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 约367公里
银山镇
1
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沿广成线行驶60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G321
2
沿G321行驶40公里,朝遂宁/内江/S11方向,左后方转弯
3
行驶12公里,朝遂宁/绵阳/南充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
沿匝道行驶440米,直行进入遂内高速
5
沿遂内高速行驶79公里,在双才/S206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驶420米,直行
7
行驶370米,左转进入S206
8
沿S206行驶66公里,左转进入贾资路
9
沿贾资路行驶88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太平镇
开花了。__桃 花 1、白廊乡桃花岛 __观赏花期:3月份 __地址:湖南资兴市白廊乡 __交通路线:可乘车到资兴市兴宁镇,再换乘兴宁至白廊公交车,一般十分钟一趟 _景点特色:白廊乡位于国家5A级景区东江湖边,境内的桃花岛有桃林2000多亩,每逢春暖花开,千亩桃花临水而开,远处东江湖云雾蒙蒙,农家炊烟袅袅,仿佛置身人间仙境,别有一番风情。
《我与古诗》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太原盖新房子,所以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儿。爷爷奶奶常常教我古诗。我很喜欢念古诗。奶奶只把发音教给我让我照着书念。于是我总是胡念,念完后又会大笑一会儿。
我念“离离原上草”。这首诗好像让我到了草原上,因为我觉得草原上的东西很美好。我讨厌“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话,一听“残”字,我就想起可怜的残疾人。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让我觉得有“真珠”“月”一定很美好。所以我念到这首诗时,从第二句开始念,最后一句读两遍,奶奶就说:“怎么不读第一句呀?”我说:“第一句不好听,我不爱念。”我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想到有半亩地那么大的糖,我就嘴馋起来。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很合理,那么大的一块糖吃完肯定口渴要喝水。奶奶和爷爷听了我的解释都乐了。奶奶说:“谁能吃那么多糖!”
一次表弟来我家,我们翻到《泊船瓜洲》,然后一起大叫“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说:“有瓜。”弟弟还补充一句:“还是进口的呢!”读到《赠汪伦》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时,我们真的闻到桃子的香味。我抬头往桌子上一看,原来有一盘大桃子。于是我施了一计,把大的让给了弟弟,我拿了一个最小的,剩下的爷爷奶奶一人拿一个,还剩一个。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拿起剩下的一个慢慢吃了起来。弟弟知道中计了:一个大的和两个小的比,我当然吃得多。表弟不动声色的吃完了,却又从水果袋子里拿了一个最大的桃子,洗了洗吃起来。这时奶奶说:“行了,剩下的放起来。”我反倒吃亏了。表弟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我马上明白,他说大人不会明白我的心思。我马上说:“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的脸马上红了,我怕他难过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表弟送我情。”表弟马上高兴起来。
我读《出塞》第二句老读成“万里长城人未还”。爷爷奶奶怎么教,我都不听,我觉得那样顺口。还有“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我总读成“窗台”。爷爷说:“你看看谁家窗台上有脚印。”我说:“没有。”“那你怎么说别人家的窗台上有脚印呢?”我马上跑出去,一会儿跑回来说:“咱家的窗台上有脚印了。”爷爷笑着说:“你真捣蛋。”
后来我渐渐地背的诗多了,诗的意思也渐渐懂了。但我读到“大漠沙如雪”时,总会想起我曾经问过奶奶:“大沙漠里会下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古诗词
——相逢《水调歌头》
四川资中银山镇中心校八年级三班 陈梨媛
初逢它,是在王菲独特美丽的嗓音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优美的诗,悠美的音乐,幽美的情怀,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早已流芳百世,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词,但我已一见钟情爱上了它。随继,我问同学,查资料,买CD,兴致勃勃地把词抄下来,再慢慢地学唱,渐渐融入感情地唱,早上醒来时唱,下课时唱,无聊时唱,悲伤时唱……
无意的相逢,给了我学习的帮助。有一次,老师叫我们说几句关于“月亮”的诗,最好是课外积累的,我想起了它,在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中,我朗声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师夸奖我爱读书,知识积累丰富,至今我心里还美滋滋的。
或许,我们真的很有缘。现在正读初二的我,在语文书中又与它相见了,这让我有了更深入了解它的机会。
