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声大,但没有大的威慑力,老虎的吼声中有一种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可以使猎物无法移动,老虎更厉害
老虎选择西伯利亚虎为代表,有时提一提孟加拉虎、华南虎;狮子以非洲狮为代表。
1、先比较体形和重量。
西伯利亚虎在老虎中体形最大,也比非洲狮略大。资料记载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是前苏联中亚共和国猎取的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长5米(不计尾巴)、体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亚虎或非洲狮的两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狮相差不大。华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西伯利亚虎在所有猫科动物中捕食技巧最高,这是因为其栖息地高寒恶劣,野兽稀少,无法承受捕食失败。西伯利亚虎在当地食物链中无可争议处于顶点,其猎物包括所有食草兽和食肉兽,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兽如:马鹿、亚洲野猪;食肉兽如:亚洲棕熊、豹、亚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于豹与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领地绝不允许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几率很小,但有资料显示西伯利亚虎的粪便中发现过豹的毛发。亚洲棕熊尽管体形庞大也不是东北虎对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袭的记载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经常被虎从洞中挖出甚至没有机会抵抗。在北亚,狼群个体数量少,一般不超过7只,因此只能躲避虎。当然有很多传闻雄性野猪战胜西伯利亚虎,不过野猪是防御方,不被捕杀就是胜利,能击毙西伯利亚虎的记载太少。而且受伤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残疾虎(缺犬齿)或年青幼虎,无法捕食其它野兽,才不得不攻击战斗力很强的雄野猪。由于西伯利亚虎与人类生活区较远,所以西伯利亚虎对人类一般主动避让,不去招惹陌生的东西。
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栖息地野兽相对丰富而与人类重叠,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亚虎,但是对人类危险最大。与人类斗争经验最丰富的是华南虎。华南虎是中国独有,与国人奋斗2000年,对如何攻击和躲避技巧最丰富,处境也最危险。1950~1960年代中国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现在是比大熊猫还濒危且珍贵的物种。杀人最多的记录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与印度人素质和当地环境有关。在当地食肉兽中豺对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构成威胁,豺体型、攻击力不如狼,但群体数量比狼群更多且坚韧,又没有种族之分,不同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只豺的豺群攻击一只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对抗中杀豺7只,伤6只,摧毁豺群的进攻力。但是残余豺群立刻召唤邻近领地的另一支豺群26只加入对虎的攻击,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杀4只、伤2只后,开始逃跑。豺群追击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后近40只豺捕杀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后战场又有7只豺被杀。中国也有传说豺是虎的克星。
