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话西游》:相信这部**很多人都看过,也为至尊宝和紫霞的爱情故事流泪。还记得至尊宝肉麻的表白感动了多少观众: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2、《喜剧之王》:我养你啊!这是我喜欢的表白style。这种表白真的是很走心很实用的表白,也最能给女孩子安全感,因为我觉得一个男孩子如果真的很喜欢这个女孩子的话最应该表现的就是自己会对女孩负责。
你在看大话西游的时候,如果笑得腹背抽筋,龇牙咧嘴,那么你很有幽默感。如果你看完了大话西游,你还笑得满地打滚,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看懂。如果你看完了大话,你忽然发现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有泪水,你总算看懂了大话的第一层了。如果你看完大话,笑也笑过了,泪也流过了,忽然怔在那里,忽然觉得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那么你看懂第二层了。如果你看完了大话,默默的坐在那里,你感到无处可去,你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无奈,你看懂第三层了。
大话西游是个寓言,躲在古老神话的背壳里似乎很搞笑很爱情很世俗很感伤地讲述一个因为时间的渺茫和个体的彷徨所构筑的问题和它不确定的答案。
"那个人样子好怪。" "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 大话西游的最后一句对白你还记得么。其实这一句,就是整个**的主题。用男人的思想就是:一个男人的无奈。
你喜欢至尊宝,还是喜欢孙悟空?答案不言自明。至尊宝放荡不羁,无拘无绊,但敢爱敢恨,纯真可爱。那么你又仰慕谁?谁是英雄?
其实从至尊宝到孙悟空的蜕变,正是反应了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心路历程。
"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你自然会回来和我唱这首歌的。"
唐僧是谁?我们是不是想起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前辈。哪一个男人没有经历过他们的谆谆教导,又有哪一个人没有产生过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没有反抗。但是,当每一个人成熟起来后,成为了男人,都会由衷地感谢他们的教诲,或者后悔没有听他们的话。
"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紫霞仙子是那种令每一个男孩子倾心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意中人要求不高,仅此而已,但是试问,你能做到吗?至尊宝做到了吗?他做到了,不过代价却是其实,紫霞仙子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她的要求就代表了女性对男人的要求。
牛魔王又是谁?他代表了这世界上一种无形的力量,他夺走了紫霞,夺走了晶晶,也夺走了至尊宝的快乐。这种力量使至尊宝和他代表的男孩子们失去了往日的伊甸园,要想找回昔日的快乐,就必须战胜它。
说到这里,先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随着牛魔王的出现,至尊宝再也不能享受往日无忧的时光。他要找回心爱的晶晶,也要夺回更加深爱的紫霞。他曾一度寄望于月光宝盒转自,是的,月光宝盒。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至尊宝避开同牛魔王直接交锋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东。其实,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但是,面对无情的现实,幻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直到最后的关头,至尊宝终于醒悟,靠月光宝盒不行,至尊宝更是没有那个本事,只有成为孙悟空,只有戴上那个金刚圈,他才有能力同牛魔王一较高下。
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你想要得到吗?那么好吧,你先放弃吧。你必须做出选择,作至尊宝,那么快乐总是很短暂,作孙悟空,你就要忍受无尽的痛苦。这个世界的规则好象是牛魔王制定的,那么恶毒,在它面前,那段经典的台词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只能成为一个男孩子蜕变成男人的时候留在心底最深的伤痛。
唐僧说话的方式从来就没有变过,只是在至尊宝醒悟的前后听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至尊宝是自觉自愿的醒悟吗?不,他并不愿意,但是他必须拯救紫霞,必须化解人间的恨,他别无选择。虽然成为了孙悟空,成了大英雄,但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极度不满。片子的最后,孙悟空将他心中残存的至尊宝的影子幻化作一位夕阳武士,在对现实世界彻底失望后,只能构造一个虚幻的想象来了却这桩心愿,并借武士的口中表达了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活得好象是一条狗一样。唉,一个男人的悲怆和无奈。
"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很早就听说过,如果你能理解大话中,"他好象一条狗"那么你才是真正理解了《大话》
也许我还不能完全明白喜欢大话喜欢那种明明相爱却又不能死守终生的遗憾和悲哀。我只能这样骗自己,也许他也有他的苦衷。发现自己真的<安家,安置完美的家>的接近于疯狂。大概是太过于同情怜悯自己了,才深深地喜欢着这个故事。
