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九三年》的同志请介绍一下看法。

看过《九三年》的同志请介绍一下看法。,第1张

  这位朋友,《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

  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

  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

  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

  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可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要面对普法战争的悲惨战祸和巴黎公社社员的浴血斗争,眼前的

  现实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再一次激发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回顾历史,法国大

  革命的史实给了他启发,他有心通过大革命时期旺代地区保王党人的叛乱,阐发自己的

  思想。这个念头早在一八六二年底至一八六三年初已经出现,如今写作时机成熟了。

  雨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天主会给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敌人称之为庞大得出

  奇的巨大计划吗?我年迈了一点,不能移动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高耸的大山啊!《九

  三年》就是这样一座大山!”显而易见,在雨果的心目中,《九三年》分量很重,他轻

  易不肯动笔,因而酝酿的时间有十多年之久。

  雨果在写作之前阅读了尽可能多的材料,做了充分的了解历史背景的工作。关于大

  革命时期布列塔尼地区的叛乱,他看了皮伊才伯爵的《回忆录》(一八0三-一八0七),

  杜什曼·德斯波的《关于朱安党叛乱起源的通信》(一八二五),从中借用了人物、名

  字、方言土语、服装和生活方式的细节,还有各个事件。关于救国委员会的活动,他参

  阅了加拉、戈伊埃、兰盖、赛纳尔等人的回忆录。关于国民公会,他参阅了《日通报》

  汇编。他研读了米什莱、路易·布朗、梯也尔、博南的著作;博南的《法国大革命史》

  保留了一条书签,上写:“一七九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关键局势。”这一天成为小说的

  出发点。他还使用过拉马丁的《吉伦特党史》,阿梅尔的《罗伯斯比尔史》和他的朋友

  克拉尔蒂著述的《最后几个山岳党人史实》,另外,赛巴斯蒂安·梅尔西埃的《新巴黎》

  给他提供了一七九三年的法国生活和堡垒建筑的宝贵材料。雨果并没有让这一大堆材料

  所左右,而是驾驭这些材料,创作出一部生动而紧张的历史小说。应该说,雨果对法国

  大革命并不陌生,他生于一八0二年,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个将军,而母亲持有保王

  党观点。雨果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大革命的变迁。对于这场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

  的社会变革,他有切身的感受。不过这时雨果早已改变了早年的保王派观点,他从四十

  年代末开始已成为共和派,他是以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眼光去看待这场革命的。

  雨果不想写作一部通俗的历史小说,他不满足于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一般进程,而是

  想总结出某些历史经验。《九三年》这部历史小说的切入角度是独具慧眼的。雨果选取

  了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作为小说的背景。一七九三年是大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一年:

  在巴黎,雅各宾派取代了吉伦特党,登上了历史舞台;面对着得到国外反法联盟支持的

  保王党发动的叛乱,以及蠢蠢欲动的各种敌人,雅各宾党实行革命的专政和恐怖政策,

  毫不留情地镇压敢于反抗的敌对分子;派出共和军前往旺代等地,平定叛乱,终于使共

  和国转危为安,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雨果在小说中指出:“九三年是欧洲对法兰西的

  战争,又是法兰西对巴黎的战争。革命怎样呢?那是法兰西战胜欧洲,巴黎战胜法兰西。

  这就是九三年这个恐怖的时刻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它比本世纪的其余时刻更伟大。”他

  又说:“九三年是一个紧张的年头。风暴在这时期达到了最猛烈最壮观的程度。”以这

  一年发生的事件来描写大革命,确实能充分反映人类历史中最彻底的一次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革命。

  雨果尊重历史,如实地展现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描写出这场斗争激烈而

  壮伟的场面。在小说中,保王党叛军平均每天枪杀三十个蓝军,纵火焚烧城市,把所有

  的居民活活烧死在家里。他们的领袖提出“杀掉,烧掉,绝不饶恕”。保王主义在一些

  落后地区,如布列塔尼拥有广泛的基础,农民盲目地跟着领主走。他们愚昧无知,例如

  农妇米歇尔·弗莱夏既不知道自己是法国人,又分不清革命和反革命;她的丈夫为贵族

  卖命,断送了性命;乞丐泰尔马什明知政府悬赏六万法郎,捉拿叛军首领朗特纳克,却

  把他隐藏起来,帮助他逃走。农民的落后是贵族发动叛乱的基础,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

