱!李渔是所有女生都想要的那种类型的男孩子吧!可是李渔的心中只有杨夕一个人。全世界都知道李渔喜欢杨夕,只有杨夕看不出来,或者说她不太相信,她真的当李渔是亲人,从小玩到大的亲人!李渔真的太懂事了,他也太成熟,父母不在身边,他不仅能够照顾自己,还能照顾杨夕,他能让自己变得独立又优秀,也能够让自己的每个决定都无怨无悔!

李渔最开始并不想去日本,他的想法是陪在杨夕身边,他的眼睛里始终是杨夕,他说他不想让杨夕一个人生活在那边,他的生活一直有杨夕,杨夕的生活也一直有他的存在,他真的太照顾杨夕了,会担心她回家晚不安全,会为了让她吃胡萝卜想尽各种办法,会自然而然的蹲下来替他系鞋带,会提醒他考试要带的东西,杨夕会帮他整理行李箱,会帮他打开心扉,就自然而然的懂他理解他,彼此早就已经融入了各自的人生中,他想一直陪着杨夕,他害怕杨夕有什么事他没在身边,他也时刻想着和杨夕在一起的每个时光,可是他听到杨夕对花彪的告白,她不是不懂感情,他应该也明白杨夕真的只把他当亲人,杨夕对黄澄澄也是这么说的,真的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李渔最后选择了去日本,离开有杨夕的生活——这么多年,杨夕从未离开过他的生活,但他选择离开,不是代表忘记,是选择在另一个地方而不是在她的生活里的铭记,也是对过去岁月的一次道别,他也选择了勇敢的告白,不给过去留下遗憾!如果现实中的李渔和杨夕在一起了,我真的觉得是我认为的最好的结局,弥补了遗憾!青梅竹马,彼此都懂,没有刻意也不会尴尬,很默契,也习惯了彼此在身边的踏实和安全,也心甘情愿继续为了喜欢和爱而付出!

黄澄澄是个可爱的女生,敢爱敢恨,他爱李渔,他会因为李渔多跟她说了一句话而欣喜,会因为听他的演讲而努力的人,会第一眼看见他就喜欢的人,会想和他一起走向高考度过最后高中时光而放弃芭蕾舞团的人,黄澄澄的付出不比李渔少,可是就像李渔说的,她永远比不了杨夕,因为时间,李渔他俩从小在一起,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而这种习惯却很难改变!但是黄澄澄也是个坚持的人,她依旧付出着,她比杨夕比其他人更懂李渔,也更理解他关心他心疼他,她的眼里心里只有李渔,她大胆的爱着,用力的奔向靠近李渔,她会去找老师帮李渔要漫画书,会送李渔他最喜欢的足球——她一直知道李渔爱的是足球,她会跑很远的路为了想和李渔一起上学,尽管李渔几分钟就打发她,会为了看起水痘的李渔说着一堆虚假的真情实意的话,会因为李渔要送给妈妈一个独一无二的礼物而亲手织了手套送给李渔妈妈,她不求最后的礼物是不是给李渔的,她会因为礼物先到了他手里而感到开心!黄澄澄是一个值得爱的女生,他有眼光爱上了出色的李渔,可是太习惯青梅竹马,注定她的存在要下苦功夫,不过付出总有回报,李渔不知如何表达,却一点点被感动,黄澄澄在海边很开心很快乐,因为李渔送她一双红舞鞋,如此简单而单纯的爱恋,充满的青春稚嫩而热烈的气息!现实中黄澄澄和李渔结婚了,尽管结局的不美好却也让这段感情没有遗憾!

花彪本是一个虚构的角色,现实的杨夕不敢表白,喜欢也不敢说出来,于是他创造除了花彪这个在他生活中掀起浪花的一个人,喜欢她帮助她照顾她,陪她一起走向高考,走向成长!杨夕说,花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奇迹!他加入飞车五人组,他有了关心他的人,陪他一起打工,帮他照顾奶奶,无条件的对他好,花彪学习好脑子灵活,讲义气重感情,但是他太不幸,生活也太艰辛,从小没有父母,奶奶把他带大,可是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还患有老年痴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可花彪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过早成熟的孩子,他总有很多的门路去赚钱,也因此受过太多的伤,花彪是个身世悲惨的孩子,但他积极乐观,他还很幸运,遇见了飞车五人组,遇见了他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人遇见了他喜欢的女孩子!他们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学习,一起闯祸,在高三的最后时光里,轰轰烈烈的向青春敬礼!如果花彪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一定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样样优秀,但是他活的太艰难了!他的成熟和乐观掩盖了他的悲伤和疼痛!

