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教程:关于临摹的几个阶段

书法入门教程:关于临摹的几个阶段,第1张

  临摹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的“始”,即是临攀,任何人概莫能外。

 通常说来,初学临帖当以模拟准确、分毫不差为上,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巧。每一本字帖,都凝聚着古人毕生心血,包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内涵,轻视它是不合理的。如果连毛笔划线的技巧还没有掌握,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视古人,以为亦步亦趋地跟着古人跑没出息,其实是在与自己开玩笑。有这种思想的人切须引起注意。

 这一阶段的临帖应以摹姑为主。学习者的眼和手,与帖上的墨迹之间,由于初次接触,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难以把握帖中的艺术精粹,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从教学实践上看,早期的这个学习阶段在时间上不宜拖得太长,要提高效率,在字帖临幕的表面或边缘部位反复游移,对以后的学习并不会有多大好处。摹帖是个极好的高效率的方法,尽快地掌握字帖风格的最基本方法。它可以帮助把握进一步深入所必须的技巧。这就叫取得“进攻”的出发点。

 第一个目的达到后,应该扔掉拐杖了。第二阶段是临帖,“对临”。“对临”是一般的技巧训练,通过自己的书写实践,要掌握基本的用笔、字的间架特点以及章法上的特点(选字本也有个组合字的章法问题),做到如此就算是达到了本阶段的要求。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导,则两年左右的训练时间(每天练习大约一至二个小时),足足有余了。当然,成年人所需时间与少年人不同,因为理解能力不一样,但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按要求学,至多三年也可以达到目标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元是临摹过程中最艰难的单元:从摹到临,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个质的转变。

 第三个阶段,则是背临。常常有学员为临书与自书的距离太大而苦恼。确实,从临书到自书,又是一个质的转变,如果没有过渡,我以为是很难适应的。以我的经验,过渡层次就是背临。临幕时,总有个我与帖之间的心理距离,我是主,帖是客,背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心理距离,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学颜体的要出手即颜,学欧体者要出手皆欧,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风格技巧。当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临时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应考虑到气韵、格调、趣味、神采等。同时,背临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锻炼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要尽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个阶段是意临。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书法王国,基于此,不应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办法开拓视野,在不同风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寻找契机,有些大书家临某家某帖,不象。初学者常常觉得无法理解,临而不象,临它作甚!殊不知这正叫“意临”,临者对帖的揣摩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取”的一点应考虑到与自己个性和习惯、基本风格相吻合。吴昌临石鼓、何绍基临兰亭距离甚大,但却在某一点上与原帖精神契合,“心有灵犀二点通”。在意临时,切忌面面俱到,要着服于一点。为什么和如何来选择这一“‘点”,就要学习者对自己正确估价了。这种选择,常常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修养来。

 意临也可以称为博取众长,但要注意,意临不是无法临象,如果连帖的基本临幕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诩是“意临”,那是没有好处的。

 除了意临这一较高级的学习阶段之外,在其他几个阶段中还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介绍书法理论时应以技法研习为主、不早地介绍一些近玄的理论,什么“不似之似”“取其神韵”“法于自然”“无所师承”这些理论必须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义,初学者看到这些口号,借懂为之,反而造成思想馄乱不知适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根据我的经验,还是要分清学习的阶段性,初临帖时,应强调技巧为主的教学目标。

钢笔书法入门技巧有:坐法、执笔法、指法、收笔法、基本笔画的写法等。

1、坐法

钢笔书写的姿势,通常采用坐姿,其方法要求头正、身直、脚平、挺胸,两肘平放,视线一尺,左手按纸,右手书写,力求自然。

2、执笔法

通俗的钢笔书写执笔法为“三指虎口法”。即以大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的前端,从左右两面夹住笔杆;以中指第一关节的侧面,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笔杆尾端靠在虎口上。无名指与小指虽不能触及笔杆,但须紧抵中指。五个手指均向手心微微弯曲,做到指实、掌虚,切忌紧握拳头。

