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外资控制的21个行业是哪21个 高手解答

中国被外资控制的21个行业是哪21个 高手解答,第1张

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

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

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

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

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

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

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

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

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

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

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竟然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真是走火入魔。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所剩无几的国有大中型橡胶轮胎企业,还在谈合资!

橡胶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密不可分,除了为国防、航天、舰船、机器、电子、家电及建筑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胶制品之外,作为橡胶工业代表产品的轮胎企业肩负着为汽车、工程车、飞机、火炮、装甲车提供必不可少的轮胎。国家没有这个东西,要紧时刻,汽车不能跑,飞机不能飞,大炮火箭不能移动,装甲车不能前进。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汽车、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自己的轮胎工业,并控有相当实力的与其紧密配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解放初,橡胶是列为禁运的战略物资。新中国从无到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较苦创业、发奋图强方针指引下,通过科研、开发、生产与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和消化吸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橡胶工业既是劳动力密集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税高利大。我国橡胶行业,因国有企业一度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利润率较低,但安排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资金积累比较大。因轮胎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争夺我国市场。自1993年后,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已达2/3,这些被外商控股的企业都是我国轮胎企业的骨干,其中包括为我国国防工业、飞机、装甲车提供配套轮胎的生产企业。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轮胎工业,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剩下的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条件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

200094《上海证券报》报导,我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上海轮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世界最大的轮胎跨国公司法国米其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轮胎合资公司,由法方控股70%;山东省青岛橡胶二厂、威海三角轮胎厂、荣成成山轮胎厂、河南轮胎厂等企业,也在与外商接触谋求合资。截至 2000年,外商独资与已被外商控股的轮胎企业,其能力与产量已占我国轮胎70%以上,剩下的几家企业如再被外商控股,则我们奋斗了五十年所形成的橡胶轮胎工业,就会完全脱离民族工业的怀抱,其后果不堪设想。

200099《参考消息》载:“德国大众计划买断与我合资企业”,德国大众奥迪公司某董事称,中国加入WTO后,要买断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国有股份,我国民族工业的所有权正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让外资任其所为,我国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象涉及到整个重工业集中代表的汽车工业,以及与其配套的轮胎工业将都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存在而不被外资兼并控制呢?某些人认为:合资能从外国人那里得到新技术,但从我国已经被外资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看,外商对关键技术是十分保密的,中方雇员想从那里得到技术是很难的。据说某次戴高乐掌权期间,想参观法国米其林公司轮胎厂,竟遭婉拒,理由是防止技术泄密。可以说,以合资或得高新尖端技术是痴人说梦,即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皮毛,或是过时的东西。不少地方官流行这样的说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获、但求发展。” 如果我们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轮胎企业被外资控股,生产、科研队伍就失去了自主权,中国人就失去了对橡胶行业的领导地位。

新加坡、泰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韩国和美国。因为东帝汶是一个较为欠发达和资源匮乏的国家,各类资源有限,而这些外国投资来自经济较为繁荣,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资源开发能力的国家,因此更具吸引力和优势。

伴随企业跨国并购规模的大幅减少,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延续上年状况,呈现持续下降的势头。在世界经济前景莫测、美欧企业丑闻、企业整体赢利状况下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表现出十分谨慎的投资战略。这种状况使人们对未来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平添了一层忧虑与企盼。

一、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形势

2002年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势,承接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下降的趋势,继续呈现出投资规模减少的现象。具体特点如下:

(一)外国直接投资总规模持续减少

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为7350亿美元,流出规模为6210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51%和55%。近年来,在外国直接投资中,同新建投资相比,跨国并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实际上,跨国并购规模的下降,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减少的最直接原因。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总规模为6010亿美元,比2000年的114万亿美元下降了47%。进入2002年,国际直接投资疲弱形势依旧。按照经合组织(OECD)发表的统计数据,从2002年1月至6月12日,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流入规模合计为1994亿美元,仅及2001年全年的1/3水平。因此,根据这一数据,以及下半年的国际投资大体形势,可以估计,2002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可能会在5000亿美元左右。按照跨国并购规模占全球直接投资80%的比重估算,2002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规模将在6300亿美元左右,比2001年减少约14%。

