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束缚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束缚,第1张

          201899晴  文|秋小竹 

前段时间网上爆出一则新闻:高考报名时,一个母亲替她女儿填志愿,志愿上报后她才发现她给女儿填的志愿不好,觉得对不起女儿,她被这件事折磨得寝食难安,后来选择了溺水自杀。

新闻爆出来后,引起网上热议。有人说这个妈妈太伟大太爱女儿了,她是在用生命在为女儿填报志愿。有人为她女儿感到悲伤,可怜她女儿一辈子都要活在这件事的阴影里。有人说,这个妈妈在家一定被女儿和丈夫责怪抱怨,所以才选择了这条不归之路。

我想说的是:高考是女儿的事,填报志愿不也应该是女儿的事吗?填错志愿的后悔痛苦不也应该由女儿自己面对承担吗?

这样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渴望用自己的羽翼为孩子遮挡一切风霜雨雪, 生怕孩子行差踏错。

他们拼尽全力,为孩子规划人生和理想,惟愿孩子的人生完美无缺。一旦失手,他们就会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愧疚、自责、痛苦,甚至以自己生命作为代价去为孩子铺垫未来。

美国华裔作家伍诗琦在《无声告别》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天资聪颖的凯瑟琳一直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她母亲希望她能在大学修医学专业,毕业后做医生。但她却在大学未毕业时和她的华裔老师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

当她去参加了母亲的葬礼后,她重新想起了母亲对她的期望,为了实现母亲和自己的梦想,她抛下丈夫儿女,离家出走躲在大学里想重修中断的学业。

后来她因思念两个孩子,又重回家庭。从那以后,她便把她未竟的梦想寄托在二女儿莉迪亚身上。

而父亲詹姆斯也把期望放在莉迪亚身上,期望她能够融入当地的白人圈子,不要像他一样终身被人排挤。

凯瑟琳的离家出走,深深伤害了幼小的莉迪亚,她时刻害怕母亲再次抛下她离家而去,所以对父母寄予她的沉重期望,她默默承担起来。

她背负着父母的沉重梦想生活:学艰涩难懂的理科,装着对做医生很感兴趣,这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假装拿电话跟朋友打电话,事实上,电话那头并没有人,她这样做是为了让父亲高兴。 她生存的目的就是想父母开心。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家里最理解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佛即将离开她,这让她感觉失去了依靠。而这时恰逢她物理考试居然不及格。

她喜欢的男孩杰克对她说:“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

莉迪亚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除了恐惧什么都不会。为了母亲永远在身边,父亲不会崩溃,一家人能幸福生活在一起,她一直背负着父母的梦想在负重前行。

她渴望摆脱父母的期望,想成为她自己。所以她不复习去参加驾驶笔试, 结果没有通过,这让一直以她为荣的父母十分震惊。

她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告诉父母:其实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优秀,你们要学会习惯我的不优秀。

但是,父母都没有懂她的内心。

痛苦的莉迪亚在一个深夜,一个人驾船外出。经过思考她决定要做自己,向父母坦白她不喜欢理科,她其实没有朋友。她决心不再假装成另一个人,要做她自己想做的事。

在想通了这一切后,仰望星空,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

但意外却发生了:在返回途中,她因水性不好溺水而亡。

这个悲伤的故事里的父母,有多少中国父母的影子啊!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让孩子用他们的青春为父母幽暗的梦之花跋涉在痛苦的泥潭之中。

他们无视孩子内心的渴望,无视孩子心中的呐喊,无视孩子对未来的幻想。

多少个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8岁时,被她妈妈哄着去学钢琴,18岁时,父母让她报考他们喜欢的会计专业,22岁时,父母帮她安排进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单位。