提到喜剧**,我想大多数人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演员形象就是周星驰。由周星驰、吴孟达、朱茵、莫文蔚、蓝洁瑛等主演的《大话西游》,历经二十多年,依旧是周星驰喜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部**,而不是因为时间太久远的问题,慢慢被大众遗忘。
看过《大话西游》的人,绝对会被那些无厘头的剧情逗笑,据说在1995年香港上映《大话西游》时,并不太受观众的喜爱。反而是越到后期,这部剧的热度越大。
因为**中很多剧情都比较露骨,无节操,不懂周星驰幽默的人,会觉得周星驰的**肤浅,但是我很喜欢李诞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他理解的搞笑幽默,就是那种最直接能让人笑得东西,这句话用到周星驰**里,特别的契合。
这部二十多年前的喜剧,拿到今天来看,很多梗也丝毫不落俗套。有多少人看到二当家在救至尊宝的时候,误扛起了蜘蛛精,结果扛着蜘蛛精跑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自己救的不是帮主;二当家被派出刺杀春三十娘,他那时候已经知道三十娘是妖怪了,他十分抗拒。为了摆脱这个任务,他装晕,就算至尊宝在他大腿上插了一刀都没反应,顺利过关,把任务甩锅给至尊宝;还有二当家在春三十娘身上打了个冷战,然后唐三藏就出生了,春三十娘还要二当家扮演孩子奶妈,蓝洁瑛那时候真的很美,再看这部**想到女神已经不在了,真的感慨万千。
这就是周星驰**,一段很平常的剧情,也用那种夸张无厘头的方式,演绎的十分精彩;混战的时候,瞎子和好多兄弟丧命,这算是全剧比较煽情的地方了,结果一个镜头剧情就反转了,瞎子他们都是在装死,这应该是最行之有效的自保方式了。
还有那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个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多少年后,这段对白依旧经常出现在各种综艺及影视中,爱你一万年,也成为了大众表白的常用句式。《大话西游》也最令人感伤,让人在笑过之后扼腕流泪,这全都是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
一
如果要把《大话西游》划入后现代,那么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滋,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以反文化的立场颠顶传统艺术**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概念界定,学界尚没有统一权威的划分。其主要特征是在与现代主义的比较中得到归纳的。如:
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福柯的“话语”(discourse)及“权利”,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及潜意识学说,文论上主要是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为基础,以及稍后的罗兰·巴特等人。
后现代的哲学基础则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起源于60年代的法国。主要是对结构主义文本中心论的批判,以及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的消解;
方法论主要有三种,戏仿、拼贴和黑色幽默。
二
虽然目前学界对后现代主义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我个人觉得,如果非要为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兴盛确定一个年份的话,应该选1994年。
**分商业与艺术,而在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中,现代主义思想在其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主要代表是意大利费里尼、苏联塔尔科夫斯基,瑞典伯格曼。他们三个被共同誉为“现代**圣三位一体”。
而1994这一年,可以说完成了由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折,其标志性事件是1994年的法国戛纳**节上,昆汀的《低俗小说》打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获得戛纳金棕榈。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945年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59年之于法国新浪潮,1967年之于美国新好莱坞。而与之同时的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以及香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刘镇伟的《大话西游》在这一两年内同时涌现,这些**基本都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拼贴的**语言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在这之后,后现代主义逐渐在艺术**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在戛纳之前,基耶斯洛夫斯基已凭借《蓝》获1993年第50届威尼斯金狮奖;而第二部《白》也于1994年获第44届柏林银熊奖(最佳导演);而当基耶斯洛夫斯基带着《红》来到戛纳眼看着要以《蓝白红三部曲》实现欧洲三大**节大满贯的时候,昆汀的《低俗小说》出现了。
这在当时也许不能为普通影迷所理解,认为戛纳“堕落”了,虽说《低俗小说》也是美国独立**的代表之一,但其“粗俗不堪”的内涵,毫无思想深度内容,“无意义”的颠倒叙事怎么可能和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深度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相比呢?
