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进入太空时会背着一个大背包,背包里装的是什么?

宇航员进入太空时会背着一个大背包,背包里装的是什么?,第1张

自给自足的便携式机动弹射器虽然在宇航员约翰-怀特的太空行走中获得了成功,但却不容易控制。其原因是,独立的便携式机动弹射器必须靠近宇航员的身体质心,以便准确控制运动方向。但由于宇航员穿着太空服,戴着头盔,很难确定身体质心的位置,所以宇航员一般只能依靠经验。一旦维护卫星的操作需要准确的定位,宇航员就可能因为定位不准确而无法完成维护任务。

因此,这种移动装置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自带便携式机动弹射器是一种便携式机动弹射器,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空军研制的几种背负式、脐带式和航天员机动装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装置并没有在实际任务中得到应用。背包去旅行,是不是很多朋友向往的事情?为了帮助宇航员在太空舱外行走,研究人员为宇航员设计了一个 "背包",它被称为M509机动装置。M509机动装置重11566公斤,长10541厘米,宽6858厘米,厚3883厘米。

这个背包配备了高压氮气瓶,在背包周围有14个喷嘴,分别指向上下、前后、左右,通过控制器打开喷嘴,航天员不仅可以进行上下、前后、左右运动,还可以滚动和旋转。这个装置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进行身体定位,使航天员可以将身体保持在任何位置。由于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将处于漂浮状态。如果他们想在太空中移动他们的身体,他们只能通过握住一个扶手和另一个扶手来向前移动,或者使用特殊的身体移动工具,官方称之为 "太空机动装置"。这是一种推进装置,利用喷嘴射出高压气体,将宇航员的身体推向某个方向。而俄罗斯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所用的太空移动装置则 "藏 "在 "背包 "里。

为了保证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中能够很好地移动身体,完成各种操作和任务,美国和苏联开发了多种类型的移动设备。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代表性的。难以控制的早期机动装置: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了双子座IV号。在为期四天的任务中,宇航员爱德华-怀特在太空中进行了21分钟的自由行走,这是美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宇航员怀特的太空行走得到了一个独立的、手持式机动弹射器的帮助。该装置由两个氧气罐和一个压力调节器组成,重34公斤,其中高压氧气推进剂重约013公斤。它每秒产生约181牛顿的推力,速度为182米/秒,或大约是一个普通慢跑者的速度。该装置有三个喷嘴,两个朝后,一个朝前。启动到后面的两个喷嘴,可以推动宇航员向前移动,启动到前面的一个喷嘴,可以停止移动。

神舟十二号火箭飞船组合体的顶端有一个很明显的 “尖尖” 。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之前咱们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都没有这个“尖尖”

这个“尖顶”究竟有什么玄机?如果你看一看几年前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你会发现它也有这个“尖顶”。

这个“尖顶”一般只用在载人航天上,它的名字叫做 “逃逸塔” ,是航天员保命的“护身符”。

逃逸塔曾经救下了在苏联和俄罗斯飞船上的4名宇航员。而美国之前放弃了逃逸塔,但却搭上了7条宇航员的人命

现在的人类航天仍然完全依赖火箭,而火箭从来都是最危险工程项目之一。有的时候,它是人类强有力的工具,但有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装满燃料的大炮仗。一旦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倾倒等事故,火箭本身和它所要运载的所有东西,将全部付之一炬。

随着人类 科技 水平的提高,火箭的安全性也逐渐升高。现在世界主流火箭平均的失败率在2%到4%左右。对于一般的太空运输而言,这个数字已经很低了。但是如果载人,这个2%的失败率则完全无法接受,这相当于100次载人航天,平均就要有两次要死人。

现在全世界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全部都会把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首先当然是出于人道主义。而另一方面, 宇航员几乎就是各国航天事业最贵重的“资产”

火箭炸了,卫星毁了,都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技术在,重新生产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航天员则是万里挑一的, 国家选拔培养一个航天员所需要的花费是百亿级别的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航天员所需要的花费的时间。所以任何国家都不会拿航天员去冒火箭2%的风险。

