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的诗句

表白的诗句,第1张

20句适合表白的爱情诗句:句句触碰心灵-爱情诗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玉楼春》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一直以来,由于徐慧是唯二被列入后妃传的唐太宗后妃,所以往往被人夸张成是唐太宗在长孙皇后死后最喜欢的女人。不过历史上的徐慧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拥有怎样一个地位,在唐太宗的感情世界里,徐慧又是怎样一个存在,而让徐氏一族飞黄腾达的究竟是唐太宗还是唐高宗?我们不妨一起去看看史实真相究竟如何。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慧因为才名远扬而被召进唐太宗的后宫,被册为正五品的才人。又因“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不久便升为了正三品的婕妤,其父徐孝德也因此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继婕妤之后,徐慧又被晋为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这便是她在贞观一朝的最高封号了。

不过充容虽然位列九嫔,但仅为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只比最末一位的充媛高一级,也就说仍只算是个下嫔。想想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听闻郑仁基的女儿“容色绝姝”便要聘为充华(即充媛),而郑氏的出身与资历比起徐慧并无任何特别之处,仅仅是因为容貌出众便能一举成为九嫔之一,反观徐慧在后宫十二年,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才一步步坐到了下嫔之位,也无怪乎徐慧自己也要感慨“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了。

至于徐慧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究竟能亲密到何种程度,从李治与晋阳公主的事情中便能略窥一二。

众所周知,李治与晋阳公主自幼是被唐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特别是李治,直到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仍舍不得让他搬出自己的寝殿住到东宫去。所以即便是贞观十八年刘洎上疏,恳求让太子搬回东宫居住,唐太宗也不过是令其与岑文本马周等人“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却绝口不谈让李治搬离自己寝宫的事。一直到贞观二十年褚遂良再次上疏,唐太宗这才让李治每隔半个月到东宫一次。

若是徐慧到了能够常伴君王侧的程度,唐太宗又怎么会如此舍不得已经成年甚至都已经当了父亲的李治离开自己的身边呢?更何况如果徐慧真的与唐太宗的关系亲密无间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能够在唐太宗发怒时为大臣们徐徐辩解的,能够让朝中大臣多蒙其惠的,就不会是晋阳公主而应当是徐充容了。

而徐慧出众的才华虽然颇得唐太宗的赏识,与唐太宗之间的互动也看似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奉诏应和或是解围之作,比如《奉和御制小山赋》,便是徐慧与许敬宗等人在随同唐太宗游翠微宫时共同奉诏写下的作品。再比如徐慧在挥就《进太宗》一诗时,面对的是唐太宗召她前来觐见时等得十分不耐烦的情绪,所以“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句诗的本质不过是徐慧为了解围而作。

而说到这首《进太宗》,则又是令人心生好一番感慨。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后宫中同样以文采出名的嫔妃大有其人,比如晋武帝的左贵嫔左芬就是其中一例。只是左芬虽然才华横溢但长相丑陋,而晋武帝本人又十分好色,所以史官直白地记载了左芬因为“姿陋无宠”。但就是这样一个“姿陋无宠”的左芬,光凭自己的文采,就做到了仅次于皇后杨艳和有着亚后待遇的宠妃胡芳的正一品贵嫔之位。而晋武帝纵然不过是个好色平庸的皇帝,但也经常亲自前去拜访左芬,主动到左芬的住处去,再反观唐太宗这里,不过是难得召见了徐充容一次,徐充容不过是稍微来得迟了点,唐太宗都要忍不住发火,以至于徐充容不得不急中生智,当场做了《进太宗》这首解围诗以化解这种难堪的境地。

