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直升飞机是由谁发明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

古代的直升飞机是由谁发明的?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第1张

古代的直升飞机是由徐正明所发明出来的,他当时能够发明出直升飞机主要依靠的是一类小玩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直升飞机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直升飞机其实它也是属于飞行器的一种类型,我国飞行器有很多种,它可以是轰炸机,可以是民用载客飞机,也可以是直升机。所以直升机只是飞行器众多类型中的一种,但是直升机,又叫直升飞机,直升机最好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需要助跑就可以直接飞上天空,像我们日常中比较常见的民用载客飞机,它需要有很长的跑道才能顺利飞上天空,但是直升飞机因为本身设计的原因可以不借助跑道由原地就起飞。

直升飞机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00km每个小时以上,所以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在救援以及战斗方面都可以看到直升机的声音,直升机是很典型的一类用品,它既可以应用在战争当中,也可以为百姓做出一些贡献,我国的直升飞机是在17世纪所发明出来的,当时人们制造出了一种能够飞上天空的小玩具,这个玩具有很简单的结构构成,但是因为它可以飞上天高,所以引发了人们很多的思考,人们就想我们的飞机是否也能像这样直接就能飞上天空,这是直升飞机发明的基础。

因为这类小玩具是向上飞升的,它的作用很像飞机的螺旋产生的运动,引发飞机上升,所以人们就开始研究直升飞机的原理。在17世纪的时候,中国苏州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匠人徐正明,他就整天不眠不休地开始研究这个小玩具,他想要制造出一个类似这个玩具的飞机,想要轻易的把人们送上天空,经过了他十多年的苦心钻研,他终于造出了第一架直升飞机。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俄罗斯的直升机。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

  米-26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Halo)。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前苏联决定发展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在70年代初开始方案论证,目标是其装载能力要达到以前生产直升机的15至2倍以上,正式研制工作大约持续了3年,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

  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它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旋翼系统为传统的铰接式旋翼,桨毂是钛合金制成的,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带有阻尼器,没有弹性轴承或轴向铰。这种旋翼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世界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每片桨叶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段件内部用翼肋和加强构件加固,中间填以蜂窝填料,前缘有不可拆卸的钛合金防蚀条。桨叶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转角,桨叶厚度沿展向向桨尖方向变薄,后缘装有调整片,可在地面上按飞行状态的需要进行调整。尾桨由5片玻璃钢制桨叶组成,位于尾梁右侧,钛合金尾桨毂。为适应高寒地区使用,旋翼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旋翼转数为132转/分。 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功率为14710千瓦。单发工作时传动功率8500千瓦。尾传动轴位于座舱顶。

  机身传统的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蛤壳式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尾梁下表面平直。为了防火发动机舱用钛合金制成。垂直尾面向左偏置。尾桨安装在垂直尾面右侧。水平尾面位于垂直尾面与尾梁的交接处。飞行中平尾固定不变,但可在地面上调整,以适应最佳巡航状态。 着陆装置 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主起落架轮胎尺寸为1120毫米×450毫米。前轮可操纵,轮胎尺寸为900毫米×300毫米。尾梁末端有可收放的尾橇。尾橇收起时,可自由接近后货舱门。为了通过后货舱门和在不同场地上着陆,主起落架可以进行液压调节。离地时,起落架上的传感器可以通过飞行工程师座位后方的仪表板显示出直升机的起飞重量。 动力装置为两台7460千瓦D-136涡轮轴发动机并排装在旋翼轴前驾驶舱上方。为适应严寒地区和未经修整的场地上作业,发动机进气道采用了双套防冰装置——电加热和热空气防冰系统。进气道前装有粒子分离器,可防止外来物侵袭发动机。发动机两个进气道的上方有第三个进气道,供滑油散热器冷却用。发动机装有功率输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转速的恒定系统。如果一台发动机输出功率衰减,另一台发动机可自动输出最大功率。米-26共装有10个油箱,每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独立,8个油箱在座舱地板下面,两个汇集油箱在发动机上方,正常情况下用油泵供油,发生故障时,可以靠重力自行输油。最大标准燃油量为12000升。另外可带4个辅助油箱。 座舱 驾驶舱内可容纳4人空勤组,驾驶员位于左座,副驾驶员和驾驶员并排坐在一起,在两位驾驶员中间有一折叠座,后面左侧是飞行工程师座,右侧是领航员座。驾驶舱后设有4个座位的旅客舱。货舱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000千克国际标准的集装箱。沿货舱两壁设有大约20个折叠座椅。军用型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可容纳60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及4至5名医护人员。风挡有加温设备。驾驶舱有四个大型气泡状舷窗。前方的一对舷窗可以向外和向后打开。货舱前面右侧,主起落架后的货舱两侧各有一个可以向下打开的舱门,兼作登机梯。货舱可通过下面向下打开的舱门(另可当作装卸跳板)和两个向上打开的蛤壳舱门(关闭时可形成货舱的后壁)装卸货物。各个舱门均可借助液压系统打开和关闭,紧急情况下也可借助于手摇泵。货舱顶上导轨装有两个电动绞车,每副绞车可沿货舱吊运2500千克货物。有能装载500千克货物的绞车,地板上有滚轮传送机和货物系紧点。

  机上装有两套压力为207×105帕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包括:28伏的直流电,备有辅助动力装置。主尾桨叶前缘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有驾驶舱增压装置。装有标准昼夜全天候飞行所需的一切设备,包括7A813气象雷达、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和自动悬停系统,并可选装GPS。综合飞行导航系统及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闭路电视摄像仪可用来监视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状态。军用型还装有红外抑制器,红外干扰发射机,红外诱饵投放器等。 目前,米-26有如下几种主要型别: 米-26 军用运输型 该型与米-26基本型相似。 米-26A 带有PNK-90综合飞控和导航系统,可自动飞近并降落在指定点。 米-26T 基本的民用运输型,其中又包括消防型,内部燃油箱可用来装15000升灭火剂,或吊挂17260升水;地质勘探型,可携带10000千克的测量设备,在55米~100米高度以180~200千米/小时速度飞行时可飞行3小时以上;双人驾驶舱的米-26模型于1997年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 米-26TS 类似于米-26T,1996年以来用于取西方国家的适航证和开拓国外市场,在西方国家编号为米-26TC。

  米-26MS 米-26T的医疗救护型,用于重伤员抢救可安排4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手术抢救可安排1名伤员和3名医生;用于手术前抢救可安排2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一般救护可安排5副担架,3个伤员座位和2个医护人员座位。

  米-26P 民用运输型。可运载63名旅客,4人一排,驾驶舱后有厕所、厨房、衣帽间。

  米-26TM 吊车型,在机身下主轮后装有指挥员吊舱。

  米-26TZ 加油机,可装14040升燃油和1040升润滑油。

  米-26M 正在研制的改进型,主桨叶全部为玻璃钢,并且采用新的气动力结构。采用新的D-127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10700千瓦。改进了飞行导航系统,并带有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实用升限、悬停高度有所增加,吊挂载荷达到22000千克。据报道,已制造了2架原型机,编号为米-27。

  俄罗斯陆军装备了35架,另外米-26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印度(10架),乌克兰(20架),秘鲁(3架),哈萨克斯坦等国。

  1982年2月,米-26创造了5项直升机有效载荷/高度世界纪录。单价1000~1200万美元(米-26TS,1996年币值)。

  2006年6月,俄罗斯联邦工业署副署长,参加"Eurosatori-2006"展览的俄罗斯代表团代表A雷巴斯在展会上宣布,法国有意与俄罗斯联合生产重型运输直升机,及对重型运输直升机进行联合改进。目前,俄方已经与法国国防部和"Eurokopter"公司就联合改进和联合生产米-26直升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近期计划签署米-26直升机在法国进行展示飞行的合同。雷巴斯指出,俄罗斯方面认为,联合研制是与欧洲在陆军武器领域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最重要方向。作为军事技术合作的另一方向,是与欧洲联合研制用于支援陆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俄罗斯的"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等公司将参与这一计划的联合工作,并且已经签署了为飞机和无人机研制新一代发动机的议定书。

  米-26坠毁事故

  2002年8月19日下午4时50分,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郊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内,两名在直升机场边武装值勤的卫兵听到了一阵由远及近的直升机轰鸣声,有“巨无霸”之称的米—26直升机庞大的机身隐约可见。这是从印古什共和国军事基地起飞执行运兵任务的重型直升机。此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无风,不存在任何降落障碍。米—26开始降低高度,调整飞行姿态,做好了降落准备。就在这时,只见那架直升机突然剧烈晃动起来,最后失去了控制向基地外的地面坠去!