在这样的环境下,“逃逸塔”诞生了。

逃逸塔安装在载人飞船火箭的顶部,并装有固体火箭发动机。从航天员进入飞船开始,一旦检测到火箭倾斜过大等可能造成火箭毁灭的紧急情况, 逃逸塔便会触发,启动发动机,带着飞船迅速脱离火箭本体 ,避免火箭爆炸时将载人飞船吞没。

脱离危险区后,飞船启动着陆程序,把宇航员安全送回地面。

由于火箭发射事故大部分都发生在点火起飞和低空飞行阶段,当火箭已正常飞出大气层后,事故风险大幅降低,逃逸塔便失去了作用。此时逃逸塔会与火箭飞船分离,以降低负载。

大部分时候,逃逸塔仅仅是作为保命的后备手段。到现在为止,人类进行的载人航天已经有好几百次了,而逃逸塔真正发挥作用只有3次。

1983年9月27日,苏联的联盟T10a飞船正准备发射,宇航员已进入飞船。在发射前倒数第90秒时,火箭助推器增压氮气管路的一个阀门失效,造成一台火箭发动机突然点火,结果引发整个火箭在发射台上爆炸!好在逃逸塔工作正常,检测到事故后立即带着飞船飞离发射台,两名宇航员得以幸存。

还有一次就发生在三年前。2018年10月11日,俄罗斯联盟MS-10飞船发射升空,其上载有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在火箭升空后的第119秒,距离地面50km左右,四个助推器在分离过程中,有一个助推器分离不正常,并撞上了火箭芯级,造成火箭倾斜并关机。逃逸塔紧急逃生程序启动,两名宇航员在经历了6个G的过载后最终生还。

还有一次是美国人搞得,1961年4月25日美国 水星计划 飞船升空(注:水星计划是当时美国给首批载人航天计划起的名字,并不是要探测水星)。火箭在发射20秒之后失控,在第42秒开始自毁,它的逃逸塔运行正常,带着飞船分离,虽然飞船里只有一个假人,并没有真的宇航员。

“逃逸塔”作为保命措施还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很遗憾,美国在航天技术革新的过程中,一度放弃了“逃逸塔”, 而这个决定让美国人付出了血的代价。

美国人在水星计划取得成功之后,又开始了 双子星计划 (注,这个计划当然也不是为了 探索 双子座,而是美国的双人航天计划)。这个时候,美国人不如苏联人踏实稳重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

双子星计划的载人航天飞船都没有逃逸塔,取而代之的是宇航员的弹射座椅,宇航员在事故时可以弹射出舱,跳伞逃生。当然了,这东西只能在低空使用。如果在几十公里的高空弹射出舱,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么设计的一个原因是,逃逸塔太重,取消逃逸塔就可以减少额外的发射负载。

但是很幸运,双子星计划的所有载人飞船都成功了,没有出现火箭事故。而自此,美国人对逃逸装备逐渐开始忽视,这种忽视延续到了美国后来研发的 航天飞机 上。

最初航天飞机的设计是包含用于逃逸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但还是为了减重,航天飞机的逃逸装备被无情取消了。美国人认为,他们的航天飞机安全性已经非常高了,所以没必要搞什么逃逸塔之类的逃逸装备。

然而,广袤的宇宙没有像眷顾双子星计划那样,再一次眷顾航天飞机。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第73秒时,助推器发射故障,火箭爆炸。没有任何逃逸装备的挑战者号只能跟着火箭一起解体爆炸。7名宇航员殉职。

血的代价并没有促使NASA给剩余航天飞机加装逃逸装备。美国剩下的那几架航天飞机就这样一直对付了17年。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事故又有7名宇航员殉职之后。美国人再也受不了这种安全风险极大的航天方式了。2011年,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退役,美国再次回到了飞船 逃逸装备的路子上来。

中国的载人航天一直是走飞船的发展路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神舟飞船的可靠性和成功率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神舟五号,到现在的神舟十二号,已经把17人次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而每一次,中国航天的“逃逸塔”都在默默地保护着我们的航天斗士们。祝愿我们的神舟十二号三位航天员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并安全回家。