3、指法

指法是以手指动作为主,手腕动作为辅来完成一个笔画或一个字书写过程的方法。即指钢笔在书写过程中,手指动作的具体表现。当书写前的执笔角度大约为45度时,五个手指的弯曲程度应保持适中。书写时,手指当随笔画不时地向前后、左右做伸缩运动,以此来改变笔尖的角度和笔画的粗细等,要掌握正确的指法,须在书写中尽可能以手指运动来减少手腕的动作。

4、收笔法

顿势收笔法,收笔时笔尖仍停留在纸上做一顿势,并多有回锋之意。出锋收笔法,收笔时笔尖快速离开纸面,并出现尖锋。连势收笔法,收笔时随意连带一下,多用于行书。书写运笔时,要注意起笔与收笔的变化。也就是说,同一笔画在同一字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时,书写要有变化。

5、基本笔画的写法

用钢笔写楷书,基本笔画的形态与毛笔字基本相同。不过因为书写工具的不同,钢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与毛笔字有所不同,不过是更简单罢了。首先看起笔,横、竖撇的起笔方式是一样的,只要向右下方轻顿笔即可,但是不宜拖的过长。然后就是行笔了,行笔过程要注意不同笔画的轻重变化。

  墨法,即用墨的方法和技巧古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墨法”又称“血法”。

 明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不精于用笔,善于用墨,墨与笔是书法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一幅好字,墨到之处皆有笔,笔到之处皆有墨,笔墨相称笔法既已重视,墨法尤当深究

 中国水墨画在墨法方面有“六彩”(干、淡、白、湿、浓、黑)和“五色”(墨、浓墨、淡墨、极淡、焦墨)之分。书法与绘画相通,用墨也要讲究变化书法用墨可分为干、湿、浓、淡、枯等。

 一、浓墨

 浓墨是书写中最常见的用墨方法运用浓墨,色黑,有光泽,可使精神勃发,庄严沉重,正所谓“浓欲其活”。但不可太浓,“太浓则滞笔锋”

 二、淡墨

 淡墨是相对于浓墨而言,色略灰,用得好,并不乏精神,可生发清雅淡远的情趣,有膝胧之美,正所谓“淡欲生华”但不可过淡,过淡导致浮薄而伤神采。

 三、干墨

 干墨是指所作点画中含水量较少,时出飞白。姜白石《续书谱》中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燥则笔枯,枯则死矣所以,运用干墨须防止干瘪无神,血脉不畅。

 四、湿墨

 湿墨是相对干墨而言,指所作点画中含水量较多。湿墨用笔淋漓酣畅,点画丰腆浑厚,但要防止“墨猪”,即有墨无笔,不见筋骨。

 五、渴笔

 渴笔是指用含墨较少的笔书写,字间有露白的枯笔,故亦称“枯笔”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渴笔,本于飞白。用渴笔分明认真,其故不自渴笔始必自每作一字,笔笔皆能中锋双钩得之”可见,渴笔常常在行草书中使用,显得苍劲险拔明李日华《恬致堂集》有诗句:“书中渴笔如渴V,奋迅奔驰犷难制。峭岩绝壁挂藤枝,惊穴落云风雨至。”

 和绘画相比,有人以为书法无所谓用墨,其实不然国画中用墨不得法处尚可以颜色补救,而书法则全靠墨来表现其“色彩”与神韵,当然不可马虎以上墨法在实际书写中须相互配合使用,不仅要注意它们与用笔的关系,努力做到笔实墨沉,避免笔飘墨浮,还要注意到与纸质的密切关系,要根据纸性灵活用墨。使用新墨、清水和新笔作书与使用宿墨、脏水和秃笔作书,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得清新之趣,后者有沉郁之气。最不可忽视的是水在墨法中的作用《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总之,用墨之法不是孤立的,当须和物质材料的选用、笔法、章法有机结合。共同表现出书法的神采和意趣。

《零基础学习书法课》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kvqn       

书法作品常与绘画并举,是我国文化的资产,这里有零基础也能学好的书法课 ,15天轻松写出漂亮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26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31
下一篇2023-12-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