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的苏州评话

评弹的苏州评话,第1张

1、苏州评话的特点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2、苏州评话的表演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3、苏州评话的书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三笑》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清代初年,随着江苏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当时的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钞·赠说书紫癞痢》中对其说书的“噱”、“说”、“弹”、“唱”因素都作了评价:“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堂”;“妙拨丝擅说书”,“自演俚词弹脱手”;“优孟能会故相生”,“绝技俳优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开篇《阴盛阳衰》中有较为具体的反映:“苏州花样年年换,书场都用女先生”。王|《瀛孺杂志》记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这一时期涌现的弹词新书目有《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缘》等。艺人所创新腔有:魏钰卿的[魏调],杨筱亭、杨仁麟父子的[小杨调],夏荷生的[夏调],周玉泉的[周调],徐云志的[徐调],祁莲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薛筱卿的[薛调],张鉴庭的[张调]等等,流派纷呈。这一时期弹词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随着女子弹词的重新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出现了三个档、四个档的演出。此时供苏州评弹演出的场所很多,装潢华丽、场子宽大的称“新式书场”,在游艺场占一席之地的称游艺书场,每场演出两档弹词、一档评话的称“花色书场”,由商业电台播放评弹的称“空中书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苏州弹词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评弹发展史中的“后四名家”。这四名家中,三家为弹词艺人,他们使苏州弹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体制:书词中的散文部分,用“说”来表现;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称为“表”;人物语言叫“白”;书词中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用三弦、琵琶自弹自唱,相互伴奏,称“唱”和“弹”;在故事中穿插喜剧因素,称作“噱”;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言、语调及某些动作称“演”或“学”,也称“做。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汉族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夏 调(夏荷生)弹词流派唱腔。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陈调

徐 调(徐云志)

弹词演员徐云志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调”和“小阳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糯米腔”。由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陈调创始人陈遇乾,苏州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便是脍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别具一格。现今〔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姚调

姚荫梅(1907——),江苏苏州人、其唱腔人称\姚调\。姚荫梅早年师从唐芝云、朱耀祥,弹唱《描金凤》、《大红炮》、《玉连环》等长篇弹词,后来又编说《啼笑因缘》。姚氏擅说表,尤长文丑,创造了独特的说书风格。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的朴质、自由的唱腔——姚调。

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运用\乱鸡啼\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列举。中间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运用为是\费家调\曲牌,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为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曲折传出,细减贴切《双按院·炼印》中杨传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姚调说唱性的特色,刻画假按院杨传、李乙在炼印之前的焦急、紧张心情,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这些都是姚调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能刻画出人物的阴险恶毒、《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吸收蒋调行腔。又是姚调风格。既顾及整个中篇在曲调上的统一,仍显出人物个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弹词艺人对唱腔,要求紧密结合书情和人物的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

姚荫梅还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又以诙谐 噱到胜地。这些也都得利于他唱腔的自由灵活,平易近人。

杨调

杨调是弹词世人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

杨振雄幼年随其父杨斌奎学艺,九岁登台,充当其父下手,说唱《描金凤》、《大红袍》二书,以唱俞调为主。二十岁后,改放单档,致力于编说根据洪升原著改编的长篇弹词《长生殿》。起初弹唱一般书调及夏(荷生)调。后来,根据书情要求,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唱腔,缍终于在演唱《长生殿·埋玉》时,使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唱腔杨调,脱颖而出。

严 调(严雪亭)

弹词演员严雪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严擅长单档说书,其唱调主要衍化自适合于单档自弹自唱的“小阳调”,以表达书情和体现语言为主,运腔朴实,吐字清晰,曲调简练流畅,说唱结合,灵活贴切。唱时真假嗓并用,转化灵活,常用小嗓翻高腔,并以颇具特色的装饰性小腔,抒发激越情愫,或刻画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等。严调又擅唱叙述性、说理性较强的白话唱篇,如《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等。开篇《一粒米》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较大影响。

百科名片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一县三区。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年产原煤3000多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是中国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淮北矿产颇丰、品种繁多,其中以煤为最,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中文名称: 淮北

外文名称: Huaibei

别名: 相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

政府驻地: 淮北市相山区人民路208号

电话区号: 0561

邮政区码: 235000

地理位置: 华东地区腹地

面积: 2741平方公里

人口: 2137万人(2007年)

方言: 中原官话(洛徐片)

气候条件: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火车站: 淮北站

车牌代号: 皖F

目录[隐藏]