再看那篇让徐慧名垂青史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徐慧已经达到了其一生中最为巅峰的时刻,因为无论是从文章的立论还是辞藻的修饰来看,能够出自一后宫嫔妃之手实非易事,所以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不厌其烦地在徐慧的列传中大段大段乃至整篇收录了这份谏表,然而此文读罢之余又不禁令人为之叹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徐慧的谏言并未取得任何效果,更是因为从这篇谏疏中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的后宫中,能够大胆上谏的只有长孙皇后与徐慧二人,然而此时此刻看来,这二人又是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长孙皇后的娓娓道来在徐慧这里变成了骈散相间的工整;长孙皇后的言简意赅演变成了徐慧的长篇大论。徐慧与长孙皇后同处后宫,明明可以像她和魏征一样直接进谏,却偏偏选择了同房玄龄那样上表谈论。房玄龄是因为病重无法面见皇帝才上表的,那么徐慧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上表而不是直接面圣进言?

甚至徐慧在上书里重点提到的修建玉华宫一事,实际上唐太宗早在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就开始兴建玉华宫,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又下发了诏书反省自己应当更加节俭,而徐慧早不上疏晚不上疏,偏偏要等到唐太宗下诏反思后这才上书劝谏——如果徐慧只是为了劝说皇帝节省民力轻徭薄赋,为何不在唐太宗要建玉华宫时就上谏劝止,而是非要等到唐太宗自己开始反省了,这才跟风上书?

所以徐慧此举一出,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她是意在表现自己的才华以借机搏取唐太宗的注意与赏赐,而徐慧精心挑选在这样时机向给皇帝上书,颇有刻意做作之感。

不过作为一名善于纳谏的皇帝,无论臣子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谏唐太宗都会予以优容的态度,所以面对徐充容的这篇奏疏,唐太宗是毫不吝惜地表达了赞赏与赏赐,但随后又丝毫不受影响地继续与皇太子李治及文武百官游玩起玉华宫来,甚至兴致还颇为高昂地亲自做了一篇《玉华宫铭》,并令大家应和。

而徐慧通过这样生硬刻意的上书方式进行劝谏,更加让人察觉到只属于君臣之间的那种拘束与拘谨。这也恰恰说明了,徐慧到底还是没能真正地走近唐太宗,更无法以一种自然而亲密的姿态融入到唐太宗的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晚年的诗作中多有流露悲秋伤怀之情,倘若徐慧真能了解到唐太宗这种落寞寂寥的心境,以她的文采与聪慧心性不可能不加以宽慰,然而却不见其诗文中有任何的劝慰之作。

等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徐慧身为无子嫔妃按照惯例被送进崇圣宫出家为尼,自此“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事死如事生。不过这种再无出头之日的守陵生活对于正值盛年的才女徐慧来说打击太过沉重,于是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徐慧在生了重病后拒绝服药,留下“得先狗马侍园寝”——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先去侍奉陛下的陵庙这样谦卑的遗愿后,病逝了。

尽管此时距离唐太宗的驾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徐慧也并没有选择在唐太宗死后立即绝食的方式,而是渐渐等到生了重病后这才不喝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对徐慧此举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

不仅如此,徐慧的家人也就此飞黄腾达起来。徐慧的父亲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被李治擢为了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升6级,卒于任上时,李治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慧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慧的妹妹徐氏同样因为才名出众被李治召进宫,封为正三品的婕妤。

纵观徐慧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境遇,可以得出的结论便是:对比唐太宗后宫中其他只因生子而被记载了一笔的嫔妃,因为出众的文采而拥有更多事迹的徐慧自然算是比较有存在感的。但即便不和宠倾后宫的武惠妃,礼数实同皇后的杨贵妃,嬖幸专房的独孤贵妃这些顶级宠妃相比,徐慧的“得宠”仍旧十分有限。

毕竟徐慧在唐太宗的后宫十多年,受封的最高封号也仅仅只是个下嫔,而徐家除了徐孝德因为女儿文采斐然被升了一级官外,再没有因为徐慧的进宫得到任何好处。直到徐慧在唐太宗驾崩一年多后病逝在了崇圣宫,徐慧本人及徐家的待遇这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就更不用说徐慧能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了,因为通观徐慧的列传以及留下来的诗文,都未见其对唐太宗的思想或决策产生过任何影响。更甚至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徐慧刚上疏劝谏过唐太宗要爱惜民力勤俭节约,唐太宗在两个月后就亲自下诏为爱妻长孙皇后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这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总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与徐慧在上疏中所强调的节俭精神完全截然相反——所以又何来“影响巨大”一说呢?

