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有什么名胜古迹

福州市有什么名胜古迹,第1张

1、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天瀑布、青龙瀑布、云天石廊、桫椤神谷景区及单独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区(中国云顶)。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获得4A级风景名胜区荣誉。

2、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3、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省军区内,交马鞍村金狮山麓,坐北向南偏东南,面对五凤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为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直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为的墓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4、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5、乌塔

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福州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福州华林寺

西山村系南安市霞美镇的一较大自然村,位于泉州母亲河晋江金鸡水闸南1公里,距南安市区15公里。东与泉州鲤城区金浦社区接壤,有繁荣公路之隔。西有丰霞公路为界,北面有塔尾尖山(由后池山,时山组成)。南至西宫山外有一片约1500亩的平坦良田,被晋水南渠环抱,堪称为依山傍水。西山村由厝美、二房、上五柱、下五柱、陈厝、瑞元、围内、何厝、郑厝等自然村组成,16个村民小组构成,户数800多户,人口有3200多人。村落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山地面积500亩。村民以农业生产及花卉为主,还有经商、种蔬菜,人均收入达4200元,社会总产值1800万。历年来被评为“市先进民兵营”“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西山村以驻地自然村为名,原属南安一都,民国年间辖于四甲分公所保上峰乡,1949年解放后初为四甲乡,1958年为五星社。1959年成立西山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西山村委会,1999年原丰州镇分拆为丰州、霞美两镇,西山村隶属霞美镇。西山原称奎峰,古时境内有一座“狮子山”,顾名思义是狮山,但不知何时,何故改为西山,这一历史沿革无经认真考证。西山村是一个多姓氏聚居地,群众流传一名压韵的顺口溜“西山五个姓,肖王何傅郑”。其中傅姓人口居多,有2000多人,姓肖的早年迁居美林“内茂”。现仅有四个姓,姓王的只有20多人。何、傅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美称三姓兄弟,并建有“三姓宫”。西山村傅姓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武荣傅姓第十五世傅仁复,有锦田分拓西山,繁衍生息。故西山傅氏宗祠里有一对楹联“自固始到泉郡贻阙孙谋芝兰森玉立、由锦田来西山地灵人杰衣锦叠云锦”(因福建傅姓始祖傅实,原籍山西济州,有于黄河该道而迁居汝宁府光州国固县)。郑姓是南宋治洪水-郑岳(又称郑孩儿),从湖南衡阳迁来,设立郑厝祠堂,曾一朝代赐给“奉太告命”之牌,安于堂中。何姓是从泉州清源山分支至西山村,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今何氏后裔已发展到400多人。西山村在历史上,曾谱写光耀的一页,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分别有傅瑞、傅安邦、武举、文魁标名。因而傅氏宗祠里有一楹联“紫帽披青文魁墨香宅第,金鸡报晓武举雄风沐家居”。清朝道光年间,先贤傅善兴,乐施好善,善举永昭的慈善家。于道光丁末年,捐资重修“报亲寺”,咸丰元年,岁遇灾荒,民不聊生。傅善兴在泉郡开元寺,开仓赈济灾民,深孚众望,名闻遐迩。当今盛世,社会和谐,民惧欢颜,贤才辈出,专家、教授、工程师、商业企业佼佼者,热心公益慈善家,不断涌现。已故乡贤傅子初先生,历任印尼玛琅中华总会主席,香港南安公会永远荣誉会长、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委员;已故乡贤傅子昌原任晋江行政公署管理科(行政科)副科长,离休后享受处级待遇;乡贤傅炳峨,军队文职干部二级,技术四级(正军职少将级);留学日本,并获得博士学位的郑泽勇先生,现居日本,是位高尖人才;被评为泉州市2006年度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的傅志昌乡贤,是一位事业有成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企业振盛,经济繁荣,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乡风村容,日臻改观,高楼大厦,星罗棋布,发展态势催人奋进,在村民热情积极支持下建立完整党支部、村委会、民兵营、老人协会、气排球活动队。还建立一所现代化规模的教学楼(西山小学),有现代的教学设施,文体娱乐场地,环境优美。村部也新建二层办公楼,设施科学化。在村里创办规模较大个体企业有福建俊豪电子有限公司、南安市长盛建材机械有限公司、南安市永鑫五金塑料有限公司。村里自古以来建有四大庙宇,破四旧曾被拆除,后来均给予重建。如:王公宫、太保公宫、王夫人妈宫、星君爷宫等名胜古迹之风景点。此外,面积达15亩的许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天然湖泊。于2000年3月承蒙乡亲贤达、海外侨胞慨解义囊重建塔仔大路桥,桥边的石碑上刻有“斗门立桥锁蛟龙,奎峰叠塔展雄狮”。

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西山村附近有南安金霞休闲农庄、霞美陈氏民居、灵应风景旅游区、叶飞故里、山美水库水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蓬华芥菜、泉州龙眼、曙光甘薯、石亭绿茶、南安石亭绿等特产。

