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悬赏。。。非洲各囯详细资料。。

高额悬赏。。。非洲各囯详细资料。。,第1张

  国名:安哥拉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独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国庆日:11月11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由红、黑两个平行长方形构成。旗面中间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齿轮和砍刀。在弧形齿轮和砍刀之间有一颗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对非洲大陆的颂扬;红色表示同殖民者进行斗争的先烈的鲜血。五角星表示国际主义和进步事业,五个角象征团结、自由、正义、民主与进步。齿轮和砍刀象征着工农劳动者和军队的团结,并表示对早年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和战士的纪念。

  国徽:呈圆形。圆面为浅蓝色,圆周由齿轮和安哥拉的主要农产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绿枝图案组成。下方齿轮和绿枝连接处是一本打开的书,象征教育和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之上为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这个年轻的国家;太阳光芒中交叉着锄头和砍刀,象征国际主义和人民永远向前;之上为一颗**五角星,寓意同国旗。底端的**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安哥拉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Jose Edu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总统。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邻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全长1650公里。面积124.67万平方公里。全国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大西洋沿岸为平原区。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库邦戈河、宽扎河、库内内河和宽多河。北部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是安与刚果金(原扎伊尔)之间的界河。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安哥拉虽靠近赤道,但由于地势高耸,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响,使得其最高气温不超过摄氏28度,年平均气温摄氏22度,有“春天国度”的美称。

  人口:约1400多万 。主要由奥温本杜、姆本杜、巴刚果、隆达等30多个部族组成。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49%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罗安达 (Luanda),人口约400万(2004年)。

  简史:中世纪时期,安哥拉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队首次抵达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东戈王国,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领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海外省”,派总督进行统治。 50年代中期以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安哥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先后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运”开始进行武装斗争。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个组织同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1月31日安三个组织同葡当局组成过渡政府。不久,“安人运”、“安解阵”、“安盟”之间发生武装冲突,8月过渡政府解体。葡当局于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权力交给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1976年“安人运”击溃“安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安哥拉共和国。

  政治:现行宪法于1975年11月11日颁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总统兼任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有权公布或废除法律,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任免政府部长、军队高级将领、省长、总检察长、最高法院法官等。宪法还规定,安哥拉既不参加任何国际军事组织,也不允许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安哥拉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议会同政府的权力分开。法院和法官有权独立行使审判权。1992年8月,议会决定将国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改为“安哥拉共和国”;“人民议会”改为“国民议会”;各级法院均删去“人民”字样。

  经济:安哥拉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钻石、铁、铜、黄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业是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石油日产量为120万桶。钻石等矿产在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钻石产值约8亿美元。安森林面积达5300万公顷(覆盖率约40%),出产乌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剑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麦、豆类等。安哥拉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每年渔业产品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国名:布隆迪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两道交叉的白色宽条将旗面分成四个三角形,上下两个相等,为红色;左右两个相等,为绿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圆地,内有三颗带绿边的红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牺牲者的鲜血,绿色象征所期望的进步事业,白色代表和平存在于人类中间。三颗星象征“团结、劳动、进步”,同时也代表布隆迪三个部族——胡图族、图西族、特瓦族,及其团结。

  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中绘有一个金色的狮子头,盾徽背后交叉竖着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当选,26日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西部刚果尼罗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为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的分水岭;裂谷带地势比较平缓。境内河网稠密,较大的河流有鲁齐齐河和和马拉加拉西河,鲁武武河是尼罗河的源头。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东部均为热带草原气候;中西部属热带山地气候。

  人口:734万(2004年),由胡图(85%)、图西(13%)和特瓦(2%)三个部族组成。基隆迪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布琼布拉 (Bujumbura),人口40万(2000年)。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2至26℃左右。

  简史:16世纪时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比利时军队占领。1922年成为比利时的委任统治地。194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布隆迪交比利时托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大通过关于布隆迪独立的决议,7月1日布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称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孔贝罗首相发动政变,废黜恩塔尔五世,宣布成立布隆迪共和国,自任总统兼总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加扎上校为首的一批军官推翻了米孔贝罗政权,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1984年8月布举行全民选举,巴当选为总统。1987年9月布约亚少校发动政变,推翻巴加扎政权,组成救国军事委员会,布约亚任军委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宣布中止宪法。1988年8月北部地区发生流血骚乱,致使5000余人丧生,4万多人逃往邻国卢旺达。骚乱平息后,布约亚总统宣布成立“民族团结协商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19日改组政府,增设总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团结宪章草案”,12月,布民族统一进步党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民族团结宪法草案”,组成了由图西和胡图两个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员会,以取代原最高权力机构—救国军事委员会。1992年3月13日颁布实施布独立以来的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布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总统以单名两轮制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布隆迪各派权力分享谈判取得进展

  国名:贝宁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Benin,La République du Bénin)

  独立日:8月1日(1960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左侧为一绿色竖长方形,右侧为上黄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绿色象征繁荣,**代表土地,红色代表太阳。绿、黄、红三色也是泛非颜色。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四组图案:左上角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为十字勋章,左下角为棕榈树,右下角为航行的船队。盾徽两侧各有一只金豹;上端为两只羊角,装着颗粒饱满的玉米,象征丰裕;下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友爱、正义、勤劳”。

  国家政要:总统托马·博尼·亚伊(Thomas Boni 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11.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西非中南部,东邻尼日利亚,西北、东北与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交界,西与多哥接壤,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25公里。全境南北狭长,南窄北宽。南部沿海为宽约100公里的平原。中部为海拔200-400米波状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为全国最高点。韦梅河是全国最大河流。沿海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和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

  人口:660万(2002年)。共60多个部族。主要是芳、约鲁巴、阿贾、巴利巴、颇尔和松巴等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使用较广的语言有芳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居民中65%信奉传统宗教,15%信奉伊斯兰教,约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诺伏(Porto-Novo),国民议会所在地,人口30万。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万。

  简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在沿海地区贩卖奴隶。17世纪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国。1670年法国入侵。189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独立后政局动荡,先后发生5次军事政变,12次更换国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陆军副参谋长克雷库少校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以阿奥马德贝为主席的三人总统委员会,成立军政府。克雷库自任总统和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1975年11月30日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90年3月1日又改为贝宁共和国。 贝宁青铜文化:非洲艺术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过了贝宁历史上第七部宪法。宪法规定,“建立一个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国家”,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离的原则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议会称国民议会,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权并监督政府工作。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职。

  经济: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和转口贸易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资源贫乏。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磷酸盐、大理石、黄金等。天然气储量910亿立方米。铁矿石储量约506亿吨。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约有257种。森林面积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6%。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生产能力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和建材业。有可耕地830万公顷,实际耕种面积不足17%。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山药、玉米、小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榈、咖啡等。旅游业是贝宁新兴产业,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旅游景点有冈维埃水上村、维达古城、维达历史博物馆、阿波美古都、野生动物园、埃维埃旅游公园、海滩等。

  国名:博茨瓦纳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Botswana)

  独立日:9月30日(1966年)

  国庆日:9月30日(1966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中间横贯一道黑色宽条,上下为两个淡蓝色的横长方形,黑色与淡蓝色之间是两道白色细条。黑色代表博茨瓦纳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数部分;蓝色象征蓝天和水。国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蓝天下,黑人和白人团结、生活在一起。

  国徽: 中间为盾徽。盾面上有三组图案:中部为淡蓝色、白色相间的波纹;下方的牛头象征该国传统的饲养业,表明国家的经济特点;上方有三个齿轮,象征农村地区与正在振兴的工业之间的合作。盾徽左侧是一根象牙;右侧是一株黍米,象征该国的农业。两只非洲斑马支扶着盾徽,象牙和斑马象征国家的动物群。斑马的花纹黑白相间、合为一体,象征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和睦。底端的绶带上用当地文写着“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风调雨顺。

  国家政要: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选获胜蝉联。2004年10月获得连任。

  自然地理:面积58.173万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界南非。地处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为奥卡万戈三角州沼泽地,东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围是丘陵。大部地区属热带干旱草原气候,西部为沙漠、半沙漠气候。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 164万(2005年)。绝大部分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占人口的90%)。全国有8个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纳、恩瓦凯策、塔瓦纳、卡特拉、莱特、罗龙和特罗夸。恩瓦托族最大,约占人口的40%。欧洲人和亚洲人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语言为茨瓦纳语和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农村地区部分居民信奉传统宗教。

  首都:哈博罗内(Gaborone),人口约18 6万(2001年)。年均最高气温为28.3℃,年均最低气温为12.9℃,年均气温20.7℃。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0个行政区:西北、乔贝、中部、东北、杭济、卡拉哈迪、南部、东南、昆嫩、卡特伦。