生病,主动迎合太子。

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形象,李治被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史料所说的“怡情”,一见钟情。那么,武则天是如何处理自己和太子的感情的呢?必须说明的是,太子喜欢武则天的时候,唐太宗已经是晚年了。武则天明白皇帝快死了,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可以肯定的是,以武则天的性格,她一定会促成这段感情的进一步发展,主动迎合太子,追求太子,把浅薄的“快感”变成深厚的情分。这样,武则天在进入坎耶寺之前,就已经走完了她与李治爱情三部曲的第一步,我们可以称之为“弥留之际的不忠”。唐太宗临终前和太子发生关系需要怎样的勇气?武则天做到了。

庙堂之恋,情诗作为“敲门砖”

但是,单纯依靠感情,尤其是君主的感情,是很不靠谱的。李治和武则天在唐太宗临终前去了两趟。但李治即位后,并没有对武则天做什么特别的安排,依旧忙于处理军务。因为他是个年轻人,面对整个唐帝国,他很紧张,怕自己处理不好,所以他父亲三天上朝,他天天上朝,天天见文武大臣,访民情,想当个好皇帝。可以说,在皇帝心中,江山永远比美貌重要。所以他并没有特别照顾武则天,而是让她和其他妃子一起去甘叶寺。

武则天的特别之处在于,即使身处逆境,她也从不放弃希望。而且,她有足够的能力让希望成真。在甘叶寺,武则天努力维系着自己无尽的感情,并让它继续影响着李治的内心。有什么材料可以证明她不甘寂寞在甘野寺,继续让李治皇帝梦到她?这是大内秘事,史料上不会记载,但武则天写的一首情诗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这首诗的名字是如意娘:看到朱接连思考,他憔悴而支离破碎地想起了君主。如果你不相信我,你会经常哭。打开盒子,检查一下石榴裙。

诗的大意是:我心情迷茫,恍惚。我看红色的都是绿色的,我要闯红灯了。为什么我这么憔悴?因为我整天都在想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想你而默默流泪,你就打开盒子看看我的石榴红裙子,上面沾满了我斑驳的泪水。这首诗写得很真诚。据说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看到后,不禁觉得和武则天一样酷。

如何证明这首诗是武则天在甘叶寺时写给李治的?武则天的一生分为有限的几段。唐太宗是个人才,皇后高宗,还有周天子。那么,这首诗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在她还是人才的时候写给唐太宗的呢?没有怎么了?作为一个人才,武则天每天都在唐太宗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她没有理由想念唐太宗,因为想念他需要距离。而且,我们看不到老人和少女之间有如此强烈的爱。

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写的?我也不会。武则天跟唐高宗形影不离,没有机会放过她。高宗时代的武则天私生活非常克制,不可能漏掉别人。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在高宗死后写给那些人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薛怀义还是张易之兄弟,武则天都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她也不必挂念他们,武则天也不会对他们有那么深的感情。这首诗反映的痛苦恍惚的感情,只有武则天做尼姑的时候才有。虽然前途渺茫,但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她和李志的旧情。她把所有的钱都押在李志身上,害相思病的她见了朱。

这首诗写出来后你是怎么处理的?你用石榴裙压箱底了吗?不会吧。这首诗是情书,是要表达的。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而是一把开启李治内心和她自己命运的钥匙。她怎么能让垫脚石躺在箱子里?她一定要通过一些渠道交给李志,让他知道这里有一个尼姑,曾经和你有这样的关系,而且她还一直想你。这真的是“即使是这明亮的爱情火焰,难道只有灰烬吗?”。面对唐高宗真诚的表白,想想同一天的灵魂伴侣。他还能放过武则天吗?这是武则天情感三部曲的第二步,我称之为尼斯寺之恋。

