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文言文翻译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虞世南 越州余姚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二十七)[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帝高荔行高:推崇B而赡博不及也赡:丰富C故议者方晋二陆方:正直D与秦王俊交辟之辟:征召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3分)(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A①③ 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好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

(5分)(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参考答案1C2D3D4(1) 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2) 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解析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方:比,与……相比。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①是说虞世南安于贫困,有节操的;②是说虞世南对待兄长的深厚情谊的;⑤是说皇帝听从虞世南劝谏的。

所以选D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表述不正确,“此诗一传”,指皇帝写的宫体诗一旦传开,不是“自己唱和的诗”。

所以选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乞骸骨”“听”“辞” “然”“赈”“狱”。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

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

2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兄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的全文翻译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因他过继给他的叔父——南朝陈中书侍郎虞寄为后,所以字为伯施。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十多天不洗脸不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看护,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当时虞寄被陈宝应劫持,虞世南虽然为父亲服丧已满期,仍然粗衣粗饭;虞寄回来以后,才换去粗布衣服,开始吃肉食。至德初年,升为西阳王友。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不如世南学问渊博,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人们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在隋炀帝杨广作晋王的时候,和秦王杨俊递相任用他。大业年间,虞世南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有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巧言花语,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一天天尊贵起来,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很贫困,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隋炀帝,请求代他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隋炀帝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季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持不就任,改为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长相儒雅温顺,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抱不动,但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史事,他说了一句不合适的话,就因此而无限悔恨,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春秋时代,梁山发生山崩,晋侯把伯宗召来,问他该怎么办。伯宗说:‘山河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发生山崩河枯这样的灾异,君主应该放弃一切排场,换盛紧为素服,乘素帷车,撤去鼓乐,离开宫殿,另居别室,以礼祭祀山川’。梁山,是晋国的象征,晋侯按着伯宗的话去做,因此没有造成灾害。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峰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诵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贡献,给天下人以恩惠,因此四方稳定,也没有造成灾害。后汉灵帝时,青蛇出现在皇帝的宝座旁边;晋惠帝时,在齐地出现三百步长的大蛇,经过街市,进入宗庙。蛇本来应在野外草丛中,却进入街市,因此人们认为是怪异之事。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

实在太长了,给个网站你

cn/book/lswk/book/Xts1/Xts1_26

cn/book/lswk/book/Xts1/Xts1_27

cn/book/lswk/book/Xts1/Xts1_28

cn/book/lswk/book/Xts1/Xts1_29

虞世南的资料全在那了

cn/book/lswk/book/Xts1/Xts1_30

3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兄世基辞章清劲古

(节选到新唐书列传二十七)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出继叔陈中书侍郎之后,故字伯施。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白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时寄陷于陈宝应,世南虽服除,仍衣布饭蔬;寄还,乃释布噉肉。至德初,除西阳王友。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郞、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贞观八年,进封县公。十二年,致仕,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如故,禄赐防合视京官职事者。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4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 原文及翻译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

靠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事情,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何况天道不可揣测,谁又能够把它揣测到呢!

先生生时,已经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又有著作流传于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才气,高远的见识,来辅佐学问的精粹深邃,因此充实在文章里,表现于议论中,就能豪迈雄伟,精巧奇特。蕴藏在心胸中的伟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一次次升官降职,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举步惟艰,颠沛流离,但终究没有埋没无闻,其原因在于是非自有公论。既使被压制了,但最后还会再起用,于是就名闻全国了。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衰退。

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他考虑身后的大事时说,像先生这样的大才,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相委托。等到后来发出计谋,从容指挥,果断迎立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年难遇一回的关键时刻啊。功成名就了,却不居有功而主动退隐,从出任官职,到归家隐居,可以说,这样高尚的品德决不会随着草木同朽,而一定长留在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永不消散。

现在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都在痛哭流涕,更何况朝中的士大夫同僚,长期交游往来的像我这样的人,失去又是我一向衷心仰慕的师长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从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临风伥想,往事不能忘怀,就是因为,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

5 文言文刘殷传翻译

刘殷字长盛,是新兴人。

高祖刘陵,是汉光禄大夫。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悲哀过于礼制,服丧三年,从不露齿而笑。

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时想吃堇菜而不说,有十天的时间吃不饱。刘殷感到奇怪而问她,王氏告诉他原因。

