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肖姓的字辈吗?

你知道肖姓的字辈吗?,第1张

肖氏家谱字辈的排序:朝、有、献、典、礼、学、必、昌、家、传、仁、厚、本、文、记、章;京、玉、端、安、长、法、贵、凤。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简化,萧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2019年公安部发表的全国姓名报告中,肖姓在百家姓中的排位变为第三十三位。

肖姓的发展: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

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

-肖姓

百家姓上没“肖”这个字(有萧字)

肖氏的起源:

"肖"姓(作姓氏时读xiāo)基本都原为"萧"姓,因《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后废止)而产生了"肖"姓,后因户口姓氏变动较困难,于是很多人便没有改回原"萧"姓。

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在汉代有肖安国、肖绍。在二十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身份证上是汉族的都是"萧"改的"肖"

曹肖二氏渊源及“曹七肖八”说

湖北阳新  曹裕义

在湖北黄石地区有“肖曹本一家”之说,意思是本地肖氏本来与曹氏是同宗同源的。何来有如此之说呢?曹肖二氏究竟有何渊源?很多人都只“听有此说,而不能详”。

其实,在鄂东南地区的大冶市、黄石西塞山区和阳新县以及临近的江西省瑞昌市等地的曹氏宗谱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据曹裕雄先生主编的、七省合修《曹氏大成宗谱》,收录的一篇明万历丙辰年(公元1616年),名为曹相国的曹氏先贤所撰“原序”记载:“此谱系道士袱肖氏家藏。其先故萧十公守礼之族,何以讳本姓,从排行,萧字为氏?或谓避难帮,其说近是。至肖大邦辑变,仍曹氏无改,亦不忘本源之意……志铭于瑞昌旧牒。”(注:文中标点为修谱者所加)

这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改曹氏而为肖氏的是一位江西瑞昌的人。他为了躲避强盗,而逃离祖居地江西瑞昌,隐姓埋名于道士袱(即现在的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那么他为什么偏偏改成了“肖”姓呢?谱序中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先祖“曹守礼”行派为“萧”字,在堂兄弟长幼排序中位“第十”,故后人称之为“萧十公”。这位隐姓埋名的人就按照先祖的行派“萧”字改成了“萧”姓,这样也算是不忘先祖之恩,铭记先祖之德的一种出于现实需要而又很无奈的改姓策略吧。自此其子孙后代都以“萧”为姓。直到他的一位名叫“肖大邦”的后嗣拿出家藏族谱,这才让曹萧二氏的渊源大白于天下。

说到这里,明眼人其实早就应该从这段“原序”文字中看出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明显地将“萧”与“肖”这两个字进行了混用。文中既说“萧十公”及“萧字为氏”,又说“至肖大邦辑变”,究竟是“萧”还是“肖”?实际上就是“肖”。道士袱的那些肖氏宗嗣确实都写作“肖”。“原序”中的不一致,按我个人理解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现在修谱者抄录时未认真校对而导致不一;其二,或许原序确实就是那样书写的。那么我们进一步来讨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在“基于曹氏豫章梅林派《曹氏大成宗谱》原序解读”一文中已经有过阐述。实际情况是宋时江西瑞昌洪阳上乡双溪(今瑞昌市洪一乡双港村)这个地方,有名为曹汝惟的曹氏先祖,他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名曹守恭、曹守敬、曹守礼,三兄弟还有其他的堂兄弟。在堂兄弟中按长幼排序,他们分别是老八、老九、老十,他们的字辈为“肖”字,按照字派行序来排序,他们又分别为“行肖八”“行肖九”“行肖十”,故曹氏后人除了可以分别称呼他们为“守恭公”“守敬公”“守礼公”外,还可称分别称他们为“肖八公”“肖九公”“肖十公”。如此说来,“原序”中的“萧十公”的“萧”本为“肖”字,这在“肖大邦”这个真实的人的姓名中得到了佐证。

萧”“肖”均为不同的姓氏。这两个姓氏为春秋时期并行的两姓。其中“萧”氏两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而“肖”氏实际上在汉代以后就难寻踪迹了。现在国内的“肖”氏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原来的“萧”氏。其实原来的人对“萧”和“肖”还是有严格区分的,只是现在很多人把“肖”当作“萧”的俗体字,也有不少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而导致混用,这与一些工具书的注释也有一定关系,比如《汉语大词典》包括现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证一下,我绝不敢胡言乱语。那位曹氏宗谱“原序”撰写者曹相国先贤是一位生活于明代的文化人,其当然知道“肖”氏实际上在汉代以后就难寻踪迹了。按其理解,只有将“肖”作“萧”才符合当时姓氏存在于世的现实,故而他可能认为应是“萧字为氏”,将“肖十公”一并改为“萧十公”。而至于当时那个活生生的“肖大邦”既已将姓作“肖”字,他也就无法改其姓名了,尊其姓名而弗敢改,这是一种伦理,是一种尊重。当然,如果“原序”确实全都是“肖”字,那么这两段文字也就权作一点知识延伸也未尝不可吧!

