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导弹艇能够有效打击美国航母吗?

022导弹艇能够有效打击美国航母吗?,第1张

022艇可以威胁航母,但要说到有效打击恐怕还很难做到,首先022艇毕竟是艇,排水量不高远洋适航能力差,不适宜远海初级。其次,虽然022艇反舰能力强大,但是防空能力确实弱项,虽然有隐身设计,但一点被美军舰载机发现,就自身难保了。综合这022自身弱点就不能有效打击航母。但不能有效打击不代表不能威胁,在多方面共同打击的下,022还是可以保持威胁的,在空中飞豹的突袭,地面DF21的打击下,以及舰队的饱和攻击的掩护下,022还是可以打上一场海上游击战的。

米高扬(俄语:Микоян)原称米高扬-古列维奇(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是俄罗斯主要的飞机设计与制造商,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古列维奇建立,以生产米格(МиГ)战斗机而闻名,“米格”的名字正是取两位设计师阿·伊·米高扬和米·约·格列维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

2006年,俄罗斯政府宣布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雅科夫列夫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米格-15投产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给了米格-15一个极好的实战验证机会。在朝鲜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是美制F-86军刀战斗机。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优于F-86,在回转性能上面比4/3机翼的F-86差,同时高速下的稳定性以及运动性不如F-86,高速下的大幅度运动会进入失速,导致新手无法解出而必须放弃飞机。

米格-15的火力极为强悍,H-37 37毫米机炮与HC-23KM 23毫米的火力远强于F-86的六门127毫米机枪。曾有米格-15身负200余发127毫米枪弹而安全返航,而被米格-15的37毫米炮击中的F-86几乎难逃重伤或者是被击落的结果。不过这些机炮的射速较慢,加上米格-15只有较为简单的光学瞄准器,配合高速下无法稳定控制的问题,使得米格-15只能在拦截轰炸机的任务表现上较与战斗机空战上出色。

虽然韩战期间米格-15占有地利以及距离的优势,携带副油箱之下也只能停留短暂时间的F-86还是能够有效的压制米格-15的作战。与苏联政治考量的配合下,将米格-15的有效操作地区限制在所谓的米格走廊当中

。米格-21发展的时代各国努力追求高速,但米高扬吸收了二战之前米格-1/3一味追求高速导致火力贫脊的教训,将米格-21设定成为同时可以肩负类似F-104的轻型高速拦截机、又可以符合米格机传统便宜、简单、轻巧、善于缠斗的战机。

米格-21(包含仿制改良机种)可能是二十世纪产量最多的喷射战机,越战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战场,中东地区跟以色列也是频频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门战争、印巴战争也看得到米格-21的踪影。它的生涯主要对手F-4、F-5都即将全面退役,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跃在世界上。

可是,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看中米格-21巨大的生产量,纷纷替各国米格-21提出各种延寿、改良甚至性能增强的方案。除了苏联制造出口的米格-21以及东欧国家仿制的产品外,中国的米格-21走入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一是歼-7(F-7),早期是仿制苏联系统,并曾跟美国的U-2交手过,1980年代之后,采用新式航电以缠斗为主要任务的歼-7M也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评价,二是歼-8系列(F-8),歼-8-I(F-8I)看起来像是放大的米格-21,歼-8-II(F-8II)则是改成类似米格-23的进器道配置,主要作为本土防空拦截之用。F-8II在美国P-3C撞机事件中声名大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火箭技术进步弹道导弹大批装备,苏联出现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浪潮。赫鲁晓夫作为导弹派的鼎立支持者,使苏联航空飞机的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当时正在研发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1](这两种美制军机的最高速度都超过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屡次侵犯苏联领空,迫于压力,米高扬设计局于1958年主动开展了高空高速截击机的研究。苏航空工业部长杰明捷夫主动支持。1961年米格-25的原型机E-155正式研制,1964年侦察原型机E-155R-1和截击原型机E-155P-1于3月和9月上天,作为米高扬设计局创建 25 周年的一份献礼。

[编辑] 研发

米格-25 的预研工作在1958年和1959年进行(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 E-150,对米格-25 的动力装置 R-15-300 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 E-152 上天。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 R-15B-300 的第 3 架验证机 E-152M 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 原型机 E-155 的指令。

