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是个什么厂 它的权力究竟有多大

明朝的东厂是个什么厂 它的权力究竟有多大,第1张

提到东厂,大家会不会首先想到的是这样。

没错,东厂是明朝宦官机构,主要职能是侦查缉拿不法分子,威胁皇权的异端分子,是个直属于皇帝的特勤机构,素来以跋扈闻名。东厂跋扈到什么程度呢?他们有不经任何手续抓人,乃至杀人的特许权。东厂最跋扈的时代是魏忠贤掌权那会儿,目不识丁的东厂提督魏忠贤,还兼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诏书都是“朕与厂臣”并称。九千岁当道,东厂番役横行,东厂的逮捕不需要任何理由,更不需要任何的司法审判,便可直接动用私刑,以致当时人人自危,更不敢妄加议论朝政。

这个让朝野战栗的恐怖组织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利用宦官侦查官民动态,始自永乐爷朱棣。《《明史宦官传一》云:“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成祖皇帝朱棣

永乐皇帝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侄儿手中抢来的,他知道得位不正,必然难以服众,他对臣僚是不信任的,他的疑心病和变态般的焦虑,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太祖皇帝朱元璋。所以,“永乐中,尽戮建文诸臣,怀疑不自安,始设东厂,主刺奸。”

独裁者,都需要秘密警察!具体而言,“永乐十八年,置东厂,命中官剌事。”所谓中官,就是宦官,太监也!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

宦官当特工,并非大明朝祖制,仁宗、宣宗、英宗正统年间,东厂的权力都不是很大。不要说王振,王振权力大,不是因为他管东厂,而是因为他是文化型宦官,管着司礼监。

到了景帝朱祁钰临危称帝之后,才开始重用东厂,而且逐渐显露出让东厂领导锦衣卫的意思。

英宗朱祁镇在被幽禁七年之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九五。经历过人生大变故的朱祁镇更加倚任锦衣卫侦缉官民,“以为慑服雄奸之具”。朱祁镇非但不倚重东厂太监刺探百官,反而利用锦衣卫刺探宦官。锦衣卫之威风再度雄起!锦衣卫对东厂形成了强势压迫,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导致了“夺门”功臣、太监曹吉祥的谋反。

英宗朱祁镇驾崩之后,他的儿子宪宗朱见深一反其父做法,重用东厂宦官,其权力与日俱增!

依赖秘密警察治国的大明王朝最终国运如何?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亲自设立,设立时间是1420年。东厂的成员来自于锦衣卫,由皇帝信任的宦官担任首领,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直接掌握在皇帝手里。东厂存在的时间很长,一直到明朝灭亡才消失。

朱棣

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当时打开德化门迎接李自成大军的,便是末任东厂首领、司礼监太监王德化。李自成大军从正阳门进入皇宫后,内阁首辅魏藻德、兵部尚书张缙彦率领文武百官表贺迎接,上笺劝进。王德化见了,破口大骂:“误国贼,天子何在?汝辈来此何干!”王德化还冲上去殴打他们,大家都觉得很痛快。

屈指一算,东厂一共存在了224年之久。

西厂是明宪宗朱见深设立的,设立时间是1477年。西厂与东厂一样,成员全部从锦衣卫中抽调,人数还多于东厂。西厂的首领依然由宦官担任。

朱见深

不过,西厂的寿命很短,只存在了短短5年,就在1482年被撤销。1506年,西厂得以恢复,1510年,西厂再次被关闭,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西厂两次设立,总共存在了9年,堪称寿命短暂。

二、它们的职责权限不同

先看东厂。

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赶走了建文帝后,自己取而代之。朱棣对建文帝留下的一帮大臣并不信任,也没有得到这些大臣的支持,需要一个机构来监督文武百官。

影视剧里的东厂太监

其实,在这之前明朝已经有了一个类似的组织,叫锦衣卫。朱棣认为,锦衣卫设立在皇宫之外,由大臣统领,不便于自己的掌控,便决定在皇宫附近设立一个新的机构。新的机构办公地点位于东华门附近,人们便称之为东厂。

东厂的主要功能,一是监视文武百官;二是在朝廷会审重大案件时派人听审;三是经过皇帝授权后对较高级别的文武百官进行逮捕、审讯,对于较低级别的文武百官则有权直接逮捕审讯。

由于东厂的首领均为皇帝信任的太监,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因此东厂权力很大,甚至还有自己的监狱,在京城内外属于横着走的角色,连锦衣卫的官员见了他们,都要下跪。

再看西厂。

很多人不理解,明朝有了锦衣卫,还有了东厂,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还要设立西厂?

