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的事件进展

乌克兰危机的事件进展,第1张

12月1日,抗议者占领基辅市政府和独立广场,并开始在广场上扎营。

12月3日-6日,亚努科维奇访问中国和俄罗斯,争取经济支持。

12月8日,约有80万人参加了抗议示威。

12月14日,支持政府的群众也在基辅独立广场发起抗议。

12月17日,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150亿美元贷款,并将出口乌克兰天然气价格下调三分之一。此后抗议活动并未停止。 2014年1月,亚努科维奇向反对派做出让步,接受了内阁的全体辞职,总理阿扎罗夫辞职下台。但反对派仍然坚持乌克兰必须与欧盟而不是与俄国加强关系的主张,并一再敦促亚努科维奇总统也辞职。

1月16日,乌克兰议会通过法案,对抗议活动加以限制。

1月22日,两名抗议者在与警方的冲突中丧生。

1月24日,抗议者开始冲击乌克兰西部的地区政府办公楼。

1月28日,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Mykola Azarov)辞职,议会取消限制抗议的法律。

1月29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一项大赦法令,承诺只要抗议者离开政府大楼,将不起诉任何在抗议期间被捕的抗议者。抗议者对大赦条件表示怀疑。 反政府示威者 2月18日,乌克兰反政府示威骤然升级。几千名示威者前往议会大楼附近举行抗议,意图迫使议会通过决议,恢复2004年宪法。示威者与警方随即爆发激烈冲突。冲突已经造成26人死亡。乌内政部方面同日透露,冲突已造成近800人受伤,包括392名执法人员,其中83名受伤警官“遭受严重枪击”。乌克兰的暴乱已经从首都基辅扩展到了其他城市。

2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与3名反对派***签署了和解协议,旨在结束持续多日的街头流血冲突。

2月19日,政府和抗议者之间同意“休战”。

2月22日,乌克兰国会表决通过现任总统革职,并订定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日期为5月25日,之前亚努科维奇已离开首都基辅,辗转多地后到达俄罗斯,但拒绝辞职,并称自己之所以离开乌克兰是因为“自己和亲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2月22日,抗议民众仍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欧盟就乌克兰危机召开特别外长会议。亚努科维奇逃离总统府,前往东北部城市哈尔科夫(Kharkiv)。他此后发表电视讲话,将基辅事态描述为“政变”,坚持自己是合法选举的总统。此后议会投票决定弹劾亚努科维奇,因为他“无法履行自己的宪法职责”。已入狱三年的前总理季莫申科被释放出狱。季莫申科的副手图奇诺夫(Oleksander Turchinov)被选为议长。

乌克兰发生政权更迭。乌克兰议会罢黜了总统亚努科维奇,修改了宪法,将总统大选定于5月25日。

2月23日,议会批准图奇诺夫作为临时代总统。

2月24日,亚努科维奇被乌克兰警方通缉。

2月27日,数十名亲俄武装人员占据克里米亚自治议会和政府大楼,俄外交部则称将“坚决捍卫克里米亚同胞的权利”。乌克兰代总统图尔奇诺夫严词警告驻克里米亚俄黑海舰队好好待在基地里,“任何军事调动都将被视为入侵”。 3月1日,俄罗斯议会批准普京总统提出的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使用俄罗斯军队的要求,这令两个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独立广场暴力冲突 3日,克里米亚一乌克兰空军基地宣布效忠亲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政府,正式脱离乌克兰的领导。位于克里米亚首府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乌克兰空军第240战术航空旅基地3日宣布效忠克里米亚当局。该基地有超过800人部队以及大约50架飞机。

3月4日,俄罗斯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通过支持普京对乌克兰动武的决议之后,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部分军队出现倒戈现象。

3月4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乌克兰尚拖欠逾15亿美元天然气费,自2014年4月起,该公司将停止向乌克兰供应优惠天然气。对此,美国宣布援助乌克兰10亿美元,帮助乌克兰应对“俄罗斯出于政治动机而采取的贸易行动”。美国准备提供援助和资金,帮助乌克兰减轻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美国还准备为乌克兰政府提供技术建议,明确对俄贸易乌克兰应享有的世贸组织权利。