几十年后回过头不得不感叹当时戛纳评委的眼光,他们正确了预见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且推动并鼓励了这一新的**潮流的发展壮大。
三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大话西游》这部作品。
1995年初的香港,刘镇伟拍出了当时票房失败而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后现代经典的《大话西游》。如果说每部**都有作者的话,那么除了刘镇伟以外,周星驰也被会看做是作者之一。
在出演《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已经参演过多部喜剧经典,其搞怪夸张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已成为周氏喜剧的共同点。
1990年值得注意的有两部**,《赌圣》和《赌侠》,尤其是前者,周星驰所塑造的夸张搞怪的“赌圣”形象实现了对《赌神》经典地位的解构(后现代即是解构经典)。赌神出场时的慢镜头,被周星驰运用到《赌圣》里,但以解构的方式存在——星爷学着《赌神》**当中出场的慢镜头,极为夸张的一步一步跨着走进了房间。此即为戏仿。而《赌神》中的经典配乐在这种情况下的重新运用实质上也组成了解构的一部分。
再到1991的《逃学威龙》《赌侠2上海滩赌圣》,1992《逃学威龙2》《鹿鼎记》,直到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周氏喜剧终于达到了一种相当成熟的高度。以1993年的成熟之作《唐伯虎点秋香》言之:
(一)首先实现了对传统经典的解构
如《唐伯虎点秋香》,本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唐寅身上,这是一次“误读”,或者已经可以看做是一次解构。到了**版,周星驰和巩俐又再度实现了对唐伯虎形象以及唐伯虎点秋香这一经典文本的再解构。
而《大话西游》很显然,是对有着四大名著地位的,最为典型的经典文本《西游记》的解构。
(二)对人物形象的瓦解
在解构经典文本的同时,又顺带着瓦解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而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唐寅已经离人们愈来愈远。同样地,作为经典人物形象的孙悟空(电视上则以86版西游记为经典文本),也离人们印象差之甚远。
(三)间离效果的使用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华夫人和唐伯虎的广告式台词中:
这一段台词所包含的现代意识,以及“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良药”这类典型的现代广告式语言,绝不可能在古代出现。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古今拼贴。另外在这一幕,剧情实质上是被暂时搁置下来了,用昆德拉的话来说就是“离题”(Exkurs),而其直视屏幕对观众说话,打破演员观众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布莱希特意义上的“陌生化效果”。
Verfremdungseffekt也被译作“间离效果”。简单点说,就是打破观众的投入,以及共鸣,突出戏剧/**的假定性,让观众知道,这并非现实。
四
接着时间来到了1995年,经过前一年的辛苦筹备和拍摄,2月初《大话西游》在香港上映。在这部**里,周氏的无厘头喜剧风格达到了巅峰。
在周氏喜剧发展完善过程中,其精华部分都相当程度地保留了下来,最终体现在其集大成之作《大话西游》当中,其对经典文本和话语的戏仿,对传统固定的人物形象的解构以及语言上的拼贴等等这些都使它成为一则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主要体现在:
(一)对《西游记》这一经典文本的解构
一般来说,《西游记》的经典不仅仅之吴承恩的文本,同时也应该包括86版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比如,在原版中,孙悟空都是见妖精就打的,而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和妖精谈起了恋爱。原版中唐僧哪有现在这么啰嗦,以及白晶晶、牛魔王等等人物形象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
(二)对王家卫**作品的戏仿
刘镇伟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那句著名的“爱你一万年”的台词「只是单纯的想嘲笑王家卫,因为他真的很闷骚。他的**里的男男女女都是爱了很久,也不肯说出一个爱字。」
具体来讲有三点:
1、首先看一下那句著名的「一万年」台词:
再对比一下《重庆森林》里的「一万年」:
2、另外,看过王家卫**的都会对他作品中那些精确到厘米、分钟的台词有很深印象。
如《阿飞正传》里张国荣去认识张曼玉:
同样地还有《重庆森林》:
再看看《大话西游》。当紫霞的剑抵在至尊宝的咽喉上时,我们听到的至尊宝内心独白是:
3、对《东邪西毒》的戏仿
在《大话西游》最后,孙悟空看到紫霞跟至尊宝在城楼上,两人这样说道:
此即为刘镇伟对王家卫的戏仿。而戏仿这一手段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体现。
(三)拼贴式的**语言
在《大话西游》这部**中,**语言可以任意发挥,不受时空限制,完全被当作消遣的游戏。例如,当至尊宝发现瞎子为他而死是假装的时候,他由衷地发出后来风靡一时的“I服了U”的赞叹,以及唐僧在牢房里唱的“Only You”歌曲,这些台词将古今中外融汇在一起,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这些在当时那个时候不可能存在的话语无疑加强了**无厘头的韵味。
另外,观音菩萨问唐僧为什么不给悟空用金刚圈,看看唐僧的回答“手工精美、价钱又公道、童叟无欺,干脆我介绍你再定做一个吧!”。
(四)对“崇高庄严”的瓦解
当至尊宝决定接受戴上紧箍咒,迎接自己的命运,并前来迎救紫霞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打雷闪电,这种环境氛围的设定非常完美烘托了孙悟空与牛魔王的终极大战。就在这紧要关头,唐僧居然非常无厘头地说了一句“小心啊!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啊!”
