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派别划分及其代表是谁?

现代诗歌派别划分及其代表是谁?,第1张

中华民族自《诗经》诞生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特别是自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以来,产生的诗歌流派十分之多,还标榜了许多主义。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许多网络诗歌也象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纵观现代诗歌的全貌,现代诗歌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是“天才派”;二是“枯柴派”。令人遗憾的是,“枯柴派”诗歌占着红袖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着“天才派”诗歌的发展。 关于“天才派”和“枯柴派”理论最早见于余浩然教授主编的《格律诗词写作》。余教授在谈到诗词的产生与发展时,认为宋词的发展一直围绕两条主线: 一是以李煜、苏轼、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天才一派。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作品如滚动的珍珠,自然天成,圆润可爱。 二是以周邦彦、姜白石、吴文英为代表的枯柴一派。例如周邦彦的《花犯·咏梅》: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这样的作品如枯柴一堆,讲究横竖,刻意堆砌,根本不值得一看。 余教授经过一番考察对比后,认为天才一派到苏轼后便走下坡路,枯柴一派逐渐占上风。枯柴一派既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气魄;既没有情感,也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堆砌词澡,生拼硬凑,故弄高深。枯柴一派的诗人,一生写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好词好句。但是,枯柴一派诗人虽然一辈子写不出好词,却因为它的出现和一些权力的影响,逐渐把宋词引向脱离群众、走向衰亡的道路。可以说枯柴一派祸害无穷。 新诗是“五四”以来新兴的白话自由体诗歌。新诗对古诗词来说,如果把古诗词比喻为建筑公司的袋装水泥,那么新诗就是散装水泥。新诗的发展一开始就以其平易近人般的亲和力得到人民大众的喜欢。可是,近几年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对红袖现代诗歌派别的划分,我们同样可以借鉴余教授的划分方法,把它分为“天才派”和“枯柴派”。 枯柴派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刻意追求辞藻的朦胧和华丽,导致写出的诗歌象枯柴一般,晦涩难懂。比如枯柴派经常用的这类诗句:“如果河水再玻璃些”,这样的诗句到底是什么啊?我看到这样的诗句,就会从内心发出疑问:小学老师教给的“清澈”、“透明”、“碧蓝”等词句难道枯柴派诗人没有学过?为什么要生造这样的词句?如果在小学生作文里哪位学生用上这样的词句,老师肯定会火冒三丈,给他一记耳光的。红袖诗坛就有这样的诗句: “我听见一束火,凝固,化为液态 滴落在木地板上,声音很沉 如一柄巨锤夯打在木桩上 如木桩要穿透冰冻的土层 把疼痛越嵌越深” 象这样“火”用耳朵听然后让“火”凝固的诗句,简直就是疯话怪话。然而,这样的诗歌,在红袖比比皆是,多如汗毛,例如,在网络上曾经一度备受推崇的某诗人的诗歌里有这么一段: “我理解冰,为什么躲在鼠标里 变的炽热。秋天来了,秋天 有太多不想成熟的浆果。抑郁着 掉落 谁?——已经穿上城堡的旧衣服 这个部落的祭祀是一枚红叶 娇艳的,沉重的遥远的标签是 窗帘上的落款: 爱我” 这就是典型的枯柴派诗歌,说情感没有情感,说意境大概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说语言简直象疯人说疯语。试问枯柴派的诗人,你写的诗歌只有那些跟你一样有“学问”的人才能猜出不同的意思,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看不懂,这样的诗歌生命力在哪里?难怪人民群众称“枯柴派”的诗歌为二百五诗歌! “天才派”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新自然,情感心出,贴近生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比如: 红袖诗友小点子的《对斟》-- “倒出仲秋的酒 邀你 饮往事 然而 明月流水 逃不出 千古一字“愁” 举杯之际 我发现 始终无人” 红袖诗友风钊子的《牛》: “我让生命戴上那根古老的轭 拉着生活沧桑的曲辕犁 耕耘着岁月深层里的日子 我以一种厚重的喘息声译作梦呓 我深深地眷恋着维系我生存的土地 让渗血的青蹄沉沉地扎下根去 让穿夜的双眼静静等待希冀生长 背对着天空我拒绝到外面的星球上飞翔 偶然无事可做的时光在庄稼滋长声里 我反刍着贮藏在胃囊中的历史 往事的滋味被泪盐淹渍,形状被酸软化 活着就要耕耘,劳作里生命产生了价值 把每一个日子翻新,季节之后才见得丰硕果实 只要看到收获的颜色便已心满意足” 这样的诗歌,情感从作者的心里奔放而出,语句通俗易懂,语境精巧,意象含蓄,诗意清丽婉约,给人心灵的震撼力是无穷的。 然而,许多“枯柴派”诗人,自以为自己写的诗歌很好,一直以自己是真正的诗人自居,也一直把自己的诗歌当作主流来看待。动不动就指责那些朴实易懂的诗歌为水平低下,或者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个老太太喊的:“我九十岁了,我活够了,现在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他们的作品对诗坛来说,简直是祸害无穷!不但约束了“天才派”诗歌的发展,而且因为无形中对未来的诗歌发展产生误导作用,导致更多写诗的人让自己的作品走向了枯柴。而因为枯柴派诗歌的大量存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因看不懂而拒绝诗歌的流行,导致现在“写诗歌的人别都诗歌的人多的不良局面。更加可悲的是,红袖的许多“枯柴派”诗人,经常以自己是艺术家自居,对自己的枯柴风格美其名曰为自己的“风格”,几年甚至数十年间都是在语言艺术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他以某种固定的模式和窠臼,象堆枯柴一样堆砌着许多晦涩难懂的诗歌,散发着工匠气和僵尸气,最终将自己葬送在自我“克隆”的黑匣子之中,这些所谓的“名家”,许多整本诗集的几十上百首诗的语言质地,只不过是一首晦涩诗歌的无性变形复制而已…… 著名作家李克俭曾经在评论风钊子的个人诗集《原性》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诗之为诗,新诗之所以成为新诗,回归与本真是沿着创新的路子走动的……”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新陈代谢之中进行,事实证明,枯柴派诗歌已经成为诗歌发展的绊脚石,让诗歌回归本真、回归平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愿望。红袖诗歌论坛的诗友chunyu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如果大家学习过英语。一定知道。‘天才’这单词的词根就是‘基因’啊!这派诗歌应该是继承了中国五千年诗歌的优良“基因”,因此,可以长命百岁的!当然让大家喜欢呀!而那些“枯柴派”诗歌却是浮萍,没有根,所以,只能短命且苟延残喘了!”是啊,诗友chunyu说的很对,因为“天才派”诗歌正像诗友沙岸说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始终代表泱泱中华民族喜闻乐见新鲜活泼忧而不颓的的中国作风!始终代表爱憎分明、率性坦荡、言出不涩的君子品格!

