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鲜族礼节问题,多谢!

关于朝鲜族礼节问题,多谢!,第1张

朝鲜族的娱乐

朝鲜族人民非常热爱体育运动。摔跤是他们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延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称。荡秋千和跳板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跳板: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聚居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节举行。参加者多为女子,比赛进行时以2—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一块长约5米的跷跷板两端,它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在跷跷板两端各置一团线,抽出线头系于比赛者的脚踝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比赛者弹跳时所抽出的线的长度、高度,来判定胜负。“表演”则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种,主要根据比赛者的跳动动作难度和姿势进行评分。

荡秋千:也叫“打秋千”,是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受到妇女们的喜爱,并经常进行该项目的比赛。比赛时评定优胜者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叶(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树杆,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摔跤: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历史。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立起,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铁连极:朝鲜族武术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武术套路以器械为主,其中“铁连极”为著名器械。铁连极类似我国传统武术的大梢子。在一根齐肩高的棍端,有一圆环,环上套连着三根并列成放射状的短节,长度尺余,舞动起来双手握棍,风格勇猛,控制范围大,有砸、抡、扫、缠、盖、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种身形,异常精彩。

顶瓮竞走: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常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均为女子。比赛开始前,参加者先头顶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发线上,裁判员发令后,即快步疾走,每次赛程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时,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朝鲜族的服饰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妇女穿短衣长裙,这也是朝鲜族妇女服装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也叫做“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朝鲜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裤脚系上丝带。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饮食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鱼肉蛋奶制品和海鲜产品为辅,基本上以素食为主,同以吃荤的民族有明显的区别。辣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也是他们非常喜爱的。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朝鲜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冷面的历史很长。据日本史书记载,17世纪上半期,朝鲜僧天珍已将制作冷面的方法传到日本。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新罗国时;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用五谷饭祭扫乌鸦。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鲜族的居住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村内房屋的建筑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的婚恋

婚姻方面,朝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按传统习俗,近亲、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办,早婚较普遍,也有招婿、童养媳等现象。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朝鲜族的丧葬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有的地区也实行火葬。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朝鲜族的节日

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

朝鲜族春节: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上元节: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鲜放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密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上元节有许多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炬最亮,燃的时间最长。车战,是比谁的车结实。所有娱乐活动,全村人都来参加。围观者敲鼓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婴儿生日节: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洗头节: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六一节:“六一”节是国际儿童节,但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

朝鲜族的风俗

礼仪: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朝鲜族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子后其余的人才能就餐。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者同路时,年轻人须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老者说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鲜族每个家庭都很重视老人的花甲寿辰。父母诞辰60周年那天,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趟,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按辈分长幼为序排开坐下。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起,到孙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礼毕后子女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参考资料:

http://spacesmsncom/members/blue0331/Blog/cns!1pAj6Ih-XatZVJJo98xFVzjA!530entry

《颍河故事》

主题曲《遥远的故乡》

当我想起古老的故乡

颖水河就在我心中流淌

大碾盘转动的日日夜夜

碾碎了生活碾不碎那几代人梦的向往

我思念

思念的故乡

那是我永远梦回萦绕的地方

我思念

思念的村庄

那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地方

片尾曲《大平原》韦唯演唱

老祖母常说那活着难

再难也难不过上青天

天上有路路太长

长长的日子没个完没个完

走过今天等明天

走过了明天还是个难

走过了今天等明天

走过了明天还是个难

大平原大平原

一辈子难走出这大平原

大平原大平原

一辈子想走出这大平原

搜集不到那么多的素材。这个剧集简直是河南电视台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剧集那么难忘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人生导航的意义。

如果他们解决的难题正是自己将要面对的。

生存的梦想,也被照亮。

 熟悉我的同事常调侃我是“童话剧专业户”。对于这个称号,我非常喜欢、也乐于接受。是的,我喜欢童话剧,乐衷于和孩子们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更享受排练和表演过程中的乐趣。也许,你会问:“童话剧排演很难吧?”我可以坦诚地说:“发自内心的喜爱,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而且通过2011学年的尝试,我觉得如果能结合平时开展的学习性区域活动开设表演区域,引导幼儿开展相关的童话剧排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我将通过大家最关注的三个“如何”(如何选材?如何排演?如何完善?)来谈如何在学习性区域中排演童话剧。

  Q:童话剧,如何选材?

