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挑起大唐的安稳,和文成一样十几岁就远嫁的公主是谁?

为了挑起大唐的安稳,和文成一样十几岁就远嫁的公主是谁?,第1张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从此,文成公主名垂青史,为大唐、吐蕃的边境和平以及吐蕃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直到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唐、吐之间战火重燃,兵连祸结。

在打了三十年之后,两国重拾和亲政策,大唐又派出一名和亲公主远嫁吐蕃,重新结盟,这位和亲公主就是金城公主。

唐朝和亲政策的应用十分广泛。据记载,唐朝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国、回纥、南诏等8个民族王国进行过和亲政策,其中与回纥和亲次数最多,高达8次,与吐蕃和亲两次,第一次是文成公主,第二次就是维护大唐、吐蕃边境三十年和平的金城公主。

一、入藏

在文成公主的努力下,大唐、吐蕃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和平,但是在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从此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维持了将近30年。

当然,此期间的吐蕃败多胜少。此后,吐蕃权臣论钦陵自杀、赞婆降唐,赞普与南诏国打仗的时候死于军中,新赞普尺带珠丹年幼,在公元707年请求与大唐和亲,此时的尺带珠丹不过11岁。

与文成公主一样,金城公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只是出生于李唐宗室。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是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李贤的孙女,李贤是中宗、睿宗的兄长,谥号章怀太子,死于武则天之手。

因此,在中宗复辟之后,对这个兄长的女儿就格外疼爱,将其领养于宫中,从此以后,金城公主就成为了中宗的养女,直到公元710年远嫁吐蕃。

金城公主的具体出生日期不详,但远嫁的时候也不过十岁出头,还是个小女孩。中宗对这个养女是很不舍的,吐蕃很早就派过使臣来迎接金城公主,但中宗因其年幼又等了两年才亲自送公主西去。

将公主送到始平县后,中宗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下令释放金城县罪人(死罪除外),蠲免天下赋税一年,同时让百官为金城公主赋诗。

一时间,无论是政坛还是文坛能人都竭尽才思,挥毫泼墨,为这一盛大场面吟诗诵词,流传至今的关于“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的诗有17首之多,多以哀怨离别、眷恋乡土为主题。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大诗人沈佺期就发出过反对和亲的声音——“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我大唐泱泱大国,怎么能把堂堂公主嫁给邻边小国呢。

当时像沈佺期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很多,比如中宗在选择护送公主使臣的时候,先后找了大臣纪处讷、赵彦昭,但二人都不愿意去,唯一愿意去的杨矩仅仅是“贪功慕利而应之”。

尽管有人不同意这场和亲,尽管许多大臣不愿意去偏远的吐蕃,但金城公主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自愿担负起了维持两国和平的任务。

二、贡献

1、维护和平

公主入藏后,两国暂时处于和平状态,但是仍然不乏局部战争的存在。

公元717年,金城公主就曾经写信给玄宗,希望两国达成停战协议;733年,金城公主又写信给玄宗,建议两国“树碑于赤岭,定蕃汉两界”。除此之外,在吐蕃进攻大唐的属国小勃律国的时候,金城公主甚至计划离家出走,以此表明自己对吐蕃军事行动的不满。

就像金城公主在信中写的那样“奴奴降蕃,事缘和好”,她将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重任抗在肩上,为两国的甥舅之好做出极大贡献。

特别是赤岭界碑的树立让两国受益匪浅,吐蕃承诺不侵河、湟之地,不掠牛羊、庄稼;大唐承诺不袭击吐蕃城寨,不阻断吐蕃道路,“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在界碑树立的三年左右时间里,吐蕃即出现“畜牧被野”的景象。

2、促进吐蕃文化经济繁荣

入藏后,金城公主上书玄宗,“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将中原儒家思想文化带到了吐蕃,让他们知道忠、信、礼、义。此外,金城公主入藏的时候“(中宗)赐锦缯别数万,杂技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带去了工艺技术、中原特产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

同时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中原的丝绸、茶叶等物品交换吐蕃的牛、马、玉器等等,使两国经济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

相传唐朝使者出使吐蕃的时候,吐蕃赞普就拿出很多茶叶来显摆:这是寿州产的,这是舒州产的,这是顾渚产的,这是蓟门产的,这是昌明产的……我这儿来自中原的茶叶应有尽有。

3、发展佛教

早在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就带去过释迦牟尼佛像,金城公主入藏后,将此佛像迁到了大昭寺供奉,并在此主持佛教活动。同时组织人员翻译佛教经典、传播乐器。

