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嫁人,为何要让宫女提前去驸马家睡一晚,宫女睡醒才能结婚呢?

古代公主嫁人,为何要让宫女提前去驸马家睡一晚,宫女睡醒才能结婚呢?,第1张

清朝驸马爷想要在竞争者中间脱颖而出,需要过政审关和体检关这两大关卡。

政审关,这个好说,不是皇亲贵族,就是高官二代,满足不了这两点入不了皇家的法眼;年纪的般配,当然也不能有婚配,堂堂公主格格不可能给你们家做妾。

闯过政审关,基本敲定了候选人,最后的体检关必须要走上一遭,身体健康与否,有无隐疾暗疾,有没有正常的生理能力,谈吐和心理素质怎样,这些光靠亲家翁描述,自然会有水分,公主不能嫁过去以后才发现这些现象,那样就覆水难收,来不及了。

皇室派去挤水分的这个人选就很重要了,她们一般是从宫女中产生,必须处子之身,有察言观色的能力,不能被对方收买,回来撰写报告一定要详实清楚,理论结合实践,得出最接近正确的答案。这位宫女也叫“试婚格格”。

试婚格格是肯定会被驸马家重视的,她毕竟是皇家临时派驻的主考官,估计驸马也会提前沙盘推演,做足准备。

比方说有口臭的,估计上阵前一定多刷几遍牙,完了还得含着漱口水,脚臭的一定要多多清洗几遍,掩盖味道;口吃的一定要少说话多办事,睡觉时说梦话磨牙打嗝放屁这些毛病不好改,尽量别入睡是个好办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家试婚格格来之前也经过无数次模拟作战好不好,老宫女们的斗争经验也比较丰富好不好,整个战斗过程人家心中有数好不好。

啥也别说了,准驸马爷就等着卖力气吧,过程要悠着点,闪电战或太恋战一定不会是加分项目,要多站在试婚格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切正常,试婚格格多半会说好话的,她除了为公主把关,还得为自己的未来着想。试婚格格会作为公主的陪嫁,将来也搭赠给驸马,主考官的身份马上降为侍女,向前一步可以上升为妾,向后一步可以退到烧火丫头。

当初刁难的太狠,完全有理由招致驸马的报复。

而假如当初刁难的不狠,驸马在后期婚姻生活中暴露出了很大问题,完全有理由招致公主的报复。

长乐公主

①史书明确记载:“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 “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

“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 ②嫁妆事件:出嫁时因太宗要给的嫁妆倍于长公主而被魏征拍。 ③在贞观十一年封建事件中,撒个娇就完成了外交使命。

④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

豫章公主

公主自小被皇后抱养,等同亲生。《魏郑公谏录》记载了太宗在公主去世后,久穿素服。(原文是: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群情悚栗,咸不自宁。臣闻古之王者,绝于期服,此乃前书典礼,列代旧章。陛下发上圣之慈,深下流之恸,素服以来,遂经旬月;悼往之义,足为加隆。)

  

城阳公主

①公主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

②《旧唐书》杜如晦传》载驸马杜荷因为公主的关系被封为郡公,(同是驸马的房遗爱却没有因娶高阳公主而受封)。

晋阳公主

①皇后去世后,与李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

②封号、生前死后太宗的态度,无不证明她是太宗第一爱女。

“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内乎?”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另外,纠正一下,以前大家似乎都认为太宗把她葬在佛祠旁边,然而仔细读公主传,上面写的是“营佛祠墓侧”,是在她墓侧专门修了一座佛祠。也就是说,是先有墓,后有祠,而不是相反。)

  