  更不幸的是,失去控制的直升机正好跌入了坎卡拉军事基地外围的雷区!由于坎卡拉军事基地是车臣俄军的指挥中枢,驻车臣俄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内务部队司令部、俄联邦特警部队车臣司令部均设在此,所以这里的防卫格外森严,除了全副武装的卫兵、嗅觉灵敏的军犬和先进的电子侦测装置外,基地四周密密麻麻的灌木林和蒿草丛已经被工兵们变成一个巨大的雷区。这个雷区宽2000米,方圆8公里,埋设了各种反单兵地雷、饵雷、绊雷近万枚,不夸张地说,连一只耗子都休想闯过这片雷区,所以就算车臣武装分子贼胆再大,也始终未能闯入坎卡拉军事基地半步,雷区构成了车臣俄军官兵的安全天堂。

  然而,天堂转眼间成了地狱,基地的救援人员眼睁睁地看着数百米外的满地的残骸和呼救连天的战友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都哪些地方埋地雷了,再加上失事现场浓烟滚滚,所以官兵们根本不敢贸然强闯雷场。基地的工兵和弹药专家被火速传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出一条通道,救援人员这才得以将幸免于难的战友从熊熊燃烧的直升机残骸中拉出,并立即送往基地医院抢救,基地医院的部分军医也被紧急抽调到现场,对一些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由于现场一片混乱,所以究竟有多少官兵遭此不幸说法不一。俄罗斯副总检察长谢尔盖•弗雷汀斯基在接受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所掌握的情况,“从事故现场接到的报告称,有数十名官兵死亡或者受伤,但由于失事的现场在数小时之后仍浓烟滚滚,因此我们还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官兵伤亡。”车臣俄军副司令鲍里斯•波多普戈拉上校在接受俄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透露,坠落的直升机上有132名官兵,但他没有透露伤亡的情况,只是表示:“目前基地医院所有的人员都已经赶到事发现场……救援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据俄罗斯ORT国家电视台报道说,这是俄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空难。

  米-26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绰号“光环”,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该机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其运载能力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81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

  米-26的旋翼为八片矩形桨叶,尾桨为五片桨叶,起落架为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它的动力装置是两台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的D-136涡轮发动机,单台功率为7460千瓦。米-26的空重为28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000公斤。它的最大平飞速度295千米/小时,正常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600米,悬停高度1000—1800米,航程800公里。目前俄军共有300架米-26直升机,据称它可以运送20吨货物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尼古拉•杰里亚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时米-26驾驶员报告说一只引擎起火,请求紧急迫降,在迫降过程中,直升机跌入雷区,因此才酿成了伤亡如此惨重的灾难;车臣俄军副司令波多普戈拉上校还解释说,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系超载所致,因为米-26重型直升机设计载客最多是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实际上这次运载的官兵多达132人,所以远远超过了核定的运载量。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波多普戈拉上校没有解释为什么明知米-26的设计载量是80人,可从邻近的印古什共和国摩兹多克军事基地起飞时硬是挤上了132人。

  俄车臣非法武装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表白的好时机,他们立即在专门的网站上贴出一张米-26直升机烈火熊熊的照片,同时附了一份书面声明,“拜托‘针’式地空导弹的神力,我们一举击落了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这是反抗‘占领军’的重大胜利!”这个网站还绘声绘色地说,执行此次袭击行动的是一个猎杀伏击小组。该小组一直在格罗兹尼地区侦察跟踪俄军直升机的行动,等摸清车臣俄军司令部直升机的行动规律后,他们潜入坎卡拉汉军事基地雷区外围密林中,等满载俄情报部队官兵的重型直升机刚准备降落,他们就发射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结果一举中的,给俄军一次不小的打击。

  驻格鲁吉亚的车臣非法武装代表阿尔达莫夫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颇为得意地说:“大约有118名俄军官兵被我们消灭。”这一消息与国际文传电讯社从俄军内部获得的消息不谋而合。国际文传电讯社此前曾获得消息说:“直升机似乎是被一枚‘针’式地空导弹击落的。”还有两名俄军士兵报告说,就在直升机坠落前,他们看到有地面炮火向直升机射击。

  闻讯后的普京立即要求有关方面随时向其通报这一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在接受俄国家RTR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要求能随时掌握有关这起事件的最新情况。我们将彻底调查这起灾难,并尽快向车臣派出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3200m

  尾桨直径761m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4003m

  机身长(尾桨除外)3591m

  机高(到旋翼桨毂顶部)815m

  机高(尾桨旋转) 1160m

  水平尾翼翼展602m

  主轮距 717m

  前主轮距895m

  内部尺寸

  货舱

  长度(装卸跳板放下)1500m

  (不包括跳板) 1200m

  宽度 320m

  高度 295~317m

  容积 1210m3

  面积

  旋翼桨盘80425m2

  尾桨桨盘4548m2

  重量及载荷

  空重28600kg

  最大有效载荷(内部或外部)20000kg

  正常起飞重量49600kg

  最大起飞重量56000kg

  最大桨盘载荷068kN/m2

  最大功率载荷381kg/kw

  性能数据(A:米-26;B:米-26M)

  最大平飞速度 A 295km/h

  正常巡航速度 A 255km/h

  实用升限

  A 4600m

  B 5900m

  悬停高度(有地效)

  A(国际标准大气,载荷5100kg) 1000m

  B(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2300kg) 1000m

  悬停高度(无地效、标准大气)

  A 1520m

  B 2800m

  航程

  A(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7700kg)500km

  B(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3700kg) 50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最大内燃油,最大起飞重量下,5%的余油) 59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带4个副油箱) 1920km

  国内应用:

  2008年5月26日上午11:05,一架红色米-26直升机吊装了一台重约132吨的重型挖掘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坝体。

  2008年5月25日15时50分许,由俄罗斯支援中国四川抢险救灾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抵四川德阳市广汉机场,将执行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任务。

  2008年5月29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形成的最危险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岷江主汛期到来之前,为确保天府之国的平安将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凸显国内对大型直升机的缺乏。

米-26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Halo)。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前苏联决定发展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在70年代初开始方案论证,目标是其装载能力要达到以前生产直升机的15至2倍以上,正式研制工作大约持续了3年,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

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它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旋翼系统为传统的铰接式旋翼,桨毂是钛合金制成的,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带有阻尼器,没有弹性轴承或轴向铰。这种旋翼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世界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每片桨叶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段件内部用翼肋和加强构件加固,中间填以蜂窝填料,前缘有不可拆卸的钛合金防蚀条。桨叶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转角,桨叶厚度沿展向向桨尖方向变薄,后缘装有调整片,可在地面上按飞行状态的需要进行调整。尾桨由5片玻璃钢制桨叶组成,位于尾梁右侧,钛合金尾桨毂。为适应高寒地区使用,旋翼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旋翼转数为132转/分。 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功率为14710千瓦。单发工作时传动功率8500千瓦。尾传动轴位于座舱顶。

