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6 21:39:51)
转载▼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不完整的小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字,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的。而后面四十回,没有曹雪芹的一个字。张爱玲说过,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可见,作为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没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红楼故事,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但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网状叙述展开的小说,很多情节预先伏笔,四处照应,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始,已经完成了整部书的构思。不同于其他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年,增删五次创造出来的。因此一整部大书的情节基调在一开始就定了下来。作者用行云流水之笔,一步一步的把整个故事真实的展现出来,最终把真个故事的悲剧推向高潮。因此,让我们现在探寻《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故事变得有可能。下面我们尝试通过前八十回留下的伏笔和脂砚斋的批语来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段爱情进行解析,把曹雪芹笔下的完整宝黛爱情故事展现出来。
根据脂砚斋和畸笏臾的评语,曹雪芹已经初步完成了整部小说的创作。后半部原稿有“五六稿”在一次眷清时“被借阅者迷失”,其余的稿子被畸笏臾或者他的亲友保存着,后来,他担心再被迷失,再也没有拿出来。殊不知,他一个人抵挡不住岁月的流逝,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就这样同他的名字一起,被遗失在历史长河里了。根据八十回后的残存的回目,以及曹雪芹前八十回安排好的剧情和脂砚斋评语、畸笏臾评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整个爱情故事以及结局。
在《红楼梦》伊始,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故事中,作者早已经安排好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的悲剧色彩。林黛玉进贾府初识贾宝玉,真是他们前生早已注定好的缘分,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觉得面善,然而第一次两个冤家一聚头却惹来了摔玉风波。在贾宝玉心中,自己是浊物,连“神仙似的妹妹”都没有的东西,自己却有,可知它不是好东西,于是要摔了那劳什子。而林黛玉由于出来乍到、投亲贾府、寄人篱下,她特别细心敏感,处处谨慎留意,缜微体察别人的心思,却被贾宝玉犹如狂风骤雨般的爱慕所震撼了!回到房中,她就暗自淌眼抹泪:险些因为自己而让贾宝玉摔了那“命根子”。正如脂评所写:“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是炽热的、直接的,自从见面的第一天起就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奔腾不息。而林黛玉由于她自身的特殊遭遇,性情多心善感,她出于爱惜宝玉而自责自己,故而将来,她必然爱惜贾宝玉而更不自惜。对于二玉,袭人有一句话说的最切:“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更奇怪的笑话还有呢。若为他这种形状,你多心伤感,只怕你还伤感不到呢!”这里,脂评有言“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正由于这种不自惜的行止为贾宝玉怜惜伤痛、思念忧心,最终才“泪尽夭亡”的。
在解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第五回最为关键。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五回中已经向读者透露出整部《红楼梦》的构思大局。因此要进一步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我们不妨先从《终身误》和《枉凝眉》这两首曲子入手来进行解读。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主要是描述薛宝钗因婚姻而贻误终身。借用贾宝玉的口吻,叙述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产生根源。“金玉良缘”是指薛宝钗的金锁与贾宝玉出生之时所含的“通灵宝玉”相配;“木石前盟”即为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与“通灵宝玉”前身女娲补天石的盟约。绛珠草为了答谢神瑛侍者对她的灌溉之恩,修成人形后,跟随石头下凡,还泪报恩。《终身误》表现为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后,薛宝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贾宝玉仍然念念不忘因为她而死去的林黛玉,再加上现实生活中,贾府的败落后的窘迫和生活上的诸多不幸,以及他和薛宝钗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目标的迥然相异,对社会现实的思想领悟上截然相反,最终导致他出家为僧,从而造就了薛宝钗的不幸。
《枉凝眉》则是描述林黛玉即使眉头紧锁、黯然悲伤也是枉然。林黛玉从小就没了母亲而寄居贾府,也许是他们今生的缘分,也许三生石畔上早已注定,不早一步、不晚一步,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千山人海中相遇。如果说这世界上真有一见钟情,然而,林黛玉遇上贾宝玉却注定了悲剧结局。他们有缘无分,空自无奈、空劳牵挂、徒然流泪,一场空欢,心事虚化。
林黛玉自幼没了母亲,寄身在贾府使她倍感孤独,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小小事情而感觉“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风吹草动、风言片语,在她柔弱的内心中,都会被折射成狂风海啸、流言蜚语。掩埋在她那平日里目下无尘、心高气傲的内心深处却是一颗极为脆弱的心灵。