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

1963年12月米格-25 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 出厂,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 开始试飞。随后第三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3 也参加试飞。三架原型机各装两台R-15B-300发动机,并在 1965~1977年间,以 E-266 代号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 6 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和苏-27一样,米格-29的历史始于1969年,苏联获知美国空军正在进行“FX”计划(即最终形成F-15的计划)时。苏联***意识到,新的美军飞机将会对苏联现有的所有战斗机都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米格-21算是当时机动性很高的飞机,然而在航程,武装与升级潜能上有相当多的缺点。以对抗美国F-4为研发重点的米格-23飞行速度较高,也有较多的携带燃料与装备的空间,可是欠缺格斗中需要的运动性。苏联欠缺的是一款在各方面性能都相当均衡的战斗机,具有优异的运动性和高性能的航电系统。对此,俄国参谋本部发出先进战术战斗机(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的需求案,其中诸项性能要求相当高,包括高航程,优异的短场起降能力(包含使用简易机场的能力),高敏捷性,超过两马赫极速和重武装。新飞机的空气动力设计交由苏联空气动力研究所(TsAGI)负责,成果与苏霍伊飞机公司一同分享。

德国空军的米格-29与美国空军的F-16在天空飞翔然而,苏联认为先进战术战斗机的价格会太昂贵,生产数量将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1971年将这个计划拆成两个计划,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Tyazholyi 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 TPFI)和轻型先进战术战斗机(Legkiy 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 LPFI)。在同时期,美国空军也进行类似的规划,推出轻型战斗机(Lightweight Fighter)的计划和F-16 战隼以及YF-17。重型战机的计划依旧由苏霍伊负责,轻型战机的计划则交由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苏-27 侧卫即是前者的成果。后者在1974年提出9号(Product 9)计划案,也就是米格-29A,并在1977年10月6日首飞。美国侦查卫星在同年11月发现原型机,由于原型机是在拉明斯基镇(Ramenskoye)附近进的朱科夫斯基(Zhukovsky)试飞场被发现,于是给予白羊座-L(Ram-L)的代号。早期西方推测白羊座-L的外型类似YF-17,并配备具有后燃器的R-25涡轮喷射发动机

米格-29UB于1988 法恩堡航空展尽管两架原型机的坠毁造成了计划延迟,1983年,米格-29B量产机仍然在库宾卡基地开始了操作评估。该项评估于隔年完成,并于同年开始交机。由于北约未能知悉其预量产型米格-29A的存在,故该机被北约命名为"支点A"。降级改装后的米格-29B被以"米格-29B 9-12A"的型号大量出口给华约国家 (出口非华约国家者则编号为"米格-29B 9-12B")。这些飞机,一共生产了840架,相较于苏联版本米格-29B,它们的功能多有降低且不具备核武投射能力。1986年7月,苏联以一队米格-29访问芬兰。直到这时,米格-29才正式公诸于西方大众。1988年9月,苏联曾以两架米格-29参加英国法茵堡航空展。一总说来,西方观察家对其机动性能印象深刻,但发动机排烟过于明显则是其重大缺点。

波兰空军的米格-29米格-29的海外用户包括了阿尔及利亚、孟加拉、保加利亚、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厄立特里亚、东德、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缅甸、北朝鲜、秘鲁、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叙利亚与也门。另外,苏联解体时,白俄罗斯、哈萨克、摩达维亚、土库曼、乌克兰、乌兹别克等前加盟共和国亦自前苏联空军分得了大批数量。这些飞机状况不一,其中许多至今仍在其新用户的手中服役。

苏联精确的区分各种版本的米格-29,即使只有电子设备的改良,然而米高杨推出的多种米格-29,例如舰载机种米格-29K,都不曾进入量产阶段。在前苏联时期,由于米高杨设计局相对于竞争对手苏霍,明显的缺乏政治影响力,造成在开发米格-29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许多更先进的型号仍在争取出口许可,而升级苏联旧型的米格-29订单也还在争取中。新型机种如米格-29SMT和米格-29M1/M2的开发也才起步。舰载机种米格-29K的发展因为印度海军航空军舰维克拉姆帝亚(Vikramaditya)号(前苏联海军高希可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Gorshkov))的需求得以恢复。原本米格-29K是设计供给库兹涅索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Kuznetsov)使用,但后来却使用较大型的侧卫-D。