非洲狮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体伏击,只有在旱季走投无路时才攻击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只以上非洲狮一拥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狮在大象、野牛背后袭扰,雄狮正面攻击。雄狮单挑的几乎没有。单独非洲狮无力生存,被狮群驱逐的老年雄狮一般被鬣狗群捕杀或被三色豺捕杀。鬣狗群是报复,三色豺是谋杀,战术很象亚洲豺。伤人最多的非洲狮是19世纪乌干达修建铁路时的食人狮群,此狮群共捕杀100多名工人,最后被消灭,只留下两只哺乳期的幼狮被送到动物园。
3、比较齿、爪等硬件。
犬齿大小、颌骨硬度相差无几,爪的尖锐度相当。但是有学者推崇虎的爆发力,在北京动物园狮虎山兽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东北虎抓裂的裂痕。剥掉皮的狮虎惊人的相似,基本无法区分。从解剖中发现,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
4、自然界中狮虎相遇的结果。
西伯利亚虎以西伯利亚为基地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直至南亚次大陆,发展为孟加拉虎亚种、高加索虎亚种和华南虎亚种,只有大海阻止其进入美洲。部分个体横渡大海进入印尼群岛,发展为苏门达腊虎亚种。从极寒到极热显示顽强的适应力,虎是单独活动,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几天相聚,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强于非洲狮。
非洲狮从非洲大陆北上进入阿拉伯半岛又进入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在印度发生过狮虎的竞争,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狮子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经看过的正式资料,时间久了记不清楚,数据可能有错,但绝不是杜撰。
h__l
在历史上,狮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广,除非洲和印度外,还有希腊狮和伊朗狮(西亚狮)两个亚种,其中伊朗狮和里海虎还发生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狮虎格斗是有真实战例的。1995年10月,我国沿海某市一开放式动物园曾发生过东北虎咬死非洲狮的事件。某夜,分隔狮虎笼的闸门因故障打开了,出于大型食肉兽间的竞争原则,实力相当的食肉兽相遇后要么互相退让,如果没有退路就必须背水一战,结果,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非洲雄狮已倒毙在虎区正中央!经调查,非洲狮是经充分准备后入侵虎区的,但结果却是让东北虎一击致命,东北虎首次攻击就击中非洲狮的咽喉要害,根本没给对手还手的机会!击毙对手后,东北虎还拖着比它重一倍的狮子走了30多米。
东北虎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首先在体格上胜狮一筹。从捕猎技巧上说,虎向来是独来独往,捕猎都是靠自己,单兵格斗能力自然很强;狮子的生存之道则是结群捕猎,讲究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一对一打,狮子决不是虎的对手。
一般地说,食肉兽只捕猎实力小于它或与它相当的食草动物,对于与其实力相当的食肉兽,一般采取回避的原则,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让,但在印度,虎有时会捕猎小鳄鱼,孟加拉虎甚至能从鳄鱼嘴里抢食物。
砖
有比狮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狮子。雄狮头部外观雄壮,尤其是一副鬃毛显得威风凛凛,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实狮子的体型是比较消瘦的;而老虎的头部虽然不显得那么大,但躯体却很壮实,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就比狮子小。
