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三箭都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是如何一箭射死李建成的呢?

李元吉三箭都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是如何一箭射死李建成的呢?,第1张

李元吉三箭没有射死李世民,可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会有这样一个结局呈现,同李世民常年征战沙场,有很大关联。除开这个原因外,还因为李世民以逸待劳,在玄武门等待李建成、李元吉进入,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正是这一次变故,使得李世民走上了历史舞台,夺得了本不该属于他的皇位,从而也改变了唐朝历史。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射了李世民三箭,都没能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张弓只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这样一个情况,对李世民来讲,并不存在困难。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一点,凭借着下面这两个原因。

一、李世民成长于乱世,射箭较为精准

李渊起兵后能够取得天下,击退王世充、李密一干群雄,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功不可没。成长于乱世的李世民,不仅学会了领兵打仗,自身也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得到了众多文臣武将支持,这是他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基础。

李世民只用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全因为李世民射箭技艺高超,而且射箭命中率很高。只用了一箭,就命中李建成要害,结束了这位太子的生命。

二、李世民出其不意,让李建成没有防备

原本是李世民和李元吉之间的对决,不曾想却连累了李建成,这一点不仅李元吉没有想到,就连李建成同样很懵圈。看着李元吉用弓箭射李世民,而且一连发了三箭。按照常理来看,李世民应该将矛头、怒火,发泄到李元吉身上,然而李世民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李建成这个太子。

李建成也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对自己突然发难,丝毫不顾及自己太子身份。如果李建成能够预判,或许还能够躲过袭击。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玄武门之变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事人才会知道。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被后世广为称道,流量皇帝乾隆就是他的迷弟。

说到李世民的盛世之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女人,她就是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背后的女人,她见证并参与了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她尽显贤后本色,辅佐丈夫成为盛世明君。后人评价长孙皇后,多用“贤后之最”来褒扬赞美她。那么,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倒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长孙皇后出生于隋文帝时期,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家族也算是身份尊贵的皇室宗族。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深得全家宠爱。长孙皇后的伯父对唐国公李渊和她的妻子窦氏非常欣赏,尤其是窦氏幼年劝说舅舅顾全大局善待突厥公主的故事让其美誉在外,是位贤德而有才能的当家主母。长孙家认为,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子女一定会也非常优秀。长孙晟听从哥哥的建议,与李家联姻,将长孙氏许配给李渊二子李世民。

这个婚约定下来没多久,长孙晟就病逝了。大家族妻妾成群本就很复杂,长孙氏兄妹和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赶出了家门。好在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出手相助,收留了母子三人。高士廉也是个很顾念亲情的人,对待长孙氏孤儿寡母三人非常好。

长孙氏的胞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年纪差不多,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李世民时常到高士廉府上探望长孙无忌。高士廉觉得李世民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他知道长孙氏和李世民的婚约,于是在长孙氏守孝期满后,就做主将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为妻。十三岁的长孙氏和十六岁的李世民从此开始了相爱相伴的一生。

隋末暴政,天下群雄份份揭竿而起,掀起了起义反穗的大潮。和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这注定是一场PK战,而最后终会产生一位冠军。

公元618年,李渊赢得了这场PK战最后的胜利,登基称帝,国号为唐。李世民封为秦王,长孙氏升职为秦王妃。

李渊太原起兵本来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又改立立李建成为太子。这也间接导致了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唐初,李世民率部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声望越来越高。

无论怎么看,李世民的声望和能力都更适合做储君。相比二弟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就逊色多了,他知道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为自保必须先发制人。李建成联合四弟李元吉,处处排挤李世民。

李渊又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眼见两个儿子的矛盾愈演愈烈却无力制止,这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太子和秦王两派之间的兵戎相见。

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留守在家的长孙氏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皇家历来就是是非之地,李家更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窦氏过世后,后宫无主,妃嫔争宠之风日盛,后宫妃嫔和前朝多少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和亲王李世民部下之间偶有矛盾发生。一些得宠的妃嫔因为各自利益和李建成结成了同盟,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

李渊本来对李世民的能力和才敢非常欣赏,但是经不住太子和宠妃的挑拨,渐渐对李世民生出了猜忌之心,因为开始疏远李世民。

长孙氏深知丈夫是个做大事的人,眼见丈夫受此冤屈她万分焦急。不过她并没有去为丈夫辩解,而是低调的做好秦王妃和媳妇的本分,小心翼翼地伺候好公公,维护好和妃嫔和妯娌之间的关系,尽量不给丈夫添麻烦。长孙氏的做法让李渊非常满意,他对这个媳妇很是赞赏。