西厂太监首领汪直

原来,明朝发展到中期阶段时,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内阁、宦官之间争权夺利。朱见深为了巩固皇权,对内阁和太监的动向都掌控于手里,便设立了一个新的监视机构,这个机构位于皇城以西的灵境胡同附近,人称西厂。

西厂的第一任首领是汪直。汪直利用朱见深对自己的信任,极度扩充人员,在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数量是东厂的两倍。西厂同样拥有逮捕、审讯的权力。汪直为了立功,派出人员四处办案,捕风捉影办案,弄得京城内外人心惶惶。一时之间,西厂的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如果西厂和东厂办理同一个案件,东厂的人是必须退避三舍的。

大醉侠

  米问天(原名大悲)与楚青阳(原名万心,这家伙就是阉了的那个。。。)原本同是明惠帝之子,却因幼时惠帝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叛变而骨肉分离。米问天被惠帝手下的护卫救走,而楚青阳则不幸落入仇敌楚公公之手,并因此认贼作父。

  多年后的一天,米问天在山寨中长大成人,并顺利通过成人礼测试而成为山寨勇士;而楚青阳却在东厂度过自己的二十岁生日,并在生日宴会上结识了富家女白羽彤。米问天、楚青阳两兄弟,一个在重义气的山寨中长大,一个在重权势的东厂长大,个性截然不同。不过因年幼时惠帝让两人分别吞下既可长生、又可增加功力的极阴水龙珠、极阳火龙珠,多年来两人不得不承担着极寒与极热所带来的痛苦。当米问天、楚青阳在二十岁上偶遇时,因骨血相连,并因体内的水、火龙珠作怪而相互吸引。两人互相欣赏,进而结为“异姓兄弟”。

  不久,在双方家庭的撮合下,楚青阳与富家女白羽彤定亲。却不料白羽彤因个性反骨,厌恶东厂势力而化名江湖侠盗“金燕子”四处行侠仗义,专与东厂作对。当白羽彤遇到米问天时,不禁为其坦率的个性所倾倒,并由此种下情种。

  因缘际会,米问天与白羽彤远离京城,成为江湖上远近闻名的义侠“大醉侠”与“金燕子”。而楚青阳则在后来取代楚公公,成为东厂新厂公,更成为江湖上第一大帮“光明教”的教主,其权势足以左右江湖及朝政。这三人因此在感情上纠葛,在身份上互相敌对、仇视。尤其当楚青阳得知米问天同是惠帝之子,而白羽彤所爱的人始终是米问天时,他不惜用尽各种手段欺骗亲兄弟,并试图夺取其腹中水龙珠,希望水龙珠能与自己腹中火龙珠结合而长生不老,并练成天下第一的功夫。

  “大醉侠”米问天面对亲兄弟楚青阳一波又一波卷起的风暴,他们的对立也由感情一路蔓延到江湖、社稷……

太监代代有,明朝特别多。大家发现没有,无论是正史,小说,还是影视作品,好像明朝的太监都很厉害,从郑和开始,到王振,再到冯保,最后达到顶峰的魏忠贤,把持朝政,权侵朝野。还有大家耳熟能详,臭名昭著的机构——东厂,感觉整个明朝有三分之一的舞台都交给太监了。

正史放一边,咱们先聊点有趣的,说说影视剧中太监的形象,这一半要拜金庸老先生所赐,一部绝世武功秘籍《葵花宝典》让无数心怀不正的人趋之若鹜,这部武功秘籍出自小说《笑傲江湖》,里面有个一等一的高手——东方不败。练就《葵花宝典》,天下无敌。

《葵花宝典》据说是前朝太监所创。因为是太监,身体有残缺,所以传下这样一句话,“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人要对自己狠一点,有失必有得,狠心割一刀,换得绝世武功,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不自宫先试着练练看的,说不定只是为了神秘,或者作者有意提高入门难度而故意设的卡,说不定在秘籍的最后一页上写着“练就此功,无需自宫”呢。因为有前人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明朝的太监们奉为经典,个个都武艺高强。