阜南县在夏、商两朝属豫州;周为宋地;春秋时期归于楚;秦属泗水郡鹿上县;汉改鹿上为原鹿(治所在今公桥阮城),后被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

三国时期隶属富陂县,晋为原鹿县;南北朝划归汝阴郡;隋、唐至五代为颍州治下,宋改颍州府为顺昌府,置焦陂(今焦陂集)、永安二镇。

元废路置省,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水县(治所在今地里城),后并入颍州,明为凤阳府颍州所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府,原颍州改为阜阳县。

民国时期为安徽省阜阳专区阜阳县之三(焦陂)、六(地城)两区辖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辟阜阳南乡,建阜南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撤县后,设阜南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办事处为阜南县,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辖原阜阳之赵集、苗集、于集、公桥和原临泉之方集。

原颍上之黄岗共六区;1952年阜阳之柴集、许堂、朱寨三区划归阜南县,确定了今天阜南县的基本行政格局。

扩展资料:

阜南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南部,安徽省西北部。处东经115°16′30″—115°57′18″,北纬32°24′19″—32°54′40″之间,东西宽655公里,南北长519公里。

总面积为1842平方公里,南与河南省的固始、淮滨两县隔河相望。东南一隅与霍邱县以淮河分治,东邻颍上县,北界阜阳县,西接临泉县。县城古薛集,北距首都北京1077公里,东南距省会合肥269公里。

著名人物:

1、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

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2、焦千之

焦千之(?—1080),字伯强,北宋官员。原籍汝阴椒陂(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移居丹徒(今属江苏)。南宋建立后,焦氏想回到故里,却没有能力。焦千之自幼勤奋好学。

为人厚道,乐于助贫。年轻时成为地方上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焦千之投其门下,因文章和经术精通而受到欧阳修的赏识,遂专意于经术。

3、张鹤腾

张鹤腾(1556-1635)字元汉  ,号凤逵。明代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末兵部尚书张鹤鸣之胞弟,明朝官员。

张鹤腾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授山东潞城县令,旋调任榆次县令。其时,潞城、榆次两县均发生饥荒。

张鹤腾救济灾民,煮粥散发,投药治疗病者,施棺予死者,收弃婴于县衙两庑。令老妇抚养,颇受当地民众称颂。天启间升任刑部主事,又调任户部广西典事。

他清查大仓银库,革除积弊,岁得万金,全数上缴。因绩被提升为郎中,督饷延绥。后张鹤腾以目疾告归,寓居颍州。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农民军破颍州,张鹤腾与其兄张鹤鸣、鹤鸣子大壮一起被杀。

-阜南县

龙神九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我没听说过龙神九子,只听说过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狴犴:又叫 。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尸贝: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霸下([虫八][虫夏]):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龙九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有没有大小顺序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上。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六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 ,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八子负屃(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或两侧。