太子步步紧逼,甚至不惜下毒谋害李世民,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世民要求亲自领兵征讨突厥。李建成诬陷李世民想趁机造反。于是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实际他们密谋控制秦王兵马,擒杀李世民。李世民在太子府的眼线将李建成的计划悄悄地通知了李世民。这也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率兵在玄武门设伏,长孙氏一反之前低调隐忍的作风,坚定地站在了丈夫身边。她亲自慰问勉励将士,让将士们非常感动,于是更加奋发无畏的追随亲王。长孙氏兄妹的做法也激励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李世民登基为帝,史称唐太宗,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李世民登基后,为褒奖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功劳,多次提出提拔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都被长孙皇后拒绝了。她引经据典,向李世民讲述历史上那些外戚做大,恃宠而骄,最后祸及家族的例子。长孙氏要求李世民只给哥哥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就好,甚至直接下令哥哥辞掉李世民的提拔的职位。长孙无忌深知妹妹的用意,向李世民请辞了职务。李世民无奈,只得同意,长孙无忌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如果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还是可以请国舅出马解决。

历史上后宫的很多女人都对权利充满了欲望,临朝听政的事情层出不穷,但长孙皇后从来没有这种欲望。她从不干预朝政。但不干涉朝政,并不代表不关心国家大事。长孙皇后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她尤其懂得怎样去弥补太宗的一些不足,用自己的一腔柔情辅佐丈夫的朝政大事。

只要是人,都喜欢挺好听的话。唐太宗也不例外。魏征的直谏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他交经常在朝堂上把太宗弄得灰头土脸。

明君也有脾气,下朝以后,唐太宗愤愤地和长孙皇后说早晚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直接劝说太宗,而是回到内室换上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太宗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用魏征。

出于对女儿的疼爱,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太宗想多给嫁妆。规格就稍微高了点,超过了太宗的妹妹长公主。魏征直言劝谏,认为太宗不应该这样做。太宗心里明白自己做得有点不对,但是感情上还是不太能接受。

下朝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和长孙皇后说了,他原本以为长孙皇后会不高兴,没想到长孙皇后听后对魏征大为赞赏。长孙皇后对太宗说:“魏征能在你做事不妥的时候及时出言制止,确实是个贤能之才“”。事后,长孙皇后亲自送了礼物到魏征府上,以褒奖魏征劝谏之功。

不仅是魏征,长孙皇后对一些随李世民打江山的老臣都优待有加。房玄龄曾因错并罢免官职,长孙皇后知道后劝说太宗说:“房玄龄是老臣,做事稳重妥帖,如果不是大错,还是重新启用他吧”。于是房玄龄重新得到重用。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非常开明,而且很大度,在后宫从不专宠,对后宫诸人都非常宽厚,后宫的安定和谐也让太宗能在前朝安心国事,”贞观之治”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如果非要说长孙皇后一生可有做过有悖于贤后这个称号的事情,那可能就是她为谋反的异母兄弟求情了。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谋反是十恶不赦的头等大罪,按律当诛。但长孙皇后却不顾律法,要求太宗网开一面,太宗最终没有治长孙安业的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宗对长孙皇后确实宠爱至极,长孙皇后也有恃宠犯错的时候。

也许是上天嫉妒长孙皇后太美好了,一代贤后最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她病倒了。生病期间,她还是不忘提醒太宗以国事为重。太宗请了最好的医生,并大赦天下,重修佛寺为她祈福,但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还是重用了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太宗临终之前,将太子李治交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重臣,希望他们能继续辅佐李家。不过可惜,李治和老爹比实在差远了,他宠爱武氏,将李家江山送给了武氏,长孙无忌最终也被武后害死。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六月四日,致柔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这一记载叫法为大家广泛接纳,但这一更改历史时间的事情真的是10多本人进行的吗?