然后说说人们观影或看小说心理,人们想看的戏剧冲突,是正邪之战,最后正义打败邪恶,人们就觉得过瘾。明朝的政局太适合这样的故事了,它有天生对立的两派,或者说三派,文官集团,东厂太监,还有一个神秘的组织——锦衣卫。其实锦衣卫的职责跟东厂差不多,都是监视官员的,但在影视剧中,赋予了他们新的形象。

作者导演很好的把握了人们的心理,在影视剧中,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情节,东厂代表邪恶,他们都不是人,鱼肉百姓,残害忠良;锦衣卫代表正义,识大体,明大义,站出来斗争。前期往往被东厂暗算,经过生死挣扎后获得胜利,而且都是惨胜,邪不胜正!观众看了过瘾,这才买账。

明朝的官制天然就适合做剧本,东厂是太监,由于太监的自身缺陷,导致心理变态,做出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在情理之中,所以导演就安排东厂的太监永远是反面角色,观众们心里也乐于接受。再看看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又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多帅呀。导演也专门找张震,李东学这些长的帅的演员出演,观众们看后自然欢喜。

以上是戏说,下面说说历史上明朝为什么太监如此猖狂。首先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他武装夺权,在起兵伊始,了解朝廷情况,多半是通过太监,他对太监许以重利,换得情报。夺权后,因为都是前朝大臣,人心不服,而且他爹朱元璋又不设丞相,朱棣视太监为亲信,一人忙不过来,便让一些太监帮忙,太监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参政了。

为了监视百官,稳固统治,明成祖朱棣恢复了锦衣卫制度,同时设立东厂,让太监名正言顺的干预政事,从这时起,锦衣卫和东厂便开始了开始争斗。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但如果只是些没文化的太监,最多整整人,坏坏事,还不至于破坏朝政,但一个皇帝打破了这一禁忌。

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教太监们读书认字,打破了太监参与朝政的最后一层界线,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从此,宦官成了明朝政局的支柱之一,成了政坛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监干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的皇帝普遍都懒,而且没有丞相协同皇帝处理政事,朱元璋朱棣是劳模,一人尚可应付过来,但后代们就不行了,出现内阁,那些都是饱学之士,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皇帝为了牵制内阁,或者为了偷懒,给予了太监极大的权利,权利最大的是两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一个代皇帝批阅,一个代皇帝盖章,太监的地位达到顶峰。

所以,真实历史上明朝的太监就非常牛逼,而且有内阁,锦衣卫作为对立面,上演了一出出好戏,这也就是编剧导演们钟爱明朝太监的原因之一。当然,太监怀有绝世武功应该是不太可能的,毕竟那一刀下去,雄性激素掉了不少,练武还是要有阳刚之气的。

1东厂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2西厂与内行厂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就是那个连中三元的人才)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东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最后谈一个题外话:皇帝与宦官的关系。大家一定对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实从广义上讲,宦官这个群体也可以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阶层所不具备的优点: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

其次,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阶层,往往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有时不太买皇帝的帐。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可以胜任,也不会向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

最后,宦官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后妃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明史》卷九十五《志第七十一•刑法三》指出:

东厂的设立,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锦衣卫大狱,明太祖朱元璋时,就曾经使用过。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锦衣卫大狱被朱元璋禁止了。

重新启用锦衣卫大狱,也是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的。

姑且不说别的,仅就朱棣设立东厂、复用锦衣卫大狱二事,就可以简单看出朱棣的一些端倪。这些端倪,不需要用史迹一一来证明,仅凭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

一、朱棣虽然做了皇帝,但是,无论出于什么理由,他的帝位都是从自己的侄子手中抢夺过来的。在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中,这种抢夺,既不具备正当性,也是不光彩的。即便是朱棣可以把江山坐得风生水起,但是,因为程序的不合规、不合制,就是他人不说,朱棣自己内里多少也还是会不安、多少也还是会心虚的。

二、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无论他做什么,大家都会记着,他的江山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在君臣父子伦理的社会中,这种道德的恶是无法洗刷的。所以,那些维护程序与制度者,永远都视朱棣为盗贼。另一方面,朱棣可以抢别人的位子,别人也就可以依样画瓢,抢夺朱棣的位子,这是朱棣内心会担忧思虑的。

三、统治之中夹杂了程序不正当、破坏共识、践踏制度的行为之后,掌权者往往会寝食难安。寝食难安之后,就会采用极端、集权、黑暗、卑劣的手段与措施,对其心中猜疑的各种风声烛影的行为、事件进行压制。朱棣设立东厂、复用锦衣卫大狱,其间,就有如此这般的因素在。

