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传递书信的诗句

关于古人传递书信的诗句,第1张

1描写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释义: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释义: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

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释义: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释义: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

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

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5、《钟陵禁烟寄从弟》唐代: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释义:

(柳)落絮纷飞如花般的飘落,日头又已西偏,独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长得密密稠稠。

寄给(近亲、好朋友)亲戚朋友们的书信竟也音信全无,我又怎么敢在黄昏的时候听那杜绝的啼鸣呢。

2古代有关用信件传递爱情的诗句

古代用信件传递爱情诗句如下:

《饮马长城窟行》 汉 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 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 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 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 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的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 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 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采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

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

物会见郎人永弃。

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3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 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 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4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青青河畔草》 ……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他的像烽火啦,飞鸽啦,鸿雁啦,都很常见,不过官家用的应该是官道驿站吧,像讽刺杨贵妃的词里不是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吗,以及红尘指的应该就是官方用来通报信息的 鸿雁传书、鱼龙传书。

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鸿雁传书 1958年7月10日,原邮电部发行了《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纪念邮票一套2枚,面值分别为4分和8分,图案都是工作中的广播发射塔和正在蓝天上高高飞翔的大雁。

这只飞雁,用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象征邮政通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以上两则“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三、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

5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

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弄盏传杯:弄:酒宴中戏弄;盏:浅而小的杯子;传:传递,传送。指酒宴中互相斟酒。青鸟传信:青鸟:传说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鸟,后借指传递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传递信息。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风筝通信 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6古人朋友之间书信往来的诗词分析

书信大行天下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

一管狼毫(无狼羊亦可)、一纸素笺,写不尽上下古今多少事;一声问候、一声呼唤,寄不尽山长水远相思情。古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为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闺训也不允许怀春少女踏出闺门半步。粉墙高阁,雕栏重帘,遮断了多少佳人梦;书生寄语,**题诗,演绎了多少传奇事。

“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寄托古人美好愿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其中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还不是书信为双方连起了红线。 山高地远,鸿雁传书;江头河尾,鱼传尺素,在浩如烟海的古人书札中,蕴涵着多少浓浓的亲情和厚谊。

“大人尊前,叩请金安”,“惠书敬悉,思意绵绵”这是游子对父母的思念;“接获手书,快慰莫名”,“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牵挂;“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纸短心长,甚为至念”,这是友人对友人之间的关切;“别后萦思,愁肠日转”,“春寒料峭,善自珍重”,这是怨女对旷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领袖,在书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师之情。

“诲谕勤勤,感且不尽”,“世局多故,为国自珍”,便是毛泽东信中致师之语。 古代不比当今,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狗屁文章,只要花点钱便可以出书。

无论是高人学士,迁客骚人,诗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间诗酒唱和中保存下来的。古人出一本书,,出一本诗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穷经,不闹出个名气,那是出不起书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书。

即使是李贺,可说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因为他死得太早,诗集还是后代的“粉丝”们刊印出来的。因此古代诗词文赋的流传形式,往往靠书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书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陵酒肆留别”、“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杜甫的“寄韩谏议”、“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弟妹”,这是一首七律,仅标题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说在战乱的时期,白居易从河南到关内,饥餐渴饮、兄弟离散,望月而引发思念之情,接着就列出一串人名,这不是书信又是什么。因是文言,人们大都能看懂或记住诗,而这些有点拗口的标题,往往不被人所记忆了。

再看诗内四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不是诗化的书信语言吗?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这是安定环境中往事萦怀的一种心境,挂念而不担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十字,身处战乱,怎一个思念了得;“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泪痕”,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无奈感叹。最感人的,莫过于陆游与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园影壁上题诗(词)相寄的“钗头凤”。

陆游说:“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唐婉说:“小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一个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个是“欲笺心事,独倚斜栏”,两情相悦,却不能所属,连互相寄封信都那样难,不得已发出了“难!难!难!”、“莫!莫!莫!”的感叹,这是多么深挚无比,令人窒息的爱情啊!一张尺素、一纸红笺,承载着古来多少深挚的情感啊!记得上中学时,本人尚是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愣头青的时候,看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题壁诗词,沉沉焉以感胸内憋闷潸然而泪下。绵绵真情,一字一泪,已使红笺尽湿,这些诗句把书信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已表现殆尽,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况且还有那么多关于书信的传说呢,《柳毅传书》、《红叶题诗》,使书信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朦胧而美丽。那传递书信驿路上来去匆匆的马蹄,在黄尘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纸短情长的诗句;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撩起帘幕遥望天际征鸿的**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艳的图画,给后人以不尽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清代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不仅内容丰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怀旧,多少情思留在纸上!至于曾国藩家书、鲁迅书信、傅雷家书已成为经典那是他们内心的剖白,是经风历雨后的大彻大悟,也是智者对同辈以及后代的谆谆叮嘱,说它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毫不过分。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通讯从来也没有现在这般快捷。

网络覆盖着整个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变成了弹丸之地,不要说天涯海角可以朝发夕至,就是天上人间也可以瞬息相通。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似乎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总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诗意。

在今天能够认真写一封信的人已经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时间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成了零距离,这边一句短信,那边一句调侃;这边一声“哈罗”,那边一声“OK”,在电话(手机)两端,复杂的感情简化了,两人之间感情的细节被电波删节了。

即便有书信往来,也是形同公文,没有感情,没有诗意,更不会有故事和传说。这对于当代人来说,究竟是幸呢还是不幸?我总。

1古代有关用信件传递爱情的诗句

古代用信件传递爱情诗句如下:

《饮马长城窟行》 汉 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 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 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 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 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的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 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 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采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

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

物会见郎人永弃。

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2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 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 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3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

