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白的长篇文言文

关于表白的长篇文言文,第1张

1 关于表白的文言文有哪些

1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屈原《九歌•湘夫人》

2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3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4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崔护《题都城南庄》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网:/src=l4uLj8XQ0IiIiNGckYiHiNGckJLQ&uid=9c9afdb51e34e3abdbb6b5fee37c7071&hid=461d1025073d66e7a303565cc0ac0409&pos=1&cid=9&time=1511690405982&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0000000802&bu=web&query=%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7%BD%91%E5%AE%98%E7%BD%91&mode=&v=1&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

2 关于表白的文言文有哪些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

--屈原《九歌•湘夫人》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崔护《题都城南庄》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网:/src=l4uLj8XQ0IiIiNGckYiHiNGckJLQ&uid=9c9afdb51e34e3abdbb6b5fee37c7071&hid=461d1025073d66e7a303565cc0ac0409&pos=1&cid=9&time=1511690405982&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0000000802&bu=web&query=%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7%BD%91%E5%AE%98%E7%BD%91&mode=&v=1&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

3 求一篇文言文表白

此生只为你一眼

愿错过 繁花三千

斑驳锦绣天地间

独爱你 素颜

撩拨我心弦

目送你渐行渐远

留一幅未完整画卷

此生遇见你之前

另一个 我很遥远

蹉跎前世一生缘

随年华 飘远

我锁住时间

算年轮一圈又一圈

关不住对你的惦念

这一季 错过了花期 只怪我 比你先入戏

你落泪 我刹那崩溃 无力下一次呼吸

看江山 如此的多情 你是我每一处风景

若提笔 只想为你画相思 情一缕

4 表白语有哪些 古文的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屈原《九歌•湘夫人》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殊同《我亦好歌亦好酒》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崔护《题都城南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4)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5)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邈邈兮余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 积雨细纷纷,饥寒命不分。揽衣愁见肘,窥镜觅从文。

8)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9)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0)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2) 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3) 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4) 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5)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6)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7) 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8)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9)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10)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11)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2)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姑娘美则美矣,尚能饭否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快快与我同去,鞍前马后,肴馔饲候,岂不美耶

有言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也不瘦,竹笋焖猪肉。 今你为丝竹,我为猪肉

5 求一份文言文的表白情书,急

姑娘芳鉴:

此番执笔,颇为忐忑,竟不知如何言语。你我相识已有?载之余,时至今日,尝提笔告汝。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姑娘海涵。

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转身后,一缕幽香远,逝雪浅,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曾记,初次相遇,便如沐春风,当是时,你素面芙蓉,青枊眉黛,粉妆玉琢,入我心扉,当是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摄我心怀,使我心魄游离,忘乎所以。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我是你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路过你的眼,即走完我一生。至此之后,每每相逢,必借口搭讪,只为睹你之容,闻你之音。你的一笑,勾走我魂,唤去我魄。有时,身处学堂之上,心却飞入你旁。然而时光飞遁,是才察觉,书本未看,笔记未习,单词未背,呜呼,我尝垂足而顿胸,非我之过,实你之错也!直此情怀,日月可鉴,天地共悯!

我欲将心向明月,只盼明月照我心。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此时此刻,已是学业将成,若再不倾诉,恐再无机会。南湖水净如璞玉,农家风淡似清愁,寄情云影,稀稀。请原谅我的迟到,非我无奈,实是无胆,欲携手,又惧何依?切切温语,难解红尘羡鸳侣。然,一番思虑,方执笔诉衷,倘若是:我有意摘花花不肯,我也会坦然处之,并祝福于你。我虽痛,哀我之恋,是水中花镜中月,只堪赏耳。但情感之事,容不得半些勉强。我懂!

笔落此处,愈发强烈,情更难抑,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四载飞逝,而人生当有几时四载,此情不表,终悔矣!若是将来,人憔悴,展尺素,未言玉碎,纵是难聚,仍唏嘘,问身在何地?意在何心?岂非憾事?