一、城市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交通区位

四、气候特征

五、自然资源

六、淮北历史

七、农业生产

八、工业生产

九、历史文化

十、旅游景点

十一、戏曲文化

十二、教育事业

十三、友好城市

十四、备注

十五文明城市与枯竭资源 一、城市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交通区位

四、气候特征

五、自然资源

六、淮北历史

七、农业生产

八、工业生产

九、历史文化十、旅游景点十一、戏曲文化十二、教育事业十三、友好城市十四、备注十五文明城市与枯竭资源

[编辑本段]一、城市概况

城区夜景汉语拼音

huaibeishi

地理坐标

市中心位于东经116度23分——117度02分,北纬33度16分——34度14分之间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份

安徽省(Anhui Province)

辖区

四个(3个市辖区和1个县)

政府

淮北市政府位于相山区。市委书记毕美家,市长许崇信

面积

全市土地面积274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773平方公里。

人口

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3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0万人。

体育馆

市花

梅花、月季

市树

银杏、国槐

淮北市,山水相依、风光迷人,相山森林公园、老龙脊森林公园以及奇石、古树、繁花、古刹和塌陷湖泊,让人们在碧水青山新城之间领略着一份诗情画意的和谐。淮北市以原煤为动力的坑口发电,是华东电网的主力军之一,总装机容量已达95万KW。总装机容量120万KW的淮北第二发电厂已经建成发电。

淮北市现有24对大型现代化矿井,年产原煤2000多万吨,年洗原煤能力1100万吨,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五大煤炭基地之一。

[编辑本段]二、行政区划

市辖区、县:

相山区 面积 145平方千米,人口 396725。邮政编码235000。区人民政府驻相阳路57号。

杜集区 面积 240平方千米,人口 334292。邮政编码235047。区人民政府驻杜集镇。

烈山区 面积 388平方千米,人口 344261。邮政编码235025。区人民政府驻烈山镇。

濉溪县 面积1968平方千米,人口1061310。邮政编码235100。县人民政府驻濉溪镇。

淮北市行政区划图

[编辑本段]三、交通区位

淮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淮北交通区位和河南永城。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纵横东西南北,6条国道、省道以及京福、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已达80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称号。

[编辑本段]四、气候特征

淮北市地处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性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202天。

[编辑本段]五、自然资源

① 土地资源

淮北市土地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988公顷,林地面积2326667公顷,水域面积10000公顷,养殖水面8333公顷,荒沙、荒漠146667公顷。再生土地资源优势独特,综合复垦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已成为该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多年来,淮北不断加强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率达到54%以上,位于全国前列。

② 矿产资源

淮北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488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0处,中型矿产地13处,小型矿点455处。在查明储量的16种矿产中,煤、铁、铜、金、水泥用灰岩、高岭土储量分别居全省第2、4、6、2、6、1、位。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淮北矿区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矿床规模较大、综合效益凸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

③ 生物资源

林业资源:现有树种300多个,分属66个科,147个属,其中乔木118种,灌木177种,藤木14种,竹类8种。古稀珍贵树木有古柏、古槐、银杏等。果树主要有杏、桃、核桃、石榴、蜜枣等。

农作物资源:农作物有粮、棉、油、果、菜、药、麻、丝等,品种有400多个,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稻谷、薯类、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麻类、烟叶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

水产资源:鱼类资源以草鱼、鲫鱼、鲤鱼、鲢鱼为优势种群,水生经济动物有虾、鳖、牛蛙、泥鳅等,经济植物有池藕、芦苇、蒲草等。

畜禽品种资源:畜禽品种丰富,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畜禽生产以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为中心,各品种畜禽的饲养都已形成规模生产。

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兽类两大类。现有鸟类29科50多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或羽用狩猎类18种,具有观赏价值的4种,保护农林作物的食虫益鸟25种,主要有鸭雁类、鹰类、雕类、燕类、啄木鸟、黄鼬、狐狸、刺猬、野猫、野兔、蝙蝠、蛇、蝎、蜥蜴等。

中药材资源:中药材资源共213科,672种,总蕴藏量约28万担。其中植物类药材140科,571种,蕴藏量26万担,矿物类药材有6种。

[编辑本段]六、淮北历史

淮北市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春秋(公元前699年)冬11月,鲁庄公与宋公、卫候、陈候会盟于袤(今渠沟镇),共商攻打郑国,未克而返。这是该市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春秋(公元前588-576年)宋国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