原来,这是大文豪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欢饮之后无眠之时,因怀念久别的胞弟子由(苏辙)而作。词的上阕写词人把酒赏月。对着一轮皎月,词人遐想无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大概是在人间遭遇了什么挫折或不幸吧,诗人想超脱现实,到那“琼楼玉宇”的仙宫去,可最终不忍离开人世,他还是热爱人间的生活。词的下阕是词人在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苦苦探索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是对离人的最好祝福。
再次唱起《水调歌头》,我仿佛看到诗人飘然仙去,而又重返人间,仿佛看到诗人摆脱了抑郁惆怅重展乐观的笑颜。
后记:也许是《水调歌头》的缘故吧,现在的我很喜欢古诗词,它们能很好地表达我的内心感情。悲伤时我会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快乐时我会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啊!诗词多么美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大孩子甚至成人的话,这一篇可能适合于你
我和古诗
我从小可没有逼着我背诗的祖父和母亲。我对古诗的兴趣,是完全后天和自发的。会背的一首古诗就是课本上的《锄禾》。当时喜欢的是《枫桥夜泊》。大约初一的时候,买了本诗集,每天早晨背一首,当时也没有太喜欢的,好像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之类。
很长时间里,我最喜欢的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喜欢那种雨中的安静和空朦,喜欢那颗晓畅和明白的心。再后来,我开始喜欢杜甫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那种淡淡的伤感。《巴山夜雨》也喜欢:“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也是那夜雨的安静、深情和伤感打动了我。”还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凡是带有凄楚的,忧伤的味道的,我都喜欢。
很多古诗是一见钟情,没有道理可讲。李商隐的《锦瑟》,我看了无数次解释,也记不住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可是,就是喜欢,喜欢得不得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理想,是爱情,是毁灭,是怅惘,那种人内心深处的静静的,悲苦的情感,打动了我,我既想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懂,有感到无须弄懂。
有些诗是在别人的引文里发现的,好的古诗人人都愿意引用。大概就是都是寻常的景色和心情,又有哲理吧。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两句古诗真是再合算不过的事了,真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而能使文章篷壁生辉。前两天看《北京晚报》:文革时湖南成立革委会时,《人民日报》的社论题目叫“芙蓉国里尽朝晖”,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想想引用得真合适,既符合常识,又增添了文采,在当时又没有任何风险。1997年香港回归前,记者采访当时的外长钱其琛,钱外长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尽管国际上有各种的舆论,但是,香港回归的的形式可以用两句古诗来形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不禁莞尔,钱外长引用得非常合适,非常得体,非常美。
刘心武的文章里,引用的古诗我都喜欢。写严文井去世后,“曲终人不散,江上数清峰。”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一书中,每幅照片前引用的古诗都非常合适。“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丰子恺漫画旁的诗句我也很喜欢,“艳不求名陌上花”“阿婆三午年少时”。晚上,我常一边用电饭锅煮面条,一边看当天的晚报,想起他漫画里的题诗:“孤独生涯经历惯,自吹炉火夜烹茶”,不觉得凄惨,反而觉得有了点诗意。“草草杯盘共话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这是王安石的。我一直非常喜欢,那一定是亲人,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散后团聚,一起诉说着别后的悲欢,各自的理想和抱负,有希望,有失落,有温情,有沧桑……“相逢意气为君饮,寄马高楼垂柳边”,这些古诗,大多是在别人的书里看到后才喜欢的。
后来,看得渐渐多了,大概就进入了一个自由王国。自己就能经常发现一些好的古诗,不一定是名人写的名篇,也不一定经常别人引用。我将这种自己发现的古诗叫“驯化”,童话《小王子》里提到了驯化。一旦驯化,就永远不会失去。“你的头发是金黄的,我看到麦子就感到高兴,你四点钟来,我三点种就感到幸福。很多古诗,一旦一见钟情,就永远不会忘记。因此,每次拿起古诗选,总是希望在这里一见钟情几首,驯化几首,但是,诗是上帝给人间的礼物,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的诗总是有限的。即使是古今都认同的名人之作,如果不喜欢,那也只能不喜欢。我的《古代文学史》(二),考了四次才及格,累得几乎吐血,只因为那里的诗人诗作我不喜欢的太多了。“有水井处皆有柳词”,文学史上重要的柳永,我只喜欢他的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至于周邦彦,什么集大成者,我下辈子都不想看他的一首。
一见钟情的当然有。那是韦应物的一首,“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辗转何为明?。“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莫道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欲寄寒衣君不还,不寄寒衣君又寒,寄与不寄见,妾身万千难。”这些古诗,没看过别人评论,只是自己觉得好——诗人的心是多么的仁善啊。
