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官渡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第1张

[编辑本段]一、官渡之战地点 官渡,位于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有200里之远,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编辑本段]二、官渡之战背景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编辑本段]三、官渡之战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编辑本段]四、官渡之战前期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编辑本段]五、曹操首胜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死于乱军,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 [编辑本段]六、战局转机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给予曹操方面决心,使得曹操得以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编辑本段]七、乌巢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 [编辑本段]八、官渡之战的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后又将袁绍残余军在河的北面消灭 [编辑本段]九、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曹操建立了魏国。 [编辑本段]十、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把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4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昌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三国演义二十四篇-张的故事官渡投曹下面的文字资料是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官渡投曹

张阿在乱黄巾时被征入伍,以汉司马之职参与镇压叛乱。

汉赋卖冀州后,为袁绍效力。在攻打公孙瓒时,他立下了许多战功,并调任宁国中郎将。

却说曹操在官渡攻打吴超,张阿曰:曹公之兵勇猛善战,定能击败淳于琼等。一旦淳于琼失败,将军的大业就完了。你应该尽快带军队去救援。然而,辅导员郭图说:张阿说的不是一个好主意。不如我军攻打曹操的营寨。操必自救,春雨琼之忧,不可救矣。张答曰:曹公营垒坚固,不可急攻。淳于琼等人若被擒,我等亦被擒矣。结果,袁绍听了郭图的话,没有听张阿的劝阻。相反,他派他去攻打曹操的军营。结果,他不仅没有攻击,而且缺少救援的黑巢也被抢走了。郭图的计划失败后,他诬陷张某,说了些难听的话。张和其他将领害怕被调查,所以他们向曹操投降。操大喜,亲自迎之,言魏子若归殷,韩信归韩,遂封为偏将军。

从四面八方

后来,张甲被曹操重用,交由自己的军队,跟随自己攻打邺城,占领了邺城。张甲跟随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谭。他独领大军围住永女,打败了袁军。随着曹操对柳城的征服,张甲和张辽成为先锋,张甲因屡建战功被提升为平帝将军。张甲还率领部队攻克东莱县,讨伐关城,并与张辽等人一起讨伐陈岚、梅城等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张安跟随曹操到渭南,打败马超、韩遂,包围安定,杨秋投降。张謇、夏先后攻克了盘踞在~城的贼寇梁兴和武都代的彝叛军,又打败了马超的军队,从而平定了宋坚统治的地区。

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行到张鲁,来到陈仓,准备从武都县进入彝族部落;却说曹操遣张甲,与彝首领梁兴、窦懋交战。从三关进入汉中后不久,张率领五千步兵开路,直抵阳平。张鲁投降后,曹操回到军中,留下张甲、夏、、守汉中,以拒刘备。同年,张阿不督军队攻打巴东和巴西,将当地居民迁到汉中。刘备派大将张飞为巴西郡太守,与张交战,张率领大军进入当运河,拒绝了张飞五十多天。张飞率领一万多士兵从一条小路上攻打张甲。由于山路狭窄,张阿战败,仅带十余人弃马上山逃生。之后,他集结败兵,撤回南郑。提升了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打汉中,留在阳平。夏、、张阿、引兵接应,张阿守。

三国演义中,曹操曾与刘备青梅煮酒,探讨天下英雄。刘备认为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将极多,可做英雄。曹操则并不赞同,他认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能称作为英雄。而事实证明,曹操对于袁绍的看法是极为准确的。也正是袁绍的这些特点,才导致了官渡之战的大败。

官渡之战,袁绍用了4个昏招,将曹操对他的评价一一印证。

昏招一、将审配调回,没有谋断

官渡战争一开打,曹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所向披靡。在审配的指挥下,袁军伏击成功,大败曹军,打得曹操不敢出营。

之后审配又命令士兵在曹操营寨前垒土成山,站在山上向曹营射箭,居高临下攻击,曹军恐惧,连在营地中走路都需要顶着盾牌,士气十分低落。后来曹军建造投石车,轰踏了袁军的土山。审配又采用土攻,挖地道,结果又被曹操破解。两军陷入僵持阶段,谁也奈何不了谁。

可以看到,在审配的指挥下,袁曹两军达成了暂时的战略平衡,谁也无法打败谁。这个时候就是拖时间了,曹操兵精粮少,拖时间肯定输。然而就在这种重要的时刻,袁绍竟然命令审配回去督促粮草,将审配调离战场,既然审配几次打败曹军,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呢,这是袁绍犯的第一个昏招。

昏招二、派淳于琼守粮

由于之前袁绍粮草已经被曹操劫过一次了,所以这次袁绍决定加派守卫,但是他却偏偏派了淳于琼前去乌巢粮仓。这就是袁绍犯的第二个昏招,此战袁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粮食比曹操充足,要保证这种优势,肯定得派稳妥的将领去守卫,然而淳于琼是个嗜酒如命之人,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这种人,是怎么想的呢?作为主公,袁绍不可能不知道淳于琼的这个特点吧。

昏招三、责骂许攸

曹操粮尽,派人送书信给荀彧,希望他急速筹措粮食,好死不死,这个人被袁军抓住了。于是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军袭击许昌,但袁绍并没有答应,他只想这样耗死曹操,不想节外生枝。这本身也不算错。

但是当他收到审配寄来的书信,陈述许攸之前的犯法事,竟然直接责骂许攸,还说出以后永不录用的话,将他赶出营帐。大战在前,对于这么一个知晓军情细节的人,怎么能够如此对待呢?要么就继续重用,不要责骂,要么就直接抓起来,禁止出营,泄露军机。但是袁绍既责备许攸、表示永不重用,又不禁止许攸的人身自由,这样的话,许攸难免怀恨在心。后来许攸投曹,直接泄露了最重要的军情。

昏招四、色厉胆薄、干大事而惜身

听得许攸的情报和建议后,曹操立即点兵,亲自前往乌巢,袭击袁绍粮草。袁绍听闻乌巢有变后,急招军将议事。大将张郃表示要和高览一起去救乌巢,而谋士郭图则认为乌巢被劫,曹操肯定亲自前往,应该趁曹营人少,率军攻打。这里,袁绍做出了他官渡之战中最失败的决定,命张郃率军五千,攻击曹营;蒋奇领兵一万,去救乌巢。

为什么说他的这招是整个官渡之战中最失败的决定呢?首先,袁绍针对于曹操最大的优势是粮草,那么当曹操亲自率军前去袭击的时候,袁绍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是一个有魄力的主帅,那得向曹操学习,亲自操刀去干,鼓舞士气,因为乌巢绝不能失,安身立命之本,当全力以赴的救援。

就算你怕事,不敢亲自去,那么至少你得多派点军队前去。而袁绍只派蒋奇领兵一万,前去救援乌巢,不知道他是不是看不起曹操,觉得曹操没有没有能力攻破乌巢大营。

好谋不断,干大事而惜身,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说另外一边,既然派这么点人去救乌巢,那么攻击曹操大营,总得下血本吧,曹操都在乌巢那边跟你拼命了,你就给张郃五千人马,让他去打曹军坚固的营寨?那另外那几十万军队在干嘛呢,睡觉吗?此刻只给张郃五千军队,那不就是让他去送死吗。

乌巢、曹营,袁绍不论押宝哪一边,都有胜算。这么多谋士建议,袁绍最终竟然用了这么个昏招,真是让人叹息啊,不过也恰恰印证了曹操的评价。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乌巢粮草被烧,袁军大乱,张郃投降,袁绍损兵折将,退回冀州。原本稳赢的牌面,被袁绍打成这样,也是没谁了。“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太准确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7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