请你在评论区写下你对中国航天的祝愿和期待,也请你帮我点个赞支持一下,我是@四角切圆 ,关注我了解更多世界大事,咱们下期再见。#全能创作家#

美东时间4月24日上午7时05分,搭乘美国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载人“龙”飞船的4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这是有史以来首次使用回收的载人飞船完成航天飞行任务。

据美国宇航局(NASA)官网报道,23日上午5时49分 ,载人“龙”飞船由“猎鹰9”号火箭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台发射升空并送入地球轨道。在轨道上飞行约235小时后,飞船于24日上午5时08分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对接时,飞船在印度洋上空264英里处。

完成对接约2小时后,执行本次任务的宇航员进入空间站,他们将在那里停留6个月,进行科学研究和设施维护工作,并计划于10月31日前返回地球。

这艘被命名为“奋进”号的载人“龙”飞船曾于2020年5月搭载2名美国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SpaceX的商业载人测试任务(Demo-2),同年8月返回地球。

为实现回收飞船的二次使用,SpaceX更换了飞船上的一些阀门和热屏蔽,并安装了新的降落伞。

在迎来最新一批宇航员时,空间站的人数达到11人(包括“远征65”任务的3名宇航员),他们将共度约5天时间。国际空间站的最大客容量为6名宇航员。

值得一提的是,“奋进”号与空间站完成对接后,意味着有两艘商业载人“龙”飞船同时停靠于空间站,另一艘飞船是于2020年11月执行SpaceX首次商业载人飞行任务(Crew-1)时抵达空间站。这艘飞船将于下周三(28日)搭载执行“Crew-1”任务的4名宇航员返回地球。

另据 科技 网站“空间”报道,23日下午1时许,在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途中,“奋进”号上的宇航员接到警报,飞船不远处有一块太空碎片。为应对紧急情况 ,全员穿上宇航服。20分钟后警报解除,飞船未与碎片相遇。

该媒体称,多年来,一些航天飞行器偶尔会与太空垃圾发生近距离接触,飞行器会移动位置以躲避这些垃圾。本周,欧洲航天局(ESA) 在第8届欧洲空间碎片会议上表示,根据该机构的估计,目前地球轨道上有128亿个直径大于一毫米的物体,航天飞行器在地球轨道上以每小时数万公里的速度飞行时,与直径极小的物体相撞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商业航天公司 SpaceX ,最近正在经历一段关键时期。

就在本周一,由NASA和SpaceX合作的 人类首次正式商业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发射

在这个代号为 Crew-1 的任务里,NASA是承包方(甲方),SpaceX是服务提供方(乙方)。

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SpaceX研发的载人龙飞船搭乘自家猎鹰9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4名NASA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一天后,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这次载人发射任务宣告成功。

Crew-1圆满执行这次任务,标志着SpaceX正式加入了此前仅有俄罗斯和中国两个“会员”的“载人航天俱乐部”。

从2006年连续发射火箭失败,到2020年载人航天发射成功,SpaceX的成长速度着实令人惊叹;

而就在本月下旬,SpaceX还有一项 星舰SN-8的15km跳跃试验 等待执行。

猎鹰火箭、龙飞船、星舰……这些名字酷炫的航天器,不仅帮SpaceX赚到上亿美金的融资/订单,更是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 实现自己太空梦想的希望。

只是,这一连串“科幻感”十足的飞船名,有没有让你觉得有点晕?

今天我们就 对SpaceX航天器谱系作了全面梳理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对它们的定位和所肩负的使命有更清晰的了解。

赚钱组合

猎鹰火箭 + 龙飞船

01 猎鹰火箭

猎鹰1号到9号,成功道路由“失败”铺成

2002年6月,太空 探索 技术公司SpaceX成立,作为太空 探索 的基础,第一件事得先能 离开地球

SpaceX决定发射一枚运载火箭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 “猎鹰1号” 由此诞生。

猎鹰1号的英文名是 Falcon 1 ,源于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Millennium Falcon)。

