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的经典诗句

里尔克的经典诗句,第1张

里尔克短诗精选10首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冯至 译

《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冯至 译

《挖去我的眼睛……》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

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

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

折断我的双臂,我仍将拥抱你——

用我的心,像用手一样。

箝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

你放火烧我的脑子,

我仍将托负你,用我的血液。

        杨武能 译

《一切寻找你的人……》

一切寻找你的人

都想试探你;

那些找到你的人

将会束缚你,

用图画,用姿势。

我却愿理解你,

像大地理解你,

随着我成熟

你的王国也会

成熟。

我不想从你那儿获得

证明你存在的虚荣。

我知道:时光有自己的

名姓,你有你的

姓名。

不要为我显示奇迹。

让你的诚律合乎情理,

让它们一代一代

更加明晰。

        杨武能 译

《孤寂》

孤寂好似一场雨。

它迎着黄昏,从海上升起;

它从遥远偏僻的旷野飘来,

飘向它长久栖息的天空,

从天空才降临到城里。

孤寂的雨下个不停,

在深巷里昏暗的黎明,

当一无所获的身躯分离开来,

失望悲哀,各奔东西;

当彼此仇恨的人们

不得不睡在一起:

这时孤寂如同江河,铺盖大地……

        杨武能 译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1、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1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8、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19、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2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2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2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2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主讲老师:陈然兴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里尔克的名作《豹》,来谈谈如何学习写作现代诗。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的作者里尔克。

赖内·玛利亚·里尔克,奥地利人。出生于1875年,是整个20世纪德语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里尔克的创作生涯可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诗歌以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为主,个人风格并不明显,一般认为《图像集》是里尔克从早期向中期转变的重要作品,其中包括《秋日》这样的抒情诗。其中的诗句,大家恐怕都耳熟能详。

所以现在没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所以现在单身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见落叶飘零

诗中的主观抒情意味非常浓厚,真正代表里尔克诗歌成熟的是《新诗集》和《新诗集续编》。在其中里尔克把“物诗”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豹》《罗马的喷泉》《旋转木马》《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黑猫》《火烈鸟》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让里尔克一举成名。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豹》,就是《新诗集》中最先写出的一首诗,被认为是里尔克诗歌成熟的标志性作品。里尔克后期诗歌则较多哲理冥思的色彩。思想更加深刻,然而诗句也较晦涩难懂。代表作有《杜伊诺哀歌》《至俄耳甫斯十四行》,另外里尔克还有一本诗论《给青年诗人的信》,对中国诗坛影响很大。

里尔克的物诗理念从何而来?这样从里尔克与雕刻家罗丹的交往说起。1900年,26岁的里尔克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芙。这位克拉拉**曾在巴黎学艺,做过罗丹的助手,次年两人成婚。里尔克一直以为杂志写作艺术评论维持生计,两人在生活上遭遇了不小的经济难题。就在这时,一位艺术批评家理查德·米特尔教授,找到里尔克请他写作一本论罗丹雕刻艺术的书。

通过妻子,里尔克对罗丹早已仰慕已久,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以完成这本书,里尔克在1902年8月来到巴黎,经历了半年时间与罗丹接触。当时里尔克27岁,罗丹62岁。在与伟大的雕刻艺术家罗丹的接触中,里尔克接受了两种对他的整个人生来讲产生重要影响的理念。

一个是艺术作为工作的理念,一个是艺术家必须观察自然的理念。第一次见面后的第十天,里尔克给罗丹写信,信中说:

我来到您这里,不仅为了学习,也为了向您请教:如何生活?你已经回答我:工作。

自己曾经努力去写诗,但是,由于对诗歌的过分热爱,以至于自己的写作“变成一种庄严的事情,一种节日,被罕有的灵感所束缚。有时几个星期无所事事,带着无限愁苦,等待创作时刻的来临。