这种游戏一切的姿态,将原本终极大战所竭力构建起的“崇高庄严”氛围瓦解殆尽。
(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运用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里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倒叙:提前告知观众结局,打破观众观影期待。如《人性》、《美国美人》;
2)叙述者的存在:如《大空头》、《黄金时代》、《小城之春》;
3)离题:打断情节正常发展,如《大空头》里的经济学术语解释;
4)表演:布莱希特提倡演员要驾驭角色,而不要与角色合二为一,要有双重自我,此类在**里的体现有大话西游;还有演员可以直视屏幕,对观众讲话,这样就打破了演员-观众的二元对立,如《杀人回忆》、《大空头》、《黄金时代》、《安妮·霍尔》;
5)叙事结构:非线性主题—并置的叙事结构,如《党同伐异》、《云图》,此类影片的这种非线性结构本身就在起间离的作用,阻止观众投入;
6)开放性结局:如金基德《坏小子》,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7)摄影:推拉镜头,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意识到这是故事,是虚拟的,而非现实,打破观众投入感。典型如洪尚秀的一系列影片,都使用了给观众以间离感的推镜;
8)构图:不对称倾斜构图等极致的形式主义让人感受到影像之外的制作者的存在;
9)剪辑:跳接,一反经典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连贯性剪辑旨在让观众投入其中,竭力将剪辑做得不留痕迹,使之更加接近生活本身。跳接与此截然相反,其突兀的剪辑方式打破了观众对**的认同和期待;
10)拼贴,如赖声川之《暗恋桃花源》,彩排的情节使得台上情节的被打断有了合理化的前提,而就在观众一次次要投入到台上戏剧情节及人物时,又被导演一次次打断。不仅是台上与台下,也是台上两出戏剧的彼此错杂与干扰,如赖声川所言:“《桃花源》有许多华丽的东西,不断地掉下来,掉下来,落在《暗恋》当中。”
再回过头看《大话西游》,至尊宝几次通过月光宝盒穿越试图救人的时候,吴孟达都是趴在门口,看到至尊宝穿越。根据假定,他应该只具有他所在的时间线的记忆,所以每次看到穿越的反应应该是类似的。
但是剧中,吴孟达在几次之后台词就变化了,出现了——“啊~又升天啦!
为什么要说'又'呢?”这里如果只是故事角色的话,他只会老老实实故事行事。这个“又”字突出表现了演员的双重自我。布莱希特在表演上提倡演员要表现出双重自我,以劳顿表演的《伽利略传》为例,他说,在这个舞台上,劳顿既要是伽利略,也要是他本人。也就是说演员应该驾驭角色,而不应该与角色合为一体。这里的吴孟达喊出的这个“又”字,即是演员双重自我的体现。他既是剧中人物,同时也是吴孟达——他知道《大话西游》的剧情,并且意识到这已经“又”是一次穿越了。
[参考资料]
[1]许南明等**艺术辞典[M]中国**出版社 1996年
[2]崔莉论《暗恋挑花源》中“间离”的运用[J]戏剧创作 20023
[3]刘亚**《大话西游》的后现代意蕴分析[J]今日湖北 20147
[4]侯茜从**《大话西游》看解构主义[J]金田 20142
W其实《大话西游》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西游记》,上集叫《西游记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宝盒》,下集叫《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也有的盗版光盘封面上将下集称为《大圣娶亲》,至于夏教授自创的《大圣结婚》这么有新意的名字,闻所未闻。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大话西游》本无意标榜自己的反叛。而“大话”也者,来源于粤语,也正是由于闽粤一带盗版工业的发达,才使《大话西游》这个名至实归的片名深入人心。出乎许多人的想象,《大话西游》这部1994年投拍的**,在上映时居然既不叫座也不叫好,靠了星仔的观众缘才勉强收回成本而已。偌大一个北京城,上下两集也只收了四十万票房。而偏偏在1996年之后,《大话西游》在校园中首先热起来,逐渐热遍全国,到1999年、2000年达到高潮,即使在逐渐退烧的今天,鄙人到一家知名网站搜索了一下,用“周星驰”搜到200340 个中文网页,而用“大话西游 ”搜到了213498 个。一部影片能够引发如此的热潮,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不敢说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也许《大话西游》作为一部影片,真的没有什么;但它引发的这一系列社会现象,正应该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后现代――吃力不讨好的阐释