3月4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副议长布什明表示,克里米亚政府请求俄罗斯提供60亿美元经济援助,俄财政部已制定相关方案,将马上提交政府审议。

3月6日,在这盘乱局中,克里米亚俄罗斯统一党***谢尔盖·瓦列里耶维奇·阿克肖诺夫凭借一贯的亲俄立场脱颖而出,在俄罗斯力挺下当选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

3月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局势紧张,美国海军驱逐舰“特鲁斯顿号”已开入黑海,准备与盟国演习;同时美军也派战机至立陶宛和波兰

3月8日,乌克兰一架军机在克里米亚边境处遭到炮火袭击,同一天有近百辆俄罗斯军车进入这一地区。

俄罗斯再增兵,200辆军车开入克里米亚 3月9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副总理捷米尔加利耶夫称,基辅临时政府封锁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财政部的电子系统,并冻结了其资产。

2014年3月11日,错综复杂的克里米亚局势有了新的进展,当天克里米亚议会以81票中78票赞同的结果,通过了克里米亚独立宣言。

2014年3月11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经表决通过一份呼吁书,请求美国和英国等国保障乌领土完整。

3月17日,对公投全部选票的统计结果表明,966%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反对加入俄罗斯的仅占251% 。俄罗斯同意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乌克兰外交部17日宣布,鉴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有关局势,乌克兰将召回驻俄罗斯联邦大使弗拉基米尔·伊利琴科。

3月20日,乌克兰卫生部称,上个月导致该国政权更迭骚乱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到了103人。

3月24日,乌克兰临时总统图尔奇诺夫说,他已经下令该国武装部队撤出克里米亚。

3月27日,前不久刚获释的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表示决定参加5月举行的乌克兰总统竞选。 乌克兰冲突核心 4月2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厅代理主任帕申斯基表示,乌克兰已向俄罗斯起草了要求返还的财产明细,其中包括70艘船舰。这些舰船主要部署在已加入俄罗斯的克里米亚。

4月3日,乌克兰代理内政部长亚瓦科夫(Arsen Avakov )指责被罢黜的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在2月基辅骚乱时发布了向示威者开枪的“罪恶命令”。亚瓦科夫说,亚努科维奇于2月18日到20日,发布了“罪恶的命令”,下令对示威者开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对这一说法予以否认。

4月7日,乌克兰东南部顿涅茨克州爆发民众集会,部分议员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委员会”并宣布组建“顿涅茨克独立共和国”,要求从俄罗斯引入维和部队并拟于5月11日前就加入俄联邦举行公投。

4月13日,克里米亚独立在乌克兰造成的连锁反应已经让基辅当局坐立不安,亲俄武装势力在乌克兰东部城市斯拉维扬斯克再度行动,促使乌克兰政府开始调动全国安全力量启动“反恐怖主义行动”。

4月15日,乌克兰政府军出动坦克、装甲运兵车和直升机,在东部顿涅茨克州发起军事行动,清剿亲俄武装人员。

4月25日,顿涅茨克州的克拉马托尔斯克民用机场一架乌克兰米—8直升机遭到当地民兵榴弹射击后发生爆炸,并引爆了相邻的一架安—2飞机。

4月27日,北约军事总部危机管理中心主任迪肯公布消息说,俄罗斯的40000名士兵集结在乌克兰边境,超过100个地方部署了坦克,直升机,炮兵,特种部队,作战飞机和后勤部队。他们已经在那里待命数周,有些部队距离乌克兰边境仅40公里。

4月28日,奥巴马总统谋求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施加更大压力,美国白宫宣布,由于俄罗斯继续“干预”乌克兰局势,美国对7名俄罗斯官员及17家公司实施制裁。

