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为何恨透了媒人呢?

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为何恨透了媒人呢?,第1张

自古状元已是人中龙凤,驸马又是帝王的乘龙快婿,二者兼得则更加了不起。

不过历史中却很少有这样巧合,原因很简单,苦读多年,得中状元多在成年之后,三十以上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为杜绝后患,皇帝女婿一般是不让从政的,年纪和从政成为帝王择婿的主要障碍。不过也不是全然没有,唐代郑颢就是这个幸运儿,成为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状元驸马。

郑颢身出名门,祖父郑絪曾做过唐宪宗时期的宰相,郑颢幼年好学,才华出众,唐武宗二年(842年)考中状元,时年26岁。青年才俊惹人喜爱,郑颢应该是才貌双全的代表。

史载郑颢原本有婚约在身,并准备迎娶一位卢家千金。不过后面继位的唐宣宗看中了这个才貌俱佳的状元郎,准备将女儿万寿公主嫁给他。当时的皇帝近臣白敏中自告奋勇前去说媒。郑颢断然拒绝,并担心节外生枝,赶紧安排原定的婚事。

郑颢行动果断,即刻前往女方所在的江苏淮安迎娶新娘,车队都已抵达郑州。大事没完成的白敏中得到消息,硬是用行政手段——“堂帖”将其追回。威逼利诱,好处坏处一番分析过后,郑颢终于妥协,最终与未婚妻解除婚约,迎娶公主。

可能是皇帝也做了妥协,郑颢的政治前途并未受到驸马职位的影响,婚后,皇帝拜郑颢为驸马都尉,不久又提升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看上去郑颢赚到了,娶了媳妇,攀了皇亲,还可以继续担任高官。然而,与公主相处可不是谁都可以,被迫呆在一起又心生芥蒂,据说郑颢婚后不幸福,心中很郁闷。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记恨当初媒人——后升至宰相的白敏中,多次告白宰相的黑状,不遗余力弹劾、排挤他。幸亏皇帝知道原委,全当了耳旁风。

大中五年(851年)时,白敏中被罢相,外放为邠宁行营都统。白敏中这下心中大惊,担心郑颢借机除掉自己,便去皇帝那里求救,期望唐宣宗约束驸马。哪知皇帝听后哈哈大笑,命人把一个盒子交给白敏中,并告诉他盒子里都是郑颢弹劾他的奏疏,明确表示一向信任白敏中,绝不会偏听驸马的话,让白放心外放赴任。这番话让白敏中吃了定心丸,连连谢恩,多年后白与同僚们闲谈时提及此事,还感动得眼泪哗哗直流。

有此为证,可见郑颢迎娶公主是多不情愿。

不过,也有疑点,古时婚配年龄都不大,超过20岁不结婚都很少见。郑颢考中状元时26岁,唐宣宗继位后第二年,郑颢才迎娶公主,那时已又过去6年。一个30多岁的老男人没结婚,并与公主成婚,似乎不太符合常理。合理一点的猜想也许是郑颢已经成婚,又被新皇帝看中,郑离开前妻并与公主成婚。唐代包容开放,有这样的先例,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是武则天的侄子,已有妻室,为了成就这门婚事,武则天就赐死了其发妻。

不管怎么说,郑颢状元驸马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而政治生涯并未过多受到限制,先后担任过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和礼部尚书等职务,最后任河南尹。不过郑颢44岁就去世,不禁让人猜测,也许婚姻的不幸起到了一定作用。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魁首,全国三年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相当于整个人踏进统治精英阶层,一个人成一名招牌,起码能引起朝野数月热议,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效果。状元大部分出自书香门第的世家豪族,只有少部分是中下层的普通人物。话说,唐朝中后期,出了一位史书仅有的驸马状元,也就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位状元驸马。驸马和状元,两项普通百姓羡慕不及的身份。可是封建王朝的驸马爷大都是不好做。驸马,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期,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后至三国衍生为帝王之女婿的称号。中国历史有两个王朝的皇帝女婿、公主丈夫不好做:汉朝和唐朝。

两大王朝的公主都能为自己丈夫“名正言顺”地带绿帽子,一大原因是皇帝恩宠,二大原因是地位尊崇,三大原因是无人敢管。因而汉唐两代很少人愿意做驸马爷,入皇家籍成宗室。还有便是,身为驸马政治仕途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这一辈子差不多就毁了。普通百姓子弟能被选上驸马之位自然开心,但若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权职的人物,绝不会选择当驸马。因此,唐朝中后期那位历史唯一的状元驸马,内心苦楚可想而知。其实他也不愿意当,一开始表现得非常抗拒,不惜违抗圣旨也不娶貌美公主,可经过宰相用心良苦劝说八字,状元郎立马答应结婚,立刻马上娶公主。

