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雨来是什么时期的故事,第1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的话语。

秋天,鬼子又开始扫荡。一天雨来趴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他刚迈出门槛,就进来一个人。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随后听见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缸搬开,跑进洞里,小雨来赶紧把缸搬回原处。雨来刚到堂屋,鬼子就硬闯了进来。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他在敌人的引诱和严刑拷打下,坚强不屈,把敌人气得暴跳如雷,嗷嗷地叫,让拉出去枪毙。这时河边响起几声枪响。

!就在这时突然水面上露出了一个小脑袋,向岸上说道:额头也没能深入推进预算软件有的人推介会“鬼子走了吗?”大家高兴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 小英雄雨来

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从河底游到远处。鬼子冲着河开枪时,雨来早就游远了

1、邓占云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染着血泪、弥漫着战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残暴封建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段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临危不惧方显中华儿女真本色,为国捐躯最是人民英雄一片心”,这是当年台湾人民悼念抗日英雄徐骧的一副挽联,也可借以表达对近代史上所有英雄豪杰的崇高礼赞。

2、王囊仙:布依族巾帼英雄

在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荷花池畔,矗立着一座铜铸雕像,它用以纪念的人物,就是名垂青史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

王囊仙,本名王阿崇,小名叫阿从,南笼府洞洒大寨布依族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囊仙美貌惊人,民间叙事长诗《王仙姑》中对她的容貌有生动的描写:“阿从长得像花样……长得更比山茶花漂亮。后园竹叶好看,没有阿从眉毛弯。盘江河水清又清,抵不上阿从眼睛明。”王囊仙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而且能以巫术为人治病,民间称她为囊仙,布依语的意思是仙姑,可见她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自雍正年间,清廷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在贵州和广西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三五石高利贷,从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反抗清王朝的压迫与剥削,王囊仙、韦朝元等志士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在南笼领导了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起义群众推举王囊仙、韦阿信为首领,尊称王囊仙为皇仙娘娘。王囊仙临阵作战,奋勇当先,并且利用宗教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激发起义军的斗志。起义大军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所向披靡,在短期内席卷贵州西南部以及云南、广西部分地区,起义军人数达到数十万,起义军前锋直逼贵阳城。

王囊仙领导的起义让清廷异常惊恐,太上皇乾隆和继位皇帝嘉庆亲自部署,派云贵总督勒保等率云贵、两广清兵火速前往镇压。王囊仙、韦阿信率义军英勇抗击,重创清兵,并包围了屯兵于南笼的清军大部。这年五月,清廷又调令广西总督吉庆率部由广西进击,加上各地地主武装的袭击,使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逐步退守起义军根据地洞洒大寨。这年六月,勒保率领清军解除了起义军对南笼清军大部的包围,并且转入反攻,当勒保率部围攻洞洒大寨时,王囊仙身先士卒,指挥义军,包围勒保的清军。在王囊仙痛击下,清军大败,勒保几乎被擒,清军仓皇撤退。但后来起义军放松了警惕,以致八月十五日夜,被勒保率领的清军偷袭得手,在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中,王囊仙、韦阿信梦中惊醒,来不及穿衣,仓促应战,结果王囊仙被土司龙跃之妹所擒,数以万计的起义军将士和各族群众惨遭杀戮,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王囊仙被擒后,清廷将她镣铐加身,紧锁囚车中,用重兵押送北京。为确保沿途押送万无一失,清廷还史无前例地下令王囊仙经过州县的知府、知县连同当地武官,必须亲自带兵押解,稍有闪失,立即革职问罪。王囊仙沿路每进出一省,各省总督与巡抚还必须向朝廷上专折,及时奏明她进出所辖地区的日期以及交接地点,可见清廷对她非常顾忌和害怕。

王囊仙被押送到京城以后,清廷命刑部审讯,她宁死不屈,于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初七被凌迟处死,年仅二十岁。按清朝刑律,对王囊仙这样“谋反大逆”的重犯,凌迟是唯一的处死方法。在北京,与王囊仙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其他六名布依族起义军女将:王阿朝、王阿哈、王贺氏、郎罗氏、王阿罢、石乜妹。几乎与此同时,参加这次起义的765名大小首领、1052名战士被清廷凌迟处死在南笼城郊。起义军所在村寨成片成片地变成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此后,清廷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把起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大铁柱,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

南笼起义与汀、黔、川、鄂、陕等地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王囊仙领导的南笼起义是布依族历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参考资料:

《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布依族南笼起义资料选编》

周春元《嘉庆初王囊仙和韦阿信领导的布依族人民的起义》

王永宽《中国古代酷刑》

3、韦绍光:三元里抗英领袖

其余几个狼狈逃回四方炮台。

事后,三元里人民料到凶残的侵略军绝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前来报复。为此,韦绍光挺身而出,号召全体村民团结起来,准备迎接更大的战斗。韦绍光带领大家迅速将老弱病残疏散,并组织全村青壮年聚集于三元里古庙前,商定以庙中的七星旗为令旗,各执刀枪棍棒和斧头等物,对着三星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誓词的头两句是战斗时进退的信号,后一句表达了他们要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三元里人民清楚地知道,要击溃来犯的侵略者,单靠三元里一个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动员更多的力量抗击来犯之敌,韦绍光还和爱国士绅何玉成等人共同发起,联络肖冈、唐夏等103乡近万群众,当天下午派代表到牛栏冈聚会,共商抗敌大计,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一是以三星旗为总令旗,各乡自成一个战斗单元,备乡旗一面,设领队一人;二是以锣声为号,一乡鸣锣,各乡响应,共同抗敌;三是15岁至50岁的男子,一律参加战斗;四是诱敌深入,以丘陵起伏宜于埋伏的牛栏冈为聚歼英军的地点。英军无恶不作,早就激怒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各地百姓摩拳擦掌,纷纷拿起锄头镰刀,积极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

四月初十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三元里,并对村民发起攻击。三元里周围103乡民众组成的义军约5000多人,面对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们巧施妙计,且战且退,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塘下村附近沼泽。英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进入沼泽时才发现上当。这些烂泥塘,一旦陷进去,深可没顶,浅可没腰,人很难挪动,只能如泥塑木人般任人摆布,笨重的火炮也很难派上用场。顿时,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各乡义军从四处出击,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

午后1时许,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暴雨把英军的火器全部淋湿,使之不能射击,穿着皮靴的英军在泥泞之中寸步难行,而附近的村民则越聚越多,愈战愈勇,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手持菜刀、钉耙和鸟枪等武器向侵略军展开肉搏拼杀。一位诗人对三元里人民的抗敌义举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当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群众,广州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英军死伤近20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义军跟踪追击,进而围困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第二天,英军以废除《广州和约》和攻城相威胁,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韦绍光在作战中表现得积极勇敢,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人物。斗争结束以后,韦绍光并没有得到官府的任何奖赏,仍旧在村里从事耕种兼看山管墓,享年80多岁,葬于城北飞鹅岭。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投降派跪倒在英国侵略者脚下,以韦绍光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却自发的举起了抗英的大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林福祥《平海心筹·下卷》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华书局1978年版)

许华编著《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姜应芳:侗族人民的骄子

在层峦耸翠、鸟语花香的贵州省侗族聚居区,人们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坌溪出了个姜应芳,奉天伐暴定平王。从前你的名声传的远,如今你的名声四海扬!姜应芳,听你被害泪汪汪,你是人死英雄在,千秋万古美名扬!”这首歌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山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姜应芳歌》。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侗族人民,通过传唱这些山歌来表达他们对姜应芳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之情。

姜应芳,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姜老毛,是一个穷的叮当响,但又从不肯向官府富豪低头屈膝的硬汉子,后来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下了大狱,不久惨死在监牢里。八岁起,失去父亲的姜应芳就给地主放牛。十三岁那年,姜应芳身染天花,家里无钱医治,官府却天天上门逼交“皇粮”。他祖父向官差苦苦哀求,穷凶极恶的差头不仅不宽限,还如狼似虎,将他祖父活活打死,他的母亲也同时被打成重伤,不久便含恨离开了人世。

万恶的社会害得姜应芳家破人亡,仇恨的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经常对伙伴们说:“我长大以后,如果不把压在我们侗家人头上的官家和地主打到,我死不甘心!”为报这血海深仇,他毅然离乡,前往湘西学习武艺。几年间,姜应芳不仅练成了一身硬功夫,而且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参加了活跃在湘西一带的秘密反抗组织——天地会。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姜应芳回到家乡,积极发动群众,在天柱县织云乡秘密创立天地会,宣传反清复明和均贫富的主张。远乡近邻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有数百侗族农民和一些开明士绅当即加入天地会。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姜应芳率领广大贫苦农民在织云乡关帝庙前举行起义,发布讨清檄文,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纲领。起义军攻进东归寨,没收了大地主潘乙贵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姜应芳率领起义军乘胜前进,途中一举将天柱县知县董文炳派去镇压起义军的清兵击败。当天下午,清军大队援军赶到,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最后起义军退守织云,分头活动。这年十一月,起义军攻占锦屏县城,赶走县官,砸烂云南巡抚徐之铭家门上“进士及第”牌匾,没收其全部家财。