虽然非正式的名称十分普及,但苏联官方并没有给予米格-29一个正式的名称。苏联机师创造了北约对米格-29的称号—支点。这个称呼跟本身这架飞机的设计用途相差不少,但“支点” 这个称呼已在俄军普及。这个称号跟“逆火”、“大意(Careless)”形成颇大的对比(逆火—Tu-22M,大意—Tu-154)。

MiG-25 '狐蝠',的高空高速高爬升率已经引起西方国家极大惊恐 但是依然有缺点例如高速下机动力不足和低空时性能低落,还有涡轮喷射发动机 吃油量太大导致超音速作战时程太短 MiG-25 虽然极速到28马赫,但飞行员只准操作到25马赫以保护引擎 如果完全使用MiG-25的理论极速32马赫;引擎可能毁掉

MiG-25的雷达功率十分强大,可以完全突破敌机电子干扰反制(ECM)能力 甚至曾有说法指出其雷达功率大到能将百来米外的野兔烤熟该雷达系统使用真空管, 许多西方观察家不解,但是后来还是逐步了解了苏联的用意,因为真空管对于核爆的电磁波有较强抵抗力然而他还是多半用于侦搜管制胜于拦截用途,直到1970年代中期其后继升级版本(也就是MIG-31)开始研发

Mig31驾驶舱

Mig31机轮灯MiG-25后继者研发代号为 Ye-155MP (俄文:Е-155МП) 原型机1975/9/16首飞 虽然外观类似MiG-25 但是有更长的机身以容纳雷达武器官,和许多重大新设计 苏联工厂当初局限MiG-25使用80%镍材质打造 而Ye-155MP 的钛材质增加一倍成16% 铝更增加三倍为33% 使得机身重量大为减低更加强在低空的超音速性能、耗油量减低、推力更强的涡轮扇叶发动机引擎流通量

另一重大研发是上下视雷达能力(锁定高于低于飞机的目标), 并能多目标追踪 使得苏联可以拦截西方国家的长程入侵行动 也使得防卫政策从地面控制拦截(GCI)延伸为空中自主拦截,飞行员有更大的主导能力,像是在空中飞的管制中心

类似MiG-25前辈,MiG-31早期也丢出大量假讯息以隐藏真正设计 因为驾驶员Viktor Belenko于1976年驾机叛逃日本,所以西方国家从他的MiG-25P上取得大量参数 Belenko也透露给西方国家将有"超级狐蝠"问世;具有双座式且可以拦截低空巡航导弹 基于他的证词,新型拦截机进气口将比MiG-23还小,但是后来证明MiG-31并不是这样设计(至少量产型不是)测试期间MiG-31在Ramenskoye镇附近的Zhukovsky飞行测试中心被西方侦察卫星拍到 图像显出一架类似可变翼的拦截机;北约取名为"Ram-K"然而多年后才知该架是Su-27,与Mig-31无关

MiG-31系列于1979量产, 1982服役苏联防空署(PVO) 首次被拍到是1985年挪威飞行员于巴伦支海拍到

MiG-31 可以实行多种长程任务 苏联解体后,保养费用大减, 许多联队不能维修飞机 1996年只有 20%飞机可以使用;但是到了2006年,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好转,俄军已经可以支撑75%的MiG-31在使用状态

总计500架 MiG-31被生产出来,大约370架 [1] 还在俄罗斯服役,另有30架在哈萨克 许多MiG-31经过升级,例如MiG-31BM的多用途航电升级新的多模式雷达,手不离杆控制器,液晶(LCD)彩色多工显示器(MFDs), 发射R-77 导弹和许多苏联反舰导弹(AGMs)的接口, Kh-31 反辐射导弹 (ARM)接口,新型强力电脑,和数位资料链软件 然而,还是只有少数MiG-31BM升级完成,其他只约略升级了电脑和R-77长程导弹接口而已

目前还不清楚MiG-31的未来,但是它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估计它将服役到2010,随着俄罗斯经济起飞而持续升级