如今,狮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区相互隔离,野生环境下狮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现在多认为中国南方发现的亚洲古猫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后再向北向西向南迁徙发展,演变为不同亚种,遍布几乎整个亚洲。而狮子,有看法认为史前时代曾一度遍布南欧、亚洲大部和北美地区。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亚,狮子老虎的分布区是重叠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狮子在亚洲大陆几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尔丛林区一隅才能见到狮子的踪影,老虎则成为亚洲猛兽的代表,分布在东北亚至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老虎。这是狮子战斗力不如老虎强大的结果吗?
我认为不是。
成年狮子一般由母狮负责捕猎,雄狮负责保卫领地,所以一般雄狮是坐享其成的,比较懒惰。而老虎则是单独行动,机警狡猾,灵活性好。体格上比较,一些种类的雄虎和雄狮不相上下,但单打独斗,狮子败给老虎的概率比较大。在古罗马斗兽场,经常上演狮虎搏斗的比赛,结果往往是老虎获胜(图119,古斗兽场上的狮虎搏斗)。不过,在自然环境下,狮子老虎要打架,单挑的机会很少,因为狮子通常都是群体行动,而老虎独来独往,一旦群殴,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亏,所以,从社会学角度讲,狮子要比老虎强大。
为什么在印度出现狮子退让老虎的情况呢?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1、环境影响。
狮子发源于非洲原野、老虎发源于东亚山林,它们首先是最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气候,然后才逐渐向外扩展。狮子的群体构成和捕猎习性都适合于广阔的原野,而南亚次大陆的山地丛林,则显然更适合于老虎的生存竞争。反过来说,狮虎竞争时间有万年以上,既然老虎强大到使狮子节节后退,为什么没一只虎能进入非洲呢?其实,到了西亚和阿拉伯地区,就变成狮子占据地利,坦荡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于狮子发挥群体优势,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看看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来以前,外敌入侵都是从西北部进入印度次大陆的,这正是狮子进入印度的途径,也是印度文明较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印度自然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换句话说,狮子的生存地盘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来的佛教还是后来的印度教,都不主张杀生,因而其他地区的野生动物(包括虎)受人类影响较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印度依然拥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而被称作是“野生动物王国”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围大于狮子就不奇怪了。
总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狮子老虎不同的战斗风格和作战策略。广袤的平原上,适合发挥群体的力量,锁定目标,以逸待劳。丛林中,猎物容易闪避、躲藏和逃逸,对个体的搏击技能要求更高。这样说一点不过分:狮子是战略家,老虎是战术家。战略家吃饱了就睡,养精蓄锐,世称“睡狮”;战术家则刻苦练功,会游泳和各式摸爬滚打的技巧,有不耻下问向猫学艺的传说。硬逼着狮子老虎决一死战,那么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过狮子,个对个狮子很难赢得了老虎。在亚洲的崇山峻岭,善于利用地形造势的老虎居上风;换了非洲的一马平川,擅长组织围攻的狮子占优势。
============================
现在在学术界关于虎强于狮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下面通过虎狮的详细数据来进行说明,所列数据均为平均计。
以下都采用成年健康的狮虎,由于雌狮和雄狮的差别过大,因此狮子一般均采用雄狮。
1、体型比对