机身传统的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蛤壳式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尾梁下表面平直。为了防火发动机舱用钛合金制成。垂直尾面向左偏置。尾桨安装在垂直尾面右侧。水平尾面位于垂直尾面与尾梁的交接处。飞行中平尾固定不变,但可在地面上调整,以适应最佳巡航状态。 着陆装置 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主起落架轮胎尺寸为1120毫米×450毫米。前轮可操纵,轮胎尺寸为900毫米×300毫米。尾梁末端有可收放的尾橇。尾橇收起时,可自由接近后货舱门。为了通过后货舱门和在不同场地上着陆,主起落架可以进行液压调节。离地时,起落架上的传感器可以通过飞行工程师座位后方的仪表板显示出直升机的起飞重量。 动力装置为两台7460千瓦D-136涡轮轴发动机并排装在旋翼轴前驾驶舱上方。为适应严寒地区和未经修整的场地上作业,发动机进气道采用了双套防冰装置——电加热和热空气防冰系统。进气道前装有粒子分离器,可防止外来物侵袭发动机。发动机两个进气道的上方有第三个进气道,供滑油散热器冷却用。发动机装有功率输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转速的恒定系统。如果一台发动机输出功率衰减,另一台发动机可自动输出最大功率。米-26共装有10个油箱,每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独立,8个油箱在座舱地板下面,两个汇集油箱在发动机上方,正常情况下用油泵供油,发生故障时,可以靠重力自行输油。最大标准燃油量为12000升。另外可带4个辅助油箱。 座舱 驾驶舱内可容纳4人空勤组,驾驶员位于左座,副驾驶员和驾驶员并排坐在一起,在两位驾驶员中间有一折叠座,后面左侧是飞行工程师座,右侧是领航员座。驾驶舱后设有4个座位的旅客舱。货舱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000千克国际标准的集装箱。沿货舱两壁设有大约20个折叠座椅。军用型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可容纳60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及4至5名医护人员。风挡有加温设备。驾驶舱有四个大型气泡状舷窗。前方的一对舷窗可以向外和向后打开。货舱前面右侧,主起落架后的货舱两侧各有一个可以向下打开的舱门,兼作登机梯。货舱可通过下面向下打开的舱门(另可当作装卸跳板)和两个向上打开的蛤壳舱门(关闭时可形成货舱的后壁)装卸货物。各个舱门均可借助液压系统打开和关闭,紧急情况下也可借助于手摇泵。货舱顶上导轨装有两个电动绞车,每副绞车可沿货舱吊运2500千克货物。有能装载500千克货物的绞车,地板上有滚轮传送机和货物系紧点。

机上装有两套压力为207×105帕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包括:28伏的直流电,备有辅助动力装置。主尾桨叶前缘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有驾驶舱增压装置。装有标准昼夜全天候飞行所需的一切设备,包括7A813气象雷达、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和自动悬停系统,并可选装GPS。综合飞行导航系统及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闭路电视摄像仪可用来监视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状态。军用型还装有红外抑制器,红外干扰发射机,红外诱饵投放器等。 目前,米-26有如下几种主要型别: 米-26 军用运输型 该型与米-26基本型相似。 米-26A 带有PNK-90综合飞控和导航系统,可自动飞近并降落在指定点。 米-26T 基本的民用运输型,其中又包括消防型,内部燃油箱可用来装15000升灭火剂,或吊挂17260升水;地质勘探型,可携带10000千克的测量设备,在55米~100米高度以180~200千米/小时速度飞行时可飞行3小时以上;双人驾驶舱的米-26模型于1997年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 米-26TS 类似于米-26T,1996年以来用于取西方国家的适航证和开拓国外市场,在西方国家编号为米-26TC。

米-26MS 米-26T的医疗救护型,用于重伤员抢救可安排4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手术抢救可安排1名伤员和3名医生;用于手术前抢救可安排2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一般救护可安排5副担架,3个伤员座位和2个医护人员座位。

米-26P 民用运输型。可运载63名旅客,4人一排,驾驶舱后有厕所、厨房、衣帽间。

米-26TM 吊车型,在机身下主轮后装有指挥员吊舱。

米-26TZ 加油机,可装14040升燃油和1040升润滑油。

米-26M 正在研制的改进型,主桨叶全部为玻璃钢,并且采用新的气动力结构。采用新的D-127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10700千瓦。改进了飞行导航系统,并带有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实用升限、悬停高度有所增加,吊挂载荷达到22000千克。据报道,已制造了2架原型机,编号为米-27。

俄罗斯陆军装备了35架,另外米-26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印度(10架),乌克兰(20架),秘鲁(3架),哈萨克斯坦等国。

1982年2月,米-26创造了5项直升机有效载荷/高度世界纪录。单价1000~1200万美元(米-26TS,1996年币值)。

2006年6月,俄罗斯联邦工业署副署长,参加"Eurosatori-2006"展览的俄罗斯代表团代表A雷巴斯在展会上宣布,法国有意与俄罗斯联合生产重型运输直升机,及对重型运输直升机进行联合改进。目前,俄方已经与法国国防部和"Eurokopter"公司就联合改进和联合生产米-26直升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近期计划签署米-26直升机在法国进行展示飞行的合同。雷巴斯指出,俄罗斯方面认为,联合研制是与欧洲在陆军武器领域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最重要方向。作为军事技术合作的另一方向,是与欧洲联合研制用于支援陆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俄罗斯的"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等公司将参与这一计划的联合工作,并且已经签署了为飞机和无人机研制新一代发动机的议定书。

米-26坠毁事故

2002年8月19日下午4时50分,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郊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内,两名在直升机场边武装值勤的卫兵听到了一阵由远及近的直升机轰鸣声,有“巨无霸”之称的米—26直升机庞大的机身隐约可见。这是从印古什共和国军事基地起飞执行运兵任务的重型直升机。此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无风,不存在任何降落障碍。米—26开始降低高度,调整飞行姿态,做好了降落准备。就在这时,只见那架直升机突然剧烈晃动起来,最后失去了控制向基地外的地面坠去!

更不幸的是,失去控制的直升机正好跌入了坎卡拉军事基地外围的雷区!由于坎卡拉军事基地是车臣俄军的指挥中枢,驻车臣俄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内务部队司令部、俄联邦特警部队车臣司令部均设在此,所以这里的防卫格外森严,除了全副武装的卫兵、嗅觉灵敏的军犬和先进的电子侦测装置外,基地四周密密麻麻的灌木林和蒿草丛已经被工兵们变成一个巨大的雷区。这个雷区宽2000米,方圆8公里,埋设了各种反单兵地雷、饵雷、绊雷近万枚,不夸张地说,连一只耗子都休想闯过这片雷区,所以就算车臣武装分子贼胆再大,也始终未能闯入坎卡拉军事基地半步,雷区构成了车臣俄军官兵的安全天堂。

然而,天堂转眼间成了地狱,基地的救援人员眼睁睁地看着数百米外的满地的残骸和呼救连天的战友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都哪些地方埋地雷了,再加上失事现场浓烟滚滚,所以官兵们根本不敢贸然强闯雷场。基地的工兵和弹药专家被火速传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出一条通道,救援人员这才得以将幸免于难的战友从熊熊燃烧的直升机残骸中拉出,并立即送往基地医院抢救,基地医院的部分军医也被紧急抽调到现场,对一些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由于现场一片混乱,所以究竟有多少官兵遭此不幸说法不一。俄罗斯副总检察长谢尔盖•弗雷汀斯基在接受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所掌握的情况,“从事故现场接到的报告称,有数十名官兵死亡或者受伤,但由于失事的现场在数小时之后仍浓烟滚滚,因此我们还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官兵伤亡。”车臣俄军副司令鲍里斯•波多普戈拉上校在接受俄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透露,坠落的直升机上有132名官兵,但他没有透露伤亡的情况,只是表示:“目前基地医院所有的人员都已经赶到事发现场……救援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据俄罗斯ORT国家电视台报道说,这是俄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空难。

米-26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绰号“光环”,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该机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其运载能力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81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