擅长在目标国沿海地区实施侦察行动的RC-135侦察机是美国空军最先进的战略电子侦察机之一。

这种由波音707机体改装而成的战略电子侦察机的性能非常先进:机体长46 6米,翼展44.4米,机高12.95米,跟普通的波音707客机相当,装有4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3-P-9涡扇式发动机,单台推力16000磅,最大航程可达1.2万千米,飞行高度通常在15千米以上,巡航速度为860千米,续航时间可超过12小时,由于各种型号的RC-135都装有空中加油装置,因此实际上的飞行时间可以大大超过 12小时,空中滞留时间最长可达20小时。

它自问世以来已有多种改进型,如A、S、U、V、W、X等型号,其中最新型号是X型。这些型号的侦察机可分别用于信号情报、电子情报和弹道导弹情报的侦察,其中RC-135S是侦察弹道导弹的主要机型,它装备有高精度的光学探测装置,可以测量载入大气层的弹头,其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可以收集、处理和分析导弹制导的电波频率及相关信息,因此该机型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RC-135V和RC-135W两种型号飞机与RC-135S有些不同。它们重点收集的目标是电磁信号,任务是实时侦测空中各种电磁波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分析、记录和信息处理。雷达技术侦察系统可以收集预警、制导和引导雷达的频率等技术参数,并对其进行定位,世界上各种雷达参数都在其测量范围内,其测量精度相当高,测量脉冲的宽度可精确到±01μm、方位可精确到±1°。机上通信信号侦察系统可侦察到音频、话频、电传、电报等信号。在1万米高度可侦测到600至800公里距离的电台。所侦测到的电子信号自动录音,并通过压缩通信传给地面站或返回基地进行处理。对特别重要的信息情报,它可以通过监听手段直接形成情报,及时报告给地面指挥官。机上还有红外探测器和前视雷达,探测距离达238至370公里,可在360公里内分辨出37米长的物体。最新改进的RC-135X侦察机则装备了电子光学系统,包括远距离可视红外侦察传感器,远距离激光距离测量系统和任务检验软件。这套新系统可以与美国空军战机和地面指挥中心甚至与卫星直接联系,能够把最现实的情报在第一时间里传给世界范围内的美军战区指挥官。 因此出色的性能,加上其上装有的高频、甚高频和极高频无线电通讯、雷达和多普勒/GPS/INS先进的导航系统,所以RC-135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最大的好处就是无须进入敌国领空或者过于贴近敌国领空活动,可在公共空域进行侦察活动。也因为如此,RC-135并没有配备武器系统。

目前,美国空军总共有17架RC-135战略侦察机,全部配备给现役部队,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和后备役部队均没有装备这种飞机。根据美军新世纪建设计划,美国空军还打算增购更多数量的RC-135侦察机。

正在全空军范围内招兵买马

鉴于RC-135在新世纪美军作战行动中的重要性,RC-135侦察机部队正在全空军范围内招兵买马。RC-135属美空中战斗司令部下属的第55联队,该联队驻扎在美国本土的奥福特空军基地,因此,RC-135飞机机尾都有OFF字样。RC-135的标徽除有表示RC-135侦察机的图案外,还写有这样的口号:“侦察是我的生活,危险是我的业务。 每架RC-135上包括4名飞行技术人员在内的机组人员分别来自于第55联队不同的中队,人员的具体配置情况是:飞行员、导航员和维护人员属于第38侦察中队;电子战军官,也就是美军中俗称“渡鸦 的军官和随机技术军官属于第343侦察中队,剩下的机组成员来自于第97中队。

如果任务紧张,人手不足时,驻英国米尔德霍尔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第95侦察中队可以派出飞行员和导航员驾驶飞机,驻同一个基地的第488情报中队可以提供在该机型后部工作的情报官。如果RC-135被调到亚太地区执行侦察任务,通常由驻日本冲绳加手纳空军基地的第82侦察中队负责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由于RC-135部队执行任务繁重,加上新购飞机又即将加入机队,所以美军正在全空军范围内招兵买马。只要打开美国空军人事司令部的网页,赫然映入眼帘的就是RC-135部队急招人的电子广告。根据这则招人电子广告,美国RC-135部队现阶段最缺少的就是电子战军官,负责招人的弗罗林少校声称,有电子战经历的军官只要想加盟RC-135部队的话,那么只需跟本部指挥官打一个招呼,与空军人事司令部职位调配官沟通一下,就能调入奥福特空军基地.