末子螭(chī)吻,又名鸱尾或螭(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孔子72贤子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都城(宁阳鹤山)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极富学问,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回死,孔子哭之极恸。复圣2、闵损(前536--前487),春秋末期鲁国(鱼台县大闵村)人,字子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3、冉耕(约前544~),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4、冉雍(前522年-),春秋末年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5、冉求(前522-前489),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6、仲由(前542~前480),鲁国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字子路。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7、宰予(前522~前458),鲁国(济宁嘉祥)人,字子我。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8、端木赐(前520--前456年),春秋末期卫国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字子贡。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9、言偃(前506年-前443年),春秋吴国(常熟)人,字子游,唯一南方弟子,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10、卜商(公元前507年--),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字子夏。孔子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11、颛孙师(前503-),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字子张。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12、曾参(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字子舆。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幺”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13、澹台灭明(前512 -),鲁国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人,字子羽。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14、宓不齐(前521年-前445年),鲁国(济宁市单县)人,曾经担任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宰的官,字子贱。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15、公冶长(前519-前470),齐国(诸城市马庄乡先进村)人,字子长。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15、原宪(前515~),鲁国(平邑县仲村镇南屯)人,字子思。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16、南宫适,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17、公皙哀,字季次,春秋末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18、曾点,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字子皙,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19、颜无由(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字子路,又字季路,颜回的爸爸。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20、商瞿(前522~),春秋末鲁国(山东济宁)人,字子木。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21、高柴(前521-),齐国(太康县高贤乡)人,字子羔。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郼宰的官,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22、漆雕开(前540-)春秋时蔡国(河南上蔡县华陂乡鸿隙湖村)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23、公伯僚,字子周。鲁国人24、樊须(前505或515~),春秋末年鲁国(鱼台县张 武台村)人,字子迟。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25、有若,(前508~),春秋末年鲁国(平邑)人,字子有。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26、公西赤(前509~),鲁国(东明县渠村乡公西村)人,字子华。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27、巫马施(前521-),春秋时鲁国(济宁市单县)人,字子期。28、梁鳣(前522-),春秋末齐国(山东高青县北)人,字叔鱼。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休,两年后得子。29、颜幸,(前503-) ,春秋末年鲁国(临沂)人,字子柳。30、曹血阝(前501-), 春秋末年蔡国人,字子循。31、伯虔(前501-),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析。32、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时期赵国(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人,传说字子秉。33、冉季(前498-)春秋末年楚国人,字子产。34、公祖句兹,春秋末期鲁国寝丘(今河南固始)人,(《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35、秦祖,春秋末年秦国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字子南。36、漆雕哆,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敛。“武城伯”(《家语》作侈)。37、颜高,鲁国人,字子骄,琅玡伯。(《家语》无此人)38、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文的。39、壤驷赤,春秋秦国人,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疑为笔误。)40、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秀,一作子季,邹平侯。41、石作蜀,春秋秦国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42、任不齐(前545---前468年),春秋时期楚国(今山东省济宁任城)人,字子选,当阳侯。43、公良孺,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44、后处,齐国人,字子里。“胶东侯”。(《家语》作字里之,应谬。)45、秦冉,字开(亦作子开),楚国。46、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皙。47、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中(《家语》作子仲)48、颜祖,鲁国人,字襄,字子商。(《家语》无此人)。49、枭阝单,字子家(《家语》无之),居山东聊从学。50、句井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疆。51、罕父黑,春秋末年人,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52、秦商(前547--),鲁国人,字子丕(《家语》作丕兹)。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53、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54、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叔。