  ——童话剧的选材其实是非常广泛的,凡是幼儿熟悉的故事、童话、绘本,以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但要如何迎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乐于表演这个故事,那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故事内容情节要丰富、角色多、角色性格明显。

   故事要先转换成剧本,语言琅琅上口要易于为幼儿掌握和表演。

   剧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

  事例:大家都听说过成语故事《叶公好龙》吧,如果让你来安排角色,你会定几个?(2个——叶公、龙王;3个——叶公、龙王、书童……)事实上,孩子们对角色扮演的渴望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9个(叶公、夫人、2个丫鬟、东南西北4海龙王、旁白),那么这个人数大逆转是怎么发生的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迎龙年活动中,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我们的区域活动之一话剧角便贴上了《叶公好龙》的宣传海报。一开始的角色分配也像大家刚刚猜想的一样,只有叶公和龙王两名男性角色,不过每天的围观者却有十多名,可这种情形只维持了3天,班中女生“领袖级”人物唐唐就坐不住了,其实从她前两天针对性的点评中就已显出她想参与的愿望。区域活动讲评环节中,她说:“……演得不像,如果让我来演叶公,一定会更好。”不过当时就有小朋友提反对票:“叶公是男的,你是女的,怎么演啊?”唐唐当时就吃瘪了。她也寻求过我的帮助,但我并没有直接介入。不过在强烈意愿的驱使下她没放弃,在不断协商后,她征得了两位主演的首肯,增加角色——扮演叶公的夫人,可后来在排练过程中发现自己只能做个花瓶,一句台词也没有,便又想出了扮孕妇和丫鬟聊天的新故事情节。班中很多小朋友看到唐唐成功加入“叶公好龙”剧组,纷纷要求加入。之后便出现了服侍夫人和叶公的两个丫鬟,四位龙王和一位旁白,原本简单的剧本在经过他们的改编后也更富有童趣。

  分析:从这个事例中可见,大班幼儿乐于参与话剧表演,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当角色过少的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参与的兴趣。当天如果没有唐唐的“出头”,可能这个话剧后来也不会有这么多角色,也不会激发如此多的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更不可能创设出之后这么多新的情节。因此,我建议在选材时,尽量考虑一些角色较多的故事,满足每位幼儿的需求。还有可以请幼儿分批参演,毕竟表演角色总少于全班人数,如一组一周,既能让同组孩子间相互熟悉、表演默契,又能让孩子们互相观摩,取长补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好点子也会不时出现,老师便要及时删选和调整剧本,让剧本真正变为孩子们新奇创意和经验的积累、热情表达表现的真实记录。

  Q:童话剧,如何排演呢?

  ——要让剧本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必然离不开前期的排演,这个过程就是大家,包括以前的我觉得最难的地方。不仅因为孩子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作品内容的领悟能力不及成人,而且刚接班时,班中幼儿从未接触过话剧表演,大多数的孩子也没有观摩过真人童话剧,表演经验的缺乏常让孩子们无所适从。而身为指导经验不足的老师又常常会陷入急功近利追求表演结果的情况,如此,孩子累,老师也累。

  那如何攻克难关呢?通过几台戏的磨练和不断反思,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摆正心态,慢慢来

  事例:还记得为大班毕业典礼排练的第一个童话剧《兔子和狼》,当时经验

  不足、时间又紧张,于是我草草地把剧本给孩子们说了一下就让他们带着资料回家练习。可第二天排练时,孩子们除了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之外,台词对不上,出场站位搞不清,更别提表演得生动形象了。只记得当时焦急的我为了尽快排好戏,只能让孩子们一遍一遍地练,可他们依旧不进入状态。过了几天,情况一点没好转。于是,我想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演吧,于是我一会儿扮这个,一会儿扮那个,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可轮到自己演的时候又是老样子。我是又流汗,嗓子又疼又哑,最伤心的是,当我又一次对着孩子们说:“不行,我们再来一遍!”时,一个孩子小声地抱怨到:“烦死了!又要练!真没劲!”我顿时不知该怎么办。