除此之外,有飞过RC-135飞机的飞行员和导航员也严重缺额,希望有自愿人员加盟RC-135部队。凡有此意愿者,可以打电话给美国空军人事司令部,让人员调配官与要求调部队的人面对面交谈。为了增加奥福特空军基地的吸引力,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各种福利设施,并且许诺无需调到海外基地,就在奥福特基地接受训练。

热点地区随处可见RC-135的鬼影

具有优越性能的RC-135战略电子侦察机具体执行何种侦察任务?又完成过哪些重大军事行动呢?

美国国防部“国防空中侦察办公室 内部文件对RC-135战略电子侦察机的地位和任务是这样定位的:“《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空军要想为美军21世纪联合部队指挥官们提供全球和战区的战场空中、空间、陆地、水面和水下情报,那么光是凭天上的侦察卫星、空中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以及敌后的间谍是远远不够的,RC-135是弥补这一不足,整合各种侦察系统的重要手段。

平时,RC-135主要用于对世界范围内的目标国进行高空远程战略侦察。RC- 135原本是美国空军一种专门执行空中电子侦察任务的飞机。美苏冷战期间,美国为全面监视苏联弹道导弹基地及试验情况,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C-135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装了RC-135高空电子侦察机。该机型能在公海上跟踪导弹弹头的飞行状态,并推测弹道导弹的性能及相关数据,判断发射点和弹着点的位置。此外,RC-135还能有效侦察各种电子设施信息,为电子战提供参数。

战时,RC-135能够迅速捕捉和分析战场上的各种电子威胁,然后将分析的结果与其它电子战系统进行协同,最后把目标的数据提供给打击力量。美国空军战时对 RC-135使用的惯例是与E-3空中预警机和“联合星 联手,向决策者、战场指挥官和战斗机飞行员提供适时的战斗管理情报。

RC-135的身影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战场上、热点地区和例行性侦察行动中:在入侵巴拿马的“正义事业 中,RC-135首次参加实战;在海湾战争“沙漠盾牌/沙漠风暴 行动中,美军共派出4架RC-135侦察机对伊拉克进行不间断的侦察监视,平均每天有2架在空中飞行,每架飞机一次侦察时间为12小时;在科索沃战争中,RC- 135成了美国空军所有投入实战的最有效的侦察工具。参战的RC-135每次都是从希腊的松达湾起飞,然后在距科索沃有相当距离的亚得里亚海上空巡弋,以对南联盟进行不间断的信号侦察。

据美国空军事后透露,这架RC-135飞机装备了一套特别的传感器集阵,可以监视南联盟军方任何的雷达信号活动,或者截获南联盟军方的无线电通讯,一旦获得南联盟军队活动的情况,RC-135就立即把情报传递给北约的战机,由其对目标实施连续的空中打击。

热点地区同样随时可见RC-135的鬼影:在撤离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提供安慰” 行动中,在执行所谓伊拉克南部禁飞区飞行 南部观察 和“禁飞行动”里,在 “敏捷勇士”、“提供许诺”、“坚持民主”等军事行动中,RC-135总要插上一腿。它们在热点地区搜集的情报分别被送给战区司令官、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指挥当局,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则交由美国空中作战司令部、美国空中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处理、分析和储存。

在平时的侦察行动中,以亚太地区为例,美国空军的RC-135通常是部署在日本冲绳岛的美军基地,从该基地起飞后开始沿侦察目标国的沿海进行侦察,按惯例是从冲绳起飞后可先向北飞行,快到目标国领海领空时开始转弯向南飞行,沿着目标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海空边界平行飞行,一直到最南边,然后再调头往北飞行,一次起飞大约可以循环侦察飞行4次。 据韩国媒体7月23日确认的消息,美国在天安 舰事件后,以战略侦察机周期性侦察朝鲜地区。韩国军方相关人士表示:“从5月韩美将朝军监视水准‘对朝情报监视态势’从第三级提高至第二级后,美军当局将部署在日本冲绳的战略侦察机RC-135和EP-3投入到了朝鲜半岛,展开周期性侦察活动。”