55、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祈(《家语》作子祺。)56、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祺(《家语》作子横)。57、左人郢,鲁国临淄人,字子行,(《家语》无之)。58、燕伋,春秋末年人,字子思。59、郑国,春秋末年人,(《家语》作薛邦),字子徒。60、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字子之。61、施之常,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恒(《家语》作子常)。62、颜哙,春秋末鲁国人,字子声。63、叔步乘,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字子车。64、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65、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声。66、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庸。67、叔仲会(前501-),鲁国人,字子期。68、颜何,字冉,(《家语》无此君)。69、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字皙,(《家语》为字皙之)。(《家语》作卦选),字子敛。70、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家语》孔弗,字子蔑')。71、公西舆如,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上。唐朝时期赠重邱伯,宋朝时期封为临朐侯。72、公西点,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依、颜(前5贰依~前四吧依)春秋末鲁都城(宁阳鹤山)字渊亦颜渊孔意弟极富问孔钟并再褒奖穷营养极度良用脑格外度导致严重早衰死孔哭极恸复圣贰、闵损(前5三陆--前四吧漆)春秋末期鲁(鱼台县闵村)字骞德行著名孔称其孝仕夫食污君禄品格高三、冉耕(约前5四四~)鲁(肥城县西南冉家庄)字伯牛德行著名曾恶疾难愈孔丘说命四、冉雍(前5贰贰-)春秋末鲁(肥城县西南冉家庄)字仲弓冉耕宗族其父肖孔其德行说雍使南面5、冉求(前5贰贰-前四吧9)鲁(肥城县西南冉家庄)字与二冉同族鲁权臣季氏管家才艺政事闻名陆、仲由(前5四贰~前四吧0)鲁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字路性鄙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孔设礼稍诱路于儒服委质门请弟仍直言顶撞孔孔门痴孔容政事闻名死于卫乱砍作肉浆孔恸食肉糜漆、宰予(前5贰贰~前四5吧)鲁(济宁嘉祥)字我口才极白打瞌睡孔骂作朽木雕粪土墙污于闻名百代孔丘喜欢位巧舌簧门每拿艮宰予齐混临淄夫官与田作乱夷族孔耻吧、端木赐(前5贰0--前四5陆)春秋末期卫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字贡口才同极孔却青眼加齐相田伐鲁鲁命使救鲁贡齐吴越晋转圈凭着三寸烂舌竟做桩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使五政贡中国经济善做意孔弟首富每使车仆盛拟于王侯仗着孔门高徒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昌盛贡声势排场宣传功没孔没白喜欢9、言偃(前50陆-前四四三)春秋吴(熟)字游唯南弟文著名做武城宰官管理错依0、卜商(公元前50漆--)春秋末晋温(今河南温县)字夏孔鼓励要做君儒儒孔死于西河行教治严谨敢于怀疑经史谬误曾听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夏说‘三豕’应该‘亥’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亥误于名重卫圣魏文侯师事谘政依依、颛孙师(前50三-)春秋末陈阳城(今河南登封)字张容貌姿质宽冲博接容自务居处刻意立于仁义行门友敬依贰、曾参(前505~前四三贰)春秋末鲁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字舆极孝娘待极孝行越谨婆给蒸梨熟婆给休田除草弄断根瓜秧爹曾点发起火拿着棍棍打昏死苏醒马强做付蹦乱跳示碍并向曾点请罪说打让家费力自真该死进屋搬琴弹免爹想着事内疚孔闻发脾气骂懂杖则受杖则走道理其实孝明知道爹拿着粗棍发狠要打快跑躲竟打死岂陷父亲于义慈让父亲背恶名幺曾参于请罪孔其能通孝道做《孝经》儒家五圣世尊称宗圣战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师依三、澹台灭明(前5依贰 -)鲁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字羽相貌丑恶孔薄毕业南游江淮率直重诺游弟达三百名闻诸侯孔闻叹气说吾貌取失羽依四、宓齐(前5贰依-前四四5)鲁(济宁市单县)曾经担任单父(今山东菏泽单县)宰官字贱才智仁孔赞君依5、公冶(前5依9-前四漆0)齐(诸城市马庄乡先进村)字肚量能忍所能忍耻辱孔说妻招作自婿依5、原宪(前5依5~)鲁(平邑县仲村镇南屯)字思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死退隐草泽贡卫相摆着排场看见其衣冠褴缕耻说夫居乐于种真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贫穷辛辛苦苦道却行道才病象我贫穷病贡惭轻易说错悔辈依陆、南宫适春秋期鲁字容智自世清废世浊污孔曾赞叹道真君啊高尚呐!哥哥嫁给依漆、公皙哀字季春秋末齐鄙污身事夫家愿屈节做家臣孔特叹赏依吧、曾点春秋期鲁南武城(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字皙曾参父孔曾使诸弟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潇洒依9、颜由(前5四贰~前四吧0)春秋期鲁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字路字季路颜爸爸颜死打孔车主意想讨给做棺椁孔没给贰0、商瞿(前5贰贰~)春秋末鲁(山东济宁)字木《易》极兴趣孔真传贰依、高柴(前5贰依-)齐(太康县高贤乡)字羔比较侏儒身足五尺相貌丑陋孔愚看重曾路提携作费郼宰官路死高柴逃归孔反赞明义善保身贰贰、漆雕(前5四0-)春秋蔡(河南蔡县华陂乡鸿隙湖村)字字若说作修习《尚书》乐仕孔悦贰三、公伯僚字周鲁贰四、樊须(前505或5依5~)春秋末鲁(鱼台县张 武台村)字迟曾向孔请教农业面知识孔薄迟曾问'仁'孔答'问智孔答'知贰5、若(前50吧~)春秋末鲁(平邑)字博强识雅古道相肖于孔孔死门思已便作孔师礼事徒孔相没孔问众门问答众怫赶师座贰陆、公西赤(前509~)鲁(东明县渠村乡公西村)字华束带立朝娴宾主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事同端章甫愿相焉孔认谦虚贰漆、巫马施(前5贰依-)春秋鲁(济宁市单县)字期贰吧、梁鳣(前5贰贰-)春秋末齐(山东高青县北)字叔鱼三十岁婆没给于想休听同门商瞿劝说未休两贰9、颜幸(前50三-) 春秋末鲁(临沂)字柳三0、曹血阝(前50依-) 春秋末蔡字循三依、伯虔(前50依-)春秋末鲁字析三贰、公孙龙(前三贰0-前贰50)战期赵(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传说字秉三三、冉季(前四9吧-)春秋末楚字产三四、公祖句兹春秋末期鲁寝丘(今河南固始)(《家语》作公祖兹) 字三5、秦祖春秋末秦邽(今甘肃省水市秦州区)字南三陆、漆雕哆春秋末鲁字敛武城伯(《家语》作侈)三漆、颜高鲁字骄琅玡伯(《家语》)三吧、漆雕徒父春秋末鲁字文三9、壤驷赤春秋秦字徒(《家语》作字古''字与徒字相近疑笔误)四0、商泽春秋末鲁字秀作季邹平侯四依、石作蜀春秋秦冀县(今甘肃省水市甘谷县)(《家语》石蜀) 字明四贰、任齐(前5四5---前四陆吧)春秋期楚(今山东省济宁任城)字选阳侯四三、公良孺字陈贤勇孔周游列曾赞助五辆牛车并游四四、处齐字胶东侯(《家语》作字应谬)四5、秦冉字(亦作)楚四陆、奚容箴春秋末卫字皙四漆、公肩定春秋末鲁字(《家语》作仲)四吧、颜祖鲁字襄字商(《家语》)四9、枭阝单字家(《家语》)居山东聊50、句井疆春秋末卫字疆5依、罕父黑春秋末字索(《家语》作宰父黑字黑)5贰、秦商(前5四漆--)鲁字丕(《家语》作丕兹)其父名堇父与孔父叔梁纥俱勇力闻名5三、申党春秋末鲁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周)5四、颜仆春秋末鲁字叔55、荣祈春秋末鲁字祈(《家语》作祺)5陆、县春秋末鲁字祺(《家语》作横)5漆、左郢鲁临淄字行(《家语》)5吧、燕伋春秋末字思59、郑春秋末(《家语》作薛邦)字徒陆0、秦非春秋末鲁孔弟字陆依、施春秋末鲁字恒(《家语》作)陆贰、颜哙春秋末鲁字声陆三、叔步乘春秋期齐贵族字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藉)陆5、乐欬春秋末鲁字声陆陆、廉洁春秋末卫字庸陆漆、叔仲(前50依-)鲁字期陆吧、颜何字冉(《家语》君)陆9、狄黑春秋末卫字皙(《家语》字皙)(《家语》作卦选)字敛漆0、孔忠春秋末鲁(《家语》孔弗字蔑')漆依、公西舆春秋末期鲁字唐朝期赠重邱伯宋朝期封临朐侯漆贰、公西点字(应误《家语》作字索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