老虎是最大型的猫科动物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异议。
但在古代西方世界,他们所能接触的是最大型的非洲雄狮和最小型的中南亚老虎,由此引起视觉上的误会,而认为狮子是最大的猫科,并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标志。直到百余年前他们接触到了更大更凶猛的孟虎和西虎,才最终改变的这种观念,形成了由狮子中心说向老虎中心说的转变。
而在东方,老虎一直稳居中堂,是神的象征,而狮子不过是守门神,只是猛兽的象征。
这样由于东西方对狮虎主观意识的差别而最终引发了狮虎斗的千年争论。
猛兽之间的争斗体型大的往往占有相当优势,体型大的老虎胜狮子似乎没有说服力,下面提到的都是狮虎相当的情况。
2、生理数据
下面几乎缆括了猛兽的所有的生理特征:
(1)头颅比较
狮子因为鬃毛的原因,在视觉上感觉相当大,其实除掉鬃毛后和老虎相差无几,剥皮后的狮虎也很难分辨,因此颅骨差别不大。
鬃毛是雄狮的象征,以至往往被无限夸大,甚至成了决胜武器。生物学上将雄狮鬃毛的作用定义为:雄狮之间实力的显示、雌狮择偶的标准,
鬃毛对雄狮有一定的防守作用但同时会消弱它的攻击能力。
(2)心脏容量
在解剖学中,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这一条相当重要。在同等生理素质的对手中,它反映了一个物种具有更大的爆发力、耐力和体能恢复能力。
(3)嘴
猫科嘴的张合度都约60度(剑齿虎可达100度),老虎颚部球型肌在猫科中最发达的,狮虎的咬合力差别不大,虎略强,虎约450kg,雄狮400kg(附:鳄后端约1000kg(合2200磅),前端770kg,大白鲨约770kg,人约80kg)。
虎犬齿长约6cm,雄狮约5cm,虎的咬合深度约为11cm,雄狮约9cm。咬合深度深1cm往往就能决定对方是生还是死,这也使狮子使猎物的致死率比老虎要小的多。
但狮子的齿根略粗于老虎。生物学家解释之所以狮的齿粗,是因为狮子无法快速将到手的猎物杀死而导致猎物的反抗,为了在猎物反抗中不致使犬齿折断,才使犬齿进化得更粗。
(4)前肢
老虎前掌是猫科中最大的,雄虎的掌宽约105-115cm,雌虎约85-95cm,雄狮约75cm。
掌击是虎的常用手法,其掌力居猫科之冠,可达1吨,力量比雄狮大10%,而狮子不论是博杀还是捕食,掌击都不是它的特点。
猫科都有磨爪的习惯,但成年后的狮子磨爪的频率有所减少,这和生活环境有关,因此爪子不如老虎锋利。
虎的爪子在猫科中最长,西虎约10cm,孟虎约92cm,狮约8cm。
狮子常被大型猎物从其身上甩落下来,可见其前肢力量不够、爪子嵌入不深,而老虎极难被野牛甩落。
(5)后肢
狮子后肢力量不足,只能半直立,因此狮子不擅掌击,而老虎后肢力量强大,可以完全直立,直立后可比狮子高一个半头。
后肢力量直接影响了跳跃能力。老虎可跳上22-24m的高度,雌狮约18m,老虎摸高可达65m,雌狮为45m,而雄狮几乎不会跳跃。
综合四肢老虎的更为粗壮,而狮子四肢相对瘦弱的多。
(6)肌肉
孟虎和狮子都属热带、亚热带,两者肌肉相差不多。虎的肩部力量强大,雄狮的力量集中在颈部。
东北虎的脂肪主要在皮下,而不是附着在肌肉上,其肌肉重量可占全身重量的70%左右。据中国生物学家对东北虎解剖报道:西虎肌纤维极为粗壮,几乎找不到脂肪,比最好的健美运动员的肌肉还要结实。
(7)骨骼
老虎有更加完美的骨骼,其骨骼平均密度比狮子高约12%,这意味着老虎更加强壮,抗击打力更强。
(8)速度
东北虎冲刺速度约为56km/h,孟虎快得多约为68km/h,雌狮介于两者之间为64km/h,雄狮为56m/h。
(9)柔韧性
老虎的体型修长,而雄狮体型粗短,这意味着老虎可以做更大范围、更灵巧的转身。
(10)其它
平衡力方面,老虎可以走体操比赛中的平衡木,而狮子则不行。
老虎尾巴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强大,但依然是其攻击武器,狮子尾巴没有攻击作用。
猫科观察家认为:老虎习性狡猾、狮子则相对憨直。
上面是生理上的硬件对比,以下是狮虎在生活实践中的比对,其实就是技巧性的软件对比。
技巧对猛兽相当重要,之前曾经有人模拟出猛兽对决,但马上被引为笑话,因为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却忘了输入技巧数据,因为按照这种模拟,那么猎豹将捕不到斑羚,而花豹也捕不到斑马,因为这些猎物比捕猎者更加强壮,斑马可一脚将花豹踢翻,而数据显示花豹不会躲避,100%会被踢死,因此该模拟认为地球上不可能出现能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的猛兽,而实际上呢
其实上面的生理数据已经说明了孰优孰劣。技巧性更多的是些人为观察的主观概念,但实践往往就是生理在生活中应用,我们姑且把它作为一个参考。