  简史:独立前称贝专纳。茨瓦纳人于公元13~14世纪由北方迁居于此。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贝专纳保护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独立,改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由博茨瓦纳民主党执政,卡马任总统。1980年7月,卡马病逝,马西雷接任总统职务。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接连获胜,马西雷三次蝉连总统。1998年,马西雷主动辞去总统职务,4月1日,莫哈埃接任总统。

  政治:宪法规定实行多党议会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次;总统死亡或辞职时,副总统自动接任总统职务。总统和国民议会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决议、法案须经总统批准才能生效;总统有权召集或解散国民议会。酋长院是议会的咨询机构,由15名成员组成,8个主要部族的8名酋长是当然成员,任职终身;这8名酋长再从宪法指定的4个市区的副酋长和行使副酋长职务的人中选出4名“选举成员”,任期5年;最后再由这12人从选民中选出3名“特选成员”,任期5年。酋长院的职责范围和权力仅限于传统的、有关非洲组织的一些特定事务,比如习惯法、非洲法院、领导职务、部族财产、部落首领的任免、宪法修正案等。每年议会开幕前,酋长院先召开例会,向议会提出动议和议案,但不具有任何约束力。酋长院在必要时可要求有关部长到酋长院说明情况,部长也可到酋长院征询意见。酋长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员选举产生。实行总统内阁制。

  经济: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以钻石业、养牛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钻石,其次为铜镍、煤、苏打灰、铂、金、锰等。石油勘探正在进行之中。钻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铜镍矿蕴藏量为4600万吨,煤蕴藏量170亿吨。从七十年代中期,采矿业取代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钻石基本出口,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有三大钻石矿:吉瓦嫩、奥拉帕和莱特拉卡内。传统轻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其次是饮料、金属加工和纺织等。近年来,汽车装配业发展很快,一度成为第二大创汇行业。农业较落后,80%以上的粮食依靠进口。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15%,种植面积为可耕地的5%。主要农作物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类。畜牧业以养牛为主,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是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现代化的大型屠宰厂和肉类加工厂。博是非洲主要旅游国,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是主要旅游资源。政府把全国38%的国土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了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奥卡万戈内陆三角洲和乔贝国家公园为主要旅游点。主要出口钻石、汽车及零配件、铜镍矿、牛肉、纺织品和苏打灰制品等;进口汽车及交通设备、机械及电子产品、食品及饮料、金属、化工和橡胶制品、燃料和烟草等。

  国名: 科特迪瓦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

  独立日:8月7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7日(197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橙、白、绿三色。橙色代表热带大草原,白色象征南、北方的团结,绿色代表南部地区的原始森林。橙、白、绿三色还分别解释为:民族爱国精神、和平与纯洁、对未来的希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绿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非洲大象头,象牙是该国的象征,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阳图案,两旁各有一棵油棕树——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下端的绶带上写着“科特迪瓦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宁巴山(科几边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 1810万(2005年)。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人口的40%信奉伊斯兰教,27.5%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 (Yamoussoukro),人口15万(1998年),位于阿比让以北220公里,是独立后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费埃—博瓦尼的家乡;经济首都,阿比让(Abidjan) ,人口300万(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决定将首都迁往亚穆苏克罗,但政府机构及外交使团至今仍留在阿比让。

  行政区划:全国划为56个省、197个市和198个县。1991年6月,科政府将全境划为10个行政管辖区,各辖区下辖几个省,驻管辖区首府的省长负责该区协调工作,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1996年7月改为12个管辖区,1997年1月调为16个,2000年增至19个。

  简史: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公元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独立后,首任总统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科特迪瓦政治危机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经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规定,科实行共和国总统制,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享有最高行政权力,其次为国民议会、宪法委员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新宪法对总统候选人资格亦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须是科特迪瓦人。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每届任期5年。

  经济:独立后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 9亿美元,为1960年独立时的22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状况恶化。为克服经济困难,1990-1993年实施“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削减行政开支、改革税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贬值有利于出口的机遇,继续执行“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大力增加出口,经济开始呈现复苏。1995年经济形势继续好转,1996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增长7%左右。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2亿吨,天然气储量156亿立方米,铁矿30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 4亿吨,锰3500万吨。森林面积250万公顷。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食品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营业总额的35%~40%,其次是棉纺织业,还有炼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业。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6%。可耕地面积802万公顷,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两大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60%。

  A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5%。咖啡生产现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产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榈产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粮食不能自给,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1994年起,热带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萝、木瓜等。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产品。畜牧业不发达。禽蛋基本自给,肉类一半靠进口。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枪鱼、棕榈油、棉花、橡胶等,进口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化学制品、石油制品、建筑材料、电器、食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其次为荷兰、意大利、尼日利亚、美国、德国、马里、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进出口贸易的98%以上通过海运。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也是布基纳法索、马里等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设备较完善。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

  国名:刚果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Congo),简称刚果(布)

  独立日:8月15日(1960年)

  国庆日:8月13日(196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黄、红三色构成,左上方为绿色,右下方为红色,一条**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象征森林资源及对未来的希望,**代表诚实、宽容和自尊,红色代表热情。

  国徽:为一年轻黑人女子图案,铭牌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几次当选总统。

  自然地理: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东、南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人口:386万(2004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大小民族56个。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刚果族,约占总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占16%;中部太凯族占20%;北方原始森林里还生活着少数俾格米人。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南方为刚果语、莫努库图巴语,北方为林加拉语。全国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布拉柴维尔(Brazzaville),人口95万(1996年)。

  行政区划:全国共划分10个省,6个直辖市,83个县。

  简史:13世纪末14世纪初,班图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了刚果王国。15世纪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继侵入。1884年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将刚果河以东地区划为比属殖民地,即今扎伊尔,以西地区划为法属殖民地,即现在的刚果。1910年,法国占领了刚果。

张作相身高:169公分

张作相(1881年—1949年4月19日),字辅忱,祖籍直隶保定深县花盆镇太谷庄(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3],生于奉天锦州义县(今锦州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人,爱国民主人士,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学良的辅帅。

1901年,加入张作霖的“保险队”,从此随张作霖升迁而升迁。历任清军管带、陆军第27师师长、东三省巡阅使署和奉天督军署总参议、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等职。1921年,张作相先后婉辞黑龙江督军、热河督统等职。1924年,吉林督军孙烈臣病故,张作相始肯接任其职。任职期间,张作相在吉林全境力行禁烟;主持修筑了奉海铁路;创办了吉林大学,开吉林高等教育之先河。1925年,郭松龄反奉失败,在讨论善后问题时,张作相以大局为重,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将郭军部将全部处死,最终得到了张作霖的默许,使奉军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在奉军中赢得了很高声望。皇姑屯事件后,张作相力保张学良主政东北。热河抗战失败后,张作相长期隐居天津,多次拒绝日伪的利诱招降。全国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让他去台湾的要求。

提到刚果金你可能并不熟悉这里,刚果金又称刚果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家很奇怪,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不富裕,而且海岸线只有37公里,非常短,而且还没有海口。

这样奇怪的国家,但却阻挡不了这里的旅游资源的丰富,这里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各种动物资源丰富,而且还有着两座死火山,景色旖旎,每年也吸引着不同地方的人来这里游玩。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刚果金旅游景点吧!