米-26的旋翼为八片矩形桨叶,尾桨为五片桨叶,起落架为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它的动力装置是两台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的D-136涡轮发动机,单台功率为7460千瓦。米-26的空重为28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000公斤。它的最大平飞速度295千米/小时,正常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600米,悬停高度1000—1800米,航程800公里。目前俄军共有300架米-26直升机,据称它可以运送20吨货物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尼古拉•杰里亚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时米-26驾驶员报告说一只引擎起火,请求紧急迫降,在迫降过程中,直升机跌入雷区,因此才酿成了伤亡如此惨重的灾难;车臣俄军副司令波多普戈拉上校还解释说,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系超载所致,因为米-26重型直升机设计载客最多是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实际上这次运载的官兵多达132人,所以远远超过了核定的运载量。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波多普戈拉上校没有解释为什么明知米-26的设计载量是80人,可从邻近的印古什共和国摩兹多克军事基地起飞时硬是挤上了132人。

俄车臣非法武装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表白的好时机,他们立即在专门的网站上贴出一张米-26直升机烈火熊熊的照片,同时附了一份书面声明,“拜托‘针’式地空导弹的神力,我们一举击落了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这是反抗‘占领军’的重大胜利!”这个网站还绘声绘色地说,执行此次袭击行动的是一个猎杀伏击小组。该小组一直在格罗兹尼地区侦察跟踪俄军直升机的行动,等摸清车臣俄军司令部直升机的行动规律后,他们潜入坎卡拉汉军事基地雷区外围密林中,等满载俄情报部队官兵的重型直升机刚准备降落,他们就发射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结果一举中的,给俄军一次不小的打击。

驻格鲁吉亚的车臣非法武装代表阿尔达莫夫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颇为得意地说:“大约有118名俄军官兵被我们消灭。”这一消息与国际文传电讯社从俄军内部获得的消息不谋而合。国际文传电讯社此前曾获得消息说:“直升机似乎是被一枚‘针’式地空导弹击落的。”还有两名俄军士兵报告说,就在直升机坠落前,他们看到有地面炮火向直升机射击。

闻讯后的普京立即要求有关方面随时向其通报这一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在接受俄国家RTR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要求能随时掌握有关这起事件的最新情况。我们将彻底调查这起灾难,并尽快向车臣派出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3200m

尾桨直径761m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4003m

机身长(尾桨除外)3591m

机高(到旋翼桨毂顶部)815m

机高(尾桨旋转) 1160m

水平尾翼翼展602m

主轮距 717m

前主轮距895m

内部尺寸

货舱

长度(装卸跳板放下)1500m

(不包括跳板) 1200m

宽度 320m

高度 295~317m

容积 1210m3

面积

旋翼桨盘80425m2

尾桨桨盘4548m2

重量及载荷

空重28600kg

最大有效载荷(内部或外部)20000kg

正常起飞重量49600kg

最大起飞重量56000kg

最大桨盘载荷068kN/m2

最大功率载荷381kg/kw

性能数据(A:米-26;B:米-26M)

最大平飞速度 A 295km/h

正常巡航速度 A 255km/h

实用升限

A 4600m

B 5900m

悬停高度(有地效)

A(国际标准大气,载荷5100kg) 1000m

B(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2300kg) 1000m

悬停高度(无地效、标准大气)

A 1520m

B 2800m

航程

A(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7700kg)500km

B(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3700kg) 50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最大内燃油,最大起飞重量下,5%的余油) 59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带4个副油箱) 1920km

  米-26“光环”(Halo)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26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Halo)。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和冻土地带,前苏联决定发展一种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在70年代初开始方案论证,目标是其装载能力要达到以前生产直升机的15至2倍以上,正式研制工作大约持续了3年,原型机于1977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81年6月,米-26的预生产型在34届法国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开始出口印度。总计制造了约300架。目前仍在生产。

  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它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旋翼系统为传统的铰接式旋翼,桨毂是钛合金制成的,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带有阻尼器,没有弹性轴承或轴向铰。这种旋翼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世界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每片桨叶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段件内部用翼肋和加强构件加固,中间填以蜂窝填料,前缘有不可拆卸的钛合金防蚀条。桨叶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转角,桨叶厚度沿展向向桨尖方向变薄,后缘装有调整片,可在地面上按飞行状态的需要进行调整。尾桨由5片玻璃钢制桨叶组成,位于尾梁右侧,钛合金尾桨毂。为适应高寒地区使用,旋翼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旋翼转数为132转/分。 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功率为14710千瓦。单发工作时传动功率8500千瓦。尾传动轴位于座舱顶。

  机身传统的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蛤壳式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尾梁下表面平直。为了防火发动机舱用钛合金制成。垂直尾面向左偏置。尾桨安装在垂直尾面右侧。水平尾面位于垂直尾面与尾梁的交接处。飞行中平尾固定不变,但可在地面上调整,以适应最佳巡航状态。 着陆装置 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主起落架轮胎尺寸为1120毫米×450毫米。前轮可操纵,轮胎尺寸为900毫米×300毫米。尾梁末端有可收放的尾橇。尾橇收起时,可自由接近后货舱门。为了通过后货舱门和在不同场地上着陆,主起落架可以进行液压调节。离地时,起落架上的传感器可以通过飞行工程师座位后方的仪表板显示出直升机的起飞重量。 动力装置为两台7460千瓦D-136涡轮轴发动机并排装在旋翼轴前驾驶舱上方。为适应严寒地区和未经修整的场地上作业,发动机进气道采用了双套防冰装置——电加热和热空气防冰系统。进气道前装有粒子分离器,可防止外来物侵袭发动机。发动机两个进气道的上方有第三个进气道,供滑油散热器冷却用。发动机装有功率输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转速的恒定系统。如果一台发动机输出功率衰减,另一台发动机可自动输出最大功率。米-26共装有10个油箱,每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独立,8个油箱在座舱地板下面,两个汇集油箱在发动机上方,正常情况下用油泵供油,发生故障时,可以靠重力自行输油。最大标准燃油量为12000升。另外可带4个辅助油箱。 座舱 驾驶舱内可容纳4人空勤组,驾驶员位于左座,副驾驶员和驾驶员并排坐在一起,在两位驾驶员中间有一折叠座,后面左侧是飞行工程师座,右侧是领航员座。驾驶舱后设有4个座位的旅客舱。货舱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000千克国际标准的集装箱。沿货舱两壁设有大约20个折叠座椅。军用型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可容纳60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及4至5名医护人员。风挡有加温设备。驾驶舱有四个大型气泡状舷窗。前方的一对舷窗可以向外和向后打开。货舱前面右侧,主起落架后的货舱两侧各有一个可以向下打开的舱门,兼作登机梯。货舱可通过下面向下打开的舱门(另可当作装卸跳板)和两个向上打开的蛤壳舱门(关闭时可形成货舱的后壁)装卸货物。各个舱门均可借助液压系统打开和关闭,紧急情况下也可借助于手摇泵。货舱顶上导轨装有两个电动绞车,每副绞车可沿货舱吊运2500千克货物。有能装载500千克货物的绞车,地板上有滚轮传送机和货物系紧点。

  机上装有两套压力为207×105帕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包括:28伏的直流电,备有辅助动力装置。主尾桨叶前缘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有驾驶舱增压装置。装有标准昼夜全天候飞行所需的一切设备,包括7A813气象雷达、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和自动悬停系统,并可选装GPS。综合飞行导航系统及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闭路电视摄像仪可用来监视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状态。军用型还装有红外抑制器,红外干扰发射机,红外诱饵投放器等。 目前,米-26有如下几种主要型别: 米-26 军用运输型 该型与米-26基本型相似。 米-26A 带有PNK-90综合飞控和导航系统,可自动飞近并降落在指定点。 米-26T 基本的民用运输型,其中又包括消防型,内部燃油箱可用来装15000升灭火剂,或吊挂17260升水;地质勘探型,可携带10000千克的测量设备,在55米~100米高度以180~200千米/小时速度飞行时可飞行3小时以上;双人驾驶舱的米-26模型于1997年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 米-26TS 类似于米-26T,1996年以来用于取西方国家的适航证和开拓国外市场,在西方国家编号为米-26TC。

