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巫牌的黑胶唱机就很不错哦
巫1900羊头黑胶机
巫1900羊头黑胶机
巫1900羊头黑胶机
巫 1900羊头黑胶机,是一款很棒的入门级手提式便携黑胶唱机,操作简单易学,不伤盘唱片,价格2千多一点,其不仅携带蓝牙功能,且内配有便携式锂电池,充满电后即使不插电源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听黑胶。
1900的唱头使用的是日本铁三角唱头,唱臂是铝合金材质。1900外观漂亮,里面搭载了动磁系统,低音表现比压电系统的要好,此外1900还搭建了减震系统,能够呈现更好的音质。
1、黑胶唱片就是那种老唱片,简称LP,声音不会像CD那样紧和冷;黑胶CD只有BMG在06年前后少量发行过一些老专辑的再版,数据面是纯黑色。
黑胶唱片是在20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音乐格式。黑胶因为听觉上感觉更保真而且更便宜所以完美的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黑胶又称LP,longplay,是立体声黑色赛璐珞质地的密纹唱片。
黑胶CD是采用独家专利的技术,加上艺术感觉的处理,即使在普通CD机上亦能取得(黑胶唱片)般的音乐享受。黑胶CD兼容黑胶的高保真和CD的低噪音,开创靓声新纪元后期母带德国精制革命性的唱片制作新技术,录音现场并赋予音乐本身。
2、黑胶是通过声音-电信号-机械信号-盘片纹路而产生的,这个过程看似没有任何损失,但其实机械这一步损失特别大,任何机械传动都会收到环境、温度、重力等各方面的影响,把黑胶唱片再放出来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而黑胶的母带肯定是损失最小的,如果要再进行复制刻录,只可能是损失越来越大。通常大家也只能拿到复制刻录盘而不是母带。
CD是通过数码采样-记录数字信号方式产生,在采样过程中确实有损失,因为采样率就决定了音频范围,但是CD的采样率足以高到超过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所谓的“有损”并没有意义,损失的是听不见的部分。
这一个损失可谓是“明码标价”的,而整个CD系统除了这一点有损失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损失。(你如果非要说线路设备损失,那黑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点互相持平抵消)一旦进入数字化以后,无论传播、复制刻录都是无损的,CD上的数据有足够的冗余和纠错功能能保证复制出来的盘和母带是一模一样的。
扩展资料:
在中国唱片业的百十年历史中,“黑胶唱片时代”令不少国人难以忘怀。上世纪20年代,第一张“中国制造”唱片在上海诞生;1958年9月,中国第一张密纹唱片试制成功;此后,黑胶唱片在中国风靡数十年。
直至进入数字音乐时代,全球黑胶唱片市场大受CD冲击,多条黑胶生产线先后关闭,中国的最后一条黑胶流水线也于1996年在上海关闭。
相比于CD里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音乐,黑胶唱片所承载的音乐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起伏与凹凸”,是实在的、物质的存在。
黑胶唱片与唱针的物理摩擦,创造出了更接近于原来音乐状态的音质,其纯模拟音效带来的音质还原感更原汁原味,不是加工产品。
尽管CD的音效很干净,很清晰,但这些,却是它所无法带来的欣赏体验,这有些类似于数码相机与胶片相机的区别,虽然数码相机更方便、更省钱,但是胶片相机的成像更自然、更柔和,让人看着更舒服。
-黑胶CD
黑胶CD兼容黑胶的高保真和CD的低噪音,开创靓声新纪元后期母带德国精制 革命性的唱片制作新技术 录音现场并赋予音乐本身。首先,制作人和录音师等人自行开发了音频处理软件,在纯净电源及高精确度的数码规格,并从艺术的角度调整与处理能量的密度,动态及频宽等。在压制CD时以特殊的材料和工序,提升镭射光束读取讯号的精确度,降低因CD及机械振动造成的失真等。并以最直接及最耗时的方式,制作出比一般CD母盘还要精确数十倍的黑胶CD 碟。
黑胶CD采用独家专利的生产技术,它不存在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而导致音质劣化的弊病,特殊材料的运用让黑胶CD更经久耐用。简单的说,黑胶CD采用独家专利的技术,加上艺术感觉的处理,即使在普通CD机上亦能取得(黑胶唱片)般的音乐享受。开声确为惊人,音场超级宽阔,人声真实,实在是不愧为黑胶CD 。
编辑本段
功能
说到音源的品质,多数人还是会肯定黑胶LP的被朝圣地位。然而,这玩意儿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因为其在容量、使用便捷性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了。取而代之的,是CD、MP3等。那么,对于一些老玩家来说,家里的黑胶唱盘咋办呢?别急,会有法子的!