3、生活习性
(1)有的人因为狮子是群居而说其群体战斗力强,即狮群强于虎群。其实这种人是根据狮子的实际生活,即狮子的整体意识强来说的,但他们却把另一个事实忽略不计,即狮群在同类打斗中只有最强的雄狮才能决定胜负。
那么狮群会不会把老虎看成同类呢,答案是可能的,因为虎狮之间会发生自然交配的情况,这在野生动物中只有把对方看成同类才会发生。
(2)同样有人说雄狮是靠打斗为生,因此认为雄狮的战斗欲望更强,但殊不知老虎的领地性极强,体型小的老虎对闯入它领地的大老虎同样会不惜一战,有主场之利的老虎战斗力更强(因为这是饭碗问题)。相反雄狮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摆摆鬃毛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在动物园中老虎咬死狮子的情况大多都是老虎以为狮子闯入了它的领地,而在野外领地之争是常事,尤其是在老虎数量曾经繁盛的时候。
也就是说雄狮更多的是为配偶而战,而老虎更多的是为领地而战,它们的打斗频率本不相上下。
(3)雌虎不但要为领地还要为幼崽而战,雄性猫科都有杀死非亲幼崽的习性,单只雌虎为了保护幼崽而和体型大的雄虎时常都有打斗,而一群雌狮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是缴械投降。虎为独居,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相当强大,而雌狮根本就无法独立抚养幼崽。
(4)有的说雄狮不会衡量对手实力而勇往直前,其实这是严重误会,雄狮衡量对手的标准是鬃毛,鬃毛差的雄狮会选择自动退却,而老虎在雄狮眼里就是鬃毛差的狮子,因为雄虎就没有长的鬃毛,因此雄狮往往会认为老虎不如自己可以一战。
老虎和其它猫科一样因独居而谨慎,也会慎重评估对手的实力,因为评估失误会带来重伤而无法捕食,也就是说老虎不会打无把握之战,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和老虎打架的狮子在老虎眼里是可以战而胜之的猛兽,而这种评估肯定比人类的评估还要准确。
4、打斗技巧
猫科的咬合力在猛兽中不算最大,但爪子却是最强,敏捷度也是最高,因此爪子是致胜武器,而牙齿只是至死武器。爪子加上技巧,这使猫科成了猛兽中唯一的能独立战胜比自身更强大猛兽的哺乳类(其它只能依靠群体力量)。
(1)老虎打斗采用掌击方式,实际就是一套组合拳,更多的是凭借其技巧,极少把脑袋早早的凑上去。
(2)雄狮是猫科的例外,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就是在比谁的嘴大,由于四肢力量和技巧的不足,几乎抛弃了猫科爪子加技巧的优势。雄狮更多的是凭借身体和力量,是一种推搡的手法,但我们知道无论是体型还是力量狮子相对于老虎都不会占有优势。
老虎可以双掌齐用,而雄狮因后腿力量问题而无法完全支撑全身重量,要想完全发挥掌力,必须一只前掌撑地。
(3)鬃毛对雄狮咽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老虎往往都是先通过前肢的打斗,在取得了相当优势之后才会锁喉,因为在没有取得优势之前就冒然锁喉,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咽喉不负责任。
5、捕猎技巧
捕猎技巧可以从侧面反映猛兽所具有的技能。
(1)老虎捕食通常是偷袭,然后是短距离的冲刺,它要求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因为如果反映迟钝容易使猎物逃脱,而长距离追赶不是老虎的长处,老虎对付野牛是跳上牛背后紧紧的抓住,乃至更大的成年亚洲母象也是如此,而狮子只能扑到野牛的后臀且很容易被甩落下来,而亚洲野牛比非洲野牛并小不到哪里去。狮子捕食通常是群体合围,主要靠群体力量的托拽将其扑到。
(2)狮子对较小的猎物采用咬颈,对较大的如野牛是咬鼻,而咬鼻窒息方式往往显得拖泥带水,狮群常常有到手的猎物逃脱的可能,电视中有5只狮子(包括有雄狮)捕杀一头野牛而最终被逃脱,其实这反映了狮子不能有效的快速杀死猎物,还有居然会使几乎没有博杀力的猎豹负重伤后逃脱,这反映了狮子的杀伤率。
老虎的击杀成功率相当高,击杀手法也更丰富,有拍断颈椎、咬喉、咬颈等,对较小的几乎直接就是拍断颈椎,对大于200kg如野牛是咬颈,这和狮子对付野牛的手法完全不同,但致命效率更高,往往是一击致命,到手的猎物极少有逃脱的可能,因为老虎承担不起这样的失误,特别是东北虎。
(3)狮群的捕食成功率根据猎物不同在10-20%之间,老虎成功率在5%左右,狮群成功率虽大于老虎,但平均下来就很低了。食物利用率也不及老虎,只能管一顿,而老虎捕食一次往往会管很久。
狮子是唯一吃腐食的猫科是单只狮子捕食成功率的一种体现。