  米-26MS 米-26T的医疗救护型,用于重伤员抢救可安排4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手术抢救可安排1名伤员和3名医生;用于手术前抢救可安排2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一般救护可安排5副担架,3个伤员座位和2个医护人员座位。

  米-26P 民用运输型。可运载63名旅客,4人一排,驾驶舱后有厕所、厨房、衣帽间。

  米-26TM 吊车型,在机身下主轮后装有指挥员吊舱。

  米-26TZ 加油机,可装14040升燃油和1040升润滑油。

  米-26M 正在研制的改进型,主桨叶全部为玻璃钢,并且采用新的气动力结构。采用新的D-127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10700千瓦。改进了飞行导航系统,并带有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实用升限、悬停高度有所增加,吊挂载荷达到22000千克。据报道,已制造了2架原型机,编号为米-27。

  俄罗斯陆军装备了35架,另外米-26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印度(10架),乌克兰(20架),秘鲁(3架),哈萨克斯坦等国。

  1982年2月,米-26创造了5项直升机有效载荷/高度世界纪录。单价1000~1200万美元(米-26TS,1996年币值)。

  2006年6月,俄罗斯联邦工业署副署长,参加"Eurosatori-2006"展览的俄罗斯代表团代表A雷巴斯在展会上宣布,法国有意与俄罗斯联合生产重型运输直升机,及对重型运输直升机进行联合改进。目前,俄方已经与法国国防部和"Eurokopter"公司就联合改进和联合生产米-26直升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近期计划签署米-26直升机在法国进行展示飞行的合同。雷巴斯指出,俄罗斯方面认为,联合研制是与欧洲在陆军武器领域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最重要方向。作为军事技术合作的另一方向,是与欧洲联合研制用于支援陆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俄罗斯的"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等公司将参与这一计划的联合工作,并且已经签署了为飞机和无人机研制新一代发动机的议定书。

  米-26坠毁事故

  2002年8月19日下午4时50分,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郊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内,两名在直升机场边武装值勤的卫兵听到了一阵由远及近的直升机轰鸣声,有“巨无霸”之称的米—26直升机庞大的机身隐约可见。这是从印古什共和国军事基地起飞执行运兵任务的重型直升机。此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无风,不存在任何降落障碍。米—26开始降低高度,调整飞行姿态,做好了降落准备。就在这时,只见那架直升机突然剧烈晃动起来,最后失去了控制向基地外的地面坠去!

  更不幸的是,失去控制的直升机正好跌入了坎卡拉军事基地外围的雷区!由于坎卡拉军事基地是车臣俄军的指挥中枢,驻车臣俄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内务部队司令部、俄联邦特警部队车臣司令部均设在此,所以这里的防卫格外森严,除了全副武装的卫兵、嗅觉灵敏的军犬和先进的电子侦测装置外,基地四周密密麻麻的灌木林和蒿草丛已经被工兵们变成一个巨大的雷区。这个雷区宽2000米,方圆8公里,埋设了各种反单兵地雷、饵雷、绊雷近万枚,不夸张地说,连一只耗子都休想闯过这片雷区,所以就算车臣武装分子贼胆再大,也始终未能闯入坎卡拉军事基地半步,雷区构成了车臣俄军官兵的安全天堂。

  然而,天堂转眼间成了地狱,基地的救援人员眼睁睁地看着数百米外的满地的残骸和呼救连天的战友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都哪些地方埋地雷了,再加上失事现场浓烟滚滚,所以官兵们根本不敢贸然强闯雷场。基地的工兵和弹药专家被火速传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出一条通道,救援人员这才得以将幸免于难的战友从熊熊燃烧的直升机残骸中拉出,并立即送往基地医院抢救,基地医院的部分军医也被紧急抽调到现场,对一些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由于现场一片混乱,所以究竟有多少官兵遭此不幸说法不一。俄罗斯副总检察长谢尔盖•弗雷汀斯基在接受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所掌握的情况,“从事故现场接到的报告称,有数十名官兵死亡或者受伤,但由于失事的现场在数小时之后仍浓烟滚滚,因此我们还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官兵伤亡。”车臣俄军副司令鲍里斯•波多普戈拉上校在接受俄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透露,坠落的直升机上有132名官兵,但他没有透露伤亡的情况,只是表示:“目前基地医院所有的人员都已经赶到事发现场……救援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据俄罗斯ORT国家电视台报道说,这是俄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空难。

  米-26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机,绰号“光环”,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该机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其运载能力相当于美国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1977年12月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81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展出。

  米-26的旋翼为八片矩形桨叶,尾桨为五片桨叶,起落架为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它的动力装置是两台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的D-136涡轮发动机,单台功率为7460千瓦。米-26的空重为28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6000公斤。它的最大平飞速度295千米/小时,正常巡航速度2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600米,悬停高度1000—1800米,航程800公里。目前俄军共有300架米-26直升机,据称它可以运送20吨货物或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尼古拉•杰里亚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时米-26驾驶员报告说一只引擎起火,请求紧急迫降,在迫降过程中,直升机跌入雷区,因此才酿成了伤亡如此惨重的灾难;车臣俄军副司令波多普戈拉上校还解释说,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系超载所致,因为米-26重型直升机设计载客最多是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实际上这次运载的官兵多达132人,所以远远超过了核定的运载量。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波多普戈拉上校没有解释为什么明知米-26的设计载量是80人,可从邻近的印古什共和国摩兹多克军事基地起飞时硬是挤上了132人。

  俄车臣非法武装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表白的好时机,他们立即在专门的网站上贴出一张米-26直升机烈火熊熊的照片,同时附了一份书面声明,“拜托‘针’式地空导弹的神力,我们一举击落了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这是反抗‘占领军’的重大胜利!”这个网站还绘声绘色地说,执行此次袭击行动的是一个猎杀伏击小组。该小组一直在格罗兹尼地区侦察跟踪俄军直升机的行动,等摸清车臣俄军司令部直升机的行动规律后,他们潜入坎卡拉汉军事基地雷区外围密林中,等满载俄情报部队官兵的重型直升机刚准备降落,他们就发射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结果一举中的,给俄军一次不小的打击。

  驻格鲁吉亚的车臣非法武装代表阿尔达莫夫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颇为得意地说:“大约有118名俄军官兵被我们消灭。”这一消息与国际文传电讯社从俄军内部获得的消息不谋而合。国际文传电讯社此前曾获得消息说:“直升机似乎是被一枚‘针’式地空导弹击落的。”还有两名俄军士兵报告说,就在直升机坠落前,他们看到有地面炮火向直升机射击。

  闻讯后的普京立即要求有关方面随时向其通报这一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在接受俄国家RTR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要求能随时掌握有关这起事件的最新情况。我们将彻底调查这起灾难,并尽快向车臣派出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3200m

  尾桨直径761m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4003m

  机身长(尾桨除外)3591m

  机高(到旋翼桨毂顶部)815m

  机高(尾桨旋转) 1160m

  水平尾翼翼展602m

  主轮距 717m

  前主轮距895m

  内部尺寸

  货舱

  长度(装卸跳板放下)1500m

  (不包括跳板) 1200m

  宽度 320m

  高度 295~317m

  容积 1210m3

  面积

  旋翼桨盘80425m2

  尾桨桨盘4548m2

  重量及载荷

  空重28600kg

  最大有效载荷(内部或外部)20000kg

  正常起飞重量49600kg

  最大起飞重量56000kg

  最大桨盘载荷068kN/m2

  最大功率载荷381kg/kw

  性能数据(A:米-26;B:米-26M)