四、在靖难之前,无论朱棣的处境是多么地艰难,是多么地让人同情;靖难之后,那些始终维护朱元璋、朱允炆(建文帝)的朝臣与子民,都会认为,朱棣就是私欲、就是夺权、就是狼子野心。这种对朱棣的印象,在靖难之后,是永远都很难改变的。

设立东厂、复用锦衣卫大狱,并不是两个单独的事件。其实,在朱棣的掌控之中,东厂与锦衣卫是相倚并存的。故而,在说到这二者时,还常常并称为“厂卫”。

起初,朱棣打算在北平起事的时候,为了刺探宫中(南京)的事情,他就想办法把建文帝的左右收买,作为自己的耳目。

有此背景,在朱棣即位以后,他就专门倚赖宦官。

当时,东厂就设立在东安门北(时在南京),任命宠爱的小人指挥监督。东厂的主要作用和职责,是暗中搜寻查访图谋叛逆、妖言惑众(所谓煽动舆论)的所谓大奸大恶。

这个时候,锦衣卫还没有那么强势。

东厂与锦衣卫均权分势,已经是迁都北平以后的事了。

但是,迁都之前,在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门达等人大为幸进、先后执掌锦衣卫的时候,东厂的权势已经稍逊予锦衣卫了。

说到纪纲、门达,可参见《明史》。

《明史》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传》首列纪纲、门达二人。

这里,就将纪纲其人其事,按照明史《纪纲传》,做一详细的叙述:

纪纲,临邑人(今属山东德州),曾为诸生,也算是读书人了。

燕王朱棣起兵夺权的时候,兵过临邑,纪纲在朱棣的马前叩头,请求为其效力。朱棣与纪纲谈话之后,很是喜欢他,便收纳了他。

纪纲擅长骑马射箭,其为人谄媚逢迎、诡诈狡黠、善于挖掘钩探他人的内心意图与思想动向。

朱棣非常宠幸纪纲,等到即位之后,他便擢升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命其掌管亲军、统理诏狱。

所谓诏狱,主要指九卿、郡守一级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方能系狱的案子,也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刑狱。诏狱之意,即为此刑狱之案犯,均由皇帝亲自下诏定罪。

朱棣登基后,都御史陈瑛诛灭建文帝时期的忠臣数十族,亲属牵连被杀者达数万人。

有此先例,纪纲便深知朱棣的用心。于是,他广布校尉,每天刺探臣民阴事,汇报给皇上。朱棣将一切事件全权交付纪纲处理,纪纲便对相关人等痛加诬陷和诋毁。

朱棣认为纪纲忠诚,视其为自己的肺腑,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仍执掌锦衣卫。

纪纲任用指挥庄敬、袁江,千户王谦、李春等人为其羽翼,诬陷并逮捕浙江都察使周新,致其死命。

皇上看不顺眼、或者痛恨的宦官与武臣,全都交由纪纲定其罪行。纪纲常将这些人带到家中,先安排他们洗沐,又招待他们饮食,还会假惺惺对他们说:见到皇上,我一定会请求他宽宥你们的过失。等到将这些人的金银财帛诱取净尽后,纪纲就会立刻把他们押到闹市诛杀。

纪纲多次指使家人伪造诏书,带去各地盐场,前后勒取食盐四百余万斤。返回时,还再称有诏,又夺用官船二十艘、牛车四百辆,载盐入其私宅,不予运费报酬。

纪纲曾陷害大商数十家,榨尽他们的资财后,才肯罢休。

诈取交趾使者的珍奇;侵夺官民的田宅;皆是纪纲的作为。

抄没原晋王、吴王的家时,纪纲曾私下隐匿并吞没金银财宝无数。抄没时,得到王的冠服,纪纲还自己穿戴,并置酒高坐,命优童奏乐,向其敬酒,欢呼万岁。

纪纲曾想买一位女道士做小妾,不想,那位女道士被都督薛禄先弄去了。后来,纪纲在大内碰到薛禄,就殴打薛禄,薛禄的头被打裂,几乎致死。

因都指挥哑失帖木不给自己让道,纪纲愤怒痛恨,他便诬陷哑失帖木冒功领赏,后将其捶打而死。

纪纲还阉割良家子弟数百人,充当自己的左右侍从。

皇上下诏选妃嫔,察看考核通过后,命令她们暂时出宫,等到了年龄之后,再行送入宫中。其间,纪纲却将其中最优秀的入选人员纳为自己的小妾。

原吴中大富豪沈万三,明太祖洪武年间被抄没,但是,抄没时遗漏的资财还很多。沈万山的儿子沈文度匍伏拜见纪纲,向其进献黄金和龙角、龙文被、奇宝异锦,希望能成为纪纲的门下,以便岁时供奉。纪纲就令沈文度为自己求索吴中美女。此后,沈文度还倚仗纪纲的权势,搜刮民财民物,并与纪纲五五分赃。