(4)狮群和老虎都有能力在非常情况下捕杀超大型的猎物,如狮群之对于母象、长颈鹿等,老虎之对于母象、野牛等,但单只狮子无力捕杀比自身大的猎物,这在猫科动物中其实是很少见的,估计只有薮猫才是这样,但薮猫身手毕竟可算猫科之冠,象猎豹一样为了敏捷负出嘴小的代价情有可原。
6、生存竞争
狮群的生存环境主要竞争对手是鬣狗群、花豹,而孟虎是豺狗群、金钱豹,西虎是棕熊、远东豹。
(1)落单的狮子生活极为困难,被狮群驱逐的落单雄狮一般只有3种结局,即饿死、被鬣狗群追杀、被三色豺群谋杀。
(2)单只豺狗的实力不如鬣狗,但豺群的规模和韧性远大于鬣狗群,不同群的豺狗甚至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孟虎,曾经发生的先后近60余只豺狗以惨重代价搞定一只雌孟虎的著名战例就是不同的3群豺狗组成的。
(3)棕熊是比西虎大得多的猛兽,远东豹在西虎的打压下生存得极其艰难,但和远东豹同种的花豹在狮群的打压下则生活得相当滋润,可见狮群扼杀豹子发展的能力远不如老虎,花豹由此被称为生存得最为成功的大猫。
因此老虎和狮子竞争环境可以说同样凶险,但即便这样,排除人为因素,老虎独居得依然十分成功,而狮子的独居就意味者死亡。
7、博杀战例
现在所看到的狮虎斗都是圈养的,准确的说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但可以得出参考结论。
(1)圈养猛兽在能力上相比野生的都有所退化,但有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圈养猛兽中其技巧性越强的损失越大。
如将趋向于力量的熊科和趋向于技巧的猫科都从小圈养,明显猫科的损失要大。同样人类也是一样,将一个刚出生的小孩从小就关起来,其具有的人类特有技能的损失是最大的,而这种人只能从生物学上讲还算是人,但实际上和白痴无异。雄狮在于力量,而老虎在于技巧,其损失无疑比狮子会更大。
但即使这样,圈养老虎的胜率也远高于狮子,更不要说野生狮虎了。
(2)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现在所有狮虎斗的记录或视频中,体型小的老虎战胜大狮子的事件并不奇怪,而从无体型小的狮子战胜大老虎的战例。
(3)在选择虎狮斗的战例中,一般更多的是选用雄狮,而对老虎,几乎都是不管公的母的一起选,而事实上雌虎比雄虎体格上还是有不小差距,只是没有狮子的差别大而已。但如果真的这样选,不妨拿一拿雌狮和雄美洲豹来斗斗。
但即便如此,雌虎同样有战胜雄狮的战例,而雄虎对雌狮就是屠杀,雌狮对雌虎也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可言。
8、进化
狮虎出自同一祖先。目前野生的狮虎不可能相遇,但在历史上狮子和老虎的领域曾有过重叠,最后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在没有人类干扰之前,虎的足迹曾经遍布欧亚大陆,从极寒到极热显示了其顽强的适应力,而狮子只能局限于热带亚热带。
从生物、地理学上讲热带雨林是地球最富饶的土地,而这就是孟虎的生存地带。其实也可以通过美洲豹和美洲狮的竞争来作为对比,美洲豹强于美洲狮是不争的事实,美洲豹占据了南美热带雨林的中心地位,而美洲狮则只能偏隅一方。
将所有数据列出之后,才发现狮子几乎是全方位的落后于老虎,不占任何生理优势的野生狮子对野生老虎可以说几乎就是完败!
曾经有爱狮子的英国富豪进行地坑狮虎斗,结果狮子赢了,其实老虎是被枪打中了,曾经有英国富豪进行狮虎斗,就是地坑狮虎斗,用的是最小的雌性苏门达腊虎幼体和成年非洲雄师,每想到第一头狮子见了老虎想逃跑,老虎杀了三头狮子,最后一只是为了掩盖虎强于狮的事实,用抢把老虎打死,每想到老虎死在了占上风的时候,狮子 也没攻击,就倒下了,现代有西方学者模拟狮虎斗,可他们只输入了硬件数据,没考虑技巧,而古罗马经常让狮子老虎打,大多也是老虎赢了老虎才是万兽之王
老虎
曾经有非法组织让狮虎相斗,不管是雄虎对雄狮,还是雌虎对雄狮,结果几乎都是老虎赢,雌狮几乎不上场,因为上场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败的
虎是独居动物,母虎可以单独带幼仔,可见其独立性;而狮子则是团体合作,幼狮也是靠整群母狮一起带才能养活
雌狮离群的话几乎没有生存能力,母虎则截然相反
从身体素质各方面来说,不管是力量,速度,体型还是咬合力弹跳力等等这些方面狮子都不及老虎,狮子的身高和体重也不及老虎,甚至狮子的牙齿和爪子都没有老虎长,牙根不粗,脚掌也没有虎那么大
举个例子,从力量的差距上看,虎不论雌雄都可以单独捕猎,同样是大型猎物,虎可以直接扑到猎物背上爪子勾住并且不会掉下来。狮子则要靠群体力量死死拖住,而且跳不到背上(可见其后腿力量不足),爪子也嵌入皮下不深,一甩就甩掉了
虎能靠后腿站立支撑身体,狮子则完全不行,虎能轻松爬树,狮子却是很勉强的,上树战战兢兢