在《红楼梦》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金玉”之说和金麒麟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贾宝玉自幼就和林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因而每每或喜或怒,都会变尽法子试探黛玉。稍明时事的林黛玉也受到那些“邪书僻传”的影响,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结果“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的琐琐碎碎,经常引发这些口角之争,最后闹到摔玉、剪穗子而不可收拾。
贾宝玉摔玉是因为这“劳什子”引来“金玉”之说,他恨这“金玉”之说,恨这“劳什子”高低不择,也恨没有林黛玉的“好姻缘”,所以,经不起林黛玉的虚心试探而暴怒异常、心冷俱灰,顿时犯起了“痴病”。他摔玉只是纯粹的想表明,对于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林黛玉更重要,即使这玉,也要砸了完了事了。贾宝玉内心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而林黛玉内心却是这样想的:“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需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因此,两个人本来就是一个心,却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炽热的、痴狂的,他心里一时一刻都有着黛玉,不管他自己怎么样都好,只要黛玉随意,他就是立刻死了也是愿意。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更是痴狂的,比起贾宝玉是有过而无所没有不及。正因为这样,她才时时刻刻隐埋自己的真心真意,试探宝玉,故意和宝玉怄气,故意不理不睬宝玉,故意冷落宝玉,因为只有让她看到,贾宝玉为她而着急,为她暴躁,为她生气,为她哭,为她流泪,她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贾宝玉内心里面有她的存在。
在《红楼梦》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感情妹妹》,宝黛的爱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这个回目上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林黛玉的用情之深。此回中,贾宝玉因为挨他父亲的狠命鞭挞而伤痕累累,林黛玉痛惜不已,“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贾宝玉深受感动,悄悄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子。关于手帕,冯梦龙《山歌》里有诗:“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书中写道: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写下了题帕诗三首。
自此,黛玉一直以来的委屈、不安和忧心便化作为相思的泪水,题在两块旧帕上。
题帕诗之意已经很明显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已经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酬答知己,为了还情,她做诗帕已经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直接写出了“暗洒闲抛却为谁?”为了贾宝玉,林黛玉可以不惜自己,如果眼泪能缓解宝玉身上的伤痛,那么她宁愿流尽所有的眼泪;如果眼泪能够传递自己的相思,那么,自己情愿有永远留不完的泪水。“湘江旧迹”和“泪痕”喻指泪痕。在林黛玉内心里,她已经把湘妃自比,将贾宝玉视同丈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觉醒深重,在后面的情节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二玉一条心了。
在《红楼梦》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因为秋后犯旧疾,贾宝玉去探望她,书中写道:
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贾宝玉和林黛玉虽话家常,却句句真言,所谓大恩不言谢,至亲不谈情。宝黛情深,相濡以沫,不论日后世道沧桑变幻,他们终不会想忘。这时候,贾宝玉和林黛玉也就怡红院和潇湘馆一墙之隔,宝玉关心黛玉尚能如此贴心仔细,试想将来,当贾宝玉和林黛玉仓皇离散之日,贾宝玉望家乡,路远山高,秋去冬来,春尽夏到,他依然不能回来。把林黛玉看成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贾宝玉,他又能如何呢?他不过也只能日日夜夜牵挂着林黛玉,对月长吁,空自蹉叹!
在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中,宝玉听紫鹃哄他说:林姑娘要回苏州去了。贾宝玉信以为真,竟眼直肢凉,“死了大半个”。林黛玉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书中写道:
黛玉一听此言,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林黛玉已经把贾宝玉的生命看得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惜其人更爱其人,这是罕见的至深至重的真正至爱!
如果说,能把爱情分做三个层次。其下为“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中为“生不同寝,死亦同穴”的梁祝式蝶恋。那么,其上则为黛玉式“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之深已经水乳交融、相知相惜了。
在曹雪芹笔下后四十回的故事中,由于政治势力的恶斗而导致贾元春成了牺牲品,“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府失去了大树的庇护,很快就大祸临头。贾宝玉因为“不才之事”而招来“丑祸”而被迫仓皇离家出走,王熙凤也因为平日里的多条命案以及多次胡作非为而罹祸。在这里发生了贾宝玉和王熙凤被拘于“狱神庙”,得到“茜雪、红玉”相“慰”。在贾宝玉离家出走的日子里,他时时刻刻牵挂着林黛玉,牵挂着林黛玉体弱多病,牵挂着林黛玉多愁善感经不住这么多的创伤打击,他自蹉自叹!而林黛玉何尝不是一心牵挂着宝玉,她忧忿悲痛、日伤夜悲,她怜惜着宝玉的不幸,担忧着宝玉现在的生死吉凶,担忧着宝玉将来命运多舛、多灾多难。本来就柔弱的她,所谓“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终于,她把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的炽热的爱,化作为泪水,报答了她的知己贾宝玉。还没来得及见贾宝玉最后一面,林黛玉便“泪尽夭亡”、“证前缘”了。应了脂评“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一别西风又一年”,当贾宝玉再次回到大观园,原来住过的“怡红快绿”院落,已经“展眼便红稀绿瘦”了。林黛玉住的潇湘馆,之前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此时已经面目全非、人去楼空唯见一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了。红颜已逝,黄土陇中。天边尽头,何处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心灰意冷,悲伤欲绝的贾宝玉在紫菱州寂寞的“对境悼颦儿”。