  据韩国《中央日报》7月24日消息称,韩国的军方人士表示:“RC-135和EP-3每周从冲绳飞往朝鲜半岛2-3次,监视朝军动向”,“这些侦察机北上至黄海白翎岛附近后,在我国领空、领海和公海飞行数小时,监视黄海北方界线(NLL)和停战线以北的朝军动态”,“可是最近朝军没有什么特别动静,美军战略侦察机的侦察活动减少了”,“韩美联合司令部最近讨论将对朝情报监视态势降至天安舰事件以前的第三级,但还没有得出结论,决定在本月25日至28日实施的具有对朝武力示威性质的韩美联合军演结束后,再次进行讨论。”

  报道称,美国空军侦察机RC-135(眼镜蛇球,Cobra Ball)可以在550公里的距离侦察到足球大小的物体的信息,主要用于探测弹道导弹的发射。该机可以在白翎岛附近上空监视朝鲜全境。美国海军侦察机EP-3(白羊座,ARIES)收集朝军拥有的雷达和通信设备等发射的各种电波,探测朝军的动向。

21世纪的新概念武器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胡劲松 冯伟 秦致远

科技革命的浪潮蓬勃兴起,正在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的重大军事变革,不少国家已逐渐从依赖军事技术驱动,转而更加主动地发展和吸纳高新技术成就。其中,加速新概念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是其确立军事高技术优势的重要举措。预计 21世纪初的20~30年内,将会有一大批新概念武器诞生。

创新性与传统武器相比,新概念武器在各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突破与创新,它是创新思维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高效性这种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即可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战效能,并满足各种新的作战任务需要。

时代性新概念武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某一时代的新概念武器将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继而也就转化为传统武器。

探索性新概念武器的高科技含量远比传统武器多,探索性强,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其发展在技术、经济、需求及时间等方面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也具有较高的风险。

目前,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典型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高超声速武器、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微型无人作战平台和非致命武器等。这些新概念武器为武器装备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

未来战争中,动能武器和强激光武器将成为防空防天和导弹攻防作战的利器;高功率微波武器作为未来信息战的重要软、硬杀伤武器,将成为攻击敌方信息链路或节点的主要手段之一;高超声速武器将在有效突防、中远程精确打击和纵深攻击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将成为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作战手段;微型无人作战平台将担当起战场侦察、火力压制、毁伤评估等重要作战使命;此外,各种非致命武器也将为未来军事行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可以预见,随着新概念武器的陆续实用化,必将对21世纪的军事理论、作战方式和部队编成等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响。

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技术是指与产生和发射束能集中的电磁能或原子/亚原子粒子有关的高新技术。定向能武器发出的能束,可对目标的结构或材料以及电子设备等特殊分系统、系统进行硬破坏,也可以通过调节功率的大小,对目标进行软破坏。目前,发展中的定向能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

激光武器根据激光功率的大小和武器用途的不同,激光武器可分为激光干扰与致盲武器、战术激光武器、战区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其中后三者为高能激光武器。

车载战术反导激光武器。1995年美国陆军和以色列国防部开始合作研制车载 “鹦鹉螺”激光武器系统。2000年6月6日,美国在试验中利用“鹦鹉螺”激光武器成功击落了“喀秋莎”火箭弹,并在8月底又成功进行了同时击落2枚“喀秋莎 ”火箭弹的试验。美国陆军准备在2003~2005年用这种武器系统取代“毒刺”防空导弹系统。以色列国防军也即将开始部署这种高能激光武器。

机载激光武器。是一种战区激光武器。美国于90年代初开始机载激光武器研制,其目的是研制能够拦截和击毁助推段的敌方战术弹道导弹。1998年6月,美国空军成功地进行了正常飞行重量的高能激光器组件的首次发射试验。预计到2008 年将生产7架。

地基反卫星激光武器。属战略激光武器。可对在轨卫星等目标进行软、硬破坏,是未来空间攻防作战武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美国的试验表明:激光武器对抗卫星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十分有效。

高功率微波武器可通过高功率微波摧毁敌人的电子装备或使其暂时失效,从而瓦解敌方武器的作战能力,破坏敌方的通信、指挥与控制系统,并能造成人员的伤亡。这种武器分为单脉冲式微波弹和多脉冲重复发射装置两种类型。自从19 73年第一台高功率微波源问世,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高功率微波技术已逐渐走向成熟。微波功率从最初的400MW发展到目前的15GW,频率从1GHz发展到140GHz,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

