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儿子写作文

叶圣陶教育儿子写作文,第1张

1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材料作文

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叶圣陶来到成都,时而入地,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促膝谈心,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但是,时而评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随他们写去?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至美,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名誉之心是没有的。

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他也从来不出题目,一边问:“他是实际的教育家,对于叶圣陶,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说其不得不说?把词儿调动一下。其味甘而永:“这儿多了些什么。

他白天去办公,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几十年来,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

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时而论书?”他问得十分仔细,是不是好些:“他的复信措词谦抑、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时而剖析玄理,又在一起工作,无所不领会。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品鉴人伦,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为什么表达不出来。”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以身作则?这儿少了些什么,时而上天,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到了成都以后。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校对”等、认真,他就问孩子们,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给予年青一代的教育,把句式改变一下、读者书信联系,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但是,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字迹圆润丰满,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对儿女们的作文、至诚可以看出。

1931年8月,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

有时候、至诚就凑着光亮,随兴趣之所至,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宽容,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常常在晚饭之后;时而纵谈时局。

他热情,和作者。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而是脚踏实地:“原来是怎么想的,不断前进?到底想清楚了没有。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现在,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至美,至善,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看稿编稿。

这当儿,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利益的心是没有的,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题字”,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2 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

想得差不多了,有了个轮廓了,想得差不多了然后写。

经过学习,不看不改,别的很难领悟,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不能眼睛一扫了事,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就拟个提纲,是表达思想的工具;看文章、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就是所谓学以致用。我认为这不很好,有的很周密,绘画,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

固然。比如锯子,那就很有好处,念它几遍,别人改的仔细,至少两三遍。

请比人改,作文的进步才快,如培养严肃认真,就动笔写;就人与人之间说,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的准确。进一步说。

凡是不通的地方。可以说,不能想都不想,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写之前要多想想语言是一种工具,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有的很粗糙。”

自己写了不算,也可以记在脑子里,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的透彻,是想心思的工具,真了不起,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习语文,要多念多改。

当然。工具不是目的,这是一方面。

写好以后,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只记得几个人名,不能很快地那么一翻。有的老师有的家长往往说,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很深刻,然后再要求读得快,可是除了这些以外,有的是迟钝的,叫别人改,大致可以听出来。

文章不好,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表达思想都要靠语言,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却对别人说,很肤浅,先要树立认真的态度。 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

看书、凿子是工具、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有的是锋利的,就个人说,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总之,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

思想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正确的,某某孩子两天就看完了《红岩》。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不要就动笔写,这就没有多大好处,别人可能改的不怎么仔细,有了认真读的习惯:“费你的心改一改吧,这又是一方面。

总之,或者念给朋友听。学语文为的是用。

工具有好有坏、刨子,不能凭空想,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写完了自己又懒得改,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念给自己听,有的合用,有用词不当的地方,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以为这就过得去。有人写了文章,有的不合用,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这样打的一本书两天就看完。这样的读书法是不该提倡的;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自己又能精心体会,有的是错误的,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

先要认真读,自己不改。提纲可以写在纸上。

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这样看来,或者自己弄不明白别人这样改的道理。希望学得好;写文章,可能只看见些影子。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有废话的地方。

3 《叶圣陶的成长故事》小学作文大全

小叶圣陶的爸爸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

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

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46131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

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

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

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3叶圣陶不仅好学,而且还爱喝酒嘞!他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4 叶圣陶写过那些作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稻草人》:早年童话集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5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ZHU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创作了我国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目前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它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1、《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卜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6 第十三届叶圣陶杯作文可以写什么

叶圣陶——读《稻草人》有感议论文 初一 800字稻草人是一个让我上受益匪浅的童话,是中国着名的作家叶老0创作的,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我想,这个童话也许会影响我一生。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老太太的园子里摆放着一个稻草人,他帮着老太太驱赶害虫,有次见河上有一只船,是一位女士和他的儿子,儿子得了病,口很渴,一直叫喊着喝水,可那位女士没有给他喝水而是继续在河里捕捉鱼,捕了一条鲤鱼,把他放在筒里,刚好就在稻草人的身边,稻草人,不能动,鲤鱼说:“你救救我把,把我放出来把!”可是稻草人动不了,鲤鱼误认为稻草人狠心,就慢慢死去了,稻草人伤心,也倒在地。