新城公主

①初封衡山公主,初次议婚许配与魏征的长子魏叔玉,魏叔玉作为魏征的嫡长子,是要继承魏征爵位的。其实按照唐朝的规矩,大臣子弟一般是“长子袭爵,次子尚主”,不能让好事被一个人占完,但是新城的婚事显然是打破了这个规矩。后因魏征生前所谓荐人失当、邀名卖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②贞观二十三年因新城嫁长孙诠,为了给新城长面子,太宗特别把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传》。③根据墓志,新城出嫁的时间是在贞观23年2月6日。而太宗是在当年5月去世的,也就是说在临死之时,太宗还惦记着这个女儿,希望在死前把她的婚事办完,不至于为守孝3年耽误青春(当然由于公主婚礼过程太复杂,太宗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因为公主在嫁人之前一般都没有见过这个人,这时需要派一个宫女先去试婚以帮助公主检查将要嫁给的这个男子是不是各方面都很好。这个习惯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以前宫女都只是服侍公主的贴身丫鬟,但是后来皇宫里也觉得嫁公主不能那么随便。由于是在宫里,嫁公主也不便请媒婆,所以想要了解究竟嫁给什么样的人也只能派个人去考察,这可是很让人尴尬的事情。

古代不像现代这样开放,那时候很保守,女人大多都是大家闺秀,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身份高贵的人家的女孩还可以,比较受到家里的重视,没钱人家的女人就比较惨了,一般要嫁的人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从来没见过就是媒婆来回跑。他们对这种事情是很害羞的,而且当时结婚都普遍很早,有的女孩还不知道嫁娶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被嫁到别人家了。

但是公主的身份还是需要好好考量一下男方的各方面条件的,甚至在宫女试婚后觉得这个男人不行的话公主可以不嫁的。但是有的宫女也对这方面的事情不太懂,因为毕竟一直在宫里伺候自己的主子也没有接触过男性,所以他们的话也就是大体上对将来的驸马有一个了解,这样的宫女其实很可怜,不过最后可以跟着公主陪嫁到驸马家也算是好的结局了,总比一直在宫里伺候人要强。

总之古代的女人命好的比较少了,嫁给的男子条件不好他们可能还会拥有一份完整的婚姻,但是也不像现代社会这样。而条件好点的男人家里都有三妻四妾的,争风吃醋的还不能拥有一份完整的感情,对女人来说还是挺无奈的。

文成公主入藏是吐蕃与大唐之间的盛事,而文成公主本人也成为了缔结唐蕃友谊的文化大使与象征,与其说是不愿回唐朝,不如说是最终时代和人民选择了她,让她留在了吐蕃。

(一)文成公主入藏

在贞观十四年(640)十月丙辰(23日),吐蕃赞普派遣使者禄东赞前往长安请婚,面见了当时的唐太宗,这一幕被画家阎立本凝固在了画作《步辇图》之中。唐太宗对于吐蕃来使禄东赞非常赞赏,于是各种手段刻意笼络,不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还把自己胞姊的外孙女段氏也嫁给了他。之后,唐太宗便派遣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了吐蕃。

文成公主在西元641年抵达吐蕃后,其实一开始过得并不如意,成书于14世纪的《西藏王统记》中描述地就很生动,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以下几点:

1、公主入蕃之后,因文化差异,在生活起居、行事思想上,均与当地相扞格,因此引发冲突不可避免。

2、相比于物产丰富丰饶的大唐、在藏地的器用上不如家乡精致,公主心中难免有所怨尤。

3、公主为晚进之妃,在其之前除了尼婆罗公主外,另有三妃共处,争风吃醋之后宫风波难免。

4、公主年仅十余岁,尤其出自当时最强大之上国,心中定有骄气,吐蕃君臣虑其骄横难制,顾令其臣妾挫抑之,此之情况亦或有。

但是,当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数十年之后,她的心态与行为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就汉藏关系而言,正是因为这次和亲行为,使得大唐与吐蕃有了一段蜜月时期,再此之间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二)文成公主不归

实际上,文成公主的和亲之举,对于大唐来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绝佳战略布局,正如和亲最初的发明者娄敬所说的那样:和亲作用在于同化、而且是自上而下、移风易俗的同化:

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文成公主入蕃,正是代表着中土风物进入吐蕃的起点,不仅是文物典章制度、服饰文化礼仪、乃至宗教信仰等,都渗透在吐蕃上层统治阶级中,而在藏地的传说、民歌、戏曲中,与文成公主相关的题材也是累世传颂,成为藏族同胞最为亲切的历史人物。所以,不论是从大唐还是吐蕃两个方面,文成公主已近更成为了一个纪念碑性的人物,她必须树立在雪域高原,因为这是时代和人们做出的共同选择。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在攻向长安的路上,看着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在战马上奋力杀敌,李渊非常满意。让李渊更为欣喜的是,在离长安西南不到100里的司竹镇,有一位女子,举着唐军的大旗,招募几万人马,发动“竹镇起义”,在关中为李渊杀出一大片根据地。这位女子,是李渊的第三女,后世称之为平阳昭公主。她身穿戎装,用兵如神,战旗所指之处,无往不利,在茫茫乱世,她的风姿不输给自己的兄弟李世民。