  种社会状况。面对贵族残忍的烧杀,共和军以牙还牙;绝不宽大敌人。在雅各宾派内部,

  三巨头--罗伯斯比尔、丹东、马拉,虽然政见有分歧,但都一致同意采取强有力的手段。

  他们选中主张“恐怖必须用恐怖来还击”的西穆尔丹为特派代表,颁布用极刑来对待放

  走敌人的严厉法令。因为要保存革命成果,就不得不用暴力来对付暴力。

  其次,雨果正确评价了雅各宾党专政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他把国民公会喻为酿

  酒桶,桶里“虽然沸腾着恐怖,也酝酿着进步”。国民公会宣布了信仰自由,认为贫穷

  应受尊敬,残疾应受尊敬,母亲和儿童也应受尊敬;盲人和聋哑人成为受国家监护的人;

  谴责贩卖黑奴的罪恶行为;废除了奴隶制度;颁布了义务教育制;创立了工艺陈列馆和

  博物院;统一了法典和度量衡;创办了电报、老年人救济院、医院;创建了气象局、研

  究院。这一切措施都放射出灿烂的思想光芒,造福于人民。大革命所进行的乃是启蒙思

  想家的理想,是以先进的资产阶级文明代替愚昧落后的封建体制。至今,上述各项措施

  继续起着良好作用,并普及到世界各国。

  对法国大革命和九三年的阶级生死搏斗的正确描写,是这部小说的基本价值所在。

  雨果捍卫法国大革命,包括雅各宾派一系列正确政策的立场,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民主主

  义思想,体现出真知灼见。《九三年》以雄浑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历

  史面貌,是描绘法国大革命的一部史诗。

  不过,对于雅各宾派的所作所为,雨果并没有完全加以肯定。雅各宾派为什么会失

  败?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雨果也进行了哲理的沉思。在他看来,尽管一方面是刀光

  剑影,以暴力对付暴力,但另一方面,应有仁慈,要以人道对人道或非人道。他认为,

  雅各宾派滥杀无辜,没有实行人道主义政策,以致垮台。这一沉思表现在小说结尾。人

  们历来对这个结尾争论不休,难以得出结论,小说的魅力却很大程度来自于此。从艺术

  上看,《九三年》的结尾是出人意外的,同时写得扣人心弦。

  叛军首领、布列塔尼亲王朗特纳克被围困在图尔格城堡,他要求以被他劫走、作为

  人质的三个小孩来交换,请蓝军司令官戈万放了他,戈万断然拒绝。可是朗特纳克得到

  别人帮助,从地道逃了出来。突然他听到三个孩子的母亲痛苦的喊声:三个孩子快要被

  大火吞没了。朗特纳克毅然折回来,冒着危险,救出三个小孩,他自己则落到共和军手

  里。戈万震惊于朗特纳克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思想激烈斗争,认为应以人道对待

  人道,便放走了郎特纳克。特派代表西穆尔丹是戈万小时的老师,他不顾广大共和军战

  士的哀求,坚决执行“任何军事领袖如果放走一名捕获的叛军便要处以死刑”的法令,

  铁面无情地主张送戈万上断头台。就在戈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也开枪自杀。

  西穆尔丹、戈万和朗特纳克是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纠葛从政治观点

  的敌对,转化而为是否实施人道主义的冲突。雨果认为:“慈悲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残

  余,一切人心里都有,连心肠最硬的人也有。”朗特纳克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个母亲

  的喊声唤醒他内心的过时的慈悲心,”“他已经走入黑暗之中,再退回到光明里来。在

  造成罪行之后,他又自动破坏了那罪行。”对此,戈万在沉思时发现,“一个英雄从这

  个恶魔身上跳了出来”,朗特纳克不再是杀人者,而是救人者;不再是恶魔,这个拿着

  屠刀的人变成了“光明的天使”;他赎回了种种野蛮行为,救了自己的灵魂,变成无罪

  的人。

  小说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像异峰突起,使矛盾达到白热化。如何处置与评价朗特纳克