咸丰七年九月,姜应芳与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取得联系,咸丰十一年四月,姜、张侗苗联军四万余人分三路直取天柱县城,沿途包围了龙燕昌率领的地主武装,围歼团丁一百多人,击毙龙燕昌,随即进逼天柱城。知县谢绍曾派人带乞和信前来议和,姜应芳看过乞和信,立即回信拒绝,谢绍曾等人吓得魂不附体,束手无策。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二十三日,姜应芳率义军攻入天柱城后,以汉寨为大本营,定名“九龙山”。营盘扎定后,姜应芳以“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发布文告,点将封王。同治元年五月,起义军作出北上、南进、西征进军计划。六月二十一日,姜应芳在邦洞召开誓师大会,命令杨日焕留守天柱城,其余将士兵分三路向湖南进军,姜应芳亲率中路主力军奔袭瓦寨、邛水和清溪,势如破竹。在玉屏城下击毙黔楚官军三千多人。乘胜而下,攻克晃州、阮州、会同等地。义军马不停蹄,所向披靡,接着占领靖州、通道,湘军节节败退,三湘震动,湘军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往京城。

七月,清廷急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集三十二营湘军,配合曾壁光十六营黔军镇压起义军。湖南巡抚毛鸿宾率湘军进犯天柱,贵州巡抚韩超率部进攻邛水和清溪县,天柱县城失守,杨日焕阵亡。姜应芳回师驰援,与清军激战,义军失利,退守九龙山。八月十六日,清军集中主力进攻汉寨场。由于叛徒暗将抬炮灌水,抬炮失去战斗力,清军以洋枪洋炮猛攻,义军伤亡惨重,姜应芳急忙下令起义军全部退守九龙山。清军用大炮轰击山寨,木城崩塌,房屋着火,九龙山失守。姜应芳在与陈大六、李恒吉会师的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误中清军伏击,姜应芳被俘。

这年九月,姜应芳被押赴铜仁,由镇远知府曾壁光和铜仁知府陈昌运会审,他们问姜应芳降不降?姜应芳斩钉截铁地回答:“若要我投降,难于上天摘太阳!”他们又问姜应芳还反不反?姜应芳慷慨激昂地回答:“若要我不反,除非地上石头烂!”清政府无奈,最后将他凌迟处死。这一年,姜应芳年仅29岁。

姜应芳英勇就义后,部将陈大六继续坚持斗争到1868年。姜应芳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地区,并影响到湖南西部侗族聚居区,是侗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贵州通志·前事志》

《清代贵州各族人民的五次起义》

蓝盈莹,1990年4月16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08级表演系本科班,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11年,出演陈嘉上执导的古装魔幻片《画壁》步入演艺圈。2012年,凭借古装清宫斗争剧《后宫甄嬛传》受到关注;同年,她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5年,出演都市家庭轻喜剧《虎妈猫爸》。

2016年,其出演的青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上映。2017年,凭借都市医疗行业剧《外科风云》获得第8届澳门国际电视节最佳女配角奖;6月,出演都市情感剧《时间都知道》;同年11月,参加浙江卫视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演员的诞生》,进入总决赛三强获得亚军,并获得“新锐演员的诞生”。

2018年3月,其出演的好莱坞科幻**《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主演的青春轻喜剧**《遇见你真好》上映;4月,搭档张涵予合作时尚职场剧《逆光》;8月,由她主演的武侠喜剧《欢乐英雄》正式官宣。

11月6日,蓝盈莹主演的现代都市剧《原来你还在这里》正式开播;11月11日,其主演的林超贤导演**《紧急救援》正式开机。2019年12月20日,其主演的都市律政剧《精英律师》播出,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戴曦。

扩展资料:

早年经历:

蓝盈莹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她的兴趣爱好,让她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唱歌、舞蹈、乐器等,她的兴趣爱好一直都在文艺上。由于父母从商,便也希望她以后学工商管理,成为一个商人。

中考时,她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可却久久没能等到录取通知书,后来蓝盈莹在家中的垃圾桶里发现了被撕碎了的通知书。之后的高中三年,父母逐渐减少蓝盈莹的艺术课程,还私下里和校长沟通,禁止蓝盈莹参加任何文艺演出。

但蓝盈莹不屈不挠,她找到负责文艺演出的老师,在汇演中争取到三分钟,即兴跳了一支舞;高考时,她执意报考中戏。她自学了考试科目,还写了小品段子,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去参加中戏的专业考试,很顺利地杀过三试,接到了文考通知。

-蓝盈莹

1、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

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2、赵尚志

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日本特务在行进途中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将日本特务击毙,终因腹部中弹,被预先埋伏的人押回伪警署。赵尚志英勇不屈,坚强就义,时年34岁。