图1 1988-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等资料制作。

(二)美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

图2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占2/3以上,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资不到全部的1/3。其中,美国引进外资的多寡,历来是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晴雨表。2001年,美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仅为1310亿美元,比2000年的3080亿美元减少了57%,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1年在美国的外资并购规模为1880亿美元,比2000年的2695亿美元下降了302%。进入2002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2002年1—6月初,流入美国的外资并购资金为343亿美元,为2001年1880亿美元的182%。2001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的23%,而到2002年的上半年,则下降到17%。

同样,在对外投资方面,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热情与能力也显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美国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为1512亿美元,2001年减为1234亿美元,2002年1月至6月初仅为471亿美元。

图2 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表12制作。

(三)欧盟的国际投资能力亦呈收缩状态

与美国一样,作为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外资输入与输出国,英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也明显下降。一方面,从外资流入情况看,2000年,发生在英国的跨国并购资金为2148亿美元,2001年下降了475%,仅为1127亿美元;2002年1—6月12日,为309亿美元,仅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274%。另一方面,从外资流出情况看,英国对外并购资金从2000年的3726亿美元骤减至2001年的846亿美元,2002年1月至6月12日也仅为325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全年的384%。

从地区总体情况看,欧盟依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地区,尽管这种净流出规模同样在明显下降。根据欧盟官方统计,2001年的欧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为2020亿欧元,而流入欧盟的直接投资为970亿欧元,比上年下降39%。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1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05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12%),而2000年净流出规模为164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19%)。在欧盟各国中,德国是对其他地区投资最大的成员国(600亿欧元),其次分别为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等。

2002年上半年,法国和德国吸收了全球跨国并购规模总额的20%以上,而2001年全年只占到14%,在德国,每起并购的平均金额达到116亿欧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高于全球并购的平均交易金额。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大企业正处于调整重组期,中型规模并购则呈上升之势。其他欧盟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等在2002年上半年的企业并购流入规模比上年同期也略有提高。

表1 2000-2001年欧盟国际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亿欧元)

资料来源: Europe Commission(August 05,2002):http://europeeuintcom

从对外投资情况看,尽管2002年的法国、德国等国家对外投资规模均无法与2000年的投资高潮相比,但与2001年相比,下降的趋势已经有所趋缓。2001年,德国和法国的对外并购资金分别为608亿美元和275亿美元,2002年1月至6月初,分别为254亿美元和148亿美元。预计全年可以保持甚至超过2001年的水平。

(四)发展中国家外资流入水平处于比较低迷的状况

拉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99年达到创造记录的1050亿美元,2000年下降到880亿美元,2001年续减到800亿美元,但其10%的下降幅度同全球FDI 40%的下降幅度相比,情况要好得多。在拉美国家中,墨西哥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47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1444亿美元,是拉美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巴西曾在2000年吸引外资3278亿美元,列居当年拉美第一位,但在2001年,巴西吸引外资2264亿美元,列于墨西哥之后,居拉美国家第二位。但好景不长,进入2002年后,由于该地区私有化浪潮的结束和发生金融危机等因素,拉美地区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流入迅速减少,即使原本计划前来投资的外国企业也变得谨慎起来。2002年1月-6月12日,流入巴西、阿根廷、智利三个南美主要国家的外资并购金额合计仅为46亿美元,尚不及智利一个国家2001年51亿美元的引资规模。外资流入之骤减可见一斑。

同样,除中国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外资流入也呈剧减之势。2002年1月至6月初,东盟中6个成员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大约在65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减少近60%。其中下降最明显的马来西亚,从2001年1-6月的30亿美元下降到57亿美元。降幅高达80%。新加坡的外资流入是6个国家中下降幅度最小的,降幅也有22%之高。