  和戈万的行为,构成了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引起读者不同的看法。毫无疑义,与其说是

  戈万在沉思,不如说这是雨果的想法。倘若朗特纳克是个一般的保王党人或一般的叛军

  指挥官,他舍身去救三个处在大火包围中的小孩,那么这还是可以想像的。令人费解的

  是,朗特纳克是个异常冷酷的人,他出现时曾经毫不怜悯地枪杀蓝军中随军的女人,正

  是他劫走了三个尚不懂事的孩子,作为向共和军要挟的人质,也正是他要放火烧死他们,

  准备同归于尽。试问,这样铁石心肠的人,内心怎么还能容纳得下人道主义思想?他怎

  么会在一时之间改变本性,产生人道主义?雨果并没有描绘在这一瞬间,他内心的思想

  活动,因而读者也无从理解这一行动的可信性。不能不说,雨果没有拿出充分的依据去

  证明这个恶贯满盈的人(或者说恶魔)是怎么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所以,朗特纳

  克返回去救三个孩子的行动,只是对作者的“慈悲心连心肠最硬的人也有”这一观点十

  分概念化的图解。

  至于戈万,他的行动倒是描写得有根有据伪。雨果早有交代,说他在打仗时很坚强,

  可是过后很软弱;他待人慈悲为怀,宽恕敌人,保护修女,营救贵族的妻女,释放俘虏,

  给教士自由。他的宽大不是无原则的,他曾对西穆尔丹说,他赦免了战败后被俘获的三

  百个农民,因为这些农民是无知的,但他不会赦免朗特纳克,因为朗特纳克罪大恶极,

  即使是他的叔祖也罢。法兰西才是他的兄长,而朗特纳克是祖国的叛徒。他和朗特纳克

  誓不两立,只能你死我活。然而,他又有一些想法,与他的司令官身份很不相称。例如,

  他认为路易十六是一只被投到狮子堆里的羊,他想逃命和防卫是很自然的,虽然他一有

  可能便会咬人。最主要的是,他认为“恐怖政治会报害革命的名誉”,推翻帝制不是要

  用断头台来代替它,“打掉王冠,但是要保护人头。革命是和谐,不是恐怖……‘恕’

  字在我看来是人类语言中最美的一个字……在打仗的时候,我们必须做我们的敌人的敌

  人,胜利以后,我们就要做他们的兄弟。”这些话为他后来的行动按下了伏笔,虽然是

  雨果的观点,但与人物的思想是融合在一起的。

  戈万的行动同雨果对雅各宾派的看法有关,雨果对雅各宾党的恐怖政治是颇有微词

  的。在他的笔下,雅各宾党三巨头狂热多于理智,只知镇压,不懂仁政,语言充满火药

  味,浑身散发出平民的粗俗气息。他们所执行的恐怖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起了作用,但同

  时也包含着弊病。戈万认为对旧世界是要开刀的,然而外科医生需要冷静,而不是激烈,

  “恐怖政治会损害革命的名誉”。共和国不需要一个“怕人的外表”。从这种观点出发,

  戈万放走朗特纳克是顺理成章的。应该说,雨果在小说里发表的见解既非全对,亦非全

  错。对于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和残忍屠杀平民的行为,革命政权只有以眼还眼,这样才

  能保存自身。但也无可讳言,雅各宾党矫枉过正,存在滥杀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雅各宾

  党的专政维持不了多久,连罗伯斯比尔也上了断头台的原因。据马迪厄的《法国革命史》

  考证,一七九四年,当局嫌断头机行刑太慢,便辅之以炮轰、集体枪毙、沉船,一次就

  处死几百人。因此,雨果提出胜利后应实施宽大政策,是针对革命政权的极端政策而发

  的,具有合理、正确的因素。但戈万之所以放走朗特纳克,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敌人也

  能实行人道主义,共和军就不能实行人道主义吗?这里,雨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的

  观点集中表现为这句话:“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雨果将革命和人道主义割裂开来是错误的。革命与人道主义可以统一,而且应该统一起

  来。就拿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这是对罪恶的、不人道的封建制度的清算,而代之以更人

  道的社会制度;自由、平等、博爱,就是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比起封建主义的人身依

  附关系。贵族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度要前进一大步。然而,在有敌对阶级存在的社会中,

  尤其在尚未取得最终胜利的紧急关头,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宽大无边的、绝对的人道主

  义,否则就是对人民实行不人道。以朗特纳克来说,就算他果真救出三个孩子,自己束

  手就擒,对于革命的一方来说,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情况作出合理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判决,

  而不一定非要处以极刑。当然,共和军不会这样处理。但是,放走了他,后果会怎样呢?