4月30日,代行乌克兰总统职责的乌议长图尔奇诺夫宣布,乌武装力量进入全面战备状态。他承认,基辅当局已经无法掌控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两地局势。乌克兰临时政府总理亚采纽克在会见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主席、奥地利外长库尔茨和欧洲委员会秘书长亚格兰时表示,当前乌克兰局势非常复杂,乌方已采取一切政治手段以调解当前危机。 5月2日,乌克兰政府军对斯拉维扬斯克的全面战斗已经打响。驻乌克兰边境俄军也已开始行动。2架乌军直升机系被导弹击落,一名飞行员被俘,一人死亡。乌克兰政府军在斯拉维扬斯克的军事行动进展迅速:夺取了一个路障,控制了电视台广播电台,市区内冒起滚滚浓烟,亲俄武装面临着被全面剿灭的境地,已经没有逃脱的可能。至此,斯拉维扬斯克亲俄武装手里扣着7名欧安观察员,包括一名德军上校和30余名乌克兰政治家和记者,他们成为人盾。同日,乌克兰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敖德萨发生亲政府与反政府两派民众冲突,导致43人死亡,伤214人,其中25人伤势非常严重。

5月5日,乌克兰东部俄语区的城市斯拉维扬斯克再次爆发武装冲突,已致4名政府军士兵死亡,另有大约30人受伤。该市的平民也有死伤。

5月6日,导致数十名亲俄示威者死亡的敖德萨冲突过后,有48人失踪。乌克兰敖德萨州苏维埃议员瓦季姆·萨文科表示,在敖德萨事件中死亡的人数为116人。

5月11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独立。投票于当地时间8时开始,将持续到当天22时。此次公投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是否支持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州公投的问题相同,即是否支持成立“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5月12日,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的全民公投结果出炉,支持独立的选票分别高达89%和96%。随后,两州宣布成立独立“主权国家”。

5月13日,乌克兰军队的一支装甲车队在东部顿涅茨克州克拉马托尔斯克市附近遭到伏击,战斗中乌军有7人死亡、7人受伤。这是自乌克兰4月中旬在东部地区开展“反恐行动”以来,乌军方在一次战斗中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

乌克兰定于5月25日举行总统选举。这被认为是乌克兰独立23年以来最重要的一届选举,可能成为化解乌克兰危机的关键一步。而此次大选最关键、也是最有胜算的候选人是有“巧克力大王”之称的彼得·波罗申科。乌克兰代理总统职务的议长亚历山大·图尔奇诺夫呼吁选民25日前去投票,避免乌克兰分裂。本届总统选举共有21名候选人,约有3500万人具有投票资格。多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糖果业大亨彼得罗·波罗申科以较大优势领先。新一项调查显示,波罗申科的支持率接近45%,而他的最强劲对手、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支持率约为75%。

5月27日,乌克兰政府宣布,已经恢复在东部地区的“特别行动”,完全控制前一天被亲俄罗斯民兵武装占据的顿涅茨克国际机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市长亚历山大·卢基扬琴科27日称,在顿涅茨克机场的激战造成40人死亡、另有31人受伤,死者中有2名平民,而伤者包括4名平民。 14日,反对派武装击落一架乌克兰运输机,导致机上49人遇难。

27日,波罗申科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标志着乌克兰正式启动准备加入欧盟。 5~6日,反对派失守斯拉夫扬斯克,政府军收回该地区。

17日,马来西亚航空MH17航班在东部反对派控制地区被导弹击落,机上297人全部遇难,政府与反对派相互指责对方击落了该飞机。(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

29日欧盟和美国指责俄罗斯破坏乌克兰东部稳定,宣布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 7日,俄罗斯决定对美国和欧盟实施反制裁,禁止大部分从欧盟和美国进口的食品。

22日,俄罗斯争议车队越境进入卢甘斯克,乌克兰政府指责俄罗斯“直接侵略”。

25日,反对派在乌克兰南部展开反攻。

26日,波罗申科和普京在明斯克的欧盟峰会上进行会谈,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28日,乌克兰政府称反对派占领了边境小镇诺沃阿佐夫斯克,指责俄罗斯直接入侵。北约称俄罗斯进入乌克兰的军队人数超过1000人,并表示有大量重型武器进入乌克兰,俄方予以否认。

29日,乌克兰总理亚采纽克称,乌克兰将启动加入北约计划。

31日,普京首次以“国家地位”来形容乌克兰东部地区,但随后俄方否认,称遭误读。 1日,乌克兰政府军从卢甘斯克机场撤出,随后从其他一些反对派控制区域撤离。政府方指责俄罗斯“发动了一场巨大的战争”,导致数万人死亡。