1、萨隆加国家公园

萨隆加国家公园,位于扎伊尔自然保护区,地处非洲中部平原,面积广达36万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属热带雨林区。1970年为保护赤道森林环境建立,是世界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

分南、北两大片,管理处设在蒙科托。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特产矮黑猩猩。萨隆加国家公园的大部分地区覆盖着赤道森林,随地形的不同植被构成也会有所变化。森林主要生长在沼泽、河边和干地上。

河间的土地上生长的几乎全是半落叶林,河岸上则是一些早生或成长期短的植物。北部地区是茂密的草地(而非稀树大草原),占公园整个面积的05%。目前对萨隆加国家公园的植被构成研究甚少。

迄今为止,对于公园的动物构成也没有系统地调查过,但可以肯定这里有大多数森林动物物种。报道过的萨隆加国家公园里的动物中,非洲小人猿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它是扎伊尔特有的动物,但现已在公园北部地区绝迹,有消息说南部地区或许还有。

2、俄卡皮鹿野生动物保护地

俄卡皮鹿野生动物保护地占据了位于刚果共和国东北部的伊图里森林五分之一的面积,保护区及其森林属扎伊尔河流域的一部分,这个流域是非洲最大的排水系统之一且在该地产生了大量物种进化的重要发现。

保护区内植物形态各异,种类繁多,有302种树木和130种藤蔓植物。

俄卡皮鹿野生动物保护地生活着包括霍加皮在内的52种哺乳动物,据估计全世界野生霍加皮大约有3万只,生活在该保护区内的就有5000来只,保护区中非洲大象的数目差不多有6700多头。

其它动物包括麝香鹿、非洲金猫、豹、狒狒、大河猪、林猪、小羚羊、巨大的穿山甲和森林香猫。

在保护区中发现了13种灵长类动物,这是迄今为止非洲森林中所发现的灵长类数目之最,其中包括赤色疣猴、黑白花疣猴、红尾猴、白腹长尾猴、白眉猴、非洲小人猿等等。

蝶类昆虫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属大型非洲凤蝶。俄卡皮鹿野生动物保护地里的鸟类目前已达329种,例如带点朱鹭、橄榄色朱鹭、长尾鹰、鹧鸪、黑珍珠。

3、加兰巴国家公园

加兰巴国家公园坐落在尼罗河和扎伊尔河的分水岭上,海拔高度在710-1061米之间,占地492000公顷,周围环绕着3个面积广阔的猎区。

一片辽阔起伏的高原、一块点缀着岛山的远古准平原地区和巨大的低压沼泽地构成了戈朗巴国家公园的地形外貌。公园拥有广阔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大草场以及森林区域,高耸入云的林木点缀在河岸边和沼泽低地里。

稀树大草原的林地上一般生长着风车子属植物、榄仁树以及惹人注目的紫荆花、阿拉伯树胶、合欢树和刺桐等。

这些植物用途广泛,有的可以入药,有的是名贵的观赏植物,有的可以编绳子、席垫和篮子,有的是上等的建筑材料,还有的可以当柴火。这里养育了四种大型哺乳动物:大象、长颈鹿、河马,以及珍稀的白犀牛。

进入加兰巴国家公园,横跨河流两岸的小桥、日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不断完善的膳宿设施以及生动详尽的公园说明材料,无不在人心中留下长久美好的记忆,该公园开发的“骑象旅行”服务更是别出心裁。

4、维龙加国家公园

维龙加国家公园始建于1925年,占地790000亩,地貌多种多样,包括从沼泽地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鲁文佐里山,从融岩平原到火山山坡处的大草原,不一而足。

约有20000头河马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河畔地带,这儿是山地大猩猩的乐园,自西伯利亚飞来的鸟儿在这里过冬。

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植物世界,山上长着青翠的竹林,稀树大草原上生长着白茅属植物、狼尾草、阿拉伯树胶和风车子。

其它地区还有金丝桃属植物、罗汉松、石南科灌木和巨大的山梗莱属植物;到了海拔4300米以上,植被稀疏,主要是一些苔藓地衣及种子植物。

稀树大草原上的哺乳动物包括非洲大象、河马、非洲水牛、非洲大羚羊、转角牛羚、非洲水羚、疣猪、狮子及各种各样的猴类。河水下游地区有不计其数的塘鹅,高山河谷是大猩猩、非洲小人猿和霍加皮的家园。

最北端的森林里生活着林猪和大羚羊。鸟类则主要包括鹧鸪、鲸头鹳、鸣鸟和美丽的画眉。

5、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

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建立于1970年,海拔在600-3308米之间,占地面积600000公顷。公园里有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风景非常美丽,同时还生活着大量的动物。

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山地大猩猩群栖息地之一,该国家公园格外引人注意。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不仅是个无奇不有的植物世界,而且也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的的动物乐园。

当初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里的大猩猩而建立的,大猩猩是一个充满活力、数目呈上升趋势的群体。公园里其它的灵长类动物主要包括非洲小人猿、黑白花疣猴和赤色疣猴。

除此之外的哺乳动物有非洲象、林猪、麝猫、长尾猴、水獭、叶猴、托马斯树生松鼠、亚历山大灌木丛松鼠以及众多的羚羊和小羚羊,这里还是太阳鸟、鸣鸟的栖息地。

6、尼拉贡戈火山

尼拉贡戈火山是非洲最著名的火山之一,位于刚果(金)(全称: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省会戈马市(Goma)以北10公里,南纬152°,东经2925°,海拔3469m,是非洲中部维龙加火山群中的活火山,也是非洲最危险的火山之一。

尼拉贡戈火山火山口直径2000米,深244米,底部有熔岩平台和熔岩湖。1948年、1972年、1975年、1977年、1986年、2002年都发生过猛烈喷发。其中,1977年1月火山喷发在近半小时内共造成约2000人死亡。

尼拉贡戈火山在山顶火山口内(1977年喷出)有一个活动的熔岩湖,与其周围低平的盾形火山不同,尼拉贡戈火山为具有陡坡的层状火山。两个更老的火山Baruta

Shaheru,在南部和北部被尼拉贡戈火山部分覆盖。

戈马市为刚果(金)东部旅游城市,在基伍湖北岸。城市建立在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坦平岩石上,背山面湖,风景优美,尤以火山风光著称。

7、乌班吉河

乌班吉河是非洲刚果河右岸最大支流,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人民共和国界河。由博(Bomu)河和韦莱(Uele)河在中非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交界处亚科马(Yakoma)附近汇流形成,向西流约560公里。

乌班吉河-韦莱河总长约为2250公里,在班吉(Bangui)平均流量4280立方公尺/秒,5--12月洪水期,流量可达14000立方公尺/秒以上,2--4月枯水期,降至1000立方公尺/秒。

乌班吉河在班吉等地有急流,流入刚果盆地后,河道展宽,河心沙洲把水道辟为汊流,沙洲在东经16°和乌班吉河之间地区覆盖著浓密的赤道雨林,位于桑加(Sangha)河东北和西南的一大片地区经常被水淹没。

乌班吉河在伊雷(Irebu0市村庄汇入刚果河。每年4月末到6月末,刚果河水上涨迫使乌班吉河倒流,此时600吨的驳船可通航到班吉。

8、刚果盆地

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盆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它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呈方形,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

它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刚果盆地拥有仅次于亚马孙河盆地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汇聚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包括1万多种植物,400多种哺乳动物,1000多种鸟,200多种爬行动物;

还盛产各种名贵木材,林中高达40米的阔叶乔木终年常绿,花开不断,形成浓密连续的林冠。哺乳动物包括大象、黑猩猩和大猩猩(濒危绝灭的动物之一)、长颈鹿、狮子和猎豹等,还有1000多种鸟、200多种爬行动物。

这里的大森林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之一,刚果盆地有“中非宝石”之称。

9、金沙萨

金沙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河港,也是中部非洲的最大城市。它位于国境西南部、扎伊尔河下游东岸。

金沙萨热带风情浓郁,处处花光树影;四时草长绿,无树不着花。椰子树、芒果树、棕榈树和猴子面包树绿荫阵阵,果实累累,一排排、一行行,竞相生长;

各种奇花异卉一簇簇、一片片,争妍斗奇。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就掩映在万绿丛中,整座城市宛如一个大花园,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静谧迷人。

沙萨旅游景点众多,是个旅游胜地:市动物园内驯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非洲野生珍禽异兽,如白犀牛、非洲象、大猩猩、鳄鱼、斑马、河马、大羚羊、孔雀和长颈鹿等等,不一而足;

登上秀丽的恩加利埃马山,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会使游人陶醉;旅人亦可尽情于扎伊尔河上的逆水船赛或流连于市内考古、人类、地质等博物馆。

或徘徊于梅穆林格大饭店附近的土特产市场,在这里,乌木、红木、孔雀石、象牙、蛇皮和鳄鱼皮制作的首饰和手工艺品极富非洲乡土气息,十分抢手。

这里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保护的也非常好,如果喜欢这里,就赶紧行动吧!

