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出现撒旦的脸 卫星云图形似撒旦看起来很恐怖

天空出现撒旦的脸 卫星云图形似撒旦看起来很恐怖,第1张

 撒旦是西方宗教信仰中的恶魔,对于很多有着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他们相信撒旦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航天署nasa卫星,曾意外拍到了一张十分像恶魔撒旦的卫星云图,很多人都被这张照片给震惊到了。大家纷纷表示,天空中出现了撒旦的脸,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这种现象有什么暗示吗

 1999年,美国的太空总署卫星拍到了一张地球的,当时这张照片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笼罩在地球上方的云层竟然形成了一张十分恐怖的脸孔。这张脸孔看上去张着血盆大口,而且还很对称,有点像凶猛的老虎,也有点像恐怖的恶魔。

 西方国家将这张脸称为是恶魔的脸孔,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看了都觉得匪夷所思。因为这张照片并不是合成的,完全是巧合。天上的云朵总是千变万化,云彩有时候很容易形成一些奇形怪状的形状,所以这张恶魔脸其实就是云层变化形成的,并没有多少特殊的意义。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专门把这张照片发给了各宗教的领袖,希望他们能够从宗教层面上对这种现象给出解释。很多西方人都有宗教信仰,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还说这是来自地狱的恶魔给人类的警告,甚至还有人觉得这是另一个星球上的外星生命给人类的暗示。

 实际上,所谓的恶魔脸照片,只是时间巧合而拍到的云层现象而已。可能晚一秒或者早一秒,变幻万千的云层就会是另外一番样子。我们头顶上的云彩每天都在运动着,变化着,云层的变化是一种大气现象,我们要科学理智的来看待这种现象。

室外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室内空气中PM25 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

从以上论断可知,吸烟产生的烟雾颗粒大小与矿物燃烧极其相似。

因此以下引述的火山气溶胶应该同样适用于吸烟产生的烟雾,可供参考研究其在大气中的运动。只是所在环境可能有所差别,如火山口可能是持续喷发热量支持火山气溶胶更长时间地在空中漂浮。

--------------------------

火山气溶胶

三种类型的气溶胶对地球气候有显著影响。第一种是火山气溶胶。大型火山喷发后,火山气溶胶会在大气的平流层中形成,如同上文提到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这类气溶胶层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气体形成的,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在随后一周到几个月的时间里,二氧化硫在平流层中液化成硫酸液滴。而在平流层风作用下,这些烟雾颗粒将遍及弥漫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旦形成,火山气溶胶能在平流层中维持大约两年。它们能反射太阳光,并降低到达低层大气以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总和,从而达到给地球降温的效果。1993年地球出现相对低温的状况就被认为是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造成平流层大量聚集火山气溶胶的结果。1995年,尽管距离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已经两年之久,大气中仍残留了当时形成的气溶胶颗粒。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兰利研究中心对平流层气溶胶和气体的第二阶段评估(SAGE

II)在内的卫星数据能够成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火山气溶胶对地球大气的影响。

火山气溶胶的扩散对地球大气影响巨大。火山喷发后,大量二氧化硫(SO2),氯化氢气体(HCL)和火山灰涌入地球大气的平流层。多数情况下,氯化氢盐酸遇水蒸气凝结成火山云,形成降雨。火山云中的二氧化硫则液化成硫酸(H2SO4)。硫酸迅速凝结,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将在大气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气溶胶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即非均相反应),以及平流层中气溶胶在氯气与氮气发生反应时起到的作用,是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元凶。来源:美国宇航局(NASA)

沙尘气溶胶

沙尘气溶胶是第二种对地球气候有显著影响的气溶胶。据气象卫星云图显示,从北非沙漠过来的沙尘暴常常席卷整个大西洋区域。在美洲大陆的诸多地区都能观察到这些尘土覆盖层的沉降。无独有偶,亚洲大陆也常遭受沙尘暴的侵袭。1994年9月,在发现号航天飞机(STS-64)上进行的空间激光雷达技术实验(LITE

,Lidar In-space Technology

Experiment)在非洲上空低层大气中探测到了大量的沙尘气溶胶(见下图)。这些尘缕中的粒子是刮大风时从沙漠表面吹起来的泥土的细小颗粒。相对于一般的大气气溶胶,这些尘土颗粒略大,因此除非被沙尘暴吹到相对高空(15000英尺及更高),通常情况下它们只会在空气中短暂飞行然后落回地面。

空间激光雷达技术实验(LITE)对非洲西北部阿特拉斯山脉(Atlas)上空的探测。来源:NASA

沙尘由矿物质构成,因此沙尘粒子能吸收或者散射太阳光。通过吸收太阳光,沙尘粒子加热其所在的大气层,抑制风暴云以及随之发生的降雨的形成,使得沙尘暴成为沙漠化加剧的重要原因。

某些云观测显示,云层吸收的太阳光总量很可能比过去最高的预估值还要多。而沙尘气溶胶能吸收并远距离运输太阳光,这一特性是造成某些云层对太阳光

增量吸收的罪魁祸首。

人造气溶胶

与前两种气溶胶不同的是,第三种气溶胶源自人类活动。尽管一大部分人造气溶胶来自焚烧热带森林所产生的烟,煤碳和石油燃烧时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才是人造气溶胶最主要的来源。自工业革命起,大气中硫酸盐气溶胶的浓度增长迅速。以人类目前的生产水平来看,人造硫酸盐气溶胶的比重被认为远远超过自然

界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其中北半球工业发达地区的人造气溶胶浓度最高。硫酸盐气溶胶并不吸收太阳光,相反地,它反射太阳光,从而降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总量。大气中硫酸盐气溶胶的寿命只有3到5天。

硫酸盐气溶胶也会进入云中,在那里它将增加云滴的数量并缩小滴个体的大小。这一现象能达到的实际效果就是,硫酸盐气溶胶从云中消失后,这些云依然能够反射比之前更多的太阳光。研究发现,海上船烟囱排烟所造成的污染也将改变它们上方的低空云。由船只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导致的云滴的这些变化已经在气象卫星云图上呈现为贯穿整个云层的轨迹。硫酸盐气溶胶不仅能够增加云层反射性,多余的硫酸盐气溶胶还能使被污染的云持续的时间更长,从而使其能比未被污染的云反射更多太阳光。

气溶胶的迁移

大气气溶胶往往会在大尺度天气系统以及高空急流附近“搬家”,因为这时平流层和低层大气对流比较旺盛,。在这些区域,对流层中的多数污染性气体会进入平流层,从而影响平流层的化学反应。相应地,平流层中的臭氧也会进入更低层的大气并与污染性气体发生反应,新的污染性气溶胶也可能由此产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162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