刘殷当时只有九岁,就到泽中恸哭,说:“刘殷我罪孽深重,自幼遭受丁艰之罚,王氏曾祖母在堂,没有旬月之间的奉养。刘殷我身为人子,而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皇天后土,希望降下哀怜。”

半天哭声不绝,这时忽然好像有人说:“停,停声。”刘殷停下哭声往地上看,就见地上长出了堇菜,于是挖了一斛多回家,吃了也不减少,这时节堇菜生长已尽。

有曾经夜里梦见有人对他说:“西篱下有粟米。”醒来后去挖,得到十五钟粟米,上面有字写到“七年有一百石粟米,赐给孝子刘殷。”

从这时起吃粟米,七年才吃完。当时的人嘉赏他的天性感应神灵,竞相赠给他谷米丝帛。

刘殷都接受而不辞谢,只说等以后富贵了将要报答。 未成年,就博学精通经史,综合归纳各家之言,文章诗赋无不备览。

性情洒脱,有济世之志,节俭而不鄙陋,清约而不孤高,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乡人亲族无不称赞他。

郡中任命为主簿,州中征召为从事,都以家中无人供养为由,推辞不就任。司空、齐王司马攸征召任掾,征南将军羊祜征他任召参军事,都称病推辞。

同郡张宣子,是个识达之士,劝刘殷接受征召就任。刘殷说:“当今这二公,是晋朝的栋梁。

我正希望成为架屋子承瓦的椽子,不依靠他们,那能成事呢!现在我家有曾祖母王氏在堂,一旦接受了别的使命,不由我不竭尽为臣之礼,就不能再亲自供养。子舆之所以推辞齐大夫,确实是因为家中无人和颜悦色的供养父母啊。”

张宣子说:“你所说的话,哪里使用人所能懂得的呢!从今之后,你将成为我的老师。”于是把女儿嫁给他。

张宣子,是并州的豪族大姓,家中富有财产,他妻子生气说:“我女儿年方十四。姿色才智如此,还担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吗?却急忙的把她嫁给刘殷!”张宣子说:“这不是你能考虑得到的事。”

告诫他女儿说:“刘殷至孝感动冥神,再加上才识超世,这人终将大大的发达,成为当世名公,你应当好好地伺候他。”张氏性情也很婉顺,侍奉婆母王氏以孝闻名,伺候刘殷如君父一般。

到王氏去世时,刘殷夫妇悲哀损毁身体,几乎丧命,当时王氏的灵柩停放在家中而西邻失火,风势很猛,刘殷夫妇在灵前叩头痛苦,于是火越过他家烧到东边的邻家。后来有两只白鸠在他家的庭中树上筑巢,从此名誉更加显著。

太傅杨骏辅政时,备礼聘请刘殷,刘殷以母老为由坚辞。杨骏于是上表,皇帝下褒奖嘉美的诏书成全他的高志,允许他完成奉养母亲的孝道,敕令地方上供给他衣食,免除他的赋役,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

赵王司马伦纂位,孙秀向来崇重刘殷的名望,以散骑常侍之职征召他,刘殷逃奔到雁门。到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任大司马军谘祭酒。

到任后,对刘殷说:“先王虚心的征召君,君不来。现在孤征召君,君何故能屈就呢?”刘殷说:“世祖凭着大圣顺应天命,先王以至高的德行辅国,就是尧舜为君,稷契为辅佐,所以刘殷希望以一匹夫抗绝千乘之使,达到不可改变的企求,幸遇唐虞圣世,因此不畏惧刑杀之罚。

现在陛下凭着神武聪慧,除暴复帝位,然而圣迹初具规模,严威更重,刘殷如果在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司马冏认为他很奇特,改任他为新兴太守,刑罚明察表彰善美,很有政绩。

碰上永嘉之乱,落到刘聪手中。刘聪欣赏他的才能而提拔他,历任侍中、太保、录尚书事。

刘殷常告诫子孙说:“服侍君主之法,应注重婉言劝谏,凡人尚且不能当面斥责他的过失,何况万乘之君呢!冒犯圣颜的祸殃,在与张扬君主的过失,应当上思召公咨询商议的道理,下念鲍勋触犯龙颜的诛罚。”在刘聪朝廷中,与公卿恭敬相处,常常有把自己放在后面的表情。