刚果旅游景点简介

刚果位于非洲的西部,这里碧海与蓝天一色,风光无限,是非洲大陆上的一块胜地;这里的居民淳朴热情,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到格外的温馨。那么刚果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非洲刚果著名风景。

圣安娜大教堂

刚果圣安娜大教堂坐落在布拉柴维尔市波多-波多广场南端,它是整个刚果最大,最著名的教堂。圣安娜大教堂的建成过程整整历经了六年,杰出的法国建筑师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和非洲当地的茅屋屋顶特色相结合起来,完成了这座独具一格的'大教堂。整个教堂的顶部由产自法国的绿色孔雀石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这些美丽的孔雀石在周边的市场上也可以买到哦。教堂的顶部22米高,直至云霄,格外的雄伟。教堂的侧门为铜板的浮雕教派人物,充满了宗教色彩;教堂的内部结构呈尖拱形,宛如相对的十指,由于教堂的顶部很高,整个室内的空间显得格外的开阔。教堂外还有首个法属殖民地黑人总督的雕像,雕琢的十分精细。

刚果河

刚果河又叫做扎伊尔河,它是非洲第二大长河,整个刚果河流域几乎涵盖了刚果全部的国土,因此,这里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母亲河”。这里有着大片广阔的常绿叶林,还有辽远的草原带;流域内的鱼类种类繁多,热带雨林内的鸟类也大多为非洲特有的品种,而主干河流以及支流的哺乳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可以说这里是一本真实而丰富的教科书。在这里可以看到水獭和海牛等动物,还可以看到当地特有的非洲象哦。

奥扎拉国家公园

奥扎拉国家公园位于刚果盆地边缘非洲少有的一片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里,它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这里的一大特色,羚羊、狮子、老虎、大象等是这里常见的动物,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生活在这里的人类的亲戚——大猩猩。由于奥扎拉国家公园内大猩猩数量众多,有专家估计这里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大猩猩的重点保护区域。

除此之外,非洲刚果著名景点还有尼拉贡戈火山、乌班吉河、金沙萨、刚果盆地等。在赤道穿越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如果你热爱旅行,喜欢探索非凡的景观,那就加入我们吧。

世界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世界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世界十大旅游胜地介绍 世界旅游景点排行榜,如今喜欢出境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世界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1伊瓜苏瀑布

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是世界五大瀑布之一,该瀑布位于阿根廷和巴西两国边境。1934年,阿根廷在伊瓜苏瀑布区建立了67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1984年,伊瓜苏瀑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1542年,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在南美巴拉那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意外地发现了伊瓜苏大瀑布。伊瓜苏在南美洲土著居民瓜拉尼人的语言中,是大水的意思。发源于巴西境内的伊瓜苏河在汇入巴拉那河之前,水流渐缓,在阿根廷与巴西边境,河宽1500米,像一个湖泊。水往前流陡然遇到一个峡谷,形成一个景象壮观的半环形瀑布群,总宽度3000米至4000米,平均落差80米。伊瓜苏瀑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观赏点多。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看到的景象不同。最佳参观季节是1-3月。

2、阿根廷湖

这是一个坐落于阿根廷南部圣克鲁斯省的冰川湖,面积1414平方公里,湖畔雪峰环绕,山下林木茂盛,景色迷人,为阿根廷最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

3、卡特德拉尔山

阿根廷著名的滑雪中心,位于里奥内格罗省西部的纳韦尔瓦皮国家公园中,每年6月至9月,正当欧美处于盛夏之际,这里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成为天然的滑雪圣地,大批欧美滑雪爱好者蜂拥而至。为方便滑雪爱好者,这里修有完好的旅店饭店设施,并建有空中缆车,直接把游人载到山顶。

4、科隆大剧院

这是世界上最大而且繁忙的歌剧院演出厅之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7月9日大街广场上,屹立着科隆大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式的`庞然大物。大理石走廊里有无数根圆柱和一尊尊雕像。一排排晶莹透亮的棱形吊灯,把屋子映照得一片辉煌。巨大的礼堂,四壁金光灿灿,脚下铺着红色天鹅绒地毯,透出一派奢华。在2500个观众席外,还能容纳1000位站着的观众。单是正厅前排就有632个座位,座位之间宽敞舒适。

5、阿根廷火地岛国家公园

乌斯怀亚 (Ushuaia),是一个小城,也是一个海港,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或旋转地球仪要想找到它的所在可能要费一番周折,可我要说出:除南极之外,离我们最远的普通人可以正常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你会毫不犹豫地发现它的准确位置——南美大陆的最南端,位于麦哲伦海峡与合恩角之间的火地岛(西语:tierra del fuego)上的一个小城,被称为世界尽头。乌斯怀亚在印第安语中是观赏落日的海湾之意。

火地岛原为印第安人奥那族、扬甘族和阿拉卡卢夫族居住地。1520年10月,航海家麦哲伦发现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时,首先看到的是当地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1832—1836年间,自从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考察了火地岛后,该岛便名声大振。

;

英国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英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拥有无数著名的景点,下面为大家介绍了英国旅游景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英国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1大英博物馆

宏伟的大英博物馆展出了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艺术珍品,展现了人类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著名的藏品包括罗塞塔石(Rosetta)、帕特农神庙(Parthenon)的雕像和波兰特花瓶(Portland Vase)。

2泰特现代美术馆

与众不同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是英国现代艺术国家博物馆。它坐落于泰晤士河畔的河岸发电所的原址内,这里展出了马蒂斯(Matisse)和毕加索的主要作品,以及当代艺术品、展览和装置。

3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伦敦塔桥是一座吊桥,最初为一木桥,后改为石桥。

4自然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不仅拥有永久性的恐龙展览,还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高和最稀有的动物藏品。可不要错过与蓝鲸实物一样大小的`模型,4000万年前的蜘蛛,地震模拟器和象鸟蛋等等。

5伦敦眼

英航伦敦眼已经成为伦敦上空的一大特色景观。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观光摩天轮,它可以让游客在短短30分钟内尽览伦敦市内55处最著名建筑,一览城市美景。

6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346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

7温莎城堡

温莎城堡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在用城堡,也是当今女王陛下的行政官邸。这座拥有逾900年历史的城堡占地约480000平方英尺。温莎城堡被许多美丽的花园所簇拥,游客可尽情领略风景如画的英国乡村风光。城堡内的圣乔治礼拜堂是一座设计精妙的典型哥特式建筑。

旅游景点简单介绍

旅游景点介绍如下:

1、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从山峻岭之巅,黄彼岸和渤海之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和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2、桂林山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位置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3、杭州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西湖有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4、长江三峡

中国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5、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湾的“天池”十分美丽,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国少数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

东南亚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什么?

东南亚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新加坡鱼尾狮公园、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巴厘岛、下龙湾、吴哥窟

1、新加坡鱼尾狮公园: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的标志,它虽然是新加坡面积最小的公园,但是那尊狮头鱼身的雕像却众人皆知,鱼尾狮吐出强劲有力的水柱象征了新加坡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公园虽是最小的,但是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一睹它的精彩。因为公园临河临海,傍晚十分,迎着微风,在这座公园散步可是非常惬意。

2、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这座双子塔楼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双子楼,也是世界第八高的大楼。其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建在42层的天桥往来其间,站在这个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桥,居高临下看遍世间万象,马来西亚的一切尽在眼里。

3、巴厘岛: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岛屿,它是太平洋上的一颗明珠,岛上热带植被茂密,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岛。由于巴厘岛的万种风情,天堂一般的美妙景色,所以世人们还给它起了多种别称,例如“神明之岛”、“恶魔之岛”、“天堂之岛”等等。这里为临时风光旖旎的海滩雨林,还是繁华热闹的购物大街,都能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满载而归。

4、下龙湾:下龙湾是越南北部湾的海湾,因为景色近似桂林山水而文明世界,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充满了大海的灵犀,各种各样的岩石都表现出自然的造型。其气候呢两期分明,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则干燥寒冷,、干、雨季明显,所以下龙湾最佳时间是11月直次年2月,这段期间气候宜人,而且也是越南最美丽的季节。

5、吴哥窟:一提到吴哥窟,就想到了吴雨霏唱的《吴哥窟》。“睁开双眼做场梦,问你送我归家有何用”。而今天提到的吴哥窟不是一首歌,是一个位于柬埔寨的庙宇,这个被称作柬埔寨的国宝之所以被叫做吴哥窟,是12世纪,吴哥王朝为了建造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花费了35年才建成的。

  非洲

  Africa

  世界第二大洲,略小于亚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5。西濒大西洋,北为地中海,东临红海与印度洋,南部则为大西洋和印度洋汇流水域。

  非洲 概况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

  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 1 度2 4 分,北纬1 0 度2 7 分),

  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 0 度0 2 分,南纬1 4 度5 1 分),西至佛得角(西经1 7 度3 3 分、北纬3 4 度4 5 分),

  北部至吉兰角(东经9 度5 0 分、北纬3 7 度2 1 分)。面积3 0 2 0 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 0 2 %,

  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因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简称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腊文阳光灼热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

  。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非洲陆地总面积近30,365,700平方公里(11,724,300平方哩),南北约长8,000公里(5,000哩),东西约7,403公里(4600哩)。

  海岸外与非洲大陆相关的岛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其他小一些的岛屿有东部的塞席尔(Seychelles)群岛

  、索科特拉岛(Socotra)和一些其他岛屿;东南部有科摩罗(Comoros)、模里西斯、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岛屿;西南部的有亚森欣(Ascension)、