3日,法国宣布暂停交付西北风级直升机航母给俄罗斯,同一天,普京在同波罗申科电话会谈后推出“七点和平计划”。

4日,北约峰会开幕,乌克兰危机成为主要议题,波罗申科表示将于次日命令军队实行有条件停火,获得反对派的积极回应。

5日,乌克兰冲突双方在明斯克签署12点停火协议,从北京时间当晚23点正式生效。东南部港口马里乌波尔,东部城市顿涅兹克陆续恢复宁静。同一天北约峰会,拉斯穆森宣布将成立一直快速反应先锋部队,旨在针对俄罗斯。同一天,欧盟宣布对俄制裁措施,并将于8日正式实施。

6日,乌克兰东部大部分地区依然平静,有零星摩擦发生。政府军与反对派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俄罗斯外交部警告称,如果欧盟制裁执行,俄方将对制裁予以回应。同一天,普京与波罗申科通电话,表示停火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并希望该地区长期停火。 11日,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德国四国***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诺曼底四方”会谈。

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明斯克宣布,乌克兰危机各方同意从2月15日开始停火。

21日,乌克兰民间武装与政府军互换战俘。

有分析认为,真正“让和平照进乌克兰的现实”还需要过无数道坎。比如,波罗申科对国内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平衡能力如何?奥巴马对本国强硬派与和解派的协调能力如何?普京对乌克兰东部势力的影响能力如何?欧盟劝和的斡旋能力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无法一下子找到精准的答案。 美国国务卿克里说,为了履行旨在结束乌克兰东部暴力的和平协议,现在对俄罗斯和亲俄分离分子而言是一个“关键时刻”。

克里在俄罗斯度假城市索契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外长拉夫罗夫。克里在俄罗斯说,对于乌克兰和叙利亚武装冲突等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必须由关键的决策者们进行直接会谈,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

本团队很高兴为你解答:自“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经常发生激烈的政治对抗,严重影响稳定和发展。新的议会执政联盟成型,为走出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创造有利条件,但仍须面对多个难题。外交上是亲俄还是亲欧美?无论亲哪方都有得有失,亚努科维奇的出访一定程度描绘外交蓝图——既面向东方,也面向西方。这正是外交政策的高明之处。  乌克兰议长利特温日前在议会上宣布,包括地区党与***党团,以及利特温联盟在内的议会多数派(新执政联盟)已经形成,并闪电批准了由新总理阿扎罗夫领导的新内阁名单。翌日,阿扎罗夫宣誓就职。阿扎罗夫在议会发表演讲时说,乌克兰目前正处在艰难时期,面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困难,新政府的迫切任务,是编制切合实际的二○一○年国家预算。他领导的团队已制订了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发展纲要,并有信心能够取得成功。  自“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总统、政府和议会三大权力分支相互掣肘,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政治对抗,导致立法和行政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总统亚努科维奇多次强调,上台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理顺国家政权管理体系。新的议会执政联盟以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为核心,政府中包括总理在内的多数重要阁员也均来自地区党,总统、政府和议会成“三位一体”的格局,大大减少了彼此间相互扯后腿的可能性,为乌走出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亚努科维奇在十一日发表的告人民书中说,因受人民的信任和委托,必须动用一切手段来实现乌克兰的繁荣。他说,议会新执政联盟的成立和内阁的组成,为乌克兰走向“发展与进步”铺平道路,当局将承担起使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全部责任。  乌克兰新政府形成,但它必须面对多个难题。首先,乌克兰议会共有四百五十个议席,新执政联盟仅由二百三十五名议员组成,并且依靠一些独立议员的参加才超过议会半数议席,因此该执政联盟的基础显然还不够牢固。亚努科维奇政权把前政府中的精英力量完全排除在外,有政治风险,反对派一旦联合起来,力量仍不可小觑。反对派可以找出多种方法迫使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例如要求中央选举委员会终止“倒戈议员”的资格,使议会执政联盟无法达到法定人数等。因此,乌克兰政局能否实现长期稳定尚难预料。  第二个难题是经济问题,目前乌克兰生产总值大幅下滑,通胀及失业率上升,只能靠欧盟国家借贷度日。亚努科维奇外访第一站造访欧盟,首先就有经济上的考虑,新总统实施振兴经济蓝图离不开西方的财政支持。欧盟也没有让他失望,欧盟委员会主席巴洛佐承诺,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恢复与乌克兰的合作,欧盟将向乌克兰发放总额为五亿欧元的宏观财政援助。  之后,亚努科维奇又转向俄罗斯求援,亚努科维奇日前访俄时指出,二○○九年俄乌双边贸易额几乎降低了四成,为二百二十九亿美元。他对俄总理普京说,“我和您都清楚,俄乌两国在机械制造、航空、能源和农业方面高度相互依存。为了挽回双边关系中所错过的、所损失的、甚至是被破坏的东西,我们需要做许多事情”。普京则回应说:“与此同时,我们两国的合作仍然非常重要,具有重要意义,且以一种最有意思的方式影响着两国的经济状况。”乌克兰与俄罗斯将就天然气问题展开谈判,这都有利于缓和乌克兰的经济困境。  第三是外交立场。乌克兰在人文地理上一直处于分裂,东部是俄语区,西部是乌克兰语区,亚努科维奇说俄语,虽然也讲些乌语,但到要紧关头还是转不过来,非讲俄语不能表白。由于上次总统选举中俄罗斯公开支持他,所以欧洲人乃至乌人都把他视为亲俄者,这也就说明何以他的得票率不能大幅拓开。现在当选了总统,外交上是亲俄还是亲欧美?无论亲哪一方都有得有失,乌克兰离不开西欧的支持,也不能忽略俄罗斯的立场。  忽略俄罗斯必然会像前政权一样在能源上大受打击;如得不到欧盟支持,则金融投资等各方面就有了大困难,势必要两面讨好。事实上,亚努科维奇一上任即访问欧盟总部,在外界普遍预测其首访地为俄罗斯时,亚氏却把这份“荣誉”献给了欧盟。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亚努科维奇将首访地定在欧洲,造访俄罗斯排在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其今后的外交蓝图——既面向东方,也面向西方。这正是亚努科维奇外交政策的高明之处:往西走,向东看。