士人不修养操行者,不能进他的门,然而积压冤情不能申诉,依靠刘殷而得以申雪的,也有上百人。 刘殷有七子,其中五子各教授一经。

一子教授《太史公》,一子教授《汉书》,一家之中,七门功课都很兴旺,北方的学业,以刘殷家为盛。最后他高寿而终。

6 翻译这段文言文 眭崔之交

勒为徐州刺史。父邃,字怀道,慕容宝中书令。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其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桃简,浩小名也。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相维絷。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钜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年七十五卒。葬日,赴会者如市。无子。

7 白洋潮 原文加翻译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

按照旧俗,我在三江看潮,实在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同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到了。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

好像有怒雷鞭打他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敢落后而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到的人惊恐的退开,跑到塘下躲避。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

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雁荡山瀑布像炮轰一样,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出处:《陶庵梦忆》——明末清初·张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陶庵梦忆》中文章基本于明亡后创作,但此篇或许创作于明亡前。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珠环翠绕,过着富贵温柔的生活。优裕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诸多艺术爱好,诗文、戏曲、音乐、绘画、园林无所不通。

然而明朝末年,作者将近50岁时,清兵南下,江山易主,张岱的前途化为泡影,此番失落当中,张岱避居刻溪山,故交朋辈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秋华,自谓梦境,著书十余种,率以“梦”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八月,张岱与朋友陈洪绶、祁世培因吊唁朱恒岳少师,在绍兴西北滨海的白洋村,见到了气势不凡、极为壮观的钱塘江潮,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当然,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之后,“禅让”完全变成了一个僵死的历史概念,此后的朝代更迭,似乎非革命不可——商克夏、周克商、秦灭周、诸侯灭秦都没有经过什么“受禅”流程,直接把丧失统治资源的前代天子赶下台就是。但自从汉朝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官方学说,天子的地位日益拔高。在《周礼》中,天子的地位还只比诸侯高一阶,所谓“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是也,也就是说天子与公的差距,与公和侯的差距相当,看起来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但到了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的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天子已经成为“不可能犯错”的“活人神”,与诸侯、大臣的差距已经是无限大,更不用说与庶民的差距了。在这种情况下,连孟子说的“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都被当作“不当言论”加以批判,也就是说百姓连诛桀纣的权利也没有了,“革命”也再也不可能合法了。今后的天子,即使真的比桀纣还残忍,臣子也必须尊之为君父,他的一切过错都是因为奸臣蒙蔽、因为贪官害民,因此臣子们只有“清君侧”的权利,没有“革命”的权利。等到桀纣周围的“乱臣贼子”被肃清之后,江山还是要由桀纣坐的,汤武只能乖乖的继续北面称臣,决不能就此取而代之,更不用说“放桀于鸣条”“诛一夫纣”了。