受金城公主的影响,吐蕃赞普曾经派遣大臣到大唐请求佛典,为远来投靠的僧人提供寺庙,为西藏佛教的发展、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金城公主710年入藏,740年去世。总计金城公主在吐蕃的三十年间,吐蕃出使大唐不下27次,大唐出使吐蕃不下15次,公主以“合同为一家”为原则,在维系两国友好关系方面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按辈分算,文成公主是金城公主的姑祖母,大唐与吐蕃之间只有过两次和亲,但这两次和亲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两国之间有局部战争,但总体和平,这种难得的和平在非和亲时期是看不到的。

时至今日,西藏仍然流传着金城公主的很多故事传说,从斑驳的壁画和生动的史书记载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金城公主作为一个和亲公主为两地人民带来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光是凭借这点金城公主的名字就值得被后人铭记。

金城公主、文成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真公主,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和亲公主,只是唐皇为了进一步拉拢吐蕃而答应的

久视元年(700年),唐休璟率唐军击败吐蕃军。

长安二年(702年),陈大慈率唐军击败吐蕃军。

神龙三年(707年)三月,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派遣使者悉薰热到唐朝进贡,并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中宗应允。该年四月,唐中宗下旨进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景龙三年(709年)十一月,吐蕃派遣大臣尚赞咄等1000多人前来迎娶公主。景龙四年(710年)正月,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中宗亲自渡过渭河到始平县(今陕西兴平)设宴百官,命随从大臣赋诗为公主践行。席间谈及公主年幼即要远嫁时,中宗不禁唏嘘涕泣。同年二月,中宗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将百顷泊改名为凤池乡怆别里,并赦免当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赋税一年。

文成公主,(藏文:མུན་ཆང་ཀུང་ཅོ,藏语拼音:mun chang kung co,威利:mun chang kung co,-680年11月1日),唐朝皇室远支,汉族,汉名无记载,在吐蕃被尊称甲木萨(藏文:རྒྱ་མོ་བཟའ་,威利:rGya Mo bZa'。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于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和亲背景

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出使唐朝,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得知突厥和吐谷浑都迎娶了唐朝公主为妃,便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2]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松赞干布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带了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1]

史书记载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十五日,唐太宗将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将文成公主下嫁弄赞,诏令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2]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3]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3]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3]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3]

文成公主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通常所说的尼泊尔公主就是泥婆罗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4-5] 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后来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3]

曾有泥婆罗(尼泊尔)国王。但,汉、藏、泥婆罗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松赞干布时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后世藏地的佛教密教。后世佛教密教兴起,编的一些吐蕃书里才出现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谬剧情),之后有些书抄这事。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后来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扩张,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6]

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6]

根据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公元638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等,松赞干布遣使谢罪,请婚,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

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6]

松赞干布使禄东赞上书曰 :“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7]

高宗即位,擢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以书诒长孙无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

弄赞领兵到柏海亲迎文成公主,见到道宗,行子婿之礼十分恭敬。见中国服饰之美,俯仰间颇有愧色。归国后,因其祖先还没有娶皇帝女儿的,所以特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于是建立宫室居住。公主厌恶人们把脸涂成褐色,弄赞下令国内禁止涂面。自己脱下毡皮裘而穿绸缎衣服,学习中华风气。又派各首领子弟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中国的儒者掌管表、疏事。

文成公主打马球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国子祭酒师封旭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松赞干布使禄东赞上书曰 :“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7]

高宗即位,擢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以书诒长孙无忌曰:“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8]

帝伐辽还,(松赞干布)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7]

唐蕃会盟碑记载:“……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景龙之岁,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赞普之衙……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

为了缓解边疆紧张局势,唐朝效仿汉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做法,进行了所谓的“和亲”。但是,唐朝的“和亲”几乎都是从唐朝李姓宗室、皇亲中选出相貌姣好的女子封为“公主”去“和亲”的。

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本是唐朝远支宗室女,于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记载:景龙元年(707年)“夏,四月……以(皇)上所养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金城公主也是作为“和亲公主”嫁到吐蕃的。“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是唐中宗李显的养女,生父为雍王李守礼。金城公主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送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当时金城公主12岁,史书说,她对唐蕃交往有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受了崇高的待遇。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记载: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十二月,庚子,以十姓可汗(西突厥首领)阿史那怀道女为交河公主,嫁突骑施(突厥的另一部分)可汗苏禄。”——以突厥首领女儿为“公主”嫁给另一个部落首领,名义上是唐朝嫁女突骑施迎娶,实质上是唐王朝在边疆怀柔强敌、树立威信之举。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突厥可汗默啜派其将领石阿失毕等随同王子侵犯唐朝边境,当突厥军败,王子被杀,石阿失毕不敢回突厥,干脆就带着他的妻子投降唐朝,被封为燕北郡王,唐朝廷为了笼络他,给他撑面子,封他的妻子为大唐“金山公主”。