·战国(公元前268年)宋国被齐、楚、魏所灭,相属楚地。

长山路斜拉桥·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统一中国,置相县,属泗水郡,郡治相县。同时,置轾县(今濉溪临涣),亦属泗水郡。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辖37县,治所在相县。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改称沛国。宣帝地节九年(公元前69年) 曾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称沛郡。并置竹县,

·三国(220-265年)曹操分沛国置谯郡,铚县属谯郡。曹丕分沛国置汝阴郡。相县初属沛国,后属汝阴郡。

·西晋(265-316年)复置沛国,国都在相县。

·东晋(317-420年)晋室南渡后,相县先后入后赵、前燕,相县一带屡有战事发生,为戎马兵革之地,所属屡有更易。

·南北朝(421-528年) 相县归刘宋,属徐州沛郡(郡治在萧县),不久相县、铚县相继入北魏。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相县为相城乡 ,并入符离县。此后,相城无县以上建置。

·隋开皇九年(589年)相城随符离县属彭城郡。

·唐元和三年(808年)在相地筑城,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时未开采)。

·唐元和四年(809年)割徐州所属的符离县、蕲县,亳州所属的临涣县,泗州之虹县建宿州。

·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东坡)任徐州知州时,派员在萧县白土镇北孤山一带“访获”煤炭,因作《石炭歌》咏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符离、蕲县、临涣3县并入宿州。

“煤海之子”雕塑·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烈山一带农民发现露头煤,并开始凿挖。

·清顺治七年 (1650年)清朝廷封闭徐(濉)溪、宋瞳、烈山等地煤窑,遣散数千名工人。

·乾隆十年(1745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安徽巡抚魏定国奏请清廷重开徐溪(烈山)煤矿,11月经工部审议得到批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皇帝御赐“惠我南黎”匾额,悬于相山庙

·咸丰五年(1855年)秋,濉溪任集人夏白在南坪集,为捻军蓝旗首领,屡败清军。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东、亳州、宿城等地富商集股成立烈山煤矿合股公司,试用新法采煤。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宿城秀才周绍棠领得清廷的开矿权,开采烈山煤矿,改矿名为烈山煤矿合众公司。

·宣统二年(1910年)烈山矿工江思运因作歌谣抨击矿主、工头,被毒打致死,引发矿工群起反抗。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市境分属安徽省宿县和萧县。

·1948年11月,市境解放

·1949年6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之宿县和萧县

·1953年2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

·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

·1960年4月,建立濉溪市

·1971年4月,更为淮北市

·1977年2月,宿县地区所辖濉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

[编辑本段]七、农业生产

淮北市地处北温带台属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生长期约7个半月。农作物为两年三熟。作物以旱粮为主,盛产冬小麦、棉花、大豆、玉米、高粱、谷子、芝麻、花生、油菜籽、红黄麻等。在有水源或灌溉条件的地方,可种水稻。雨量较适中,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由于降水量的相对集中,且各月分配不均,易发生春旱、秋涝,春未夏初有西南干热风,气温高、蒸发旺盛,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该市水的问题十分突出。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正加强排灌基本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不断扩大灌溉面积,从而确保农业的发展。

淮北市现有耕地213万多亩。山林57万亩,大多为人工林,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阔叶、针叶混交林,树种繁多,珍贵树种有“银杏刃等。有果园3.5万亩。盛产桃、梨、杏、苹果、葡萄、李、石榴和柿子等温带水果,大平原上四季飘香。其中,大庄的葡萄,黄里的石榴和笆斗杏久负盛名。牧草地凡7万亩,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牲畜有马、牛、羊、猪等。该市优越的地表环境,不仅为农牧副渔等业的发展开创了美好的前景,更可喜的是,这里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3种,其中,煤的储量最大。据科学测定,在二迭纪时期,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花草繁茂,古木林立。到了石灰纪,地壳下陷,这里变成了汪洋大海。