但是以上毕竟只是理论,当臣子真的“清君侧”成功,掌握大权之后,谁会真的甘心把大权再交给天子?天子的尊位令人垂涎欲滴,但儒家的道统同样不可侵犯,要是真敢明目张胆地“革命”推翻之,岂不给了更多觊觎皇位的人以把柄,说不定明天就有更多的人起兵“清君侧”,诛杀你这胆敢篡位的乱臣贼子。因此最保险的方法,莫过于请天子仿效尧舜之道,“禅让”于我家。这也算给了天子一个大高帽子——“革命”是用来对付桀纣的,我不但不把你当桀纣看,还给你一个当尧舜的机会,让你显示一下高风亮节;不过你是尧舜,我却是大禹,不求有你那么高的思想境界,只求能够传之子孙,江山永固。当然,天子的思想境界多半没那么高,但这个禅位诏书你不写,自然有人写,只要盖上你的传国玺就够了。因此,汉朝以后,中国改朝换代的一般流程就变复杂了,由原先的“革命”一步,变为“清君侧-当权臣-受禅”三步。第一步“清君侧”的步骤各各不同,但都惊心动魄,令人目不暇接。但第二、第三步就纯属例行公事,开始还有点新意,到后来改朝换代次数增多,干脆就公式化了,甚至闭上眼睛都背的出步骤了。尧舜禅让的事情已经过去上千年,谁都说不清了;更何况当时的“天子”不过一个部落联盟领袖,你让我我让你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搞的太正式太隆重。汉朝以后的“禅让”和尧舜禅让根本不是一回事,是既欺天又欺人的勾当——欺天无非是捏着鼻子哄眼睛,欺人则需要多加考虑,虽然肯定骗不过士大夫,但至少要骗过小老百姓,否则天下就别想安稳。至于士大夫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地主,仅仅靠一个禅让的把戏是骗不过的,还要让他们看到实惠,才好死心塌地效忠新朝,所以曹丕篡位之后才会急急忙忙地推行九品官人法,赵匡胤政变之后才会信誓旦旦地说“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反观王莽当年“受禅”,戏演的是不错,贤良文学妖魔鬼怪市井之徒依次露面,搞的大家云里雾里不由得也就信了,可惜他老人家上台之后就削弱自己的执政基础,今天搞什么“王田、奴婢不准买卖”,明天又胡乱铸钱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从高级知识分子到底层小民全得罪光了,这样戏演的再好也没用,还是得完蛋。所以说,受禅永远只是个形式,是一台戏。受禅的戏演好了,对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有很大帮助,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好比万里长征走到了最后几步,马上就要登堂入室了,无论你是爬着进去的还是走着进去的,好象都不太要紧,只要进屋子坐稳了就行。当然,如果你是堂堂正正气宇轩昂的走进去,坐稳的几率会稍微大一点。权臣受禅,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步骤越来越多,每个步骤之间的间隔却越来越短,甚至最终跳过某些关键步骤,直奔主题也有:1、位极人臣,总揽朝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本来东汉已经改丞相为司徒,地位大大下降,董卓、曹操恢复这个官职,完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专权的需要而已,可以说是“因人设官”。也有不当丞相而当大将军的,如司马氏父子就是以大将军身份专权。但只有一个显赫的名号还不够,必须保证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东汉、魏晋的朝政大权都由尚书台掌握,因此权臣一般都要兼任“录尚书事”的职务;到了晋朝以后,还产生了“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称号,能够合法地掌握朝廷内外的一切军权。因此从刘裕到李渊的几代权臣,可以不当丞相,可以不当大将军,但必须当“都督中外诸军事”,把兵权切实抓到自己手里。为了显示权臣的尊贵地位,自魏晋以来又新增了“假黄钺”“使持节”两种新称号,黄钺和使节都是天子之礼,人臣假借这些礼节,也就假借了天子的威风,虽无九锡之名,却有九锡之实。北朝时期还出现“大冢宰”的官称(后来演变为吏部尚书的别称),也就是总领一切事务的意思,是最具有威慑力的一种称谓,当年杨坚篡位的时候,同谋就劝他一定要当“大丞相、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其中大丞相是政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军权,大冢宰则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在南朝,“大冢宰”的称呼较少出现,却多了一个“总百揆”的称号,也就是总领一切事务,与大冢宰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担任中央官职外,权臣还往往 兼任一些重要的地方 官职,如桓温、刘裕 等都曾兼 任 扬州、徐州、荆州等 重要 地区 的 州牧,营造 自己 的 根据地。