我最喜欢的一种,大体应该是一种抒发人生感慨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由答,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还喜欢一那种,“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过几多时。”“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种淡淡的,清新的场景,那种从容恬淡的心情。
学文学史时,谈到中国的诗歌,善于抒情,不善于叙事,我只善于于抒情,不善叙事。我总是在秋天时感到伤感,春天时感到惆怅,“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独立小桥风满袖”——这样的诗句总能引发我的共鸣。文学史时上说,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四季分明,人的情绪受季节的影响非常大,称“伤春悲秋”,我真是心有戚戚焉。
到了我现在的人生阶段,古代诗人的心情我是完全能体会了。除了四季的轮回,时光的流逝,对宁静优美的生活的向往,又加上古人的怀才不遇,感情生活的极不适意;孤单和寂寞——“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现在又加上了漂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超市做促销的那些天,每天中午有一小时吃饭的时间。我带了本《千家诗》。那些个中午过得都很好。我重温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诗。重温了苏轼“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菊绿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指上有琴声,何不于君指上听?”我彻底爱上苏东坡了……
那些天,在如潮的顾客的包围下,我在秤上称糖,练习半斤和一斤的感觉,脑子里温习着中午看的这些小诗,心情还好——“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三十傍晚买东西时,把手机忘到了收款台。初一早上还真找回了,打开后,一下子看到了很多贺年的短信,心里很高兴,但是,还是有一种莫名的空虚,多好的朋友,多真的问候,对我来说,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平日里的孤单和寂寞,都要我一人来面对。我的心情和感受,都没有人来倾听……
我最好的知音,给我宁静清新的心境的竟是这些死去千年的古代诗人。这些不知面容的,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诗人啊,你们在哪里?长眠在四川,河南,陕西的无名的荒野里,可是,你们的诗在亿万个来过这个世界的中国人心里。生在你们身后,真是幸福啊。你们的诗,是天籁,是绝唱,是宇宙时空匆匆洒落在人间的流星,美丽又凄婉。都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籍不及古人创作的几十分之一,真是感到惋惜,那沉入时光的河流深处的,该是多少颗美丽而孤独的心啊。
含蓄,淡雅,婉约,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永远是古诗里包含的,一颗永不会变质的中国的心里包含的,西方民族永远体会不到的美感。我真庆幸我的母语是汉语,我能从这些古诗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和慰安……
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资中人李石刚好40岁,他还有3年才考中进士,还没有成为后世闻名的“蜀学”名士,但他“九岁举童子”,“少从苏符尚书游”,已“有盛名于蜀”(《方舟集》)。这年正月,李石怀着“忍死衔痛”的心情,为一年多前去世的父亲撰写了情真意切的《先君墓志铭》。
在介绍先祖籍贯及到四川定居的经历的时,李石写道“石闻诸曾大父行曰,家本古雍得一坊,五公入蜀,讳廷赞。唐末五季,官资之银山县。吾族别者,自银山始也。银山生二子。”“我陇西李不掩厥先六世,不谱别于银山,来隐北门。”文中提到的“资之银山县”,位于现今的资中县银山镇,可见李石是地地道道的资中人。
银山县的建县历史要追溯到隋末恭帝义宁二年(618),这一年也是唐高祖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是五月废黜隋恭帝杨侑称帝的,银山县的建县时间当在这一年的五月以前。唐代李吉甫所撰的地理学专著《元和郡县图志》对此有明确记载,资州“管县八:盘石、资阳、内江、丹山、银山、龙水、清溪、月山。”“银山县,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分置银山县,因县界银山为名。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编纂的《旧唐书》记载为,“银山,资中地,义宁二年置。”
银山县命名,源于县境内的银山,除《元和郡县图志》认为“因县界银山为名”外,明代曹学佺撰写的地理著作《蜀中广记》也有记载,“寰宇记云,废银山县在资州东南三十八里,以山名。”清代官修地理总志《钦定大清一统志》则描述了山形,“银山,在州东南四十里,山形如锭。”
至于建县的原因,与隋朝开皇、大业等时期设置威远、义和、大牢等县一样,都是朝廷为了安置招降的夷獠。獠人来源复杂,是当今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据宋元时代马端临编撰的典章制度史《文献通考·裔考·獠》记载,“蜀本无獠,晋李势时,诸獠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橦,布在山谷,十馀万落,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唐代贞元年间为了镇抚獠人,还在资州设置了安夷军。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在资州“名宦·韦皋”词条下写道,“唐时东蛮数为边患,能绥服之又战有功,蛮部震服,乃建安夷军于资州维制诸蛮。”清代顾祖禹集明代以前历史、地理学大成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又《唐志》资州城内有安夷军。贞元二年,西川帅韦皋奏置军于此,维制诸蛮,是也。”