落在波兰境内的导弹,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乌克兰、波兰纷纷指责俄罗斯恶化升级局势,北约也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应对之策。

然而几个小时后,事件就出现了180度大反转:美国和北约的初步调查都显示,爆炸可能是由一枚乌克兰导弹造成的。

这一消息公布后,世界仿佛都松了一口气,波兰方面也改口称,这是一次意外。不过,乌克兰方面仍然表现强硬——要求立即进入现场,基辅已准备好交出能指控俄罗斯的“证据”。

美国:乌克兰干的

导弹爆炸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后,还在参加G20峰会的美国总统拜登就表示,判断导弹是否来自俄罗斯还“为时过早”,“从弹道轨迹来看,它不太可能是从俄罗斯发射的”。

此后,美联社援引美国官员的话报道称,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波兰境内的导弹是乌军发射的,目的是应对俄军打击乌克兰电力基础设施的导弹。

“今日俄罗斯”援引社交媒体传出的现场

随后,一名美国官员更是基本为事件下了定论——乌克兰军方通报美国及其他西方盟友称,乌军曾在波兰境内发生导弹爆炸事件期间,在爆炸地附近试图拦截一枚俄罗斯导弹。

北约方面也认为导弹来自乌克兰。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称,“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这一事件很可能是由乌克兰防空导弹造成的,该导弹是为了保护乌克兰领土免受俄罗斯巡航导弹的袭击而发射的。”

他说,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没有迹象表明这是蓄意袭击的结果”。北约没有看到俄罗斯计划对北约盟国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的迹象。

今年2月俄乌局势恶化以来,北约成员国***最担心的就是有成员国受到波及,迫使这一组织可能启动“集体防御”,从而使局势更加复杂。目前这一结果,可谓让美国和北约其他国家松了一口气,毕竟,没有一方愿意被直接拖入乌克兰危机的泥淖之中。

乌克兰:不是我

不过,自导弹爆炸事件发生迄今,乌克兰并不打算“认账”。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落入波兰境内的导弹毫无疑问不属于乌克兰。