另值一提的是,公元679年,当吐蕃向唐朝求“和亲”时,点名“请尚太平公主”。唐高宗不好断然回绝,但是也绝不可能把女儿送到那么遥远艰苦的地方去。于是,进行了一番“技术处理”:唐朝皇室在京城立了一个道观叫“太平观”,“以(太平)公主为观主以拒之”——吐蕃想迎娶的太平公主已经出家了,不好出嫁——于是,吐蕃想迎娶正宗唐朝公主的计划落空。不过,唐朝皇家不以正统公主“和亲”这一层还没有完全道破。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当时唐朝最大的外敌突厥在一直请求与唐皇室“和亲”不得的背景下,其首领忿忿地对唐朝使臣说:“吐蕃和契丹、奚的首领都能迎娶唐朝公主,为什么我们强大的突厥就不能娶唐朝公主做老婆呢?”而且,他还尖锐地点破了唐朝与吐蕃(包括契丹和奚)“和亲”的潜规则:“且吾亦知入蕃公主皆非天子女!”既而,突厥首领又表白心迹:其实,真假大唐公主都无关紧要,只是,我们大突厥屡次向大唐请婚都没有如愿,实在很没面子!

突厥首领的这番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唐朝时边疆少数民族是以能娶个所谓的唐朝“公主”为最有面子的国家大事,为此,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血流成河。其实,请娶唐朝公主的少数民族与唐朝皇室都有默契:是不是正宗的公主,无关紧要,只要有唐朝皇家的“公主”封号就行!于是,大唐开造假公主。

长期和吐蕃作战,大唐也厌倦了,所以唐朝的皇帝就想派公主去吐蕃和亲。即便不能保证唐朝和吐蕃之间永远不起战争,但能够起到一个调和作用。有时候一个公主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当时唐朝的皇帝是唐中宗,他自然不会把亲生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况且他的女儿基本上也已经出嫁了,这个时候最合适的就是金城公主李奴奴了。

在707年,年仅10岁的李奴奴就被封为了公主,也意味着是未来和亲的公主。710年大将军护送的金城公主进入吐蕃,沿着以前文成公主走过的路,一路向西,然后向南进入吐蕃。唐中宗非常伤心,虽然不是亲生女儿,但李奴奴也是在自己身边养大的,胜是亲生女儿。但在整个国家的利益面前,女孩子只能成为牺牲品。

金城公主所嫁的人是赤德祖赞,年纪比金城公主还要小。金城公主嫁去了吐蕃,也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作出了贡献,但并不是意味着两国一直就是和平的。就像当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依旧是不断。

和亲公主只是一个调味剂,调解双方在战争前或者战争后在谈判桌上能够心平气和的签下协议,该遵守的遵守,不该遵守的就不遵守,只起到如此的作用罢了。

740年金城公主去世,第2年金城公主的父亲李守礼也去世了。到了763年,吐蕃大军就进军长安了。

尺带珠丹是杜松芒波杰的儿子,原名野祖如。由于其胡须长如老翁,因此有“梅阿迥”(意思是“胡须先祖王”)的绰号。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

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

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 唐休璟陈大慈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为了防止唐朝进攻吐蕃,没庐氏曾于708年和709年两次遣使请求和亲,但皆被唐朝拒绝;710年又派遣尚赞咄赴长安请求和亲,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最终唐中宗决定让自己的14岁的养女金城公主和亲吐蕃。 金城公主携带了唐朝的经书、历法书籍以及医学著作。 吐蕃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

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710年,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筑城以居之。

金城公主,唐朝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根据《藏族大辞典》P957 等书,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扩张,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 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时,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时,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使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吐蕃通过贿赂唐朝鄯州都督杨矩,取得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

712年,尺带珠丹的祖母没庐氏病逝,由大论韦·乞力徐尚年(汉文文献作乞力徐)摄政。

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武街之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又于717年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721年乞力徐尚年死后开始亲政。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 722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国,小勃律国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4年,陇右节度使王君㚟贪功主动袭击吐蕃,献捷于长安。727年,唐军破吐蕃军于青海之西,俘获人员辎重牛羊而还。同年,吐蕃军劫掠瓜州。 7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擒获甚众。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斩副将一,上级五千首)。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年,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信安王李祎率唐军攻占石堡城,分兵据守要害,令敌不得前进。自是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军”。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赞普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736年,吐蕃人又进攻小勃律,玄宗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737年,崔希逸发兵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吐蕃将领乞力徐脱身走。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738年,杜希望率众攻占吐蕃新城,以其城为威武军,发兵一千以镇之。杜希望又从鄯州发兵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吐蕃发兵三万反攻。左威卫郎将王忠嗣率所部攻击敌军,所向辟易,敌军遂乱。杜希望纵兵乘之,吐蕃军大败。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3年,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破洪济城。