身为 SpaceX最早的试飞火箭 ,猎鹰1号直径17米、高约20米,体积很小,和 “千年隼”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个“雏鹰”。

猎鹰1号在结构上是 两级火箭 ,每级装有一台发动机。

一级推进器在送第二级和载荷(比如卫星)升空到一定高度后,脱离并落回地球,利用降落伞减速降落到海面,实现 重复使用

作为SpaceX最早研发的火箭,猎鹰1号的主要任务是 验证近地轨道运载技术

2006年3月24日猎鹰1号第一次试飞,发射25秒后引擎上方失火爆炸。

截至2008年8月3日,猎鹰1号一共发射了三次,全部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沉重打击了SpaceX员工的信心,SpaceX公司也到了崩溃边缘,但埃隆·马斯克依然鼓励员工们继续发射。

2008年9月28日,距离第三次失败仅一个多月,通过SpaceX员工连续6周不停歇轮班工作,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按时进行。

这次,猎鹰1号将重达165kg的试验载荷成功送入了近地轨道,运载任务圆满完成。

SpaceX因此成为首个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私营企业。

在验证过运载火箭发射技术后,SpaceX将目标集中在 研发更大运量的中型运载火箭

由此诞生了当前最常被使用,也最多被提及的 “猎鹰9号”(Falcon 9)火箭

与猎鹰1号相比,猎鹰9号不止是尺寸大两倍多,一级发动机也从1台升级到9台,推力加倍提升,运载能力增加到8000kg以上。

运力提升了,但猎鹰9号的制造成本也大大增加了。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 如何实现“经济又实惠”的火箭发射 ,是SpaceX必须解决的难题。

如果能把猎鹰9号的一级推进器(包括外壳和9台发动机)回收并重复利用,就能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为此,SpaceX开始了艰难的 “垂直着陆” 技术验证。

2010年猎鹰9号首次尝试发射,直到2016年4月,它终于实现了一级推进器海上着陆回收。

猎鹰9号的“垂直着陆技术验证”历经了六年时间、和至少二十三次发射试验,才最终得以成功。

多个部件可重复使用、一级推进器可垂直着陆回收的特点,让猎鹰9成为了所有现役运载火箭中利用率最高、设计最独特的“新星”。

在猎鹰9号基础上,SpaceX采用三个并联的猎鹰9一级助推器,研制出了 猎鹰重型运载火箭(Falcon Heavy)

2018年,埃隆·马斯克就是用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把那辆著名的特斯拉Roadster跑车送去了地球轨道。

02 龙飞船

能运货,也能载人

除了把轿车送出地球,SpaceX面临的真实挑战是—— 如何既安全又经济地把货物送到空间站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安全可复用的航天器必不可少。

2006年在与NASA签订太空站货物运送合同时,SpaceX提出了 龙飞船(SpaceX Dragon) 这个概念。

这个霸气的名字来自美国民谣组合Peter, Paul and Mary的一首歌曲《神龙帕夫》(Puff the Magic Dragon),歌词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神龙在海上冒险的故事。

龙飞船的外形是一个传统的钝锥形弹道胶囊设计,顶部设有127米的正方形对接口,接口面积是俄罗斯飞船对接口的三倍。

从2010年至今,龙飞船已经进行了二十三次发射。

在这些任务中,除了常规的性能试验,龙飞船已经多次向国际空间站送货。

2014年, 龙飞船2号(SpaceX Dragon 2) 在SpaceX总部进行的媒体活动中亮相,它将专门用于 载人航天任务

在Crew-1任务中,NASA的四名宇航员就是搭乘着龙飞船2号去往国际空间站。

与货运版龙飞船相比,龙飞船2号尺寸更大,有效载荷量远高于传统航天器,最多能 同时容纳7位宇航员

飞船内部增加了座位、窗户、触摸屏控制台、环境控制及生命支持系统等;对于宇航员来说操作更便捷,整体设计风格偏极简主义,未来感十足。

为了保证安全,龙飞船2号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 新型的发射逃生系统

设计者为该飞船配置了8台“超级天龙座”发动机,如果发射期间遇到危险,这8台发动机便会立即启动,将龙飞船2号推离运载火箭,将它送到安全地带降落。

根据设计指标,一艘龙飞船可重复使用十次左右,它能够执行低成本、业务化的低地球轨道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除了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改装后的龙飞船预计还能执行登月任务,用途广泛。