如果说,花木兰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传说,那平阳昭公主确实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巾帼英雄,《新唐书》云:

公主勒兵七万,威振关中。

平阳昭公主在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殊不知,在唐朝,有另一位公主和她齐名,而且这位公主还是平阳昭公主的侄女,她就是李世民的长女襄城公主。

李世民有21个女儿,其中嫡长女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一女,但长乐公主实际上是李世民的第五女,李世民的大女儿为襄城公主。史书中只说她是庶出,她的亲生母亲是谁,并没有历史记载。《旧唐书》云:

公主雅有礼度,太宗每令诸公主,凡厥所为,皆视其楷则。

襄城公主性格温和,在宫中恪守礼仪规矩,深得李世民喜爱,如果其她公主做出张狂违逆的事情,李世民常常拿襄城公主为楷模,来教育其她公主。可见,襄城公主作为李世民的长女,在众姐妹中,她深得父亲欣慰,起到了“大姐”的模范作用。

李世民登基之后,习惯以儿女联姻的形式笼络开国功臣和门阀贵族,襄城公主作为长公主,是李世民第一位出阁的女儿,她下嫁的对象是宋国公萧瑀的嫡长子萧锐。

萧瑀是唐朝开国功臣,是梁武帝萧衍的五世孙,在隋末唐初,萧家在门阀士族中影响力很大。因此,李世民把长女嫁给萧瑀之子,也算门当户对。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汉朝以来,帝王之女皆被封为公主,出嫁后身份尊贵,为了避免公主受委屈,皇帝都会赐给公主专门的府邸,称为公主府或驸马府。

襄城公主出嫁前,李世民征求她的意见,问她喜欢什么地方做府邸,准备赐给她一处公主府。没想到,却被襄城公主拒绝了。襄城公主说:

“妇人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处不同,则定省多阙。”(《旧唐书》)

意思是说:儿媳对待公婆,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早晚要侍奉在他们身旁,若不和公婆住在一起,那以后晨昏定省都会有缺失,因此,她不需要另赐宅邸,直接住到宋国公萧瑀府上就行了。

李世民一听,这哪行,自己第一个女儿出嫁,必须将皇家身份的尊贵体现出来,于是坚持要赐宅邸,最后,襄城公主再三拒绝。《旧唐书》载:

再三固让,乃止,令于旧宅而改创焉。

李世民看女儿再三坚持,最后没有勉强,便命萧瑀在府上装修一下,作为公主新房。

襄城公主的这个举动,在今天看来,可能较为平常的小事,但她以公主身份坚持晨昏定省、孝敬公婆,在当时是罕见的。举一个例子,襄城公主出嫁几年后,她的妹妹、李世民的三女儿南平公主被许配给了宰相王珪之子王敬直。出嫁后,南平公主不但不和公婆住在一起,而且,在出嫁之前,还因为要不要给王珪夫妇行公婆之礼,发生过礼仪争论。

襄城公主出嫁时间早于南平公主,她当时就主动提出要和公婆住在一起、晨昏定省,可见,襄城公主的举动,是突破皇家身份和礼教限制的进步之举。

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曾评价说:

平阳与娘子之军于司竹,襄城行匹庶之礼于宋公,皆前代所未有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平阳昭公主率领娘子军发动司竹起义,而襄城公主向公婆行平民之礼,这两位公主的举动都是前所未有的。

正是因为颜真卿的这句话,人们把襄城公主和平阳昭公主这两代公主常常联系在一起,二人因此齐名。这两位公主,一位是巾帼不让须眉,另一位是位尊不忘俗礼。或许,站在唐朝的角度,襄城公主的功绩可能无法和她姑姑平阳昭公主相比,然而,站在思想进步的角度来说,襄城公主的思想突破尤为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8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