我既无盖茨之业,亦无华仔之姿,实贪你之美色尔。读及此处,不知你会否莞尔一笑?我深知,于你身旁,王公士绅,络绎于途,犹如明珠拱月。而我则是一白身,时至今日,名不显于外,功不过寸指。但你大可放心,我既有高居庙堂之志,又能专一于一人之心,你若委身于我,必捧珠于掌,倾心护佑;寝食相顾,相濡以沫。

至此,我胸壑华词尽献之,以无词可用。虽然会有些许惊讶,然人云:不知所措,才是人生。若你有意于我,便随我于南湖一会: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余及此,恭候佳音。

谨启

年月日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背景简介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但传说就是传说,无所谓真假之辨。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内容述评 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托和读者的连类出发 《湘夫人》的意境内涵是多层面的,上面的分析只是展开了其中神的爱情生活层面。另外还有三个层面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水神的祭祀仪式、屈原的情感寄托和读者的连类生发。关于水神的祭祀仪式,放到艺术特色中去谈,下面谈谈二、三两个层面。 《湘夫人》是屈原根据祭祀水神的乐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这一切,都会在乐歌的加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湘君的处境、心情、追求发生同构共鸣和同频共振。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相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相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相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渗透,一般不能说这里一定有什么,那里肯定是什么,但它确实处处有,时时在,须由读者在潜心体味中感悟得之。 《湘夫人》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因此,我们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但这还不够,因为诗的水神祭祀底蕴不是爱情,屈原的情感寄托也不是爱情。而且读者的自由阅读,也总是要冲破题材的局限而进行更广泛的异质同构连类发生。这是必然的规律。当我们由湘君期约难遇的处境,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时,当我们由湘君在沅、湘两岸到处追寻相夫人时,联想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帝子降兮北渚”,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吗?)的情景时,《湘夫人》的意境空间一下子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这就是《湘夫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空间,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真正魅力所在。 艺术赏析 一、水神祭祀仪式酿成意境的扑朔迷离 《湘夫人》所描述的神的爱情故事,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行为、情节,一切都呈现出朦朦胧胧、游移不定、似有若无、似花非花的状态,从而造成了整个意境虚幻难实的扑朔迷离之美。究其成因,恐怕是由于故事的基本构架、环节、氛围,脱胎与当时水神祭祀仪式的缘故。 据专家考证,上古祭祷山川神,主要采取“望祭”、“追踪祭祀”的方式。神不可见,无以出场,只能假设在某方某地,然后“望而祭之”、“追而祭之”。祭祀的主角是巫师,一切仪式活动都由巫师或者由他们伴演的某种角色来表述导演串连。经屈原改写后的《湘夫人》,保留了这一基本框架,由于巫师变为湘君,于是整个过程也就演化为湘君追寻湘夫人的爱情故事。 上古楚地的巫祝文化昌盛,祭祀仪式相当隆重。水神追踪祭祀有一个基本程式,大致包括降神、迎神、留神、送神四个环节。在《湘夫人》中,这四个环节的遗痕仍然清晰可见。