在经历了与罗丹的接触之后,里尔克说现在,我知道这,也就是工作,是唯一留住灵感的办法。这是我的生命和希望的大新生,是您赐给我的。

在与罗丹的接触中,这位老艺术家的工作狂式的创作热情,深深感染了里尔克。使他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依赖灵感写作的生活是大错特错的。文学是一种精神劳动的产物,而不是灵感的产物,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有启发。

灵感是什么?艺术家列兵,有句名言说的好:“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这是里尔克从罗丹那里学到的第一种经验。第2种经验就是观察。在1902年初,里尔克未到巴黎时就曾给罗丹写过一封信,罗丹在回信里要里尔克“坚持不懈,永远在自然面前工作,有时可以凭记忆回想自然,但永远不要虚构”。

这里的自然就是指实际存在的事物,这可以看作是罗丹对里尔克的第一次指导。在与罗丹的交往中,罗丹跟里尔克谈的最多的就是,通过观察来捕捉物和物的生命,这对里尔克影响巨大。永远在自然面前工作不要虚构,也成为了里尔克物诗理念的核心。

可以说整个《新诗集》就是罗丹跟随自然,理论的直接结果,是视觉美术原则应用于诗歌的产物,它的核心在于从日常认知中拯救物的客体命运,让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建立隐秘的通感关系。后来在《马尔特·劳利得·布里格随笔》里,里尔克对自己的物诗理念进行了这样阐述。

诗并不像大众所想象,徒是情感(这是我们很早就有了的),二是经验。但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都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儿清晨舒展底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静,意外的邂逅,……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他们,当他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他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底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并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底头一个字来。

这段话有这么三层意思:一 诗是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情感的表达。这就是说在里尔克看来,诗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抒发,而是对人的生活经验的客观描述。

二 获取经验的方式是直观,里尔克认为要想获得有关生活的经验,就必须对事物加以直观,这种直观首先要求观看者去除偏见。像冯至解释的那样,他指里尔克开始观看:一件件的事物在他周围,都像刚从上帝手里做成;他呢,赤裸裸地脱去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其次要求观看者要仔细,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底姿势。最后要深入,要达到物我唯一的境界,让他们变成我们底血液、眼色和姿势,与对象的生命发生同情共振。

三 里尔克的 物诗 是要通过发现物的生命,来为人的生存寻找依据。它的精髓在于从日常认知中拯救物的客体命运,从而把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置于澄明敞亮的境地。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 “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PGN0008BTXT/PGN>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PGN0009ATXT/PGN>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回答者: 329848475hyz - 试用期 一级 9-3 19:50

bzgss

回答者: 翱翔天空的猪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3 20:32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的经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他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少年。使得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真实的写照。

回答者: 判官者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4 20:42

王家新

1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楼梯》(英译本,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及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种。

曾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语文大视野》项目,担任高一卷主编。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曾多次获教育学院科研论文、科研论著一等奖。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自1990年写作《帕斯捷尔纳克》到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逐渐增大。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诗人命运是他写作的主要源泉,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伦敦随笔》、《挽歌》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诗集还有《一只手掌的声音》、《游动悬崖》等。

王家新看上去是那种很真诚的诗人。也就是说,他的个人气质与他诗歌所呈现的美学风格几乎一致:简断、坚定、似有深意存焉。我指的是《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卡夫卡》或《瓦雷金诺叙事曲》。至于那些大量嵌入洋人诗句并美其名曰互文性写作的东西(看上去像一面中国劣质水泥墙上镶满五颜六色的洋玻璃碎片,闪闪发光,眩人眼目),我以为这和一个诗人的真诚劳动无关;或者说,它们创造了另一种风格的王家新。