(五)中国是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受益者

作为世界上最大新兴市场的中国,成为全球投资阴霾中少有的亮点之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变化中的主要受益者。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利用外资保持了很高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2002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4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2%。可以预计,2002年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总规模将超过500亿美元,创下历年外资引进规模的最高记录。而且,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高,流入中国的外资构成也在发生积极变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资比重在明显提高。从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构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仅根据台湾的统计,在1991-2000年间,台湾对大陆电子及电器制造业的投资仅占其对大陆投资总额的28%,而2001年则提高到45%,而相应地,纺织与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则从12%下降到3%。

(六)流向公用事业和建筑业的并购资金显著增加

虽然2001年的全球并购资金比上年明显减少,而其部门流向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仍以流向信息及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为主。但是,进入2002年以后,并购资金的部门流向与过去有了新的变化,除了第一产业及传统制造业变化不大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公用事业及建筑领域并购规模的显著增加,吸收的资金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不足5%跃升至23%(图3)。相比之下,资金流向减少最多的是金融与保险、信息与多媒体领域,这些领域2001年吸收的企业并购资金合计高达43%,而2002年上半年则骤减至26%,其中在新经济浪潮中并购异常火爆的电信领域,已是江河日下,在2002年可以说几乎是偃旗息鼓,没有发生几起太大规模的并购案。

图3 2002年上半年全球并购资金的部门流向

资料来源:OECD:http://wwwoecdorgcom。

二、造成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变化的主要动因

具体地,造成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因包括:

(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主要股市的不断下跌

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主要股市不断下跌,制约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如今的美国股市,资本总市值大幅缩水。美国100家最大公司有26家企业(包括惠普、思科、AOL等)的市值缩水在2/3以上。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信心深受打击。在2002年1—8月,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已下跌了23%。第二季度的家庭净资产,因股市下跌减少8770亿美元,家庭拥有的共同基金下跌了2000亿美元,退休基金损失4690亿美元。证券行业赢利水平的下降同样可以说明这一问题。2000年,美国证券公司的税前利润尚为210亿美元,2001年便下降了50%,仅为104亿美元,美国证券行业协会预测2002年的证券业利润也仅为100亿美元。股市的兴衰是企业并购活跃程度的晴雨表。这种背景下,并购交易的换股方式不再那么受欢迎,被收购企业更乐于以现金方式进行交易,使得并购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结束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全球企业发生了五次并购浪潮,每次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相同的,但相同特点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周期变动发生同向变化。即并购浪潮中的起步、上升、高峰、下降四个阶段,都是与经济的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相合拍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发展,正是沿着这样一种轨迹变化的。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结束,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体现在全球并购总交易规模、并购件数和平均每件并购交易规模的减少;二是跨大西洋两岸资本流动的减少,三是新经济产业(电信为主)并购热潮的降温。

首先,自2000年下半年起,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全球企业并购活动,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并购件数都明显下降。在规模上,与2000年35万亿美元的全球并购规模相比,2001年全年并购规模下降到2万亿美元左右。2002年第一季度,全球企业并购规模只有2436亿美元,为1995年以来季度最低水平。在体现活跃程度的并购件数上,2002年上半年,全球企业的并购数量8340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近29%。另外,平均每件交易规模也大为降低,超过百亿美元的并购案件已是屈指可数,无论是2001年全年最大的并购案,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 AG)对美国声流公司(VoiceStream)的收购,还是进入2002年后,最具影响力的惠普并购康柏一案,它们的交易规模都为200多亿美元,与2000年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的上千亿美元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其次,作为全球并购活动的“主战场”,大西洋两岸的并购之活跃,尤其是欧洲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大肆并购,是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近两年欧美并购热浪的降温直接导致了全球并购规模的减少。2000年,欧洲流入美国的直接投资达到创记录的2387亿美元,2001年,便下降51%,为1181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仅为2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

再次,从行业状况看,电信行业是第五次并购浪潮最“火”的明星领域,电信巨头们纷纷狂热地进行巨额资本跨国并购。但孰料它们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丰厚利润,反而陷入累累的债务危机之中。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绝大多数西方电信巨头,均宣布经营亏损,在短期内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善。又如在半导体产业,早在2001年年初,美国的行业协会和半导体公司就曾预计2001年下半年产业发展就会走出谷地,但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它们又做出类似的预测,而事实是,2002年上半年,在全球10大半导体供应商中,只有英特尔、三星电子、台积电三家销售额有所增长,其余7家(如东芝)均有5—29%幅度的下降,整个产业并没有真正走出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扩张与对外投资的意愿与能力都大大下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形势由盛而衰,便是势在必然了。