[编辑本段]八、工业生产

淮北煤炭具有煤层厚度大、含煤系数高、储量丰富、煤种齐全、质量优良和距地表浅易于开采的特点,可供炼焦、冶金、化工和动力之用。此外,铁、铜、金、银、钻、镍等金属矿藏储量也很丰富。铁矿,且伴有金、银、钾、钻等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石灰石、大理石和耐火粘土的储量亦相当可观。石灰岩遍布低山丘陵,其理化指标较好,不仅为生活用瓷、工业用瓷和釉面砖提供上乘的原料,还可用作塑料、橡胶填料和造纸涂料。大量的煤歼石,可用来发电。煤歼石和发电过后的粉煤灰,可供开发氢氧化铝、氧化铝、玻璃微珠等化工产品。淮北市地处三省要害,交通十分便利,现已成为安徽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符夹、青阜两条铁路贯通境内。符夹线北连陇海,南接津浦,有直快列车直达上海。青阜线则经阜阳、淮南直通省府合肥,远达皖南重镇芜湖。通过这两条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公路四通八达,现有六条国道、省道穿过市内。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开通了淮北至曲阜、泰安、连云港、南京等几十个城市的远程班车。青龙山河港已通航,并正在扩建小不久的将来,从青龙山发出的船只将经新沛河、洪泽湖直通淮河、长江。这将大大便利淮北与江淮、江南地区的物资交流,有力地促进淮北市经济的腾飞

淮北市矿产资源丰富,以煤为最,地质储量百亿吨,年产原煤2000多万吨,是中国十大煤炭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淮北市的印染、纺织产品远销欧美非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安徽省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基地。

[编辑本段]九、历史文化

淮北源远流长,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约4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在现淮北市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汤十一世祖相土曾迁都于此。2500多年前,宋共公瑕将宋国国都由河南睢阳迁此,历90年。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历代王朝先后在此设郡或县,为古相城繁荣时期。

据初步考察,计有200余处文物点,重要的文化遗址有石山孜等14处。 始建于约公元前200年的临涣土城为全国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在出土文物中,汉画像石的品位之高,数量之多,为中国少有的几个城市之一。

淮北自古人杰地灵,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蹇叔(约公元前628-前560年);两汉之交的大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公元前24-公元56年);三国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史称“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公元223-262年);中国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公元1904-1993年)。

[编辑本段]十、旅游景点

1相山公园:大型综合性公园,有相山庙、奏鸣曲、万丈碑、钓鱼台等“相山十景”,有动物园、儿童乐园、相山湖等游乐场所。有水牛墓、藏经洞、显通寺(习称相山庙)、刘开渠纪念馆等人文景观。

位置:淮北市相山城区。

2淮北市博物馆:占地四十余亩,以西汉文化和隋唐运河文化为主题精心组合而成。

相山公园人工湖位置:淮北市相山区。

3南湖公园:是采煤塌陷地形成的湖泊,南岸湖滨有寺庙,游乐设施初具规模。

位置:淮北市相山区南郊 5 千米处。

4龙脊山风景区:龙脊山为淮北海拔最高点。景区内有千年古檀掩隐下的大方寺遗址,还有龙吟湖、扁泉、观日台、仙人洞、张果老升仙处等景。

位置:淮北市烈山区新蔡镇。

5乾隆湖风景区:集旅游、休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园。历史遗迹丰富。

市博物馆夜景位置:濉溪县滩溪镇东南侧。

6临涣古城:是安徽仅有的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

位置:濉溪县临涣镇。

7濉溪老城石板街:东起老城文昌阁,西至武胜街,中心地段长650米,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

位置:濉溪县滩溪镇。

8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发掘出完整的宋代通济渠码头,还有唐船8艘和大批文物。

位置:濉溪县百善镇柳孜集。

9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8个展室)和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墓组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位置:濉溪县双堆集镇南面。

[编辑本段]十一、戏曲文化

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因为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均有他们的观众。但这一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当推淮北梆子戏、泗洲戏和花戏。

① 淮北梆子戏:

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② 泗洲戏:

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建国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泗洲戏的剧目:传统大戏约有80多出;传统小戏和折子戏约有60个左右。除此,还有二百个“篇子”。优秀的生活小戏如《拾棉花》、《走娘家》、《借水瓢》、《钓水鸡》、《野姑娘》等,都是根据这些“篇子”整理改编出来的。建国以来,除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等外,还整理改编了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传统剧目,如《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拾棉花》、《走娘家》、《打千棒》等;这也是有代表性的剧目。

建国以来,泗洲戏在党的重视和培养下,无论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它拥有李宝琴、霍桂霞等著名演员,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受到群众的赞赏。十年洗劫几乎使这个剧种濒于灭绝,但在打倒“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泗洲戏又恢复了青春,目前,地、市、县级专业剧团已恢复了七个,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③ 淮北花鼓戏:

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 《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 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编辑本段]十二、教育事业