“后现代”在专家们未能争论明白之前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如今连卖盗版碟片的小贩都知道用“后现代”来招徕顾客,但“后现代”到底是什么?这恐怕是我们在将事物定义为“后现代的”之前无法回避的命题。但令人尴尬的是,“后现代”的内涵本身就包括一点―“拒绝定义”,利奥塔说“人们往往将对元叙述的怀疑视为后现代”。反对概念,拒绝理论,这正是后现代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将永远只能以一种现代主义的方式(下定义)来归纳“后现代”,这无疑将陷入一种邪恶的循环―无知或是谬误。实际上,后现代是一种革命性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描述某个时代、某种文化现象、某种审美或哲学观念的总能指,它是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纠缠的“一团”,它既不是“后”――对现代主义的取而代之―现代,也不是什么“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种“状态”―后现代状态。也许我们无法定义它,但我们可以描述它。
对“后现代”的误解之一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尚未实现,何来“后现代”?这种误解正是由于人们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所致,如前所述,“后现代”并不是“后”现代,它们并不是一种取而代之的序列。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保持同步,这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中也可以见到。而在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正逐渐变成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今天的中国青年,完全可能穿着“皮尔・卡丹”,喝着可口可乐,开着本田轿车,奔驰在黄土高原上。这种“混杂拼贴”正是后现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我们未必同意有的学者所说,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但中国的土壤中长出几棵后现代的苗来是毫不奇怪的,更何况《大话西游》本就是港片(西影作为合拍方,只是做了些技术性的工作),香港的后工业社会特质是非常明显的。
对后现代的误解之二就是将后现代“精英化”。第九期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内质是对于主流商业文化的一种疏离与抵抗,而这与《大话西游》作为纯商业片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的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它顶多也就是个伪后现代主义。”也许是我老了,描述后现代的理论虽多,将后现代与商业文化对立起来,还“疏离与抵抗”,这种说法倒是第一次见。的确有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在作一些非商业的先锋实验,但这并不是后现代的“主流”,如上的定义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倒还能扯上几分,若是用来描述后现代,似乎是真的“背道而驰”了。后现代与商业不但不“疏离与抵抗”,简直就是一家人。机械复制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后现代的特征。每一杯可口可乐的味道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后现代的滋味。夏文和刘文虽然在观点上�牾,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将“后现代”精英化。如刘文,宁可将其名之为“伪后现代主义”,也不能让它进入学术殿堂;而夏文则因《大话西游》的后现代性而欢呼雀跃。实际上,“后现代”并不是一个“三八红旗手”一样的荣誉称号,将《大话西游》定义为后现代**并不妨碍我们批评它的商业气息,这是两码事。后现代本身就是反精英的,平民化、俗化的,它与商业可以说息息相关。我们日常所见的MTV、街头小报、广告、晚会无一不是后现代的产物,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世主,它是一种“状态”。其实,《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不但可以说它是一部后现代**,甚至可以说它是后现代**的典范之作。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部后现代杰作中包含的负面的东西。