  圣赫勒拿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维德角(Cape Verde)、比热戈斯群岛(Bijagos Islands)、

  比奥科(Bioko)和圣多美与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岛;西北部则有亚速群岛(Azores)、马德拉(Madeira)群岛和加那利(Canary)群岛。人口约683,021,000(1994)。

  大陆几乎被赤道一切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热带地区之内,北临北回归线,南临南回归线。由于非洲西部呈大块突出状,

  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于赤道北部。

  吃饭的礼仪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

  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

  ,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此时,你会无所适从,甚至抓得满手沾饭,而非洲人自己抓饭

  、吃饭时个个动作干净利落。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

  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当年长的男人吃

  ,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又如在博茨瓦纳,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和男人吃牛肉,

  已婚的妇女吃杂碎,两者分开煮,分开食,不得混淆。随乡入俗,须了解为宜。

  自然环境

  非洲沿海岛屿不多,大多面积很小,岛屿的面积只占全洲面积的2 %。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海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7 5 0 米。大致以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为界,

  东南半部多海拔1 0 0 0 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 0 0 米以下,称低非洲。非洲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

  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 9 5 米,为非洲最高峰。

  非洲东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亚的死海北部, 长约6 4 0 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狭长的湖泊,水深岸陡

  ,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的阿萨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 5 3 米,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

  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按长度依次

  为尼罗河(全长6 6 7 1 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扎伊尔称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乌班吉河、开赛河、奥兰治河等

  。湖泊多分布在东非裂谷带。按面积大小依次为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地区的面积广大,有“热带大陆”之称。境内降水较少,

  仅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 5 0 0 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 0 0 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洲面积5 0 %

  。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属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沿岸一带夏热干燥,冬暖多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

  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极少,属热带沙漠气候。其它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属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

  整个非洲可说是从狭长沿海地带陡然升起的一片广阔高原,由上古结晶岩块构成。高原的东南部较高,然后向东北方向下倾。总体而言,

  高原可分为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众所周知的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

  有两个山区∶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人们认为这是伸入至南欧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尔(Ahaggar〔Hoggar〕)山脉。

  高原的东南部有衣索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东部的龙山山脉(Drakensberg),南非东部高原的边缘如陡坡般下倾。

  本大陆最高点为乞力马札罗(Kilimanjaro)山,海拔5,895公尺(19,340呎);最低处为吉布地(Djibouti)的阿塞尔湖(Lake Assal),

  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呎)。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东部的较高地区与西部和北部海拔较低的地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高的广阔高地在衣索比亚境内,部分地区超过4,600公尺(15,000呎)。往南,东非高原在肯亚境内是最高处,海拔在2,400公尺(8,000呎)以上;

  偶而有火山峰则更高,如乞力马札罗山;肯亚山,海拔5,200公尺(17,058呎);梅鲁(Meru)火山,高4,566公尺(14,978呎);埃尔贡(Elgon)山,高4,321公尺(14,176呎)。

  鲁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脉有时叫作月亮山脉,其最高点为玛格丽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公尺〔16,795呎〕),在刚果(金夏沙)和乌干达交界处,

  原先并非火山。高原从东非起向南延伸,常常还带有虽非连续性却名为急斜面者,尤其显著的是在南非的龙山山脉,

  这里恩特嫩雅纳(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纳(Ntshonyana)达3,483公尺(11,425呎)高,以及苏尔斯山(Mont-aux-Sources)为3,299公尺(10,823呎)高。

  本大陆南部高原区的北面和西面的总趋势是向刚果、尼日和尼罗河等流域的低地倾斜。

  唯一有900公尺(3,000呎)高度以上的大面积区是在重叠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中部,这里稳定的花岗岩形成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Tibesti)地块。

  西非和喀麦隆的内陆高地由上古结晶岩石块构成,也只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几内亚高原达到相当的高度,后者还延伸至狮子山和赖比瑞亚境外,

  在奈及利亚乔斯高原(Jos Plateau)、奈及利亚和喀麦隆的阿达马瓦(Adamawa)区域以及喀麦隆高地等处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滨和塞内加尔、甘比亚

  、伏塔以及尼日-贝努埃(Niger-Benue)河等处盆地均有广阔的低地区域。苏丹的达尔富尔(Darfur)高地区和喀麦隆山的高地原先均为火山活动所形成,

  也是造成东非的断裂和火山活动的同样张力的见证。

  东非的裂谷体系构成本州最触目最具特色的地形。与此形成相关联的是火山性活动,从而造成东非大多数的高峰,包括乞力马札罗山,该山虽靠近赤道,

  山顶却终年积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时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在基伏湖(Lake Kivu)东北面的维龙加(Virunga)山脉有周期性的喷发(约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约延伸6,437公里(4,000哩),其路线由东非许多湖和邻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标志出来。朝南,在马拉威裂谷的边沿可清楚看见这里有一大硬断块沿著平行断层塌陷

  ,构成尼亚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长584公里(363哩),宽却从未超过80公里(50哩),湖最深处达704公尺(2,310呎)。

  裂谷沿著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达靠近莫三比克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纳入鲁夸湖(Lake Rukwa)、坦干伊喀湖(Lake Tanganyika,次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的世界最深的湖)、

  基伏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该裂谷的亚分支有姆韦鲁(Mweru)湖和乌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数沿大裂谷路线出现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们一般都非常深,与峡湾极为相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维多利亚湖,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

  占据海拔1,134公尺(3,720呎)高原上的一个浅凹洼,该高原位于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间。湖最深处仅82公尺(270呎),但面积却达69,485平方公里(26,828平方哩),

  是次于海和苏必略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整个非洲可说是从狭长沿海地带陡然升起的一片广阔高原,由上古结晶岩块构成。高原的东南部较高,然后向东北方向下倾。总体而言,高原可分为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

  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众所周知的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有两个山区∶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人们认为这是伸入至南欧的山系一部分

  ;撒哈拉的阿哈加尔(Ahaggar〔Hoggar〕)山脉。高原的东南部有衣索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东部的龙山山脉(Drakensberg),南非东部高原的边缘如陡坡般下倾。

  本大陆最高点为乞力马札罗(Kilimanjaro)山,海拔5,895公尺(19,340呎);最低处为吉布地(Djibouti)的阿塞尔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呎)。

  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东部的较高地区与西部和北部海拔较低的地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高的广阔高地在衣索比亚境内,部分地区超过4,600公尺(15,000呎)。往南,东非高原在肯亚境内是最高处,海拔在2,400公尺(8,000呎)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则更高,

  如乞力马札罗山;肯亚山,海拔5,200公尺(17,058呎);梅鲁(Meru)火山,高4,566公尺(14,978呎);埃尔贡(Elgon)山,高4,321公尺(14,176呎)。

  鲁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脉有时叫作月亮山脉,其最高点为玛格丽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公尺〔16,795呎〕),在刚果(金夏沙)和乌干达交界处,

  原先并非火山。高原从东非起向南延伸,常常还带有虽非连续性却名为急斜面者,尤其显著的是在南非的龙山山脉,

  这里恩特嫩雅纳(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纳(Ntshonyana)达3,483公尺(11,425呎)高,以及苏尔斯山(Mont-aux-Sources)为3,299公尺(10,823呎)高。

  本大陆南部高原区的北面和西面的总趋势是向刚果、尼日和尼罗河等流域的低地倾斜。

  唯一有900公尺(3,000呎)高度以上的大面积区是在重叠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中部,这里稳定的花岗岩形成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Tibesti)地块

  。西非和喀麦隆的内陆高地由上古结晶岩石块构成,也只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几内亚高原达到相当的高度,后者还延伸至狮子山和赖比瑞亚境外,

  在奈及利亚乔斯高原(Jos Plateau)、奈及利亚和喀麦隆的阿达马瓦(Adamawa)区域以及喀麦隆高地等处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滨和塞内加尔、甘比亚、伏塔以及尼日-贝努埃(Niger-Benue)河等处盆地均有广阔的低地区域。苏丹的达尔富尔(Darfur)高地区和喀麦隆山的高地原先均为火山活动所形成

  ,也是造成东非的断裂和火山活动的同样张力的见证。

  东非的裂谷体系构成本州最触目最具特色的地形。与此形成相关联的是火山性活动,从而造成东非大多数的高峰,包括乞力马札罗山,该山虽靠近赤道,

  山顶却终年积雪。

  大裂谷的西部仍时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在基伏湖(Lake Kivu)东北面的维龙加(Virunga)山脉有周期性的喷发(约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约延伸6,437公里(4,000哩),其路线由东非许多湖和邻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标志出来。朝南,在马拉威裂谷的边沿可清楚看见这里有一大硬断块沿著平行断层塌陷,