再后来当一切尘埃落定,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这里有薛宝钗和贾宝玉谈旧情的情节。后来有情节“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导致贾宝玉对现实生活感到更加的愤慨与绝望。最后,贾府“事败”,贾府最终被抄没,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了。
事实上,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作者已经向读者透视了后四十回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结构,在这里作者向我们描述了贾宝玉最终为什么娶薛宝钗的心态。书中描述了藕官祭祀死去的菂官,写道:
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
贾宝玉嘱咐芳官告诉她虔诚“只在敬心,不在虚名。”这里曹雪芹用了春秋笔法,为结局埋下了伏笔,预视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当宝玉怀着这种“只敬在心”的心情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当他准备开始另一段新的生活的时候,却发现现实社会风雨飘摇,远比他想象的还复杂、残酷。后来贾府“事败”被抄没,他们的生活处境步履维艰。这一切使贾宝玉对现实生活感到愤慨和绝望。
尽管薛宝钗温顺贤良,是一个称职的妻子,但薛宝钗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目标的和贾宝玉迥然相异,对社会现实的思想感悟上截然相反,她不能理解贾宝玉对繁华尽逝、群芳消散的伤痛,不能理解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深至重,一向绝顶聪明、善解人意的薛宝钗又做了一件蠢事:她以为贾宝玉经历了这么多,能够“浪子回头”,脂评残存回目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因此薛宝钗劝诫贾宝玉用心功名,重振贾府。
爱情只有两个人才能有酸甜五味,然而剩下一半的爱情却是永久的痛楚。正如《呼啸山庄》里面所说“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狐魂野鬼。”
当贾宝玉重返大观园,看见昔日欢笑过的亭榭楼台早已荒芜一片,曾经繁华锦绣花丛世界如今唯剩下无边的落木萧萧,往昔蜂团蝶舞的怡红快绿早已红稀绿瘦,曾经让他流连忘返的潇湘馆早已人去楼空,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形影不离的身影,再也见不到昔日那个让他如痴如醉的莺声笑靥,而感受到的是心底撕心裂肺的悲痛,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境呢?
最终,这个最深于情的人,却走了一条最薄情的路,弃绝亲人,离家而去了。酿造了更大的悲剧。贾宝玉“悬崖撤手”出家为僧,造就了薛宝钗“终身误”。一个人的不幸,两个人的无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贾宝玉 - 第一主角,书中的情节主要是以他为中心,故事从他的前世写起,几乎就是在写他一生。厌恶世俗名利,追求浪漫美学情怀的满足。
住在怡红院,在诗社中号为“怡红公子”更是母亲眼中的“混世魔王”。脂砚斋透露雪芹评贾宝玉用“情不情”三字,某些人认为指贾宝玉具有深广的人文主义思想,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没有感情的人、事、物。
2、林黛玉 - 女主角之一,与贾宝玉相映衬,为“木石前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性灵形象的典型。林黛玉为贾母外孙女,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贾府,父母双亡,聪明绝顶,品貌风流,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才情高捷,同时伶牙俐齿且自尊心强。
书中宝玉曾以“神仙似的”形容黛玉的气质外貌,宝钗则戏称她“颦儿的一张嘴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字颦颦(本无字,贾宝玉以其“眉尖若蹙”为灵感所赠),住在潇湘馆,在诗社中号为“潇湘妃子”。占花名签得芙蓉。
脂砚斋透露雪芹评林黛玉用“情情”二字,指林黛玉能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自己所爱的人。高鹗版为病逝。周汝昌等红学家认为最后投水自杀。
3、薛宝钗 - 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相对,红楼梦曲中称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薛宝钗为王夫人的外甥女,即宝玉的姨表姐,随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居住贾府。
她体态丰艳,才情亦高,为人亲和圆融,心思细腻,在贾府众多下人中,比多情敏感的林黛玉受欢迎得多,也深得贾母喜爱;住在蘅芜苑,在诗社中号为“蘅芜君”。
占花名签得牡丹。薛宝钗服膺世俗价值,虽然她身上所佩戴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为“金玉良缘”,但在宝玉心中仍不及超凡脱俗的林黛玉。
书中反复隐喻,如:冷香丸、所居院落蘅芜苑前大石封闭及无花冰冷的环境来看,有人认为评语似乎应为“冷情”。
警幻曲中称“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暗示宝玉与宝钗成亲,但宝玉怀念黛玉,虽然宝钗有如山中高士,也有举案齐眉的美德,但宝玉心中依然难忘黛玉。
4、史湘云 - 重要配角,贾母娘家史家的侄孙女儿,和宝玉、黛玉同辈,父母双亡,由叔父母抚养长大,家世中落,经济拮据。幼年时因贾母疼爱,也曾在荣府居住一段时日,是宝玉的第一个青梅竹马,与宝钗交好。
性格爽朗明快,为人豁达大度,厌恶忸怩作态,言谈举止自然随性,有一次因此得罪了林黛玉。并不住在大观园,在诗社中号为“枕霞旧友”。
