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
苏东坡经常和佛印和尚论战,却又常常处于下风,心里很不甘心。有天苏东坡心里又有了一个主意,他对佛印和尚说:在我心里,你就是一坨屎。 佛印和尚则不慌不忙对他说:施主在我心里是一朵莲花。
苏东坡颇为得意,认为此次自己终于站了上风,就回去和自己的妹妹说了。苏小妹听了,笑着对哥哥说:哥哥,你又输了,佛经上说,你看到的东西就是你的内心的真实反映,你把他看成了一坨屎,你的内心就是一坨屎阿。
扩展资料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信仰儒学,自然看不上佛教的教义,更看不起和尚。当他听说金山寺有一个和尚很有名,颇具佛性,就十分不服,打算会一会这个和尚,而这个和尚就是佛印。
可到了金山寺,和佛印和尚谈天说地后,苏东坡就觉得佛印不简单,是个得道高僧,对于人事道理都有独到的见解。苏东坡便把佛印和尚引为知己,经常走动。可苏东坡素来会交际,而佛印和尚有点老实,苏东坡喝完酒就经常劝佛印和尚还俗,还占佛印和尚的便宜。
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在今江西省萍乡市境内)日用为师,学习禅法。十九岁登临庐山,参访云门四世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1010~1071),师从云门四世延庆子荣,师赞叹说:“骨格似雪窦,后来之俊也。”
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历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县境内),江西庐山开先寺、归宗寺;丹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曾四度住南康云居山,接得四方云衲。
佛印和尚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和尚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乐为人所传诵。例如,南宋时出现题为宋苏轼撰的《东坡问答录》(又名《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所记皆为苏轼与佛印和尚往复之语。
-佛印和尚
1 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苏轼·借自然说禅意 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 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护。
2 苏轼诗词中的禅意苏轼·借自然说禅意 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 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护。
3 苏东坡有首赞佛偈的诗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 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仅仅是苏东坡悟透禅机到相当程度的一个小小例证,可以说苏东坡基本上算是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但是他还是没能“八风吹不动”,竟然“一屁”就“打过江来”,这说明我们从知“道”,到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明白一个道理———知“道”,然后能按这个道理做———行“道”,从“知”到“行”这是两回事,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可以说,股市汇聚了人世间所有外在的“八风”干扰,同时股市又赤裸裸的显现出来所有内在的“人性”干扰,要想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而不去“行”“道”,也会最终头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为大家。 这个“行”最重要的一点顺风黑马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 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仅仅是苏东坡悟透禅机到相当程度的一个小小例证,可以说苏东坡基本上算是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但是他还是没能“八风吹不动”,竟然“一屁”就“打过江来”,这说明我们从知“道”,到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明白一个道理———知“道”,然后能按这个道理做———行“道”,从“知”到“行”这是两回事,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可以说,股市汇聚了人世间所有外在的“八风”干扰,同时股市又赤裸裸的显现出来所有内在的“人性”干扰,要想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而不去“行”“道”,也会最终头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为大家。 这个“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纪律,严格按照纪律办事,只有完全实现了按照纪律办事,前面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前面所有的修炼才能体现出他们存在的意义,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功亏一“屁”。
我们知道,即便是佛,也要用严格的戒律来约束修行者。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
杰西·里费莫这样的交易大师到了晚年一贫如洗,最终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原因就在于“知”而不“行”上,他的交易策略没有问题,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贪婪和恐惧战胜了铁的纪律。所以,我们必须用铁的纪律扼杀自己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如果前面你认为自己都能做到,就是这一关你完全不能保证做到,总是临时改变已经经过深思熟虑定好的买卖方案,总是抑制不住采纳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总是……想想杰西可怕的后果,现在下决心退出这个市场还来得及。如果你认为你有相当的定力,能够闯过最后一关,就像巴菲特那样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修炼过来,那好,我们继续。
4 苏轼的诗词名言故事佛心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象什么?” 佛印禅师说:“你象佛。”
苏东坡心中欢喜,又问禅师:“禅师怎么不问我看你象什么?” 禅师不答。 苏东坡说:“禅师你问我你象什么。”
佛印禅师满其愿,说道:“你看我象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象狗屎。” 回到家中,苏东坡洋洋自得,对苏小妹说:“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禅师赢了,你想不想听听?” 苏小妹问到“你怎么赢佛印禅师的?” 苏东坡说“你想听听吗?听我讲给你。
……” 苏小妹听后,说道:“佛印禅师没输,你输了。”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佛印禅师以佛心看人,看你象佛;你以狗屎心看人,所以……” 针锋相对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敷衍豪门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
5 苏轼关于茶的诗词《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6 查询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有:
1、《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3、《次韵僧潜见赠》
道人胸中水镜清, 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 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问底处有南北, 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 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 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 霜髭不剪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 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 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 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顾, 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 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 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阶夜雨自清绝, 谁使掩抑啼孤惸。
我欲仙山掇瑶草, 倾筐坐叹何时盈。
簿书鞭扑画填委, 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 共看落月金盆倾。
4、《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5、《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注:古语云煎水即是煎茶。
苏轼最有禅意的一首诗是《和子由渑池怀旧》。
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们能够勇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知道这个歌妓喜欢那个和尚,所以才劝她告白。
1、君子成人之美
苏轼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歌妓喜欢那个小和尚,但是这个歌妓性格比较内敛,她不敢表达出自己对小和尚的喜欢,只能在小和尚出门之后远远地望着他,苏轼对于这件事早就留意到了。他也一直希望歌妓可以表达出她自己的想法,但是事与愿违,因为当时封建礼教对人的思想约束非常的强。所以这个歌妓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小和尚袒露自己的心迹,这让苏轼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恨不得帮歌妓去向小和尚告白。因为他觉得有情人就应该成眷属,没有必要在乎世俗的眼光。
2、希望他们的感情不受其他东西束缚
苏轼知道歌妓不敢向小和尚表达自己的喜欢,主要是怕两个人身份不符合。因为小和尚是一个和尚,和尚是需要清心寡欲的,所以歌妓第一个方面是怕自己告白失败,第二个方面是怕别人对他们有流言蜚语。苏轼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但是他觉得爱情这个东西是不看场合不看身份的,只要两个人是真心喜欢,就可以克服一切的障碍。
综上所述,苏轼之所以劝歌妓去向小和尚告白,是因为他怕歌妓从此就错过了小和尚,最后抱憾终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