古代的大体有:

1、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一派,以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2、田园山水诗派,鼻祖为晋陶渊明,唐代有孟浩然,王维等代表诗人。

3、边塞诗派,以唐的高适、岑参为代表。

4、浪漫主义诗派,鼻祖屈原,代表诗人李白。

5、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诗人杜甫,白居易。

6、奇崛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7、江西诗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

包括词曲的派别有:

唐: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苦吟派:孟郊、贾岛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

宋:

西昆派:杨亿、钱惟演、刘筠等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等

(主要是宋人写词多,故诗派少,且江西派后劲强大,几乎贯穿有宋一朝)

元:没有诗派,主要写曲。写诗的有元诗四大家,但不是派。

明:

台阁体(虽是“体”,但它就是针对诗,且是一时风尚,以三杨 为代表,当算诗派)

茶陵派:李东阳为首

唐宋派:归有光为代表。(注意的是,这不仅是诗派,更多意味着作散文,一般称唐宋诗文派)

公安派:三袁为代表。(同上,诗文并举)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同上)

清:

尊唐派:吴伟业

尊宋派:钱谦益

神韵派:王士祯

格调派:沈德潜

肌理派:翁方纲

性灵派:袁枚

虞山诗派:冯班、冯舒等。

  1、白居易的诗被称为“白话诗”。

  2、白居易诗一向被称为“浅切 、“俗”、“老妪能解”,基本上表达的都是通俗易懂的意思。

  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08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0
下一篇2024-0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