还有很多方面都可显示出这点,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文化不被时代所接受被抛弃了,而有一些却历经千年洗涤仍流传至今,石狮子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石狮子是以大理石、青石等为材料,以狮子为原型雕刻而成的。石狮子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辟邪物,常被摆放在宫殿、园林、府邸等地。而在如今石狮子也作为一种身份、美好寓意的象征物,被放置于一些酒店、住宅、景区等地的门口。
从狮子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的经过,看石狮文化的起源狮子并非中国本土之物,最早是西域各国将其作为贡品进献于汉章帝。
《后汉书·西域传》就曾记载这一事件:
"章帝章和元年 (公元87年) 安息国遣使献师(狮)也。"
之后,狮子作为一种舶来品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
狮子作为外来物,受到国人厚爱,也与汉朝时佛教东传有关。西汉末年时,佛教经西域传入内地。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汉哀帝时期,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将《浮屠经》口授于他。之后,佛教就在社会上层人士之间流传开来。而狮子由于形象威严,也被作为佛教的圣物,被佛教信徒所信仰,许多与佛有关的物品,都以"狮"来命名。例如,佛教中将佛的坐席称为"狮子座"。
狮子的形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其威猛、正面的形象也被国人喜爱,并在之后将其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汉唐时,狮子也被宫廷、部分官宦人士用石头雕刻成石狮子,放置于帝王陵墓、贵胄坟前,用于威慑他人。就如我国最早的石狮子现存于嘉祥武氏祠内,这对石狮子高124米,长145米,雕工精细、形象威严、颇有气势。但此时的石狮子也只是作为陪葬物品使用,并仅限于上流人士之中。
那石狮子何时作为一种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并被做为辟邪、镇宅之物放置于大门口的呢?根据程张的《元代石狮趣谈》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坊市"制度,由政府划定一块区域,居民居住于坊中,进行集中管理。当时坊柱上大都会放置一块石头,称为夹石柱,用来防风避震。工匠们为了使坊柱变得美观,就会在上面雕刻一些狮子、麒麟等瑞兽,来表达美好的愿望。这就是石狮子后来被用做看门的开始。
宋元时期,不再沿用"坊市"制度,但在坊柱上雕刻瑞兽的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由于狮子威严的形象,一部分达官贵人为了显露自身的地位,就将坊门的式样简化,变为门楼,将狮子形象雕刻其中。石狮也由之前被摆放于陵墓中逐渐被当成装饰品,放置于皇宫、园林、住宅、寺庙等之中,用来镇宅驱邪和彰显身份。也是在这时期,石狮子作为装饰物并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属,开始走向普通百姓家中。
明清时期,石狮子在民间更为普遍,在祠堂、会馆、居民区、牌楼等地都能看到。并且随着工匠技艺的改进,石狮有大型石狮和小石狮的之分,大的能够摆放在大门口,小型石狮也被设计成摆件陈列在室内,甚至被做成玩具供人赏玩。如晋陕黄河流域的拴娃石狮,就是小型石狮的代表
石狮造型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时代风采东汉时期的石狮子,与现代的石狮子造型相比,其整体形态更趋向为老虎。因为那时狮子虽然传入我国,但真正见过狮子的人寥寥可数。工匠在进行雕刻时更多的将神话中的神兽形象带入其中,如老虎、麒麟等。且当时的雕刻技术并不发达,在整体造型的设计上比较简单,并没有什么装饰物,只在关键之处进行刻画,整体形态主要为站立式。
唐朝时,石狮子主要为蹲狮和走狮。蹲狮的四个爪子呈现为三角形,且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也体现其中。蹲狮整体造型丰满,肌肉发达,眼神刻画锐利,爪牙突出,给人庄严、威猛之感。走狮,四肢形态为站立式,造型多为卷毛狮,比蹲狮雕刻的更为凶猛,整体肌肉线条更为突出,仿佛一头真狮向你走来,也展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