花彪喜欢杨夕,却也悬在嘴边迟迟没有说出口,可能年少的感情就是这样吧,课堂上的悄悄话,课间的打打闹闹,一起放学的路上,一起打过的游戏,一起爬过的屋顶,一起跑过的跑道,每一次紧张担心和焦虑,每一次的安慰陪伴和鼓励,相互扶持着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成长的伤痛,一起诉说生活的苦恼,一起走过每一段时间的旅程!花彪的成绩是稳扎稳打的,他选择陪伴奶奶环游世界,但他告诉杨夕如果可以在北清遇见,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北清遇见!青春的故事总有遗憾,青春的故事没有圆满,青春的故事也没有再见,“谢谢你的突如其来,光辉了我的青春岁月”。

青春的故事总是多姿多彩,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无奈和心酸,李渔要离开他的青梅竹马去日本,临走前终于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至少不会留下遗憾,杨肖和美终于和自己和解有了新的目标和想法,虽然她和杨朝的故事还没有结局,黄澄澄如愿的进了芭蕾舞团,我猜他和李渔的故事还没结束,她说过她会把英语说的和李渔一样好,花彪的人生总会触底反弹,乐观的他会更积极的面对人生,二条从小的经商头脑,一直以来最讲义气的他,一定会在生意场上有更好的发展,而杨夕,那个原来只看金庸武侠的女孩子,到后来开始看琼瑶,青春的懵懂和爱恋逐渐明晰她会更清楚自己的感觉,没头没脑的开心,大大咧咧的享受快乐,继续奔跑,一路向前!他们的故事没有结束,这是一段全新的开始!

整个剧很温暖,很现实,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那段青葱岁月流过,剩下的只有记忆的片段不断交织出来的画面,或青涩或懵懂,有一群值得拥有的朋友,会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不问缘由不问结果,义无反顾的选择帮助和陪伴,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孙小军始终相信自己班的学生是最棒的,他一直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他记得住每个学生的家庭地址,他是最好的朋友,最坚强的后盾,而立棍儿虽然平时很严厉,但他也是爱着这些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不留遗憾,帮助他们走向正轨,还有剧里的父母,杨夕的父母为了让她学习自己苦学高中知识,杨夕的哥哥虽然看着一堆稀奇古怪的发明,平时和杨夕打打闹闹,没个当哥哥的样,但是真的有事的时候,他也是很照顾自己的亲妹妹,很遗憾,他和杨肖和美依旧没有结局,二条以为自己的父母只爱钱,他们也想让二条能够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李渔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他们也是关心和挂念李渔的,杨肖和美的父母那么偏执和极端的态度一次次被转变,最后也终于放平了心态。所有人都在高三改变和付出着,不仅是自己的一场救赎,也是父母和老师所面对的一场人生拷问。每个人在青春的岁月中,逐渐的看清也看懂生活,看懂人生的坎坷和波折,才有了更大的勇气开启另一端人生之路。

人不彪悍枉少年,英文的翻译是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还年轻的气候,年轻的我们充满了朝气,充满了蓬勃的力量,有骨子里的叛逆,有倔强不服输的精神,年轻的我们不需要明白生活多么艰辛,不需要知道未来的路何去何从,只想着轻松快乐的活着,即便是高三的恐怖和压力,即便是有青涩的感觉懵懂的心事,我们年轻的岁月也总是充满好奇,充满欢乐,无忧无虑,谁的青春没有几次轰轰烈烈,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那是成长的痕迹,是热血而激情的青春时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许多年以后还会回味的日子,是长大了以后还想重来一次的时光!

十八岁的青春,十八岁的故事,十八岁撒不尽的热血,十八岁为了梦想而奋斗,为了未来而拼搏,尽管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坎坷和荆棘,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都是年少青春里的奇迹,十八岁的我们就是这样的勇往直前,十八岁的青春无悔!

“我们的18岁,是他们蓦然回首,却再也无法抓住的缤纷花季。”

若是回首曾经,人不彪悍枉少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67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2
下一篇2024-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