火上加火啊 不好黄瓜与辣椒、芹菜搭配 VC被破坏:

于山

  一名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传战国时古民族“于越”

  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形如巨鳖,最高点鳌顶峰海拔586米。山上原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接鳌门等六鳌胜迹,还有九日台、集仙岩、平远台、狮子岩、炼丹井、九仙洞等二十四景。现存庙字有万岁寺、戚公祠、大士殿、九仙观等。有宋至近代摩崖题刻一百多处。碑廊陈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

  大士殿

  一名观音阁。在于山山顶。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为万寿亭,内供“万寿无疆”穹碑,为州城百官祝釐之所。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以于山作为总攻阵地,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设在殿内。1911年n月9日拂晓,革命军在此开火为号,炮打将军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们获将军朴寿,杀于殿西丹井附近,殿内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述观音菩萨“从男变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称白塔。在于山西麓。砖构,七层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据碑刻记载,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名。初为外围环木的六层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火焚毁,二十六年(1548年)重建,把残存砖轴内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装在砖轴内,成为砖塔。唐代原木塔的石座尚存。塔南定光塔寺,唐天枯二年(公元905年)创建,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现存殿字均清代重建。

  戚公祠

  在于山白塔寺东。戚继光(1528—1587)明代杰出军事家。

  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班师回浙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别,勒碑纪功。后人在台旁建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

  于山摩崖刻石

  在于山上。有宋至近代摩崖题刻一百余处。主要集中在鳖顶峰、戚公祠、蓬莱峰、金粟台等处。其中有宋代元绛的“金粟台”篆书,明代张讳的“平远台”行书,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清代官府镇压农民起义领袖蔡牵、朱愤的纪事刻石等,都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

  开元寺铁佛

  在福建福州市经院巷。寺建于梁大情二年(公元548年),初名灵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今名。铁佛迭掌盘足坐于莲台上,外披泥贴金,法相庄严。高53米,人立其肩,手摸不及顶。铸建年代未见文献记载,明中叶以前,曾被误认为后唐年间王审知所铸的三万斤铜佛,后才发现非铜实铁,曾异撰联云:“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清初《榕城纪闻》云: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铁佛殿,在佛座下开出银塔一座,上题:“宋元丰癸亥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刘瑾。”据此,铁佛当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研究古代冶炼技术的实物例证。

  乌石山

  简称乌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市中部,与于山东西相对,乃城内三山之一。游览面积119公顷,最高点香炉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林荫壑胜,环山寺观栉比,山间亭榭交错。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为游览胜地。其中天章台、冲天台、霹雳岩、天台桥等六处,均属三十六奇;1955年修建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东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巩为之作记的道山亭;居中的方亭,为纪念明代抗倭保城有功的黎鹏举而建,名黎公亭;居内的圆亭,则纪念陈振龙从吕宋引进番薯种,名先薯亭。此外,还有沈公祠、道山观、弥陀寺、吕祖宫等。

  乌石山摩崖题刻

  在乌石山上。岩石巉崎,洞壑清幽,摩崖题刻二百余处,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邻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较为密集。著名的为唐大书法家李阳冰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所书的篆书《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师孟、陈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元代间有用蒙文书写的。明代多诗刻,其中太监的题刻为清人所不取,《乌石山志》均未收录;但对研究明代太监活动,特别是督舶太监的活动,颇有史料价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市区西北隅。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凿引西北诸山之水聚此,为农田灌溉之用。五代闽时,在湖滨建水晶宫,此后渐成为州人游乐场所。宋辛弃疾词云:“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因而有小西湖之称。1914年辟为公园,当时可供游览的陆地面积仅543亩,解放后几经扩大,已达21515亩。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湖滨有荷亭和大梦山,以柳堤和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联,构成一幅整体画图。园中浓荫覆盖,幽香阵阵,更有宛在堂、桂斋等占迹掩映其间,湖面轻舟碎影,水谢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福建省博物馆设在园中。

  大梦山

  一名廉山。在福建福州市西湖之滨。广袤2华里,高不及40米。旧时,苍松蓊郁,排翠崇冈,轻风徐拂,远近闻声。”大梦松声”为福州西湖前八景之一。今则松竹滴翠,花木似锦。山巅有大梦山亭,东南麓有行磴引入假山洞府,盘旋而上,可登亭凭眺全湖景色。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西南有乎章池等古迹,系元末平章陈友定西肢园遗址,南为明代薛家池馆遗址,东为明礼部侍郎萨琦祠堂,内有养龙、玉井、沙帽三池,1957年合并改建为福州动物园。园内有熊猫馆、猛兽舍、水族廊、海豹池、猴山、象园等等,收罗珍禽异兽颇多。西隅有游泳池等。