据《资治通鉴》记载,事情历经大概以下:李世民拉人伏兵与玄武门,张妃获知后给李建成通风报信,建成找元吉商议以后,感觉进宫打听信息,行到临湖殿发觉不太对,就想逃往东宫。李世民拉人破阵,元吉面对世民就是三箭,李世民拿弓搭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70余名赶来,属下射元吉,将元吉逼下码,这时候李世民被树技挂上去不小心坠马,元吉跑过来用弓勒住世民颈部。

敬德献媚追上,元吉往武德殿方位逃走,被敬德射杀。翊卫车骑将军获知皇太子建成已死,与薛万彻率府兵2000至玄武门,张公瑾闭店拒守。云麾将军敬君弘领着宿卫兵上场,被冯立所害,扑点兵与薛万彻等奋战很久,尉迟敬德提供建成、元吉头颅,皇太子府兵溃退,冯立与薛万彻逃跑。当日高祖李渊见到尉迟敬德装备齐全上殿,大惊问发生了什么事,谁在造反,敬德答说建成、元吉造反,被来自秦王杀掉,世恐高祖受惊吓而派他来维护皇上。高祖问大伙儿咋解决,正殿诸重臣陆续为来自秦王讲话,最终高祖下了敕书,不责来自秦王,世民打动资金投入高祖怀里痛哭。没多久以后,李渊让位,李世民称帝。

那麼,要剖析到底伏击了多少人,就得先剖析哪些地方分配了每人必备。

1、要想进行本次叛乱,最先的阻拦便是高祖,案发当日高祖原本是机构了重臣按问(查究审讯)三子,殊不知那时候的朝中大臣皆替来自秦王李世民讲话,李渊也顺阶梯就范,有一件事能够毫无疑问,那便是她们早已被控制。据一位皇帝仪卫所说,三卫五仗共有180名,千牛备身48名,加上军中最少也就二三百人,也就是说,李渊平时身边最少也就是这么多禁卫,而这次按问,无疑是在军中最少的一次。李渊并不是庸才,李世民也不太可能事前把宫腔内任何人收买,李世民要迅速应对、操纵这些人,多说也得三四百人吧。

2、袭击建成、元吉之时,尉迟敬德带70余名赶来,这般立即,不太可能是之后才来的,肯定是事前早已伏击在周边,而世民亲自先杀出去,不太可能是就他一人吧。建成、元吉也不是素食的,再再加上建成是皇太子,身旁随时随地含有护卫,世民出去最少也是几十人,而不是记载的就餐者。而世民坠马,他要谋略这般大事儿,毫无疑问会应用马好,并且他也是十拿九稳的人,那麼坠马很可能是遭受坚强不屈进攻,历经一场决战,也表明了建成、元吉是带了人的。杀掉建成后,袭击元吉,沿线也有宫里守护和元吉亲卫,必定发生争执,综上所述她们这儿毫无疑问带了数百人吧。

3、公输与皇太子府兵累计两千余人朝北门攻来,这儿必定有些人扑点,看她们奋战很久未分离出来输赢,由此可见世民部下最少得有百余人,要不然也抵御不上多长时间。而她们也没法击败这种府兵,只等敬德提了头颅,才吓跑这些人,由此可见这儿扑点的世民部出得少个则三百,更多就是八百。

而上边三点,三处用兵之道皆是与此同时开展,计算下来最少是七百至一千二百人。各种各样历史资料记载的仅有数人,而这些史籍记载也是分歧的,在各记载中的十数人群中名称也各有不同,由此可见并不是历史事实,伏兵十人算得上空话。都了解,史籍实际上 也受君王操纵的,你需要胡写,轻则坐牢重则斩头,而这种当朝历史资料,毫无疑问也是李世民看了并改动过的,后人的续资治通鉴也只有依据前朝记载来写。对于为何要这般改动,仅仅他想操纵危害,瞒报迫使爹爹就范、宫里规模性流血事件的客观事实,而杀皇太子的事他能够说成她们需先对自身不好,都能够有效表述,这才发生了最开始的记载。

唐太宗的李世民可谓一生英明,玄武门的变法虽然在人们心目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后世的人却很少有人说他错了。纵然他的雄才大略,行事方式,思想境界吸引了大家,是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伟大君王。

文/小冷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了胜利,将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全都给击杀了,并且还逼得李渊将皇位传给了他,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的确没有让人失望,他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局面。

李世民剧照

在历史上,李世民获得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的文治武功,在众多的皇帝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并且,李世民还是一个胸怀十分宽广的皇帝,但,杀兄弑弟,逼迫父亲退位也成了李世民一生中的污点。

另外,李世民在入主了东宫以后,就将李建成李元吉府中的女眷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以供自己消遣。

说到李世民占有人妻的故事,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李世民占有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女眷,其实,不仅仅如此,李世民还“霸占”了另外一个人的妻子,并且,李世民还深深的嘲笑了一下杨广,但是,看了李世民的这段故事以后,为什么我却佩服李世民呢?