占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二百多年来一直激动着人们的心弦。早在曹雪芹还没有完全脱稿的时候,这部小说就在人们手中传抄流行,其中的故事,已成为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做“开谈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清代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和邹弢的《三借庐笔谈》还分别谈到了两则动人的故事:一个是杭州的一位姑娘,因为读《红楼梦》,自感身世,积郁成疾,后来悲痛而死;一个是苏州一位姓金的男子,读《红楼梦》,悲悼黛玉的命运,终于成为疯子。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谱写了一曲关于爱情和理想的动人心弦的乐章,它使封建社会里遭受礼教残酷压制的广大青年男女因为爱情上的痛苦和不幸命运而产生共鸣,也唤醒了他(她)们为幸福和自由的恋爱、婚姻的追求。《红楼梦》所写的宝黛爱情悲剧有着时代的深刻的典型意义。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宝黛爱情有着精心的设计与布局。这部作品有着一个复杂庞大而又精巧玲珑的网络结构,宝黛爱情在这个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和一些次要的故事和情节互相穿插,互相交织,构成了严密的整体。从这个爱情故事来说,第三回到第七回,黛玉、宝钗相继进入荣国府,是这个故事的序曲,从第八回到三十二回,主要是爱情双方这一对矛盾的内部发展和冲突。宝钗的出现,又给这矛盾以新的复杂内容,同时又逐步展示各有关人物的思想、性格。三十二回以后,爱情的矛盾由内部转到主要写外部,作者从贾府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展示它无比的复杂性,进一步突出它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八十回以后,应该还有急转直下的第三个阶段,宣告这—悲剧的最后完成,悲剧人物的最后结局。可惜作者没有完稿(或者说原稿的这—部分已经遗失)就去世了。这—工作是由高鹗来完成的。 贾宝玉是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世家子弟,是这个封建家族所期待的家业的继承人。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封建家庭所安排的道路走,而成了一个叛逆者和不肖子孙。在该书中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家庭充满了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了一株具有新的活质的幼苗。贾宝玉的家族和所在的世俗社会反而成了他认识—切罪恶渊薮的课堂。书中有一首《西江月》写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怕世诽谤。” 他成了这个社会“无才补天”的顽石,成了封建家长心目中的“混世魔王”。封建家长在这个子弟身上充满了失望和惊慌。 贾宝玉性格的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对旧的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孔孟礼教的怀疑与批判。他说过,“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他批评“混供抻,混盖庙”的愚昧主义。他对当时一般读书人走的八股科举制度极端反感。他厌恶仕途经济,厌恶那些贪婪无行、钻营拍马、像贾雨村之流的官僚士人。对于封建社会标榜为文臣武将的典范的“文死谏”、“武死战”,则大胆痛斥为“沽名钓誉”,“国贼禄鬼”,而对于在封建家庭中处于受压迫、受侮辱地位的许多女子,则寄予赞扬和同情。在贾宝玉身上,透露出了我国十八世纪刚刚升起地平线的民主主义思想萌芽的光芒。 林黛玉在大观园姐妹中最了解、同情和支持宝玉,因而成为宝玉知心的—位朋友。他们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培植了爱情的幼苗。黛玉从来不劝宝玉关心仕途经济,去读书做官。我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所陶冶出来的高洁才情。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明诗工赋,在大观园里迸射出奇光异彩。她酷爱的不是《四书》、《列女传》,而是那大胆表现反抗封建礼教的《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作品激发了她和宝玉的青春的觉醒,并共同为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而斗争。 三十二回以前,我们看到爱情主题的描写差不多是紧针密线,笔力集中。三十三回以后,虽然也写了与这—主题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件,如宝玉挨打,钗、黛探伤,袭人被提拔,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宝玉梦中大喊“木石姻缘”等等,但这条密线渐渐疏淡了下来,到三十八回以后、似乎中断了。 曹雪芹的笔开始转而去写荣国府里大大小小的宴饮聚会,姑娘们的联社赋诗,写贾府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以及一系列其他事件。因为在三十二回以前,在集中笔力写了宝黛的互相试探,然后在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信任这个“内部”矛盾解决以后,曹雪芹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来揭示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和深刻的根源,需要更加深广地写出贾府以至整个世俗社会的腐败、衰朽,以及大无可如何的没落趋势。所以,可以说三十二回以后,宝黛爱情描写重点从“内部”转向了“外部”。 我们看到,在此后的章节里,宝黛的误会、吵闹少了。在疏密相间的爱情描写的发展中,林黛玉总是哀叹在大观园里谁是自己知冷知热的人。三十五回,怡红院前,探伤的亲人络绎不绝,“黛玉看后,不觉点头,想起父母的好处来,早已泪痕满面”。她想起《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见到新来的薛宝琴,都不由产生何处有亲人的悲叹。她脆弱的心差不多要被这沉重的心事所搅碎。在偌大的大观园,只有那贴身的丫环紫娟在为她分担着自己的悲哀和欢乐。情辞试莽玉,这位好心的丫环代姑娘去考验宝玉几乎闹出—场乱子,但也只有她,能够和黛玉直率地讨论深深隐藏着的心事:“……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完了大事要紧。”但是我们又怎能希望黛玉会有更勇敢的行动呢?而且又怎能期待紫娟这个地位卑贱的丫环能给姑娘以多大的帮助呢?然而当薛姨妈假惺惺地说不如把林妹妹定给宝玉时,紫娟终于不顾自己的身份和羞涩而急忙凑上去说:“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但是,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实际也包括高续四十回)我们却始终没见薛姨妈把自己的话付诸行动,究竟“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不仅没有说,倒是“金锁是和尚给的,说是要有玉的才能配”之类的话没有忘记挂在嘴上。