当你避香的时候,眼泪最终会成为“杀手”

为什么我们说这首诗或者其他类似的诗一定是发出去的?因为李志终于被感动了,所以决定去看望她。会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纪念日,李治来到干叶寺烧香。这是唐代社会的习俗,避免在这一天烧香。北朝以来,佛教大行其道,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一些仪式从此被提升为国家礼仪。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在皇帝驾崩的纪念日,继位的皇帝要去庙里烧香,为前任皇帝祈福,同时表达自己的思念。香火是一种固定的仪式,但是去哪个寺庙是皇帝说了算。李治长安城那么多有名的寺庙,他却选择了武则天所在的坎耶寺。显然,他没有忘记她。

进入甘叶寺后,他们做了什么?据唐会要记载:“阵亡将士纪念日之际见之,吴家人落泪,我心酸。”两个人面对面,放声大哭。不容易遇到。真的是做梦。下次见面就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了。为什么不让人泪流满面?很多现代学者不太相信唐会要的记载。他们的理由是,在忌日烧香是国家的仪式。李治的侍从肯定不少,干叶寺的尼姑肯定不止一个,武则天。在这种场合,他们怎么能动情地哭泣呢?但我认为这一定有三个原因:

第一,正文的原因。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历史书。它保存了大量唐代经济和政治的原始资料。不像现在的小报,不是专门用来八卦的,所以没必要制造这样的谣言。

第二,人情原因。武则天在甘叶寺待了一年。她期望什么?她期待着李志的到来,星星月亮,太阳从山里出来,这就是李志。现在李志真的来了,怎么能不张开双臂拥抱光明呢?另外,你的心是不可预测的。他今年在想你,明年可能在想别人。那么皇帝终于来了,怎么能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第三,性格原因。武则天是个喜欢冒险的人。她的父亲,那个战士,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跟随李渊造反,而武则天自己也做出了唐太宗时代的出位之举。她不怕赌,愿意赌。所以这个时候,即使她身边有千军万马,我的心只为你。两个人就这样握着手,流着泪,却哽咽无语。

这是武则天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三步,我称之为“牵手激情”。李志是一个温柔、深情、浪漫的年轻人。如此激情的表演,完全俘获了李志的心。至此,武则天完成了弥留之际的不忠、庙堂之恋、牵手的激情之后与李志的爱情三部曲。可以说是“五彩缤纷的编曲,只等春雷第一声”。

武则天秘史: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在一个男权盛行的时代,开创了一个属于女性的武周帝国,在她的时代,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大唐气象千古流芳;在她身后,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记载,给这位传奇女子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她一生的动力从何而来?

出身之谜原是山西小门户说到武则天的出身,我们首先会面临一个籍属问题。我们中国人填履历表,往往要填写籍贯。对于武则天来说,这个问题自然也避免不了。根据名人效应的原则,一个人只要出了名,愿意攀附他做老乡的人就多了,而他的故乡也就在众说纷纭中变得暧昧不明起来,甚至成为各地方争夺文化资源的一个聚焦点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自然更有攀附的价值了。所以关于她的故乡,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哪三种呢?第一是并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第二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第三是利州,在今天的四川。这三个地方都留下了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和各种离奇的传说

利州那儿有一个龙潭,传说武则天的母亲曾经在那儿游玩,忽然水中跃出一条金龙,围着她就盘旋而上,嬉戏交欢,武则天的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武则天。这样一个故事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叫做人兽情未了,但是,按照古代的说法,可就叫做神灵感孕了。它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就是,武则天的出身太神奇了,她的父亲不是一介凡人,而是龙,她是一个龙种,所以后来才能成为真龙天子。这个传说后来还被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写进了利州江潭作一诗里。在诗题后面,他自己注明利州是感孕金轮所,金轮圣王为武则天当皇帝时臣子们给她上的尊号,感孕金轮所就是说武则天是在利州由母亲感孕而生的。可见,武则天生于利州的说法流布之广