但是有一天,她没跟父母商量就辞职了。辞职后,她去报考了导游。

所有人认识她的人都说她疯了。要知道,她曾经的工作单位是海关,这是一份多么光鲜得体的工作啊,但她却辞职去报考又苦又累的导游。

但是,当她考上导游,风尘仆仆地带着游客到达新西兰的奥克兰时,当她疲倦的抬头看见那片美丽的异国土地时,她对自己说:这才是我喜欢的工作,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母亲喜欢的钢琴,她父母喜欢的专业和工作,与她有什么关系呢?长到20多岁,她终于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一回主了,多庆幸她能在年轻的时候幡然醒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切都还来得及。

有多少孩子的人生像这个女孩最初那样:从一出生就被父母设定好了,业余爱好、读哪所小学中学、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最后进什么单位,一切都在父母画好的既定路线上有条不紊的展开,在这样的安排下,孩子的小半生都没受过一丝挫折和打击。

这样的人生看起来完美无缺,但是却缺少了波澜壮阔的美感和精彩。

父母也许会说,我们都是为你好,为了让你一辈子过得好。

过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平安但平凡?是稳定而平庸?是父母脸上的微笑孩子内心的不甘?

多少父母明知道要牺牲孩子们实际的天赋、兴趣和梦想,也一味要求孩子们首先是学业优秀,然后在一些能赚钱的狭窄领域里择业。中国父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被国外称之为“典型华人心态”。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享有独自经历的权利,即使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应该剥夺孩子独立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肩负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更好的成为他自己。

即使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上遭遇坎坷又怎样?有句英语谚语说得好:“不展开翅膀,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究竟能飞多远。”

父母们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应该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让她梦早日迎风招展!并根据孩子的梦想,给予客观而理性的人生建议,帮助他们飞出力所能及的距离 。

或许,这才是我们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时假看过一个动物纪录片:狐狸妈妈在生下小狐狸不久 ,就把小狐狸狠心扔到草原上。离开狐狸妈妈的小狐狸,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去觅食、战胜危险。正是狐狸妈妈的狠心,磨炼了小狐狸们,狐狸才成为动物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放手让孩子勇敢飞翔,才是真正理智正确的爱。

而我们只有摆脱了他人施加于我们身上的期望,才能真正地成为,我们自己。

--END--

个人简介:白羊座二胎辣妈,文艺中年,用理性的笔写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陪你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公众号:秋小竹的时间物语  秋小竹老师

      201892  小雨  文|秋小竹

在行酒令时,黛玉因怕罚酒,随口说出了《西厢记》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不由看了黛玉一眼。事后,宝钗叫了黛玉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她劝黛玉不要看这类闲书,并以自身为例,说这类书是不正经的书,是如何的误人,劝告黛玉说女子的本分便是做做针线。初看这段,感觉宝钗当真是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苦口婆心,令人感动。

接下来的情节是众姐妹一起商议帮惜春画画的事,在这里,宝钗心情大好,前所未有的对黛玉赞赏有加。那么,为何宝钗在劝告了黛玉后心情大好?宝钗劝黛玉不看闲书究竟是为哪般?

先放下这个问题不谈,宕开一笔,来说说宝玉对黛玉的好。

在宝钗劝黛玉之前,宝玉黛玉的情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两人先是从试探阶段的各种闹,到两人渐渐明白彼此的心,到直白的互吐衷曲——宝玉赠手帕、宝玉误把袭人当黛玉吐露心声,都可以看出黛玉在宝玉的心里已经占了绝对重要的位置。而宝玉不经意的在人前对黛玉的好,以及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好,聪明心机如宝钗者,不可能不会感受到的。

试着举几个例子:

有一回,宝黛二人在为宝玉的丫头不给黛玉开门一事而争论,正当二人你侬我侬时,宝钗来了。宝黛二人感觉有人来了,因心中有情,为避嫌,两人不由自主分开了。书中是这样写宝钗的:“宝钗只当作没看见。”试想,聪明如宝钗,心中如没宝玉,正常人的做法应该是叫住二人,像熙凤打趣黛玉和宝玉那样把二人打趣一番。但她明明感觉二人当时的情形很暧昧,却“只当作没看见”,看似有意无意的一笔,细细一品,却可品出宝钗当时心里的酸味来,所以看见了却“只当作没看见”,然后她才能继续以她的方式去接近宝玉。这个“只当作没看见” ,足见宝钗是喜欢宝玉的。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诗”中,黛玉说:“吃了一点螃蟹,心口微微疼,须得热的吃口烧酒,”宝玉忙接道“有烧酒”,便命人为黛玉烫酒。一个“忙”字,可见宝玉待黛玉之用心细致体贴。这时书中写道:“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放下。”此处看似闲闲一笔,但用心揣摩一下,便可以从这个“也”字看出宝钗的心思:她见黛玉只随口一说,宝玉便忙着命人伺候黛玉,便也走过来,想看看宝玉会如何待她,却不曾想,宝玉未有任何反应,宝钗此时心中一定甚不得意。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兄弟姐妹几个坐船游园,彼时正是秋天,满湖的残荷,宝玉怪下人不收拾残荷,宝钗笑说下人都忙着游园的事,哪有时间收拾,宝钗的话让人觉得她善解人意,但宝玉听了,没啥反应。黛玉却在一旁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的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可见,但凡黛玉喜欢的,宝玉一概迁就。而同船的宝钗听了,心中不知滋味如何?

第一次起社赛诗,李纨判宝钗第一,黛玉第二。宝玉急了,认为不公。拿了第一的宝钗不仅得不到宝玉的称赞,反而听到宝玉维护黛玉,想来这个第一拿得也不爽。后来黛玉“魁夺菊花诗”,宝玉开心得拍手道:“极是!极公!”黛玉夺魁也就罢了,偏还得宝玉极力赞扬,与自己第一次夺魁相比,待遇截然不同,宝钗心中滋味可想而知。亏了后来宝钗写了一首《咏螃蟹》的诗,得大家极力称赞,宝钗的心里大概略微平衡了些。

宝玉时时处处维护黛玉,心中暗自喜欢宝玉的宝钗难道不急?想来是急的,但她却不像黛玉敢爱敢恨。她一面端着她大家闺秀的架子,一面在心中默默念着宝玉。前四十回,主要写宝黛二人的情感发展,而宝钗对宝玉的情感的流露,为数不多,但也是情真意切的。一次是宝玉被打,宝钗满脸心疼满脸娇羞地对宝玉说:“连我们都心疼……”,说得宝玉心乱乱的。另一次是宝玉在午睡,宝钗走来,坐在宝玉床边,很不得体地宝玉绣鸳鸯肚兜。

心里默默爱着宝玉的宝钗,对宝黛二人的情感发展一直是持 “静观其变”的态度,她并不担心二人的纠葛,估计她是仗着自己母兄俱在,自己家大财大,自己的婚事可由母兄为其做主。而黛玉就不同了,父母双亡,所以连黛玉自己都时时嗟叹自己的心事可能落空。所以宝钗心里虽然急,但大致上还是很淡定的,她很聪明地预见到宝黛的情感是没有结果的。

真正让她感到担心的,是在她听到黛玉行酒令时无意中说出了《西厢记》里的诗句,这让她深深的担忧了。她没想到黛玉也看了这种“不正经”的书,想到书的来源,她猜到宝玉给的,两个人都看了这样的书,如何不让人担心呢?担心什么?担心宝黛二人如果学那崔莺莺与张生,将生米做成熟饭,那她的计划和梦想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所以,才会有宝钗貌似关心的一本正经的说教,表面上的拳拳之心,包裹着的却是一个心机女的试探、劝告与阻止。当她看到黛玉满脸羞惭地讨饶,便知道二人并未踏出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她才会在与众人探讨如何帮惜春画画时,心情大好,前所未有地夸赞颦儿。

因为,宝钗悬着的心可以暂时放下来了。       

--END--

个人简介:白羊座二胎辣妈,文艺中年,用理性的笔写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陪你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公众号:秋小竹的时间物语  秋小竹老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9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1
下一篇2023-06-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