3、杨靖宇

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急忙调遣伪军索旅对付抗联第1路军,由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

杨靖宇得到情报后,率队在蚊子沟口一带设伏。经过激战,消灭索旅三四百人。8月初,索旅陷入我埋伏圈,被彻底消灭。

1938年11月5日,中国***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

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

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1939年秋冬季,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4、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6、狼牙山五壮士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扩展资料:

抗战精神的内涵特征:

1、形式上的多样性。从其构成上抗战精神是由多种具体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精神品质所构成,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奋斗精神、民族坚韧精神等。

2、内涵上的深刻性。抗战精神内涵上的深刻性,一方面,是由于抗战精神所依托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底蕴的深厚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抗战精神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现实的深化,是中华民族付出沉重代价后换来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抗战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

3、面貌上的新颖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时代体现,同时也是抗战时期的历史产物。

4、本质上的民族性。抗战精神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是中华民族各族同胞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抗战中的集中体现。 

-中国抗日英雄故事

1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2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3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4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5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彝海结盟》刘文辉扮演者是谭洋,刘文辉是国民党十四军军长,刘文辉觉得金沙江失守二十四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决定让二十四军守住红军必经地会理,但他也不愿自己的部队和红军两败俱伤,吩咐手下的部队要保存实力,蒋介石派人督战,让刘文辉很是纠结,刘文辉向蒋介石汇报说大树堡方向的红军正在朝泸定方向转移,蒋介石马要求刘文辉上派飞机侦察,随时摸清红军的动向,最后在卢沟桥阻拦红军失败;

个人简历:

谭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星座:白羊座

身高:178cm

出生地:吉林长春

出生日期:4月8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

经纪公司: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亲兄热弟、孟二冬、红色利剑、产科医生、金婚

演艺经历:

谭洋1986年主演电视剧《代号火树》饰演白世雄;

1989年出演**《夜幕下的**幽灵》饰演阿六;

1991年出演**《神捕铁中英》饰演汝南王;同年出演**《银幕恋情》饰演苗德宇;

1992年出演**《俄得克血酒》饰演高克;

1996年出演电视剧《第二条战线》在剧中饰演章岩东;

1999年出演电视剧《围城内外》在剧中饰演文浩;

2001年主演由谢铁骊执导的**《有钱的感觉》饰演韩子歆;同年出演**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电视**《极度危险》;

2002年主演电视剧《青衣》饰演京剧演员乔炳璋;同年主演电视剧《走出蓝水河》饰演大少爷欧阳岚;

2003年出演由夏钢执导的电视剧《天下第一楼》在剧中饰演俞老板;

2004年出演电视剧《烈爱》饰演余甲年;同年出演讲述武则天传奇人生的电视剧《无字碑歌》在剧中饰演酷吏来俊臣;

2005年出演电视剧《将门风云》在剧中饰演黄振中;

2006年主演电视剧《亲兄热弟》在剧中饰演老三于大江;同年主演由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金婚》在剧中饰演程洪阳;出演电视剧《蝶变》在剧中饰演黎帏;出演电视剧《狼毒花》饰演孙大宝;

2007年主演电视剧《想爱都难》在剧中饰演李文修;

2008年主演改编自同名京剧样板戏的电视剧《杜鹃山》饰演反派温其久;同年主演电视剧《江阴要塞》饰演夏忠民;

2009年出演纪念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电视剧《命运》饰演雷伴武;同年出演由张国立自导自演的温暖都市题材生活轻喜剧《不如跳舞》饰演董家凯;

2010年主演由张国立执导并兼任主角之一的年代剧《草根王》饰演吴家大少爷吴本正;同年主演电视剧《岳父也是爹》饰演大女婿江德福;

2011年主演革命题材电视剧《红色利剑》饰演红色福尔摩斯鲁平;

2013年出演城乡田园喜剧《马向阳下乡记》饰演于思远;同年出演医疗励志情感大剧《产科医生》饰演贾天书;

2014年主演抗日题材电视剧《枪火英雄》饰演军官贺晋南;同年出演由郑晓龙执导的古装电视剧《芈月传》在剧中饰演蔺相如;

2015年主演由张国立、陈昆晖执导的都市情感悬疑剧《赎罪门》饰演胡强;同年主演电视剧《我和妈妈走长征》饰演反派潘秀山;8月主演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次花开》;

2016年出演由王伟民执导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彝海结盟》剧中饰演刘文辉;

剧情简介:

红军北渡金沙江后,进入彝族聚居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道路艰险,蒋介石和他的谋士们在这里张开一张巨网,要把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然而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在凉山州冕宁县北部的彝海边与彝人果基支系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小叶丹带领当地彝族群众沿途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

“消息”树上的小哨兵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448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