诗作第一句即点明湘夫人“降”在北面的小岛上,显然是降神环节的缩影。第二段反复抒写了湘君凝望追寻湘夫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无疑是对迎神活动的爱情化演绎。第三段铺陈布置新房迎接宾客的情景,留神之意十分明显。留神环节也有人称之为娱神(神高兴了方能多赐福),诗中物色的华美和情调的欢快,也正是“娱”的体现。最后一段时写送神场景。将贴身衣物抛入江中,使当时祭祀中向神传达真诚的习俗,而屈原拿来表现爱情的真挚,也是贴切不过。总之,屈原依据虚幻的祭神环节来演绎爱情故事,其情景的扑朔迷离也就随之而来。 祭祀仪式的场面相当热闹,一般是音乐、唱歌、舞蹈、说白、表演交错进行。歌舞则有独唱独舞、对唱对舞、群唱群舞等。祭祀乐歌的唱辞,当时肯定是有种种分别的,只是现在已无从考证。就《湘夫人》来看,有人认为“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捐余袂兮江中”等句,似乎是巫师扮演的湘君自表心情的独唱,而“兮秋风”两句,“鸟何”、“罾何”、“糜何”、“蛟何”四句等,则应当是渲染情致和气氛的合唱。这是依据现代的个人猜测,看来或有道理,但也无法征信。由此可以意识到:只要对上古祭祀仪式还缺乏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对《湘夫人》等诗歌的段落层次做出确切无疑的定论。 意境的扑朔迷离,使一种应当肯定的艺术审美特征,因为它总是与诗意的丰富多藏、与读者的审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 二、杂而不乱、多而能一的建构匠心 《湘夫人》的意境空间相当丰富深厚。就整体来说,它包含水神祭祀仪式、神的爱情生活、现实人生境遇和屈原的情感寄托四大方面;就湘君形象来说,又有行为、心理、感情和愿望等几个层次;而这一切,又都是一个不断推移、不断变化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这诸多方面、诸多层次浓缩为一个杂而不乱、多而能一的和谐统一题呢?这就是《湘夫人》的整体建构匠心所在。这匠心,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点。 其一是精心设置了一个期约难遇的特定情景。诗中说湘夫人曾召唤湘君“腾驾偕逝”,这一预约情节,在被祭之神不可能出场的祭祀仪式中,肯定是不存在的,因而只能把它看作是屈原为了突出爱情主题而有意做出的假设。显然,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假设,才有了湘君按期赴约而不遇的事态骤变,才造成他一瓢冷水泼灭兴奋之火的心情突转,也才开启了他一系列急切追寻行为的闸门。由此可见,作品一开篇就点明:湘夫人降落在只能隔水相望的“北渚”,而不是湘君所在的约会地点,就是为了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心情一上来就进入这期约难遇的特定情景,就是要把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生活收拢到这一特定的情景中来展现,就是要在期约难遇后的短暂时间内浓缩湘君对真挚爱情漫长而执著的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作者要在假设的特定情景中来完成他所要描述和表现的一切。这样的精心构思,无疑收到了使情节更集中、紧凑,使情节更强烈、浓郁的艺术效果。 其二是以心理活动串连行为描述。怎样才能集中而紧凑地将湘君爱恋行为浓缩到期约难遇的特定情景呢?作者抓住了当时湘君急遽变化着的心理活动。这急遽变化着的心理活动,既是湘君种种行为的动机,又是作者用来依次串连这些行为的线索。当湘君看到“帝子降兮北渚”时,第一反应是登高企望和耐心等待,于是有了“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的行为;等到夜幕降临,他意识到希望落空,于是有了“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的懊恼比况,并从眼前的失落自然地进入对往昔种种机遇的回想,于是又有了对因“未敢言”而机遇错失的无限追悔;在追悔中,他的心飞向了湘夫人经常出没的沅江、醴水,于是有了“荒忽兮远望”,而在远望中又升起一线希望,于是又果断地采取了“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的追寻行动;在追寻中,似有若无的希望,使他产生了“闻佳人兮召予”的幻觉,于是顺着“将腾驾兮偕逝”的假想思路,他又走进布置新房、迎娶新娘的虚拟空间,尽情地宣泄了一直积压在心头的美好理想;待感情得以宣泄,心情趋于平静,于是就有了诗作收结处湘君“聊逍遥兮容与”的旷达自处心态。