纪纲蓄养众多的亡命之徒,私下制造的刀甲弓弩数以万计。

端午节时,皇上去射柳,纪纲嘱咐镇抚使庞瑛说:

“我故意射不中,你去折下柳枝。鼓噪说是射中了,试一试众人的心意如何。”

庞瑛照纪纲的话去做,竟然没有人敢出来纠正。

于是,纪刚高兴地说:

“已没有什么能难住我了。”

于是,纪纲便开始图谋不轨。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七月,仇恨纪纲的内侍揭发了他的罪状。皇上命给事中、御史在朝堂之上弹劾纪纲。随后,将纪纲交由都察院审理治罪。按查之后,纪纲确有举报弹劾的那些罪状。定案后,即日将纪纲押到闹市,施以磔刑(即凌迟处死: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纪纲的家属,不分老少全部遣去戍边;并开列纪纲的罪状,颁示天下。纪纲的党羽庄敬、袁江、王谦、李春、庞瑛等人,或诛杀或发遣边地,处罚不等。

这是很完整,也很典型的锦衣卫指挥使(明代特务头子)的事迹与人生,其间字里文外的种种意涵,无须赘述,读罢皆可了然于心。

门达,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年间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他性格机警沉鸷,夺门之变中有功,后掌锦衣卫,所为之事,与纪纲相类。终被逮捕治罪,判处斩刑,关进狱中。明宪宗(朱见深)宽恕其罪,发其往广西南丹卫充军,死于其地。

到了明宪宗时期,东厂由宦官尚铭掌领。

或嫌东厂处事不足,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另外设立西厂,以监听打探事情,并命令宦官汪直督管。汪直所率西厂的随从卫队人数,是东厂的一倍。

西厂侦查打探的范围,从明朝的京师遍及天下各处,四面八方,无所不及,即便是王府,也不能豁免。

西厂设立之后,在汪直的统领下,数兴大狱,权焰超出东厂之上。很快,西厂就被大学士商辂、万安、刘珝、刘吉劾奏;之后,大臣跟进上疏,劾奏西厂。为此,朱见深虽然愤怒,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罢止了西厂。

没过多久,本是奸佞之徒、九年秩满仍不得升迁的御史戴缙,暗窥皇帝意旨,盛称汪直功勋卓著。

于是,朱见深又下诏,复开西厂。

汪直前后掌领西厂六年,被冤死者接连不断。

这一时期,西厂的权势,也远在锦衣卫之上。

正赶上汪直多次外出边地监军,大学士万安就向朱见深上疏,大体说是:

太宗(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虽已命锦衣卫缉查侦访隐匿之情,但仍然担心外官徇情枉法,所以,又设立了东厂,让内臣(宦官)提督。东厂设立至今,行之已有五六十年之久,其行事大都有一定的规制。之前,因为妖狐夜间出没,致使人心惶恐,圣上忧虑,才添设了西厂,特命汪直掌领,以备不虞。西厂之设,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是为了慰安人心。现在,汪直镇守大同,京中官民众口一词,都认为应当革除西厂,希望圣上恩准,革罢西厂,西厂官校,安排各回原锦衣卫处。

朱见深同意。

此后,西厂的事务,全都归东厂,由宦官尚铭专掌其事。没多久,尚铭也被罢黜了。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员外郎张伦曾上请废除东厂,朝廷未予回复处理。

明孝宗比较仁厚,所以,东厂与锦衣卫不敢恣肆横行,掌管东厂的罗祥、杨鹏,仅仅奉职而已。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宦官刘谨谗毁东厂太监王岳,王岳被杀,东厂遂由“八虎”之一的宦官丘聚执掌。