在真诚的王家新身上,我们充分体会到里尔克那句名言的真切含义:挺住意味着一切。朦胧诗后期就已成名,经过第三代诗潮,再到如今的个人化写作,其间风云变幻潮涨潮落。跟王家新同时出头的诗人其中许多漂泊海外,许多改行下海,还有许多在迅速崛起的后来者如西川、海子的锐气和才气的逼迫下黯然袖手。王家新却我自岿然不动,而且历久弥新,逐渐成为当今诗坛的一个头面人物,和后进们如陈东东等同台亮相。这一切,不能不说明王家新身上有着某种坚持和独立的品格。此种品格不仅促成他在现实中的成功,也是他部分优秀之作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王家新不是一个玩弄繁复技巧并以此为乐的诗歌杂耍者。长久以来,他致力于“深度意象”的营造与开掘。思力的集中和深入使他能够比旁人较出色的完成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反过来说,正是思力深沉而单一的特性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从这个角度来构建他的诗歌王国。在《铁》、《乌鸦》、《楼梯》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触摸到王的诗歌特质:语言像钉子一样从多个角度切入单一意象的外壳,试图抵达它之内核同时穷尽此一意象的多重含蕴;独白手法的频繁使用令此种意图显得更为尖锐(针对意象来说)而明朗(针对读者来说);此外,一种难言的沉郁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这是王家新个人气质在诗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强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特质在那首为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帕斯捷尔纳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在诗中已不完全是那个在俄罗斯坚持写作的大师了,而成了王家新手里的一个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倾诉了自己的隐痛和经验。在此种意义上来说,帕斯捷尔纳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这首诗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再没有比营造“自我”这个意象更能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深入而真切的阐释了,对于精擅此道的王家新来说更是如此。《卡夫卡》的出彩与此也不无关系。王家新与卡夫卡气质部分接近:一种灰色的坚定,还有命中注定的忧郁。这令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逼近奥地利天才的内心,并部分的道出其心声。卡夫卡自喻为穴居动物,处于真诚状态的王家新也像某种穴居动物,老是往一个方向不停的挖掘。坚持不懈终于使他有所成就,也使他区别于像一只花蝴蝶四处卖弄技术之舞姿的欧阳江河。毋庸讳言,在技术圆熟方面王不及欧。但这一点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干脆不在词语表层上用力,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因此他的部分优秀之作面目明朗而内蕴深沉,具有动人心灵的力量。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直指人心的诗作稀少如濒临灭绝的野天鹅,因此,真诚的王家新显得弥足珍贵。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全部的王家新,或者如我所言,存在着另一种风格和品格的王家新。品格即风格,诗如其人,这类古老的命题在王家新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这与他不像西川那样善于并乐于“转化”有关)。尽管我热爱王的一些作品并受到启迪,我还是不得不指出,他还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虚伪。这一点我在阅读《游动悬崖》时就有所觉察。王在《帕斯捷尔纳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然而通读全集,我不得不说自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种被人煽情而致落泪最后却发现对方原来是在作戏般的感觉——王恰恰是撇开一切在谈论他自己。王将自己的忧郁和失意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许多诗中反复的倾诉,生怕别人不晓得。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个胸襟狭隘、目光局促、有着自恋情结的小男人,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唉声叹气,满嘴沉痛。此后读他的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感觉亦复如此。在《饥饿艺术家》中他还多少反映了几个外国艺术家的清寒处境以及他们的独立品格;然而文章中让人感觉到真正令王痛苦而至愤怒的却是他身为诗人却为人打工的经历。而在更多的篇什中,他却故作谦虚的抖露他在国外朗诵的骄人成绩以及某个听众认为他的作品超过米沃什的外行之论。至于“北方牲畜的泪光”、“人民胃中的黑暗”,则连影子也没有看到——当然,诗人王家新也是十三亿人民中之一员,表现自己大概也算是在替人民说话。对此我实在无话可说。只是照这样看来,历史上那些宫体诗作者比王家新更有资格高喊“我怎能撇下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的壮语,因为他们毕竟还描写了一群人的啼笑。后来我又有幸拜读了王的长诗《回答》,题目竟跟北岛的出世作一模一样。未料瞻仰完毕,才知竟有些跟离了婚的妻子说赌气话的意思在里头。这首诗体积超重,然而与北岛的铿锵二十八行一比,其境界气度、视野情怀,高下立判。当然,技术上或许有所翻新。然而光秃秃的技术若无大气驱使,就只能带来缠夹不清的后果,更何况技术并非王之所长。王诗人经历丰富,大概十分明白在此时此境,若真正去关心和表现“风中燃烧的枫叶”和“人民胃中的黑暗”,会落个什么下场,所以只是在嘴上做做秀,实际并不执行。这一点,不但使他在北岛面前矮了大半截,而且也比不上他所鄙夷的伊沙。好在王家新早就有理论烟雾弹掩护自己从容撤退。早在《回答四十四个问题》中,他就抛出高论:只有从文学中才能产生文学,从诗中才能产生诗。这句话常为人所忽略,实际上却是他的被某些所谓批评家所大肆吹捧的“互文性写作”的理论依据。对此我只想问一句:最初的文学是从哪里产生的?最初的那首诗是从哪里产生的?生活,只能是无处不在的生活。王家新那些最好的作品不就是得益于他在生活中产生的痛感么?一旦他不仅自觉躲开人民和大地,而且失去了自身的痛感后,就只能缩进大师们的引文中,编织着一个个看似五光十色实则贫乏空洞的“文本”。我并不认为在诗中引用外国人名、地名有什么不对——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某种程度上的“世界文学”逐渐成为可能,各民族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尽可以通用——但当一首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却是人家洋大爷的名句,而且全诗之转接、展开乃至意境营造都以此为基石时,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写作对于文学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基于这种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不止王一人)之振振有辞、道貌岸然的态度,我只能称这种写作为:虚伪的写作。