这就是全诗心理活动与人物行为交互推进的大致过程。由于心理活动不受时空的局限,因而它的触角能够在眼前情景与往昔记忆之间自由穿梭,能够在现实遭遇与理想境界之间尽情往来,从而使全诗的整个意境天地,既超乎期约难遇的象外,又落于期约难遇的环中,放得开,收得住,放收自然,开合自如。 其三是以情感流动为融贯全诗的内在命脉。一般说来,诗歌意境的表层是一系列景物人事,内里是推动景物人事转换的心理活动,而与心理活动相伴并行的,则是一条起伏变化的情感流程。《湘夫人》内在情感的流动变化,大致有六个主要环节;起点是赴约不遇,眼见湘夫人降落在别处,愁情骤然而生;二是等待落空,心态失落至极,情绪十分懊恼;三是回首往事,痛感错失良机,内心追悔莫及;四是反复追寻,不见踪影,错觉连连,神志不免恍恍惚惚;五是痛极而反。恍惚中生发白日梦,理想绚烂,兴奋异常;结末是激情宣泄后心态的无奈自旷,表面暂时平静中似乎孕育着新一轮的更大冲动。这六个环节的连绵生发,是一个既起伏跌宕而又合乎情感发展规律的流程。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的表现内容,更是诗歌的内在结构命脉。“诗缘情”,“缘”字最得要领。 三、借景抒情的三种范例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抒情手段,这一传统是由《诗经》、《楚辞》奠定的。在这方面《湘夫人》提供了三种范例,很有特点,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颇值得注意。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首先,此句紧承上句,用的是抒情“点染法”:上句“目渺渺兮愁予”中的“愁”字,点明情感基调,下句写景,借秋风、水波、落叶来渲染、扩散、强化这一愁情。上点下染,情景浑然交融。其次,秋风、水波、落叶,取景典型,能够多方面地发生情与景的同频共振、同构共鸣:秋风阵阵,水波荡漾,好象赴约不遇之湘君的“心波”在起伏;秋风带寒,水波生凉,犹如一盆冷水浇到了匆匆赶来湘君之头上;树叶枯萎,纷纷飘落,也似乎是湘君的失落心情在不断下坠。再次,秋风荡水波,秋风扫落叶,水波漂落叶,落叶随水波,三者一体,联动生发,一切都散发着衰残、败落、流逝的哀伤情调,不正是当时湘君处境、心情的写照吗?情景交融的方式很多,触情入景、以景染情是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常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一起,作为以秋景兴悲染愁的始作俑者,广受赞誉。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和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渔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上,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象的反常景象。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汉乐府《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位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全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假象景象,用作誓辞,表达至死不渝的感情,效果很好,也是一个善用因情造景、象征寓意表现手法的上好例证。 3.对美好场景的极力铺陈 诗中对水中筑室、准备迎娶之虚幻景象的描述,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方法。十四句中,一口气铺陈了荷盖,荪壁、紫坛、芳椒、桂栋、兰、辛夷楣、药房、薜荔帷、惠、白玉镇、石兰芳、芷葺、杜衡缭、百草庭、芳馨门等十七八种最美好的事物,工笔细描,五彩缤纷,想象丰富,语言华丽,洋溢着对真挚爱情和美满理想的无限向往之情。这绚烂幻境从期约难遇的失落心态中生发出来,看似突兀,实则必然。愈是本该得到的东西而骤然失掉,就愈是觉得失掉的东西更加美好。理想的挫折会造成精神痛苦,但精神的痛苦也会促使你更加执着的向着理想追求。现实中难以得到则寄托于想象,而想象则能够把原想得到的东西幻化得更加美妙。这就是情感的逻辑,心灵的辩证法。铺陈是赋体文本常用的方法,又强化与渲染功能。因篇幅所限,抒情诗歌运用较少。《湘夫人》中用以张扬虚幻而浪漫的理想境界,适得其所,恰到好处。 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作品原文