这位伪善的姨太太—席廉价的“爱抚”,居然就赢得了黛玉天真的感激,并从此认她作了“妈”!五十七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薛氏母女的伪善,黛玉的天真,紫娟的热情,更是我们洞察黛玉内心世界的重要章节。 封建社会里,普遍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制度,青年男女对于关系着自己切身利益的“终身大事”没有主宰的权利。他(她)们被隔绝在互不接触的狭隘的天地。封建家长对自己子弟的要求是熟读圣贤书,做好八股文,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以便成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奴才,而对于一个女子,则要求她们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们的青春就是在重门深闺娴习女红针黹、描龙绣凤中耗去,《女儿经》、《列女传》之类的腐朽书本成为她们仅被允许看的生活教科书。封建礼教的枷锁禁锢着她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今天的读者差不多无法理解或者怪罪她的过分感伤了,但我们应知道,这个姑娘这种扭曲了的思想性格正是那罪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作品描写爱情婚姻的第二人——那个本来在宝黛爱情中是个多余的人的薛宝钗吧! 姑娘们同填柳絮词,黛玉写得很感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而薛宝钗却在漂泊的柳絮里找到了乐观和希望,她似乎是针对着黛玉的悲愁唱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格调:“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在大观园里的成功,正是和她的“善假于物”分不开的。她能在凤姐向贾母讨欢的当儿凑着说:“我来了这么几年,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也不过老太太。”在三十二回里,我们已经看到她竟然就金钏儿的惨死大张诬蔑之词。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当尤二姐被凤姐毒计害死后她的冷漠无情:“这是前生命定……只好由她去吧!”这个少女灵魂已经被封建正统思想污染到了一种可怕的境地! 薛宝钗这个在宝黛爱情王国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她是以与当时社会的融洽自如、乐观与进取的精神进入大观园的。这个少女不仅有着封建“闺英闱秀”中少有的秀美,但又有着世俗社会的一切庸俗。这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下人欢心的少女,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金陵薛家,是赫赫一世的皇商的千金。她的母亲是贾府当权派一一也是主宰着宝玉婚姻大权的王夫人的胞妹。正由于上一代的联姻,使得四大家族更具有荣辱与共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宝钗形象有时确也迷乱过宝玉这个具有世家子弟某种劣根性的贵族公子的视线,因此使黛玉不得不带有过敏的提防。而林黛玉这个苏州姑娘在贾府,实际上已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世俗社会要求婚姻—方的一切,她几乎都没有,她没有任何有效的物质力量去与第三者抗争。她唯—具有的,只是她那颗少女赤诚的心,一颗与宝玉共同跳动的心。她炽烈地爱着宝玉,但却又必须把这颗心深深地埋藏在她那闺阁**的身份里面。她需要自矜内重,绝不允许她的**身份那怕稍稍损伤—点。在这个异姓的环境,一切“都要步步留神,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更何况那种“*乱”、“私奔”等在礼教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她毕竟还是一个诗礼传家的名门闺秀,她所受的教养,使她不可能有更大胆的反抗行动。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此矛盾,如此痛苦的悲剧性格!而在大观园世俗的人们看来,她反而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这对她又是多么的不利。 第七回,周瑞家送宫花。我们看到唯有她要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她并不知道她是无意中得到最后的两枝,然而却禁不住冤屈送花人:“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这是序曲里让我们看到的黛玉的性格。 进入第八回,爱情的冲突便逐渐展现出来。宝钗初入贾府,一次,不过与宝玉闲谈而被黛玉撞见,她偏偏说了一句:“我来的不巧了。”这是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黛玉爱情的第一次流露,而且是以一种她所特有的莫名的、多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她知道,封建社会里,往往因应着什么“金玉良缘”之类的话而构成婚姻。她已感到,这个佩戴着金锁的姑娘,进入在她看来似乎是自己领地的王国,对自己有多么大的威胁! 第九回写宝玉入学时到黛玉处辞行,黛玉也要问一句:“你怎么不去辞你的宝姐姐呢!”从第八回到三十二回,我们看到宝、黛爱情是充满着如此多的、无休止的烦恼、生气与痛苦的。“大观园诗才题对额”以后,黛玉以为自己给宝玉做的香袋被小厮们摘去而大为伤心怄气,却不知宝玉珍藏在自己贴身的胸前;又一次,因湘云无意中说了句唱戏的小旦像林姐姐,却引起了一场气泄在宝玉身上的风波。…… 爱情,总是带着它那个阶级和时代的色彩。在《红楼梦》的时代,像黛玉的出身和教养,我们不能想象能有今天刘巧儿那样的女性,会骄傲地唱出:“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的时代的声音。现实主义巨匠曹雪芹,总是把握住这个塑造人物典型的方法。 在二十九回里作者就曾经给我们作过交待:“原来那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反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封建社会和它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就是这样,统治阶级可以允许最下流的*乱,最无耻的两性关系——像宁、荣二府里里外外发生的一桩桩丑事那样,但却不允许纯洁合理的青年男女——像贾宝玉、林黛玉那样的爱情存在。 