泽连斯基资料图

他称,已经收到了来自乌军和空军指挥部的报告,应当相信军方的结论。泽连斯基还认为,乌克兰应该被允许前往导弹坠落地点参与调查。

其实,在导弹爆炸事件刚发生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迅速发文,将责任归咎于俄罗斯,并声称这是对北约集体安全的攻击,也是俄乌局势的一次“重大升级”。

乌外长库列巴15日晚声称,任何有关“乌克兰导弹落在波兰的说法”都是俄罗斯的“阴谋论”。

俄罗斯:美国更专业

爆炸事件发声后,俄国防部坚决否认相关指控,并表示关于“俄导弹袭击波兰”的言论是蓄意挑衅,目的是让局势升级。

俄国防部还补充说,从现场照片来看,落在波兰境内的导弹似乎来自乌军S-300防空系统。

没想到的是,这一结论却被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认同。

可能是美方的表态也令俄罗斯感到意外,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16日甚至说,“美方和美国总统的克制和更加专业是值得注意和考虑的。”

他强调,“再次提请注意,美方的反应是相当克制的,这与波兰方面以及一些国家简直是歇斯底里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在“表扬”了美方反应后,俄罗斯也不忘“以牙还牙”,俄罗斯外交部16日就传召波兰驻莫斯科临时代办,以作为波兰外交部召见俄方大使的回应。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反击道,波兰因导弹落入境内事件产生反俄情绪不可接受,希望波兰停止一切与事件有关的反俄猜测。

波兰:最后受伤的只有我

经历了导弹事件的180度反转,整件事最受到伤害的恐怕只有波兰了。毕竟,这起事件发生在波兰境内造成人员死伤,作为“反俄第一线”的波兰方面本想拿捏此事大做文章,却没想到最后只能忍气吞声。

波兰总统杜达16日承认,事件很可能是“乌克兰空军造成的意外悲剧”,而不是蓄意的袭击,也不是俄方发射的。

“乌克兰防空系统向四面八方发射导弹,很有可能其中一枚不幸落在了波兰领土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是对波兰的蓄意袭击。”杜达说。

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也表示,目前看来,毋须启动北约第四条款的集体协商机制。

导弹爆炸事件反转后,社交媒体上流传起一幅漫画,一个象征着“波兰”的小人在得知人员伤亡是由乌克兰方面引发的后,立刻俯首贴地抱住“乌克兰”小人的大腿,连连说道:“我的盟友!别担心!”

这一场景,恐怕是当时波兰政府没有想到的吧。

原标题:《美国:乌克兰干的,乌克兰:不是我,波兰:只有我受伤》

波兰警方在现场调查

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款,北约成员国在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在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提议下,北约各成员国将进行紧急磋商。

为此,就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即宣布召开紧急会议。

然而,会还没来得及开,“反转”就来了。美国和北约一开始语焉不详,之后则通过匿名官员释放初步调查结果,称导弹“可能来自乌克兰”;俄方则在否认后进一步甩出证据——导弹残骸是乌克兰S-300防空系统导弹的一部分。

导弹究竟谁发射的?

导弹爆炸刚一发生,波兰媒体和官员就表示,可能是“俄罗斯的导弹”坠入波兰领土。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迅速发文,将责任归咎于俄罗斯。

乌外交部长库列巴更进一步否认导弹是由乌克兰防空系统发射,称这是俄罗斯宣扬的“阴谋论”。

俄国防部紧随其后发布声明否认,称俄军没有使用杀伤性武器对乌波交界地区的目标发动打击。部分波兰媒体的报道是“蓄意挑衅”。

相较之下,北约的对外表态则一反常态地谨慎,仅仅表达了“关切”,并没有推测原因。

几个小时后,远在印尼参加G20峰会的美国总统拜登就“打脸”了乌克兰方面的表态,称“从弹道轨迹来看,它不太可能是从俄罗斯发射的”。

此后,美国匿名官员进一步释放消息说,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波兰境内的导弹是乌军发射的,目的是应对俄军打击乌克兰电力基础设施的导弹。

事发现场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16日的紧急会议后发表讲话。他说,对波兰导弹袭击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没有迹象表明这是蓄意袭击的结果”;北约没有看到俄罗斯计划对北约盟国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的迹象。

他还表示,“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这一事件很可能是由乌克兰防空导弹造成的,该导弹是为了保护乌克兰领土免受俄罗斯巡航导弹的袭击而发射的。”

俄罗斯国防部则援引了波兰媒体公布的“乌克兰导弹残骸”,称专家分析指出残骸是乌克兰S-300防空系统导弹的一部分。

截至目前,乌克兰方面对此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到底尴尬了谁?