(三)美欧大公司丑闻使投资者信心受到沉重打击

安然、世通、泰科等一系列公司腐败事件的发生,迅速捅破美国股市泡沫。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会计、审计制度都暴露出很大问题。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得曾备受其他国家推崇的美国企业模式受到广泛质疑。的确,公司腐败事件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仅从短期的市场效果看,它们在心理上对投资者的打击就格外沉重的,人们已不知道明天还会出哪家企业的丑闻,害怕股市投资踩上“地雷”。抛售和减持手中股票,似已成为投资者的唯一选择。股市低迷,反映了广大投资者对于以往大量并购活动的反思。那些热衷于并购的企业高管,无论并购的成败与否,往往才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上“用脚投票”迫使企业在目前的并购活动中逐渐谨慎起来。惠普收购康柏的消息发布后,它们的股票不涨反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美欧股市不断下跌使企业融资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新增投资扩张持谨慎观望态度。

(四)跨国公司“少而精”的全球投资战略

跨国公司整体赢利能力的不断下降,迫使它们重新反省以往的外部扩张性发展战略。对于美国《财富》一年一度的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虽然2002年的排序因有安然、世界通信这样的问题企业赫然在列而受到质疑,但由于它是以2001年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按营业额排序,毕竟反映了跨国公司经营的大体状况,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2002年《财富》全球“500大”,2001年的全球“500大”的企业资产总额虽然有所增加(62%),但营业额还是略有下降的(-04%)。而最为令人吃惊的,是利润下降幅度之大(-541%)。

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迫使跨国公司对以往大肆外部性扩张的战略进行重新审视与调整,从过去追求外部扩张向目前加强内部整合方向转变,除了对美国、中国等重点国家加强投资外,从总体上,向着“少而精”的全球发展战略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裁员(自2001年以来,美国仅电信企业就已裁员50万人)、出售非主营部门资产等等。在过去两年中,索尼削减了它在全球资本开支40%,关闭了15家工厂(其中两家在美国)。再如,作为欧洲新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企业,在短短几年中,法国维旺迪环球公司(Vivendi Universal)从一个自来水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媒体集团,但它也为此欠下了高达190亿欧元的巨额债务,总裁梅西耶被迫辞职。新总裁富尔图上任伊始,便对以往的并购战略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决定采取以“出售求生存”的战略,被迫放弃一些“重大资产”,包括可能出售几年前收购的美国环球音乐公司。

(五)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崛起,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与两年来亚太地区外资流入的减少形成鲜明的反差,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并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开始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2001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东道国不是美国,而是中国。而且,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在从东南亚迁往中国。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中国劳动力廉价所致。实际上,一向被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资料显示,外资企业的中国职员的劳动力成本已高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而且,随着外资大量流入和国内企业吸引力的提高,使得对合格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上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在加大外企的投资成本。因此,影响中国外资流入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开始下降。

其实,真正影响和加快外资流入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如投资政策及其透明度)正在上升。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入世”后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保障,都坚定了跨国公司投资信心。仅从中国的外资政策方面看,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中国政府本着鼓励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原则,增加了鼓励类目录,由过去的186条增加到262条;减少了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同时,放宽了外商投资的持股比例限制,并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络系统首次例外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商业等领域。

正是在此背景下,大量的跨国公司却纷纷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规模。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它们的全球战略都将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投资对象。中国投资市场的国际竞争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小到钟表、眼镜,大到汽车、航空,竞争的硝烟都将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仅以汽车业为例,在大众、丰田等巨头南北割据的情况下,不甘落后的日产公司亮出大手笔,投资855亿元(103亿美元)与东风汽车公司组建一家新公司,双方各持50%股份,要在2006年实现55万辆汽车的年销售目标。