状元名为郑颢,出身地方士族的荥阳郑氏,爷爷是唐宪宗朝高朋尽是名士的宰相郑絪,他已经不是官几代,人家是民间谚语中“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中的世家,说是官几代,太跌份了。郑颢自幼聪慧过人,名闻地方。唐武宗会昌二年,郑颢奔赴长安参加殿试,毫无意外地获得状元之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郑颢大部分靠的是自己,为人低调、努力刻苦是他的外在特质。成就状元,他也没有改变自己内心所想,想走到爷爷郑絪做过的位置。

高中状元,正是光宗耀祖、上香还愿时,郑颢没有归乡完成已有的婚约,便留在京城等待功业有成,奈何当仕途有起色得重用,正待回乡结婚,忽传噩耗——皇帝赐婚自己。当时唐宣宗李忱正在为爱女万寿公主,万寿公主是皇帝和皇后的爱情结晶,皇家血脉相貌自是一流。白居易堂弟、同平章事白敏中“多管闲事”“投其所好”,知道唐宣宗寻驸马,知道唐宣宗非常重视科举出身的人,还知道郑颢面目俊秀,便向皇帝推荐驸马。

这不是将郑颢推入火坑吗?唐宣宗不管,一眼相中,非要让爱女嫁与郑颢。当时郑颢已经亲赴楚州,打算与自己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卢家千金成亲,没想到圣旨传来。郑颢心里自然不愿意,但还是决意违抗。不料白敏中堂帖发来,核心意思就是:君若不从,大祸将至。简单来说就是恐吓郑颢,这婚你不结,不光自己要被祸事牵连,还有自己的家族和卢家。郑颢无奈,只好把送去的彩礼追回,乖乖的回京城成亲公主,完婚后拜驸马都尉,成为史上独有的“状元驸马”。

郑颢虽娶万寿公主,对卢氏还是念念不忘。有人会说,把卢氏也给娶了还不行?当然不行,先不说卢家门第如何,皇家哪会允许驸马纳妾?安史之乱后唐朝皇权大不如前,这点威严还是有的。郑颢无可奈何,只得心里怀念卢氏,对媒人宰相白敏中咬牙切齿,死盯着他,变着法告状皇帝,可唐宣宗均不以为然。郑颢那点小心思,唐宣宗还能不知道。暗着来不行,郑颢明着来——想着做到宰相,再整治白敏中。后经过父亲郑祗点醒,如此作为怕是惹怒了宰相白敏中和唐宣宗,不再辞官“我必死”,郑颢辞官累表辞去剧务,“安心”做起富家翁。

上了年纪的许多老人可能知道,从前无锡有个打“莲湘”唱“莲花落”的乞儿郑元和的传说。

相传无锡唐代有个状元姓郑名徽字元和,祖籍荥阳。唐天宝年间随父郑仁仰任常州刺史迁居毗陵(无锡)三皇街。郑元和少年天资聪慧,其父常以“吾家千里驹”自豪。不到二十岁就以“名列第一”的成绩通过了常州地方的科举考试,取得入京会试资格。至京后误入花街柳巷结识烟花女子李娃,两人热恋贻误考期,所带资财耗尽,被娼家驱逐流浪街头,成为代办丧事的挽歌手。其父进京见子不肖,玷辱门庭,毒打几致于死,沦落街头为丐。李娃情深意重,寻觅得见时郑生已奄息待殁。李娃不顾鸨妈阻挠,毅然赎身与生同居,决心重塑公子。郑元和“败子回头”,终于高中“名列第一”,授成都参军之职。娃知为娼有辱官府,碍生前程,欲与元和分离。元和不允,宁不作官。与此同时,郑父移官成都府尹兼剑南采访史,李娃之节行使郑父深受感动,欣然认媳,父子和好团圆。天宝十四年“安史叛乱”,郑氏父子护驾有功,加官进爵,李娃也封为 国夫人,“生有四子皆为大官”。

宋《太平广记》载有“李娃传”史实,述及郑状元告老退居故里无锡三皇街后,就在原宅第后花园旁购买“药王庙”后园地基建造“郑公祠塑荥阳公郑阁老(郑元和之父郑仁仰)像”,敬祖孝亲。“郑阁老像”于1966年“文革”时被毁;“郑公祠”原址于1994年新建无锡市总工会而被拆除;三皇街“郑氏宅第”于明末清初当时西大街老城隍庙失火,城隍神像因无置身处暂置郑公祠中;后由郑氏后裔将祖宅赠与改建“城隍庙”,至今尚存“戏台”一座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状元郑元和与 国夫人李娃殁后合葬于北塘(黄天荡畔转水河)龙船浜荷叶村上。曾传说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精通堪舆(即风水),巡视无锡至此处勘察时就地指出“荷叶不带梗,不出皇帝定出相”。嘱无锡县令筑坝造“梗”,把此处“水中荷叶”小岛改成半岛,“梗”称“亮坝”。至1925年民国时因水利航程不便发展手工造船场地所需而开坝造“亮坝桥”。唐状元坟址所在地解放初期还保留“龙船浜”、“坟脚上”的地名。那里的世居老人还能指出“唐状元坟址”和讲述“郑元和败子回头,落魄成丐中状元”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99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2024-0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