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什么意思?“弱水”在哪里呢?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什么意思?“弱水”在哪里呢?,第1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是出自于红楼梦贾宝玉的口中。他原话说的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就是他跟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白,也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种爱的承诺。

弱水指的是那种湍急的河流,古人认为不能载舟的河流都叫弱水,也用弱水比喻艰险遥远的河流。贾宝玉这句话的原意就是说,虽然河流有很多,但是我只取一个河流里面的水来饮。其实翻译过来就是:虽然大观园里的美女很多,但是我就喜欢你林黛玉一个人。

弱水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它指的就是水流很急但是又不能载船的河,这样的河流可能到处都是。西游记唐僧还曾说过:八百流沙界 ,三千弱水深。唐僧一路西行,遇到很多困难险阻,所以唐僧用三千弱水深来比喻他们所到之处水流的湍急性。

后来弱水就渐渐被比喻成了象征爱情的湖波,古人觉得象征爱情的弱水在蓬莱,蓬莱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其实古人只是用蓬莱来比喻弱水的遥远,就像爱情一样美好而遥远。

现在人们在表达爱意的时候,经常会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话虽然容易说,但是真做到却是另一回事。就像贾宝玉刚说完林黛玉就问他:”飘之飘水奈何?“这句话表面意思是问,如果你的瓢顺着水流飘走了呢?其实是在说,如果你的心意被别人改变了呢?

贾宝玉回答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翻译过来就是,瓢是瓢水是水,别人是别人,我是我。于是林黛玉又说:“水止珠沉,奈何” 翻译过来就是,我要是死了呢?贾宝玉回答你要死了,我的心就沾满了泥的柳絮飞不起来了。

袭人很了不起,妥妥是一个宅斗女孩,就她向王夫人进言一节,不仅对那些宝玉喜欢亲近的人给以暗搓搓的一刀又不着痕迹,还趁机向王夫人表白忠心,递了投名状,就可以看出袭人的城府。

袭人对黛玉,晴雯四儿以及芳官都应该是嫉妒的。晴雯是宝玉身边第一人,常常揭袭人的短,骂袭人是花尾巴狗,是个连姑娘还没有挣下的丫头,四儿是宝玉与袭人闹别扭时提拨的,暗地里还凭着与宝玉生日相同而说是要与宝玉做夫妻的,一个芳官更了不得,离经叛道不说,而且赢得宝玉宠爱。对这一切袭人是又羡慕又嫉妒,但并不太放在心上,毕竟大家都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她们谁都越不过袭人去。

但黛玉就不一样了。黛玉是贾母正正经经的嫡亲外孙女,是曾经的候府千金**,探花郎的女儿,又袅娜风流,又才华横溢,地位,出身都高出袭人,仅这些也罢了,这些都是人力不可改变的东西,但感情呢怎么感情也要超过她去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一时忘了情,错将袭人认做黛玉,一把拉住前去寻他的袭人说: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袭人本来因为为宝玉破了处,自认为与宝玉的感情高出任何人,宝玉即使娶了妻也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与妻子只有夫妻之情,而没有男女之情,因而虽对宝玉过分宠爱黛玉酸溜溜的,但还能容忍,甚至守着宝玉与湘云吐槽黛玉的懒,赞美宝钗的豁达,暗喜自己与宝玉的情谊超过宝钗。但是,当她听到宝玉对黛玉的一番深情表白,心里就不淡定了,当晚,就找到王夫人告了黑状。

是的,你没看错,第三十四回,许多人以为那是袭人为了宝玉着想而做的,其实不是,若真是如此,早在与宝玉云雨之后就该考虑了,哪里等到今天。且不说她与宝玉算不算越礼,但为宝玉身子着想,她也该说一说,但她没有,宝钗大清早的跑进怡红院她也没有,甚至湘云为宝玉梳头,她也只是喝了一肚子醋却并未发声,只因为她有信心,她们谁与宝玉的感情也越不过她去,只有黛玉,当袭人听到宝玉说睡里梦里都忘不掉黛玉时,岂能会不妒火中烧,果断向黛玉伸出了黑手。