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次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属国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

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747年,高仙芝率唐军一万远征小勃律(此时小勃律已经是吐蕃的属国),大破据险而守的近万吐蕃守军,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高仙芝继续进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

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新唐书 列传第六十》有记载。此外,《册府元龟 卷三百九十八》记载:“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在以后几年唐朝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长驻军队。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年,哥舒翰大败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 九政务大臣中有朗·梅色和末·东则布二人,欲勾结苏毗叛乱,心怀不轨。755年,尺带珠丹在亚著贝擦城赛马时,被二人害死。随后苏毗举兵反叛,但随即就被将军恩兰·达扎路恭平定,拥立王子赤松德赞即位。

尺带珠丹被葬于穆日山松赞干布陵墓之左,称为“拉日祖囊”陵。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当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匈奴,在白登被围七天七夜后,侥幸逃脱,由此开启了中原和亲少数民族的历史。及至唐朝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她不但为西藏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还为吐蕃和大唐换取了弥足珍贵的和平。

因此,藏人将文成公主看作“绿度母”的化身,给予她崇高的地位,将她的塑像供奉于寺庙中,永奉香火。70年后,又一位大唐公主踏上了和亲吐蕃之路,这就是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李贤于公元672年被封为雍王,公元675年被册立为太子,但和武则天关系不睦,为其后被废埋下祸根。679年,李贤被告谋反,武则天派人在其东宫搜出其谋反罪证后,随即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州。一年后,李贤被逼自杀。李奴奴的生父李守礼,是李贤3个儿子中唯一有子嗣的,后来承袭雍王爵位。

710年,晋封为邠王。李守礼由于早年受李贤案的牵连,命运多戕,吃尽了苦头,因此即便他在官运亨通的睿宗时期,也无心为官,一味纵情山水,声色犬马,妻妾成群,光是儿女就有60多个,李奴奴就是他的小女儿。李奴奴从小便离开父母,在宫中长大,被唐中宗李显收为养女。和其他公主一道,接受宫廷的培养和教育。良好的环境造就了李奴奴独特的气质,加上她容貌出众,多才多艺,在众多公主中显得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很讨中宗喜欢。

公元700年开始,唐朝和吐蕃数次交战均大获全胜。到707年,吐蕃太皇太后赤玛伦再次遣使者到大唐进贡,并向中宗请求赐婚。中宗于是下旨册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此时的金城公主才10岁。公元709年,吐蕃1000多人组成的豪华迎亲使团来到了长安,首领是吐蕃大臣、赤玛伦的弟弟尚赞咄。此次求婚不但规格很高,且聘礼丰厚,从皇帝到公主,人人有份。

公元710年,中宗诏令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为送婚使者,护送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中宗本人亲自渡过渭河,将金城公主送至始平县,并在此宴请百官,反复叮嘱吐蕃使者,金城公主是“朕之少女,长自宫闱”,“公主孩幼,割慈远嫁”。说到动情处,中宗不禁掩面痛哭,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中宗赏赐了金城公主丰厚的嫁妆,“赐锦缯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

同时,他还下诏,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将百官送别金城公主之地改为凤池乡怆别里,赦免当地除死刑犯外的所有囚犯,减免当地百姓一年赋税。这些都足见金城公主在中宗心目中的地位。送亲使团在杨矩的带领下,沿着当年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异常艰难地向着拉萨前进。途经“九曲”之地时,金城公主被夕阳西下的黄河美景吸引,驻足观望,久久不愿离去。

经过一年的跋涉,金城公主终于在公元710年底到达了拉萨,吐蕃普赞下令专门为金城公主修建宫城暂住。不久后,金城公主和年幼的吐蕃普赞赤德祖赞举行了婚礼,吐蕃举国额手相庆,欢欣鼓舞。公元710年6月,正当金城公主还在前往拉萨的路上跋涉时,大唐的皇位却已连换三人。中宗死后,李重茂即位,但他的屁股还没在龙椅上焐热,就被李隆基赶下台来,助其父李旦重新登基为帝。

李旦上位后,接受杨矩的建议,将“九曲”之地以“公主沐浴地”之名割让给了吐蕃。此事招致朝野一片哗然,认为“九曲”之地不但是大唐不可多得的天然丰美牧场,盛产良马,而且是西北边陲重地,是大唐抵御吐蕃的重要门户。但李旦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吐蕃轻易地得到了打开中原门户的钥匙。金城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缓和,但战争并未因此停歇。

