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观音坐骑是什么?白色的长的像狮子

古代观音坐骑是什么?白色的长的像狮子,第1张

望天吼

本名:犼 又名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坐骑即为“朝天吼”。

皇亲贵族的墓里一般都有望天吼的造型来镇墓、辟邪。望天吼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 不可欺凌的形象。天安门城楼的前的华表最顶端的承露盘上蹲立着神兽就是“望天吼”。其中城楼内侧的石犼面向北方, 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外侧的石犼面向南方,称为“望君归",被老百姓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形状有些象麒麟或者貔貅

说起菩萨,我们都会想到观音菩萨,其实佛教中有四大菩萨。为了能够解救世间众生的苦难,菩萨以各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间,随时随地解救人们的危难,最终修行成佛的。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和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称为华严三圣。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着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据说朝天吼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又有记载说,观世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传说,犼非常的凶猛,连蛟龙都不是它的对手。

地藏菩萨,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为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是九华山的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也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1、文殊菩萨·青狮  

文殊菩萨座下为一头凶猛的青狮。  而此青狮,正是封神榜中截教通天教主门下,在万仙阵中执掌太极阵的虬首仙。因被文殊广法天尊以盘古幡降服,收为坐骑。

《西游记》中,青狮两次下凡,一次是受如来指令去乌鸡国称王三年;第二次是偷下反间在狮驼岭与白象、大鹏占山为王。   

2、普贤菩萨·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一样,为佛陀右胁侍,象征真理。

其坐骑为六牙白象,即封神演义中的灵牙仙,截教八仙之一,镇守两仪阵,后为普贤真人降服。在《西游记》中,白象随青狮偷下凡间,在狮驼岭占山为王,用鼻子轻轻一卷就活捉了猪八戒。  

在佛教经典中,释迦佛的前身正是六牙白象,而摩耶夫人正是白天午睡中梦见六牙白象入怀,而后生了释迦摩尼。   

3、观音菩萨·金毛犼  

观音菩萨以慈悲名世,她的坐骑却是凶狠异常的上古神兽金毛吼。

根据《述异记》记载:犼为龙生九子之一,却常与龙斗。康熙二十五年,平阳县上空三蛟二龙围杀一犼,双方斗了三天三夜,最后犼杀一龙二蛟力竭而死。  

在封神中,金毛犼即截教随侍七仙中的金光仙。而据野史记载:四大僵尸王中的犼与女娲、伏羲、昊天并列为上古四神,犼为僵尸的终极形态,四大僵尸王中的后卿为犼三分之一的灵魂所化,赢勾、旱魃是犼的低级阶段。   

4、金刚手菩萨·大白猪  

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常侍卫佛前。有人说金刚手菩萨的坐骑是蛇,却没有相关出处。金刚手菩萨在藏传佛教中是重要的雨神,他是大势至菩萨的愤怒像,大势至菩萨的坐骑是大白猪。 

5、虚空藏菩萨·狮子、象、马、孔雀与金翅鸟  

虚空藏菩萨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他一化为五,分别是法界虚空藏、金刚虚空藏、宝光虚空藏、莲华虚空藏、业用虚空藏等五位菩萨,依中、东、南、西、北的顺序,分别乘坐狮子、象、马、孔雀与迦楼罗。     

6、地藏王菩萨·谛听  

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经案下伏着的灵兽,能通过听觉辨别万物,尤其善听人心,它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西游记》中记载他辨别出真假美猴王,只是惹不起假猴王,足见其灵性比众菩萨水平还高,达到佛的级别。     

7、弥勒菩萨·狮子  

弥勒菩萨是释迦佛钦定的接班人,作为贤劫千佛的第五尊佛,在信众眼中,弥勒菩萨自然要继承释迦佛的一切,而佛降服过的最强坐骑自然是在雪山修行时吞噬佛陀的金色大孔雀王,也就是后来的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故误以为弥勒佛的坐骑是孔雀,甚至是孔雀明王。  