在新的外资政策导引下,外商已不再满足于已往的合资等投资方式。2002年前8个月,外商独资企业占新批外资企业总数的65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体现出日益明显的外商“独资倾向”。伴随着中国允许国有企业向外资出售股权政策的出台,外资在华并购必将呈现迅速升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将它们的地区总部迁入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已超过70家,其中以信息技术产品公司以及物流、航运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居多。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台湾企业在外资流入大幅减少的同时,对大陆却显示了极大的投资热情,其中2002年上半年的新增投资有88%都投在长江三角洲。而且,台湾电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投资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三、对2003年的预测

2003年,国际直接投资形势能否走出低迷,依然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和全球投资环境能否有所改善。从欧美等投资大国的状况看,在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停止下滑,还是可望可及的。促成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停止下滑的因素包括:

第一,随着欧盟各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税制改革及欧盟东扩,欧盟企业区内投资潜力巨大。尤其是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近年来的经济稳定、投资环境的改善,加上文化趋同和地理优势,使得这些国家对欧盟企业具有很大的投资吸引力。

第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外资引进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也大大落后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日本人对外资的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日产公司被雷诺收购后的改革成效,使日本人切身看到,日产式的彻底重建也许才企业新的发展出路。经过几年的改革,日本企业相互持股的比例在明显降低,由1991年的52%降低到目前的37%,这为外资企业收购本地企业提供更大机会。所以,可以预期在今后几年,随着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阻力的继续减少,完全可能掀起一阵外资并购日本企业的浪潮。

第三,美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决定了新一轮的国际投资浪潮将在何时、以何等规模出现。虽然统计数字显示,从2000年后美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的确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对美国投资机会放松关注。相反,它们是在等待新的更好的机会。因为没有迹象表明已经投资美国的外国企业在大量转让资产。事实上,在一些产业,如汽车、制药等领域,外国企业依然在增加投资。例如,在对美国的投资中,汽车领域是个少有的投资亮点。外国企业正在扩大在美国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丰田增资扩大其在美国的四个制造厂的规模;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则斥资10亿美元美国兴建一家年产225万辆轿车、用工2000人的汽车制造厂。同样,制药行业的跨国公司依然对美国市场情有独钟。德国Merck制药公司2002年6月宣布,公司今后的投资重点将转向美国。此前,德国第二大制药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及瑞士诺华(Novartis)制药公司也宣布将投资重点从欧洲转向美国。世界各国制药工业将美国作为投资重点的原因关键有两点,一是世界制药业正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总销售额的40%以上(欧盟只占22%)。二是美国能够提供更好的药品研发条件,能够在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建立更紧密联系。世界上62%的新药是在美国研制出的(欧洲的新药研制数量仅占世界的21%)。这样,为了争夺美国药品市场,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兴起。

第四,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地区的并购活动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为全球并购形势中最为活跃的地区。随着中国开始向外资出售国有企业股权和有关外资并购法规的完善,外资并购的可操作性将不断提高,外资并购热潮将从2003年继续升温。同时,作为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已居世界第六位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外投资能力也必将迅速提高。尤其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增长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大。作为周边国家,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也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加上亚太新兴地区现已成为国际资本最重要的避险地区,因此,可以预计,整个亚太地区正在酝酿着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一轮企业兼并高潮。

第五,传统产业将重新成为企业并购主流。对于传统领域来说,分分合合本是经常事。只是在新经济浪潮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尽了风头,成为全球并购浪潮的主角。但从某种角度上,传统产业倒是新经济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新技术产业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企业并购的活跃程度也因此将大大提高。从2002年情况看,50%以上的并购资金流向了以制造业、公用事业与建筑业为主的传统产业,这种现象将继续保持到2003年。由于电信、因特网等领域的规模扩张已基本止步,在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它们之间的重新整合也是难上加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人们对并购领域关注的目光将更多地聚焦在传统领域。

综上所述,2003年不太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国际投资热潮,总规模依然可能在5000亿美元之间,很明显,同2000-2002年这三年总规模的变化相比,其下降趋势已大大趋缓。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新一轮国际投资浪潮还是指日可待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32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