一锅八宝粥――《大话西游》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虽然是难以定义的,但并非象参禅一样“不可说,一说就错”,《大话西游》这部“商业与艺术并重”(香港**评论学会授予刘镇伟最佳编剧奖时的评价)的后现代**无疑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即复制性、破坏性、平面感和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后现代作品不是《红楼梦》一样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宏篇巨制,而是一种流水线上造出的产品,复制性是它的一大特点。《大话西游》这部三个月拍成的速成**,直到开拍都没有详细的剧本,许多构思是边拍边想的。也许我们在里面可以找到动人的爱情,但说来败人胃口,这种爱情也不过像是超市里的酱油醋一样,一种产品罢了,将其拔高为“现代大学生的爱情颂歌”实在没有必要。整部影片杂糅了武侠、搞笑、言情、黑帮等几乎所有港片用来招徕观众的元素,其中最动人的部分不过是“英雄救美”模型的再利用。影片中到处可以看到模仿和戏仿的痕迹。故事的框架源于《西游记》,悟空的造型取自国产和日本电视剧,武打动作模仿黄飞鸿系列武侠片,让人哭笑不得的扑灭裆中火的创意学自《小鬼当街》,悟空放完屁后的迪斯科动作来自金・凯瑞,不一而足。而戏仿更是本片的一大特色。戏仿是对经典艺术的一种故意模仿和改造,查尔斯・纽曼将其看作一种完美的后现代主义。最著名的戏仿就是那幅画了两撇小胡子的蒙娜丽莎。而《大话西游》中戏仿的最大受害者是王家卫。那段滥情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本是一个噱头,是对《重庆森林》“矫情”的反讽,大家只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了:在那段长时间的定格中,紫霞居然熬不住搔了搔痒痒。本意搞笑的,现在居然成了“至真至诚的爱情表白”,真不知这是谁的悲哀。
破坏性是《大话西游》的第二个后现代特征。历史感、空间感、权威、道德、伦理、责任、义务、忠诚、义气、英雄主义、性甚至爱,能够解构的几乎都被解构掉了。爱情固然是片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卖点(因为爱情几乎是现代人惟一相信的神话了),但也并非没有遭到破坏。大家只要看看至尊宝与白晶晶、二当家与春三十娘、沙僧与牛香香的爱情哪个不是笑料就知道了。后现代作品破坏性的极致在于,不但一切经典和权威的东西,甚至叛逆者自身也成为了嘲笑和破坏的对象。传统作品的美学追求是“似真”,力图使观众相信情节的真实,以混淆作品与现实为最高境界,而《大话西游》中从来没有认真营造过这种气氛,甚至故意出现英语、日语、现代事物等“穿帮”的情形,不惮于使观众意识到这只是一部戏,连自身也解构掉了。
在《大话西游》中抛弃了内与外、本质与现象、真实与非真实、表层与深层、能指与所指的对立,整个作品被削为平面,这种深度感的消失,正是后现代的一个特征。中心弥散了,主体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锅文本、能指的八宝粥,一种混杂拼贴。混杂拼贴被杰姆逊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艺术手法。在《大话西游》中可以找到经典,找到爱情,也可以找到背叛、找到暴力。神话、现实、古代、现代、东方、西方、秦汉、林青霞、同性恋、异性恋、才子佳人、流氓无赖,你喜欢什么就有什么,童叟无欺,老少咸宜。也正是因为什么都有、什么都是,它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这就引出了《大话西游》的另一个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被哈桑列为后现代的首要特征,但它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术语,简而言之,不确定性是指文本的中心意义消失、模糊,文本成为杂乱的能指。文本内部的各元素相互颠覆、相互分解,对其终极意义的追索将永远成为一种妄想。打个比方说,因为《大话西游》是一锅煮得烂烂的八宝粥,你可以在里面品出糯米、枣、桂圆等等滋味;也正因为它是一锅煮得烂烂的八宝粥,你到最后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放糯米、枣、桂圆乃至砒霜。
后现代的胜得――青年人为什么喜欢《大话西游》
如前所述,《大话西游》并不是一开始就热起来的,而当它真正热起来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部**了。我们只要回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大话西游》从平淡无奇到大红大紫的几年,正是影碟机和盗版VCD普及的时代,正是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的时代,正是网络及网络文化兴起的时代,也正是南方文化侵蚀北方文化,平民文化消解精英文化,俗文化战胜雅文化的时代。不把《大话西游》与这种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就无法理解这样一锅杂碎汤怎么就有意无意地成了经典。
《大话西游》受到青年人的追捧,自然有它自身的原因(将其定位为一种产品并不妨碍我们品评产品质量的优劣),但更有研究价值的是受体方面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社会、文化、语言(粤语版和国语版不仅在台词上,甚至在剪辑上都有一些差异;而周的配音者石班瑜先生几乎是再造了一个周星驰)的差异,青年人对于《大话西游》的理解之中存在不少的误读,也就是说,他们所理解的《大话西游》是他们的《大话西游》,这就使我们的分析变得更有价值了。