在这些章节里,我们除了看到宝黛爱情的描写,他们思想性格的刻画外,还看到薛宝钗性格的逐步展示。它让我们在大观园大大小小事件的描写中,渐渐认识这个随分从时、深得上下欢心的少女的本质。她有着与自己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处世哲学: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个从来不爱什么花儿粉儿的姑娘,经常吃着一种“冷香丸”,理性似乎过早地夺去了这个少女应有的热情。她心里口里赞扬袭人:“倒别错看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她并“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贾母为她做生日,让她点戏,这个口口声声“女子总以贞静为主”的少女,居然在贾母面前点了《西游记》、《山门》这样两出热闹戏。她还回答贾母,她爱吃的是甜烂之物。原来,“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喜者说了—遍。”又一次,贾妃从宫中送来一个灯谜,在宝钗看来,“并无新奇”,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在这前一部分的初步展示中,我们看到,她是一个过于早熟、过早地就失去了少女的单纯、世俗的市侩心理过早地渗入她灵魂的人。正因如此,她深得上从贾母、元妃,下至袭人等许多正统派人物的欢心。 宝黛爱情就是在这种充满了矛盾的因素中发展着,阴霾的云雾也渐渐地笼罩到他们的头上,种种不祥的预兆似乎已经告诉人们它的悲剧结局:“金玉良缘”的说法以外,又来了个张道士为宝玉提亲:清虚观打蘸,偏偏又让宝玉得到一个与史湘云一样的金麒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奇怪的回目,不知道曹雪芹将要告诉我们这—爱情故事的什么变故。二十二回又说“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意将给她做十五岁生日。人们都说:“自然和往年给林妹妹做的不同了”。还有,宫里的贵妃娘娘送给众姐妹的礼物,惟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这难道都是偶然的巧合吗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是写宝黛爱情的极为重要的—章,这一章是一个转折。它至少告诉我们下面三点内容: 1,通过袭人、史湘云的谈话,我们知道了薛宝钗思想性格的本质,并且知道了宝玉所以选择黛玉而厌弃宝钗的根本原因。 2,从黛玉无意中听到袭人、史湘云和宝玉的对话,亲闻了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她终于释开过去始终“不放心”的重负。 3.宝黛互诉肺腑,偏又被袭人撞见,震惊万分,“惊疑不止,又是怕,又是急,又是臊”,引起她“倒怕将来难免有不才之事,令人又惊又畏,却是如何处治,方能免此丑祸”的担心。预示着她在王夫人面前的告密、封建家长的防范、大观园里—系列不利于宝黛爱情的事件的发生。突出的如宝王挨打、抄检大观园、撵逐晴雯、司棋、芳宫等。 脂砚斋在关于《红楼梦》的行文结构的评语中经常有一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说法。那就是说,《红楼梦》描写事件,常常运用此起彼伏,时隐时显的写法。有时候,事件发展的线索似乎不见了,但却又在它远远的地方显露出来。关于宝黛爱情的描写有时也是这样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动人的重要事件。我们应如何理解宝黛的爱情悲剧呢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全书以这为主线,在贾府兴衰的背景上,描写了宝黛爱情的发生、成熟以至悲剧的结局,并连接了众多女子的不幸遭遇等其它线索,把爱情描写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揭示了造成爱情悲剧的主客观因素,这样就使爱情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容。 2、宝黛爱情是一种带有新色彩的爱情。这一爱情,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反封建传统;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前代作家所表现的爱情,而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在通过贾宝玉对“德、言、工、容”俱全的薛宝钗和从不劝他立身扬名的林黛玉这两个爱情对象的选择上,来展开两种思想、两条生活道路的冲突,并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恋爱观,那就是爱情必须建立在反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 贾宝玉、林黛玉不仅在爱情上反封建,而且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的思想。林黛玉在实际上有许多背离了封建时代的妇道,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非女儿本分的读书和写诗上,她把当时视为邪书的《西厢记》在心里记得烂熟;更重要的是她对封建家庭里的“孽根祸害”的贾宝玉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而且还终身相许。正因为共同的叛逆性才把两人更深的引向爱情;而爱情又使他们走向了更深的叛逆之路。薛宝钗很美丽,脾气好,博学,会处事,虽然她也曾使宝玉心动过,但因两个人的思想性格格格不入,一个是封建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的维护者,所以贾宝玉选择了林黛玉。 作者通过宝黛的爱情,表现了只有建立在反封建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美好爱情的这一思想,但是这种爱情为封建社会、封建家长所不容,因此造成了悲剧。 薛宝钗她虽然获得了婚姻,但这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所谓的“金玉良缘”也只是一种悲剧结局。曹雪芹通过宝黛所提出来的爱情原则,有了民主思想的内容,接近现代的恋爱观,这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曹雪芹在处理这一传统爱情题材的时候,他继承发展了前代小说、戏曲中爱情故事反封建传统,但又突破了过去爱情描写上的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的熟套子,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爱情必须有思想一致的基础。曹雪芹还打破了爱情故事上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思想和写法,他描写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悲剧是震撼人心的。