  构成尼亚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长584公里(363哩),宽却从未超过80公里(50哩),湖最深处达704公尺(2,310呎)。

  裂谷沿著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达靠近莫三比克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纳入鲁夸湖(Lake Rukwa)、坦干伊喀湖(Lake Tanganyika,次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伏湖、

  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该裂谷的亚分支有姆韦鲁(Mweru)湖和乌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数沿大裂谷路线出现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们一般都非常深,与峡湾极为相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维多利亚湖,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

  占据海拔1,134公尺(3,720呎)高原上的一个浅凹洼,该高原位于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间。湖最深处仅82公尺(270呎),但面积却达69,485平方公里(26,828平方哩),

  是次于海和苏必略湖的世界第三大湖。

  水系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罗河(赤道向北)和刚果河(中非)流域主宰,总计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积。在此两大河流之间的分界处之南是一些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满布岛屿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罗河主要的蓄水库。坦干伊喀湖和尼亚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体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

  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连同它们的支流构成非洲其馀外部水系的大部分。

  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奥卡万戈沼泽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两大内陆盆地之中。

  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约长6,650公里(4,132哩),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它从维多利亚湖流来,称作维多利亚尼罗河,流入艾伯特湖,由此又成为艾伯特尼罗河。

  再往北则为杰巴河(Al-Jabal)。由此在接纳了几条支流之后,它又成了白尼罗河,最后,尼罗河终于注入地中海。它的主要左岸支流为加札勒河(Al-Ghazal),

  最大的右岸支流为索巴特(Sobat)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由于尼罗河有许多湍滩、瀑布,因而从源头至河口水流极快,其右岸支流亦如此

  。这种情况尤以青尼罗河为最,它从海拔约1,800公尺(6,000呎)的衣索比亚高原的塔纳湖(Lake Tana)流出之后,一直流在陡峭的峡谷之中。沼泽地也夹杂在河道之中。

  其中最大者为苏德(As-Sudd)沼泽,是一个广阔的漂浮沼泽芦苇地,多数为纸莎草。

  河流体系现在均由坐落在尼罗河本身或其支流上的一系列堤坝控制;其中最大者是在尼罗河主流上的亚斯文高坝。

  尼日尔河流域

  尼日尔河流域是西非最大的河流流域。尼日尔河源自几内亚山脉,通过奈及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入海,约长4,160公里(2,600哩)。河道中有几处为湍流所截,

  虽然其中有些湍流(如马利的巴马科〔Bamako〕的下方)被水坝所围成的水库淹没。

  尼日尔河在奈及利亚接纳从左岸流入的最大支流贝努埃河。来自陶莎(Taoussa)的尼日河下游河谷和贝努埃河谷均为断层盆状洼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白垩纪。原先,

  尼日尔河中游是同尼日尔河上游分离的,后者流入一个内陆湖,残馀部分现在形成尼日尔内陆三角洲。尼日尔河中游往南流入海;其河谷向上游源头侵蚀,

  最后开辟内陆湖并将尼日尔河中游与上游连接起来。

黑猩猩

本条目是生活在赤道非洲的中型类人猿,共3个同名条目

关闭

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是生活在赤道非洲,中等体型,用指关节行走的类人猿。黑猩猩身上被又长又粗的毛发覆盖,颜色为深棕色至黑色,下颌突出,眉脊明显。面部和前额中心主要裸露,头部的其他部分被毛发覆盖。手长而细,前肢略长于后肢,没有尾巴。此外,黑猩猩长着锋利的犬齿。[1][2][3]成年黑猩猩平均肩高(站立)为150厘米。成年雄性体长(四肢着地,从鼻子到臀部长度)为77~925厘米,雌性为70~85厘米。成年雄性体重为28~56千克,雌性为20~46千克。[1]

黑猩猩主要栖息于常绿湿润林、半落叶林、沼泽林、长廊林、林地、再生林以及草地。黑猩猩是杂食动物,食性广泛,主要吃成熟果实,偶尔食用中小型脊椎动物,[1][2][4][5]善用环境、工具觅食。[3][6][7][8]黑猩猩是群居动物,主要由多只成年雌雄黑猩猩及小黑猩猩组成。黑猩猩群也称为黑猩猩部落,大部分包括20~60只个体。[1]黑猩猩妊娠期约为230天,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野生黑猩猩一般可活50岁,最大超过60岁,圈养超过70岁。[1][9]

黑猩猩数量呈下降趋势,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猩猩列为濒危物种(EN),2016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禁止贸易。[1][2]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黑猩猩

拉丁学名

Pan troglodytes

分布区域

赤道非洲

保护级别

濒危(EN)

命名者

Blumenbach,1799

科学分类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灵长目

人科

黑猩猩属

黑猩猩

亚种

黑猩猩西非、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东非亚种

主要特征

体长

雄性:77~925厘米,雌性:70~85厘米

肩高:平均150厘米

体重

雄性:28~56千克,雌性:20~46千克

展开

分类与演化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猩猩分为四亚种:西非亚种、尼日利亚—喀麦隆亚种、中非亚种、东非亚种。[1][2]

西非黑猩猩,也称为上几内亚黑猩猩(P t verus),分布于塞内加尔东南部和马里南部,东南至达荷美峡谷(贝宁)或尼日尔河。西非黑猩猩的下巴经常长有浓密的白色“胡须”,眼周为深色。成年后,脸上一般带点粉色。脸较宽呈灰白色,并比较突出,前额较窄,耳朵大。头发沿着头部中线分开。手掌和脚底为灰白,手指上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1][2]

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也称为埃利奥特或几内亚湾黑猩猩(P t ellioti),分布于尼日利亚南部和喀麦隆西部,可能从达荷美峡谷(贝宁)或尼日尔河以南到塞内加尔河下游。与西非亚种相比,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耳朵更小,更靠近头部,头顶更圆,眉脊更直,身材更纤细,成年时脸、手和脚均为黑色;[1]

中非黑猩猩,也称为下几内亚黑猩猩(P t troglodytes),分布于塞内加尔河东南至乌班吉河,南至刚果河。成年后的皮肤,包括脸、耳朵、手掌和脚底,通常为深棕色或黑色,耳朵小到中等,前额经常形成明显的秃斑;[1][2]

东非黑猩猩,也称为长毛黑猩猩(P t schweinfurthii),分布于乌班吉河,东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河北,卢阿拉巴河东至坦桑尼亚西南部。体型比其他亚种稍小,毛发长,尤其在脸和肩膀周围。成年后脸上为浅棕粉色到棕色或灰黑色,有些个体的嘴唇附近有明显的粉红色痕迹,脸通常比西非黑猩猩长,手掌和脚掌通常为砖红色至青铜色。[1][2]

DNA证据表明,不到100万年前,黑猩猩与倭黑猩猩分化。[10][11]遗传研究学表明,约800~6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黑猩猩与人类类群分化。[1]

黑猩猩四亚种分布,1为西非黑猩猩,2为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3为中非黑猩猩,4为东非黑猩猩

灵长类关系图,显示黑猩猩的位置

形态特征

成年黑猩猩雄性体长(四肢着地,从鼻子到臀部长度)为77~925厘米,雌性为70~85厘米。成年黑猩猩平均肩高(站立)为15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为28~56千克,雌性为20~46千克。[1]

黑猩猩是体型适中,体格健壮,用指关节行走的类人猿。黑猩猩身上被又长又粗的毛发覆盖,颜色为深棕色至黑色。许多老年黑猩猩的下背部、腿部、下巴有浅棕色或灰色毛发。未成年黑猩猩的肛门上方有一簇白毛。黑猩猩两性颜色类似,但成年雌性肩膀较窄,体重约为成年雄性的80%。幼儿黑猩猩的脸、耳朵、手和脚为粉色,成年通常变成棕色或黑色。[1]

黑猩猩下颌突出,眉脊明显。面部和前额中心主要裸露,头部其他部分被毛发覆盖。虹膜呈棕色到深棕色。巩膜为棕色(罕见为白色)。耳朵完全或部分裸露,与人类的耳朵类似,但更大,可以面朝前方或平放在头部两侧。嘴巴灵活结实。手长而细,手指、手掌、脚掌、脚趾都没有毛发。前肢略长于后肢,没有尾巴。[1]此外,黑猩猩的门齿较大,犬齿锋利,雄性犬齿比雌性大25%~40%。[3]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黑猩猩是迄今为止地理分布最广的类人猿,分布面积超过260万平方千米。它们只在赤道非洲分布,从塞内加尔南部穿过刚果河以北的森林带,到坦桑尼亚西部和乌干达西部,在13°N和7°S之间不连续分布。[2]分布国家包括25个,如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加蓬、卢旺达,可能在贝宁、布基纳法索和多哥灭绝,即将从塞内加尔、加纳灭绝,在大多数国家的大片地区已消失。[1]