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弄盏传杯:弄:酒宴中戏弄;盏:浅而小的杯子;传:传递,传送。指酒宴中互相斟酒。青鸟传信:青鸟:传说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鸟,后借指传递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传递信息。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风筝通信 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4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典故:鸿雁传书。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出处: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传书

1 关于寄信难的诗句

2 有关于寄信的诗句

关于寄信难的诗句 1关于寄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李白

2有关寄信的古诗词

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李白

3关于寄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李白。

4与寄信相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5有关寄信的古诗词

落花时 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李白。

6关于“写信”的诗句有哪些

1 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感讽六首》——唐代:李贺

[译文]:

2 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送李敖湖南书记》——唐代:郎士元

[译文]:

3 莫把寿阳,妆信传书箭。掩香面。《点绛唇(题雪中梅)》——宋代:宝月

[译文]:

4 须信前书言犹未。《西河·和王潜斋韵》——宋代:曹豳

[译文]:

5 两信海潮书不达, 数峰稽岭眼长明。《寄杨秘书》——唐代:罗隐

[译文]:

6 小梅枝上东君信。《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宋代:晏几道

[译文]:

7有关寄信的名人名言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拉法特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先生,人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

——塞约翰逊,英国作家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哲学家最长的友谊最能给人以欢乐。更何况还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在一起共过很多患难的人,其友谊才称得上牢不可破。”

——西塞罗,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你的敌人和朋友携手合作,才能伤你的心。

敌人大肆诽谤你,朋友赶忙传给你听。 ——马克·吐温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

——西塞罗友情为人生之酒。 ——杨格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

——爱比克泰德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 ——莫罗阿如果朋友是盲人,我就从侧面看他。

——儒贝尔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

——戴高乐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

——培根对于聪明人来说,劝告是多余的;对于愚昧人来说,劝告是不够的。——莫里哀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应该是给他人好处,而不是向他人索取。这种友谊最为可靠。

——修昔底斯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贝多芬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

——哥尔斯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费尔巴哈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泰戈尔如果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够再使它恢复。 ——《五卷书》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

——萨迪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 ——《五卷书》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友谊往往是由一种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结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 ——斯特林堡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

——空茨凯维支友谊是慷慨、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薄伽丘保持友谊的最好办法就是任何事情也不假手于他,同时也不借钱给他。

——保罗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池田大作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

——泰戈尔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况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荀况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易·系辞》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

有关于寄信的诗句 1关于寄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李白

2关于寄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李白。

3关于“寄信”的诗句有哪些

题朱庆余所居(贾岛)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怀连上旧居(孟宾于) 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过龙门/浪淘沙令(史达祖) 寄信问晴鸥。

谁在芳洲。昼夜乐(无名氏) 陇头寄信丁宁,楼上新妆斗巧。

王昭君(无名氏) 寄信秦楼下,因书秋雁归。伤近者不见(王建) 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张籍) 凭医看蜀药,寄信觅吴鞋。送祠部曹郎中邺出守洋州(郑谷) 开怀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涟水古冢瓶文 借问船轻重,寄信到扬州。伤近者不见(王建)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

古代人寄信都是怎么寄的? 最主要是靠人捎带。马上相逢无纸笔,任君传语报平安。

4关于“寄信”的诗句有哪些

1 题朱庆余所居(贾岛)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2 怀连上旧居(孟宾于)

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

3 过龙门/浪淘沙令(史达祖)

寄信问晴鸥。谁在芳洲。

4 昼夜乐(无名氏)

陇头寄信丁宁,楼上新妆斗巧。

5 王昭君(无名氏)

寄信秦楼下,因书秋雁归。

6 伤近者不见(王建)

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

7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张籍)

凭医看蜀药,寄信觅吴鞋。

8 送祠部曹郎中邺出守洋州(郑谷)

开怀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9 涟水古冢瓶文

借问船轻重,寄信到扬州。

10 伤近者不见(王建)

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

古代人寄信都是怎么寄的?

最主要是靠人捎带。马上相逢无纸笔,任君传语报平安。

5与寄信相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6有关寄信的古诗词

落花时 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李白。

7关于寄信的古诗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西河 和王潜斋韵》年代: 宋 作者: 曹豳今日事。

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

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寄杨秘书》年代: 唐 作者: 罗隐萧萧檐雪打窗声,因忆江东阮步兵。两信海潮书不达,数峰稽岭眼长明。

梅繁几处垂鞭看,酒好何人倚槛倾?会待与君开秫瓮,满船般载镜中行。《渔父歌三首》年代: 宋 作者: 李珣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

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

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

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年代: 宋 作者: 苏轼生还粗胜虞,早退不如疏。

垂死初闻道,平生误信书。风涛惊夜半,疾病送灾余。

赖有萧夫子,幽怀得少摅。心闲诗自放,笔老语翻疏。

赠我皆强韵,知君得异书。滔滔沮叟是,绰绰孟生余。

一笑沧溟侧,应无愤可摅。《次周漕示族人韵》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谏议遗踪尚可望,曳裾不必郊邹阳。

但修天爵膺入爵,始信书堂有玉堂。

8关于“写信”的诗句有哪些

1 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感讽六首》——唐代:李贺

[译文]:

2 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送李敖湖南书记》——唐代:郎士元

[译文]:

3 莫把寿阳,妆信传书箭。掩香面。《点绛唇(题雪中梅)》——宋代:宝月

[译文]:

4 须信前书言犹未。《西河·和王潜斋韵》——宋代:曹豳

[译文]:

5 两信海潮书不达, 数峰稽岭眼长明。《寄杨秘书》——唐代:罗隐

[译文]:

6 小梅枝上东君信。《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宋代:晏几道

[译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2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