  九歌·国殇⑴

  操吴戈兮被犀甲⑵, 车错毂兮短兵接⑶。

  旌蔽日兮敌若云⑷,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⑸, 左骖殪兮右刃伤⑹。

  霾两轮兮絷四马⑺, 援玉枹兮击鸣鼓⑻。

  天时怼兮威灵怒⑼, 严杀尽兮弃原野⑽。

  出不入兮往不反⑾, 平原忽兮路超远⑿。

  带长剑兮挟秦弓⒀, 首身离兮心不惩⒁。

  诚既勇兮又以武⒂, 终刚强兮不可凌⒃。

  身既死兮神以灵⒄, 魂魄毅兮为鬼雄⒅。[2]

  注释译文

  注释 ⑴此诗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敌若云:敌兵众多如云。 

  ⑸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⑹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⑺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

  ⑻援玉桴(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⑼天时怼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duì):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⑽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⑾反:通“返”。

  ⑿忽: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⒀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首身离:身首异处。

  ⒁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终止。

  ⒂以:且,连词。武:威武。

  ⒃凌:侵犯。

  ⒄神:精神。

  ⒅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译文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 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 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 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2]

  作品鉴赏

  这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九歌”,原为传说中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楚辞·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国殇”即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此诗即是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3]

  作者简介

  屈原 (前339~前278)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列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两次被逐出郢都,后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史记》有传,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作品传世。[4]

  后世影响

  屈原的《国殇》抒发了对为国捐躯的壮士的缅怀和热烈的歌颂,对楚国勇毅、尚武、刚烈、强悍的名族精神进行了饱含深情的赞扬,认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英雄。屈原是楚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的最杰出的伟人,他是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通过激情澎湃的诗歌使得当时被视为荆楚蛮夷的楚国的文化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坚实基础。荆楚之地也不再是蛮夷之地,而是炎黄子孙文化的一部分。从此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产生了怎么估量都不过分的影响,尤其是强悍尚武、抵御外辱的民风和为大义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我们民族历尽苦难,生生不息的坚强动力。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楚民族强悍尚武精神的写照。而后来项羽兵败乌江,拔剑自刎,而时人与后人仍然认为他是英雄,就明确反映了楚文化的影响。

九歌

作者屈原 朝代先秦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白话释义: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九歌》是屈原根据江南民间祭祀的乐歌,经过加工创作而成的。标题是袭用古题,据《离骚》:“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天问》:“启棘宾商,《九辨》《九歌》”,都说在夏代就有《九歌》。

从《国殇》的情调看,应该是悼念在丹淅之战中阵亡的将士的歌辞,具体时间是在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丹淅之战之后,蓝田之战之前。《九歌》与屈原其它作品的幽愤风格不同,而写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显然是因为利用了民间的素材,融入了民歌的情调,这样比起他其它的作品,风格有些独特。

文章赏析:

是夏人的盛乐,或许只郊祭上帝时方能使用。启曾奏此乐以享上帝,即所谓钧台之享。正如一般原始社会的音乐,这乐舞的内容颇为猥亵。只因原始生活中,宗教与性爱颇不易分,所以虽猥亵而仍不妨为享神的乐。也许就在那次郊天的大宴享中,启与太康父子之间,为著有仍二女(即“五子之母”)起了冲突。事态扩大到一种程度,太康竟领着弟弟们造起反来,结果敌人——夷羿乘虚而入,把有夏灭了。(关于此事,另有考证。)启享天神,本是启请客。

传说把启请客弄成启被请,于是乃有启上天作客的故事。这大概是因为所谓“启宾天”的“宾”字,(《天问》“启棘宾商”即宾天,《大荒西经》“开上三嫔于天”,嫔宾同。)本有“请客”与“作客”二义,而造成的结果。请客既变成作客,享天所用的乐便变为天上的乐,而奏乐享客也就变为作客偷乐了。传说的错乱大概只在这一点上,其余部分说启因《九歌》而亡国,却颇合事实。

作为《秦时明月》的衍生作品,《天行九歌》也是相当的精彩。其中的主角韩非,谋略超群,更是扬言要取天下的99。虽然韩非后面的结局很惨,但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还是能给我们带去很多的震撼。韩非在《天行九歌》当中和紫女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是公认的一对CP。在他们创办流沙的前期,全部都是靠着紫女的财产来维持的。紫女这个人物本身登场率就很高,有点类似于女主角的存在。在衍生作品当中都是女主角,为什么没有出现在《秦时明月》的主剧情当中?

一、故事线不同。

既然是作为《秦时明月》的衍生作品,他交代的东西并没有像《秦时明月》那么庞大和复杂,只是单纯的介绍流沙的经营和崛起以及没落。就算要将紫女放到《秦时明月》的主线当中去,给他一个什么位置合适呢?我想都不太合适,因为紫女他是深爱着韩非的,没有韩非的作品里面再强行安插一个紫女,我相信很多的人都会感觉到不舒适。也可以说紫女这个角色就是为了铺垫韩非这个人物而营造的,当韩非离开之后,紫女自然也没有他留下来的意义。

二、紫女有可能追随韩非而去了。

我们都知道韩非最后是死掉了,紫女随后也消失了,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大众的眼前。有人说他是悲痛欲绝而退隐了江湖,也有的人说他因为韩非的死而感到没有意义,追随韩非的脚步而去了。但不管怎么样,既然韩非都下线了,紫女也应该下线才合理。其实我们纵观《天行九歌》可以发现他并没有太多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一个谋略的把控。紫女并没有直言说要和韩非怎么怎么样,而韩非也没有对紫女表白过。但这也是天行九歌的最妙之处,看似没有爱情,其实爱情极为浓烈,细细的品味就可以发现。