2王家新,男,经济学教授,生于1958年,上海市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同年分配至南京经济学院任教,1993年起任南京经济学院经贸系副主任、主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1996年10月起任南京经济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4年12月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家新同志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红杉树”园丁奖获得者;多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方向主要为产业经济学。近年来围绕中国体制转型时期,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重要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哲社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多项;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中国经济问题》、《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10余部;同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教育部西部教育开发顾问、省“十五”计划顾问专家组成员、省科委软科学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省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计经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3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

西班牙诗人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

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慢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短歌》 [爱尔兰]希尼

一举花楸便是一位红唇的女子。

在大道与幽径之间,通往的是

那湿漉漉的远方,那儿有一些桤树

将自己的身子从灯心草地高高挺起。

而一片呓语的,是那沾满泥浆的花朵,

是什么使枯萎的菊花依然栩栩如生

在这种时刻,只有那只歌唱的鸟儿

才微微地预感到眼前发生的一切。

《孤独者》 [德]里尔克

不:我的心将变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将在它的边缘上;

那里别无它物,只有痛苦

与无言,只有大千世界。

只有一件在巨大中显得孤单的东西,

他时而变暗,时而又亮起来,

只有一张最后的渴望的脸,

被摈弃为永远无可安慰者。

只有一张最远的石头脸,

甘于承受其内部的重量,

而悄然使之毁灭的广漠空间,

却强迫它日益趋于神圣。

《风景》 [瑞典]马丁松

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

背托一抹斜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

《小小的心灵》 [奥地利]卡夫卡

小小的心灵/你跳跃的舞姿/头枕温暖的空气/脚从闪光的草丛中抬起/草在风中难以自已

《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 [瑞典]萨克斯

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有人编入雷的紫罗兰/我只用一环草茎/充满沉默语言/它使空中迸射出闪电

《梦的城堡》 [加]马塞尔纳多

想象的屋顶/美丽/碎石镶边/水之镜/树的反影/悠闲地漫步/这城堡/成为一座田园诗的象征

最后一句话

作者:雨果

朋友,最后一句话

啊!贞女,哭吧,如果我死去的话!