袭人告状很有技巧,她会打着为人着想的幌子,她找到王夫人,先说宝玉挨打是应该的,抓住王夫人的心,然后说宝玉不听自己的劝,只亲近那些狐媚子,暗合了王夫人的意,接着指出表姐弟表兄妹在一起不合适,这样一条线下来,矛头针指向了哪里,傻子都能品出来,难怪被灌了米汤的王夫人一连声的喊袭人“我的儿″,不但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袭人,还踢了袭人的工资,许了袭人姨娘的地位。却不知自己被袭人狠狠地利用了一把,成了袭人争夺宝玉心中地位的工具。可惜袭人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金玉良缘成就之后,他被嫁给了戏子蒋玉涵,成为了蒋夫人。只落得''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宝玉黛玉早已心照不宣,只是黛玉总不放心,怕宝玉会与宝钗、湘云或者别的人成婚,自己的终身就无指望,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就提心吊胆。宝玉让她放心,意思是说他不会对黛玉之外的人动情,就算有金玉之说也是无妨的,他只一心在黛玉身上。

《红豆曲》的第一句便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很容易让人想到泪尽而逝的林黛玉。于是,有的读者便不加思索地认定宝玉这是为黛玉而唱,说明他即使身处社交酒局,依然时刻惦记黛玉。

这便中了作者曹雪芹先生的障眼法,被盲目的自我感受所蒙蔽。

当我们深入文本,看看《红豆曲》出现的时间和场合,就不难发现,宝玉的《红豆曲》,与黛玉毫无关系,而是宝玉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宝玉病态审美的体现。

宝玉吟唱《红豆曲》时,宝黛正处于柔情蜜意中,黛玉并无相思之苦。

《红豆曲》句句悲苦,又是“相思血泪”,又是“新愁与旧愁”,实在太像林黛玉的写照。如果它出现在宝玉成婚后,那无可疑问地可以认定是为黛玉量身而作。因为,只有到了那时候,林黛玉才可能因爱而不得饱受相思之苦。

可是,《红豆曲》出现在第二十八回,此时的宝玉和黛玉,正处在柔情蜜意中。

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宝黛的感情线。

从所周知,宝黛的感情变化是从共读西厢开始的。在此之前,他们是纯洁的兄妹情。

共读西厢发生在第二十三回,也就是大家搬进大观园之后。因为共读西厢,宝玉和黛玉互相用西厢中的句子调侃,像极了小情侣之间互相调情,二人的感情由此更进了一步。

然后就是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春困中的黛玉自顾念了一句西厢中的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被百无聊赖顺脚走到潇湘馆的宝玉听见,“不觉心内痒将起来”,于是对着紫鹃也说了一句西厢中的句子,“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这句话太过直白露骨,于是黛玉生气了。黛玉生气,宝玉便好言好语地哄,这正是二人相处的日常,也算是一种小儿女间的情趣。

宝玉还没来得及把黛玉哄好,就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走了。

这一去,宝玉完全将黛玉抛诸脑后,尽情享受社交中的快乐,直到喝得“醉醺醺的回来”,既没想到要去看一眼黛玉,也没有打发人去看黛玉是否还在生气。

从宝玉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在意有没有把黛玉哄好,也不会去想黛玉是否还在生气。

所以,宝玉喝醉回来后,不但没有惦记黛玉,反而与前来探访的宝钗谈笑风生。

倒是黛玉自己把自己哄好了,不但不再生宝玉的气,而且“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

从二人的表现不难看出,在这段感情里,宝玉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怎么在意黛玉,反而是黛玉心心念念都在宝玉身上。

所以,如果黛玉有相思之苦,宝玉也意识不到,更不会往心里去。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曹雪芹先生用妙笔描述了黛玉因自作多情而葬花。

为什么说是自作多情?原因有二:一是黛玉的悲怆因误会而起,只会晴雯以宝玉的名义把黛玉关在门外,加上黛玉听到了屋内宝玉和宝钗的“笑语之声”,便以为宝玉已经移情别恋了;二是黛玉去葬花,悲泣地吟唱《葬花词》恰好被宝玉听见,宝玉却完全不知道黛玉此举与自己有关。也就是说,宝玉并不知道黛玉葬花是被情所困。

接下来,宝玉一番表白,黛玉“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二人便冰释前嫌了。

有过情感体验的人都知道,冰释前嫌之后,内心是相当甜蜜的,但因为是二人之间的秘密,不可表露出来,只能藏在心里,于是就有了第二十八回的宝玉忘乎所以说药方、黛玉假意不理他。

这是难得的甜蜜时刻,二人都深陷柔情蜜意之中。

正在这时,宝玉被冯紫英请去赴宴,就在这个宴席上,宝玉吟唱了《红豆曲》。

这样梳理下来,我们便能得出结论:此时的黛玉,并无相思之苦,更不会因相思而抛血泪,当然也没有“新愁与旧愁”。同样,此时的宝玉,没有愁苦的情绪,更不会想到黛玉的愁苦。