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是谁开始易“曹”为“肖”的?始之于什么时候?

这也在《曹氏大成宗谱》和山东菏泽曹国文化研究会湖北分会编写,曹裕雄先生主编的《曹姓史料汇编》一书中有了答案,那就是曹守礼公后嗣中的名叫曹贵明的改为了肖贵明,我们曹氏后嗣当尊称其为“贵明公”。至于贵明公生活于什么朝代,《曹氏大成宗谱》并没有其生殁庚记载,按本人推算,他应该是生活在宋末时期的。

直到现在,贵明公后嗣仍然姓“肖”,分迁黄石各县市区乃至其他地区者大有人在。他们当中依然有供奉曹氏先祖者,道士袱肖氏每年春节都有祭祀活动,逢曹必言“肖曹本一家”。浓浓血脉亲情如滔滔江水,流之不竭。他们至今没有改回为“曹”姓。现今时代,姓名已经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如身份证、毕业证、职称证、社保卡等无一不与姓名身份相关,故而即便想改也不那么容易,更不现实。当然,我们曹氏的很多宗亲还是希望他们改回祖姓为“曹”的。特别是曹守礼公另一支迁居湖北黄冈团风淋山河的曹氏后嗣,更是希望这些“一家亲”的肖氏宗亲都能早日认祖归宗,舍“肖”归“曹”,当然这仅是一种宗族情怀。

以上即为黄石地区曹肖二氏的历史渊源,曹肖二氏确为同宗共祖一家亲!当然黄石地区可能并非所有的“肖”氏都同出自一脉,他们当中或有本为“萧”姓者而作“肖”,抑或还存有少量自汉代以来的原姓“肖”者。至少可以说黄石地区的部分肖氏是与曹氏“本为一家”的。

在微信群——“豫章梅林曹氏《文昭堂》大宗宗族群”闲聊时,有名为曹庭钟旅居北京的作家,按辈分我应称之为“太公”宗亲,他在群中向我请教:“听说我们黄石有‘曹七肖八’之说,这有何由来?是何意?”

其实,我也只是在微信群中几次听到我们鄂东南地区曹氏宗亲说起过“曹七肖八”,但他们没有人能说出因由,均寄望于其他宗亲作答。我也曾向肖氏友人打听过,他们也确认有此之说,但对其含意和由来亦是未为可知。

我只好如实告知庭钟宗亲,我也不知。后继续与庭钟宗亲开玩笑说:为何有“曹七肖八”之说?或因易“曹”为“肖”的肖氏宗亲感念先祖,尊“曹”莫不如“肖”,根据“七上八下”字面之意,引申为“曹”为“上”,而“肖”为“下”,对“曹”有尊崇之敬意,此乃我们那些易姓为肖氏的宗亲出于尊宗敬祖的谦辞。庭钟宗亲笑说:“你想象太丰富啦!”

下面即我个人推测,权作一种自圆其说吧!

“曹七肖八”之说显然只存在于湖北黄石地区,其他地方还未听说过。既然只是黄石地区有此说,那么其必定指向曹贵明公为躲避强盗骚扰而易“曹”为“肖”之渊源。

基于此,才可能有“曹七肖八”之说。

除了“曹”“肖”二氏外,“七”“八”仅为两个数字,不知其故,确也难以理解。

但我认为“曹七肖八”的传言是真实存在的。

我根据曹肖二氏渊源猜测:一开始可能是“曹起肖发”,意思是肖氏发端于曹氏,故以“起”来表明“起始”“发端”;“发”即“发展”“大发”。或许是肖氏用此简单四字来告诉子孙,他们肖氏是肇自于曹这个姓氏源流的,是告诫子孙不要忘记了他们肖氏的根为曹氏,不忘先祖,记住自己的姓氏来源。

由于鄂东南地区“起”与“七”同音读着“qi”,“八”作为一个谐音“发”的吉祥数字,在口传“曹起肖发”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曹七肖八”之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视乎是合乎情理,且站得住脚的。在多方求证而无结果的情况下,就让我的这种猜测暂时来消解人们特别是曹肖二氏的疑惑和好奇吧。

                  2018年5月29日夜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00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7
下一篇2024-0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