在资州境内,同样是在义宁二年,还设置了龙水县、月山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月山废县在县西。本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置月山县。唐属资州。”“龙水废县,在县西南八十里。隋义宁二年,析盘石县地置,属资州。”不同的是,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银山县、月山县与唐贞观四年设置的丹山县、“天宝初,改名清溪”的清溪县一起被废止。龙水县则是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才因战乱废。《文献通考》记载,“宋乾德五年,废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县。”南宋承仪郎李攸的《宋朝事实》记载“资州,乾德五年,省月山、丹山、银山三县入盘石。”银山县、月山县建县历时349年,龙水县建县历时625年。
月山县的名称,与境内的山形有关。《蜀中广记》记载, “通志云,盘石废县在县北三里有石状如盘陀。月山废县在县境宋析入者有山形如明月。”龙水县的名称,则与境内的溪流形态有关。《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龙水县“有溪水屈曲蟠拥犹龙。又有龟山,依山陇为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
银山县被废后,成为银山镇,并在明代设置有巡检司。《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乾德中,废为银山镇。今有银山巡司。”《明史》记载,资县“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为资江。东有银山镇巡检司。”《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银山镇,在州东四十里,即故县,明置巡司,今裁。”
到了清代,银山镇设置了具备驿站功能的铺递。清代黄廷桂等编撰的《四川通志》记载,“银山镇铺,在州东四十里。”当时,资州直隶州境内,在州东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分别设置有唐明铺、莲池铺、金紫铺、银山镇铺;在州北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分别设置有新安铺、双石铺、跳墩铺、金带铺。
月山县被废后,成为月山镇或月山乡。据北宋王存主编的《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月山镇是盘石县10个镇之一。“紧,盘石。一十六乡。丹山、南湍、月山、鼓楼、赖胥、赖磐、小石同、银山、栗林、铜鼓一十镇。”清代徐松编辑的《宋会要辑稿》记载,“资州盘石县月山镇、丹山镇、银山镇,干德五年废县置。”李石在《乐先生墓志铭》中写道,“盘石县之月山乡乞铭以窆。”龙水县被废后,成为龙水乡。《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淳祐三年,县废。今为龙水乡”。
在银山县,最为有名的当属建于县城附近银山上,供文人士子吟唱雅诗的“雅歌台”。《四川通志》记载,“雅歌堂,在州东南四十里银山上。古今集记云,唐,田游岩入蜀,居于银山,聚弟子歌雅诗以为乐,今山有雅歌台。”《钦定大清一统志》中“田游岩”为“田防岩”。如今的银山烈士陵园,曾名为“雅歌台烈士陵园”。
苏轼、黄庭坚等文豪的遗迹,也曾在银山县出现过。《四川通志》记载,银山“又有苏轼、黄庭坚遗迹。”《蜀中广记》记载得更为详细,“石刻存志云,银山候馆因掘地得一小碣石,乃黄山谷与门生戴经弟纲尺牍。云:七二郎气秀而有骨,他日学问仕宦皆当过人,要须得一佳士与游,养其忠厚之源,此最为先务。涪翁书赠戴六六、七二秀才伯仲。”如今,资中文庙还收藏有黄庭坚书《幽兰赋》书法碑。可见,“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资中还是很有渊源的。
龙水县因“三范修史”之一的范祖禹,曾于宋英宗治平年间任龙水县令而闻名,在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宋史全文》写道,“翰林学士司马光,乞差前知龙水县范祖禹同修《资治通鉴》”。《方舆胜览》记载,“皇朝范祖禹,治平中宰龙水。”《蜀中广记》记载,“范祖禹知龙水县,公余纪兴诗云……”《全宋诗》收录了范祖禹写的诗歌《送七主簿赴龙水》。范祖禹在龙水县“尤以兴学校为首务”(《四川通志》),他最大的贡献是修建了中国早期书院之一的龙水书院,引导资州士民皆以读书为乐。
关于月山县的文献记载很少。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月山县有南湍镇、金牛镇、赖社镇,设置清酒务,征收酒税。没有资料明确表明月山县最早的并长时间作为治所的具体地方在哪里?《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月山县“在州东北80里……即今石铜镇”。1997年10月出版的《资中县志》则记载为:“月山县治在今重龙镇西五十里,五代时一度迁至今月山乡。”一些考古资料显示,月山县最早的治所为现今资中县甘露镇,一度曾迁往石铜镇(今龙江镇月山村)。
当范祖禹到龙水县任县令时,月山县已经划入了盘石县。如今,让我们从范祖禹《资州路月山亭》中去遥想月山县当年的风采,“轩亭枕苍峰,缥缈视空阔。长江翻天去,回斡地轴折。洪涛破山门,崖谷尽争裂。孤云行无踪,飞鸟去自没。游子怨路长,烦襟此披豁。昔观黄河流,浩荡窥禹穴。乾坤何壮观,永叹旧游绝。兹亭虽非匹,山水颇秀发。茫茫八紘内,所历但毫末。安得乘飞飙,人寰瓷超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