——安德烈·谢尼埃

朋友,最后一句话!——从此我就永远合上

这本书,从今以后我的思想就改弦更张。

我将再不去理会芸芸众生的物议喧嚣。

因为,这对清水长流的源泉有时什么紧要?

对我又有什么关系?我倾心的是未来,

这阵呼啸的秋风将飘向那个世界

无情扫荡,永不停息的翅膀将卷去

树上的黄叶,也将带走诗人的佳句。

是的,我还年轻,虽然在我的额上,

那层出不穷地涌现激情和诗篇的地方,

每天都刻下一条新的皱纹,

有如我思想的犁铧耕出的沟痕,

回顾那不知不觉中流逝的年华,

我还没见过三十度秋月春花。

我是这时代的骄子!由于翻然醒悟,

我的灵魂每年都在摒弃谬误,

认清了是非,我的信仰只向你追求,

啊,神圣的祖国,神圣的自由!

我咬牙切齿地痛恨着压迫。

因此,当我听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在酷烈的天空下,在暴君的魔掌下,

人民正在呼天抢地,惨遭屠杀;

当希腊,我们的母亲,被信奉基督教的国王

出卖给土耳其刽子手,开膛剖腹,濒于灭亡;

当鲜血淋漓的爱尔兰被钉上十字架;

当条顿戴着锁链在列强的瓜分下挣扎;

当里斯本,从前一直美丽而又喜气洋洋,

如今却受尽米盖尔的蹂躏,吊在绞刑场;

当阿尔巴尼亚听任加图的祖国折腾;

当那不勒斯吃吃睡睡;当凭借着木棍,

那恐惧奉若神明的沉重而可耻的权杖,

奥地利打断威尼斯雄狮的翅膀;

当被奥地利大公扼杀的摩德纳奄奄一息;

当德累斯顿在老国王床前搏斗而又哭泣;

当马德里重又坠入梦乡,昏睡如死;

当维也纳抓住米兰;当比利时雄狮

低垂着头,犹如那耕出一条犁沟的牛,

甚至连咬口衔的牙齿都再也没有;

当可恶的哥萨克兽性大发,

侮辱那蓬头散发的死去的华沙,

糟蹋她那褴褛但却贞洁而神圣的尸衣,

扑在那直躺在墓中的贞女身上玩狎不已;

啊!于是,我向着他们的宫廷和巢穴

诅咒这些帝王,他们的骏马沾满了鲜血!

我感到,诗人就是他们的审判官!

我感到,愤怒的诗神会张开强有力的双拳,

有如将他们示众,将他们的捆向宝座,

再有宽松的王冠做成他们的枷锁,

然后将这些本来会受到祝福的帝王驱逐,

并在他们的额上刻下诗句,让未来去读!

啊!诗神应该献身于手无寸铁的人民。

我于是忘却了爱情,孩子,家庭,

软绵绵的歌曲和清静无为的悠闲,

我向我的竖琴加上一根青铜的琴弦!

冬天的早晨

普希金 (俄 1799——1837)

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

妩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儿,醒来吧!

快睁开被安乐闭上的睡眼。

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

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

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遮在乌云后发黄的月亮

像是夜空里苍白的斑点。

而你闷坐着,百无聊赖——

可是现在……啊,请看看窗外:

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

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

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

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整个居室被琥珀的光辉

照得通明。刚生的炉火内

发出愉快的劈啪的声响。

这时,躺在床上遐想可真够美。

然而,你是否该叫人及早

把棕色的马套上雪橇!