不过 这种 情况一般只适用于 根基不深、地位 未稳 的权 臣,供他们 积蓄 力量 以谋 更进一步。若是像杨坚、李渊那样 威望 已足,兵力 已强的 权臣,根本就不需要兼任地方 官职,反正已经有 稳固 的 根据地了。2、晋升 爵位,先公 后王按照汉朝的法律和礼节,异姓只能 封侯,王、公都只封给 宗室(西汉没有常设的 公爵,只有 王莽 曾担任 过 安汉公),即使 像邓禹那样 大的 开国 功臣,都只以四个县封 为 侯爵。曹操 逼 迫献帝封他为魏公,开了人臣受封公爵之先河,怪不得荀彧无论如何也不赞成,最终因此被曹 操逼死。公爵与侯爵最大的不同,不是公爵的封地较大,而是公爵可以“建国开府”,拥有一套自己的班子、自己的根据地。曹操封魏公时,狮子大开口,一次就要了十个郡作为封地,几乎掏空了汉朝的膏腴之地;不过当时曹操已经有丞相府的一套 班子,倒也不需要另立魏国的 班子,所以直到受封魏王,才设置了魏国的文武百 官,如钟繇就是 魏国的相国。按照东汉制度,诸侯王的相国只能称“相”,相以下官 职有很多都不设立(如御史大夫、宗正等),有的官 职名称与朝廷不同(如王国的郎中令,朝廷叫光禄勋),而且这些官职都要由朝廷任命,诸侯王没有人 事权。但权臣 封王,从来不管这一套,官职 制度都和朝廷 相同,且根本不需要朝廷任命。南北朝时期封权臣为王,往往有“王国制度,一如 天朝”的附加说明,也就是说王 国 的各项制度都和 朝廷一样,国王 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皇帝。一旦完成 受禅,王 国的官 僚 机器就可以立即代替 原有的朝 廷,代为行 使国家职权。不过,随着南北朝后期爵位泛滥,公爵逐渐普及,并产生国公、郡公、县公甚至乡公之分,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爵位了。杨坚、李渊专政的时候,已经是国公,只需要直接封王就可以了。而王爵也产生了亲王(国王)、郡王之分,一般封号一字为亲王(隋唐还没有亲王这个称呼,只是直接称“王”),二字为郡王,郡王封地狭小,甚至可以随意赏赐功臣(如唐朝就曾封许多功臣宿旧为郡王),也慢慢丧失了尊贵性。只有亲王的位置,始终不授予人臣,因此也就成为权臣 篡位 的最好台阶。曹氏、司马氏、刘氏、两萧氏、陈氏、杨氏、李氏篡位前,都曾经被封为王。然而,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君主,往往不称皇帝而称“天王”,这种“王”不是爵位而是天子的称号,因此国公便成为天子以下的最高爵位。即使天子的称号是皇帝,权臣往往也习惯只封公爵,篡位后只称“天王”,作为韬光养晦之计,等到了一定时机再自称皇帝。如后秦、北周等一开始都是只称天王,到了内外安定,才开始称帝。3、加以殊礼、追封祖先所谓“殊礼”,就是人臣本来不该享有的礼仪,也就是天子才能有的礼仪,前面说的“假黄钺、使持节”,也可以算一种变相的殊礼,但那毕竟是加于官职之上的殊礼,不是加于私人的殊礼。殊礼当中,最经典最有名的当属“九锡”,即皇帝才能具备的九种车服礼器,《资治通鉴》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向皇帝要九锡,是曹操先开的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没“解放”,觉得九锡实在不是人臣要的东西,曹操为此失了不少人心,实在是得不偿失。但一回生二回熟,此后每次 权臣篡位,都有“加九锡” 这道程序,慢慢的也就见 怪不 怪了。一般加九锡 都在封爵之后,有时候封 公爵 就加九锡,有时是封了 王爵 再加 九锡,并无一定的标准。其实九锡本身并不珍贵,权臣 们要的 只是 个名分,因此往往 假意 推辞 再三,甚至“归还九锡”(如李渊),还可以得一个“ 揖让不已”的虚名,真可谓 名利双收。九锡这项殊礼太复杂,一般人弄不明白,但以下几项殊礼却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剑履上殿”,即可以带着武器、不脱鞋子进入宫廷,享受与皇帝同等的待遇;“朝觐不趋”,在朝廷上以快走为礼节,但接受了这项殊礼的权臣却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赞拜不名”,皇帝和朝仪官对大臣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对权臣却特别允许不称呼名字,只称呼官职和姓氏。这三条都与上朝有关,有了这三项殊礼,皇帝和权臣在朝堂上就几乎没有区别了。后来发展的更不象话,竟然出现给权臣设立专座的“殊礼”,还允许权臣跟皇帝平起平坐,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模样。由于这种殊礼实在太露骨,一般的权臣都还不敢使用。另外一种殊礼是针对权臣家属的,如“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权臣的妻儿与皇帝的妻儿用一种称呼,唯一的不同是皇帝的妻儿叫“皇后”“皇太子”,权臣的妻儿叫“王后”“王太子”。其实在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妻儿本来就叫“王后”“太子”,东汉才慢慢改为“王妃”“世子”,这种殊礼可算是一种复古。活着的人们都有了殊礼,下一步就轮到祖宗了。