《红楼梦》对爱情描写具有新颖性和思想高度。 3、曹雪芹写出了宝黛爱情的新特点,也写出其复杂性,写出了宝黛爱情上的历史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思想上渴望爱情,在行动上寄幻于家长,在爱情上他们俩没有摆脱封建的精神负担。这点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些,林黛玉愿意和贾宝玉结成生死情侣,但宝玉用《西厢记》的话来表达他自己爱情时,林黛玉又把这视为有失身份、有碍道德的事。他们俩人在思想上渴望自由恋爱,能达成现实的婚姻,但在行动上无法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热烈的,但他们不能也不敢采取直率表明的方式,他们表达爱情痛苦、曲折的方式,反映了他们自己身上的思想矛盾,反映了在爱情观念上,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真挚的专一的,但他也曾对薛宝钗动过情,他和袭人有过爱昧的关系,他有着贤妻美妾一夫多妻的思想。因此,封建阶级在这方面对宝玉的烙印是很深的。 宝玉、黛玉追求自由爱情,但他们把爱情看作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东西,把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绝对化起来,成天为爱情而苦恼、烦闷、忧伤,他们把对方作为生活主要意义之所在,因此一旦失去了爱情婚姻的希望,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主要意义,于是觉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就有限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感情,和他们有钱阶级的地位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因此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缠绵悱恻和伤感的情调。宝黛的爱情从内容到情调,从行动到方式都体现了阶级的局限和软弱性。因此我们说,他们的悲剧和自身的软弱性是分不开的。 4、宝黛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曹雪芹不孤立地写爱情悲剧,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特别是描写了贾家的衰败,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矛盾。是封建势力与自由爱情矛盾,随着贾家的衰败,形势对宝黛越来越不利,贾母等人虽了解宝黛在爱情问题上的倾向,但他们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宝玉是个不孝子弟,而黛玉的思想作风也违背封建礼教显得很古怪,如果让他们二人成婚,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知道,当时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枯竭,家族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急待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当家人,薛宝钗是理想的人选。她不仅思想上遵循封建的妇道,是封建礼教的淑女,而且她很会处关系,有管家的才干,只有她才能适应贾家的需要,充当挽救颓局的中流砥柱。因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宝钗,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宝黛的爱情就必然是悲剧的结局。吴组湘先生说:“作者是努力从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的极其复杂深邃的关联和发展上来‘和盘托出’这个悲剧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虽然是个悲剧,但是很真实,曹雪芹写出了两人懵懂的感情,少女的娇羞、少男的炽热爱意,让人不由得心神向往。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贾宝玉对感情并不真诚,他是喜欢林黛玉的,但是他没有跟贾母或者王夫人说以后一定要娶林黛玉为妻,不像薛蟠,他虽然是个好色之徒,但是他第一次看到林黛玉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把林黛玉娶回家,他一回家就跟薛夫人说自己要娶林黛玉为妻。
其实贾宝玉为他和林妹妹的爱情是做过一些工作的,你看兴儿跟尤二姐以及尤三姐讨论的时候,兴儿听到尤二姐要把尤三姐许配给贾宝玉,他立刻摇了摇头,他说:“别人我不知道,宝玉我是知道的,宝玉他以后是要林黛玉的,这是贾母定下来的”,很多人会很奇怪,兴儿是贾琏的心腹,他是怎么知道贾宝玉要娶林黛玉的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兴儿平日和贾宝玉的心腹茗烟玩得很好,所以贾宝玉悄悄让茗烟向外人传递一个消息,那就是自己以后一定会娶林黛玉,茗烟自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所有的下人,并且告知他们这都是贾母的主意,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自然不会有人去问她为什么会有这个打算。
但是贾宝玉还是算错了一步,他万万没想到王夫人心仪的是薛宝钗,林黛玉平时的表现太小家子气了,最主要的是林黛玉的病很重,她之前给人一种命不久矣的感觉,最后贾母也同意了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林黛玉绝望地烧掉了宝玉的情信,泪尽而亡,贾宝玉也没有得到幸福,他和薛宝钗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最后出家了。这个结局不是曹雪芹亲自写的,是高鹗续写的,要是让曹雪芹写的话,估计会是另一个版本。
《红楼梦》是大家所熟知的,无论是从书上还是电视上,都会了解到相关内容,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红楼梦》中的亮点,比较受关注。
在《醉爱红楼》这本书里,对《红楼梦》又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解析,非常独到、深刻,本书是所有爱红之人,必读之书,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剖析《红楼梦》的真正内涵,客观而深情。
本书的作者芦哲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关于贾宝玉的爱,作者对他的解读是多情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身边是美女如云,那么,他心中最爱的人是谁呢?