三、总结。

总的来说,紫女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秦时明月》的主线剧情当中的。如果出现的话,那韩非的死就没有意义了。个人还是希望紫女并没有死,而是选择了退隐江湖,我也希望《天行九歌》再出续集,将流沙的故事延续下去。

楚辞里表白爱意的句子

楚辞里表白爱意的句子,楚辞里的诗句虽然绕口但同时朗朗上口,一字一句都是满满的文采,里面有很多关于感情的描写让现代人都向往,下面和大家分享楚辞里表白爱意的句子。

楚辞里表白爱意的句子1

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这就是我见过最美的情书。沅水旁边有白芷,澧水旁边有泽兰,而我心中思念你,却不敢讲出来。女孩子对喜欢的人思念至极,或因害羞,或因不便打扰,或因不明对方心意,不敢讲出来,这首诗说的便是这样一种迷人的情愫。

“沅有芷兮澧有兰”,这一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用的手法和《诗经》中常用的'起兴是一样的。过去的诗歌们乐章们,诸如《诗经》《楚辞》之类,都爱这种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似乎毫无关系的物象,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很是是稀松平常。

《越人歌》里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和这一句比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句根据就是一样的表达,一样的情感。只是《九歌》的公子指的是湘夫人,是湘君在表白湘夫人,而《越人歌》里的“君”指的是襄成君子皙,至于向他表白的越人有认为是女性有认为是男性。

一直对这句诗爱如珍宝,每当思念喜欢的人又羞于表达的时候,大可以有意无意让对方看到这句诗。七夕佳节的时候,如果实在藏不住那份思念和爱意,也可以用这句诗去表白,相信就算对方无意也会以同样含蓄的方式拒绝而不会太直接露骨。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屈原为追求高尚品格,为国家繁荣富强,九死不悔,但殊不知,一己之力,难挽国之将倾。说句矫情的话,每次都这句话,真的是会哭出来的。

楚辞里表白爱意的句子2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3、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6、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惶惶而无所集。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9、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诳攘。

10、微霜降以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1、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12、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楚辞里表白爱意的句子3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白话释义: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代:李商隐《锦瑟》白话释义: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即使在当年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代:柳永《雨霖铃》白话释义: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代: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白话释义: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代:柳永《雨霖铃》白话释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代:张籍《节妇吟》白话释义: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7、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代:杜秋娘《金缕衣》白话释义: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试论屈原《九歌》中神只关系及其情感指向

  (江汉大学 齐凯—2009-11-19)

  总的来说,屈原的《九歌》是一个人神相恋的系统。屈原在这样一个至凄至美至幻的系统里,通过大量抒写众神的种种奇幻姿态、内心情感以及人与神角度的变换带来的不同体验,重点抒发了诗人自己被君王疏远忧苦难脱的情感,所谓“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己以讽谏”(王逸《章句》)是也。

  《九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是超越人间的神,又是现实中神化了的人。在描写众神的仪容行动时,笔法多飘渺莫测,如《东皇太一》其神之不辨仪容,《云中君》其神之来去匆匆,《湘君》《湘夫人》的亦真亦幻,景物虚实交错,等等,既是楚地巫祝文化奇幻莫测氛围的反映,也符合神只的特点。而写到神只的心理活动时,更多的体现了人的特点,如《湘君》《湘夫人》中两位湘水神互诉爱意和衷肠,缠绵动人,《大司命》中司命天神下凡与凡女互恋,最后却不得不分别,徒添惆怅,所以分析《九歌》中神只的关系,也就是要抓住神与神、人与神的关系。爱情是《九歌》最为动人和令人叹惋的基调,通过人神相恋、神神爱恋表现得凄美缠绵。现具体分析《九歌》中神只关系及其情感指向。