曹氏、司马氏还比较老实,到登基之后才开始大张旗鼓追封祖宗,后来的权臣往往在封王的时候就开始追封,不但按照诸侯的礼仪建立五庙,还追封祖宗为王、为公。古人质朴,没有追封一说,追封爵位就是从南北朝权臣开始泛滥的。4、正式受禅,“既受永昌”经过前面三步漫长的等待,终于到了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其实也不一定漫长,历史越是发展,“受禅”大戏上演的时间越是缩短。“受禅”的鼻祖王莽当年篡位花了几十年工夫,辛辛苦苦冒充大汉忠臣,从“安汉公”到“假皇帝”,再到成千上万人上表劝进,这出戏演的轰轰烈烈一波三折。曹操和曹丕父子从丞相到魏公、加九锡,再到魏王,最后受禅,也花了十多年时间,如果从汉献帝迁都许昌算起,更是经历了二十余年之久。司马氏父子也很有耐心,经历三代四人的专权,才由晋王升为皇帝。到了晋朝末年,权臣也还是比较耐心,桓温把篡位的任务交给了他儿子(结果失败),继承了“把篡位使命交给下一代”的传统。但是自从刘裕开始,权臣越来越没耐心,只要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掌握大局,决不把任务留给下一代。刘裕还算耐心,等了近二十年,到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才正式篡位;后来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等人越来越不耐烦,其中陈霸先更是创下了封王之后三天就受禅为帝的纪录,可能也是因为他太老,生怕到死还当不上皇帝。相对而言,北朝的权臣一般比较耐心,北齐、北周都是经过了两代人才正式篡位,杨坚也等了十多年,这与当时北方政局不稳有关,并非北人比南人善于忍耐。5、受禅大戏,循环上演这套“以受禅代替革命”的把戏,从王莽开始演起,经过曹丕、司马炎的发扬光大,遂成为一门“显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人政权更迭,都是以“受禅”形式完成。北方的五胡本来比较质朴,不会玩汉儒的禅让花样,因此北方十六国的兴替,一开始都是直接“革命”,刘聪杀晋愍帝,石勒杀刘聪的子孙,冉闵又杀石勒的子孙,杀来杀去血流成河,一点也不像汉人的“尧舜揖让”一般温情脉脉。杀到后来,胡人也发现这样简单的“革命”副作用太大,难以收拢人心,试想想当初刘聪父子如果聪明一点,不让晋愍帝去当倒酒的仆人,而是恭恭敬敬地请他行“尧舜禅让之礼”,恐怕北方汉人的反抗也不会那么激烈。到十六国后期,北方胡人的权臣逐渐也学会了“受禅”大戏的演出方法,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可惜胡人君主大都有些剽悍之气,经常宁死也不陪权臣演戏。后秦王姚苌抓住了前秦王苻坚,本来想让他把传国玺交出来“受禅”了事,但苻坚脾气太犟,一句“五胡次序,无尔羌名”气的姚苌脸色发青,最后还是不得不暴力解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大搞汉化政策,“尧舜揖让之礼”才逐渐深入人心,尔朱荣虽然不过一介并州契胡,一进京城也知道马上找汉人官僚帮他起草“禅文”,不过因为尔朱氏实力还不够,最终功亏一篑而已。后来东魏皇帝禅让给大齐皇帝,西魏皇帝禅让给大周天王,大周皇帝再禅让给大隋皇帝,轻车熟路,走的都是魏晋的一贯路线,南与北一般无二也。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末都是中国的多事之秋,经常是一代人见到好几次受禅,萧道成受禅时就有老人大哭“何期今日复见此事”,如果这位老人活的长一点,还可能三次见到“此事”。权臣篡位过于频繁,政局过于不稳,使皇帝的神圣性丧失殆尽,在臣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已远远不能和两汉时期相比。中国历史上皇帝权威最低落的时期,除了南北朝,大概就只有五代了。只要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还没有恢复,只要统一王朝的政治基础还没有成熟,“禅让”的大戏就要不停的演下去,直到社会经济已经可以承担一个新的中央帝国,儒臣们也已经准备好神化一个新的“受命于天”者为止。

你可以参考部分爬行动物的配餐表,比如鳄鱼、蜥蜴、恐龙什么的。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也有吃别的东西的。

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结果打到屁股, 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 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我就知道这么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855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6
下一篇2024-0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