2013年出土的则天庙前唐代石雕狮子,就是典型的蹲狮。石狮底座高170米,总高485米,两足前伸,后部下蹲,体型庞大。狮子头部为卷发,巨齿露出,狮身挺拔,目光如炬,显得气势宏伟。
宋代,石狮子多为蹲狮,工匠的雕刻技术也更为娴熟。在对狮身的雕刻上,增加了许多装饰物,如狮子颈部带有项圈,狮身身上缀有铃铛等。并且为了使石狮显得更为高大,常搭配底座。且与唐代石狮威猛高大、肌肉发达,显得浑厚有力、强悍威猛相比,宋代石狮更为狮身更为瘦长。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也使得石狮整体在显示出威武气势的同时,增添了一抹温和之气。
巩义市的宋陵公园,是北宋皇帝宋仁宗的墓地,在此处摆放着一对石狮子看守皇陵。这对石狮为蹲狮,颈部带有红缨,肚子处挂着铃铛,尾部雕有祥云一样的图案,身形瘦长。石狮的四肢粗壮,指尖锋利,嘴巴大张,怒目而视,从而散发出一种庄重、威严之势,能在不知不觉之中震慑他人。
明清时期的石狮子在雕刻方面,已经有了固定模式。
《扬州画舫录》中就记录了如何去雕刻一只石狮子:
"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跨、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秀珠、出凿崽子"。
明清时期的石狮在继承前朝在狮身上绣铃铛、绣带等的做法上,也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发展娱乐的趋势,使得石狮子在保持整体庄严、肃穆的气势上,更加贴合民间百姓的装饰用途。
故宫石狮子为明清石狮,整体上看仍然高大凶猛,但从面目特征来看,弯曲的嘴角使得整个石狮较宋朝之前的石狮形象,显得更为温顺。狮子左脚踩着圆球,狮身的雕刻细节更为繁杂,也多了一丝观赏的价值。
从东汉时期到明清时代石狮子造型的演变,可以看出在整体上保持石狮威猛的形象外,随着各朝代工匠技术的改进,石狮的造型也变得多样起来,从之前只是站立的走狮发展的后来脚踏绣球或拥有底座的蹲狮。在狮身上绣上红缨、祥云、铃铛等图案,使得石狮也可用于寻常人家来装饰使用。这不仅扩大了石狮子的用途,也更加契合中国人的审美,使得狮子虽为外来物,却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受到极高礼遇,石狮子文化也可以延续发展下去。
石狮子的造型百变多样,代表着不同寓意彰显身份因为古人认为狮子威猛高大的形象代表着权威和富贵,所以常可见皇陵、宫廷、一些达官贵人等的门口摆放石狮子。并且通过规定狮子头上的卷发个数,来体现自己的官阶品级。如一品衙门前的石狮子头上要有13个卷,然后往下数,直到七品以下官员府衙门口就不准再摆放石狮子。这也体现古代官品的等级森严,在饰物的摆放上不能越级使用。
镇宅驱邪在古代人眼中,狮子同老虎、麒麟、朱雀等瑞兽有相同地位,可以驱邪避害,保佑家宅安宁。
汉代东方朔撰写的《十洲记》中就曾记载:
"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可见,狮子可辟邪一说由来已久。
所以古代宅院常可见门口摆放一对雌雄狮子,狮身面向西北方。因为八卦学中,狮子居西北方最为有利,雌雄双师可以阴阳相合,驱散邪灵,阻挡妖魔入侵。所以在极为注重风水学的古代,人们为保自己家族兴旺,官运亨通,对石狮子文化极为推崇。
绵延子孙大门口的石狮子为雌雄狮子,有的狮子脚踩绣球,有的狮子是脚踏小鬼,还有有的石狮子造型是母狮子脚下趴着一只小狮子,母狮子可看作人类的母亲,用手爱抚着小孩子。这表示这家宅院的主人希望人丁兴旺,子嗣昌盛,家族繁荣。
招揽财运大宅门口摆放的石狮子的嘴通常是一闭一张,张着嘴的狮子被看作是进财,闭着嘴的狮子为守财,而且张着嘴的狮子通常表情凶狠,而闭着嘴的狮子表情柔和,这寓意着财产只进不出,财运亨通,招财进宝。现今在一些银行、酒店等地,经常可见这类石狮子。
总之,正因为在雕刻石狮子的过程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中国人一直以来追求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因此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狮子,但凭借中国人的智慧仍然创造了石狮文化,并且历经千年却仍为被淘汰。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石狮造型结合了各地风俗,跳出了固定模式,有了别样面貌。如北方石狮豪迈粗犷,南方石狮温柔秀气。
参考文献
《后汉书·西域传》
《史记》
《三国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