事件发生后,波兰外交部当即召见俄罗斯驻波兰大使,要求对此“立即给出详细解释”。这第一反应,自然令俄罗斯不悦。波兰外长拉乌与俄驻波兰大使安德烈耶夫的会面仅持续了四分钟,两人没有任何交流,甚至没有握手,安德烈耶夫在听完波兰方面的照会后就离开了。

而对于美国和北约,这一爆炸事件仅仅在“关切”和“调查”之后再无水花。此前,美国总统拜登和其他北约官员们多次誓言会捍卫北约成员国每一寸领土。但由于导弹来源被认定于来自乌克兰,美国和北约纷纷陷入沉默,除了表达对波兰的“慰问”以外再无表态,就连初步调查结果也是由匿名官员对外公布的。

斯托尔滕贝格在发布会上则用“这不是乌克兰的错,俄罗斯对继续对乌克兰发动非法战争负有最终责任”的表态来为盟友“挽尊”。

事情到了这一步,正在经历战火之痛并寻求更多国际支持的乌克兰无疑陷入了尴尬。

一直以来,北约试图在不直接卷入冲突的情况下向乌克兰方面提供协助,而乌方则一直在多个公开场合要求西方加大援助,尤其在这个冬季,乌克兰多处供电设施遭受打击,尽管俄军撤出赫尔松,乌方的后续行动也并未更加顺利,而是举步维艰。

这回,一直自诩为“反俄急先锋”的波兰,也吃了个哑巴亏。乌克兰危机以来,波兰几乎成为北约援助乌的“大本营”和“中转站”,也在对俄制裁上表现得最为激进。一系列行为令俄罗斯相当愤怒,以至于早在今年4月,俄罗斯就率先对波兰“断气”。

最后,北约自己也有些进退维谷。乌克兰危机持续近九个月,若北约成员国真受到波及出现擦枪走火,就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而这是北约方面最不乐见的。英国媒体分析指出,引爆与莫斯科的全面战争是北约最不希望看到的,尽管北约盟国可能会寻求以某种方式应对此次事件,但由于发现只是“乌龙”,他们想向普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还需好好斟酌。

美国则早已将自己“高高挂起”。一位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表示,虽然“不必怀疑美国会根据北约宪章第五条保护北约成员国”,但如果这一事件是偶然发生的,则需要确保“尽一切努力缓和事态”。

事件该如何收场?

初步调查结果的出炉,令紧绷的国际社会暂时松了一口气。

还在G20峰会上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赶紧“灭火”,称有责任就波兰导弹事件释放非常明确的信息,以避免局势升级。

乌克兰政府虽未表态,但依然有乌议员在社交平台上“嘴硬”——“就算这是乌克兰的导弹,它也是我们努力保护自己生命的结果”。

对于波兰而言,这次事件只好变成“哑巴吃黄连”——在初步调查结果出炉后,波兰总统杜达一改口径,称这是一次“不幸的意外”,没有理由相信是一次“袭击”。

如果最终认定是乌克兰“打”了波兰,那么问题来了,北约会不会当和事佬?波兰会独吞被误伤的苦果吗?此事对俄乌局势有何影响?