李世民画像

贞观二年十二月,李世民在宫中宴请新任的代理侍中王_,王_----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才华,深受李世民的赏识。在李世民的旁边,坐着一个绝世美女陪酒,此美女为庐江王李瑗的小妾,李瑗因为谋反被杀,这个绝色的小妾就被李世民征到了宫中,以供自己享用。

酒过三巡以后,李世民指着绝色的小妾说:“这个庐江王真不是东西,李瑗因为好色,就杀了这个小妾的丈夫,夺人老婆,这真是残虐无道的行为啊,朕不由的想到了隋炀帝杨广啊,他也是此类人啊。”

杨广剧照

王_听了李世民的话以后,就对李世民行了个礼,并问李世民:“陛下觉得李瑗夺人之妻,是对还是不对?”

李世民说道:“当然不对了,爱卿怎么会问这种低级的问题。”

王_没有解释,而是给李世民讲了《管子》一书中齐桓公攻占郭国的故事,在故事中,郭国的老百姓告诉齐桓公:“我们的国君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做,他也知道什么是恶,却不去改。”

性格的小妾

接着,王_又对李世民说:“陛下明知道霸占他人妻子是错误的,却还将这位角色美女留在自己身边,这就叫做明知什么是恶,却不去改。”

李世民听了王_的话以后,沉思了一会,就大笑了起来,并且不断的称赞王_,第二天,李世民就将这个角色的美女送走了。

李世民剧照

看完这个故事,小冷真的特别佩服李世民,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以及一个正常的男人,喜欢美女是没错的,但是,李世民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并且王_还暗示“陛下知道什么是恶,却不去改正,早晚也会成为亡国之君的”,李世民也并没有生气。

并且,李世民虚心的接受了王_的建议,将自己的色欲给打压了下去,虚化若谷,知错就改的李世民不愧为千古一帝。

李元吉对皇位并没有追求,为何李世民要杀了他?

众所周知,《旧唐书》记“玄武门之变”,甚多隐讳。但到底隐讳了哪些事实,却不明究竟。

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强竞争者。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呢,又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一直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

看过两唐书高祖本纪的人,都会认为唐高祖李渊似乎完全没有开国创业君主的“雄才大略”,觉得他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他能得天下,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李唐一统天下,大半是其次子李世民的功劳。其实不然,如前所述,从《创业注》所记来看,从晋阳起兵到入据关中,李渊都是总揽全局的领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君主,从他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等诸端表现不难看出他的见识气度绝非常人可比,史臣评价他“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可以说是很恰当的。

如果我们仔细检阅所谓高祖李渊平庸无能诸事的记载,可以发现其中多有自相矛盾,不合逻辑之处,事实上难以成立的。

所以说,唐高祖李渊明显是被史官给黑了。如果唐高祖李渊被黑,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的“被迫”,是不是又另有隐情呢?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情况一无所知。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

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但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啊!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由我来决定是否执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

李世民当即反对:“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众将士都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杀的办法。李世民这才同意,但由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尉迟恭。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就当上了太子,又把齐王美丽的妃子杨氏占为己有。两个月后,李世民又逼李渊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对于李世民来讲,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他当皇帝这一回事。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没有贞观之治,但不得不说玄武门之变也是一次血腥的流血政变,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

我们说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的儿子或许可以理解,因为李建成毕竟当过太子他的后代会对李世民后代的皇位构成威胁。然而齐王李元吉的儿子却是与皇位无缘得,那么李世民为何要对李元吉的后代赶尽杀绝呢?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在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来到宫中后察觉到了情况不对准备调头返回,李世民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逃于是就赶去呼唤二人。李元吉于是拉弓射箭对李世民连放三箭,在慌乱中李元吉的箭法失准都没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反倒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此时李世民的马因为受了惊吓从马上跌落了下来,李元吉于是拿着弓准备勒死李世民,幸好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及时赶来才得以阻止李元吉动手。

两人尽管是同胞兄弟但是却没有丝毫兄弟之情,在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又派人讲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一并处死。李元吉死的时候不过二十四岁,由此可知他的五个儿子都还是孩童,对李世民谈不上什么威胁,但是两人构怨太深才导致李世民对其全家大下杀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888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