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猿人洞穴遗址的人文历史

金牛山猿人洞穴遗址的人文历史,第1张

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考古专家郭大顺介绍,金牛猿人化石的发现得益于1974年5月辽宁省营口市博物馆的文物普查。当时,营口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金牛山开山挖石,一位老农拿来一块石头给市博物馆的崔德文看,崔德文一下子怔住了,他如获至宝地大声说:这正是我们要找的动物化石!

他顺藤摸瓜,一次发现了4处动物化石地层。这年秋天,由辽宁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金牛山的两个地点进行了3次发掘。1978年,市博物馆又单独进行了第4次发掘。4次发掘共发现石器30余种,肿骨鹿、剑齿虎、变种狼等哺乳动物化石和爬行类、鸟类化石87种近千件,以及烧灰、烧骨遗址等。经省考古工作者认定,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

发表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的金牛山发掘信息,引起了在北京大学执教30多年的吕遵谔教授的注意。他正想为他的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实习地点,便专程来到金牛山。

吕教授一踏上金牛山,便被这典型的猿人旧居深深吸引,他仔细观看了金牛山发掘资料后,当即断定金牛山洞穴堆积的性质、动物化石及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等都很像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他兴奋地说:这不就是小龙骨山吗?

经过分析,吕教授认为这里发现人类化石的可能性极大。1984年9月16日,吕遵谔和他的学生开始了金牛山正式发掘,并于10月2日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发现了一个完的猿人头骨化石,但它已破碎成数十片,而且化石很酥松。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它和石灰岩紧紧地粘在一起,想要把它取下来,实在困难得很。

事有凑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修复古器物的专家因公来沈阳,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将这个头骨取了出来。此刻,在地下沉睡了20余万年的辽河远古祖先与现代人见面了。随后,吕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又在紧贴头骨的西边发现了两个脊椎骨,在头骨东面发现了一根完整的助骨,一根尺骨和一根髋骨残块。

经研究,金牛山猿人全部材料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化石材料共有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髋骨在内54件。这些重要标本,除头骨和曾在东非发现过的一件髋骨以外,其他材料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首次发现。其中,金牛山猿人头骨化石的形态明显比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头骨为进步,而与陕西大荔发现的早期智人头骨更为接近。

郭大顺说,过去,我国发现的属于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有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河北的北京人、湖北的郧西人和郧县人、安徽的和县人、辽宁的庙后山人、山东的沂源人等。这些人类化石多是头盖骨、下颌骨和零星的牙齿、锁骨、月骨和残缺的肱骨、股骨和胫骨。像金牛山猿人化石这样丰富完整是没有的。

金牛山猿人化石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上重要成果,它除材料丰富外,最大的特点是保存较完整。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猿人的体质特征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还可以了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对研究早期人类历史有重大意义。同时,在人类学上对研究直立人(即猿人)向早期智人转变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郭大顺说,猿人怎样向智人过渡,由于过去发现的材料太少,知道的还不清楚,因此,在人类演化的关键问题上还是一个空白。金牛山猿人可能处于这个转变时期,对金牛山猿人化石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具体情况,从而填补并连接上人类学这一发展系列上的重要缺环

铜陵好玩的景点有天井湖、浮山、淡水豚自然保护区、金牛洞以及灵窦泉等。

1、天井湖

天井湖,俗称天镜湖,国家4A级景区,位于铜陵市区五松山脚下,湖面面积80公顷,以堤山自然分割为东湖、南湖和北湖,三湖水面通连,湖中有井,名日天井,湖因井得名,园以湖命名。天井湖清澈见底,波平如镜,湖中有传说“上通天,下通海”的天井奇观。

2、浮山

浮山又是一座沉睡亿年的白垩纪早期保存完好的古火山,独特的火山奇观“世界罕见,亚洲唯一”,36岩,72洞,洞幽壑奇,峰峦叠嶂,美不胜收。

3、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是以滩涂湿地为主的内陆淡水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前身为1993年建成的铜陵白鱀豚养护场。

4、金牛洞

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位于铜陵县新桥乡凤凰村,距市区30作公里。铜陵金牛洞古采铜遗址遗存丰富,场面壮观。

5、灵窦泉

灵窦泉,位于铜陵县顺安镇鸣湖村(新桥镇大明村)境内。又称“万世海眼泉”。因泉出两穴,形如蟹眼,又名“蟹眼泉”。

“金牛山人”是我国辽宁省营口市金牛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距今28万年,是辽宁营口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属早期智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化石为一个头骨、5个脊椎骨、两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女性个体,年龄为30岁至40岁之间,脑量为1390毫升。