似是而非的“叛逆”:无庸讳言,许多人在《大话西游》中欣赏的只是它叛逆、消解的成份。一切的一切,都被解构掉了,无拘无束。这无疑切合了青年文化中的叛逆心理。对于社会现象的不满,金钱的匮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性的压抑等等某些方面的不满在青年文化中极易转化为对于社会整体的不满(1968年几乎在法国造成革命的“五月风暴”其导火索不过是男大学生要求得到进入女生宿舍的权利),《大话西游》适时地成为了一种启发和宣泄。但如前所述,后现代作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这种叛逆只能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叛逆”。
超脱现实的精神寄托:青年极易产生的不满与坚硬的社会现实相碰撞,其后果往往是失望。失望于现实就容易渴望于虚幻,超脱现实的渴望加上青春的躁动,就产生了对于《大话西游》式爱情乃至大话世界的迷狂。其实,对于爱情的解构许多人不是没有看出而是不愿看出,他们执著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理解《大话西游》,因为这时的《大话西游》已经不再是一部影片了,而是一种寄托。
分裂主体的镜像:《大话西游》中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两个甚至多个形象,这无疑与现代社会中中心消解,主体分裂的现实相对应。青年人在社会规范中和在同龄人中,群处和独处时,乃至此时和彼时,他们的形象往往大相径庭。传统中完整的主体分裂为两个乃至多个,自卑与自负,善良与凶恶,木讷与贫嘴,内向与外向等等这些彼此矛盾的个性竟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看到。《大话西游》作为一部主体分裂的影片,无疑切合了青年人的心脉。
自渎的快感:当今青年人的一个特点是“谦虚”,对自己极尽能事地进行挖苦和贬损。这并不表示“自卑”,也不必相信这种调侃,这只是个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按照萨特的说法,当人自甘于变成一种“自在的存在”,放弃了选择的自由时,就会体验到一种不必承担责任的快感。这种坦承自己的无能,平凡,懦弱的“自渎”,可说是一种后现代的苦中作乐,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喜欢至尊宝远多过孙悟空。
附:
并不多余的话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名言,与贝克莱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而周星驰从未演过《戏剧之王》,《喜剧之王》倒是有一部;除了早期的作品之外,周星驰在片中经常参与意见,《喜剧之王》更是自编自导自演,也就是说,他并“不就是个演员”。给点儿专业精神好不好?拜托。
只是,白晶晶要怎么办?
我记得至尊宝一次又一次的飞奔大喊般若波罗蜜我还记得白晶晶听到那个孩子是至尊宝的挥剑自刎我还记得白晶晶为了至尊宝挥剑迎向春三十娘我还记得白晶晶看到衣冠楚楚的至尊宝像极了那猴子而大发雷霆我还记得白晶晶为了一只猴子的转世上了五岳山我还记得白晶晶在水帘洞门口接住被丢掉的信物双眼噙泪
《大话西游》是由周星驰彩星**公司和西安**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爱情悲喜剧**,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朱茵、吴孟达和莫文蔚等人主演。
《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两部组成,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影片于1995年在香港和内地上映,直到1997年后才开始在内地高校和网络上流传并迅速走红,风靡一时,经久不衰,影响范围很广。
重温经典,虽然看过无数遍,但是在**院的感觉却绝对是第一次,对大部分80后来说,在**院看一场如此经典的**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理由2:回忆里面有太多大话西游的影子了。至今在玩大话2,原因绝对是大话西游这部影片。
理由3:我喜欢周星驰!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我最喜欢的**之一!周星驰也是我最喜欢的三大演员之一!小时候,家里有DVD,也忘了谁带回来的《大话西游》,反正第一次看就是觉得特别 搞笑 ,初中高中每次放学回家都会播放,每年都会看好多遍!后来到了高三吧,觉得看了这么久的《大话西游》,开始感觉不那么好笑了,可能是因为开始懵懵懂懂的懂了一些爱情,开始觉得这原来是部爱情片!大学到现在,还会偶尔拿出来看看,越看越觉得悲情,感觉是完全不一样了!人生的每个阶段,感受都不同,但从小至今,它依然是我最爱的影片之一!所以你问我要不要重映,我当然是支持的了!好像两年之前已经在内地影院上映过,不过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去**院观看,很遗憾!如果还有机会,这次我一定会带着我心爱的女生一起去重温经典!