宝玉吟唱《红豆曲》,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他病态审美的体现。

没有愁苦却唱愁苦,这是为什么?辛弃疾早就告诉了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没错,此时的宝玉,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此时的宝玉,只有十三岁,是个从未尝过人间疾苦的半大孩子。但是,像很多喜欢学大人的孩子一样,宝玉也希望自己在社交中被当成大人看待。

这一点,作者在第二十六回刻意进行了描述。

这一回,宝玉终于想起了贾芸,于是把贾芸叫进来,并在比自己大了五六岁的贾芸面前进行了一番表演。

表演分两步,一是假装自己在看书:

宝玉穿著家常衣服,靸着鞋,倚在床上,拿着本书看。见他进来,将书掷下,早堆着笑立起身来。

宝玉并非勤学之人,更不会争分夺秒地看书。他此时“拿着本书看”,就是表演给贾芸看的。就连脂砚斋都说:“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放下了。

为什么要假装看书?因为宝玉认了贾芸当儿子,这是拿着长辈的款,想表现自己堪为表率。

接下来就是表演的第二步:

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又说道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

这些话,正是上流社会大人们的社交中常说的话题,宝玉说这些话,是怕贾芸拿他当孩子看。

这就是宝玉努力把自己装成大人的表现。

没错,装,贯穿着贾宝玉的始终,“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宝玉的装,就是表里不一。

宝玉在宴席上吟唱《红豆曲》,是他又一次的装,这次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为这个宴席没有主题,宝玉便提议了个主题:“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都要说出‘女儿’来。

男人的酒局以“女儿”为主题,这也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风格。于是,在这个主题的指引下,我们便看到了在座各位对女儿的审美。

为了便于对比,我们把宝玉的《红豆曲》放在最后分析,先来看冯紫英和蒋玉菡的女儿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冯紫英

从这首女儿词可看出,冯紫英有着青春少年的正常审美。他喜爱的女儿,是个“可人”“多情”的“刁钻古怪鬼灵精”,与史湘云的性格非常像。这样的女孩儿,才是身心健康的青春少女,有着顽皮淘气的一面。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蒋玉菡

从蒋玉菡的女儿曲中,可看出他对婚姻的渴望,这也与他的境遇分不开。

对婚姻的渴望,其实就是对家的渴望。像蒋玉菡这样的伶人,看似风光,实则缺少亲人的关爱。所以,他希望有一个百媚千娇而又年貌相当的人“同入鸳帏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

相比较之下,再看宝玉的《红豆曲》,就不正常到病态了。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前面分析过了,此时的宝玉,并无愁苦,而且他的人生也还没有尝到过愁苦。他的相思之愁,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病态的审美。

宝玉提出以女儿的“悲、愁、喜、乐”为主题,最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重。冯紫英侧重于“女儿乐”,描述的是一个玩乐中的可爱女儿;蒋玉菡侧重于“女儿喜”,描述的是一个终成眷属的幸福女儿;贾宝玉则侧重于“女儿悲”,描述的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相思女儿。

这正是宝玉的病态审美,他喜欢黛玉,喜欢的正是黛玉的病弱之美。

我们把这首《红豆曲》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情景对比来看就能一目了然。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眼里黛玉的美,可用三个字来形容:愁、病、弱。这本是一种病态的美,而恰恰是这种病态的美,是宝玉最为欣赏的美。

也就是说,宝玉的审美,本身就是病态的

所以,宝玉此时所吟唱的《红豆曲》,不过是他病态审美的体现,并非为黛玉而唱

我们有必要理清这个因果关系:因为宝玉喜欢病弱的病态审美,所以黛玉变得越来越病弱,从而迎合了宝玉的审美。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宝玉的《红豆曲》才成了预言。后来的黛玉,真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在“新愁与旧愁”中流尽了血泪。宝玉的《红豆曲》在前,黛玉流尽血泪在后,宝玉喜欢血泪是因,黛玉流尽血泪是果。

这才是黛玉真正的悲剧:为了迎合宝玉的病态审美,黛玉在病弱中泪尽而逝。而宝玉却把黛玉的这种愁苦,当成社交中的玩乐。

2集

初见

9集

黛玉梳头

11集13集

黛玉葬花

12集

闹矛盾

15集

宝玉表心意

17集

成立海棠诗社

22集

宝玉夜探潇湘

39集

弹琴

42集

最后见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88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2024-0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