  他必然与革命政府为敌,再次纠集叛军,攻打共和军,屠杀无辜的百姓,犯下非人道的

  罪行。从效果来说,戈万放走朗特纳克的行动,对人民来说,是不符合人道原则的。以

  上分析说明,无论雅各宾党,还是雨果本人,都未能处理好革命与人道的关系问题。

  西穆尔丹是作为戈万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虽然他也是一个革命者。小说中,他是革

  命政府的化身。尽管早先他是教士,但他爱憎分明,他能用嘴去吸一个病人喉部的脓疮,

  可他决“不会给国王干这件事”。他认识到革命的敌人是旧社会,“革命对这个敌人是

  毫不仁慈的”。然而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没有人看见他流过眼泪,他自认为不

  会犯错误,别人无可指摘。他既正直又可怕。他虽然崇高,“可是这种崇高和人是隔绝

  的,是在悬崖峭壁上的崇高,是灰色的、不亲近人的崇高;他的崇高的周围被悬崖峭壁

  包围着。”他忠于雅各宾党的信条和各项恐怖政策,他向委任于他的国民公会保证:

  “假如那委托给我的共和党领袖走错了一步,我也要判处他死刑。”他屡次警告戈万: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仁慈可能成为卖国的一种形式。”他的誓言和警告都成了事实。

  在判处戈万死刑之后,他再一次同戈万交锋。戈万纵横捭阖,畅谈他的理想,西穆尔丹

  无言以对,败退下来。他承认戈万的话有道理,但是他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内心处

  于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他有着像箭一样的盲目的准确性,只对准目标一直飞去。在

  革命中没有什么比直线更可怕的了。西穆尔丹一往直前,这就注定了他的不幸。”他亲

  手处死了自己“精神上的儿子”和学生、他的战友,最后在痛苦与惶惑中开枪自尽。通

  过他的悲剧,雨果批判了只讲暴力,不讲人道,只知盲目执行,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西穆尔丹是有代表意义的、相当真实的一个形象。

  作为浪漫派的领袖,雨果的浪漫手法在《九三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雨果的一

  个重要的浪漫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

  心魄、令人惊叹。小说开篇对战舰上大炮的描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艘名为巨剑号

  的军舰上,一尊二十四斤重弹的大炮从炮座上滑脱了,它变成了一头怪物,它在舰上滚

  来滚去,旋转,冲撞,击破,杀害,歼灭,又像握城锤在任性地撞击城墙:“这是物质

  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

  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

  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

  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

  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的皮球似的弹跳起来。……暴风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

  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

  么办呢?”这门大炮完全解除了军舰的战斗力。雨果丰富的想像力将这个场面描绘得令

  人叹为观止。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朗特纳克出现了,显出他的严厉、冷峻和

  刚毅。这个阴惨惨的、色彩神秘的开场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雨果就以这样的笔法,

  营造出残酷的、命运捉摸不定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雨果认为这种浪漫手法同

  样能达到真实,他在小说中说:‘流史有真实性,传奇也有真实性。传奇的真实和历史

  的真实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传奇的真实是在虚构中去反映现实。”浪漫手法与写实手法

  是殊途同归。

  众所周知,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中曾经指出:“丑

  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五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伴。”

  这条准则始终指导着雨果的创作。《九三年》同样运用对照手法,不过,这部小说不像

  《巴黎圣母院》那样运用人物形体的对照或形体与、心灵的对照。小说三个主要人物的

  对照表现在思想上:朗特纳克性格残酷无情,顽固不化,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

  也具有成为领袖的威严和果敢。他心中并无一丝人道感情,只是在最后才人性复现。西

  穆尔丹同样坚定不移,朗特纳克坚信保王主义,他则坚信共和主义,特别是坚信恐怖政

  治。他反对实施仁慈,不相信人道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应该说,他比朗特纳

  克的心肠更硬,对维护自己的信念更加一丝不苟。这两个人物都受到雨果的批判。戈万

  既有实行革命的坚定性,又有面对复杂现实的灵活性。他是雨果心目中人道主义的化身:

  他为了人道主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三个人物思想上的对照与矛盾,有力地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

  雨果的小说技巧在《九三年》中达到了更成熟的地步。小说情节的进展异常紧凑,

  看不到多少闲笔和题外话,不像《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那样,常常出现大段的

  议论或枝蔓的情节。作者的议论融合到人物的思想中,成为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是更高明的手法。从结构上说,小说环环相扣,一步步推向高潮。高潮以三个小孩的

  遭遇为核心,以三个主要人物的思想交锋为冲突,写得紧张而动人心弦。这部小说虽然

  篇幅不大,却堪与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相媲美,成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赏析:

“胡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泥)”写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代宗时,河西、陇古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本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

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凖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儿最喜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何以特书一笔?这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拈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使人想到一个很大的场面,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不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吗?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显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象这类诗歌,在当时也确实算得上“娉婷”一世的了。

              (傅经顺)

中国成立已经一年多了,6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腾飞的中国用一次次刷新世界的速度,告诉大家:中国已经强大了!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的,突然之间,曾经入侵我们的敌人已经被我们抛在了身后。连他们年轻一代都不敢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国会被一个弹丸之地侵略,但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忘记的理由。

80年前的7月7日,日军以演习中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进入宛平。当他们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保卫者的拒绝时,侵略者露出了尖牙。从那一刻起,日本人暴露了他们的野心,他们的火从那一夜开始在中国肆虐了八年!在疯狂的炮火中,中国军队最终撤退到保定,整个平金地区落入日本人的魔掌。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场战争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对于1937年是否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国内实际上并没有达成共识。相反,日军中持反对意见的军官不在少数,其中反对意见最强烈的是挑起九一八事变的日军军官——石原微笑。

相信大家对微笑石原这个名字都很熟悉,但应该不会太熟悉。至少在中国的普通大众中,他的名气没有四郎坂元、冈村宁次等人那么大。但实际上,石原的微笑并不比这些刽子手们逊色。与这些战争指挥官不同,石原微笑是一个幕后战略家。他喜欢制定计划,喜欢搬家,喜欢掌握一切的感觉。

九一八事变就是在他的策划下发动的。通过这一事件,他成功地让日本人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他也在这里扶植了他的傀儡政权。

按理说,石原本人应该是狂热的鹰派,但他在——年明确反对1937年发动的全面战争。事实上,作为一个战略天才,石原微笑的声音并没有被掩盖。事实上,他的意见已经被日本司令部仔细考虑过了。但是,最后没有被采纳。

按照石原的计划:二战不可避免,而且一定会是终极战争!而且,他认为日本和美国应该是最后决斗的双方。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苏联和德国是战争的主角。毕竟,他们两个国家更强大。

然而,微笑石原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见。

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世界上争夺霸权,那么日本的对手就不应该只放在苏联或者弱小的中国身上。事实上,一直隔岸观火,从战争中获得大量财富的美国才是日本最终的对手。在这种假设下,石原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

他认为,在最终战争完全爆发之前,日本不应该急于求成。占领中国是必然的,但不应操之过急。日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巩固其“亚洲领袖”的地位,以便在未来的战争中与美国平起平坐。

另外,东北的满洲国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并不强大,北方的苏联一直盯着他们。所以日本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拿下满洲国的阵地,让苏联人放弃攻占中国东北的计划。同时,要让英法等早已将触角伸向亚洲的欧洲国家彻底回归。

最终,只有带领东亚被殖民者共同战斗,日本才能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另外,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暂时还不强,但其战略地位和重要国家都是日本的首要目标。只有把这些国家都掌握在我们手里,日本才能在未来与美国抗衡。

野心勃勃的石原甚至认为日本会轻而易举地打败美国,成为整个世界的统治者,他们会带领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其他日本军官相比,微笑石原更有野心。但事实上,他的战略计划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历史不可能给他重来的机会。