书中说,贾宝玉的爱只和两个女子有关,一个就是林黛玉,另一个是花袭人。
在贾宝玉的心中,最爱的人始终是林黛玉,他们是属于千年难得一见的情痴,彼此是心心相印,是一对诗人,也是一对知己,他们追寻自由恋爱。
他们关心彼此,心有灵犀,书中有个篇幅“两条旧帕,一对痴人”就是描写他们彼此关爱的故事。
因为宝玉挨了父亲的打,黛玉趁无人悄悄来看他,黛玉是满脸泪光,眼睛也是肿的,然后,当晚宝玉就让人送了两条手帕给黛玉,用意是为她擦眼泪,劝其不要伤心落泪。
但在生活上,宝玉又离不开袭人的关爱,他对袭人,有一种母亲般的依恋,但是不属于爱情的范畴。
关于林黛玉的爱,作者对她的解读是冰洁透明,爱得一尘不染
林黛玉虽然看起来楚楚可怜,给人的感觉是很娇弱,但她的内心很坚强,是属于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她的爱超凡脱俗,心中爱的人,一直都是贾宝玉。
林黛玉的爱,云淡风轻,超凡脱俗,爱中没有强加的条件与要求,对于她来说,宝玉就是一切,除了宝玉之外,其他的男人都不会入她的心。
她就像一个超尘脱俗的仙女,可惜错降人间,该如何承受这生活之重,她那么深爱着宝玉,或许她是为宝玉而来的吧。
如果将林黛玉嫁给宝玉之外的任何一个男人,那么,她是无法真正快乐的,那不是她内心的渴望,她也不会同意的,她一直都是为自己的心而活着的。
她一直在为爱努力,为爱争取,虽然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她一直遵循内心的指引,知道爱的是谁,不会为世俗所左右,可以说,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女子。
总之,《醉爱红楼》这本书,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让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
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是为彼此而存在的,爱情中若缺了其中一人,那,这份爱是不完整的。
反观他们,对于我们现实中的爱情,若能拥有一份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彼此心有灵犀,那一定很幸福,很快乐。
所以说,《红楼梦》所见,便是人生。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贾宝玉自幼就和林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因而每每或喜或怒,都会变尽法子试探黛玉。稍明时事的林黛玉也受到那些“邪书僻传”的影响,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结果“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的琐琐碎碎,经常引发这些口角之争,最后闹到摔玉、剪穗子而不可收拾。
(2)贾宝玉摔玉是因为这“劳什子”引来“金玉”之说,他恨这“金玉”之说,恨这“劳什子”高低不择,也恨没有林黛玉的“好姻缘”,所以,经不起林黛玉的虚心试探而暴怒异常、心冷俱灰,顿时犯起了“痴病”。他摔玉只是纯粹的想表明,对于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林黛玉更重要,即使这玉,也要砸了完了事了。贾宝玉内心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而林黛玉内心却是这样想的:“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需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因此,两个人本来就是一个心,却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
(3)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炽热的、痴狂的,他心里一时一刻都有着黛玉,不管他自己怎么样都好,只要黛玉随意,他就是立刻死了也是愿意。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更是痴狂的,比起贾宝玉是有过而无所没有不及。正因为这样,她才时时刻刻隐埋自己的真心真意,试探宝玉,故意和宝玉怄气,故意不理不睬宝玉,故意冷落宝玉,因为只有让她看到,贾宝玉为她而着急,为她暴躁,为她生气,为她哭,为她流泪,她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贾宝玉内心里面有她的存在。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
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贾宝玉便问她可也有玉没有,她如实回答说没有,不料惹发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摔玉。她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淌眼抹泪。
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则以为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外面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宝黛爱情开始萌芽。
林十六岁,十月,宝黛参禅,贾宝玉吐露心声,誓不变心。十一月,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林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一面又担心贾宝玉吉凶,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
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最后一次参禅。
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
扩展资料1、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2、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林黛玉
-贾宝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