(1)淮北市公立学校

★淮北市第一中学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原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局中)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煤师院附中

★濉溪中学濉溪县第一中学

★濉溪二中濉溪县第二中学

★临涣中学濉溪县临涣中学

以上为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其中淮北市第一中学为全国百强中学。

孙疃中学

淮北市第四中学原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第二中学

淮北市第五中学

淮北市第六中学原刘桥一矿中学

淮北市第七中学烈山区实验高级中学、原杨庄矿中学和七中合并

淮北市第八中学原岱河矿高中

淮北市第九中学原张庄矿中学

淮北市第十中学原临涣矿中学

淮北市第十一中学原特凿公司中学

淮北市第二中学

淮北市天一中学

淮北市西园中学

淮北市海宫学校

淮北市梅苑学校

淮北市龙华中学

淮北师范大学大学(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2010年更名)

淮北市工业学校原淮北市第三中学国家重点中专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

淮北市职业技术学校

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2)民办中学

国泰中学

同仁中学

惠民中学

淮海中学

银安中学

树人中学

华龙中学

艺术类及小学略去

</b></b></b></b></b></b>形象逼真,大方典雅,被称为“立体的中国画”,适宜于宾

馆、客厅装饰之用。市工艺美术厂制作的煤炭画曾参加过广

交会和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还出口至美国、

日本、

西德、

朝鲜、英国、越南等国家。有八幅大型作品在中国煤炭工业

部外事局和迎宾馆陈列。

地方戏曲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因为人员

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均有他们的

观众。但这一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当推淮北梆

子戏、泗洲戏和花

戏。

淮北梆子戏: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由于

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

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

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

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

即假嗓)

,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

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

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

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

戏。

泗洲戏:泗洲戏原称“拉魂腔”

,源于苏北鲁南地区,

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

</b></b>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

为核心组成。建国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

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

谣:

“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

”由于它

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

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

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

幽默的特色。

淮北花鼓戏: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

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

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

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

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

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

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

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

欢迎。

民间文艺淮北市民间文学协会曾经搜集、整理、编纂

了《淮北民间故事集》基本上将淮北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故

事整理了出来。从

1987

年到

1992

年之间,民间文学协会还

搜集了当地民谚民谣二千余条,归纳为政治、气象、气候、

</b></b>农业等二十余项。在楹联的搜集、整理、创作中,魏启鹏受

中国楹联学会委托,与人合作编注

《中国名胜楹联〃安徽

分册》

民谚民谣:

1

、属于气象方面的民谚很多,对天气很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如:“长虫过道,大雨就到”,“月亮戴斗笠有风,

月亮烤火有雨。”“雨后西南风,没有三天空”“老头活了

八十八,没见东南雨来发”

“晚霞行千里,早霞雨倾盆”等。

2

、属于气候方面的农谚有:“热在伏中,冷在三九”

“三九四九中心腊,冻死河里连毛鸭”“处暑去暑天不热,

寒露添寒穿棉衣”等。

3

、属于农业的谚语有:“九尽花不开,水果压满街”

“头伏萝卜二伏葱,三伏里边种白菜”“立秋三天遍地红,

寒露两旁看早麦”

“枣树发芽种棉花,

过了谷雨点西瓜”

“六

月六,打棉头,七月十五拾早花”等等。

4

、属于地理环境的有“大风刮倒万丈碑,石碑滚了三

个省”

这是指建国前,

相山属安徽、

江苏、

河南三省交界处。

另外,还有属于政治、文化、风俗、传说等方面的民谣。

</b></b>

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

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

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

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

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

埠、淮南、寿县)。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

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

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

编成。

后来,

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

“四门八叉”

“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

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

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

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

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

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

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

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

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用当地群众的纯

</b></b>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

一类是用于

“八句子”

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

“西厢段”

“黑驴段”等,

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较严谨;另一类是用

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

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

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

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得粗犷、奔放而

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

受到观众的好评。

我陶醉了,为淮北的历史,更为淮北的今天

</b>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可能喜欢交通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论文 信仰民俗 家乡 论文 服饰民俗 家乡风情 民俗文化旅游第五章 交通民俗`61页免费第五讲 交通民俗14页免费第二章:交通民俗65页2财富值5交通民俗旅游演示文稿14页免费第5章 交通民俗15页免费更多与“交通民俗”相关的文档>></b>�0�8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分享到微博赢好礼2 财富值加入阅读会员!获取下载券/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65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2024-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