为了实现他长久以来的野心,石原从1935年开始做准备。

当年10月加入总参谋部,顺利成为中央军一员。在此期间,他已经开始比较日本和苏联的军事实力。他清醒地认识到,仅从东北地区的实力来看,日本远非处于劣势。

如果苏联想暂时放弃在远东的作战,那么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比至少要达到5:4。但是,当时日军人数远远不够。军舰和飞机只有对方的20%。实力如此悬殊,日本实在不宜进一步扩大战果。如果大本营不巩固就扩张,恐怕最终会把自己拖入战争的深渊。

后来事实确实证明了他的猜想。日军非但没有迅速结束战争,反而陷入持久战,直至宣布投降。

当时作为陆军总部的战争指导课课长,石原先生在国防大纲年写了他的战略。按照他的计划,如果这些策略被全军所理解和采纳,就一定能领导战争。

然而,后来时代的变化迫使他的计划不得不调整。

由于日本的战争斗士几乎总是把未来的世界大战作为他们最后和最终的目标,所以他们首先入侵中国是不可避免的。日本毕竟只是个岛国,资源有限,漫长的战争恐怕不会持续。所以大部分军官都同意,先把中国全面打起来,然后把中国建成自己的大本营,大量开采中国的资源,作为未来世界大战的能源储备。

然而,石原此时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此前,他认为日本应该先把英美赶出亚洲,才能巩固在亚洲的地位。但是当1936年到来时,他的观点完全改变了。石原关二认为,日本应该和英美好好相处,而不是暂时和他们打起来。为此,他不惜向日本军方提出与他们利益相悖的建议。

他认为日本应暂时停止对中国的分裂行动,此外,还应与英美保持友好关系。毕竟当时日本人在东北没有发现矿产,也没有发现大庆油田。这意味着他们暂时无法获得大量资源,必须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但是,要想得到对方的支持,首先就不要触动它在中国的利益。石原微笑的逻辑似乎是对的,但此时军官们没有办法像石原微笑那样冷静地思考。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转型已经在悄然发生。

一方面,在江的努力下,军阀正在一点一点地回归政府。但石原清醒地笑了,看到所谓的政府其实千疮百孔。不仅江本人怀疑军阀,军阀也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意放弃自己的。

在这种情况下,石原提出暂时放弃分裂占领中国的计划。我们应该与蒋介石政府合作,使其承认自己在东北的权益,进而侵占中国。

如此缓慢的战略计划突然在日本军方引起轩然大波。军官们对石原的计划展开了大讨论,甚至出现了兵变。让石原绝望的是,这场兵变的赢家并不在自己这边。想靠战争解决一切问题的一方占绝对优势。

而且在他们的指导下,卢沟桥事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即使此时此刻,明知道已经无法挽回,石原还是微笑着,依然试图力挽狂澜。他说,日本军方暂时没有扩大事态,甚至没有攻占中国的意图。他希望这次争端能够和平解决,最好不要使用武力。但他的意见再次遭到交战国的拒绝,交战国以中国政府不敢立即开战为由,向华北派出大量军队。

虽然石原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但他本人仍然没有放弃。毕竟,当时在平金地区有数万日本侨民,如果战争真的爆发,这些人的生命将得不到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妥协,哪怕此时面对的是自己的下属。

此后,中战局一步步逆转,石原万二被排挤出决策层,意见很少被采纳。事实证明,日军没有能力迅速消灭中国军队,靠闪电战解决问题的想法已经落空。中国的军队根本不是软柿子。他们和北方的木偶不一样。尽管蒋介石本人并不想首先抗日,但他仍然不得不向舆论妥协。

更何况中国有一支——人的“红军”军事力量,之前一直被各方忽视。这支军队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投降。而日本人在这样的战略矛盾中走向了失败。

1941年后,由于反对东条氏,他失去权力,退休并进入学术界,并开始进行系统的国防研究和讲座。几个月后,迫于军事部门的压力,他辞去了大学教职,回家默默从事理论研究。战败前1944年前后:我意识到战争的严峻形势,认为“东条英机终有一天会亡国”,于是决定听从朋友的建议刺杀东条氏,战败后被捕。