近日,日本的TEAC推出了一款黑胶唱片转录CD的机器——LP-R500。据悉,它支持将33、45或者78转的黑胶唱片转录为CD,至于转录的品质,据说还是可以的。另外,它还配备了FM收音功能,并且机器还装有两只喇叭,所以你在转录CD的同时也可以听听广播。
黑胶CD与普通CD区别
于黑胶碟的最初印象,是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中,黑白略显划痕的胶片里出演的富足人家的先生**,手持漂亮的玻璃酒杯,或舞或坐在雅致的房间,背后传来一个喇叭花样式的黑色唱机里袅袅的纯色声音,有布鲁斯、蓝调或当红女明星的浅吟低唱。
黑胶通透、清澈、开阔,隐匿的瑕疵,它通过你的耳朵传递的是一种非常有如真人在你身边呼吸的温暖感觉,有人情味,不像数码那么冷冰冰。
1965年到1975年这10年间,是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之后,就再没有过这样的年月。所有古典音乐的演奏大师,包括混音师,在那一段时期灌制了无数张经典唱片。当时唱片录制的方式,只能一次成功,一个话筒没摆放好,一种乐器没配好,都要重新来过一次,那样高水准的混音师,现在全球加起来总共都不超过10个。而恰巧,那时候的音乐载体,最重要的就是黑胶唱片,是它幸运地保留了最好的音乐。比如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哥,他现在的唱功根本无法和20世纪70年代时相比。
当时香港的很多歌手也灌录了不少流行音乐的黑胶碟,直到80年代初期,邓丽君在大陆流行的时候,她的唱片销量也很惊人。现在不少黑胶碟收藏者收藏较多的也是那时期香港的音乐碟,可见,香港音乐之所以发展快,是和那时的起步分不开的。
有不少经典的音乐和演出录音,因为丢失了母盘,所以不可能找到同样内容和水准的CD,只能在黑胶碟里听到了。
黑胶碟记录了音乐发展史上最特殊也辉煌的一段历史,但是现在,仅仅有几家公司在为黑胶碟发烧友继续生产唱片,其他的,都早已经停产了。出于价格和播放载体的局限,黑胶碟的受众群体很小,形成不了一块单独的市场。
黑胶碟一张就20分钟,30分钟,你只能安安静静地守着唱机完整地听。在机械化大生产下,CD压制生产比黑胶方便得多,一张母盘压几万张都没问题,唱片公司也容易赚钱。
不说音乐本身,光看看黑胶碟唱片的封套,你就看得出那时候的人们对一张唱片的讲究几乎到了完美和真实的地步,厚实的纸张,毫不含糊的印刷,朴实自然的造型,打开一张黑胶碟的盒子,就如同打开一件艺术品,没放进唱机就似乎能听到音乐飘出来,你不能不为之沉醉。难以忘记黑胶碟的朴实音色。
黑胶碟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指的是老唱片机的盘片,小时候在老家的储物间看见过。现在那样的唱片机已经很少了,除了玩得比较专业的人们还在欣赏外,恐怕没有几个小孩子见过那个玩意儿了。
喜欢音乐的人听过黑胶碟音乐后,都会深深爱上那种富于感情,立体,逼真的音乐感,不是CD或MP3所能比拟的。黑胶碟里面包含着一种非常真实的感情,是CD音乐中那种冷漠的金属声音所没有的。当然,不亲自比较过还是不相信的,要听听黑胶碟之后才相信是不是这个感觉。
听黑胶碟比听CD花费大很多这个也是事实,往往一些稀有而音乐靓绝的黑胶碟真是千金(美金)难买。
普遍CD:
CD代表小型镭射盘,是一个用于所有CD媒体格式的一般术语。现在市场上有的CD格式包括声频CD,CD-ROM,CD-ROM XA,照片CD,CD-I和视频CD等等。在这多样的CD格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或许是声频CD,它是一个用于存储声音信号轨道如音乐和歌的标准CD格式。CD数字声频信号(CDDA)是由Sony和Philip在1980年期间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形式来介绍的。因为声频CD的巨大成功,今天这种媒体的用途已经扩大到进行数据储存,目的是数据存档和传递。和各种传统数据储存的媒体如软盘和录音带相比,CD是最适于储存大数量的数据,它可能是任何形式或组合的计算机文件、声频信号数据、照片映像文件,软件应用程序和视频数据。CD的优点包括耐用性、便利、和有效的花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