应该上映。当年内地没有上映,北京大学学子。看了这部**引起了热议。学子与学子之间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才慢慢火起来。
因为周星驰当时是以喜剧出名的,谁能想到他拍了个悲剧。香港票房不行,大陆那时候正是**不景气,我记得当时我们这里**院条件极差,根本没什么人进**院,恐怕当时只有一二线有人看吧,再加上投资太高,赔了很正常,后来过度解读才把这部**推起来了
还有当时是90年代,对影视的欣赏水平还不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但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到如今多少人因为至尊宝的经典语录而泪眼婆娑,经典的镜头很多
从**的开始,朱茵牵着毛驴,在盘丝洞里那慑神一笑,到紫霞问至尊宝的心,他爱的到底是谁,在紫霞剑下的深情告白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我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经典的一幕堪称伟大
**的后半段,当至尊宝带上紧箍咒前,他说他终于知道,当时紫霞在他心里留下的是一滴泪。
这部影片有完美有缺陷,但世间的爱情都是珍贵的。周星驰将至尊宝演活了,而伴随着这部影片一系列传闻更将这部**推上了巅峰,
有传闻说,周星驰因朱茵终身不娶,周星驰是**史上的奇迹,我们后辈人看着他逐渐的老去,即使当年票房没有大卖,可它现在成功了,它成功塑造了一部经典,它是多少人的青春。
**的最后,孙悟空远去的背影,我品出了萧瑟,品出了无奈,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爱情是美好的,可又有多少人能够长相厮守,总要经历生离死别,所以爱情不悔就够了。
古时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让我们祝福周星驰越来越好。
抛开政策院线**的政策问题咱不提,单说**本身。
航长认为这部**在**院上线是很有必要的。
从**内容来讲,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航长每次看到孙悟空在松开紫霞的手,头上的金箍在慢慢变紧的时候,伴随着孙悟空歇斯底里的一生嘶吼。航长总会毛骨悚然后带点眼中有泪花。航长记得中学老师曾经说过,当你在看一本书,看一部**,真的被书(**)里的细节打动的时候,说明这真的是看进去了。
人都是感性的。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别人。
《大话西游》系列的泪点航长如数家珍,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在2014年10月24日在**院复映,而且是《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加长纪念版》,这也是这部**最后一次在大陆上映。不仅仅是对旧版本的复映,更是加入了当年剪辑时没有加入的素材。
而这部复映版《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三天破亿,最终以177亿票房完美收官。
我觉得在裸眼3D技术成熟的时候就可以上映,
大话西游是经典中的经典,不能够用演员翻拍,再拍也拍不出原来的效果。只能把画面做的精致些,用新的技术来还原经典。
这就像前几年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再拍摄已经没有了一样,不说物是人非,最起码那些时候的状态也不一样了。如果是用技术修复,再加上3D效果,我觉得我会去看。毕竟我们欠了星爷一张票
我觉得应该但不能是现在
众所周知星爷的**新喜剧之王评价不是很好,很多观众甚至觉得这部影片有损了星爷的声誉。
大话西游是一部好的作品,但如果现在上映的,不知道会引来怎样的网友舆论压力。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将来的某一天,一个合适的时机上映,这样最合适不过。
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有人把他当成喜剧,有人把他当成悲剧,有人把他当成辣鸡,还有人公开批斗,两开花,不敢说票房一定有多好,但是经典就是经典,不要再去触碰了,就像新喜剧之王一样,谁看懂了?女主角在桥上骑电动车就已经出事故死了,而最后的颁奖只是弥留之际的幻想,告诉你有些人在怎么努力,结果都是定好的,不要一味追求自己触不可及的东西,只是大过年的把这些悲剧拍出来会影响不好,周星驰什么时候拍过喜剧?
有必要,因为仪式感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你所说的大话西游应该是周星驰和朱茵主演的那部吧,这部**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这部**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一直不减的,甚至已经成为了爱情和现实的完美代表**。
虽然现在在网上也能够看到大话西游,可是在网上看和在**院观看,这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着大话西游除了孤独寂寞和回忆之外还有什么,虽然对于一个感情受挫的人来说,大话西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感觉。
但是如果是在**院的话,你才能更快的融入到这种氛围中去,当你看着周围那些情侣和跟你一样的人的时候,你体会到的或许就不是伤心,失望和无奈了,更多的是一种放下,一种祝福。
我个人觉得必须应该在**院上映!
理由1:重温经典,虽然看过无数遍,但是在**院的感觉却绝对是第一次,对大部分80后来说,在**院看一场如此经典的**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理由2:回忆里面有太多大话西游的影子了。至今在玩大话2,原因绝对是大话西游这部影片。
理由3:我喜欢周星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