既然伟人们需要神道设教,所以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比比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上古三代时商王朝的创始人商汤就是感孕而生的。有了这个先例,以后凡是伟人名家的出生,都会有些光怪陆离的感应神话。武则天的降生传说也是如此

可是,传说固然有其荒唐性,不足采信,但也都有它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传说之所以在上述几个地方流传,关键是这三个地方都和武则天有关联

其中并州是她的祖籍,长安是出生地,而利州则是她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中国人一贯重视祖籍,那么我们就应该说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文水县人。文水在现代还出了一个女英雄刘胡兰,所以说这可是一个盛产女英雄的地方啊

当时,文水武氏还是个当地小姓。何谓小姓呢?就是介乎世家大族和平头百姓之间的门户。祖上做过几任官,但是官不大;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可是也不会太高。武则天就出身在这么一户人家。她的父亲叫武士,家中兄弟四个,他排行第四,三个哥哥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武士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一辈子当个修理地球的土财主。他想发财,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什么生活呢?据太平广记记载,武士经商去了,做了木材商人。武士年轻的时候,正赶上隋炀帝统治时期。隋炀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有个毛病,就是好大喜功,喜欢大搞基本建设,到处修建离宫别馆。特别是他修建东都洛阳,对建筑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武士是个精明人,他看准了这个商机,开始做起长途贩运木材的生意,借此发家,一夜暴富

但是中国古代是个身份制社会,老百姓根据所从事的行业被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等是士,就是知识分子,这是最高级的,因为有可能做官。第二等是农,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所以农民比较受重视。第三等是工,就是手工业者,靠手艺吃饭的人。第四等也是最末一等,那才是商,靠流通来赚钱,自己不生产任何东西,当时人们认为这叫投机取巧,对商人曾经有过很多歧视性的政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对商人特别歧视,商人出门不能骑马,不能坐车,甚至穿鞋时两只鞋都不能一个颜色。比方说你左脚穿个白鞋,那右脚就得穿个黑鞋,让人们老远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个商人,是个下等人。这就叫只富不贵,虽然有钱,可是社会地位并不高

武士是个有理想的人,他不愿意这样一辈子老遭人鄙视,他不满足仅仅当个富翁,他还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宫里无疑是最好的捷径

病榻偷情,主动迎合太子李治一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形象,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史料中所说的悦之,一见钟情

那么,武则天怎么处理和太子之间的感情呢?必须注意到,太子喜欢武则天的时候,唐太宗已步入晚年了。武则天明白,皇帝行将就木,要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可以肯定,以武则天的性格,她必定会积极促成这段感情进一步向前发展,主动去迎合太子,追求太子,把浅浅的悦之变成深深的两情相许

这样,武则天在进入感业寺之前已经走过了她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一步,我们可以称之为病榻偷情。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和太子偷情,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啊,武则天做到了

尼寺传情,情诗当作敲门砖但是,仅仅依靠感情特别是君主的感情是很不牢靠的。李治和武则天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虽然就两情相悦了,但是,李治即位后,并没有对武则天做什么特殊安排,他还要忙着处理军国大事呢。因为是青年登位,面对整个大唐帝国,他很紧张,怕自己办不好,所以他父亲是三天一上朝,他是一天一上朝,每天都接见文武大臣,访察民情,想要当一个好皇帝。可以说,在皇帝的心里头,江山总比美人更重要一些。所以,他没有特殊照顾武则天,还是让她和别的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去了

武则天的非凡之处在于,她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希望。而且,她也有足够的能力让希望变为现实。在感业寺中,武则天努力维持着不绝如缕的感情,让它继续牵动着李治的心