粒子束武器是用粒子加速器把粒子源产生的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用磁场聚焦成密集的束流,直接地或去掉电荷后射向远距离目标,在极短时间内把极多的能量传给目标,以此摧毁目标或对目标造成软破坏。

总体上,国外在粒子束武器技术方面的进展,比其他几种定向能武器缓慢。 1989年7月,美国利用“白羊座”火箭进行了第一次中性粒子束装置试验,并且首次建立了这类中性粒子束的空间物理数据库。90年代以来,美国把大气层中的带电粒子束研究转到探索破坏机理方面。

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指依靠自身足够的动能对要攻击的目标造成毁灭性破坏的武器。目前世界上采用新概念技术的动能武器主要有利用火箭推力的动能拦截器和靠电磁能推力的电磁发射武器。

动能拦截器动能拦截器是一种自主寻的,利用其与目标直接碰撞的巨大动能来杀伤目标的飞行器。它是在导弹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高精度制导和快速响应控制是其关键技术,追求目标是“零脱靶量”。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竞相发展这项新技术,一些系统已经接近实战化水平,预计到2010年前后可能全面部署高性能的多层反导防御体系,并具备动能反卫星能力。

美国陆军战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陆军战区战术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由两层反导系统构成,即用于大气层高层和大气层外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和用于稠密大气层点防御的“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

美国海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海军用于高层导弹防御的“海军全战区防御”系统,采用小型KKV装在“标准-2Ⅳ”型导弹上,如果进展顺利,将在2007 年后部署服役。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系统。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免遭少量战略导弹攻击,目前已纳入国防部“部署准备计划”,2005年有可能部署。美国还计划在2002年部署20枚用“民兵”导弹运载KKV的反卫星导弹,实现对空间的控制。

电磁发射武器电磁发射武器技术是一种全新原理的发射技术,主要包括电热化学炮、电磁轨道炮、电磁线圈炮等技术,其中电热化学炮和电磁轨道炮技术在最近十多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已从演示验证阶段进入武器型号研制阶段。

电热化学炮。电热化学炮的炮弹由等离子体喷管、化学推进剂和弹丸组成。美国于1993年6月已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门60毫米ETC炮,弹丸的炮口能量比固体发射药火炮提高35%。

电磁轨道炮。它是完全依赖电能和电磁力加速弹丸的一种超高速发射装置,其出口速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电磁发射器。

电磁轨道炮被美国陆军看成是“2020年后陆军”战车主要武器的候选技术方案,未来应用包括美国未来战斗系统、英/美战术侦察装甲战车/未来侦察骑兵车等车辆上,也可作为舰载武器。目前来看,电磁轨道炮还是一个远期发展计划,电磁发射技术尚未成熟,许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其中包括电源技术、材料技术、超高速弹丸技术等。

高超声速武器

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高超声速武器,主要有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飞机等,当飞行速度达到5马赫以上(M≥50)时,一般称之为高超声速。该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使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产生重大飞跃。

美国空军正在研制M=80、射程为1400km的空中发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可望 2005年前后投入使用。美国的高超声速飞机研制计划有NASA的高超声速X飞行器计划和乘波飞机计划。高超声速X飞行器,采用氢燃料、双模态(冲压/超燃冲压)发动机,速度可达4-10M,计划于1999年进行第一次试验。“乘波飞行器”是第一个使用非火箭发动机和第一个利用神经网络计算机进行飞行控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近期内即将对飞行控制系统与发动机控制系统进行飞行试验。

俄罗斯从70年代就开始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器飞行试验研究,1991年和1992年曾两次完成M=5的系留式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目前正准备进行M=10的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俄罗斯航天局(RSA)还准备用SS-18或SS-19火箭进行M数为5~ 14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飞行试验,以研究发动机和机体的一体化。