黑猩猩分布

栖息地

黑猩猩大部分栖息地比较潮湿,主要栖息于常绿湿润林或半落叶林、沼泽林、长廊林、林地、再生林以及草地。黑猩猩喜欢成熟的森林栖息地,但也经常在再生林出现。从海平面到最低2949米都可以看到黑猩猩身影,年均降水量一般超过1700毫米。少数种群生活在比较干旱,开阔的草地及林地栖息地。[1]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黑猩猩是昼行性,半陆地动物,每天活跃10~13小时。[12]晚上,黑猩猩主要在树上搭建的巢穴休息睡觉,白天可能也会在巢穴内休息。[13]某些黑猩猩部落可能在地上搭建巢穴。[14]巢穴平均高10~20米,种群内存在很大差异(如,在乌干达布东戈森林,黑猩猩的巢穴达25~325米高)。雄性的巢穴一般低于雌性,可能因为雄性更重。黑猩猩一般独占一个巢穴,除了带着未独立孩子的雌性。[1]

黑猩猩搭建的树上巢穴

觅食行为

黑猩猩是杂食动物,但主要吃成熟果实,成熟果实约占它们所食食物的60%。[4]黑猩猩每天花55%时间觅食,约14%的时间行走。[12]叶子、果核是主要补充性食物,尤其在成熟果实可利用度较低的月份。黑猩猩也会食用少量未成熟的果实、种子、鲜花、树皮、木头、嫩枝、树液、蜂蜜、昆虫、蛋。[1][4]

除此之外,黑猩猩还会吃肉,包括中小型有蹄类、鸟类、啮齿类、两栖类等动物。黑猩猩偶尔捕食其他灵长类动物,包括各种猴子、狒狒等,红疣猴是黑猩猩捕食最多的哺乳动物。在极少数情况下,黑猩猩会同类相食。[1][2][5]

捕猎几乎由成年雄黑猩猩完成,有时雌黑猩猩与青少年黑猩猩密切跟踪狩猎,并杀死丧失能力的动物。黑猩猩经常与潜在猎物偶遇,但捕猎成功概率与季节性食物的可利用度、成年雄黑猩猩数量,及阻止猎物逃跑,低矮或倒下的树冠相关。捕猎技术高超的雄黑猩猩在场,有利于提高其他雄黑猩猩的捕猎积极性。[1]

黑猩猩一般在黎明不久后开始进食,中午减少,傍晚筑巢前继续。果实倾向于早些时候食用,像叶子这种低质量的食物一般晚些时候食用。[4]

黑猩猩有时与同伴分肉,但很少分给年幼的个体,后者一般从妈妈手中获得。有人认为黑猩猩分肉用于维系社会关系或获取交配机会,[15][16]但研究表明,分肉是持有者无法容忍同伴密集乞讨、骚扰行为的无奈之举。[1]

黑猩猩会利用工具觅食,曾有研究者观察到它们用树枝钓蚂蚁与白蚁、用木棒挖蜂蜜,用石头和木棍砸坚果、用叶子和苔藓喝水。[3][6][7][8][17]

东非黑猩猩从狒狒手中抢到一块肉

社会行为

黑猩猩是群居动物,黑猩猩群主要由多只成年雄黑猩猩与雌黑猩猩及小黑猩猩组成,黑猩猩群也称为部落。大部分黑猩猩部落包括20~60只黑猩猩,有时超过140只,在受严重干扰的栖息地,有时不到20只。[18]

黑猩猩的家域面积为6~32平方千米,在密度较低的情况下,家域面积超过200平方千米。雄性个体间的家域面积较大,并广泛重叠,雌性经常限制在群家域内狭小的核心区域。在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黑猩猩的家域面积与雌黑猩猩的繁殖率正相关,表明雄黑猩猩为了养育后代,扩张领域。[1]

雄黑猩猩是高度领域性动物,是黑猩猩社会组织的核心,负责巡逻领域,保护群成员,搜寻食物。雄性间存在社会等级,成年雄性统治所有雌性及小黑猩猩。雄黑猩猩经常组成小群巡逻领域边界地区,一旦发现陌生成员就会尖叫,如果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就会袭击,甚至杀死对方。带崽与小型部落的黑猩猩一般避开巡逻黑猩猩群。[1][19]

乌干达黑猩猩群

生长繁殖

繁殖

黑猩猩发情周期约为35天,发情持续10~12天,雌黑猩猩发情时肛门、阴唇肿胀,怀孕有时也会出现性肿胀。[1]在食物资源丰富时,黑猩猩更容易发情。[20]雄黑猩猩的阴茎呈长形丝状,勃起时长10~18厘米;睾丸较大,平均重158克,能产生大量精子。[1]雄黑猩猩射精后,一部分凝结在“生殖道”中形成精子塞,可以阻止另一只雄黑猩猩的精子进入。[21]

黑猩猩在性肿胀最大时交配,性肿胀与繁殖力、性吸引力相关。雌黑猩猩发情期的最后6天排卵最多,怀孕几率最高,与成年雄性及黑猩猩首领的交配频率增加,有时可能与邻居部落中的雄性交配。[1]

黑猩猩全年繁殖,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长期繁殖模式显示黑猩猩分娩时间的峰值与发情雌黑猩猩数量相关。雌黑猩猩分娩前经常独处,变得无精打采,可能退出社交活动,一般在树上的巢穴分娩。[1]

黑猩猩妊娠期约为230天,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1][2]野生雌黑猩猩的繁殖年龄超过40岁,最大超过50岁。[9]圈养雌黑猩猩最大繁殖年龄超过60岁。[1][2]

雌黑猩猩带着孩子

生长发育

黑猩猩出生时体重约17千克,之后主要由妈妈负责养育,教导生存技能。黑猩猩刚出生时体弱,1月大时一直紧紧抓住妈妈的肚子,前2个月大时还无法独自站立。5~6个月大时,它们会骑在妈妈的背上。2岁时,小黑猩猩能够独立移动和坐着,并开始移动到妈妈够不到的地方。[1]

黑猩猩发育包括学习使用工具。小黑猩猩在2~4岁时,开始学习使用树枝、木棒钓白蚁,木棒挖蜂蜜,石头砸坚果等,直到几年后熟练掌握。[1]雌性花费很长时间观察妈妈使用工具,并经常练习,雄性则更喜欢与其他黑猩猩进行社交游戏,因此雌性掌握更快。[22]

4~6岁时,黑猩猩断奶,幼儿期结束。6~8岁,黑猩猩进入青少年期,此时仍与妈妈关系亲密,但与群成员的互动增加。[1]8岁后,黑猩猩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黑猩猩在社交互动上有所改变。它们开始离开妈妈,在不同的小群中行走。雌黑猩猩约在8岁时,开始出现微弱、无规律性的性肿胀,10~11岁时性肿胀变得强烈、更有规律性。青春期的雌黑猩猩与无亲缘关系的雄黑猩猩交往更频繁,第一次完全肿胀后迁入新的黑猩猩部落。[1][2]

大部分雌黑猩猩扩散,离开出生群,少数仍留在出生群。[23]雌黑猩猩一旦迁入新的黑猩猩部落,一般不再更换,但少数仍会更换,约14岁时繁殖第一胎,有些西非黑猩猩可能早至9~10岁。[1][2]雄黑猩猩的青春期一般始于8岁左右,肌肉、睾丸快速增长,攻击性行为增加,成为成年雄黑猩猩的跟班,开始参与狩猎、巡逻等活动。15岁左右,进入青春期末期,雄黑猩猩统治所有雌黑猩猩及青少年黑猩猩。雄黑猩猩一般留守出生群。[1]

野生黑猩猩一般可活50岁,最大寿命可能超过60岁,某些圈养黑猩猩被认为超过70岁,例如著名的圈养黑猩猩“奶酪”。[1][9]

坦桑尼亚玛哈尔国家公园的黑猩猩群

种间关系

除了狩猎外,黑猩猩很少与其他动物互动,偶尔与其他灵长类(如狒狒)互相梳毛、玩耍,有时被其他猴子袭击。[1]