接着,朱厚照又恢复设立西厂,任命“八虎”之一的宦官谷大用领衔。

丘聚、谷大用都是刘谨的同党。

所谓“八虎”,即刘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八位宦官。

此次东厂、西厂同时并存之后,就互相竞争,刺探搜事,派出的逻卒,遍布四方。

南康(今属江西赣州)吴登显等以竞渡龙州戏乐,竟然被杀死抄家。

远州僻壤的士民,看见鲜衣怒马、操京师言语者,避之唯恐不及。

官员闻风,秘密对其进行贿赂。

在这种情势氛围之下,无赖泼皮乘机为奸,天下人皆重足而立,不敢迈步,暗里恐惧愤恨而已。

此时,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也是刘谨的至交故旧。

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全都在刘谨的掌控之中,厂卫的权势也有合一之势。

此外,刘瑾又改惜薪司的外薪厂为办事厂,荣府的旧仓地为内办事厂,亲自统领。京师称此为内行厂,即便是东厂、西厂也全在内行厂的伺察范围之中,这就更加酷烈了。

并且,自此创立成例:

凡被侦查入罪者,罪无轻重,全都施以杖刑,永远戍边;或者枷项发遣。刑枷重达一百五十斤,没几天,入罪者便会被折磨致死。

尚宝卿顾璿、副使姚祥、工部郎张玮、御史王时中等人全不能幸免,被迫害濒死,然后谪戍边地。

御史柴文显、汪澄因为微罪,甚至被凌迟处死。

官吏军民非法而被迫害致死者数千人。

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谨被判凌迟处死。八月,刘瑾被施行凌迟,刑3357刀,分三天完刑。

随后,西厂、内行厂全都革除,只有东厂仍然留存如故,并由张锐统领。

张锐与锦衣卫指挥使钱宁共同以缉事为由,恣肆罗织,厂卫之称由此而名声大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东厂由宦官芮景贤执掌,他任用千户陶淳,做了很多诬陷谗害的事情。

给事中刘最上章劾奏,被贬谪为广德(今属安徽宣城)州判;御史黄德用奉命出使;其间,他们碰巧遇到一位叫颜如环的人同行。颜如环用**包袱包裹行装。芮景贤立即上奏,这些人全部被逮押下狱,刘最等定罪编戍,各有差别。给事中刘济上疏,言道:

“刘最的罪刑还不至于戍边。况且,他被缉拿执押于宦寺之门,锻炼敲打于武夫之手,裁决于内官所降之旨,如此,如何向天下公示?”

刘济上疏之后,朝廷没有予以处理。

这一时期,全部罢除了天下的镇守太监。但是,守旧顽固的大臣仍然拘泥于旧有的惯例,说是东厂乃祖宗所设,是不可以废除的。这些人哪里知道,东厂的设立,并不是明太祖的定制。

不过,朱厚熜驾驭中官严格,宦官都不敢太过恣肆。

这个时候,东厂宦官的权势远不及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权势。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冯保以司礼太监兼管东厂。

此时,冯保在东上北门之北建厂,称之为内厂;称初建者为外厂。

冯保与张居正兴起王大臣之狱,意欲除掉高拱全族。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极力加持,高拱才得以无罪。

由此可见,此时的锦衣卫并不大附会东厂。

万历中叶以后,朝廷的矿监税使常常外出为害,而东厂的主事宦官张诚、孙暹、陈矩等,都较为恬静。其中,陈矩曾主持审理妖书案件,其间,他并未株连滥杀,时人还颇为称许。

这个时候,皇帝也无意刻核,所以,动用刑罚较为稀少,以至东厂、锦衣卫的大狱之中都长出青草来。

等到了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时,魏忠贤以秉笔太监统领东厂,任用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镇抚许显纯之徒,专以苛酷残虐钳制中外,至此,东厂、锦衣卫的毒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关于这一时期厂卫的残毒,此处不赘。

下面,简单说说东厂的专称词汇、组织方式、行事过程及相关后续情况等。

凡是中官(太监)执掌司礼监大印者,其属下称之为“宗主”;中官统领东厂者,其属下称之为“督主”。

东厂的下属没有专任官员,其所属的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也被称之为“贴刑”。贴刑都是锦衣卫的官员。