随着Crew-1的成功, 猎鹰9运载火箭搭载龙飞船1号和2号执行载货或是载人的航天任务 ,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SpaceX的主要收入来源。

SpaceX人类太空计划高级总监本吉·里德在推特上写道:

“在接下来的15个月里,我们将为NASA执行七次机组人员和货运龙任务。这意味着,从Crew-1开始,SpaceX的龙飞船将持续在轨道上运行。”

SpaceX作为NASA现在最出色的航天服务提供商之一,再也不必为接不着活儿而发愁了。

火星组合

星舰 + Super Heavy

SpaceX的创立,其实是为了实现埃隆·马斯克 “征服火星” 的惊人梦想。

多年来,埃隆·马斯克一直对“移民火星”充满向往,也从不怯于透露自己的计划。

为了把火星梦想变成现实,SpaceX正在研发一支 巨型火箭——星舰(SpaceX Starship)

其实这个星际飞船计划从2005年就开始谋划,直到17年,马斯克才 将它的名称由“大猎鹰火箭”(Big Falcon Rocket)正式更改为“星舰”

它的第一级助推器被称为 超级重型(Super Heavy) ,第二级宇宙飞船称为 星舰(Starship) ,而整个巨型火箭组装起来也叫星舰。

第一级助推器Super Heavy直径9米,长约70米;

第二级宇宙飞船Starship直径9米,长约50米。

由于还在原型机验证阶段,星舰的设计细节随时都在改动;

但根据一些已经确定的性能指标信息,星舰的近地轨道运力将不低于100000kg,是猎鹰9运载火箭的十倍。

这么庞大的星舰,内部活动空间也更大:目前预计它 可搭载50人以上 ,并且这些人都能在飞船内长时间居住。

除了执行地球轨道上的任务,通过在轨加注燃料,星舰还可以完成地月转移以及直击火星的任务。

星舰飞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闪闪亮的外壳,因为它采用了“违反直觉的设计思路”—— 以不锈钢为主体材料制造火箭结构和推进剂罐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使用不锈钢的原因是“高品质不锈钢在低温下强度能提高50%,并且具有高熔点,虽然重但明显便宜,造起来很快。”

听着都挺好,那Starship开发到了什么程度呢?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SN5原型机的150m跳跃试验吧!

在这个月下旬,星舰在准备新一轮的试验,这次是 原型机SN8的15km跳跃

把直径9米,高50米的飞船扔上15千米高空,再稳稳落下,这个试验看起来比Crew-1更让人激动。

网友Erc X模拟了SN8 15km着陆画面,马斯克回复“模拟得相当准确”。

一级助推器Super Heavy的原型机建造也在9月份开始,从图里可以看到,使用不锈钢材料建造起来确实很快。

据媒体报道,近日埃隆·马斯克在SpaceX内部邮件中表示:“ 我们应把星舰视为首要任务。

面对商业载人航天这个 历史 机遇,SpaceX走在了最前面,但并不代表着他们能一直领先。

包括 波音公司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创立的 蓝色起源(Blue Origin) ,以及科学技术应用公司 Dynetics ,都是SpaceX的竞争对手。

在NASA重返月球计划Artemis的竞标中,蓝色起源获得579亿美元资金,Dynetics公司获得253亿资金,SpaceX只获得135亿资金。

再对比一下火箭发射次数,SpaceX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70次以上的商业发射,蓝色起源只完成了12次。

但这就是航天项目商业化的另一面,即使其他的公司相比于SpaceX效率偏低、能力不足,NASA也一定会培养出另几个商业航天巨头,与SpaceX展开竞争。

对于上升到太空中的“商业大战”,现在还不知会如何发展,但人类在航天技术的加速却是实打实的。

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人类火星登陆,我觉得已不再是梦,你认为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573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7
下一篇2023-12-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