  西禅寺

  原名长庆寺。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怡山。离城约3公里。怡山形如“飞凤落坡”,又名凤山。原为南朝梁炼丹士王霸所居,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建冲虚观祀之。后废弛。咸通八年(867年)延佛教徒居之,后两年改名清禅,不久又改延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名长庆,俗称西禅。占地约100亩,大小建筑物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绪年间微妙禅师往海外募金重建。规模雄伟,清末列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垣内寄园,花木似锦,尤擅池馆之胜;垣外有古荔百余株。寺僧年年举办荔枝会,吟诗作画,“怡山啖荔”成为韵事。

  华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市区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尚割据福州,其臣下鲍脩让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样禅院”,明正统间赐额,改名华林寺。原有殿、法堂、环峰亭、绝学寮等,均早废。仅存大殿,单檐九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虽历经明清两代重修,其主要梁架、斗栱等还是初建时原物,保存唐宋建筑风格,为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江心公园

  在福州市台江江心中。面积3公顷,形若巨舟卧于碧波上,原名三县洲,系由泥沙冲积而成。此洲北面波涛滚滚,百舸争流;南面则风平浪静,水清如镜;地处闹市之中,而无车马喧哗之扰。1975年在此筹建江心公园,环洲砌以石驳岸,以原有三株老榕为中心,栽种花木五万株,建有榕树坪、金鱼馆、临江亭、钓鱼台、品茶轩、游泳场等,颇具规模。1982年正式开放。

  严复墓

  在福建福州市郊阳岐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生前所营建,以石构为主,形如扶臂椅,碑书“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两侧有云龙柱一对,墓前横屏书“惟适之安”,规模不大,结构大方。严复(1853—1921)字几道,号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留学英国,历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资政院议员。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曾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翻译家。

  张经墓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黄店山。张经(1492—1555),明抗倭将领。字廷彝,号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负御倭全责,总督诸军,次年在浙江王江泾大捷,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但被严嵩羽党赵文华篡功诬陷,被害京师。万历中其孙伏阙鸣冤,始昭雪,赐祭葬于此。黄店山古称芋坑山,地处闽江之滨,山明水秀。墓为白石结构,自麓至半山有十三层宽阔石台,深515米,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马、狮、虎、羊等石兽,雄伟壮观。山麓原有“东南战功第一”石坊,民国间被军阀拆除,台石亦被盗窃。1963年重修其主要部分。

  林阳寺

  一名林洋寺。在福建福州市北峰山区,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帅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衬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为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林则徐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马鞍村的金狮山麓,面对五凤山。林则徐(1785—1850)是我国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历任巡抚、总督。力倡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团结军民打退英军进攻。由于清廷妥协求和,被革职充军新疆。后起用任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粤,病死潮州,归葬于此。墓为三合土结构,宽132米,深246米,为四层台,墓前有狮子一对。道光六年林则徐为其父母所营建,计六圹,他自己夫妇及弟夫妇均附葬。墓前有御赐碑文和祭文青石碑两座。

  林则徐祠堂

  在福建福州市澳门路。祠门向东,第一道为屏墙,左右设两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第二道为牌楼形墙,设一大门,额横书“林文忠公祠堂”,进门为一条石铺通道,左右分列青石文武翁仲及马、羊、虎等。道半跨有三楹仪厅,厅后通道直达碑亭。碑亭为正方形,内立三座青石碑,成品字形。一为圣旨,一为御赐祭文,一为御赐碑文,均林则徐卒时所赐,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时补镌。词厅在碑亭北侧,外有围墙,厅正中把林则徐遗像,楣上挂道光帝御书“福寿”匾额等。亭后有两座三间排平屋,东西相对,中隔一堵花墙,均作客厅用,再后为一列曲尺形双层楼房,北楼计九间排,西楼三间排原供家族子弟攻读之用,内有“丰井”古迹。1982年冬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欧冶池

  又名剑池。在福建福州市区北部鼓屏路东。相传春秋时欧冶子铸剑于此,故名。据宋《三山志》记载:“唐元和中僧惟斡浚池,得铜剑、刀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古时,池周回数里,池畔有冶山、利泽庙、剑池院、五龙堂、欧冶亭等,均废。宋黄裳《欧冶池》寺云:“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明张时彻《剑池燕集》诗云:“岩畔紫芝开几许,与君今夜泛瀛洲。”现在池面仅存数亩,1983年重浚,并恢复部份亭榭。

  罗星塔

  俗称磨心塔。在福建福州市东南21公里处马尾港的罗星山宋柳七娘建。据《闽部记》载:七娘岭内李氏女,育色,里豪谋夺之,抵其夫于法,谪死闽南,七娘斥卖其产入闽,捐资造塔,以资冥福。”明万历间塔毁,天启间(1621—1627)徐■倡议修复,重建为七层八角石塔,高315米,耸立港口。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两军即齐塔下开火。当时马江两岸十三乡人民。展开了反侵略斗争。1964年经过大规模修缮,罗星山也辟为公园。