有什么材料可以证明她在感业寺中还不甘寂寞,继续让高宗李治为她魂牵梦绕呢?这可是大内秘事,史料中确实不会留下记载,但是武则天创作的一首情诗,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这首诗名字叫做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诗的大意是说:我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要闯红灯了。为什么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为整天想着你

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红裙吧,那上面可是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呢。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据说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看到之后,也不由得爽然若失,觉得自己不如武则天

怎么能够证明,这首诗就是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时候写给李治的呢?武则天一生分为有限的几段。太宗才人,高宗皇后,大周皇帝。那么,这诗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才人的时候写给唐太宗的呢?不会。为什么呢?作为才人,武则天天天围绕在太宗身边,掌管照料他的起居,她没有理由思念太宗,因为思念的产生需要距离。再说,我们也看不出这对老男少女之间还有这么强烈的爱情

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皇后时写的呢?也不会。武则天和唐高宗形影不离,更没有思念的机会,而武则天在高宗时代私生活很检点,没有思念别人的可能。还有没有可能是在高宗死后,武则天写给那些面首的呢?也没有可能。因为无论是薛怀义还是张易之兄弟,武则天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用不着思念,武则天对他们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感情。这首诗所体现出的痛苦、恍惚的感情只能存在于武则天当尼姑的时候。尽管前途渺茫,但还存在着一线希望,这希望就是她和李治那段旧情。她把赌注全都押在李治身上,所以相思成疾,以至于看朱成碧了

这首诗写了之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不是和石榴裙一起压箱底了呢?不可能。这首诗是一封情书,是要拿出来表白的。对于武则天来说,这还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而是叩开李治心扉,也是叩开她自己命运之门的敲门砖。她怎么可能让敲门砖躺在箱子里呢?她必定得通过什么渠道把它交给李治,让他知道,此地有一个尼姑,过去和你有着那样一段感情,她现在还在每时每刻思念着你,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啊。唐高宗面对这样的真挚告白,想想当日的心心相印,他还能放得下武则天吗?这就是武则天感情三部曲的第二步,我管它叫尼寺传情

忌日行香,眼泪终成杀手锏我们为什么说这首诗或者其他类似的诗文一定发出去了呢?因为李治终于被打动,决定来看她了

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这天,李治到感业寺行香来了

忌日行香,是唐朝社会的风俗。自从北朝以来,佛教流行,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某些仪式后来又上升为国家礼典。根据当时的礼仪制度,皇帝死后的周年,继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为先帝祈福,同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仪式,但到哪个寺院行香就由皇帝决定了

李治放着长安城里那么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选择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显然,他没有忘记她

进入感业寺后,两人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根据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两个人面对面,潸然泪下。见一面不容易,那真是望眼欲穿啊。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年何月,怎不叫人泪眼婆娑呢?现代许多学者不太相信唐会要的记载,他们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国家礼典,李治的随员肯定不少,感业寺的尼姑当然也不止武则天一个。他们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场合激情对泣呢?但是我认为,这件事必定发生过,理由有三:第一,文本的理由。唐会要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史书,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它和现在街头小报不一样,不是专讲绯闻的,没有必要制造这么一个谣言出来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则天在感业寺待了一年,她盼什么?她就盼李治来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阳,这太阳就是李治。现在李治真的来了,她怎么能不张开双臂拥抱光明?再说了,君心难测,他今年想着你,明年可能就想着别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来这么一次,怎么能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性格的理由。武则天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她的父亲武士当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险,追随李渊造反,武则天本人在唐太宗时代,也有过出位之举。她不怕赌博,愿意赌上一把。所以这个时候,她是纵使身边有千军万马,我的心中只有你。两个人就这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

这件事是武则天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三步,我管它叫执手激情。李治是一个温柔多情、有浪漫气质的青年,经过这么一番激情表演,李治的心被彻底俘虏了

到此为止,武则天经过病榻偷情、尼寺传情、执手激情,已经走完了她和李治的感情三部曲,可以说是万紫千红安排就,只待春雷第一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82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4
下一篇2024-0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