网络战武器

目前,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系统的破坏作用,已引起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军事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战进攻与防御装备与手段,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武器、高能电磁脉冲武器、微米/纳米机器人、网络嗅探和信息攻击技术及信息战黑客组织等。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病毒的运行机理和破坏机理;病毒渗入系统和网络的方法;无线电发送病毒的方法等等。为了成功地实施信息攻击,外军还在研究网络分析器、软件驱动嗅探器和硬件磁感应嗅探器等网络嗅探武器,以及信息篡改、窃取和欺骗等信息攻击技术。在黑客组织方面,美国国防部已成立信息战“红色小组”,这些组织在和平时期的演习中,扮作假想敌,攻击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发现系统的结构隐患和操作弱点并及时修正。同时也入侵别国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甚至破坏对方的系统。另外,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还在研究用来破坏电子电路的微米/纳米机器人、能嗜食硅集成电路芯片的微生物以及计算机系统信息泄漏侦测技术等。

在信息战防御方面,美国除了进一步强化安全计算机和安全系统软件的研制、评测和装备外,还于1998年10月成立了计算机网络防御联合特种作战部队,用以防护其整个一体化的C4ISR系统免受入侵者的各种信息攻击。并计划在近两年内搞一项五层防御系统,包括确认软件完整性系统、探测并根除恶意代码系统、易损性评估系统、实时审查监视系统和保护探测反应系统,以保证其信息系统有足够的保护能力。

无人作战平台

21世纪,随着微机电、微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无人作战平台在军事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世界研究的微型无人作战平台主要有两大类:微型飞行器和微型机器人。

微型飞行器。微型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因此可执行低空侦察、通信、电子干扰和对地攻击等任务。美国1997年推出了为期4年的微型飞行器计划。其中 “微星”项目,研制出一种可由单兵手持发射的微型飞行器,长度小于15厘米,重量不足18克,即使在雷达上空20-100米高度盘旋,也难以被探测到。

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可分为厘米、毫米和微米尺寸机器人,有一定智能,可在微空间进行可控操作或采集信息,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能执行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可批量、廉价制造。美国研制的一种可探测核生化战剂的微型机器人,只有几毫米大小。还有一种叫“黄蜂”的微型机器人,只有几十毫克重,可携带某种极小弹头,能喷射出腐蚀液或导电液,攻击敌方装备的敏感关键部件。

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失能,并使附带破坏最小化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按用途非致命武器可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目前,国外发展的用于反装备的非致命武器主要有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粘胶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

超级润滑剂 是采用含油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微球、表面改性技术、无机润滑剂等作原料复配而成的摩擦系数极小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攻击机场跑道、航母甲板、铁轨、高速公路、桥梁等目标,可有效地阻止飞机起降和列车、军车前进。

材料脆化剂 是一些能引起金属结构材料、高分子材料、光学视窗材料等迅速解体的特殊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可对敌方装备的结构造成严重损伤并使其瘫痪。可以用来破坏敌方的飞机、坦克、车辆、舰艇及铁轨、桥梁等基础设施。

超级腐蚀剂 是一些对特定材料具有超强腐蚀作用的化学物质。美国正在研制一种代号为C+的超级腐蚀剂,其腐蚀性超过了氢氟酸。

超级粘胶 是一些具有超级强粘结性能的化学物质。国外正在研究将它们用作破坏装备传感装置和使发动机熄火的武器,以及将它们与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等复配,以提高这些化学武器的作战效能。

动力系统熄火弹 是利用阻燃剂来污染或改变燃料性能,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而熄火的武器,美国在这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开发了一批高性能阻燃器,这种新观念武器被视为遏制敌方坦克装甲车集群的有效手段之一。

反人员非致命性武器 它可使敌方战斗减员,使敌方造成沉重的伤员负担。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主要有化学失能剂、刺激剂、粘性泡沫等。

化学失能剂 分为精神失能剂、驱体失能剂,它能够造成人员的精神障碍、躯体功能失调,从而丧失作战能力。最近,国外又在研究强效镇痛剂与皮肤助渗剂合用,它能迅速渗透皮肤,使人员中毒而失能。

刺激剂 是以刺激眼、鼻、喉和皮肤为特征的一类非致命性的暂时失能性药剂。在野外浓度下,人员短时间暴露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脱离接触后几分钟或几小时症状会自动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不留后遗症。若长时间大量吸入可造成肺部损伤,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粘性泡沫 属于一种化学试剂,喷射在人员身上立刻凝固,束缚人员的行动。美军在索马里行动中使用了一种“太妃糖枪”,可以将人员包裹起来并使其失去抵抗能力。它可以作为军警双用途武器使用,目前美国已开发出了第二代肩挂式粘性泡沫发射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8393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