  金刚腿

  在福建福州市闽江下游闽它镇对岸(长乐县地),距市区30公里,处在两岸山岩裸露、江流曲折、河道深窄的地段。金刚腿是一条形如巨人腿脚的大石条,从山麓一直伸剑江面。腿卜中空如桥梁,腿部翘起,靴底悬空,靴长约1米,满生青苔,极其逼肖壮观,为闽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还有古代石刻“金风濯足”四字。乘船出入闽江的人。部为这天然巨石所吸引。据传金刚腿原有一对,另一只已被开采建造肆万寿桥。金刚腿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处,每当溪洪与海潮相遇时,浪涛冲击,更是奇观。

  南公园

  在福建福州市区东南。占地20000平方米。清初为靖南王耿精忠别墅。湖塘台榭,擅林泉之胜。光绪间辟出部分地建左宗棠词堂,1912年改为公园。有桑柘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诸胜。近年又依其曲折湖塘垒砌堤岸,围以栏杆,井在湖上修造两座石拱桥,其中一座从湖畔假山石洞接通湖心小岛的凉亭,成为游览中心。临湖建双层楼船,登船台凭眺,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园旁影剧场也是公园旧地。

  马江昭忠祠

  在福建福州市马尾港的马限山麓,依山傍水,面对罗星古塔。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纪念中法战争马江海战阵亡烈士而建。前后两进,正厅及两院祀殉难官兵796人,前厅有石碑一方,记海战经过。祠西为墓园。1920年重修,将墓园的九垄合为一丘,重立墓碑,上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上埋骨处”。伺前有老榕两株,清幽肃穆。一九八三年重修,墓园增设池馆亭榭,词内陈列马江海战文物。

  闽江金山塔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8公里闽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拔寻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势。宋元年间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石塔,高不及10米。塔周环构庵堂,古人以其比拟镇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称。后庵堂被山洪冲毁,或改建为文昌祠,或改建为塔江楼,历代更迭不常。现存的金山塔寺为1934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后有一层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所有楼阁均四面开窗,占地虽小,有外景可惜,环境颇为清幽。一水奔流,九山环抱,向为游览胜地。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少时曾在此读书,明莆田学者林兆恩(龙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拢映绿波,金山事迹见诗歌”,弹丸之地,却流传不少名人韵事。

  闽王德政碑

  在福建福州市庆城寺(路)闽王祠内。闽王王审知(862—925),唐末割据福建,五代时封闽王。治闽三十九年,对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颇有功绩。后世誉称“开闽王”。此地原为他的故宅,闽亡,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为庙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来词取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碑全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高49米,宽187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于兢撰,王倜书。碑文记述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资料。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乞土胜地》等碑。

  闽王王审知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的斗顶山。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封闽王。他治闽三十九年,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墓原在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迁葬于此。莲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对五虎,气势宏伟。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院(寺),闽亡,均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军盗掘,今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石兽等。台上有两座并列的长方形砖墩,1981年重修,发现墩下为墓室,左室有闽王墓志铭,右室有夫人任氏墓志铭,均翁承赞撰。墩后围有坟壁,上为封土,封顶有唐闽忠懿王墓碑,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时所立。

  迥龙桥

  亦名飞盖桥、沈公桥。在福建福州市郊闽安镇邢港上。建于五代年间,四墩五门,花岗石砌造,长66米,宽48米,墩为两头尖船形,墩间各铺石梁板五条。桥上护有石栏杆,栏柱36根,柱首雕刻有雄狮、海兽、莲花等,造型古拙生动。南宋淳祐间重修后,改名为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镇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桥。现存结构多为唐宋时期遗物。“闽中桥梁甲天下”,但五门以上唐桥尚属罕见,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桥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桥的两端各有庙亭一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为玄帝亭,旁立宋观文殿学士郑性之所书“飞盖桥”和清“沈公桥”石碑,东南端为圣王庙,内祀齐天大圣,重檐九脊顶,背负盘石山,拾级登山,可观赏邢港九曲、七星献寿等景致。

  桂斋

  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侧。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除了父忧在籍守制,倡议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结束,利用节余在荷亭北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今废),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住所名称,亦叫桂斋。咸丰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遵林遗嘱奉其像祀于此。民国间在斋旁建室一间,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新建一座禁烟亭。

  烟台山

  在福建福州市区闽江南岸,梅坞与麦园顶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设有烟墩以为报警之用,故名。1962年建为公园。园内有长廊、茶室、阅览厅、游泳池等。穿插种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贵树种。由于一阜临江,地势较为高峻,视野开阔,能纵览榕城全貌。北望三山两塔雄峙;俯瞰闽江航运繁忙;更有万寿、闽江两座大桥,宛若长虹。夏晚江风习习,远眺万家灯火,犹如繁星点点,是消暑胜地。山麓梅坞,古时种植万株梅树,有“琼花玉岛”之称。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毁于战火,现在已是市肆林立。