  最大平飞速度 A 295km/h

  正常巡航速度 A 255km/h

  实用升限

  A 4600m

  B 5900m

  悬停高度(有地效)

  A(国际标准大气,载荷5100kg) 1000m

  B(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2300kg) 1000m

  悬停高度(无地效、标准大气)

  A 1520m

  B 2800m

  航程

  A(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7700kg)500km

  B(2500m高度,国际标准大气+15℃,载荷13700kg) 50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最大内燃油,最大起飞重量下,5%的余油) 590km

  A(海平面,国际标准大气,带4个副油箱) 1920km

《紧急救援》观后感1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紧急救援》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紧急救援》观后感1

 身临其境 救援场面险象环生 视听感受震撼全场

 **《紧急救援》是林超贤导演潜心准备五年之久的恢弘巨制,在被问到拍摄初衷时他表示:“《紧急救援》这个题材是在**《湄公河行动》之前就已经接触到,最早是因为观看了关于中国救捞人的纪录片,看到他们在救援前线不顾个人安危救助普通百姓,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希望将这种救援精神传达到普通观众的心里面,为救捞人打气,让他们受到应有尊重。”同时彭于晏也在现场对导演的努力表示敬佩与感谢:“和林超贤导演合作七年,**《紧急救援》拍摄的每个镜头都是我前所未见的,感谢导演让我从一个职业拳击手演到中国救捞队员,每一部**都记录了不同自己。通过这部**,我学到了中国救捞人的国际救援精神,也是这部**让我了解了一群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无名英雄。”

 除了**中险象环生的大场面刺激视听外,影片中不断产出的台词金句也让观众记忆犹新。一位观众就表示:“**中的那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让我印象深刻,也是这句台词让现实中的我心中掀起层层波澜。**《紧急救援》太震撼、太好看了,让我手心一直飙汗。”而被视为华语**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片导演林超贤,这一次依旧没有让观众失望。一位女生现场大声表白主创:“林超贤这次又超常发挥了!**节奏十分流畅,每一个救援大场面都制作得十分精良,单拿出来都能成为一部全新**。观影过程中救援场面紧张得让我几次想大喊。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且丰满,人物关系真实可信,最重要的是我看出了演员们的辛苦付出,感谢你们的倾情演绎。我会向所有亲朋好友安利,大年初一一起二刷!”

《紧急救援》观后感2

 **《紧急救援》今日发布“分秒必争”版预告,预告中多个救援场景首次曝光:海上油井平台燃起熊熊大火、满载乘客的飞机紧急迫降海面。救援小队争分夺秒奔赴一线展开救援,为遇险人员筑起海上生命线。

 与预告一同曝光的还有“千钧一发”版海报,展现我国海上专业救捞队伍全力救援的真实场景,震撼力十足。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将直面内心恐惧挑战多重极限,展现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海上救援精神。

 林超贤导演曾经透露,《紧急救援》中有多个救援场面,其中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单独拍成一部**。此次发布的“分秒必争”版预告首次曝光了影片中的多个场面:海上油井平台在熊熊大火中坍塌并朝海面倾倒,十万火急时彭于晏孤身朝火海中跃去。

 直升机在峡谷山川之间俯冲穿行,机长辛芷蕾领命救援身处危难中的生命;满载乘客的飞机因故障于海面迫降,由于机头断裂,救援小队必须争分夺秒为乘客打开生命通道……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片中的重要场景,无论是熊熊油井大火,还是飞机失事救援,十万火急之下,无畏前行的救援队员人影,充分诠释了片名的意除了首次曝光宏大场面以外,影片主要人物关系也初露端倪:彭于晏饰演的救援队队长高谦虽被委以重任,虽然在每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心中都充满“恐惧”,但无论遇到任何困境,他都绝不后退,因为这就是中国救捞人的使命。在他带领的救援小队中,每个人都无条件地相信队长,王彦霖辛芷蕾等人时刻准备着奔赴救援第一线,守护海上遇险群众的生命。

 **《紧急救援》由林超贤导演、梁凤英监制,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领衔主演,蓝盈莹、王雨甜、徐洋、陈家乐、李岷城联合主演,将于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

《紧急救援》观后感3

 由林超贤执导、梁凤英监制的**《紧急救援》今日发布首支制作特辑,导演林超贤看完真实救援现场后深感震撼,倾力打造让人身临其境的海上救援场面!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携手延续“林氏**”火爆风格,演绎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守护生命的中国救捞人!

 **《紧急救援》取材自真实救援事件,是华语**首次涉猎海上救援题材,将于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

 “刚接触海上救援队没有太多感觉。但看到真实救援现场后我真的很感动。”在制作特辑里聊起初次接触海上救援队,导演林超贤这样说。特辑中也有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提供的真实救援现场,可以看到海上救援工作面临无数的紧急状况和未知的风险,可是救援人员依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在决定拍摄《紧急救援》后,林超贤导演也花了五年的时间去筹备,这是华语**首部海上救援题材**,要在**中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救援场面,不仅仅需要花很多的的时间去构思,还需要大量的制作经验。林超贤也在特辑里透露:“因为有了《红海行动》的制作经验,刺激到我有新方向。”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海上救援,林超贤带领全剧组挑战极限。不仅所有演员参与魔鬼式训练,还坚持在拍摄过程里实景实拍。从之前的预告片中可以看到,飞机失事的场面中林超贤克服众多困难用真实飞机搭建实景。据悉,片中所有水下镜头均为实景实拍。尽管在40尺深的水下演员表演难度和拍摄难度飙升,但林超贤坚信只有最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观众。从特辑展现的宏大场景来看救援队员无论是在油井大爆炸中穿梭,还是在海面上索降救援,每一个无畏前行的身影都充分诠释了片名的意义。劈波斩浪,争分夺秒,勇往直前,《紧急救援》燃炸大银幕!

《紧急救援》观后感4

 为了带动、带热市场,《紧急救援》经过调整档期,定于12月18日上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次紧急救援。大家非常看好这部影片,特别是出品方和以林超贤为核心的主创团队,都为这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故事讲述海上救援队王牌队员高谦与战友们,一次次直面重大灾难的挑战,执行惊险的海上救援任务。片中所有的救援事件,都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第五次与林超贤合作的彭于晏,变身无所畏惧、舍己为人的救捞人。影片则从海陆空多角度呈现出每一次救援行动的高难度高风险特质。

 林超贤导演为完美展现出中国救捞人飒爽英姿,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救捞强大的专业救助力量,通过大荧幕将中国救捞故事传播到千家万户,对全剧组都高标准严要求,所有饰演救捞队员的演员都进行了魔鬼式特训:15米深水救援技潜训练、飞行特训、零替身高空特训。甚至不惜营造出和真实救援现场相同的困境,缺氧、恐惧、大火甚至爆炸,只为把演员的表演逼到极致,把团队的表现力逼到极致,把**的完成质量逼到极致,只为把惊险刺激的海上救援极致展现,只为把中国救捞人的大无畏奉献精神极致呈现。

 影片最高光的一幕,无疑是结尾部分,爆炸油轮上演的生死突围。满载原油的油轮起火燃烧,犹如漂浮在海上的巨型火药桶。高强冒着生命危险,登船救出失联船员与受困战友。油轮轰然爆炸沉没,熊熊火光直冲天际,灾难场景逼真骇人的可视化,给观者带来沉浸感十足的视觉体验。高谦遭受的是真正的水深火热。钢铁架桥下狂奔,躲避身后烈火的追赶。落入深海之中,凭着惊人毅力脱险得活。

《紧急救援》观后感5

 该片全景聚焦被《人民日报》誉为海上守护神的“中国救捞人”,讲述有血有肉的海上救援故事。活动上,无法亲临现场的导演 林超贤 隔空致敬中国救捞人,众主创们则分享了他们在“地表最难导演”的严苛要求下,为了更好的呈现“海上保护神”风貌,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的经历。