生前留下遗书新日本之进路,提出“统制主义”概念,观点改为“建设和平新日本”。

怀特迈恩是血色十字军的大指挥官,负责审判异端及亡灵,她和雷诺·莫格莱尼也都是那里的最高负责人。

莎丽·怀特迈恩的父亲曾经是白银之手的一名圣骑士,在第一次天灾战争时期追随乌瑟尔,并最后战死于安多哈尔,临死之前,他将自己的年幼女儿托付给了大领主灰烬使者·莫格莱尼,怀特迈恩成为了莫格莱尼的养女。在诸多前辈的教导下,怀特迈恩很快就成为了血色十字军里一位著名的牧师,作为大领主的养女,她从小就和雷诺·莫格莱尼青梅竹马,一同长大,并且彼此互相爱慕。

但是,血色十字军由于大十字军达索汉的狂热而误入歧途,实际上血色十字军被一心复仇的恐惧魔王巴纳扎尔利用。一向善良的怀特迈恩因此而变得狂热,对于任何异端和疑似被瘟疫感染的人们仇视并疯狂折磨他们。

“复活吧,我的勇士!”

“为你而战,我的女士!”

这两句让人热血沸腾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但最终,他和雷诺·莫格莱尼死在了冒险者的剑下。这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总体上,靠殖民数量扩张,不现实,所以武力扩张才是王道。

开局:

双殖民地开局,挑个两块地离得近的地方。

资源无所谓,当然还是尽量越丰富越赚钱越好。

然后,不要拉人,来回全拉货赚钱。最初的运力应该足够两块殖民地一起拉货了。

这里注意,有技巧可以免费换提督:在船坞里,把所有船仍船坞,队伍自然解散,

然后用组建船队,会免费附送个随机技能的提督,不满意的话再解散再组建。

开局推荐卖货收入+5%的船长,其次买货-5% ,再次加速加仓。

攒钱,造铁匠铺-〉船厂-〉小战舰(最便宜那战舰,普通1万块,困难1万5)