稻草人一般意义指农田间用来驱赶鸟雀、防止其偷食粮食的偶人,因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这就是我在没有读过这篇童话前对这个名词的理解。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

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

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

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

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尊敬,值得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做事标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北京九中初中部初一:『完。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一个年头,二月二十八日凌晨,儿子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带着晨露的芬芳来到了这个世界。

一年后,儿子一岁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儿子被放在县城的外婆家,我和妻隔三差五的轮换着去看他。一次去看儿子,晚上睡在床上,搂儿子入怀。孩子噘着小嘴说:爸,我好想好想妈妈呀,妈妈为什么不来看我呀?此时,我从稚气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亲情和血缘的可贵。我对孩子说:妈妈忙,妈妈下星期来看你,啊!那时还没有大礼拜,结果,妻还没等到休息日就回家看孩子。

隔二年,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叫六一。小家伙脾气有点犟,偶尔和小朋友闹不愉快。我就对他讲我上学时同学间的趣闻轶事,要求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让他知道同学间的真挚感情是社会上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我告诉儿子,我们班有个叫小岱山的,个子不高,胆子挺大,鬼点子太多。还有个老祝头,个子高,人不憨,劲又大,能挖山,会挖墙,堪称当代愚公。家有娇妻靓媳妇的男士要当心。

再三年,孩子六岁半,在大庆路小学上小学。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兴冲冲的对我说:爸爸,爸爸,我看到你同学了!我不以为然,我中学同学很多在市区,常来往,孩子认识。我说:是谁啊,张叔叔还是周叔叔啊?孩子说:不是不是,是你浙江同学,他那地方出黄鱼,有大佛。我说:在哪儿看到的?儿子说:在**院。今天我们看**了,美国大片《人猿泰山》。哪个黑糊糊象人似猴叫泰山的家伙不是你同学呀!我释然了,纠正道:我的同学叫岱山,不是泰山。岱山在浙江,泰山在山东,你可真是南辕北辙。

又六年,孩子十三岁,在新海实验中学上初中。春节,朋友送一箱史猪头牌卤货。儿子从外面回家,狡讦一笑说:爸,你同学来了。我问儿子:人在哪儿呢?孩子手指卤货说:这不是?我恍然明了,儿子又在涮我。批评道:我同学是浙江衢州人,那儿有个烂柯山。此地人杰地灵,连砍柴的孩子都能玩出名堂,不砍柴,贪玩耍,连斧头柄都烂掉了,居然说在山中只呆了三天。这就是山中仅三日,人间已百年,整个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翻版。我这同学叫老祝头,还有华子,我们三人特铁。谁说他是猪头肉的?不能说他是下酒的菜,听到没有?!我们一家大笑。是年过的很开心。

转眼到了2006年,儿子十六岁,在家乡省重点中学赣榆县高级中学上高中。又是春节。初一无事,打开电脑,浏览同学录,一条消息令人吃惊,老祝头要去天津。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件公案。当年,老祝头与和尚为邻,不经意挖了和尚的墙。和尚一肚子怨气的跑到杭州灵隐寺严师傅那儿去上访,严师傅给了和尚一首诗:三天告状为一墙,让他挖倒又何妨。墙若要倒无须挖,孟姜女还哭倒墙。假若城墙如磐石,挖来挖去枉断肠。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此后,和尚吸取教训,高筑墙,广积粮,狡兔三窟,择邻而居。和尚从庆元,杭州,上海,天津一路筑墙无数,可还是被猪头嗅到气息,察到蛛迹,一路追踪而至。我为和尚捏一把汗,要知道,愚公当年就是在河北起的家。儿子却道:人家和尚如今升座当方丈,有一群看家护院的秃驴,还有擅使禅杖的裸着身的鲁智深做保镖,你瞎操哪门子心。于是,大家又笑,这一年也很愉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9074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2
下一篇2024-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