从714年开始,大唐和吐蕃断断续续的进行了数次战争,多亏金城公主的全力斡旋,唐蕃之间才未发生大规模冲突,始终游离在战于和之间。直到公元733年,大唐和吐蕃在青海日月山划定疆界,订立互不侵扰盟约。公元740年,金城公主在吐蕃病逝。李隆基得信后,为她举行了哀悼仪式,并罢朝三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唐和土蕃之间的矛盾,但也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短暂的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1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 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籽、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贞观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 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携带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医方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又带了耐寒抗旱的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亲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他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原来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汉族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劳动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公主带的水磨,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为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账房遗址,把她的足为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为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为。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号,并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当发兵赴国征讨。」同时,还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置于唐太宗灵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唐高宗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

这则传说普遍流传在藏族各个地区,真是人人皆知,个个乐道。传说讲的是:藏王松赞干布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听说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贞淑美丽的女儿文成公主,便想求娶来做妃子。于是派出聪明能干的大臣噶尔·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国都长安请婚。不料同时还有波斯、霍尔、格萨和印度等处的使团也来求娶文成公主。各处婚使都希能迎回贤慧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王妃,这使唐太宗非常为难。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就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的场面,先给了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柔软的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抢先接去,想尽千方百计,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这时,噶尔·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便灵机一动,将一根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系紧丝带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把蚂蚁放进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曲曲弯弯爬去。爬了一阵丝线忽然不动了,原来蚂蚁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呐。噶尔挺着急,忙顺着孔眼往里慢慢吹气。这时,蚂蚁也歇过来了,便借助吹气的力量,很顺利地从那边爬出来,由于拉着丝线爬弯弯曲曲的路,特别费劲,所以蚂蚁的腰部都给勒得细细的了。噶尔·东赞见蚂蚁爬出来,高兴极了,赶紧抓住丝线,慢慢拉扯,把丝带也拉过来,穿在明珠上了。噶尔胜利了,又开始了第二场比赛。这时,皇帝叫人牵了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来,让婚使们分辨出哪匹母马是哪匹马驹的母亲。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都弄错了。最后,轮到噶尔·东贷了,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在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料吃,不给它们水喝。第二天,把马驹放到母马群中。马驹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妈妈去吃奶。于是,被噶尔分辨出 来了。第三次比赛是认鸡。有一百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请婚使们指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噶尔便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这时大多数小鸡都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还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母鸡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噶尔一边学着鹞鹰的叫声,一边大声喊道:“鹞鹰来了!抓小鸡了!”鸡娃听见,以为真的。便都急忙钻到自己妈妈张开的翅膀下藏起来。刹时,广场上一片寂静,只见老母鸡护卫着各自的小鸡,警戒的向四周巡视着,准备抵抗侵袭者。真是一幅奇炒的景象。大家见了,都很佩服噶尔的智慧。

后来,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路回店等等比试。也都被噶尔·东赞以超人的智谋获得胜利。最后,在汉族老大娘的帮助下,从五百个穿着打扮一样的美女中指认出文成公主,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文成公主带着汉族的文明前往西藏,成为历史上“汉藏联姻”的佳话。

这则传说受到藏族人民广泛的喜爱,后来还被编成藏戏搬上舞台。有的情节还被画成壁画,历史学家也把其中的主要情节写进自己的历史著作中。它之所以受到藏族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和重视,首先是因为传说表现了藏族人民十分珍视汉藏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感情,并赞扬了对两族团结的加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物。因为,汉藏两族的团结,有益于祖国的统一,有益于两族的交流,特别是有益于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传说中说:“文成公主出发到西藏来了。她从内地带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麦和荞麦五样粮食的种子;带了耕牛和奶牛;带了白的、黑的、红的、蓝的和绿的五种颜色的羊;还有许多内地的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来了”。在许多藏族史书和藏戏中也说,唐太宗赐给文成公主历算、经典三百卷,各种手工技艺六十种,能治四百零四种病的药材,百种验方、针灸医术和四种炮制医药的方法等。至于汉文史书中则记载得更为确切翔实,就不一一引证了。凡此种种都是符合藏族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所以人民在传说中加以沤歌是很自然的。

应该指出,象传说中所说的青稞等粮食种子和牛羊等牲畜,在藏族地区是早已有了的。传说中所以说是文成公主带去的,是文学上典型集中的一种手法,也曲折地反映了汉族农牧业方面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藏族的良好影响和作用。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传达了人民的心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84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