造一队小战舰。

然后将开局给的那队货船拉到首都装满水兵,小战舰也装满水兵(貌似不装也凑合能打)。

两队联合。

存档。

出去找好的殖民地抢吧,有50士兵驻守的殖民地,死几个兵兵,不死船,就能拿下来。

之后往里面扔50个士兵。

然后船队加满水手,再打下一个。

尽量先打一个国家,然后再打另一个,开局惹毛两三国没什么问题。

其实全惹毛了也没多大事,就是麻烦点。

别贪多,殖民地维护费蛮高的。

初期一共4个殖民地收入就不错了。

赚钱造商船,把殖民地都利用起来。闲置的战船可以用来近港倒货,利于提高运输效率。

如此,初期就差不多过去了。别太管顾问。

下一步,赚钱,造各种基础设施。主要目标就是尽量对付好4个顾问。诶,弱智的设定。

包括

教堂,旅馆,大使馆,兵营 等等等等。

注意现金流,别花太多了导致破产。

中等难度不多说。

困难难度还是很难攒够钱的,如果初期抢下来的殖民地电脑已经造了很多基建,那就幸福多了。

这阶段仍然不运殖民者,赚钱为主。

攒钱扩大商船队。

注意如果看到哪国扩张,新建立殖民地,尽量去抢来。新建的殖民地都是50兵兵的。

多一个殖民地就多一份钱赚。

钱多了,并且军事顾问很郁闷的时候,造一队卡拉克。

两队战舰合并,再拉上一队商船装满水兵。

出去找找有没有比较脆弱的殖民地,打下来。别忘造兵营,运满500水手。

这阶段差不多能达到8-10个殖民地,中等难度的话会更多。

然后继续补充商船,应付4个顾问。

攒钱等盖伦帆船。

到了某年(貌似1530年前后),盖伦帆船出来了。

此后 ,中等难度下

全力造盖伦,造满15条。

15条盖伦750水手,如果加了舱更多,配上加仓的提督。

或者如果前面完成造宫殿任务的话,国家会送你个5星提督,+40%仓。

这样的船队可以完胜 1000兵+堡垒 的殖民地。

所以,出去打吧,喜欢哪个打哪个,最好跟上一队运兵船,打下一个守住一个。

因为电脑不会联合舰队,所以他们打不回去。

注意现金流,注意打下一个就派几条商船倒腾货赚钱,不然维护费付不起可能会破产。

之后就赢了。

和别国敌对别担心,他去打你港口,你就用小舰队打回来。一般50个兵兵初期够防守了,等钱多了造个兵营扔500兵更好。

如果商船被攻击,直接逃跑,不让逃的,可以用自动战斗。注意自动战斗之前可以选船只状态,把状态调成逃走,100%逃掉。

不要费力的用小舰队去打别国商船队,或者封港。完全是无用功,电脑造船貌似不用钱的。

抢下殖民地后就不要再主动攻击别国船只,过几年电脑自然找你停战了。

不过皇室顾问十分讨厌,拼命地叫你和谈。

真想掐死他。

初期最好找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打,这样惹毛两三国就能抢4-6个殖民地了。最好别都敌对了,不然一会一攻击,虽然能逃掉但是很烦。

后期扫荡的时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干掉。

荣誉指挥官手游中加速图腾法术十分强力,加速图腾使用技巧有哪些呢?加速图腾该怎么用呢?今天小编就带来一篇荣誉指挥官加速图腾法术详解加速图腾技巧及用法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加速图腾技巧及用法

加速图腾:使得选择区域内所有单位攻移动度提升一定百分比,持续时间8秒

奇异型、蓝色品质、局内消耗60、免费赠送、获得就满级。作用巨大,物美价廉,是新手玩家必备法术之一,制作组的诚意和良心。

对荣誉指挥官有了一定了解的玩家,或者是玩过一代《战就战》的玩家都知道游戏中“战斗节奏”的重要性。因为战斗节奏影响了两大情况:“增援兵线”和“突破传送”。

首先“增援兵线”非常实用,大部分的战局开始阶段兵线都会陷入胶着状态,因为初期没有英雄和强有力的兵种,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兵线胶着的拉锯战中,往往是双方前排的坦克兵种都战死沙场,脆弱的远程部队不得不直面敌人、互相对射。战场的转机就在于下一回合在基地诞生的新部队。如果你有“加速图腾”就能让你的部队如上发条一般快速冲到兵线,增援保护己方后排,尽快击杀敌方的后排,将后排部队囤积起来。几个回合下来就可以积攒一只碾压敌人的部队。

其次是“突破传送”。有的时候消灭完全部敌军,大步挺进敌人传送门。眼看就要突破传送门了,这时突然新一回合开始,敌方刷出新一轮的兵把自己的部队堵在基地里打。借着基地加攻击、加防御的buff敌人越战越勇,让人感到十分气愤,不禁感叹“就差2秒就突破了,不能走的再快点吗”。答案当然是“能”!加速图腾就是专门为解决这种问题而诞生的。能让玩家把握住关键的几秒钟时间,顺利突破传送门,打击敌方基地,为玩家带来突破的快感和胜利的喜悦,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加速图腾点赞!

与加速图腾“相辅”:冲、全速前进、执念

与加速图腾“相克”:屯、缓速图腾、石化术

等官方通知。

《碧蓝航线》是一款集策略养成、即时海战、弹幕、各类社交玩法为一体的二次元休闲游戏,本作以军武拟人为题材,玩家可通过主线关卡、每日副本、实战演习、舰船建造等丰富的玩法,收集并养成强力的角色与装备,手动操作自己的舰队征战四海。

对于大部分二次元手机游戏玩家而言,这一款融入了些许动作元素的兵器拟人游戏给人带来的印象是深刻的,总体来说是很好玩的,接下来就来讲讲《碧蓝航线》到底好玩在哪里。

⑴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⑵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⑶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⑷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⑸音语:言语。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⑹拾:一作“拈”。搅:一作“摆”。

⑺安西:指安西都护府。牧:官名,州长。

⑻洛下:指洛阳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与:赠与。

⑼花毡(zhān):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⑽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交流:交错着流下。

⑾柔弱:指舞步轻柔。

⑿蹴(cù):踏,踩,踢。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⒀却月:半圆的月亮。《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

⒁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⒂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fā):响起。 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带子一侧垂。

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安西旧官员强忍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城头画角呜呜如咽。

跳胡腾舞的,跳胡腾舞的,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058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3
下一篇2024-0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