  随后的几天,我不断抱怨吃力不讨好的同时也在思索如何扭转局面,因此排练的次数和时间相应减少,但意外在此时出现。我突然发现孩子们的表演站位和出场顺序不再需要一一指点,表演虽称不上生动流畅,但也能像模像样地把角色该说的话说完,该完成的动作完成。

  分析: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在童话剧排演过程中亦是如此,当你越是想

  要照着自己设定的排演时间表执行时,结果大多不尽人意,最糟的是孩子们还会厌恶排演。从完成第一幕童话剧后,我深刻感悟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学龄前儿童,他们就像正在拔节的禾苗,有自己的生长节奏,自己的顿悟过程,而老师应像农夫学习,深耕细作的同时也要耐心静待。

  特别从2011学年开始,我尝试将童话剧排演与日常的学习性区域活动结合。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中发现,虽然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不长,但积少成多之后,孩子们对剧本内容和角色内涵会有更多时间来慢慢感悟,甚至个别幼儿还能想出让剧本锦上添花的好点子,或者超脱剧本,演得更加活灵活现。

  还有在剧本比较复杂时,我们也可采用分段方式排演,让幼儿逐渐熟悉剧本,慢慢将整部剧完整演绎。例如,可以在表演区域中,通过分批张贴故事情节或图夹文海报的方式,提示幼儿近期表演的进度。这样,孩子们演得扎实,老师也能即时了解幼儿表演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

   游戏导入,乐趣多

  事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故事之一,但要真正演出角

  色特点对大班幼儿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的表演经验少,常常动作模式化。于是在表演区域开启新剧排演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玩猜角色游戏《孙悟空打妖怪》(内容详见后面附件),5人一组自行分配角色,但在表演前不亮身份、不说话、不拿道具、表演动作最好能不重样,谁能演得让大家一眼就猜出就算成功。一开始,班中大多数幼儿基本都是遵循儿歌内容表演:唐僧双手合十、猪八戒握拳作长鼻子、沙僧做挑箩样、孙悟瞪眼睛、妖怪张牙五爪。但没过几组就有标新立异的了,唐僧有骑马、有盘腿念经的、有握杖化缘的;猪八戒有揉肚子、托肚子、晃悠悠走路的、打盹的;沙僧有摸胡子的、一手叉腰一手手指分叉自然伸直的;孙悟空有抓耳挠腮的、翻筋斗云的、一手放眼上张望的;妖怪有扮老人和姑娘的、扮各种动物的,等等。后来在开启新剧排演时,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表演得也各有特色。

  分析: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达到了让大家玩得开心,引发幼儿对新剧充满表演

  兴趣,又通过幼儿之间的动作分享了各自的对角色的理解。这正印证了一句话——“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游戏中的模拟动作和驰骋想象能给幼儿极大的快乐。

  其实在自由活动中,我们也常会发现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办家家或者模

  仿着某部动画片中的角色说话、动作或者表情,这便是戏剧在幼儿阶段中最初的形态。而在孩子们的视角中,童话剧在区域活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排演,何尝不是一次次有趣的游戏呢。因此,在开启话剧排演时不妨借个讨巧的游戏(猜角色、猜故事内容、COPY不走样和相关的音乐游戏)作为导入线索,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和创意的激情。

   师生互动,促理解

  事例:

  ①《叶公好龙》之扮龙王

  诚诚才刚扮了几天的龙王就没精打采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有小朋友说他带头饰扮龙王的动作挺像的,可看着就没有电视里演的龙王有精神。于是,大家给诚诚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说要戴龙角,有的说龙王穿着披风才威风。可这龙角和披风到哪儿弄呢?大家带着这个疑问回了家,第二天,诚诚穿着自己制作的龙纹纸袋披风威武地来到戏剧角;浩浩用自选材料区内的扭扭棒扎了个圆形头箍,又用卡纸画了一对犄角,剪下后用胶带固定在了圆形头箍上;菁菁将一把扭扭棒裹在了一起,用根丝带绑在了诚诚的腰间,从后看着还真像条龙尾巴。经过重新打扮的诚诚在表演时更加投入和自信了。