 彭于晏 训练到忘我,王彦霖精神时刻紧绷,蓝盈莹为救捞人家属鼓劲,王雨甜拍戏时从高处跳下次数多到数不清,徐洋笑称进组后累到“想回家”,陈家乐在戏里被大火“追”出疾速奔跑,李岷城为角色学会一整套直升机技能……

 发布会一开始,现场演员们的“朋友圈”曝光了拍摄期间的众多细节。彭于晏分享拍摄时候的心情,直言“最怕导演突然加戏”,还透露泡冰水的戏就是导演临时加的,为此还专门运来三卡车冰块。拍摄难度不断升级让彭于晏最后感慨:“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太难了。”简直是拍到忘我。

 王彦霖则表示参演《紧急救援》之前一直恐高:“我问导演有没有替身,导演说没有。”为了完成拍摄王彦霖硬着头皮去尝试,还表示自己从拍摄到结束,始终紧绷着这根弦没有松下去。

 而当天唯一出演救捞员家属的蓝盈莹则为观众分享了**中的另一种情感。她用一个“等”总结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感情:“等什么?等大呈子回来。作为救捞员的家属,身体上并没有那么辛苦,但是精神上的煎熬一丝一毫都不比他们少。”

 导演林超贤虽未能到场,却发来VCR与主演们互动。早在定档发布会时,由于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拍摄,导演就曾遭受主演们的集体“控诉”。所以这次他先发制人“威胁”救援小队:“不要趁我不在的时候‘吐槽’我,因为我在赶后期,可以随时剪掉你们的戏,要想清楚再说!”

《紧急救援》观后感6

 “兄弟是危急时刻绝不退缩,我跟你站在一起!”华语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题材的**《紧急救援》今日发布兄弟情主题海报,曝光救援小队并肩作战的情谊。

 此次曝光的兄弟情主题海报,将救捞人之间生死与共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海报中,无论是在高空搜索救援目标、挥汗如雨的日常训练、还是火海中的极限救援,每一次的全力以赴都是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兄弟是危急时刻绝不退缩,我跟你站在一起!”除了热血兄弟情,《紧急救援》还继续深挖角色内核,力图把每一位救捞员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大家通过一次次惊险的救援行动逐步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彭于晏曾透露:“片中有很多水戏,拍摄前我们一起训练了一个月。”长时间的同吃同住同训练,让大家愈发地了解彼此。王彦霖坦言:“我和彭于晏就像亲兄弟一样,平时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拍戏的时候他一个眼神我就懂了,而我想什么他也都明白。”而辛芷蕾作为救捞队唯一的女生,在气势上也是毫不逊色,每一次的训练都竭尽全力。蓝盈莹饰演的救捞家属则对救捞员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她们的理解和支持,对救捞员可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并肩作战。

 导演林超贤坦言:“这次是从事海上救援的专业队伍,想让大家知道他们也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也背负了自己的责任,但在险情来临后,他们依然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另一个生命,这对我来说是更伟大,所以这次在情感方面会落很多笔墨。”**《紧急救援》由林超贤导演、梁凤英监制,由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等领衔主演。影片将于20xx年大年初一上映。

《紧急救援》观后感7

 在《紧急救援》这个讲述中国最美救捞人的故事中,“飞机解体”、“巨轮失火”的场面触目惊心。这种灾难突如其来的场面,非语言所能形容。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巨轮断裂倾覆时的黑色镜头。影片中有个场景不无“亮色”:海上漂浮着各种碎片,扑天盖地,令人看了莫名地恐慌,彼时高谦就这样在海里举着信号灯游了上来。看到信号在海面上升起的瞬间,女队友喜极而泣。

 据悉,为了拍摄这部**,交通部特地调动了5台救捞飞行队的直升机供剧组使用,其中还包括几位飞行高手。因此,该片中80%的直升机戏都是实拍的,其中有个惊险的紧急迫降的镜头,当时林超贤导演就坐在那架迫降的飞机里举着摄影机。

 动作戏一向是林超贤的强项,这部《紧急救援》让我看到林超贤把控大场面动作戏的硬核实力,那种血脉喷张、惊心动魄的画面就要溢出屏幕一般。四场戏展现了四次不同类型的救援行动,海上钻井平台救援、激流救援、客机坠海事故救援和天然气轮船救援。可怕程度真的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尤其是最后天然气轮船的救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刻,倍感煎熬的感受还烙在脑海里。

 《紧急救援》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没有把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制高点,而是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严苛的训练,和全体的力量,这才是我们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

 感谢《紧急救援》,奉献了一部如此正能量的贺岁档硬核**,让观众认识了一群如此甘于奉献的真英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让这群默默守护生命的英雄走入了观众心里。他们始终奋勇向前,与无情的死神争分夺秒,殊死抗衡。血肉之躯,肩比神明,向《紧急救援》这样的守护者们致敬!

《紧急救援》观后感8

 《紧急救援》是华语**首部海上救援题材,影片取材自真实救援事件,展现了中国超级英雄海上救捞人的真实形象。从片方公布的信息来看,由蓝盈莹扮演的救捞队员家属文珊,虽不是前线救援人员,却要随时做好老公会牺牲的心理准备,她身在风浪后心在海波前,为献身海上救援事业的丈夫扛起了一片天。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用大量篇幅展现救援现场惨烈和惊心动魄的同时,还用少量的篇幅展现队员们的家庭生活。他们不光是救援一线的钢铁战士,更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普通人。除了在救援现场的勇者无惧外,他们也会经历生活的烦恼、情感的压抑,以及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当救援任务到来之际,他们会抛开一切,奋不顾身,与危险相伴,与艰难为伍。他们不光是救援队员,更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在他们的心中,救援工作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从救援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你能想到的,还是你想象不到的,这里都有,《紧急救援》是一部刷新你对救援题材认知的影片。从《激战》到《破风》,从《湄公河行动》到《紧急救援》,林超贤和彭于晏这对“黄金搭档”的第四次联手,自然也是看点满满。这个贺岁档,《紧急救援》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在一众强敌面前能否再创辉煌,延续《红海行动》的壮举,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紧急救援》观后感9

 《紧急救援》中不仅有着被称为史上最高颜值的'救援队,就连题材也是取自真实事件,给我们带来国产片中从未涉及的话题海上救援。它通过紧张且极具临场感的几次救援,造就了一个个险象环生的剧情,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的形象。

 整部**最为出彩的依然是大场面,面对大风大浪和疾风激浪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微薄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脆弱,**围绕这样的冲突,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复杂大场面。纵观整部**,其实人物并非是最出彩的,更出彩的依然是场景,并非每一位导演都能够把大自然的无序和无情拍摄出真实的观感来,但林超贤不一样,他每部**都能够首先基于大场面。用震撼的场面抓住人心,是林超贤导演最擅长的,《紧急救援》是可以看出导演能力的一部**,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被**中的各种惊险画面所震撼,光是看到那种场面就已经内心翻腾了,何况是需要拍摄出来呈献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难,林超贤做到了。

 真实热血大场面看林超贤《紧急救援》。如果在20xx年想看一部最爽的片子,首推便是这部《紧急救援》,绝对的全程无尿点,会全程令每一个人都肾上腺素飙升,这种来自于**的刺激感,会是一种超凡的享受。已经记不清楚片中到底有多少个大场面了,湍急水流的海面,无情的燃燃大火,即将被海水卷走的车里的人每一个场景都深入人心,全程激动是一定的,绝对是20xx年带来的最强震撼。另外,彭于晏和王彦霖的演技都很出彩,喜欢彭于晏的观众更是不能错过,这可能是彭于晏的又一次角色的突破。