乌龙事件该如何收场?恐怕这回,受伤的只有波兰了

  乌克兰第一位女总理,

  乌克兰第一位女总统候选人。

  尤利娅·季莫申科(俄文:Юлия Тимошенко)的出生有很多政治观点。1960年11月27日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州罗夫斯克农村。她2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旧姓是gurigyan(乌克兰语),父亲为亚美尼亚国籍。但她的部分政治支持者,否定这个观点,认为她是乌克兰国。并指出季莫申科读初中时在‘第75初级中学「B」组的相片本上’,的签名记录是她母亲姓氏。

  汽油女皇

  1979年季莫申科同苏联***一官宦之家出生的亚历山大·季莫申科结婚。并就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大学经济系,1984年毕业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进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一家工厂当经济师。

  1989年,季莫申科进入商界发展设立出租录像连锁店,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年仅31岁的季莫申科成立了“乌克兰汽油公司”。4年后,她的公司又改名为“乌克兰统一能源公司”,从1990年到1998年收购多家能源公司,并垄断了乌克兰各地的天然气供应。1996年,成为俄罗斯天然气主要的进口和批发人。由于公司利润丰厚,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被人们称为“天然气公主”。36岁那年,季莫申科已经控制了乌克兰的20多家大型企业、航空公司和银行,成为乌克兰最炙手可热的女富豪。

  政治生涯

  1996年开始涉及政界,1997年以923%的惊异票数成为国会议员(98年,02年三次当选)。同年夏,她成为库奇马总统的强硬反对派,并加入当时还不知名的村社党。

  1998年任国会财政预算长。

  从1999年到2001年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主管能源部门的工作。

  1999年初,她退出村社党议会党团,成立了名为「祖国」的新党团。

  2001年2月,检察院以俄罗斯产天然煤气走私、行贿和偷漏税等罪名对季莫申科提出起诉。随后被解除副总理职务。 同年2月,被正式逮捕,经历了42天的牢狱生活后又被保释放出狱。但这暗示了季莫申科寡头资本家,和财产非法获得。

  出狱释放后,季莫申科「祖国」党成为在野党,以民族主义为政治口号。

  2002年的乌克兰议会选举,获得投票率为72%,第三次当选议员。

  2004年9月底,俄罗斯军事检察官办公室指控季莫申科在任“统一能源公司”总裁期间向俄国防部官员行贿,从俄罗斯走私天然气30亿立方米,非法获利8000万美元。为此,季莫申科及其家人的名字都出现在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名单中。 2005年1月28日乌克兰检察机关宣布,由于缺乏证据,乌克兰检察机关已结束对季莫申科及其家人的犯罪调查。

  2004年乌克兰总统被指出干预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杀害事件,季莫申科作为强硬的反对派***之一令人瞩目。

  2005年1月24日,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任命季莫申科为政府临时总理。 尤先科向议会提内阁名单,执政党和在野党进行谈判,2月4日结果以373票(赞同票数必226)的压倒性成为乌克兰女总理。但由于国家动荡,工厂劫持事件等季莫申科被认为有投机性质;国民严重反对。「尤先科-季莫申科联盟」只合作了8个月就宣告失败。9月8日,尤先科以政府工作不力和缺乏团队精神解散了季莫申科政府。

  2006年3月乌克兰最高会议选举季莫申科获三倍于他人的票,一跃进向成为全国第二大党。执政党「我们的乌克兰」惨败,季莫申科开始对总理进行新的竞选。

  2006年7月9日议会允许尤先科的「乌克兰的地域社会党」执政。

  2007年12月18日,乌克兰议会以举手表决方式批准季莫申科出任政府总理。这是乌自1991年独立以来首次以这种方式对任命总理进行表决。

  2010年1月17日,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首轮投票,共有18位总统候选人参选。亚努科维奇和季莫申科的得票率居前,分别为3532%和2505%。

  乌克兰法律规定,乌总统选举每5年举行一次,候选人在第一轮投票中必须获得50%以上的选票才能当选,否则就要进行第二轮投票。在第二轮投票中,得票率领先者当选新总统。

  2月7日,乌克兰举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2月8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了近99%的计票结果,反对派地区党***亚努科维奇以微弱优势在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胜。

  乌克兰中选委主席沙波瓦尔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有效,最终计票结果将依据乌法律在10天内公布。

  2月20日,现任总理季莫申科撤回对亚努科维奇“大选舞弊”的指控,大众媒体纷纷猜测是为了避免出现因指控材料不足而产生诬陷罪名的尴尬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44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3
下一篇2024-0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