  《九歌》总共写到了九位神:天帝东皇太一、云神云中君、湘水男神湘君、湘水女神湘夫人(传说湘夫人本应为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九歌》中二者同为一体)、主掌人类寿夭和生死之天神大司命、掌管人类子嗣后代之天神少司命、黄河之神河伯、太阳神东君、以及山鬼(因山神非正神,故称鬼)。另外,就我看来,《国殇》一篇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也应纳入神之列(“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实际上当时神鬼没有绝对界限的的,对于属正面形象的死去的人,人们往往主观上强烈希望他们能升天成神,屈原高度赞颂将士为鬼雄,在篇中已将他们视为鬼雄、神灵。)

  按形式和用途分析,作为祭神和娱神的抒情组歌,《九歌》理应有着严密的层次关系,众神的出现也应有着精心的安排和寓意。在古代祭祀文化中,体现最多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和对自身的粗浅直观的认识,这种意识就是“三才”意识——天、地和人。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推测,那么《九歌》众神只的层次排列和关系就比较明了了:

  天神五位——(1)东皇太一,(2)东君,(3)云中君,(4)大司命,(5)少司命。五位神依次由上到下,秩序井然,各司其职,其形象由神逐渐向人靠近,同时,其情感指向由对神的庄正肃敬到亲切爱恋,难舍难分。其中,对于东皇太一、东君和云中君,主要反映的是作为众生之一的渺小的个人对威凛的天神的敬畏和祈愿。结合屈原的经历,很容易想到这可能是早期屈原作为臣子对楚王的仰望的态度。到了大司命与少司命这里,“吾”“余”作为一个明确的凡人形象接连介入其中,并与司命们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吾与君兮斋速”、“忽独与余兮目成”,“我”对神的感情有了巨大变化,甚至在对话上接近平等地位。这就更加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屈原成为楚王重臣,推心置腹,亲密无间的暗示。

  地神四位——(1)河伯,(2)湘君,(3)湘夫人,(5)山鬼。河伯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之神,《河伯》通篇以女子口吻叙说与河伯的欢会畅游,自然而和谐。内地里暗示屈原与楚王的更加亲密的超出一般君臣的知己关系。湘君、湘夫人为情人关系,《湘君》叙说了湘夫人对湘君的期盼、爱恋到失约的失望和怨恨,《湘夫人》则是湘君与湘夫人同样的误会。体现了客观误会造成爱情地悲剧性。隐射了屈原被谗毁而遭楚王误解的无奈和痛苦。山鬼的形象缠绵而多情,却最终被遗弃。爱恋以悲剧告终。象征了屈原一心忠于楚王却被疏远的无可挽回和凄凉。这些写的是只神与神、人与神的感情关系,是屈原由被楚王信赖到疏远的最后的可悲和不甘结局的自述。

  人神(人鬼)一位——《国殇》中为国捐躯的全体将士形象。如果按照前面的分析,《九歌》是屈原被楚王由亲到疏离的情感历程的喻指,那么,到了《山鬼》这一篇结局已经不可改变,似乎《九歌》到此也应戛然而止,现在的《国殇》与前面篇目又有何关系呢?仅仅是为赞颂为国牺牲的勇士而作吗?更深入地看,这里的“国殇”不仅是殇悼将士,也是作者的自我殇悼和呼喊。屈子忠诚却被疏远抛弃的结局如同将士们虽英勇报国却无法改变战败被杀的命运一样。尽管如此,屈原借赞颂勇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同时,实际上也表明了自己一往无前的心志:“首离身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 至此,屈原的个人精神得到了最终的展现,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形象如在目前!

  通篇来看,《九歌》的天地人“三才”布局,一方面是祭祀的需要(由祭而祝,对神的敬畏赞颂到祈祷神灵庇佑众生,对象的重点由单纯的神向平凡的人靠近。);另一方面,反映了距离的变化,既是凡人与“三才”的时空距离,也深刻的表现为其情感距离,即由陌生到亲近到疏远再回归自身的过程,这一点通过不同的神的特点以及叙述视角的不断变化来突显,此处不一一赘述。由神到人的这种种变化,正是屈子个人深刻的政治和情感波折的体验。

不仅他的诗篇很美,而且也是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沈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155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1
下一篇2024-0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