《紧急救援》观后感10

 《紧急救援》将在大年初一上映,这是一部以真实海上救援故事导演的**。感觉这部**上映的时间恰到好处,在新年的欢乐中体会那些背后默默付出之人的艰辛,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影片是由林超贤导演的动作剧情**,林超贤从来不只是为了拍**而拍**,他的每一部**都渲染着一种情感,讲究拍摄的真实性,带给人们最真的情感体验。单说这次拍摄前,演员的们就面临着紧锣密鼓的训练,烈日下,水池里,各种救援技能培训,必须身体素质和救援素质达标才开始拍摄,经过严格把控才拍摄出这么真实的画面。

 本次主演彭于晏是所有女生都喜欢的男神,集帅气与勇气与一体,英雄人物的形象估计更加受到女同胞的喜爱。在救援同时,还安排了辛芷蕾和彭于晏的感情戏,让人看了绝对流连忘返。

 这也是一部注重团队精神的**,从一群人出发,展现出那种不畏艰险,为了人民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每次任务都让人面临身心的挑战,面临生离死别也抵挡不住他们救援的决心,让观众能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守护着人民。

 每一次危险海上救援队伍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用生命与天灾人祸抗衡,只为了保护人民的使命,他们这种不让艰难险阻,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深深地刻进观众的脑海里。拍摄过程当然也是特别艰辛的,林超贤导演终于带团队将在大年初一为观众呈现最精彩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见证英雄时刻,让我们也学习他们这种永不退缩的精神,一起期待《紧急救援》的上映吧。

《紧急救援》观后感11

 **《紧急救援》聚焦“中国救捞人”群体,讲述海上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另一个生命。在特辑中聊起这个职业,彭于晏说:“警铃一响,接到任务,他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牺牲,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王彦霖说:“当救援人员出任务时就是无私的。”辛芷蕾则认为:“把别人的生命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这群人值得尊敬。”伟大、无私、值得尊敬,为了救捞人形象全面展现给观众,演员全体参与体能特训,还克服了拍摄环境里的诸多困难。彭于晏为戏苦练倒立和水下憋气;王彦霖开飞机开到眩晕;而唯一的女将辛芷蕾在参与特训后被专业导师夸赞:“对她刮目相看,绝对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与《红海行动》等之前作品相比,导演林超贤对《紧急救援》中的人物刻画格外重视,还在特辑中坦言:“观众追求‘林超贤**’的感觉,《紧急救援》有增无减。但又多了一份温暖。角色的人物、感情会更多、更浓。这些角色可能就是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中国救捞人虽然鲜为人知,但却用血肉之躯守护着遇险的生命。**《紧急救援》的诞生就是希望这群人被大众认识并记住。

 **《紧急救援》由林超贤导演、梁凤英监制,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领衔主演,蓝盈莹、王雨甜、徐洋、陈家乐、李岷城联合主演。据悉,影片将于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将于大年初一同步发行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多个地区。

《紧急救援》观后感12

 **《紧急救援》“跨越山海,送你回家”主题路演第一站来到昆明。导演林超贤率演员彭于晏、王彦霖、徐洋现身。当天,路演现场有不少一线消防员。同样从事救援工作,他们观影后最多评价便是“感同身受”!一位女性消防员在观影结束后双眼通红,她向到场主创分享自己的故事:“全程捏紧手心非常紧张,**情节完全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因为我的丈夫是一位一线的消防救援人员,在一次他执行氯气泄露的任务时,和我失联了近十几个小时。这件事让我开始怀疑:难道结婚后我要每天心惊胆颤的等待吗但是看到那天被救回的生命时,他们的感激和充满希望的眼神让我感动!我也是救援人,如果我都不能理解,还有谁能理解他们”这番分享后现场不少观众自发为她响起掌声。

 现场一位消防员的妻子聊起救援职业时坦言:“我很理解海上救援的从业人员,虽然我丈夫是个消防员,但是工作性质和他们类似,我们两个结婚第一年的时候,365天我见了他62次。”这位妻子的丈夫则说道:“其实内心对她很愧疚,有时想带她出去玩,因为任务去不了。这个职业就是要时刻准备着,我想海上救援的这些队员也和我们一样。”对此,妻子回应:“作为家属我只能去理解。”随后丈夫在现场拥抱妻子感谢她的理解和付出。如此动情的一幕让观众席掌声雷动。

 听完现场真实救援人员的评价,导演林超贤在现场说道:“《紧急救援》的主角是一群守护14亿国人海上平安的英雄,他们直面来自大自然的恐惧,撑着一口气用来克服所有难关,这口气就是勇气!”作为《紧急救援》全国第一批观众,昆明路演给予了**无数的好评与掌声。有观众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紧张刺激到让人血脉贲张!最厉害的商业片导演林超贤,果然不会让人失望!”

《紧急救援》观后感13

 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紧急救援》12月31日发布“命悬一线”版预告,曝光了片中四大救援场面的之一——海上油井救援。在预告片中可以看到,海上油井爆炸场惊心动魄,冲天的火光和爆炸不断在大海上升腾,但是我们的救捞人却要冲进火海找寻还有一线生存希望的生命。紧张刺激的节奏,危机重重的场面,将海上救援队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展无余。

 **《紧急救援》取材于真实救援事件,由林超贤导演,梁凤英监制,是《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金牌班底的又一燃炸力作,将于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

 “命悬一线”版预告首次曝光了**《紧急救援》中四大救援场景之一的海上油井救援。预告片一开始就可以看到海面上燃烧着熊熊烈火,甚至遮蔽住了大半个天空。尽管情况危急,但是救援小队的直升机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向火场。彭于晏饰演的救援队长高谦更是要从直升机上速降到已成一片火海的油井中,寻找还有生存希望的人。随着火势越来越猛烈,油井平台上不时有爆炸发生,整个油井也开始向海面倾斜和坍塌。一些油管开始从空中倒塌,悬停在油井上方的直升机面临着机毁人亡的危险,但是王彦霖饰演的绞车手赵呈依然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睁大眼睛寻找火海中的逃生路线。而在撤退前夕,一条火龙突如其来,迅速吞没了彭于晏,预告画面于此定格,到底高队长和他的队友们能否全身而退影片中首场救援行动到底结果如何看到这里观众们的心已经被紧紧揪起。

《紧急救援》观后感14

 **导演林超贤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说:“看过海上救援的真实资料,精心筹备想还原那种惊心动魄,这一筹备就是五年。”

 《红海行动》中对真实事件大场面的还原经验给了林导灵感,为了呈现心中画面,他邀请奥斯卡最佳摄影师鲍德熹,**《泰坦尼克号》的美术指导Martin Laing;为了无限近地逼近真实场景,剧组远赴墨西哥,前往《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等影片拍摄地完成水下拍摄,包括深潜30尺水下高度,挑战人体极限。

 为了呈现救捞人的职业风采,剧组集合全组演员进行了高难度的训练,深浅水闭气训练、深水至失去重力下的应激训练以及反复力量训练,如此强度,用演员辛芷蕾的话说是“把人训到累瘫”的程度。

 为此,林超贤导演笑言以后再也没人敢来拍他的**了,因为来了一次就够了。饶是如此,才有了这部千锤百炼、被全网影迷称为贺岁档最燃影片,才有了这部,导演口中的言之凿凿说热血硬核有增无减,却更比之前所有**多了一分温暖的“林超贤**”。

 在**预告片中,饰演救援队队长的彭于晏问绞车手王彦霖:“为什么我们队可以合作这么多年”王彦霖一脸笃定地回答:“因为大家相信你”。

 彭于晏平静纠正说:“因为我恐惧”。回答后如释重负,一脸坦然。

 看过太多关于救援英雄的**,《紧急救援》这一次把英雄还原成人。这样的人,熟悉有温度,熟悉到仿佛就是人群中的你,仿佛是你我身边的朋友。

 就是这样一群跟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人,海难发生之时,第一时间抵达,站在水火咆哮的最前面,守在危险撤离的最后边,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19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4
下一篇2024-0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