  崇福寺

  在福建福州市北岭下,距城约8公里。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院,后废。明末清初重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具规模,后逐渐发展,梵宫林立,殿宇巍峨,至清末成为福州五大神寺之一。寺在象峰之麓,冈峦环抱,松柏参天,有清涧一曲绕寺而过,环境十分清幽。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所重建。

  崇妙保圣坚牢塔

  俗称“乌塔”,误称“净光塔”。在福建福州市区乌石山东麓,五代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在唐代净光塔遗址上兴建。原计划造九层,未完工,延曦被杀,闽亡。现存塔为八角形,七层檐,高35米,用花岗石砌造。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第一层开一门,其余各层开二门,不设门的地方都设佛龛。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造型雄伟端庄,与于山定光塔东西相对,有“榕城双塔”之称。清道光间塔身倾斜,1957年重修。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闽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料。塔旁“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遗。

  清真寺

  在福建福州市安泰桥下。据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不合史实。按此地原为五代时闽王王继鹏的太平宫,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为万寿院(佛教寺),元至正间始归伊斯兰教,改造为清真寺。《闽都记》云:国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礼拜”,色目人礼拜诵经于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毁于火,是年冬重建,越八年始落成。重建的寺,属东方建筑形式;大殿单檐五脊顶,深广均五间,成正方形,为礼拜堂。前有华表,左右两庑为茶厅、房廊、厨舍等。现存大殿为1955年重建,改为工字形。寺内有永乐圣谕、嘉靖重建清真寺记等石碑。是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

  鼓山

  别称“石鼓”。在福建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延表数十里,有屴崱、白云、鼓子诸峰,最高点海拔969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故名。山中涌泉寺是福建著名寺院。寺东灵源洞、听水斋、白猿峡一带,岩石嵯峨,摩崖密集,誉称“石鼓都会”。寺西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有鼓山十八景、白云洞诸胜。山上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可观日出。寺西南为登山石板路,长3公里,石磴达二千五百余级,沿途青松夹道,有观瀑、半山、更衣等五亭”,1954年另辟盘山公路,自市中心有车直达寺前。1979年义建造松涛楼,接待游客。

  鼓山十八景

  俗称十八洞。在鼓山涌泉寺西,狮子峰下。岩壑幽奇,山径盘曲,苍松成荫,攀登远眺,福州市、郊全收眼底。宋时建望州亭,今废。附近有岩洞,广16米,深7米,洞内有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片石壁,占人取达摩面壁之义,名“达摩洞”。洞周有石灶、仙猿岩等胜迹。清咸丰四年(1854年)辟八仙、降虎诸岩洞,铺设通联的石硷、石径,使游览线延展2公里以上。三十来处岩洞和景物分别题有标名,达摩洞口的石壁上则综合品题,有达摩面壁、仙猿守峡、玉笋成林、福寿合图等富有诗意的十八佳句,“十八景”因此而得名。近年来又整修通道,增建楼阁廊亭。

  鼓山摩崖题刻

  在鼓山上。山上岩壑幽奇,镌刻在岩壁上的摩崖题刻约有四百段,多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云洞、十八景、灵源洞等地,尤以灵源洞一带最为密集。明谢肇淛《鼓山志稿》说:“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灵源洞里许,削壁林立,殆无寸隙。”灵源洞有摩崖题刻二百余段,真草隶篆俱备,宛如一座书法宝库。著名石刻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以及当代郭沫若等题刻。

  千佛陶塔

  在鼓山涌泉寺。计一对。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原立任福州市南台岛龙瑞寺,1972年移此,分立在天王殿前,东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名“贤劫千佛宝塔”。塔为陶质,上施釉,作紫铜色。仿木构八角形楼阁式,计九层,高683米,座径12米,自下而上宽度逐层缩小。系分层烧造,然后拼合而成。塔壁共贴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檐角下悬有铃锋,塔顶压宝葫芦,塔座塑有狮子、力土和各种花卉图案,井有题识,记烧造时间以及施舍者和工匠姓名。以陶烧造的大型宝塔,为国内罕见,是研究宋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白云洞

  在鼓山西北隅,距涌泉寺约7公里。洞在悬崖陡壁间,广约16米,深5米。堵为佛堂、僧舍。有石为天,不施片瓦。洞外雨丝纷垂,淋不到窗棂;白云缭绕,迷蒙满洞。从洞口俯视,危岩如削壁,长涧若深渊。古人云:“白云之奇,不在洞而在径。”即指从山下登洞的沿岩险径。登此洞需穿过三座危岩阻梗的三天门,爬越一段两侧深涧的龙脊道。沿途有化龙桥、印月潭、龙舌岩、天梯、观瀑台、吼雷湫、时佛岭等诸胜。

  涌泉寺

  在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处,占地25亩。此地原为一积水潭,五代粱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请名僧神晏来居。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现存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圣箭堂、藏经殿、回龙阁等,均清及近代重建。规模雄伟,列为清末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以藏经、藏版驰名国内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龙藏、日本续藏等,还有明清两代本山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和其他翻刻计七千五百多册,尚存明清经版万余方,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佛经六百七十五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7850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2
下一篇2024-0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