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博爱的名言

孔子关于博爱的名言,第1张

1、学莫大于博,行莫于约。唐马总《意林附编袁准正书》

2、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宋程颢《二程全书》

3、多识由博学。宋欧阳修《和圣俞》

4、博取广收,取精用弘。郑振铎《赞歌朝霞般的舞蹈》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实,不知然否,犹目盲绩耳聋,鼻病者也。(汉王龙)

7、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胡适)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9、博览多闻,学问决熟。(汉王龙)

10、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晋葛洪)

11、读书破万卷,下毛如有神。(唐杜甫)

12、必须多读书,多读书才可以增益见闻。(徐特立)

13、边缘科学诞生以后,要求学者们具有更广泛的学识和更联系的思维。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15、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汉黄石公《素书求人之志》

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的态度,是“哂之”。

对于曾点的回答,孔子明确地表示了态度,是“喟然叹”,即发自内心地赞叹。

子路很自信,觉得自己可以辅佐一个兵车千乘的诸侯国国君,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强盛,百姓可以勇往直前,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路的理想很伟大,孔子为什么笑他?一者因为他不谦逊,不懂得礼让。二者笑他的急脾气还是改不了,连上课回答问题都要抢。

但孔子丝毫也没有笑子路的理想本身。因为冉有、公西华的理想与子路相似,只不过说得委婉谦逊一点,但本质上都是要做一个治国的能臣。孔子对他们两个并没有任何表示,说明他并不想评价理想本身。

曾点像个文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而只是描绘了一个春游图。大家不要小瞧了这个春游图。孔子读懂了图外之意。

他其实描绘了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状态。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安宁社会里,文人想做官,就去做官;不想做官,可以闲适地修养自己的身心,并引导下一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品鉴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何为圣贤大凡心思细微志向远大可成为圣贤周武王给圣贤之人界定了四种品质:第一叫做“镇定”;第二叫做“刚正”;第三叫做“平静”;第四叫做“敬重”

仅举两个例子说明之:当年孔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倒骑在青牛上,不慌不忙的回答孔子提出的问题,他的内心是那样的镇定自若;当年鲁国的项橐和同伴们在路上玩泥巴筑土城,孔子和他的学生正好坐着马车经过,小朋友一看马车来了都避开了,只有项橐坐在城中安然不动孔子面对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没有大声斥责,而内心十分平静,便走下车来,十分敬重的问项橐为何不避开车子双方通过一番对白,觉得项橐懂得的事情很多,说起话来有理有据,也很聪明因此孔子拜八岁的项橐为师!你要想做一个圣贤之人,你就得读圣贤之书!

不读圣贤书,就不知道“百家姓”究竟有多少不读《三字经》,就不会完全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史;不读《弟子规》,就不懂得做人的原则、日常生活的规范及礼仪形式;读了《千字文》对中国的文化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从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经济等内容;不读《孝经》,就不知道孝道是如何产生的人为什么要奉行孝道更不知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道理;不读《中庸》,就不知道人世间的“至诚”究竟怎样一个“诚”字贯穿于整部《中庸》,中庸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不读《大学》,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大学问”“大学习”,怎样才能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读《论语》,就不会很好的为人处世,更不会虔诚的奉行“仁、义、礼、智、信”;不读《孟子》,就不十分了解仁义道德;不读《老子》,就不会拥有做人的高度智慧;不读《庄子》,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做“大气”什么叫做淡泊名利;不读《易经》,就不懂得宇宙人生无时不变,无处不变,《易经》揭示了宇宙人生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变”!

只有读了圣贤书,你才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光明磊落的君子胸怀!君子的品行是这样的:温和善良,是仁者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者的土壤;宽厚从容,是仁者的动作;谦逊待人,是仁者的本能;礼仪规矩,是仁者的容貌;谈吐儒雅,是仁者的文采;且歌且乐,是仁者的畅和;散财扶困,是仁者的惠施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自然名扬四方;不用刻意自尊,神色自然庄重;不用板起面孔,神态自然威严;不用开口表白,自然令人信赖

这样的人举止仪表上,表现为“三不失”:不失足,不失色,不失言给周围人的感觉是:“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这样的人才能“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善则称亲,过则称己”

这样的人,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遵循宇宙规律,奉行人伦之道,做一个真正有德之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771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4
下一篇2024-0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