“金牛山人”遗址并且还有大量古动物化石、烧骨、灰烬和石器。

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金牛山人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我国古人类发展的空白,为对猿人体质特征及体质演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金牛山位于营口市下辖的大石桥市西南的永安镇西田村,是一座由震旦纪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孤立山丘。

金牛山的得名,有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大山肚中有一头金牛拉着一盘金磨,日夜不停地转,金磨不住地往下流淌金豆。人们都知道,如果打开山门,财宝就会滚滚而来。

有一个贪财的人,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开金山的钥匙,打开了金牛山的大门。他不去收集地上的金豆,却卸下金牛,把金磨放在牛背上,牵着牛往外走。

快到洞口时,忽然金牛怒吼一声,跑出山洞。刹那间,洞口坍塌,财主葬身洞中。而金牛也化作了一座青山,就是金牛山。

可能那时居住在这些山洞里的人们,就是勤劳朴实的金牛山人吧!

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遗址,位于山的东南部,已发现的剑齿虎、肿骨鹿、大河狸等中、更新世动物群化石分析表明,该洞穴主要堆积时代距现在30万年至40万年间。是东北亚人类最早的活动地区。

金牛山化石不仅包括一个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5个脊椎骨、两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而且手骨、足骨、尺骨、肋骨等齐全,共有50多件。

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堆,里面有烧土、炭屑和烧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烧食之处。在灰堆旁边分布着大量的动物碎骨,其中有的骨头还可以看到人工敲砸的痕迹。

最初,曾推断金牛山人为男性,因为其头骨大而粗壮。后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骨骼表面比较光平,头骨顶结节较发育,乳房部分突出,这些特点都暗示着女性的特征。

判断男女性别的最大的根据是骨盆,女性骨盆因适应分娩的需要,与男性的骨盆存在明显的区别。金牛山人虽未发现完整的骨盆,但发现了完整的左侧髋骨,其形态和测量结果都显示出女性的特征。因此最终确定金牛山人为女性。

“金牛山人”化石中的头骨十分完整,初步观察,她既有原始的特征,也有一些接近智人的进步特征,从头骨壁的厚度小于北京猿人而大于现代人这一点判断,金牛山人是猿人与智人的过渡类型。而且脑量大于同时期的猿人。

金牛山的这位女性上颌齿弓完整,牙齿保存较全,其左右两侧第三臼齿齿尖十分尖锐,几乎没有什么磨耗,显然是刚萌出不久。现代人的第三臼齿一般是在成年期前后萌出,故又称智齿。因此这位金牛山女子应该成年不久,年龄在20岁至22岁。

这与当地传说雷公菩萨劈石救少女的神话有相似之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妖魔避藏于金牛山的一块巨石中,有时会出来到山下拦路掳掠经过的少女。后雷公菩萨知道后,将巨石劈开,击死了妖魔,并救出了几个洞内还活着的少女。

这件金牛山少女的化石,也许是被妖魔害死后埋在那里的也说不定。她身材较矮但体格十分强健,头部与猿人相似。上肢和手比现代人原始,不能像现代人那样灵活地从事各种活动。下肢虽然具备现代人的形状,能直立行走,但仍有些屈膝。

据分析,金牛山人正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中的重要缺环。虽然与北京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比北京人进步。

金牛山人使用的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除石器、骨器外,金牛山文化遗存中较重要的是发现大量烧土、烧骨和灰烬层等用火遗迹,说明当时的人类不仅会用火而且懂得控制火。

烧骨中多兔类、鼠类和鹿类的肢骨,这些动物是当时人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同时期生存的动物有剑齿虎、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和梅氏犀等。

金牛山文化的石制品用脉石英制成。石核较少,为两极石核,形制与北京人的两极石核相似。石片较多,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

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前者数量多,全部用石片制成,有单刃、复刃和半圆形3种。以一面加工为主,也有两面加工修理成刃的。双面加工的数量极少,其一侧两面都有较细的修理痕迹,另一侧只稍微加工,于两侧刃相交处修理成尖。

金牛山文化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法或类型都与北京人的相似。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

与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动物群与北京人遗址的一样,多是喜暖的,推知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硕猕猴和剑齿虎的存在,说明当时金牛山一带森林茂密、灌木丛生;而三门马和巨河狸的发现,则说明附近有过广袤的草原和开阔的水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935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