  ②《老鼠嫁女》之帮助太阳、乌云、风、围墙寻找到角色特征

  幼儿在扮演太阳、乌云、风和围墙时只是一味地照搬绘本里的对话,既没动作也没将各角色的特征、角色之间的关系清楚表达,于是我扮演“鼠爸爸”和他们对戏,“我的女儿可不能受了委屈,要嫁就要嫁给最厉害的,你们最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幼儿纷纷开始思考自己的角色特征,涵涵说道:“太阳最厉害的就是光芒,不过我是刚刚升起的太阳。”我又问:“太阳早啊,刷牙、洗脸了吗?”接着涵涵伸伸懒腰,模仿起刷牙、洗脸动作,我及时给他的表演竖起了大拇指。韬韬说:“乌云能把太阳遮住。”说着将涵涵挡在了身后,“不过风却能把我吹走!”我模仿“鼠爸爸”被风刮得东倒西歪,然后惊讶地说:“不好了,风来了!”韬韬口中边拉着长音喊着“风来啦”,边横着跑下了台。……

  分析:由于年龄和表现能力的限制,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表演经验缺乏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如何通过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及时捕捉幼儿的所思所想所需、启发幼儿对剧本内容的把握或者演绎方式的改进,都是老师们可以尝试达成的。

  我们不妨多看看。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当前的游戏水平,在角色表现上是否有不妥或调整的地方,给予适宜的指导。

  我们不妨多问问。了解孩子们排演遇到的瓶颈或困难,给予即时的帮助(道具类:成品、半成品、材料等;讨论交流;打气鼓励和赞赏。)

  我们不妨也演演。师幼之间原本就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老师有时能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排演中,不但能增进师幼之间的亲密度,通过互动表演启发幼儿对角色的思考,还能让幼儿从你的表演中获得一些表演的经验,如,如何用夸张的动作让角色更饱满;如何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让表演更生动等等。

  Q:童话剧,如何打磨完善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中。人无完人,剧无完剧,每次呈现的童话剧总会有不同的遗憾出现,但如何让遗憾变得少些,我觉得有以下经验:

   合理选择烘托气氛和人物形象的音乐。

  音乐能生动形象地烘托气氛,有效衬托各角色的特点,让童话剧更加生动饱满。而且,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较强,因此,音乐形象有助于小演员和小观众对剧中形象和气氛的领悟。

  例如:童话剧《老鼠嫁女》中太阳、乌云、大风、围墙出现时借助不同的模拟音或音乐片段让角色形象逼真、带上幽默效果。再如剧中喜庆的鞭炮声和唢呐音乐,让整个场景充满喜庆色彩,小观众们不用等花轿上场就知道鼠姑娘出嫁了。

   互相观摩,提升表演技能。

  由于区域活动基本都是晨间开展,幼儿来园有早有晚,因此在刚开设戏剧角

  时发现由于幼儿之间的组合多是随机,经常调换配戏对象,表演情况常不稳定。因此,在后来的表演区域中,教师运用了二种方式引导幼儿互相观摩:一是将孩子的表演摄录下来,在电视机里循环播放(自由活动时间),二是经常在分享环节让幼儿现场表演小片短,由此,使得排演过程成为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再次,我们还设置了演员排练表(也是由幼儿提出并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固定使用表演区域,一周期满就请班中小观众来观摩,老师也将幼儿的表演及时摄录作为资料留存,然后再请下一组幼儿进入戏剧角排演。

  这一不断轮换排演的过程常能激发幼儿们创意表演的新火花,就如之前举例的《叶公好龙》,班中3组幼儿在表演相同的故事时,虽然都将叶公边唱边夸自己、叶公与夫人商讨孩子取名“龙子”等幽默经典片段加以传承,但为了让自己小组的表演在同伴观摩中能更突出,幼儿们均在人物分配、情节对话、表演技巧,甚至道具制作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新。这样一个排演——观摩——交流——再排演的磨戏过程,能让幼儿不断汲取来自同伴的表演经验,在浅意思的竞争氛围中不断尝试突破和创新,让自己的表演能力更加成熟。

  此外,每周轮换表演的措施,还能保证每个幼儿都参与到表演区域中,因为排演时不能缺席,更督促幼儿在轮排期间准时到园,抓紧时间认真排练,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我想,通过借助在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深受幼儿喜爱的童话剧排演,不但能让孩子在每日的活动中积累点滴表演的经验,体验表演的快乐,还能展示他们的语言才能、艺术才能、表演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童话剧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爆发出表演的热情,最终演绎孩子自己的童话王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56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7
下一篇2024-0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