东厂的隶役,全都是从锦衣卫那里提调借取的,以那些最轻黠獧巧者拨充。

役长称之为“档头”,他们所戴帽子上面尖锐,穿着青素[衤旋]褶,腰系小绦,足蹬白皮靴,专门负责侦伺探察。

档头手下有番子数人为“干事”。京师之中的亡命之徒,骗财之贼、挟仇之盗,都把干事看作是自己窟穴。

干事发现一件阴事,会通过组织秘密告知档头,档头视事件大小,先给干事一定数量的钱财。

干事所告之事称之为“起数”。

付给干事之钱财称之为“买起数”。

接到告发事件之后,档头会帅领番子前往犯事的人家。去到人家之后,左右而坐,称之为“打桩”。

随即,番子会突入执押审讯被告发者。

没有左证符牒,贿赂其一定数量的钱财之后,他们会径自离去。

其间,若少不如意,就会棍棒刑杖相加,称之为“乾(同干)醡酒”,也称作“搬罾儿”。所施的刑法,比官刑要痛楚十倍。

处置过程中,他们还会授意被告发者,使其牵连攀扯出有力人士,这样,有力人士如果给他们足够的金银,那么,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如果吝惜钱财,不能满足他们,或者,所给的钱财数量不够,那么,他们就会马上汇报给皇上,被告发者就会被下入镇抚司的大狱。入了镇抚司的大狱,立死无疑。

农历每月的初一,东厂的隶役数百人,在庭中抽签,然后,按照所抽中的签,分散到不同的官府,挖掘侦探阴事。

他们监视中府诸处会审大狱、北镇抚司考讯重犯称之为“听记”。

他们在其他官府及各城门访缉称之为“坐记”。

某官做了某事,某城门捉了某奸,胥吏书写告知坐记者、上呈东西厂称之为 “打事件”。

需要打事件,就到东华门,即使夤夜时分,也要投进门隙以送入,即刻屏退左右呈达皇帝。

故而,事无大小,皇帝全都得听闻。

当时,一些人家里米盐猥琐之事,都会被告入,在宫中或传为笑谑之料。

此时,上下惴惴不安,没有不畏惧打事件者。

锦衣卫的行事方法也和东厂、西厂相似。但是,锦衣卫的接到的事件,必须具疏上呈,才能达到皇帝处。因而,锦衣卫的权势远不及东西厂。

据说,曾经有四个人夜间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人酒酣,遂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人不敢出声。那人还没骂完,番子就逮押四人到魏忠贤处,马上凌迟处死谩骂者,而以钱财慰劳另外三人。三人吓得魂飞魄丧,动都不敢动。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之后,魏忠贤伏诛。

随后,宦官王体乾、王永祚、郑之惠、李承芳、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王化民、齐本正等相继统领东厂,大明王朝的告密之风,未曾稍息。

王之心、曹化淳因缉奸叙功,还荫护其弟侄等人做了锦衣卫百户。

王德化及东厂理刑吴道正等侦探阁臣薛国观的阴事,致薛国观死。

此时,锦衣卫指挥使震慑于东厂威势已久,大抵都是俯首摇尾,为其所用。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御史杨仁愿上疏言道:

“高皇帝(指朱元璋)设立官制,并没有所谓的缉事衙门。臣下如有不法,则由言官直接纠责,并无暗地告诘之事。后来,为了肃清辇毂,才建立东厂。臣待罪南城时,所阅览的词讼,多是因“假番”而进行诉冤。所谓‘假番’,即假称东厂。假称东厂,就可以为害如此、造成冤狱,更何况是真正的东厂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全都是由长期累积的威势所造成的。所谓长期累积的威势,就是东厂考核奖励提拔的办法,是以上报事件的数量多寡为标准。为了获赏升进,番役门就常常悬赏高价来买取事件。为了钱财,受买者以至于诱人做奸盗之事,然后再出卖被引诱者,番役不问其人所自何来、消息所来何自,而引诱者收钱之后,坦然离去。另外,还有怀挟私忿者自首告发,诬陷仇视者以重罪,一般而言,怀挟私忿者没有不得逞其志的。伏愿皇上放宽对东厂办理事件数量的苛求,这样,东厂番役为奖赏提拔而追求事件数量的情况就会趋缓,趋缓之后,买事件与卖事件者均可止息,这样,长期累积的威势或可稍轻。”

后来,杨仁愿又切言,锦衣卫校尉不应当由东厂派遣。

朱由检为此谕示东厂,要求东厂所缉案件,仅限谋逆**,其他作奸犯科的事,自可由有司处置,不宜缉办,并且对在东厂任事的凶横贪财的锦衣校尉进行申诫。

但是,朱由检后来更加倚恃东厂、锦衣卫,直至明朝亡国才停止。

(本篇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56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0
下一篇2024-0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