狮子与弥勒有同修之谊,乃弥勒菩萨的坐骑。 

8、除盖障菩萨·莲花  

除盖障是真正的女菩萨,且是修行最高,最接近佛的女人。她是文殊菩萨的老师,原名离意。  《大日经》中说她:左手执莲华,华上置摩尼宝珠,右手作施无畏手印。

所有除盖障菩萨像,所坐皆为莲花。

扩展资料: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菩萨坐骑屡屡出现,下凡作恶,为祸人间。

观音菩萨的坐骑就曾出现过,在唐僧师徒四人,到朱紫国时,碰到一个手持铃铛的“妖怪”。虽然法力不是很高强,被孙悟空略施小计就搞定了,但最后“观音菩萨”现身将其带走。

在《西游记》中六牙白象,也就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出现过一次,在狮驼岭和青狮、大鹏结为兄弟,三妖是狮驼岭的大王,而白象,也是二大王。跟他大哥,青狮带领十万妖怪,在狮驼岭可是无恶不作。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只青色的狮子,在《西游记》中,文殊菩萨的青毛狮曾经两次下界:一次是做了乌鸡国的国师,进而将国王沉入井中,自己做了国王;第二次是做了狮驼岭三兄弟的老大,吃人干坏事,无恶不作。两次下凡,可谓是凡心不死。

地藏王的坐骑,在《西游记》中算是最靠谱的一位。在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出现过一次,因谛听天生技能,被的地藏王菩萨叫去分辨,谁是真“大圣”谁是假“大圣”,出场过一次,在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时候还不敢说出来,也是一直陪在地藏王菩萨身边的坐骑。

——八大菩萨

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明显的特征和区别方法,主要看坐骑和手中法器。明显特征以及区分如下:1观世音菩萨:一般坐或站在莲台上(也有站或坐在龙上的),一手持净瓶,一手拿杨枝2地藏菩萨:一般坐骑是“地听”,(也有站莲华台),一手中持锡杖,一手托明珠。3普贤菩萨:一般都是骑白象,手持如意4文殊菩萨:一般都是骑狮子,手持宝剑 或佛经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口首仙的青狮

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大乘佛法玄理。 单尊的文殊菩萨像在五台山各寺庙中则供奉较多。文殊的形象,有种种差别。按其顶髻的形状,可分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则依据贞言陀罗尼

(咒)的字数,分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最为常见。一般的文殊菩萨像多为头戴五髻宝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内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文殊菩萨的形象,童子形则喻天真纯洁。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箧,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示清净。但大部分文殊菩萨像都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威风震慑魔怨,表示菩萨智慧威猛。另外还有一种依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而作的骑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

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

《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 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现在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普贤菩萨的梵文音译是三曼多跋陀罗,也有意译为遍吉的。 据佛经说,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再加上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说他代表“德””和“行”。德,据说普贤有延命之德;行,据说普贤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所以,他的尊号是大行普贤。 相传普贤在中国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嵋山,其中有万寿寺(晋代始建时名普贤寺),寺中所塑普贤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普贤坐在大象背负的莲台上,手执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莲座上。 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 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普救人间疾苦。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观音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观音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显化事迹较多,所以执持的法器也非常多,千手千眼观世音,每一只手上都有一种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萨不同的救渡法门。净瓶杨柳枝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净瓶主在净,内盛以杨枝甘露,化凡夫热恼为清凉,恒顺心愿,普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坐骑也有多种,我们常见到的有龙有鳌,上的是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中国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又有文献记载,观世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犼是什么动物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据说,犼凶猛异常,别说吃人,连蛟龙都不是它的对手。

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

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地藏菩萨,像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孝道)

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

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道。

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广泛纳为收藏。 从造型看谛听,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能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

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地藏菩萨像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称,名号与形象如下: (一) 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形象为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众生。 (二) 宝珠地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度畜生道。

(三)宝印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济度阿修罗道。 (五)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人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济度人道。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为苦谛所摄。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苦恼,专门济度天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503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5
下一篇2024-03-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