许多黑猩猩种群似乎没有受到天敌的干扰,但潜在捕食者包括豹子、狮子、尼罗鳄。豹子袭击是科特迪瓦塔伊森林黑猩猩死亡的主要原因,一项三年研究发现,豹子捕食占黑猩猩死亡数量的39%。[24]在坦桑尼亚玛哈尔(Mahale)国家公园,一个过路狮群至少捕食6只黑猩猩。[25]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黑猩猩数量总计约为172700~229700只。2016年每个亚种估计为: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数量最少,可能不到6000~9000只,东非黑猩猩为181000~256000只,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一个大种群,中非黑猩猩约为140000只,西非黑猩猩约为18000~65000只,整体数量呈下降趋势。[2]

保护级别

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猩猩列为濒危(EN)物种,所有亚种都列为濒危(EN)物种,2016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禁止贸易。[2]

致危因素

黑猩猩主要面临的威胁有盗猎、栖息地丧失与破坏、疾病。[2]

尽管猎杀、捕捉、消费类人猿是非法行为,但盗猎仍旧是黑猩猩的最大威胁。人们为了获取丛林肉、捕捉小黑猩猩作宠物或直接贩卖,而猎杀黑猩猩。有时为了保护作物,人们可能投毒或报复性杀害黑猩猩。[2]

由于农业扩张、木材开采、采矿,黑猩猩栖息地遭到破坏和退化,威胁长期生存。[1]

导致中非黑猩猩数量下降的第3个主要原因是传染病,尤其是埃博拉病毒(EVD)。因为黑猩猩和人类非常相似,黑猩猩可能患有和人类相似的传染病。呼吸道疾病和炭疽病,是一些习惯于人类存在,与人类离得较近的黑猩猩种群死亡主要原因。[2]

刚果民主共和国珍妮古道尔保护区的一只雄黑猩猩

保护措施

1、严格执行野生动物法,有效管理黑猩猩保护区。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猩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禁止贸易。[2]

2、黑猩猩在许多国家公园内出现,但大部分仍在保护区外分布,加强黑猩猩的栖息地保护。201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专家组(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在黑猩猩的地理分布范围内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以避免破坏黑猩猩栖息地,建立大规模农业、工业开采,尤其是油棕榈种植园。[2]

3、对黑猩猩数量和种群健康进行长期标准化监测。SMART已在大部分黑猩猩分布范围内使用,用于执法与监测,近十年来,人们一直建议采用标准方法来调查和监测类人猿种群,以便于更准确地监测种群数量变化,现在可以对一系列病原体进行无创诊断,如,检测粪便中的埃博拉病毒。[2]

4、进一步研究减轻埃博拉病毒传播和毒效的方法,包括给黑猩猩接种疫苗,以形成一个阻止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屏障。[2]

参考资料

[1]

Butynski, T M, Kingdon, J & Kalina, J (eds) Mammals of Africa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 Chapter/species profile: eg Williamson, E A & Butynski, T M 2013 Gorilla gorilla Western Gorilla; pp 410–418

[2]

Humle, T, Maisels, F, Oates, JF, Plumptre, A & Williamson, EA Pan troglodytes (errata version published in 2018)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15933A129038584 2016: Accessed on 27 July 2022 [2022-12-22]

[3]

Leutenegger, W & Shell, B Variability and sexual dimorphism in canine size of Australopithecus and extant hominoids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1987, 16: 359–367

[4]

Hladik, C M Chimpanzees of Gabon and chimpanzees of Gombe: some comparative data on the diet In: Primate Ecology: Studies of Feeding and RangingBehaviour in Lemurs, Monkeys and Apes ed T H Clutton-Brock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pp 481–501

[5]

Struhsaker, T T The Red Colobus Monkeys: Variation in Demography, Behavior, and Ecology of Endangered Spec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349 pp

[6]

McGrew, W C Tools compared: the material of culture In: Chimpanzee Cultures (eds R W Wrangham, W C McGrew, F B M de Waal & P G Heltn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4: pp 25–40

[7]

Boesch, C & Boesch, H Optimization of nut cracking with natural hammers by wild chimpanzees Behaviour , 1983, 83: 265–286

[8]

Sugiyama, Y Drinking tools of wild chimpanzees at Bossou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1995, 37: 263–269

[9]

Emery Thompson, M, Jones, J H, Pusey, A E, Brewer-Marsden, S, Goodall, J, Marsden, D, Matsuzawa, T, Nishida, T, Reynolds, V, Sugiyama, Y & Wrangham, R W Aging and fertility patterns in wild chimpanze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menopause Current Biology, 2007b, 17: 2150–2156

[10]

Fischer, A, Wiebe, V, Pääbo, S, & Przeworski, M Evidence for a complex demographic history of chimpanze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4, 21(5): 799-808

[11]

Won, Y J, & Hey, J Divergenc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chimpanze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5, 22(2): 297-307

[12]

Wrangham, R W (ed T H Clutton-Brock) Feeding behaviour of chimpanzees in Gombe National Park, Tanzania In: Primate Ecology: Studies of Feeding and Ranging Behaviour in Lemurs, Monkeys and Ap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pp 503–537

[13]

Goodall, J Nest building behavior in free ranging chimpanze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dacemy of Sciences, 1962, 102: 455–467

[14]

Maughan, J E & Stanford, C B Terrestrial nesting by chimpanzees in Bwindi Impenetrable National Park, Uganda (abstract)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Suppl), 2001, 32: 104

[15]

Nishida, T, Hasegawa, T, Hayaki, H, Takahata, Y & Uehara, S Meatsharing as a coalition strategy by an alpha male chimpanzee In: Topics in Primatology: Human Origins (eds T Nishida, W C McGrew, P Marler, M Pickford & F B M de Waal)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2: pp 159–174

[16]

Stanford, C B, Wallis, J, Mpongo, E & Goodall, J Hunting decisions in wild chimpanzees Behaviour , 1994, 131: 1–18

[17]

Wrangham, R W & Peterson, D Demonic Males: Apes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Violence Boston: Houghton-Mifflin, 1996: 350 pp

[18]

Reynolds, V The Chimpanzees of Budongo Fore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52 pp

[19]

Arcadi, A C & Wrangham, R W Infanticide in chimpanzees: review of cases and a new within-group observation from the Kanyawara study group in Kibale National Park Primates , 1999, 40: 337–351

[20]

McGrew, W C, Baldwin, P J & Tutin, C E G Chimpanzees in a hot, dry and open habitat: Mt Assirik, Senegal, West Africa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1981, 10: 227–244

[21]

Brewer-Marsden, S, Marsden, D & Emery Thompson, M Demographic and female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of free-ranging chimpanzees at the Chimpanzee Rehabilitation Project, River Gambia National Pa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2006, 27: 391–410

[22]

Boesch, C & Boesch-Achermann, H The Chimpanzees of the Taï Forest: Behavioural Ecology and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16 pp

[23]

Pusey, A E Inbreeding avoidance in chimpanzees Animal Behaviour , 1980, 28: 543–552

[24]

Boesch, C The effect of leopard predation on grouping patterns in forest chimpanzees Behaviour, 1991, 117: 220–242

[25]

Tsukahara, T Lions eat chimpanzees: the first evidence of predation by lions on wild chimpanze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93, 29: 1–11

展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2月26日

用户协议

侵权投诉

如无特别说明,识典百科全部内容遵循 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协议国际版(CC BY-SA 40)

service@mailshidianbaikecom

©2023 shidianbaikecom

历史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

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分为三季,一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多加5天作为宗教节假日。它每年与回归年的误差仅约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就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边长和截头角锥体的体积,公元前21世纪左右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它的首都麦罗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炼铁中心,被西方考古学家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纪前后在那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第四世纪时曾达到高度繁荣,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那时创造的文字现在基本还在使用,高达60英尺的阿克苏姆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

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品达到相当水平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布干达国等。

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陆。非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非洲是一个物产丰富和历史悠久的大陆。然而,自15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入非洲后,4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16世纪至19世纪,西方殖民者将2000多万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当奴隶。这些奴隶受到非人虐待,绝大部分活不到15年就死亡。西方列强还用武力抢占非洲的土地和资源,进而完全瓜分非洲,建立起野蛮和残酷的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地上,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之外的所有国家均沦为西方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对非洲人民的杀戮和对非洲财富的掠夺,可谓罄竹难书。

非洲人民同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加纳、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苏丹、肯尼亚、索马里以及南非和东非的其他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反抗侵略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一次大战后,非洲人民又燃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火焰。东非的阿比西尼亚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曾震动了整个世界,北非的埃及也赢得了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3个独立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胜利。5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从二战前的3个增至9个。在60和70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如日中天,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垮台,标志着除大洋中的个别小岛外,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枷锁。

非洲国家的独立为非洲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创造了条件,同时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给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现在,非洲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989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2024-0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