亲爱的朋友,一路轻捷

让我们滑过清晨的雪。

任着烈性的马儿奔跑,

让我们访问那空旷的田野。

那不久以前葳蕤的树林,

那河岸,对我是多么可亲。

水仙

华兹华斯 (英 1770——1850)

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稠李树

叶赛宁 (苏 1895——1925)

馥郁的稠李树,

和春天一起开放,

金灿灿的树枝,

像卷发一样生长。

蜜甜的露珠,

顺着树皮往下淌;

留下辛香的绿痕,

在银色中闪光。

缎子般的花穗

在露珠下发亮,

就像璀璨的耳环,

戴在美丽姑娘的耳上。

在残雪消融的地方,

在树根近旁的草上,

一条银色的小溪,

一路欢快地流淌。

稠李树伸开了枝丫,

发散着迷人的芬芳,

金灿灿的绿痕,

映着太阳的光芒。

小溪扬起碎玉的浪花,

飞溅到稠李树的枝杈上,

并在峭壁下弹着琴弦,

为她深情地歌唱。

窗边的树

弗罗斯特 (美 1874——1963)

我窗边的树呵,窗边的树,

夜幕降临时我把窗关闭;

但永远不要拉上窗帘吧,

以免将你我隔离。

你是地上崛起的朦胧梦影,

你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

你轻巧的叶舌高声宣讲的一切,

并非一切都情理至深。

但树呵,我曾见狂风将你摇撼。

假如你窥见我在这屋中睡眠,

你会看到我也曾猛烈地被激荡,

几乎被暴风席卷。

那天命运出于它的儿戏,

把我们两个联系在一起:

你受的是外界气候的影响,

而我是内心风雨的荡激。

聪明的星

海涅 (德 1797——1856)

花儿容易碰到人的脚,

大多数都会被人践踏;

不管它是羞怯或者是胆大,

人们走过时总会踩碎它。

珍珠藏在大海宝箱里,

可是也会被人们发现,

给它们钻孔,把它们扣住,

牢牢地扣在丝绳上面。

星星很聪明,它们有理由

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

星星挂在天幕上面,

像世界之灯,永远安全。

森 林

赖 特 (澳大利亚 1915---)

当我刚认识这一座森林,

它那些花朵真使我惊诧。

它们不同的形体和面孔,

随着季候的变化而变化。

镶上紫色的白色紫罗兰,

野生生姜的小小的花枝,

地上又小又孤独的兰花,

使得我整个白天都入迷。

还有厚实的紫红色百合,

凤凰树上面鲜红的花瓣,

和小溪浅浅流过的地方,

孔杰沃伊的碧绿的树冠。

当我刚认识这一座森林,

有的是可以消磨的时候。

而时间重新带来的收获,

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尽头。

现在它那些藤蔓和花朵,

都被人命名被人知道了,

就像早已实现了的愿望,

当初神奇的欢乐消失了。

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寻觅,

除了我采集的这些鲜花,

还有尚待命名和知道的,

那一朵永不调谢的鲜花----

那产生所有鲜花的真实。

给爱恩丝

雪 莱

你可爱极了,婴孩,我这么爱你!

你那微带笑靥的面颊 ,蓝眼睛,

你那亲热的、柔软动人的躯体,

教充满憎恨的的铁心都生出爱心;

有时候,你要睡就马上睡着了,你母亲

俯身把你抱紧在她清醒的心上,

你默默的眼睛所感到的一切动静

就把她喜悦的爱怜传到你身上;

有时候,她把你抱在洁白的胸口,

我深情注视你的脸,她的面貌

就在你脸上隐现----这样的时候,

你更可爱了,美丽纤弱的花苞;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观奥斯卡短片《鹬》

据说《鹬》是《海底总动员2》的前贴片,六分钟的短片耗时三年,对皮克斯公司来说,这不是大制作,但时间的反差,恰恰契合了影片的核心内容——领悟可能是一瞬间,但是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值得也唯有等待。

鹬宝宝在妈妈的怀里舒适安全,他习惯了饿了就张开嘴,困了就闭上眼睛,他长得白白胖胖,他得到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可是有一天,鹬妈妈要把宝宝拉到海边。童童问我,为什么鹬妈妈要让宝宝自己捕食。当然对于鹬类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对于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普通家庭来说,我和曈爸的确应该义不容辞地多多挣钱,而不是将责任转嫁。所以,我不倾向于把这样一部画面唯美、制作精良的动画片仅仅当成励志的工具。

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动画片所呈现的壮阔的海面背景——这是一个奇幻的美妙的世界:既有潮涨潮落时海天一色的旷远,也有海水袭来时的惊心动魄,还有夕阳返照时的灿烂绚丽。在物质满足之后,人生的意义便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话题。“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所以撩人心扉,便在于生活在现实的恐惧之中,我们无暇关照自己内心。所以,这部短片显然是一个寓言,我也更愿意相信,鹬妈妈是一个有教育智慧的妈妈,而不是一只凭生存本能拉着孩子来捕食的鹬。

没有鸟儿不向往天空。我想一定有很多次了吧,鹬妈妈鼓励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天睡眼惺忪的鹬宝宝终于察觉到海滩景色的美好。很多年前,我考上大学,军训的晚上自己偷偷在宿舍里哭泣,想念远在农村的父母。后来我才明白,当生活以全新的面貌呼唤我的加入,我注定不会再回到闭塞的家乡,告别与远行,难舍也激动——而我终于迎来了我的人生。就像鹬宝宝一样,眼里只有新奇,只有快乐,义无反顾地往前冲去,哪怕被海浪拍在沙滩上。因为他一身乱蓬蓬的羽毛和一双受了惊吓的眼睛,你就不能说这第一次出行没有意义。

许多次,曈曈骑着单车,风一般地冲下火车站广场的斜坡。她要先费力地骑上坡,她的两腿急速地蹬踏,脸涨得通红。我看她就要掉下车来,她便转换车把,沿S形路线前行。然后她站在坡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接下来就是飞的感觉。她的身影掠过,只留下紧张的妈妈和目瞪口呆的弟弟。几分钟后,她又开始上坡。我一次次担心,她却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她说,她不要大道理,要行动。尽管她经常磕破膝盖,擦伤胳膊,大汗淋漓,但是她快乐。

道理是别人的经验,行动是自己的经历。经过思考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鹬宝宝第二次来到海滩,他学会了观察、试探,看到海浪会躲避,这便是生存的智慧,而这智慧来自于生活的风浪,来自于尝试,来自面对生活的勇气,也来自于那站在远处的鹬妈妈。鹬宝宝,他收获的当然不是智慧本身。

巴尔扎克说“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当鹬宝宝和寄生蟹一起来到海滩,他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皮克斯用动画模拟出的海水下的海滩梦幻般的神秘。友谊能增进人的智慧,不仅在于朋友能给予我们忠告,还在于即使是平等而平静的讨论,或者不经意的提醒,也能将困扰我们的纷乱的思绪变得清晰有序。

 

亲情和爱情的“占有欲”,往往会消融“个人”的特征,容易造成“人我界限不明朗”,友谊则不会。寄生蟹和鹬宝宝之间的友谊,**没有任何渲染。然而这偶然的邂逅促使鹬宝宝转换视角,他变得快乐而自信。“朋友要带给你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填满你的空虚。”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朋友,不是那种对友谊钟情、依恋的感情。当我们因为孤独和懦弱而将别人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并把自己虚无的情感完全依附于他(她),我们的友谊便成为别人的负担。朋友只是那个能带我们一起去“海滩”的人,只有当我们共同勇敢地面对生活,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才会更多理解与自信。朋友,他们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但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义务。所以,最美好的友谊让人轻松自由。

  

仿佛是呼应《海底总动员》,鹬宝宝在黄昏的沙滩迟迟不愿回家。没有“目送”父母背影渐行渐远的煽情,我们看到鹬妈妈在鹬宝宝生活中的退场。而当有一天多莉想要回家,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对那些贪玩的孩子来说,回家的路早就铺好。

“我认出风暴却激动如大海”,诗人里尔克简短诗句,或许也可以理解为:生活的美好,不在于没有风险,而在于我们能够都勇敢地投入其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43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3
下一篇2024-0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